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南宋影青瓷象棋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南宋影青瓷象棋

南宋影青瓷象棋1976年8约间,我国考古人员从福建泉州湾的后渚港发现一艘沉在港道边缘的南宋古船。在沉船中出土了不少古物,其中就有木制圆形象棋二十枚:阴刻楷书填红马一枚;墨书将、仕、车、象、炮、兵等十枚;字迹不清者九枚。这说明了南宋时期百姓普通的爱好象棋。二十枚象棋是宋时象棋广泛发展的一种标志,可惜棋子残缺不全。

图中是一副完整无缺的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青瓷象棋。象棋子圆形,系出土之物(轻处理),直径3厘米,厚0.6厘米,共三十二枚,与现代象棋完全一致。每枚棋子的正面刻字,与背面一样不施釉,而棋子的腰部施釉,釉面较厚,有点点细泡夹于其间,开细片纹状如冰裂。釉色晶莹明澈有透明感。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白中泛青色,光彩托目,神奇万分,故名“影青”,富有东方艺术的美感。其釉色既有南方青瓷越窑的风格,又大量吸取了北方定窑白瓷的特色,可以说“影青”是集南青北白之大成,几乎近于玉质,因而也有“假玉器”之称。制棋子的瓷土虽白,由于瓷土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铁的成分,故在棋子不施釉的正背两面露胎处白中闪糙米黄色,质重而坚实,与江西景德镇瓷土的土质相吻合。

三十二枚象棋子,对弈双方各占十六枚。其书法字形以楷书出之,信手拈来,大小适中。刻字的刀法潇洒自然,恰到好处。南宋时期景德镇已经成为青白釉(影青)的故乡,烧造的瓷器也逐步地走向鼎盛,这副出土的影青瓷象棋便是一个缩影。

有人问:“象棋为什么要叫‘象棋’呢?”象,在这里就是模仿的意思。在古代,人们是骑着战马、驾着战车打仗的,为了提高军事知识,人们便模仿当时的战阵体制而创制了这种游戏,所以就是叫做“象棋”。它是在正方形的棋盘上,分红、黑两方对弈。每方各有一将、两士、两象、两车、两马、两炮、五卒。一方先走,然后轮流走子,以把对方“将死”、“困敝”,或对方认输者为胜,不分胜负者为和局。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远流长,魅力无穷,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近似象棋的弈棋游戏,在我国大约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到北宋时期象棋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象棋的规模。首先,棋盘得到了改进,根据北宋的一些文字记载,可以知道当时的棋盘中间开始出现了合界。南宋时期,中国象棋已完全定型,它的体制已和现在的棋制完全相同。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还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棋手,他的《象奕》诗不仅描绘了象棋棋子的特点,行棋原则,而且还讲述了一些博弈的战略战术思想。刘克庄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十年。那就是说,现行的棋制早在十三世纪已经完全定型了。定型后的中国象棋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普及,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我们熟悉的女诗人李清照,还有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而闻名天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象棋高手。

该副影青瓷质象棋“沉睡“八九百年,至今完好无损,重见天日,这对于研究和探索我国象棋演变发展示史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同时南宋时的影青瓷系列,尽管出土的器皿众多,但总离不开盆、碗、碟、壶、罐之类的用器,而今出现的影青象棋也可说在影青瓷的器型中绝无仅有,这说明了在南宋时期影青瓷的使用领域我们的认识还须拓展。



局部





























1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