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细说瓷器器型基本小常识 三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PAGE

PAGE1

细说瓷器器型基本小常识三
(八)炉
仿石釉三足炉(清乾隆)

哥窑鱼耳炉
炉的出现与其他常见陶瓷器型相比较晚,一般相信始于汉代。最早的炉子是用于焚香,或应称之为香熏更加合适。这和汉代中后期文人性喜清雅,醉心于琴棋书画有相当大的关系。据史记载,三国两晋时仕族“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成了一种时尚习俗。博山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外型似直立的佛手,中空以装香料。汉代有陶制冥器炉,类似青铜鼎。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炉这种器型作为佛教礼器亦大大地流行起来。此时已见到有各类专用礼器,如鼎式炉、三足炉等。宋代炉的式样更为繁多,器物制作也更为精巧。宋定窑制白釉通花豆型香熏,顶部呈球型,上下开合,合盖满布编织纹状镂孔以便香气溢出。南方影青系列中有一种类似的香熏,其球形顶盖雕塑成缠枝花状,花瓣之间、茎叶之间为镂孔,构思奇妙,做工精致。南宋时皇室使用鬲式炉作礼器,器型小巧,清丽潇洒。明清时期炉体趋向大形化,有多种钵式炉,简式炉,敞口炉,多为青花器,纹饰优雅。也有一些小型的简炉,应为民间祭祀门口、土地或供奉观音或祖先灵位所用。(九)枕
孩儿枕

黄釉绿彩瓷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枕,俗说枕头,因其功用是睡卧时垫托头部而得名的。考古资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块,以后为初步加工过的石块,并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质料制作的如木,玉、铜、竹等等。在中国古代,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了。同其他日用陶瓷一样,它是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明清两代渐次衰退。在瓷枕的发展史上,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多种多样,如: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仅几何形枕又可细分为长方形枕、矩形枕、长方束腰形枕、圆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其纹样多彩多姿,最大量出现的纹饰是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等。如河北保定出土的白釉童子垂钓纹瓷枕,金代作品,平面呈椭圆形,枕面近边沿处绘两道粗细不一的线框,颇有开窗效果。线框内绘一童子伫立岸边垂钓,童子身稍作前倾如视水中,右臂伸直平举钓竿,竿端有细线垂入水中,水中三游鱼已有一鱼作吞饵食状。整个画面只用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童子钓鱼图。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宋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这一点在有文字纹饰的瓷枕上表达的更为明显。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除宋代磁州窑之外,其他如唐代长沙窑、北宋时的定窑、宋辽金时河南的鲁山窑、当阳峪窑、元代的景德镇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其工艺造型、胎釉纹饰也各有特色,总体风格也与其相应时代、窑口所制的其他瓷窑相一致。
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其他器型
东晋青釉牛形灯盏

龙泉花觚
中国古陶瓷是中华古文物之中的一个大类,过去数百年来已有很多的文人雅士及现代学者对其作了相当透彻的研究,所以每一种陶瓷器物都有了详细的命名,只不过是在分类上还有所分岐。我们这个栏目就将把一些分类上有岐见的器物集中在一起,以便于读者们查到。所谓其他器型,其实更多的是一些日用器物比如灯盏、渣斗、笔托、乐器、托架,和一些特殊的造型如人物塑像、十二生肖像等等。有两类器物我们也放在这个栏目里,它们是笔海和花觚。这是因为笔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它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宋代是没有笔筒的。在江西所产的青白釉器里有一种敛口、鼓腹、收足、平底的筒状器物,现在不少藏家认为是宋代的笔筒。其实它确应归于日用品一类,正确地说应是食肆里用的竹筷筒。明代中晚期笔筒开始流行,但型无定制,多由粗细不等的筒状器型组成。明末至清初多见一种大口径筒状器,俗称笔海。多为平底,偶见带三足,似炉而非炉,称为笔筒又嫌牵强,所以我们将它放到这个分类里。直至清康熙朝笔筒才正式定型,为上下径大体一至的筒状器,平底。这与康熙帝本人重视汉学,精于文事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大提倡读书至仕是有很大关系的。此后一直到今天笔筒这种器型也无大的变化。花觚其实应归入“尊“一类。“尊“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类陈置用瓷,后来才有了实用功能,多用于插花,与瓶和广口壶相类似。民间通常区分瓶和尊是看它的口径与足径:口大足小称为尊,口小足大称为瓶。花觚也是有很强的时限性。始于元,主要流行于明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之内,特别以熙朝之花觚最为精制:造型隽秀,端庄大方,常以五彩、青花作传流题材的纹饰,也有以人物故事入画的。熙朝中晚期出现色地描金之花觚。雍正朝花觚并不多见,乾隆朝花觚器型有所变化,较为粗壮,端庄有余而气韵不足,略显呆滞。嘉道以后则再无精采之作。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