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明清家具09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明清家具09明清家具的结构中国古典家具多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并深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影响,产生了极其精密科学的榫卯结构。一件家具,都要由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构件与构件的结合处,都通过各种形式的榫卯把各个构件巧妙地连接起来。无论家具的尺度、线条和设计是如何漂亮,其结合方式都只是简单的槽接,榫卯及木销,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家具制作的精髓,令西方人赞叹不已。
实际上,榫卯结构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大局初定,并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特征,并一直沿用至今。到了明清时期,榫卯结构发展到了高峰。匠师们能够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构件之间,不用金属钉,单凭榫卯就可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准,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地融为一体。一、丁字形结构
丁字形结构指横材与竖材的结合。
传统家具在制作过程中的很多地方都会出现横材与竖材的交接,大方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夫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
常见的丁字形结构多用“格肩榫”。格肩又分大格肩、小格肩、实肩和虚肩。1、大格肩
大格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装潢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
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2、小格肩
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
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粗致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数四面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齐肩膀。
注:所谓“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才使用。直材的角结合桌案、椅凳及柜门等板面四框的结合,或椅背、扶手等立柱与横梁的直角结合都称为直材角结合。
直材角结合又称“格角榫”,有明榫与暗榫的区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也叫闷榫,凡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的都叫闷榫或暗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
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
双闷榫分指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或榫窝。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
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直材角结合还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横材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这种做法俗称“挖烟袋锅”。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这种做法。拼板制作大型家具,用料一般宽厚,一块板不够用时,常用几块板拼接,但如木性不一,就会经常出现翘裂或变形现象。为了使拼缝始终保持平整光洁,就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接缝。

两种做法:
龙凤榫——适用于薄板拼合,是在板材纵向断面起槽,另一面做出与边槽相应的榫舌,把榫舌镶入槽口,用胶粘牢。

穿带榫——适用于厚板拼合,多用在桌面或案面上或材料不足的情况。即把板条严好缝,再在一面开出横向通槽,通槽的上口要比槽底窄。在穿带的一面做出与槽口断面相应的榫口,将穿带一头对准槽口向里推。将板条固定在穿带上,这样,板条四边有边框管束,形成平整光洁的整体。家具的面板或柜子的顶、门、两山及背板大多采用框内镶板做法。先在四框内侧起槽,再将板心的四边镶入槽口这样就把板心边缘处理在暗处了,既增加了家具的美感,又加固了板心。
镶板有两种形式:
不落堂——把板心边缘做出与边框槽口深度相同的榫舌,板心镶入通槽后,板面与边框齐平,凡桌案台面都用这种做法。
落堂——是将板心四边削成斜坡,将边缘镶入通槽,台面上不是平的,面心四周低于边框表面,称之为“落堂”,这种做法在椅凳的座面和棋局门、两山的镶板中较为常见。框内装板腿与面、牙板结合腿与面、牙板的结合形式相当丰富。家具有束腰和无束腰等形式,为了适应不同家具结构实际需要及家具的外形和轮廓线形的变化,于是出现了各种构造和造型的连接形式。
腿脚与面的结合主要有长短榫及夹头榫两类。
桌形结构家具有束腰和无束腰,多用长短榫,案形结构家具多用夹头榫和托角双头榫。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但能使上部承受的力均衡地传递到支撑点,而且也兼顾到了外部的美观,体现出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长短榫
长短榫,特点是两个榫头一长一短,而且朝向两个方向。其作用是把大边和抹头固定在一起,长榫连接大边,短榫连接抹头。把边接抹头的榫锯短,是因为连接抹头的榫头与大边伸向抹头的横榫发生了冲突。如果不把这个榫头去短,势必顶住大边榫头,使案面落不到底。
长短榫又分粽角长短榫和柱顶长短榫。粽角榫长短榫,在桌腿与板面边沿平行的两面自长短榫的底部起向上削出45度斜肩,斜肩内侧挖空。把板面边框转角处靠下一些的位置亦剔成45度斜角,组合时,长短榫分别与大边抹头上的榫窝吻合,同时边框外斜角也正好与腿上的斜肩拍合,这样做的结果是边框外沿平面与腿子的外平面拼合在一个平面上,只在结合处留下三条棱角和三条拼缝,而这三条棱角和三条拼缝又只有一个交点,人们常称其为“三碰肩”。
粽角榫的结构只能随面沿形式做成平面,而且腿足都用方材。柱顶长短榫与粽角长短榫的不同之处是榫头的外面没有斜肩,它和板面组合后,板面不是与腿足的外面齐平,而是板面伸出腿面。
柱顶长短榫使腿足的形式富于变化,圆腿、方腿均可,不受面沿限制,还可在面下装饰束腰和各种形式的曲腿。2、夹头榫
夹头榫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案形结构家具的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一些的位置上,前后两面多采用通长的牙板贯通两腿,形成牙板固定腿足,腿足加固牙板,牙板又辅助腿足支撑案面的多功能结构,这种结构,一般称之为“夹头榫”。
其做法是在腿的上端开出横向豁口,豁口两边做出两个与腿的宽度相等的榫头。牙板厚度要大于豁口厚度,把牙板需要插出豁口的部位按腿的宽度剔去一些,使穿插部位的厚度与腿上豁口宽度相等。这样,牙板穿进豁口后腿就不会再扭动。牙板的高度一定要与榫头的底部齐平。牙板由牙条和牙头组成,讲究的用一块整木做成。再上面是案面,案面的边框一般比腿面要宽一些,在与腿结合的部位凿出双榫窝,与腿子上端的双头榫相吻合。3、抱肩榫
抱肩榫结构和粽角榫结构的原理相似,它实际上是把粽角榫的斜肩移到榫头以下,这样斜肩交合的也就不是板面四边,而是面下的牙板了。
抱肩榫的牙板和腿部斜肩必须做出榫头和榫窝,才能使牙板固定在腿上,以辅助腿足支撑案面。这类榫卯大多用于束腰家具上。4、插肩榫
插肩榫,做法与夹头榫基本相同。
分前榫和后榫,中间横向开出豁口,把牙板插在里面。不同的是前榫自豁口底部向上削成斜肩,做成前榫小,后榫大;前榫斜肩,后榫平肩的榫头。插肩榫的牙板也要剔出与斜肩大小相等的槽口,它和夹头榫牙板所不同的是槽口朝前,组合后,牙板与腿面齐平。在看面上留下两条梯形斜线,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美化和装饰的作用。5、挂榫
挂榫,是一种类似抱肩榫的结构。
从外表看,它和抱肩榫的位置、形式完全相同,其中除了保留抱肩榫的结构外,又在榫头的两个外面的下部各做一竖向挂销,挂销的外面要比里面宽,在牙板内侧,也要做出与挂销大小形状相同的通槽,组装时,将牙板的通槽对准挂销按下去,使腿与牙板的斜肩合严。这种结构,既有拉的作用,又有挺的作用,有效地把四足及牙板牢固地结合起来。它一般用于大型家具中,如床榻类多采用这种结构。凡使用这种结构,足下无须另装底枨或托泥。
挂榫有时也用于案形结构,其案面、腿足均与其他结构无异,惟牙板不在腿里面而在腿外。做法是将牙板内侧开出底宽口窄的槽口,再将案腿上节做出与牙板槽口相等的外宽内窄的竖向穿销,形如穿带榫,穿销下部外侧留出支撑牙板的平肩,平肩上另装榫销,与牙板下面的榫窝相吻合。牙板自上对准穿销按下去后,坐在平肩上,这时的牙板表面与腿的外表面齐平。牙板上面亦栽小榫数个,用以连接案面。6、勾挂榫
勾挂榫常用于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其做法是先在霸王枨的一端做出榫头,榫头要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的上边自顶部向根部被削成斜坡,使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上底面。然后在腿的内角线上凿榫窝,里侧要比外口高些,成直角梯台形,再做一小木塞。将榫头插进榫窝向上托,使榫头插进榫窝上斜面抵紧,下面的空余部分用小木塞塞严,这样榫头不会再脱出。霸王枨的另一头和桌面下穿带以木销钉固定,作用是把桌面的压力传递到腿上,从而起到固定结构的作用。托泥与腿足结合托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管脚枨。托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框形,框形托泥又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及梅花形、海棠形等。托泥的形状要根据面的形状而定。一种是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木装在家具的足下。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的家具上,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挺的作用,而管束腿足不向外张开的拉力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则采取在足下装托泥或安管脚枨的做法,这样从家具备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顶端有桌面管束,足端有托泥管束,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一件家具因陈设时间过久,接触地面的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从而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需要更换托泥即可得到解决。
框式托泥由大边和抹头组成,四角结合处用格角榫连接。在接口的拼缝处凿出底大口小的榫窝,在家具四足的下端做出与榫窝相应的榫头,这种榫头大多与腿足一木连作,后来也有在足下凿眼另装的。在组装托泥四框时,把榫头对准榫窝,将抹头与大边装牢,这样在挪动时,不致使托泥脱落。进入清代,做法逐渐简单,只在托泥和足底凿眼,用木楔连接,以胶粘合。这种做法,年长日久,胶质失效,很容易脱落。
圆形托泥多采用弧形对顶接方法,接口处的多少要依据腿足的多少而定。如果家具是四足,托泥就由四段组成,五足由五段组成。接口处都安在足下,有贯穿托泥和腿足的木销。托泥的形状随着面的形状面变化,以上下呼应。
条形托泥是装在案足上的部件,做法比较简单,只是两条横木,做出榫窝与腿相连。弧形材料的结合弧形材料的结合常用楔钉榫,多见于圈椅的椅圈。活榫开合结构活榫开合结构俗称走马销。一些大件家具如床、榻及屏风等常用。
做法是在一边凿眼,镶上木楔,木楔突出部分一般高约三四厘米,自木楔一边向木楔中线削成斜坡,做成头大底小的榫头在另一边上;凿出与榫头同样大的榫窝,然后在榫窝按下合实后,再向窄口方向一推,窄口榫窝便紧紧地卡住榫头,使两个部件牢牢地连在一起。如果需要拆开,则从窄口向宽口一推,宽口榫窝一般做得较松,很容易摘下来。
走马销的特点是一面斜坡,一面平直的。还有两面斜坡的,原理与一面斜坡相同。只是一面斜坡对榫窝要求严格,它的直面必须与榫窝的直边相对。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