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明清家具10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明清家具10明清家具的装饰手法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部件装饰、金属饰件等布局皆有定则,相当规格化,花纹也趋向程式化,有些近于写实,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做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清代家具装饰富丽豪华,采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装饰在家具上,手法主要是镶嵌、雕刻及彩绘等,和明式家具朴素自然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清家具的装饰大体可归纳为部件装饰、线脚装饰、雕刻装饰、镶嵌装饰、漆饰、金属饰件装饰等。一、结构部件装饰古典家具的部件大多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赋予必要的艺术造型,很少有毫无意义的造作之举。古代匠师对于整个家具结构部件中显眼部位进行简单的美化加工,每一个部件,在家具的整体中都用得很合理,分析起来都有一定的意义,凭借其本身条件,在最引人注目的部位进行别具匠心的装饰处理,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运用结构部件进行装饰,避免了添加虚饰和累赘,保持了形体简洁、明快的造型形象,同时使家具实体的造型显得更充分、更完美,增强了家具的承受力,可以说是美学与力学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它主要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为目的,这便是部件装饰的基本特点。1、替木牙子
结构部件的使用大多仿效建筑的形式。替木牙子就是其中的典型,犹如建筑上承托大梁的替木。又名托角牙子或倒挂牙子。家具多用在横材与竖材相交的拐角处,也有的在两根立柱中间横木下安一通长牙条的,犹如建筑上的“枋”。它和替木牙子都是辅助横梁承担重力的。
托角牙有牙头和牙条之分。
一般在椅背搭脑和立柱的结合部位,或者扶手与前角柱结合的部位,多使用牙头。
而在一些形体较大的器物中,如方桌、长桌、衣架等,则多使用托角牙条。
除牙头和牙条外,还有各种造型的牙子,如:云头牙子、龙纹牙子、凤纹牙子、流苏牙子、悬鱼牙子和各种花卉牙子等。2、圈口(券口)
圈口是装在四框里的牙板,四面或三面牙板互相衔接,中间留出亮洞。常在案腿内框或亮格柜的两侧使用,有的正面也用这种装饰,结构上起着辅助立柱支撑横梁的作用。常见有长方圈口、鱼肚圈口、椭圆圈口或海棠圈口等。
注:三面圈口(多为壶门式),它不仅可以在侧面使用,而且在正面也可以使用。
凡使用四面牙板圈口装饰的,都在侧面或人体不易接触的地方,如翘头案腿间的圈口、书格两侧的亮洞等。3、绦环板
绦环板,是在家具竖向板面四边的里侧浮雕一道阳线,板面无论是方,还是长方,每边阳线都与边框保持相等的距离。
在抽屉脸、柜门板心、柜子的两山镶板、架子床的上楣部分和高束腰家具的束腰部分,常使用绦环板这个部件。绦环板的上下两边镶入四框的通槽里,有的在桌子的束腰部分使用绦环板。4、档板
档板的作用与圈口大体相同,起着加固四框的作用。其做法是用一整块木板镂雕出各种花纹,也有用小块木料做榫攒成棂格,镶在四框中间,发挥着装饰与结构相统一的作用。5、罗锅枨与矮佬
罗锅枨与矮佬通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作用也是固定四腿和支撑桌面。这种部件,都用在低束腰或无束腰的桌子和椅凳上。
所谓罗锅枨,即横枨的中间部位比两头略高,呈拱形。在罗锅枨的中间,大多用较矮的立柱和上端的桌面连接。
矮柱俗称矮佬,一般成组使用,多以两只为一组,长边两组,短边一组。罗锅枨的造型,在结构力学上的意义并不大。6、霸王枨
霸王枨,是装饰在低束腰的长桌、方桌或方几上的一种特殊的结构部件。
形式与托角牙条相似,不同的是它不是连接在牙板上,而是从腿的内角向上延伸,与桌面下的两条穿带相连,直接支撑着桌面,同时也加固了四足,这样就可以在桌牙下不再附加别的构件。7、搭脑
搭脑,是装在椅背之上,用于连接立柱和背板的结构部件,位置正中稍高,并略向后卷,以便人们休息时将头搭靠在上面,故名之搭脑。
8、扶手
扶手,是装在椅子两侧供人架肘的构件。凡带这种构件的椅子均称为扶手椅。扶手的后端与后角柱相连。前端与前角柱相连,中间装联帮棍。如果椅子的前腿不穿过座面的话,则需另装“鹅脖儿”。扶手的形式多样,有曲式,有直式,有平式,也有后高前低的坡式。9、屏风帽子
屏风帽子,是装在屏风顶端的一种构件,其结构对风的牢固性有重要作用,装饰性亦很强。
屏帽位置正中,一般稍高,两侧稍低,至两端又稍翘起,形如僧人所戴的帽子,故又称“毗卢帽”。
大型座屏风陈设时位置相对固定,挪动的机会一般不多,屏风插在底座上之后,开始装屏帽,屏帽是由两边向中间组装,由数块组成,每块之间和其与屏框之间均有榫衔接。线脚装饰是对家具的某一部位或某一部件所赋予的纯装饰手法,对家具的结构不起什么作用,但线脚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添家具优美、柔和的艺术魅力。
主要施于家具的边抹(边框构件)、枨子(横档)、腿足等部位,通过平面、圆面、凹面、凸面、阴线、阳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达到虽简洁却精细的悦目的装饰效果。明代家具着重在造型上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线脚来整体表现形体的完美。二、线脚装饰1、灯草线
灯草线,即一种圆形细线,以其形似灯心草而得名。一般用在小形桌案的腿面正中,由于上下贯通全腿,又称通线。常常两道或三道并排使用。大一些的案腿,随腿的用料比例,这种线条又随之加大,人们称这种粗线条为皮条线。

2、打洼
方材家具在桌腿、横枨或桌面侧沿等处的表面向里挖成弧形凹槽叫“打洼”,一道的叫单打洼,二道的叫双打洼。3、裹腿与裹腿劈料做法
裹腿与裹腿劈料做法通常用在无束腰的椅凳、桌案等器物上,是仿效竹藤家具的艺术效果而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
劈料做法是把材料表面作出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圆柱体,看上去像是用几根圆木拼在一起,称为劈料。二道称二劈料,三道称三劈料,四道称四劈料。通常以四劈料作法较多,因其形似芝麻的秸杆,又称“芝麻梗”。
裹腿,指横向结构件如横枨,面沿部分也将表面雕出劈料形,在与腿的结合部位,采用腿外对头衔接的做法,把腿柱包裹在里面。为了拉大桌面与横枨的距离以加固四腿,大多在横枨之上装三块到四块镂空绦环板,中间安矮佬。4、面沿
面沿,是指桌面侧沿的做工形式。
从众多的桌凳几等各类家具的面沿看,很少有垂直而下的,也和其他部位一样,赋予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面没的装饰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一件家具的整体效果。
面沿的装饰形式有:
“冰盘沿”(在侧沿中间向下微向内收,使中间形成一道不太明显的棱线)
“泥鳅背”(如手指粗细的圆背,形如泥鳅的脊背)
“劈料沿”(将侧沿做出两层或三层圆面,好似三条圆棍拼在一起)
“打洼沿”5、拦水线
6、束腰四、腿的装饰腿的装饰有直腿、三弯腿、鼓腿膨牙、蚂蚱腿、仙鹤腿等。
三弯腿,是腿部自束腰下向外膨出后又各内收,将到尽并没有时,又顺势向外翻卷,形成“乙”字形。
鼓腿膨牙,是腿部自束腰下膨出后又向内收而不再向外翻卷,腿弯成弧形。
蚂蚱腿,多用在外翻马蹄上,在腿的两侧做出锯齿形曲边,形似蚂蚱腿上的倒刺而名。
仙鹤腿,腿笔直,足端较大,形如鸭子足趾间的肉蹼。三、足的装饰马蹄大都装饰在带束腰的家具上,这是家具中一个装饰规律。马蹄做法大体分为两种,即内翻马蹄和外翻马蹄。内翻马蹄有曲腿也有直腿,而外翻马蹄则都用弯腿,无论曲腿、直腿,一般都用一块整料做成。
足饰除马蹄外,还有象鼻足、圆球式足、云头足等。五、金属饰件装饰金属饰件的装饰功能是以它的实用功能为基础的,大多有各处的艺术造型,常结合家具的具体风格以一些简洁优美的几何图案或寓意吉祥的图样装饰。传统家具的金属饰件,明代早期和民间多用白铜或黄铜制成,晚期至清前期多用红铜镀金,显得异常华丽。民国家具在明清家具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了西欧风格的铜饰件。
古典家具金属饰件主要有:合页、面叶、面条、扭头、吊牌、曲曲、眼钱、拍子、提环、包角和套腿等。合页,由两块铜板共同包裹一根圆轴组成,可开可合,故名合页。合页的安装分明钉和暗爪两种。明钉常用特制的浮钉钉安,暗爪则用钻打眼,将暗爪穿过去,再将透过的暗爪向两侧劈分,使合页附着牢固。

面叶,是在柜子或箱子中间衬托扭头、吊牌的饰件。由两块或三块组成,通常用两块、或左右、或上下用。如中间加活动立栓,则需加一长条形面叶,俗称“面条”。

拍子,是装在箱匣类上盖前脸正中部位的饰件,作用相当于扣吊。箱盖盖好后放下拍子,拍子面上的两个小长方孔正好套在箱子前脸的小扭头上,上锁后,箱盖便不能打开。扭头,是为上锁而备的饰件,通常在对开的门边上各装一个,如果两门中间有立栓,则在立栓上也装一个。扭头中部有圆孔,上锁时,须同时贯穿两个或三个扭头,门便不能打开。

吊牌,铜拉手之一种,式样很多,均为片装的铜饰件,多与面叶配合使用,是便于牵引柜门或抽屉的饰件,较大的器物则用吊环,都用曲曲固定在家具的特定部位。

吊环,铜拉手之一种,因是圆环状而得名。

牛鼻环,带铜手的一种。

包角,一般装在箱子的四角,其作用是加强箱子的各部榫卯的结合力。
套腿,是根据家具的四足,随形装在足端的铜套。作用是避免木质受潮和与地面的摩擦,保持器身平稳,延长使用寿命。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