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粽子里的流年 [图文]
2017-05-28 | 阅:  转:  |  分享 
  
PAGE

PAGE2

《燕赵都市报》2017年5月28日第15版


粽子里的流年

李红霞



老家一带,端午节没什么赛龙舟、喝雄黄酒之类的传统民俗,过得简朴而平淡。唯有这包粽子,不知经历了几世春秋传承至今,感觉这端午就是粽子,粽子就是端午了。于是,一入五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端午,让每个日趋炎热的初夏时节,随处都飘溢着粽子的清香,将节日的美妙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儿时,生活水平还很差,根本没钱买苇叶,加上村里缺水,没有芦苇生长。因此,在芦苇发芽的时节,村里人就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地到邻村一处水塘,争抢着撇苇叶,直到整个水塘光秃一片不再摇曳才稍事停歇,等下一茬苇叶接上。但不管多累、多紧张,勤劳的农家人都会准备好充足的苇叶,只待端午到来。
当整个山村飘出苇叶的清香,这就是五月初三家家户户都在煮苇叶了。晾晒干枯的苇叶,经过几个小时的蒸煮,慢慢由淡绿变为暗黄,散发出粽子的香味。等整村妇女都端出自家的苇叶,围在老井旁洗整苇叶时,那场面真是既温馨快乐又热闹壮观。一桶桶杂乱的苇叶,在妇女们的巧手中翻转腾飞,先是一片片洗净,捻出规整的扇面,然后麻利地在水中的一抄、一甩、一弯,整齐地码在筐内,接续反复,直到洗整完毕。其间,有打水嬉闹的,有斗嘴取乐的,有训斥孩子的,有闲扯唠嗑的,吵翻了整个村子。
五月初四一早,母亲就摆出了包粽子的阵式。苇叶、江米、菜豆、红枣、花生、藤条、筐子、剪刀等原料工具,呈圆弧状次第摆开,母亲则坐在圆心位置,准备大显身手了。扯出四五片苇叶,折成漏斗状,装入江米、菜豆,埋入红枣、花生,将多余的苇叶折回;再扯三片苇叶,折出三个小漏斗,扣在其余三个角上,握紧;最后扯出剪好的藤条,从中间一缠、一系。一个光滑、可爱的四角小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学着包,可不是漏了米就是散了架,要么就是样子难看,总被母亲数落一顿,将我这毛愣小子赶到一边。等玩够了回家,只见满满一筐粽子已堆成了小山。
粽子下锅,架起大火,就等美餐了。这粽子可真难熟,足足煮了一下午,直搅得我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宁,一会儿瞅瞅,一会儿看看,恨不得变个戏法,将整锅粽子瞬间催熟。无奈地等呀等呀,等到夕阳落山,鸡鸭归巢,等到整个村子都弥漫在粽子的浓香里。母亲一声吆喝,唤来了早已不耐烦的我。掀起锅盖,用筷子叉起一个,浸过凉水,小心翼翼地剥开。顿时,苇叶香、菜豆香、红枣香、花生香,融为一缕粽子香,沁入肠胃,大咽口水,继而吸溜吸溜地吃个精光。吃了第一个粽子,便跨入又一个端午。
其实,我家这端午的粽子,随着生活的渐好,也经历了几次变身。起先,是黄米粽子,里边没枣,只有米和豆,吃起来没滋没味,我们称其为“瞎粽子”。母亲便弄来少许白糖,单给我们哥几个撒上,这粽子才有了甜味。过了几年,母亲秋后就开始穿走沟谷捡拾树上的剩枣,藏起来包粽子用;味道是甜美了,可时不时还会吃出蛆枣,惹得恶心半天。再后来,就可以买到江米、红枣了;有时还用蜜枣,加上板栗;甚至又有红枣,又撒白糖,反正是怎么好吃怎么来,怎么香甜怎么来。直到此时,这粽子便才吃出了甜蜜的生活滋味。
曾经在乡下住校教了几年书,端午节经常回不了家,那粽子的香味便成了遥远的思念。幸好,有可爱的学生、有淳朴的乡亲,总是不忘在初五之前给我送来粽子。他两个,她三个,弄得我是吃得饱,吃不了。虽说吃不上母亲的粽子,可这“百家粽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心中满满的都是幸福。因此,那几年异乡的端午,也便有了独特的值得铭记的浓情味道。
又到端午,又到粽子飘香时。三天假期,定要回到农村老家,和母亲一起煮苇叶、包粽子、吃粽子,一家人共同享受那甜美、幸福的浓郁粽香,一起品味那醇厚、深情的“粽子流年”


(姜太公源于网络下载收藏,并校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感悟。)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