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
2017-05-31 | 阅:  转:  |  分享 
  
中医药学刊2003年10月第21卷第10期中华名医经典



文章编号:1009-5276(2003)10-1617-02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4-27



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710003,陕西西安//男,1939年生,副研究员)



关键词:邓铁涛;辨治胃肠病;研究



邓铁涛,男,1916年生,广东省开病、慢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获得显著疗

平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效,扩大了脾胃学说临床应用的内涵,使这一学说的理论上

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现升到崭新阶段,对临床工作者启迪良深。

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2辨证经验丰富多彩

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邓老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辨证经验,对于胃肠病证,概

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①消化性溃疡从体质辨证。消化性

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病较为复杂,

学会理事会名誉理事、广东省卫生厅药但以饮食、精神、体质因素为主,而尤以体质为关键。邓老认

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为体质因素即脾胃虚弱,涉及其他脏腑同时受病,其病生于

研究院客座教授、辽宁中医学院名誉教授;曾任广州中医学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为重要环节。临证按肝胃不

院副院长、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第四和、脾胃虚寒、脾虚肝郁兼瘀、胃阴亏损四型辨治,可保无虞。

届、五届政协委员。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②慢性胃炎从标本虚实辨证。本病有浅表、萎缩或浅表—萎

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1993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缩之分,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性病理改变

特等奖。的疾病,可归属于胃痛、痞满范畴。多由饮食失节、情志不

邓铁涛教授擅治心血管疾病,并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畅、体质多病所致。萎缩性胃炎由于病程较长而不易治愈,

论治西医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如重症肌无力、萎部分患者有癌变之虑。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即为脾胃

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硬皮病、红斑狼疮受损后,以致体质亏虚,乃发病的前提和本质;标实是指脾胃

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18虚损后,继发瘀血、痰湿、阴虚等证,为发病之变化和症状,临

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床应根据标本虚实来辨证,方获事半功倍之效。③急腹症从

《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医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等。具体病症辨证。急腹症包括范围较广,由于病情复杂,部位

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各异,应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不可拘泥于病名而

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1986年开始主持七五攻关项踌躇不前。总之要辨证准确,治法得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1990年通过国家以上经验可贵,值得借鉴。

技术鉴定,成果获19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3治疗法则自出机杼

等奖,1992年度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于胃肠病的治疗,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辨证结果各异,

1脾胃学说见解独特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邓老则抓住疾病实质,圆机活法,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发展于宋元,提高于明清,成熟自出机杼,收到良好效果,亦如上述作以介绍。①消化性溃

于近代,历代医家均做出了不同贡献。邓铁涛教授从50年疡:本病属肝胃不和者宜疏肝和胃法,方用四逆散加云苓、白

代起就开始,对其学说体会深刻,见解独特。他认为,脾胃学术、大枣,如遇嗳气、泛酸、肝火、胃热、吐血证者视情加减,但

说是从解剖认识开始,经过20多年的医疗实践而不断丰富肝郁化火者切忌用辛燥止痛药;脾胃虚寒者宜健脾温中法,

起来的,其代表作首推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方用黄芪建中汤或附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等化

论》。从临床研究角度,指出有四个要点:其一,内因脾胃为裁;脾虚肝郁兼瘀者宜健脾疏肝祛瘀法,方用四君子汤加黄

主论;其二,升发脾阳说;其三,相火为火气之贼说;其四,内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等;胃阴亏损者宜益胃养

伤发热辨。至清代叶天士提出的“养胃阴说”,补充了东垣长阴法,方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

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之不足,使这一学说更趋完善。在论治脾苓、乌梅、甘草),虚甚加吉林参。②慢性胃炎:本病治疗法则

胃病方面,他认为脾胃病应当治疗,但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补脾气、养胃阴,佐以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诸法,

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所谓“互为相使”。因此善治脾者,用基本方(组成见后“治萎缩性胃炎方”)据兼证加减,如脾胃

能调理五脏,即可以治脾胃;同样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就气虚加黄芪、白术或参须;湿浊偏重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

可以安五脏,所谓“五脏相关”。从而提出“治脾胃可以安四肝气郁结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疼痛明显加木香、延胡索、

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的著名论断,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如佛手;嗳气频作加代赭石、旋覆花;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

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急腹症及冠心仁等。由于本病伤于后天,其本既虚,运化甚差,故培补不能

·716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



急功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救护胃阴不宜用过于滋腻甘草5g),亦治浅表性胃炎“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吴茱萸

之品,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1~3g,川黄连3~5g,太子参30g,白术、云苓、威灵仙各15g,

退虚热要防伤阳。方中已含上述诸法之品,据证增删药味,桔梗10g,枳壳、甘草各5g),亦治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

灵活变化,妙在其中。③急腹症: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先窦炎“治食贲门失弛缓症方”;(太子参30g,白术、云苓、白

针刺阑尾穴,再用基本方(见后),治疗3日症状减轻用大黄芍、威灵仙各15g,台乌药12g,甘草5g)“治慢性结肠炎方”;

四逆散(生大黄、冬瓜仁、桃仁、柴胡、赤芍、丹皮、枳壳、甘草,(木香、川黄连、甘草各5g,太子参30g,白芍、白术、云苓各

阑尾脓肿用此方内服,加三黄散外敷);慢性阑尾炎用大黄牡15g,柴胡10g,枳壳6g)“治急性阑尾炎方”;(生大黄、蒲公英

丹皮汤(见后)。肠套叠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用旋各15g,冬瓜仁30g,桃仁、皂角刺各12g,丹皮9g,芒硝6g),

复代赭汤,再用蜂蜜兑水灌肠、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蛔虫去芒硝亦治阑尾脓肿“治蛔虫性肠梗阻方”;(乌梅12g,槟榔

性肠梗阻先用花生油或豆油、食醋适量口服或胃管给药,针18g,使君子、榧子各30g,苦楝根皮15g,郁金12g),亦治胆道

刺四缝穴,2~3小时后煎服胆蛔汤(见后)驱虫。以上治法蛔虫、肠道蛔虫。

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应当师法。治上消化道出血方(阿胶10g,田七末3~5g)“治肥厚;

4妙用临床经验良方性胃炎方”(党参、云苓、白术、扁豆花、苡仁、川萆、藿香、甘

邓老将经验良方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出来,其高尚精神草);治胃溃疡出血用止血散(血余炭、煅花蕊石、白及末、炒

令人敬佩。仅《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书中就罗列验方62田七末各等分,研末服);治胃脘痛、腹痛用五灵止痛散(五灵

首,观其方组成严谨,药味洗炼,配伍精巧,功效奇特,可谓琳脂、蒲黄、冰片),治疗各种痛证100例,总有效率88%,表明

琅纷呈。如“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党参18g,白术12g,云其用药精炼而疗效肯定。

苓、柴胡各9g,佛手5g,煅海螵蛸15g,甘草5g),亦治慢性胃总之,邓老在数十年医疗实践中,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是

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治萎缩性胃炎方”;(太子参、麦芽、鳖甲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对他的学术经验进行深入系统

各30g,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丹参各12g,田七末3g,的研究,使其精华得以弘扬,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上接第1612页)“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

古人的东西并非不科学,没有生命力。中国古人尤其是历代则怒,不足则恐”。《灵枢·天年》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中医学家对于生命现象本源层次上的辨识值得现代人深思。说明躯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心神的状态;心神不仅是机体状

南北朝范缜说“神之于质:,犹利于刃;形之用,犹刃之于利”,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会反作用于身“心”的状态好坏直接,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可知心神与躯体融于一体,无影响人体状态的盛衰。积极的心神状态有益于整个人体状

法割裂。心与身是融合在人体母状态之中,而又相对独立的态的谐和,甚至是祛病防变的“良药”;而消极的心神状态,在

子状态,都有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但从物质本源角度,二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各种病理变化,成为致病因素。《素问·移

者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变气论》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疏五过论》曰,:

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灵枢·口问》说,“悲哀悉忧则心动:,

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刘子·清神》(北齐·刘昼)曰“神静:

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则心和,心和则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作为第一

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气者:,人之性的“身”决定着“心”的产生与存在,而“心”又对“身”具有巨

神。”隋·杨上善释之曰“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这揭大的反作用。心身二者即处于这样一种互动的状态之中,即

示出神本于形,形神合一,并共同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对立又统一,相依相存,互为影响。

心身处于有机融合的整体状态中,它要求对于心身问题的研4心身状态观的目的要求

究首先要在心身合一,不可分割的状态下进行。因为有机整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都与心身关系密

体不等各部分之和,尤其是复杂的生命现象更不可能简单分切,心身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心身疾病的

割,一个被隔离部分的状态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状态,研究近年来也愈发活跃,已经成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

而整体亦会显现出其各子部分所不具有的属性。医学是状态医学的雏形,其状态医学思想对于心身关系有独

心身互动态心身融合于一种复杂、互动的状态之中,道认识,早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心身医学大会上,权威人士

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所动。心本于身,心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就已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国的中医学寻找智慧”。中:

机体正常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医心身状态观点并不把心与身分割开来看,而是始终将二者

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中“化五气”即指脏腑的生理机能。作为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来看,是将心理现象置于心

《灵枢·决气篇》曰“平人:??胃满肠虚,肠满胃虚,更虚更身整体联系状态中来研究,它冲破了西方善于将心理现象作

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为孤立现象研究的习惯。心身状态观要求要在中医学整体

谷之精气也。”杨上善释之曰“水谷精气资成五神:,水谷竭神恒动观点的启示下,借鉴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社会科学)的

乃亡也。”意指人体精气充盛,神气才充沛,而精气之充盛必文明成果并使之有机融合,尽快构建中医心身状态医学体

以脏腑生理机能正常为前提,所在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要有系,这也是人类追求心身谐和平衡状态的必然要求。状态医

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动于内,情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心身之间及与社会、自然大环境之间

现于外,若五脏精气不足,心神亦会失常。《灵枢·本神》云和谐、有序、平衡的状态。

·816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