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家庭实用艾灸
2017-06-03 | 阅:  转:  |  分享 
  
《家庭实用艾灸》讲义(上)
HYPERLINK"http://blog.sina.com.cn/hopeinstitute"\t"_blank"---转自厚朴中医堂
一、灸疗的历史渊源。
??针与灸的历史并存且久远,具体的运用在史前应该就有了。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进步。在《殷墟文字乙编》632片卜辞中有一个“”字,象卧病在床,以火灸病的形象。《左传》记载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治病的一段话:“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指的是灸法,“达”指针砭。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灸法和针砭。
??现代有些学者在提到针灸起源时,祖先在远古患病后,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或者在用火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身体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砭石、烧灼之法来治疗病痛,逐渐产生了砭石、灼灸疗法。实践出真知,在1970年代,国内针灸掀起试验学的热潮,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的协作调查,发现一批“经络敏感人”。他们在穴位受到刺激时,产生一种循经感传现象,还有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虽初步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产生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的现象,形成了许多假说,但得到的结果相对于古人精确的对经络和气的描述,显得不成体系和粗糙。
??中华文化的治学,有知内达外的特征,先人是用内求法,自身的精神意识活动,感知到了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内径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知。”(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是要讲,无论是医者救人还是患者的自救,在用针或灸的过程,都要细心体察身体内在的变化。医者要体会施术的过程,患者的病有什么变化;患者的自救,认真的体察生命活动,也必然奥妙无穷,直指根本。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焫ruò古同“爇”,点燃;焚烧)”。“火艾烧的,谓之灸焫”(唐代王冰注)。北方,气候严寒,地势高峻,风大且有冰雪,游牧的生活,食宿于野外,吃动物肉乳,内脏受寒而多生胀满的病,适宜用灸焫。“故灸焫者,从北方来。”
??《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也即使平常讲的盗跖,碰了钉子,事后对盗跖的哥哥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恼。从这里看出,在春秋时代,灸已是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了。
??汉代《黄帝虾蟆经》载有“辨灸火木法”,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灸则对肌体有所伤害。宜取阳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为灸火。而艾叶熏灸疗效最为显著,后人就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孟子·离娄篇》中提到艾灸,如:“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艾灸,可见灸的材料是以艾为主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两种灸法:一种类似近代的艾卷灸,即以艾裹“某(粗麻)垢”的灸法及燃点蒲绳之类的灸法;一种相当于后代的冷灸或天灸法,即用芥子捣敷头顶部或其他穴位使局部红赤、发泡的疗法。

二、艾的性味及功用
??《诗经·采葛》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因为采艾,彼此思念。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应远于西周已广泛用于医疗。
艾为菊科植物,栽培或野生,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我们看看《本草纲目》对艾的说法: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三、灸的分类
??灸治病的历史悠久,灸的古字是“久”,在《说文》里解释:“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象人双腿后用物灼灸治病的形状。人受了寒邪,拿一个点燃的木棍、木条,熏灼,自然会感到舒适,寒则热之嘛!
????灸分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黄蜡灸、线香灸、火柴头灸等。我们主要介绍艾灸。

艾灸法:
一)、艾柱灸(出示艾绒)
(1)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2)间接灸:如隔姜灸;隔盐灸;隔黄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葱灸等等。
二)、艾条灸(出示艾条),明代是针灸的全盛时期,艾条灸法最早见于明初《寿域神方》
(1)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2)实按灸:如雷火神针
(3)隔物灸:如隔核桃壳灸;隔蟾蜍皮灸。
三)、温灸:灸盒灸;灸箱灸;灸筒灸。(可以拿出灸盒示范。)
四)、温针灸,就是在针柄上捏一撮艾绒或套一小端艾条,是针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
《家庭实用艾灸》讲义(中)
HYPERLINK"http://blog.sina.com.cn/hopeinstitute"\t"_blank"---厚朴中医堂
四、自我对人体状态的把握和诊断我需要用灸法吗?或者说灸法对我适用吗?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里我们先讲一些传统医学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对灸法增进理解和认识。一)、辨别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分阴阳呢?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的内外怎么理解,人体的外,就是与外界自然的接触面。比如我们从头到脚的皮肤,是身体的外,是阳。但我们想没想过,还有一个界面呢?就是从口腔到肛门,大致是一个筒状,当然还有鼻腔、耳道,甚至眼睛的泪道,都通向身体内部。这也是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组织,我们不叫皮肤,称之为上皮组织。这个从口腔到肛门的界面也是人体的外,亦称之为“阳”。界面上的气管、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六腑,属于阳,就是这个道理。两个界面中间,是人体的里,可笼统的称之为“阴”。这是我们从内外来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我们把阴阳比方为传统生活中男女,男为阳,女为阴,来解释这句话。男女为一融合的整体,在内为女,为男人守家;在外为男,为女性的役使。和谐相处,就是健康的身心,失衡,就是疾病。我常用“阴盛迫阳”,来说明在临床中的症状。比如看一些女性的皮肤病,年轻些的长粉刺痤疮,多在面部、背部。多数是虚火,不是实火。就是身体的阴盛了,逼迫的阳气浮越于外。在皮肤,如面部,就是面红、痤疮,夏天喜欢空调冷气,睡凉席;冬天手足心热,少盖被子,以为是火力足。在口腔、肠胃,就有口腔溃疡,或喜欢喝冰水、冷饮。其实这些多数是阴盛迫阳。阴,不守内,想到外面抖抖威风,要占阳位。这个时候的阴,不是真阴,而是阴邪。阳的力量虽有些弱,但大致旗鼓相当时,阳也不示弱,硝烟四起,就是痤疮、粉刺、口腔溃疡。阳浮游在体表,手足心虚热,怕热,想喝冰水、冷饮。这个时候,去看中医皮肤科,有些医生就会按肺经风热或湿热蕴结来宣肺、清利湿热,多用寒凉药,其实是帮助了阴邪,把阳气打趴下,脸上暂时平静了。过一段时间,又周而复始。尤其是青少年,正在生发阶段,生发,是阳气在主导这个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吃那些清热解毒的药,7服、14服,还时好时坏。我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十几岁的中学女孩,长粉刺,医生用的一些清热寒凉的药,女孩吃了后,肚子痛的哇哇叫。因为她很敏感,身体告诉她,吃错了药。用些温暖的药,治疗这些皮肤的痤疮,温通了,一两服药,就见好的效果。当然,也不是说要一味用温热,瘀滞久了,也会有瘀热,瘀而生热。这时也要泻泻热,或寒热并用,或先用寒凉,两三服药,再温通。处处要顾护人体的元气,元气是阴阳交融的一体。阴为体,阳为用。元气是以阴的形式潜藏,以阳的形式应用。静的时候为阴,动的时候为阳。阴乱动,就是阴邪。那些长痤疮的青年人,怎么断为是阴症,你摸摸他们的肚子,肚脐周围,多数会发凉,有痞结,按,会有痛点。这是腹诊,后面我们还会讲。有的年轻人,一两年后,青春痘消退了,皮肤光洁明润,满脸阳光。这也是阴平阳秘,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各司其位。有的人,到了30岁,脸上还有痘痘,就有问题了。是你身体阴阳二气还在争斗,阴在逼迫阳,阳又不退却,表现在脸上,就硝烟四起。40岁了,痘痘没了,成了黄褐斑,暗斑,阴阳二气之争暂息,面部片片阴霾。人体阴阳二气动态的平衡被打破,阴占了主导。往往尺脉(主肾和命门,主里)沉、迟。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这是阳气弱;舌质有的发暗,多是瘀滞。腹诊,在肚脐四周往往有痛点,小腹拊之,发凉,甚者,阴森森的,能刺痛刺麻医生的触诊的手指,这样,一定是有妇科病了。阴盛迫阳,就是阴阳消长时,阴盛,逼迫阳气向外、向上,到了身体的表。有的女性,不光面部有暗斑,在小腹也有暗斑,情况就更糟糕。在门诊,看一些妇科病,内科得到调理,机能恢复,也就是阳气的恢复,面部自然光洁、润泽。这些妇科病,腹诊,多数都在脐周找到痞结。下面,我们从阴阳的角度谈痞症。上面我们讲人的身体从内外分阴阳,下面讲以上下分阴阳。以肚脐为界限,上为阳,下为阴。在肚脐两侧旁开2寸,各有一个属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叫天枢的穴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如果平肚脐划一条线,会有几个重要的穴位。(1)肚脐旁开0.5寸,是肓俞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冲脉与肾经之会。肓,是肓膜,肾经由此深入肓膜。什么是肓膜,有时专指心下隔上的脂膜。王冰在《素问痹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注释:“肓膜,谓五脏之间鬲膜也。”我们到可以宽泛的理解肾经在这里和五脏间的膜相联系。在现代针灸著述里,山西老中医赵辑庵先生《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提到过肓俞的应用,其他书籍医案很少提到具体应用。这个穴位,我是取之于师承,青年时代练脏腑功夫中用到,在以后临床实践,用之颇验,才重视它。日本的一个针灸学家,把它用来治疗肾炎,很管用。〖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主治疾病〗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千金方》云:主羸瘦虚损。〖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2)天枢,上面讲到了。【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操作】直刺l~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主治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配上巨虚、曲池主治细菌性痢疾;配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配足三里、大肠俞主治肠麻痹、便秘。【备注】大肠募穴(3)大横〖取穴方法〗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主治疾病〗泄泻,便秘,腹痛。〖刺灸法〗直刺l一2寸。〖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名解〗《会元》解释:“大横者,是腹部肠膜横结,足太阴之膏泽,横贯肠胃以助消化,对人体健康有伟大之功用,故名大横。”刚才我们讲在肚脐划一条平线,和任脉的穴位在体表交汇,划为一个十字,十字的中心点是肚脐。脐的中间,称为神阙。《会元》谓: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十月怀胎,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我们再介绍任脉几个重要的穴位。(1)关元【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法】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特异性】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功用】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主治病症】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刺灸法】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在《扁鹊神书》中:“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2)气海穴〖取穴方法〗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附注〗肓之原穴。〖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3)阴交穴〖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主治疾病〗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人体穴位配伍〗配阴陵泉、带脉治赤白带下;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穴义〗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4)神阙〖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主治疾病〗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刺灸法〗禁刺;可灸。盐灸:将盐填脐心中,置艾柱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冬季更宜。(5)水分〖穴位取穴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主治疾病〗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穴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6)建里〖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主治疾病〗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7)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府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特异性】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功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主治病症】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8)膻中穴〖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二)、十字街头一盏灯这本是一个练习丹道功的一个名词,在这里我们借用,把肚脐,也就是神阙穴比喻为一盏灯,用灸法,以肚脐为中心交会点,各横竖一条线。竖线是任脉的路线,横线横贯任脉、冲、阳明胃经、太阴脾经。通过十字路径的诸穴,来调整冲任,交通阴阳,化否为泰。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