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刘希彦谈《伤寒论》真谛 病岂能治 要给病找去路
2017-06-04 | 阅:  转:  |  分享 
  
刘希彦谈《伤寒论》真谛病岂能治要给病找去路2015年12月23日10:22?阅读360刘希彦老师在秋浦书院参加中医汇讲时,有位朋友问
,为何张仲景要创立一套六经辨证体系,难道五行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还指导不了人们对于汤药的运用么,六经辩证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刘希彦老
师是这么回答的——六经辩证的实质,就是给病找去路。病的去路,一共有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表”就是皮肤、肌肉、骨骼。“里”就是
胃肠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用这个方法来区分人体,反映了张仲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药
物不治病,药物只是帮助人体自己去排病。人体主要有两个排病渠道,要么从体表排,要么从肠道排,这是人体通向外界的出口。人体要把邪气排出
去,必须要走这两个通道。一旦进入“半表半里”,就比较麻烦。进入“半表半里”的话,从外出、从里走都不好走。多数的疑难杂症,多数的慢性
病,多数的脏器病,它的症都发在这个区域。不过就算在这个地方,也是有办法的,就是所谓“和解法”。何谓“和解“呢?在半表半里躯壳的空腔
里,有大量的淋巴与粘膜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在于水液代谢,也能够帮助人体将病邪由水道(小便)排出。六经辩证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
的病灶,而是人体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反应。如体痛、呕吐、发热、肋胀、眩晕等。从“病”的性质来说,还分有阴证和阳证。何为阴证阳证?临证
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前面我们提到人体有三个层面用来
排病,而每个层面都有二分,一共是六个,合称六经。我们根据六经各个层面出现的证,分析人体,再着手帮助人体从主要层面排除困难,就是六经
辨证。《伤寒论》用药都是指向性比较明确的药物,会具体到人体的某个层面。例如,麻黄桂枝发汗,解决表的问题,大黄芒硝通里通便,柴胡解决
半表半里。而后世用药比较喜欢用生地当归麦冬黄芪,比较喜欢调理,这便是观念上的差异。?再打个比方,前面有一篇文章我们说到治疗高血压的
神方——续命汤,方的主要组成是解表药麻黄桂枝,也是针对排病通道的。还有治疗糖尿病的白虎汤,白虎汤治里热,清洁体内因糖分富积而产生的
热量,也没有什么针对病灶本身的药。这也是印证了我们一直提到的理念——药从来不治病,也没有药可以治病,我们能做到的只是顺应人体,协助
人体完成自己的处理。曾经碰到过一个得肾癌的病人,一摸脉,气血功能都非常好,询问下来也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年轻时候还是飞行员。仔
细问下来,发现一个问题,他平时不出汗,不出汗我们现在来讲就是一个“证”,说明人体体表不通。换言之人体不能通过体表排出毒素,以至于堵
在体内,危及于肾,这种情况首先就是要用解表药。而不是用什么抗癌药,用多少抗癌药都不能解决问题,堵住了就要疏通,疏通了问题就会解决,
若从小处着手则终将为大处所制。人体就是一个有自我组织恢复能力的系统,将主要的方面治理好了,次要的方面也就跟着好了。如果外在的因素考
虑太多,往往会忽略人体自身的规律和作为。(来源:中医思维)转载自:益民公社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美奇视角:meiqishijiao
献花(0)
+1
(本文系自然55o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