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2017-06-06 | 阅:  转:  |  分享 
  
振兴中医药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4月第3O卷第4期总第378期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

周计春①李渡华①△张弘①杨旭杰①

摘要:产生于100多年前以重阳扶阳为主要思想、喜用姜桂附等温阳药物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从中医历史发展

角度进行分析:(1)“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扶阳学派”也是为纠正温病学派用药寒凉阴柔的时弊

而从阳立论的;(2)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医呈现“异化”、“退化”、“西化”等现象,“扶阳学派”是在中医回归

自身发展,以传统理论应对当今疾病的思潮下应时复兴的;(3)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希望扶阳学派复兴不

要蹈其旧辙,形成滥用温补的新时弊;(4)经典是各学派共同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永恒的法宝,不能离开中医经典之

道,而径效扶阳之术。

关键词: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09)4OO68一O3

AHistoricalStudyontheRevivalofSupportingYangSchoolZHOUJi—chun,LIDu—hua,ZHANGHong,eta1.Tradi—

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0/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

Abstract:SupportingYangSchoolcontainstheoriesofemphasizingandsupportingYangaswellasutilizingmedicalherb

Jiang,Gui,Fu,etc.,whichcanbetracedbacktoonehundredyearsago.Recently,ithasatendencyofreviva1.Thisarticle

willanalyzeitfromtherespectofhistorica1development.Aboveall。eachschoo1wastocorrectthe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TCM)deviation.SupportingYangSchoolilluminateditsideasonthebaseofYanginordertorectifythecold

medicaluseadvocatedbytheHeatSyndromeSchoo1.Secondly。TCMwasdepressedtoday,thustherevivaloftheSup—

portingYangSchoolwasthestimulusofTCMdevelopment.Thirdly。TCMdevelopmentwastortuousinevitably;theSup—

portingYangSchoolshouldnotgetalongwiththeformer.Finally,SupportingYangSchooloughttofollowTCMclassical

theorieswhicharethebasesofeveryschoo1.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pportingYangSchool,FireGodSchool

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问,以郑钦安为首的“扶阳学派”,俗称

“火神派”,曾风靡一时,他们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

重证,堪称“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近年来,该学派的

代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被再版发

行,另外一些力倡重阳扶阳的书,如《扶阳讲记》、《扶阳论坛》以

及《姜附桂临床应用》、《危症重病倚附子》等,还有研究火神派的

专著《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等相继出现,这

些书都很畅销,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了两届扶阳论坛,异常火

爆,扶阳学派大有复兴的势头。以史为鉴,对其作一分析。

1“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学派林立,而每一个学派的产

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各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

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提出的”,“学术争鸣从来就是催生

医学流派的时代因素”llj。

在东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的面世,奠

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疾病的辨治方法。“儒之分始于宋,医之

分始于金元”,从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有门派之分。究其原因,一

①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管理局资助项目“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研

究”,项目编号:2008120

68

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盛行,此书是宋代

官方颁发的药剂制作规范,人们“据证捡方,即方用药”,非常方

便,深受医家和病家的欢迎。一时间“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

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而盛极一时的

《局方》在当时造成两个时弊,一是《局方》固然方便,业医者避难

就易,相率以为《局方》之学,对《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厌而

弃之”,而坠人中工水平者众;另一个原因,就是《局方》选方多用

辛香燥热之剂而失之于偏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医家立论纠偏:刘河间研究《内经》中

的运气学说和病机19条等医学理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

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他从火热立论,治疗力倡寒凉;张从正对

于当时人们喜补恶攻,医者投其所好,过用补药的风气深恶痛

绝,从邪论病,创汗下吐三法,为治病大法;朱丹溪更是认为《局

方》之学,流于粗浅,四处拜师,学习经典,博采众长,从滋阴立

论,以斥温燥。一时间声誉显赫,学者以之为师,治病倚之为法

但一些医家不善学刘、朱之学,用药偏于寒凉,伤伐胃气,又

造成了新的时弊。这便是温补学学派产生的背景,薛己等人为

了纠正时弊,维护阳气,力主温补,重视命门的研究。他们或者

先天后天,脾肾兼顾;或者命门水火,阴阳互求。又形成了另一

种辨证思路,人之有生,命门为本,千病万病,治在命门]。

中医正是经过一个个纠偏正弊过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产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Apr2009,Vol30,No4。TotalNo378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周计春等

生新说的,火神派的产生的也不例外:清代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

发展至鼎盛,《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

年来,私淑者众。”而叶、薛、吴、王等温病学家,在用药上多喜寒

凉轻灵,除治疗温病,在杂病辨治上也有同样的用药规律,这样

又形成用药阴柔,处方平稳的新流弊。郑钦安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推重阳气,反对寒凉,反对平淡,多用姜桂附等温热之药,

而且著书立说,《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相继问世,力倡其扶阳

重阳的学术主张,目的希冀“为医林之一助!”此学派产生,曾兴

极一时,其入室弟子卢铸之,于成都开办“养正医馆”,后又设“扶

阳讲坛”,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那么,火神派近年复兴的现实背景中又如何呢?

不少中医学者对当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基本态势作了分

析: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只是物质上的丰厚,

也即‘阴’的一面并不曾亏损,相反,需要去消耗这此物质的能源

(‘阳’的一面)没有增多,反而在日渐减少”[3]。同时,日益发展

的社会也使人们节奏变快,压力加大,这些致人们阳气“烦劳则

张”。还有临床上庸工离开辨证,受西医指标影响,见炎症就清

热解毒,见发热就清热凉血,见高血压就凉肝息风,见肿瘤就解

毒散结……,离开了中医辨证,滥用苦寒,过用抗生素、激素等,

这都在攻伐着人们的阳气。张存悌教授将其损伤阳气的原因归

纳为9条:(1)伤于寒者仍多;(2)中医西化的影响;(3)受温病影

响,滥用苦寒;(4)不求经旨,不辨阴阳;(5)过度劳倦,烦劳伤阳;

(6)房劳伤肾;(7)睡眠不足导致阳气受损;(8)滥用抗生素、激

素;(9)慢性病多发,阳虚者居多[4。

可见,阴盛阳衰是当今疾病的基本态势,用药苦寒是当今医

界时弊,这些激活了扶阳思想,“火神派学术恰恰是一个有益的

补充”。[

2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纵观历史,中医的每一步发展,新学派新理论的提出,是和

当时的时代需要密切相关的,某类疾病的盛行,某些问题的困

扰,都对医学提出新的需求,人们关注研究,并提出新的理论。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外感病流行,死者甚众。曹植在《说疫

气》中讲:“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阎门而殪,或覆

族而丧。”张仲景家中未能幸免,“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自建安

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正是

在这样背景下,应时代需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探究伤寒病

的辨治规律,而完成千古巨著《伤寒杂病论》的。

金元补土派宗师李东垣生活在中原战乱时期,人民辗转于

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之中,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及七情所伤,

严重损害脾胃之气,进而损伤元气。他认识到“内伤脾胃”致“百

病由生”,因而从脾胃立论,强调补土,并创立了一系列的理脾方

剂,以“补土派”砥立医林。而朱丹溪则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恣

食厚味、放纵情欲的生活习惯,加之《局方》温燥之剂盛行的医

风,还有他处在江南地域湿热相火为病最多的地域,所以从“阳

有余,阴不足”立论,警戒世人珍惜人体不可多得的“阴精”。

而明清时期,温疫流行,人们沿用伤寒法治温病,指鹿为马,

证法失契。历代有人探索治疗,可未能系统完善,医生无章可

循,杂合以投,结果“轻者以重,重者以死”,人们陷于迷茫当中。

有识之士,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吴又可从杂气立论,叶天士、吴

鞠通分别提出新的思路辨证温病,形成温病学说,众医家弃暗投

明,“咸知向方”。

建国以来,中医步入学院教育时代,通过统编教材学中医,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总第378期

课程设制中西参半,公共课程占用不少精力,五年学习,中医课

程的总学时不足两千,仅相当于以前纯中医学习的一年时间。

教师中只会上课,不会看病的不在少数,成了“半语教哑巴”的局

面。几十年来,培养的人数不少,可中医功底却渐趋薄弱。学历

越来越高,可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从事脱

离f临床的实验研究等,实验方法日趋先进,临床水平却与其学历

极不相称,中医教育呈现“人数多,学历高,功底薄,疗效平淡”的

不正常现象。结果造成很多中医“对西医理论及l临床疗效顶礼

膜拜”,“l临床诊病的思维模式,处理手段完全运用西医理

论。”L6],处方时为西医的指标所左右,思路单一,疗效平淡。久

之,中医只用治一些慢性病或辅助治疗,遇有危重急症则拱手西

医。中医出现人才和思路“异化”、“西化”,临床阵地“退化”的严

峻现实。

中医处于历史低谷时期,业外人士声称要“取消中医”,业内

人士“思考中医”,意识到中医发展的离宗之虞。国家中医局开

始调整政策,加强继承,在全国开展“名师带徒”等工作。中华中

医药学会主办“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等读书活动,12位名老

中医药专家寄语青年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

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p]。裘沛然先生早就

讲:“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

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

化。”总之,名家共识,中医应回到自身的发展道路上来,用中医

自身的思路来分析当今人们体质,辨治当今的疾病,寻找有效的

方法。有识之士,力排众弊,从温治本,喜获良效,“温阳思想”应

时复兴。

可见,当今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异化”、“退化”、“西

化”,疗效平淡的低谷时期,扶阳思想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以传

统理论应对当今疾病、提高疗效的先进思路。

3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回顾历史可见,历代医家立论立言,多为强调某个方面的重

要性,或为纠偏正弊,警戒世人,所以惟恐言之不明,辨之无力,

难免有偏激之词。而具体l临证,始终还是坚持辨证论治的。并

非刘氏一味寒凉,张氏全用攻下,丹溪但事滋阴,郑氏仅明扶阳。

刘河间的《宣明论方>>350首左右方剂中属于寒凉者仅39方,属

于温热者44方,其余均为寒热并用或药性平和之剂]。朱丹溪

以滋阴立论,而非拘于滋阴一端,集当时医学之大成者,擅长杂

病治疗,后世有“杂病宗丹溪”之说。正如李中梓所说“子和一生

岂无补剂成功?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但著书立言则不及之

耳。”可不善师之者,未得精髓,貌袭而失。

郑钦安虽为火神派鼻祖,却力倡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原则,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

之有实据耳。”_8li‘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

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何拘拘以姜附为咎哉?”L9可见,郑氏并

非放弃辨证,一味扶阳。而且,附子毕竟是助火有毒之品,如恽

铁樵所说:“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我们应以史为鉴,莫将

历史上矫枉过正的教训重演,形成“以温补疗疾为时尚,以附子

用量论英雄”的新时弊,这也严重偏离了扶阳学派思想本意。

4经典是各学派共同的基础

历史上各个学派的理论不是自己凭空想出的,上则精研经

典,下则效法各家,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而立论成说的,亦即“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古训”就是经典,“众方”就是各家了,而且多

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比如:刘完素就是重视《内经》(下转封三)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Apr2009。Vol30.No4,TotalNo37869

1994年~2007年《医学与哲学》杂志论文作者分析——赵丽清等

3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该刊1994年~2007年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

3.1作者队伍

《医学与哲学》杂志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其中又有

一群较稳定、对刊物影响较大、造诣较深的活跃作者群。

3.2影响力

该刊自1994年~2007年以来的.论文作者分布于全国各地并

延伸至海外,范围较广,表明该刊作为全国性医院管理领域的核

心期刊并有较大影响力是必然的、合理的。

3.3作者群合作度

论文及作者群合作度较高,但不均衡。辽宁、北京、湖南、广

东是该刊论文的产出中心,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等地区则产出

很少。这种不均衡与我国科技期刊的分布相似,随着改革开放政

策的逐步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相信这种分布会有所改

变。

3.4核心作者

《医学与哲学》杂志的核心作者较少,核心作者的人数需要进

一步扩大,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还应进一步提高。

3.5作者信息

(上接第69页)理论和对五运六气学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火热

病证详加阐发,创立新说,正是“一生志完素,终至通玄处”。他如

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等,无不如此。

火神派也不例外,创始人郑钦安早年师从名儒刘芷塘,“上溯

《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

长”,从而奠定了浓厚的理论功底,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及自己的

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的。“总体分析,火神派脱

胎于伤寒派,又吸取了温补派的理论精髓,结合自己多年实践,进

而发展为独立的学术流派。”ll既然每一个学派都不是空中楼阁,

我们也不要企图寻求捷径,离开经典之源,而径入某一学派之流。

学习火神派,如果不求《内》《难》经典之道,而径效扶阳之术,这样

就把火神派简单化了,也就不可能得其精髓。古人早有垂训“医

不三世,不服其药”,这里的“三世”就是学医必须掌握的经典著作

了。张存悌教授讲“要想学好火神派,没有伤寒根基不行”Eli。虽

然中医面临困境,但不要急燥,而应苦炼内功,打好经典基础,博

采众长,方臻上工。

总之,火神派不是中医发展终极,社会在变化,还有新的问题

出现,只有穷源竞委,博采众长,才能应变无穷,而成与时俱进之

大医。这样发展下去,中医才能魅力长存,永济苍生!

(△通讯作者)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总第378期

为及时跟踪国内科研人员动态,建议在文末增加作者简介,

包括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在研课题和获奖、获基金资助等信息,

以便进一步了解作者队伍的素质及构成情况。

参考文献

[1]于光,杨华.《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作者统计分析[J].中华医院管

理杂志,2004,2O(2):1l9~122.

[2]崔新琴.2001年《情报理论与实践》论文著者情况统计分析[J1.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2(6):443—444.

[3]丁黎生.《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发文与引文统计分析[J].中华医院管

理杂志,1997,13(2):119~121.

[4]世波,周良文,刘海航.《医学与社会》杂志2000~2002年载文、作

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_J].医学与社会,2003,16(2):63—64.

[5]戴月,赵文龙,赵志耕.《I临床超声医学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_J].

医学信息,2003,16(3):147149.

[6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

209.

作者简介:赵丽清(1961一),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医院管

理。

收稿日期:2008~10—31

修回日期:2009~O313(责任编辑:赵明杰)

参考文献

E1]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3]沈凌波,寿越敏,夏溪,等.“火神派”学术思想的源流和特色[J].中

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O):2259—2261.

[4]张存悌.“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上)[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

(6):826—827.

[5]张存悌.“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

(7):987988.

[61刘亮.“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者[J].医学与哲学:人文

社会医学版,2007,28(1O):61.

[71干祖望,任继学,邓铁涛,等.十二位名老中医致中青年的一封信[J].

中国中医药报,200808—23(3).

[8]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法圆通[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l22.

[9]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伤寒恒》[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66.

[101傅文录.郑氏“火神派”源流[J].中医药文化,2008(2):24—25.

作者简介:周计春(1967),男,河北新河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中医各家学说。

收稿日期:2008~u一10

修回日期:2009~0308(责任编辑:赵明杰)

MedicineandPhilosophyf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Apr2009,Vol30,No4,TotalNo378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