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十味止痒饮治疗瘙痒性皮肤病242例
2017-06-08 | 阅:  转:  |  分享 
  
2005年3月第28卷第1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Mar.2005,Vol.28,No.1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

作者简介:朱光,男,1954年1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中医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

十味止痒饮治疗瘙痒性皮肤病242例

朱光费新潮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17)

摘要:目的总结笔者用中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42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

24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182例,采用自拟十味止痒饮,内服并配合局部病灶敷

患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1组单纯内服十味止痒饮,对照2组单纯使用10%十味止痒饮药液湿敷,并对照

观察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为53.85%,总有效率为95.62%。对照1组分别为33.

34%和80.00%,对照2组分别为23.33%和76.66%。结论十味止痒饮对瘙痒性皮肤病有良好的疗

效,且以内服并配合外用煎液湿敷的方法疗效更佳。

关键词:十味止痒饮;中医分型;瘙痒性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27511;R75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668(2005)0120013202

瘙痒性皮肤病,包括西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

炎、体股癣等是一类常见和多发病证,西医临床多

采用对症治疗,其疗效欠佳,复发率也较高。我们

于2003年5月~10月,对182例瘙痒性皮肤病采

用自拟十味止痒饮配合药液湿敷治疗,取得较好疗

效,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临床病例242例,均为本院2003

年5~10月的门诊病例。根据随机化原则,按3:1

比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182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性102例,女性80

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为

38152±18176岁,平均病程28112±12124天。其病

种分布为:急性湿疹108例,接触性皮炎38例,

体股癣36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

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6158±20140岁。

病程平均26182±14126天。其病种分布为:急性

湿疹36例,接触性皮炎13例,体股癣11例。

1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湿疮的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高等医药院校《皮肤病学》

和《中医外科学》\[2\]的相关规定或论述进行诊断。

(1)急性湿疹:A、急性发病:B、原发皮损呈多

形性,有红斑、浮肿、丘疹、丘疱疹、水疱等。常

以某一种表现突出,集簇成片状,边界不清,有糜

烂渗出,病处轻度肿胀;C、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

位,以面、耳、手足及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较常

见,严重时扩展全身,多对称分布;D、自觉瘙

痒,常迁延复发。(2)接触性皮炎:A、有刺激物

或致敏物接触史,呈急性发作;B、边界清楚,皮

损从红斑、丘疹、水泡到大泡以至坏死,炎症显

著,常以某一皮疹为主;C、自觉灼热、痒、疼痛;

(3)体股癣:A、多发生于夏季,以青壮年及男性

较多;B、体癣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股

癣常发生于近腹股沟的大腿内侧、外阴、臂部等

处;C、皮损初起为小片群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渐

向四周扩展,形成中央消退边缘隆起的环形或环形

损害;D、自觉不同程度瘙痒;E、边缘鳞屑真菌

镜检及/或培养阳性。

中医分型根据中医常规辨证方法,并结合皮肤

病特点进行辨证。本资料辨证结果共分3种证型。

即:(1)风热型:瘙痒,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

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数。(2)湿热型:心烦,

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型:皮损潮红,浮肿,水疱,甚至大疱糜

烂,边界鲜明,灼热痒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113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凡符合前述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且

不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属本资料纳入病例,属

于下列之一的患者即为本资料排除病例。其具体排

除标准为:(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

(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对本资料药物过敏

者。(4)治疗前2周内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

·3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组织胺类药物者。(5)合并有严重继发感染;(6)

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

病患者。(7)需要湿敷的皮损超过体表总面积的

35%(皮损面积用烧伤手掌法测量估计,下同)。

(8)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

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

211内服法

内服自拟中药十味止痒饮。药物组成:生地

20g丹皮20g丹参20g金银花15g蝉蜕10g

紫荆皮15g蒲公英15g黄柏10g苍术10g木

通10g

加减法:(1)风热型患者,加荆芥10g防风

10g;(2)湿热型患者,加茵陈15g滑石10g;(3)

热毒型患者,加黄芩15g栀子15g以上诸药,水煎

分3次服,每日1剂。

212外敷法

用前述10%浓度十味止痒饮煎液(即取药液10

mL加冷开水90mL混匀)湿敷患处。皮损轻者1日

2~3次,每次30~60min。严重渗出者,每隔2~3

h1次,每次30~60min。如发现皮损处皮肤发白呈

浸渍状,即撤掉敷料,于30~60min后再湿敷。无溃

破者,可直接用原液涂擦,1日3~4次。

213分组治疗

(1)治疗组:内服与外敷同时进行。

(2)对照组:1组30例单纯使用内服法;2组

30例单纯使用外治法。

上述治法,以10日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

用其它中西药物。2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3疗效观察

311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1\]相关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判断

疗效。即:(1)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

失;(2)显效:皮损大部消退,瘙痒明显减轻;

(3)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有所改善;

(4)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

症状反见加重。

31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照表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显愈率%总有效率%

治疗组18238607685318595160

对照1(单纯内服)组3028146331343△80100

对照2(单纯外敷)组301616723133#76166

3治疗组与单纯内服组统计学分析比较P<0105;#治

疗组与单纯外敷组统计学分析比较P<0105;△单纯内服单

纯外敷组统计学分析比较P>0105。

4讨论

从表1可知,治疗组疗效与对照1组和对照2

组相比,其显效+痊愈率,以及总有效率之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5),提示治疗组疗效高

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说明十味止痒内服配合外

敷法,其疗效优于单纯内服法和单纯外敷法。

从表1亦可见对照1组与对照2组相比,其其

显效+痊愈率,以及总有效率之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105),提示此2组疗效相近,说明单

纯使用内服或外敷法,其疗效相近,但均低于内服

加外敷法。

西医治疗此类病证多外用炉甘石洗剂。若急性

湿疹患者有明显渗液者则用3%硼酸液湿敷,其疗

效欠佳,复发率也较高。从本资料统计结果可知,

本资料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160%,显愈率达

53185%。据不完全的随机追访亦可知,经此方治

疗的患者,其复发率较低。说明此方对前述多种瘙

痒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疗效,反映了中医治疗此病的

优势。

瘙痒性皮肤病,中医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的

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一般按“疮癣”论治\[2\],责

之于风、火、热、毒。治疗原则当以祛风胜湿、清

热解毒。但仅以此立论,临床效果欠佳。仔细推

敲,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特征是皮损,瘙痒。肺主

皮毛,肺为娇脏,肺主气,风邪入肺,气血同病,

风邪夹湿,其病缠绵难愈。故中医有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说。而瘙痒性皮肤病,其病机除风、

火、毒之外,尚有血虚、血瘀或血热。十位止痒

饮,重用生地、丹皮、丹参,即入血治风之意,据

笔者体会这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重点。

瘙痒性皮肤病,其症以“瘙痒”为主。就

“痒”而言,风可作痒,湿可作痒,热可作痒,虚

亦可以作痒。其病虽外见于肌肤,其病因内则及于

五脏,其病机错综复杂。临证之中,不可拘泥于一

病一法和一方一药。《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

于心”之说,故笔者在十位止痒饮内,加入木通一

味,取其清心经,利小肠之意,这是治疗此类病证

的要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S\]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2952298

2广州中医学院编1中医外科学\[M\]1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01692133

(收稿日期:2004207229)

·41·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8卷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