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随师临证拾遗
2017-06-09 | 阅:  转:  |  分享 
  
表现:腰膝酸软、面色虚浮、倦怠乏力、神疲气短、面

足浮肿、头昏耳鸣、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

性欲减退,劳欲则蛋白尿尤甚,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补肾益气,收敛固涩。方药:补脾固肾汤化

裁。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山药15g,茯苓

15g,熟地黄20g,山萸肉12g,菟丝子12g,金樱子

15g,芡实30g,桑白皮12g,水煎服,每日一剂,常加

煨乌梅、鹿角霜收涩固精。腰膝酸软加牛膝、杜仲、

川断补益肝肾;浮肿加茯苓皮、车前子、桑白皮消

肿;加丹参、益母草、当归、三七活血化瘀。

3.临证经验

3.1重视调整脏腑功能因蛋白尿的形成机

制主要为肺失宣降,脾失统摄和肾失封藏,因而贺

老在治疗上则以“治肺、治脾、治肾”为主,紧扣病理

要害,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尿蛋白之效。

治肺常善用麻黄、杏仁、桑白皮、辛开苦降,调整肺

之宣降功能。治脾常善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

茯苓等,以健脾益气,恢复统摄功能。治肾则往往

与健脾同行,善用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芡实、熟

地黄等,以益肾固精。

3.2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多种肾脏疾病在蛋

白尿出现的同时,常有血尿存在,蛋白尿来源于血

浆,贺老师认为是人体之精微物质,精血同源,又皆

是由人体之水谷精微所化生,这即是水病及血,从

肾病初始至病久,皆存在“血瘀”这一病理现象,这

也正是现代中医研究肾病的突破,这种“病初存瘀”

状态也是对祖国医学“久病致瘀”观点的补充,因此

吾师在治疗蛋白尿时,无论哪一类型,都加用活血

化瘀之丹参、益母草、当归、三七等,以提高疗效。

这亦符合各类肾脏疾病均存在肾脏血液循环障碍

这一西医病机。

3.3合理使用激素及免疫调节制剂临床上,

常可见到一些顽固性蛋白尿,经久不愈,或愈后复

发,这种情况,多见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

炎。贺老认为,此时可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据病情诊断,使用激素治

疗。其原则为“首量要足,减量要缓,维持要长”。

同时,亦可选用一些具有调节免疫作用的中草药及

其制剂,如雷公藤及其制剂、虫草及其制剂、昆明山

海棠等,以增强疗效,这亦符合西医多种肾脏疾病

的发生均与机体免疫有关的病理机制。

(收稿日期:2005-02-29)

随师临证拾遗

蔺焕萍1指导:李守朝2

(1.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83;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

关键词:名医经验;临床实践;病案

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5)03-0023-03

治疗慢性疑难病症乃中医所长,历代名贤辈

出,高手如林。在当今临床,结合现代辅助检查手

段检验疗效,常常成为衡量医师实践功力的试金

石。我辈初谙岐黄之术,心中虽久慕名家救危济困

神效,然终未亲眼所见,反疑其真伪,窃以为文过饰

非、言过其实者多。一年来随师李守朝教授临证,

屡见重症减轻,危症转安之验。方渐醒悟,感慨良

多,始信中医之伟大,疗效之神奇确非虚言。今

采撷一二与同道共同学习。

1.噎膈

患者夏某某,男,95岁。2004年11月5日初

诊。患“贲门癌”一年,吞咽困难时轻时重,一月来

加重,不仅固体食物难入,且水饮难下,食入即吐,

呕吐痰涎泡沫,量多,终日擦纸巾成堆。消瘦乏力,

渐至卧床不起,下肢浮肿,目光晦滞少神,舌暗红少

苔,脉微细弱,轻按似无,重按亦绝。由于年高病

重,家属亦不抱多大希望,担心命难逾月,有碍孙辈

婚期,特邀李守朝教授往诊。李老师诊后,认为年

事虽高,但脉象神根俱在,病不当绝。遂中西药并

进:西药以支持疗法为主,扶助正气,延续生命。中

药据李东垣“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膈,气不得

上下”之训,以通幽汤为主,化瘀通幽,降气和胃。

·32·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3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药用通幽汤和四七汤加减:生地15g,熟地15g,桃

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苏梗8g,茯苓15g,枳壳

10g,竹茹8g,川朴8g,杵头糠50g(包),生姜三片,

水煎后,频频呷服,不拘次数。用药一周后,患者精

神明显好转,可以进食稀、软面条等食物,还可以下

地活动。遂宗原方再加党参30g,增大扶正力度,

再用一周。不仅可进普食,在其孙婚宴上进食牛

肉、各类蔬菜,还喝了少量的饮料,全家人大喜,可

谓双喜临门。

按:噎膈为气滞、痰阻、血瘀诸邪阻滞食道,影

响通降下行,而致津枯热结,食道狭窄。历来为中

医风、痨、鼓、膈四大难症之一,李老师根据此患者

长期饮食难下,气血化源匮乏,胃气衰败,加之年事

已高,全身衰竭之象,辨证为:痰气瘀互结,气虚阳

微,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枳壳、川朴、竹茹、

生姜理气化痰,和降胃气;苏梗辛甘微温,能宽胸

利膈,行气散邪;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而杵

头糠能化浊和胃降逆,是明清医家治疗噎膈的热门

药,近代研究提示所含之“糠馏油”是治疗食道癌的

有效成份。李老师紧扣病机,用古法不拘古方,灵

活加减,于平淡中见神奇,遂使此危重之症取得神

奇疗效。好几位医生包括患者家属都认为无多大

希望,只是尽心而已。因其正应中医“男怕穿靴,女

怕戴帽”之语,况其耄耋之年罹此绝症,还有何望?

而李老师不惧年高,不怕病重,只遵中医理法,大胆

施方,也正应艺高胆大之理,使公认绝症得到恢复。

2.痹症

患者赵某某,女,67岁,于2004年9月27日

就诊。患“类风湿关节炎”数十载,病情时轻时重,

屡有反复。来诊时,四肢游走性疼痛,关节略有变

形,因服各类止痛药及抗风湿药,胃脘嘈杂以至胃

痛。患者几近绝望,不用药关节疼痛难忍,用药又

胃痛,处以两难境地。观其舌质红略暗,有散在瘀

点,舌下紫点密布,脉左弦右沉细。李老师辨证为

寒湿留滞,气血不足。治法:祛风湿,养气血,补肝

肾。仿独活寄生汤意,熟地15g,白芍15g,当归

12g,川芎15g,党参20g,秦艽15g,防风12g,细辛

5g,杜仲12g,川牛膝15g,羌独活各15g,水煎服,

并配合护胃之中成药,防止胃痛加重。七剂后,下

肢疼痛减轻,上肢疼痛遇寒则加重。去熟地、细辛,

加川乌12g,乌梢蛇15g,桂枝10g。2005年1月5

日自述各小关节疼痛也明显减轻,双上肢能抬高,

穿衣自如,胃脘也无明显不适。效不更方,继用上

方调治二月,关节痛大部分消失,活动正常,胃痛亦

恢复。患者逢人称誉多少年未遇此良好效果,遂介

绍几例病人来诊。

按:痹证范围很广,此案系“类风湿关节炎”,是

目前西医不能根治的疑难病证之一,而且反复使用

激素类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而李老师

根据患者的舌脉及痹证的病因病机,以养血活血为

基础,祛风散寒,化瘀,兼顾脾胃,用独活寄生汤加

减后初显疗效。后加川乌、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

之药力更强,桂枝能温通经络,又能散寒祛风,药虽

不多,但疗效神奇,正应了中医轻方治大病之语。

3.胃痛

患者李某某,女,40岁,于2004年10月20日

就诊。患胃病多年,近二年经常胃脘胀满不适,胃

痛伴泛酸,呃逆,烧心,食欲不振,舌质红,苔白厚不

匀,脉细数而弱。2004年9月11日做胃镜报告:

食道下段粘膜轻度充血,胃体粘膜皱襞充血,红、白

相间,可见片状斑点,色泽红有点状糜烂,胃体可见

4个大小不等(最大0.5×1.6cm2)周围充血水肿,

底被黑黄苔之溃疡。李老师辨证为脾虚胃热。用

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砂仁3g,黄

连6g,乌贼骨15g,川楝子8g,半夏8g,元胡10g,枳

壳8g,七剂后,疗效明显,胃脘胀满减轻,食欲仍

差。上方加炒三仙、佛手、川朴继服,14剂后,自述

初服效好,后又加重,胃脘仍胀满,灼烧,食欲减退,

夜寐欠安,精神状态不如以前,舌淡红苔白厚,脉细

弱。思其虚证补之不复,恐有湿热留滞,遂改疏利

肝胆,化湿清热之法。药用柴胡8g,茵陈15g,泽泻

15g,川楝子8g,半夏8g,元胡10g,枳壳8g,金钱草

15g,炒枣仁15g,乌贼骨15g,14剂加减后,效不

佳。又改投一诊方,7剂后,胃脘无明显不适,压痛

消失,食量增加。后以此方化裁又用一月。初诊症

状全部消失。因恐做胃镜插管之苦痛,故未做,但

达到临床治愈是肯定的。

按:此患者病情复杂,且迁延多年,既有食道炎

症,胃粘膜炎症,又有多发性溃疡。初辨证为脾虚

胃热,用补益脾胃方后,初服效显,继服效减。李老

师则考虑邪实未清,进补效差,遂改用利胆和胃汤,

先清肝胆之郁热,以治其标,取效后再用补益之剂,

则补益而不留外邪。李老师常言:一虚一实,先治

其实;一表一里,先解其表;一胆一胃,先治其胆。

此言虽简,但与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分不开

的。

·42·

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3期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在实践中,李老师常告诫:为医用药,初不嫌猛

闷狠,后不嫌灵巧活。不要处处追求完美,追求全

面,只要能针对主要症结,狠狠一击,才能击中要

害。对于慢性病康复期的进补,亦主张缓图,强调

开胃进食,药补不如食补。治病中经常寓有做人做

事之哲理,实为后学者折服,受启迪之处多矣。

(收稿日期:2005-03-22)

陶根鱼教授辨治静脉血栓形成举隅

闫谊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名医经验;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9.8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5)03-0025-01

陶根鱼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著名脑病专家,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师

承教育导师。从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每起沉

疴。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深受教诲。现将陶教授辨

治静脉血栓形成经验介绍如下:

静脉血栓形成(VT)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

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

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

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

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VT属中医“肿胀”、

“脉痹”、“恶脉”、“瘀血流注”等范畴。

陶教授在治疗本病时谨守病机,认为VT患者

多属高凝体质,加之湿热之邪外侵,以致气血瘀滞,

脉络滞塞不通,或由久坐、久卧、产后伤气、手术、外

伤等,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

受阻,水津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临床辨

证分二型:

①湿热下注型:属发病早期,症见肢体粗肿、胀

痛,行走时加重,伴有发热(体温38-39℃)。轻者

仅有局部沉重感,站立时明显。小腿肌肉、窝、腹

股沟内侧等处有压痛。直腿试验阳性,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方用

四妙勇安汤加减。

②气滞血瘀型:症见下肢肿胀,沉重感,平卧或

提高下肢时减轻,立位加重,股三角区压痛(+),浅

表静脉曲张,舌质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涩。当静

脉血栓延伸至髂、股静脉时,患肢疼痛加剧,呈痉挛

性痛,伴有凹陷性水肿,出现股内侧及同侧下腹壁

静脉曲张。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两下肢及外阴部

均呈现明显水肿。疼痛也向上扩展,本型当活血消

肿,化瘀通脉,方用通络活血汤加减。

验案举例,郭某,男,61岁,工程师。患者1987

年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诊为左腿静脉炎。2000

年元月并发肺栓塞,同年3月份行下腔静脉滤网术

成功,2003年3月因长期制动后出现双下肢肿胀

疼痛,无法站立行走,诊为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下腔静脉中下段充填性血栓形成,经抗凝治疗

好转,同年6月再次发病,经输注新鲜血浆、抗凝等

治疗好转出院。后又行介入治疗,并坚持抗凝、运

动、理疗、中药薰洗。2004年9月初诊,双下肢肿

胀、粗肿,皮色紫暗,左下肢较右下肢为重,患者自

诉肢体沉重,行走吃力、疼痛,舌质紫暗、苔白脉弦

涩,辨证气滞血瘀型,治当活血消肿,化瘀通脉。药

用:莪术、牛膝、虎杖、三棱、丹皮、生地各15g,山栀

子、地龙各12g,水蛭、二花、黄柏、红花各10g,白花

蛇舌草20g;二诊双下肢肿胀略轻,患者自诉行走

轻快有力,上方加三七粉6g;三诊病情好转,浮肿

消失,右下肢基本正常,左下肢肤色略重,上方去丹

皮、生地,加紫草30g,水蛭12g,土元10g;七诊时,

患者双下肢已完全恢复正常,只左小腿遗留有斑片

状色素沉着。因患者属高凝体质,嘱继续用药巩固

疗效。

(收稿日期:2005-02-30)

·52·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3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