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田振国教授治疗结肠炎性疾病经验方及内涵
2017-06-09 | 阅:  转:  |  分享 
  
【现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田振国教授治疗结肠炎性疾病经验方及内涵

柳越冬1,陶弘武2,杨金禄3

(11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03;21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31上海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

关键词:田振国;通腑宁颗粒;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2561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23250(2003)0520075202

笔者师从田振国教授学习9年,试将导师的临

床经验方通腑宁颗粒的内涵及应用特色归纳如下。

通腑宁颗粒原名为加味通腑汤,由胡黄连、黄

柏、滑石、芦根、天花粉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通调

气血、平调寒热、厚肠止泻功能,主治慢性非特异性

结肠炎性疾病。自1991年起即在辽宁中医肛肠医

院作为院内制剂使用,治疗各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

炎性疾病,疗效满意。1999年,在保持原方药物构

成不变和剂量配比不变的情况下,改剂型为颗粒剂,

并已申报国家三类中药新药。

1处方组成

厚朴、胡黄连、黄柏、天花粉、芦根、滑石、白芍、

延胡索、木香、山楂、麦芽、吴茱萸、甘草。

2功能主治

通调气血,平调寒热,厚肠止泻,主治各种慢性

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证见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

替、腹痛、腹胀、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

3适应病证的病因病机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泄

泻”、“痢疾”、“肠癖”、“滞下”、“腹痛”等。患者由于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功能不健,在感受外邪、饮

食所伤、抑或情志不遂等情况下,经各种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肠中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进一步发展

为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气血,损伤血络,甚而

肉腐成脓;日久则脾肾阳虚,浊邪积甚,淫害肠腑,终

至正虚邪恋,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脾虚

为本,湿热为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并且贯穿疾

病全过程。

4组方依据及方解

依据中医学“腑病以通为用,腑疾以通为补”的

学术思想,田振国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

通腑宁颗粒,方中药物寒热并用,寒热平调,而达通

调气血,厚肠止泻之功。

方中厚朴苦辛温,入脾、胃、肺、大肠经,辛能散

结,苦可燥湿,温能祛寒,疗“腹痛胀满,泄痢”(《名医

别录》)之疾,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以治实胀为主,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凡气滞、湿阻、食积所致胀满均

适宜。方中同时配以甘草,寓攻于补,更为妥善,是

为方中君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气芳香而辛

散温通,擅长于调中宣滞,行气止痛,“专治气滞诸

痛”(《本草求真》),治泄泻、腹胀、里急后重之证,为

常用之品。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长于理气止痛。

吴茱萸辛苦热而入脾、胃诸经,辛主行散,苦能

燥湿,故有“下气止痛”(《本经》)之功,主“腹内绞痛”

(《名医别录》),“吐泻腹痛”(《药性论》)。上3味侧

重以理气止痛而建功,故均为方中臣药。

方中胡黄连苦寒,入肝、胃、大肠经,乃清热燥湿

之佳品。“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

肠胃”(《本草经疏》),“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

(《本草正义》)。

黄柏苦寒,入肾、膀胱经,功擅清热燥湿,主“肠

胃中结热”(《本经》),“泄己土之湿热”,故“调热痢下

重”(《长沙药解》),治湿热泄泻。

滑石甘寒,归膀胱、肺、胃经,有清热祛湿利尿之

功,使湿热之邪由小便而解,而“止泻痢”(《本草再

新》)。

芦根甘寒,入肺胃经,亦为清热利尿之剂,可导

湿热之邪由水道而除。

天花粉苦微甘、寒,入肺、胃经,用于痈肿疮疡,

热毒炽盛,有清热泻火、排脓散肿的功效,有利于溃

疡的恢复。

白芍苦酸微寒,入肺、脾经,能“止热泻”(《本草

)页593第总(57

2003年第9卷第5期

20031Vol.9.No.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正义》),除“肠胃湿热”(《药品化义》),“为腹痛之主

药”(《本草正义》)。此6味相伍为用,力主清热燥

湿,更助君臣药之力,因而共为方中佐药。

山楂酸甘微湿,入脾、胃、肝经,为消肉食积滞要

药,又可活血化瘀,用于食滞不化,泻痢腹痛。麦芽

甘平,入脾胃经,“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本草

纲目》)。山楂、麦芽合用,可消各种食积,以减轻脾

胃及肠道负担。此2味相得益彰,亦为方中佐药。

甘草甘平,归脾、胃诸经,能缓急和中,与苦酸微

寒的白芍合用,即芍药甘草汤,是酸甘相伍,缓急止

痛的最佳组合;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在方中兼司佐

使之职。

5通腑宁颗粒的应用特色

通腑宁颗粒是田振国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

10余年来,在保持原方药物构成不变和剂量配比不

变的情况下,侧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兼顾其他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的治疗,取得

了满意疗效。

对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治疗常法为

急性发作期清热燥湿,缓解期补脾益气,配合活血化

瘀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或控制其发作。导师田振国教

授认为,任何疾病最佳的治疗无疑是针对病因的治

疗,如其不能,根据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

亦属较为理想的疗法,而尤其重视气血运行失常在

该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论外感邪毒,内伤饮

食,抑或情志不遂等,最终都将导致肠中气机不畅,

大肠传导失职,出现腹痛、泄泻、腹胀或便秘等症状,

不利于浊邪从肠道排出,亦影响肠道内和肠道血络

的气血运行,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肠络,气血

留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故成肿疡;破溃则

成溃疡;故见便黏液脓血,伤及血络则便血更甚。肠

道气机不畅,腑气紊乱,下注大肠则里急后重。所谓

“夹虚”、“夹热”、“夹寒”者,乃是因为气血瘀滞于肠

络,导致肠络下部循行线上经气减退或衰竭,故下部

循行线上所属器官功能减退,衰竭或紊乱;经络气血

运行失常,导致肠络防御外邪的功能失常,而使寒热

疫毒之邪乘虚侵入,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刘河间说:“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田振国教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

肠炎性疾病,采用通调气血、平调寒热、厚肠止泻之

法,正在在继承了刘河间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依据

“腑病以通为用,腑疾以通为补”的中医学理论,将宏

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气血、脏腑、经络在该

病发病中的作用融为一体,尤其重视从肠道内及肠

络气血运行的变化来阐述其病理机制,确属见解独

特而一语中的。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有反复、急性发作

的特点,正是湿热为患的典型表现。因此,治疗慢性

溃疡性结肠炎切忌妄投温补之剂,以酿成恋邪助邪

之误。故而通腑宁颗粒重用行气止痛之品的同时,

亦应用清热燥湿之品,重在祛邪,力求尽除。本证便

血虽为热伤肠络,迫血外溢所致,但治疗上却不可纯

用寒凉,因寒性凝滞,可使气血凝闭不通。须寒热并

用,寒热平调,使血行而不越,血止而不凝,祛瘀生

新,安腑止泻而清痢。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

只有宣通气血,祛瘀生新,气血通畅,肠络无阻,邪毒

趋散,才能止泻痢,清腑气,疏营血而洒陈六腑。通

腑宁颗粒的组方,正是寒热并用,寒热平调,而达通

调气血、厚肠止泻之功。

选用胡黄连而不用黄连,是本方的一大特点。

此乃遵《本草正义》所云:“按胡黄连之用,悉与川连

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

专,其效较川连为捷。”屡验临床,此言不妄。

田振国教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

以通腑宁颗粒为基本方。本方之制,侧重调畅气机,

理气止痛,辅以清热燥湿之剂,务使湿热之邪尽除。

诸药相合,平调寒热,共凑理气止痛、厚肠止泻之效。

本方兼顾可收标本兼治的客观效果,在侧重单一病

种、治疗经验积累方面,在本病病理机制认识和选药

组方等方面,均有独到创新之处。

收稿日期:2003202222

作者简介:柳越冬(19702),女,辽宁沈阳人,主

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肛肠科及中医内科的临床、

教学及科研研究。

)页693第总(6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3年第9卷第5期

20031Vol.9.No.5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