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王自立医案5则
2017-06-10 | 阅:  转:  |  分享 
  
·90ChineseJourna1ofInformatiOilonTCMJu1.2010Vo1.17No.7

王自立医案5则

杨作平

(渭源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渭源748201)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自立;咳喘;水肿;胸痹;不寐;心悸

D0I:10.3969/j.issn.1005—5304.2010.07.046

中图分类号:R24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304(2010)07—0090—02

王自立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中医

师承)专业博士生导师,业医5O余载,取各家之长,广收博采,

辨证中重视由因寻证与审证求因,施治中贯穿标本缓急与治病

求本。笔者曾有幸跟师进修学习1年,获益匪浅,现整理王老临

床辨证施治医案数则如下。

1咳喘

案例1:患者,男,69岁,1980年11月22日初诊。咳喘1O

余年,逢冬即发,近2周来受凉后咳嗽,气喘加重,咽中痰鸣,咯

痰不利,痰色由白转黄,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淡,苔黄,脉细

滑数。曾用抗生素输液不效。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透亮度

增加。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王老辨证为宿痰之体

复感风寒,化热郁肺。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利气。方以加减桑

自皮汤:桑白皮10g,黄苓10g,川贝母10g,知母10g,瓜蒌

10g,桔梗10g,前胡10g,金银花15g,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服。4剂后,舌苔退大半,咯痰爽,色微黄,胸胁胀闷减轻,

口干咽燥。原方加沙参10g、麦冬10g。继服6剂,诸症渐缓,

但见语言声低,疲倦无力,食少纳差,喘息时断时续,咳嗽伴小

便自遗,舌淡,苔薄,脉细弱,此乃肺气虚弱,肾气不固,投六君

子汤合参蛤散1个月以收功。

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健

则气盛,肺肾衰则气衰。本案患者年迈,阴气内亏,肺肾俱虚,

固本之法,无疑金水两治,然风热外袭,搏于皮毛,荣卫受邪,故

发卫分之证;邪郁化热,肺受熏灼,清肃之令不行,水津四布失

度,气液煎耗,痰热壅肺,此标急于本也。急则治其标,安有不清

其热、不化其痰而坐视肺受邪侵之理乎。

2水肿

案例2:患者,男,40岁,1981年3月6日初诊。面目及下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或“鼽嚏”,常反复发

作,可常年性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不易根治。本案用加昧

过敏煎和黄芩、地龙抗过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以

止心悸;辛夷宣通鼻窍;木香、砂仁健脾和胃理气;桑寄生、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川芎、川牛膝、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桂枝、制附片散寒助阳。全方标本兼治,取效甚佳。

案例4:患者,女,43岁,2009年3月l2日就诊。自诉患

颈部湿疹多年,呈斑疹、斑丘疹、丘疱疹,伴渗出,色红,抓痕,

瘙痒剧烈,边界清楚,伴肛周瘙痒,腹泻每曰1次,舌红,苔白黄

水润。诊为湿疮。拟方:苦参10g,土茯苓10g,紫草30g,

生地榆、炒槐花、野菊花、银柴胡、乌梅、防风、甘草、蝉蜕、

五味子各10g,生地黄、玄参、麦冬、当归各30g,苍术、黄

柏、川I牛膝、薏苡仁各10g。14剂,每日l剂,水煎服。外治:

红肿渗出处皮损以生大黄、芒硝各20g,生地黄、紫草、地肤

子、白鲜皮各30g煎水,用棉签擦洗患处。二诊:药后皮损变

薄,湿疹明显减轻,颈部皮损中央已恢复正常,稍觉瘁感,肛周

痒愈,伴便秘,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滑。上方去苍术、黄柏、

川牛膝、薏苡仁,加酒大黄(后下)3g,再进7剂。前后用药月

余,临床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0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

成慢性。本案用加昧过敏煎抗过敏;苦参、土茯苓、紫草、生

地榆、炒槐花、野菊花清热燥湿、凉血活血解毒;因其病程较

长,病邪久稽而成瘀,故用当归养血活血;加生地黄、玄参、麦

冬凉血滋阴;用苍术、黄柏、川I牛膝、慧苡仁清热利湿;酒大

黄通便。诸药合用,方证相应,疗效甚佳。

3结语

一般而言,过敏性疾病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常用治法有祛

风、清热、燥湿、活血、止痒,但对慢性病程者则要与扶正药

物配合使用。如案例1属脾虚兼湿热的荨麻疹案,以加味过敏

煎与健脾祛湿的参苓白术散合用;案例2乃肺卫不固、肾虚兼

风热的过敏性咳喘案,用加味过敏煎配合玉屏风散使用的同时

加入补肺固。之品;案例3为过敏性鼻炎案,以寒温并用兼温

补脾肾之阳。这种治疗思想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理念,有别

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35.

[2]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中药防风的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

11(4);12—13.

[3]李明.抗过敏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J].江苏中医药,2007,39(2):5.

[4]孙艳淑.略论肾病从风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30—31.

[5]俞柏贞.过敏煎临床应用举隅[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1):62.

[6]张振尊.张士卿教授应用过敏煎治疗d,Jl,变态反应性疾患经验管窥[J】

甘肃中医,2005,18(1):6.

(收稿日期:2009-11-30,编辑:梅智胜)

2010年7月第17卷第7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91·

肢浮肿5年余,反复发作,多次尿检示尿蛋白(++~¨+),近1

个月来浮肿加重,食后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身重困倦,胸闷纳

呆,时有恶心欲呕之感,舌苔厚腻,脉弦滑。王老辨证为水湿浸

渍为本、饮食停滞为标,投保和汤以消食导滞。拟方:山楂10g,

神曲10g,麦芽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连翘

10g,莱菔了15g。每口1剂,水煎服。5剂后,患者胃脘胀满、

泛恶减轻,饮食渐进,全身浮肿同前,伴身重,神倦。此为水湿内

聚,治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改方以五苓散合五皮饮:侠苓

15g,白术30g,猪苓10g,桂枝10g,泽泻10g,大腹皮10g,

桑白皮10g,陈皮10g,生姜2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

10g。连服半个月,肿势渐消,纳食尚可,尿蛋白由“¨+”降

“+”

,唯觉腰酸,易感冒。以济生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调治1

个月,复查尿蛋白转阴,遂告临床痊愈。

按:肿为水溢,胀为气凝。肾主藏水,肺行诸气,脾肾两亏,水

不运行,溢于肌肤则肿,留于脏腑则胀。现病家饮食停滞,壅塞胃

腑为急,遵“急则治标”之旨,投保和汤治之。水非气不行,非土莫

制,证属脾土先亏,不能制水,肺失所生,不能行水,水气相搏,不归

正化;然脾虚必由命火不足,是以古法补脾先以补肾,以火能生土,

土能生金;脾为运化之源,肺司百脉之气,水气两治,肿胀可消。

3胸痹

案例3:患者,男,48岁,1980年lO月25日初诊。因患者

过劳,左侧胸部剧烈疼痛5h,伴肩背痛及左侧小指疼痛,气短,

喘促,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脉沉涩。心电图示:下壁

心肌梗死。王老辨证为心脉瘀阻、阴寒凝滞,治当活血化瘀、

辛温通阳。急投冠心苏合丸含服,并用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

汤加味:丹参15g,檀香10g,砂仁6g,瓜萎15g,薤白10g,

枳实10g,桂枝10g,制附子15g,红参10g。每日1剂,水煎

服。上方服3剂后,疼痛减轻,胸部仍闷胀,活动后气短,出汗多

舌质转淡,脉沉弦无力。药已中病,复用前方减制附子量至10g

去枳实、桂枝,加黄芪15g。继服15剂后,疼痛消失,但感倦

怠乏力,饮食欠佳,心前区不适,舌淡、有齿痕,脉沉细,乃心脾

两虚之证,以归脾汤半个月收功。

按:阳微阴盛,痹结在胸。胸中者,清阳之地,心肺居之,

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荣,气为卫,荣卫相随,经络通行;卫为阳,

荣为阴,卫主温煦,荣主润濡,故上焦开发则营卫通行,清阳充

盛则膻中以明。夫阳一虚,营卫不行,胸阳失宣,阴即乘之,气机

郁滞,血行不畅;乱于胸中则痹,逆于脘腹则胀,遂令痛胀并作。

胸为气海,巨阳所寄。今浊阴上泛,窒塞有加,致清廓之区

为云雾之乡,故急则治其标,先解其围,投冠心苏合、丹参饮等,

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阳得化,气得运,血得行,瘀得

散。又心主血而藏神,脾生血而藏意,君主赖仓廪资养,脾阳靠

神明主宰,治标之法,已达病所,其痹虽解,然虚象外露,究其化

源不足,心无所养,是以心脾两虚之证作矣;心气不足则惊悸、

怔忡,脾气虚弱则倦怠乏力,故缓则治本,双解心脾,宜归脾汤。

4不寐

案例4:患者,女,30岁,1980年lO月5日初诊。患者孕3

个月不慎致小产后,出现不寐,心悸,彻夜辗转难耐,烦躁不知

所苦,眩晕耳鸣,精神疲惫,食少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王老

辨证属阴虚火旺,当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投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0g,天冬10g,当归10g,丹参

10g,人参10g,朱砂1.5g,茯苓10g,远志10g,酸枣仁10g,

柏了仁10g,五味子6g,黄连6g。每曰l剂,水煎服。5剂后,

已能入寐4h,心悸烦躁减轻,似感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

改投知柏地黄汤加味:生地黄10g,山茱萸l5g,山药10g,

泽泻10g,茯苓10g,牡丹皮6g,知母6g,黄柏6g。连进l0

剂,诸症若失,后停药调养2个月,全症获愈。

按:肾为真阴之根,统五脏之精,肺为真气之本,司百脉之气。

患者小产后,阴伤精损,阴不敛阳,水不济火,精不化气,气不归

精;而壮火食气,火灼金伤,肾虚必盗母气,金损必致肺枯,肺肾俱

困,他脏不免;水不涵木,肝病传脾,士不生金,清肃不降,金不平

木,木复生火,火陛炎,上扰于心,心意烦乱,不知所以,竞夕无寐,

虚里穴动,少气懒言,食减身瘦,故应以水济火、滋阴潜阳法为治。

5心悸

案例5:患者,男,38岁,1981年1月l2曰初诊。因心慌、

气短13年,双下肢浮肿、肝肿大1个月入院。证见:面色晦黯

无华,眼胞微浮,神疲懒言,不欲动作,时觉心悸气短,难以平卧,

心下痞块如盘大,触之能动,按之微痛,下肢浮肿以午后为甚,

舌淡、质略带紫、体胖,少苔,脉沉而结代。胸片示:心脏扩大,

肺淤血。超声提示:肝肿大。曾服苓桂术甘汤等剂,效不显。

王老辨证指出,温阳化饮之剂仅能振奋一时之阳,阳气运则水

邪暂退,但脉络闭塞,“积”证已成,结于心下,致水湿不利,虽

行水亦是徒劳;立治法为温补阳气为先,化瘀活血次之。每周

先以真武汤合五苓散(人参10g,茯苓15g,制附子15g,白芍

10g,生姜6g,桂枝10g,泽泻10g,猪苓10g,自术l5g),4

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继以膈下逐瘀汤(当归10g,JI『

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牡丹皮6g,赤芍10g,乌药10g,

延胡索10g,甘草10g,香附10g,枳壳10g,五灵脂10g),3

剂,每日l剂,水煎2次分服。连服1个月后,诸症大减,精神渐

充,饮食曰增,喘息已平,肿退身轻,唯动则心中微悸,心下痞块

小如覆杯,此法初见成效,仍制重剂温补以扶正,乘其性而彰之,

更须消散之品以化积,顺其势而衰之。投真武汤合五苓散、桃

红四物汤: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

10g,生姜6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

10g,当归10g,川芎10g。续服1个月,诸症尽除,治收捷效。

按:心主血脉,肺行诸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贵流通,血

行有度。本案病本心气内损,元阳不足,气不足则血不行,阳不足

则阴浊盛,故障、喘、肿、满由是而作。气虚曰久,若寄旺于瞬间,

岂不谬哉?“积”证已成,求功于朝夕,岂不妄乎?如张介宾所云: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积聚未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

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若积聚渐盛,元气曰虚,此而攻之,不

死于积而死于攻矣。”故临证必缓以图之,遵“虚则补之”、“劳者

温之”、“结者散之”之旨。顺血气者,因其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

流,温则消而去之之性,投真武、五苓以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取

正足邪自去之意:用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消瘢破积,即邪去

正自复之谓。一补一散,攻补兼施,意在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收稿日期:2010-01—11,编辑:梅智胜)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