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温病条辨全文
2017-06-10 | 阅:  转:  |  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

温病条辨全文

原病篇



条文:六元正纪大论曰:

(1)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

(2)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

(3)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4)丑末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5)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

(6)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注:

(1)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

(2)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细考素问注自知,

兹不多赘。

(3)按:吴又可谓:「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甚通。谓:「非其时而有其气。」

未免有顾此失彼之诮。盖:A.时和岁稔,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B.至于

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条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

(1)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下专言人受病之故。

(2)A.细考宋元以来,诸名家,皆不知温病伤寒之辨。B.如庞安常之卒病论,朱肱之活

人书,韩祗和之微旨,王实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张子和之伤寒心镜等书。

C.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遂别立防风通圣、

双解通圣、九味羌活等汤,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D.王安道洄集中辨之最详,兹不再辩。

(3)论温病之最详者,莫过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家。时医所宗者三家为多,请略

陈之:按:A.张景岳、喻嘉言皆讲着「寒」字,并未理会本文上有「故曰」二字,上文有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二句。B.张氏立论出方悉与伤寒混,谓温病即伤寒,袭前人之旧,

全无实得,固无足论。C.喻氏立论虽有分析,中篇亦混入伤寒少阴厥阴证,出方亦不能

外辛以发表,辛热温里,为害实甚。以苦心力学之士,尚不免智者千虑之失,尚无怪

后人之无从取法,隋手杀人哉!甚矣,学问之难也。E.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

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甘热甘温,又不明伏气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

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

责经言之谬。

(4)瑭推原三家之偏,各自有说:A.张氏混引经文,将论伤寒之文引证温热。以伤寒化

热之后,经亦称热病故也,张氏不能分析,遂将温病认作伤寒。B.喻氏立论,开口言春温。

当初春之际,所见之病,多有寒证,遂将伤寒认作温病。C.吴氏当崇祯凶荒兵火之际,满眼

温疫,遂直辟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E.盖皆各执己见,不能融会贯通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

(5)瑭按:A.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B.亦有不因伏气,乃

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列大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C.更有非其时而有

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闲亦有之,乃其变也。惟在司命者,善察其常变,而补救之。



条文:金匮真论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注:

(1)A.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B.记曰:「凡事豫则立」。C.

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E.此一节,当与月令参看,与上

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

(2)故素问:A.首章上古天真论,即言男女阴精之所以生,所以长,所以枯之理。B.次

章紧接四气调神大论示人:1.春养生,以为夏奉长之地。2.夏养长,以为秋奉收之地。3.秋

养收,以为冬奉藏之地。4.冬养藏,以为春奉生之地。

(3)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岂独温病为然哉。金匮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

安和。」是也。

(4)何喻氏不明此理:A.将「冬伤于寒」,作一大扇文字。B.将「不藏精」,又作一大扇

文字。C.将「不藏精而伤于寒」,又总作一大扇文字。勉强割裂伤寒论原文以实之,未免有

过虑则凿之弊。

(5)「不藏精」三字须活看:A.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B.即冬

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皆是。

(6)汪按:A.喻氏天姿超卓,学力精锐,在此道诚为独辟榛芜,深窥窔奥。B.但帖

括结习太重,往往于闻架门面上着力,论伤寒以青龙桂麻鼎峙,柯氏已正其失矣。

C.乃论温病,仍用三扇,甚至方法数目,一一求合伤寒论,正如汉、唐步天,以律吕

卦爻为主,牵凑补缀,反使正义不明,读者当分别观之也。

(7)寓意草中金鉴一条,仍属伤寒,指为温病者非。



条文: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出勿止。

注:

(1)温者,暑之渐也。

(2)『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

(3)『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也。

(4)『勿』者:禁止之词。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也。



条文: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注:

(1)此伤寒暑之辨也。

(2)经语分明如此,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温暑哉!



条文: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注:

(1)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故令人自汗。

(2)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

(『烦』从火、从页,谓心气不宁,而面若火烁也。)

(3)烦则喘喝者:A.火克金→故『喘』。B.郁遏胸中清廓之气→故欲『喝』而呻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

(3)其或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

(4)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



条文:论疾诊尺篇曰: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

也。

注:

(1)此节以下,诊温病之法。

(2)经之辨温病,分明如是,何世人悉为伤寒,而悉以伤寒足三阴经温法治之哉!

(3)张景岳作『类经』,割裂经文,蒙混成章,由未细心紬绎也。

(4)A.尺肤热甚,火烁精也。B.脉盛躁,精被火煎沸也。C.脉盛而滑,邪机向外也。



条文:热病篇曰

(1)热病三日,而气囗静,人迎躁者。

(a)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b)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

(c)有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2)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剌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闲。

(3)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囗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4)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5)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6)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囗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

髓,死不可治。

(7)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

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8)热病不可刺者有九:

(a)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b)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

(c)三日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d)四日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

(e)五日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f)六日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g)七日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h)八曰髓热者死。

(i)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9)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曰。少阳

之脉,色荣颧前,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曰。

注:

(1)此节历叙热病之死证,以禁人之刺,盖刺则必死也。然刺固不可,亦闲有可药而愈

者。A.盖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塞最速。B.至于益阴以留阳,实刺法之所短,而汤药之

所长也。

(2)A.1.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邪机尚浅,在上焦。2.故取之诸阳,以泄其

阳邪,阳气通,则汗随之。B.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1.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故

曰「实其阴」。2.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故曰「补其不足」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此一句实治温热之吃紧大纲。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

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真能体味此理,则思过半矣。此论中治法实从此处入手。)

(3)身热甚而脉之阴阳皆静,脉证不应,阳证阴脉,故曰「勿刺」。

(1)热病七八日,动喘而弦:A.『喘』为肺气实。B.『弦』为风火鼓荡。

(2)A.故浅刺手大指闲,以泄肺热,肺之热痹开则汗出。B.大指闲,肺之少商穴也。

(1)热证七八日,脉微小者。A.邪气深入下焦血分,逼血从小便出,故溲血。B.肾精告

竭,阴液不得上潮,故口中干。

(2)脉至微小,不惟阴精竭,阳气亦从而竭矣,死象自明。倘脉实者可治,法详于后。

(1)热病已得汗,脉尚躁而喘,故知其复热也。

(2)热不为汗衰,火热克金故喘。

(3)金受火克,肺之化源欲绝故死。间有可治,法详于后。

(1)热病不知所痛,正衰不与邪争也。

(2)耳聋,阴伤,精欲脱也。

(3)不能自收,真气惫也。

(4)口干热甚,阳邪独盛也。

(5)阴颇有寒,此「寒」字作「虚」字讲,谓下焦阴分,颇有虚寒之证。

(6)以阴精亏损之人,真气败散之象已见,而邪热不退,未有不乘其空虚而入者。故曰

「热在骨髓,死不治也。」

(7)其有阴虚阳盛,而真气未至溃败者,犹有治法,详见于后。

(1)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虚之极,故曰「死」。然虽不可刺,犹可以药,沃

之得法,亦有生者,法详于后。

(2)脉躁盛不得汗,此阳盛之极也。阳盛而至于极,阴无容留之地,故亦曰死。然用药

开之得法,犹可生,法详于后。

(1)汗不出而颧赤,邪盛不得解也。

(2)哕,脾阴病也。

(3)阴阳齐病,治阳碍阴,治阴碍阳,故曰「死」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亦系

阴阳皆病。

(1)目不明,精散而气脱也。A.经曰:「精散视歧」。B.又曰:「气脱者,目不明」。

(2)热犹未已,仍烁其精,而伤其气,不死得乎﹖老人婴儿,一则孤阳已衰,一则稚阳

未足,既得温热之阳病,又加腹满之阴病,不必至于满甚,而已有死道焉。

(1)汗不出为邪阳盛。

(2)呕为正阳衰。

(3)下血者,热邪深入,不得外出,必逼迫阴络之血下注,亦为阴阳两伤也。

(1)『舌本烂』→肾脉、胆脉、心脉,皆循喉咙,系舌本。

(2)阳邪深入,则一阴一阳之火,结于血分,肾水不得上济。

(3)热退犹可生,热仍不止,故曰死也。欬而,邪闭肺络,上行清道。

(1)汗出邪泄可生。

(2)不然则化源绝矣。髓热者邪入至深,至于肾部也。

(1)热而痉,邪入至深,至于肝部也。

(2)以上九条,虽皆不可刺,后文亦间立治法,亦有可生者。

(1)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为热病者。A.手太阳之脉,由目内眦,斜络于颧,而与足太

阳交。是颧者,两太阳交处也。B.太阳属水,水受火沸,故色荣赤,为热病也。C.『与厥

阴脉争见』:厥阴,木也,水受火之反克,金不来生水反生火,水无容足之地,故死速也。

(所谓一水不胜二火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

(2)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为热病者。按:A.手少阳之脉,出耳前,过客主人前

(足少阳穴),交颊,至目锐眦,而交足少阳,是颊前,两少阳之处也。B.少阳属相火,

火色现于二经交会之处,故为热病也。C.与少阴脉争见,少阴属君火,二火相炽,水难为受,

故亦不出三日而死也。



条文:评热病论:帝曰: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脉躁汗疾,不为汗衰,狂言

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

复热,复热者邪气,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

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

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注:

(1)此节语意自明,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

(2)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前所谓针药各异用也,详见后。



条文: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1)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2)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曰死。

(3)刺足厥阴少阳。

(4)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注:肝病:

(1)A.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先黄也。

B.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

(2)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A.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

则手厥阴亦病也。B.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C.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

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

(3)A.庚辛金日克木,故甚。B.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C.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

可愈之理,而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

(4)刺足厥阴少阳,厥阴系本脏,少阳厥阴之腑也。并刺之者,在病脏,泻其腑也。

(5)「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哉!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

此。



条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1)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2)壬癸甚,丙丁大汗。

(3)气逆-则壬癸死。

(4)刺手少阴太阳。

注:心病:

(1)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居心下,代君用事。经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心病故不乐也。

(2)A.卒心痛,凡实痛皆邪正相争,热争故卒然心痛也。B.烦闷,心主火,故烦。膻中

气不舒,故闷。C.呕,肝病也。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故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亦见也。

且邪居膈上,多善呕也。D.头痛,火升也。E.面赤,火色也。F.无汗,汗为心液,心病故汗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

不得通也。



条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1)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2)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3)刺足太阴阳明。

注:脾病:

(1)A.头先重者,脾属湿土,性重。经谓:「湿中之人也,首如裹」,故脾病头先重也。

B.颊,少阳部也。土之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亦见也。C.烦心,脾脉主心也。E.

颜青、欲呕,亦木病也。

(2)A.腰痛不可用俛仰:1.腰为肾之腑,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故

腰痛。2.再脾病胃不能独治,阳明主约束而利机关,故痛而至于不可用俛仰也。B.腹满泄,

脾经本病也。C.颔痛,亦木病也。



条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1)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2)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3)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巳。

注:肺病:

(1)A.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皮毛也。B.舌上黄者,

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

(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包之胎,特以苔生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

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

间石上土之阴面生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

(2)A.喘,气郁极也。B.欬,火克金也。C.胸膺,背之腑也,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

肺气郁极,故痛走胸膺背也。

(走者,不定之词。)D.不得太息,气郁之极也。E.头痛不堪,亦天气贲郁之极也。F.

汗出而寒,毛窍开,故汗出。汗出虚,故恶寒。又肺本恶寒也。



条文: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若渴数饮,身热。

(1)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2)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3)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4)刺足少阴太阳。

注:肾病:

(1)A.腰先痛者,腰为肾之腑。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穴。B.1.胻,肾脉入跟中,

以上内。太阳之脉,亦下贯内。「」即「胻」也。2.酸,热烁液也。C.苦渴数饮,肾

主五液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求救也。

(2)A.项,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肾病至于热争,脏病甚而移之腑,

故项痛而强也。B.胻寒且酸,「胻」义见上。寒,热极为寒也。酸,热燥液也。C.足下热,

肾脉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热也。D.不欲言,心主言,肾病则水克火也。

(3)员员澹澹,状其病之甚而无奈也。



条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

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注:此节言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分,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也。



条文:热论篇:

(1)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2)帝曰: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

(3)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注:

(1)此节言热病之禁也,诸意自明。

(2)大抵邪之着人也,每借有质以为依附。

(3)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必俟热邪尽退,而后可大食

也。



条文:刺法论: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疗救,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注:

(1)此言避疫之道。

(2)按:此下尚有避其毒气若干言,以其想青气想白气等近于祝由家言,恐后人附会之

词故节之。

(3)要亦不能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句之理,语意已尽,不必滋后学之惑也。



条文:玉板论要曰:病温虚甚死。

注: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条文: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

热脉滑曰病风,脉濇曰痹。

注:呼吸俱三动,是六七至脉矣,而气象又急躁:

(1)若尺部肌肉热,则知为病温。盖温病必伤金水二脏之津液,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

肺也。此处肌肉热,故知为病温

(2)其不热:A.而脉兼滑者,则为病风。风之伤人也,阳先受之,尺为阴,故不热也。

B.如脉动躁而兼濇,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病则为痹矣。

上焦篇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毒、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

注:

(1)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

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

A.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

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

喻嘉言诸公也。B.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

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

(2)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

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闲、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

(3)A.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B.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

温盛为热也。C.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D.温毒者:诸温夹

毒,秽浊太甚也。E.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F.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

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G.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H.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

藏,民病温也。I.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

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条文: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注:

(1)A.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

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

(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

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水,而亥为

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B.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

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2)再:A.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觱发之寒风也,最善

收引。1.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2.太阳,阳腑也。伤

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B.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涷之温

风也,最善发泄。1.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

身热尺热等证。2.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

了然于心目间矣。

(3)A.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

皆可名之曰东西。B.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

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C.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1.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温;

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2.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

为寒。水也者,北也。3.水火者,阴阳之微兆也。4.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

(4)A.天地运行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运行之阴阳和

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哉﹖B.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1.偏

之浅者病浅。2.偏之深者病深。3.偏于火者,病温、病热。4.偏于水者,病湿、病寒。此水

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

(5)A.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B.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

(6)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

合乎道妙。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

(7)瑭因辨寒病之源于水,温病之源于火也,而并及之。



条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

寒,身热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注:

(1)A.『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B.『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C.『动数』者→风

火相煽之象,经谓之「躁」。D.『两寸独大』→火克金也。

(2)A.『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B.『头痛』,『恶风寒』,『身热』,『自

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

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C.1.太阳之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

强』『头痛』也。2.太阴之头痛:a.肺主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b.且春气在头。c.

又火炎上也。

(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D.1.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

寒』。2.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E.1.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

郁→故『身热』。2.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F.1.太阳『自汗』→

风疏也。2.太阴『自汗』→a.皮毛开也。b.肺亦主。G.『渴』→火克金也。H.『咳』→肺

气郁也。I.『午后热甚』→a.浊邪归下。b.又火旺时也。d.又阴受火克之象也。



条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

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注:

(1)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

(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

主之。」

(2)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

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荣,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3)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

(4)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

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

(5)盖:A.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

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

热之邪皆解矣。B.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

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之辛凉,佐

以苦甘」法。

方剂:

【一、桂枝汤方】`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二、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

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1)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气取轻清,过

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2)A.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B.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C.病

不解者,作再服。

(3)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

扬法。

(4)今人亦闲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遂改弦易辙,转

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5)A.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B.渴甚者,加花粉。C.项肿咽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0-

痛者,加马勃、元参。D.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

钱。E.咳者,加杏仁利肺气。F.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G.

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

胜。方论:

【一、桂枝汤方】汪按:麻黄桂枝,即系肺药,故传足不傅手,前人多不以为然。但

人之经络相通,而天之感气则异,故治法不同也。

(全书力辟以温治温之非,而以桂枝发端,明乎外寒搏内热或非寒时而感寒气者,本可

用之,而纯乎温病者不可用明矣。又按:外寒搏内热及非时伤风,春秋皆有之,即暑中亦有

之,皆可少投辛温,但须辨之清切耳。)

【二、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1)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A.盖:1.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也。

2.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B.1.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

乱,谵语颠狂,内闭外脱之变。2.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C.伤寒

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D.

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

(2)A.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1.施于藜

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2.若施于膏梁纨,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

败者。B.盖其方:1.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a.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

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b.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

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c.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

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2.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3.况又

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

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

(3)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A.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

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B.况邪有在、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

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C.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

以伤寒法治温病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

(4)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

多,故不深辩耳。

(5)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之训。A.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

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B.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

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

(6)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A.病初起,且去

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B.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C.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

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7)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

「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

(8)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

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条文: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

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注:

(1)太阴温病,总上条所举而言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1-

(2)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余温病,即禁辛温法,改从辛凉。

(3)减其制者,减银翘散之制也。



条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注:

(1)A.咳,热伤肺络也。B.身不甚热,病不重也。C.渴而微,热不甚也。

(2)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方剂:

【三、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

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2)A.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B.舌绛,暮热甚燥,邪初

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C.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

丹皮各二钱。D.肺热甚,加黄芩。E.渴者,加花粉。方论:

(1)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

以避辛温也。

(2)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

分表里之弊。

(3)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A.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

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

而宣肺气。B.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

(4)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

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条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

主之。

注:

(1)A.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B.舌黄,热已深。C.渴甚,津已伤也。D.大汗,热逼

津液也。E.面赤,火炎上也。F.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

(2)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

方剂:

【四、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一两研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

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方论:义见法下,不再立论,下仿此。



条文: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注:

(1)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

(2)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3)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A.白虎,退邪热。B.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

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

方剂:

【五、白虎加人参汤方】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2-

条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者,勿令误也。

注:

(1)此白虎之禁也。

(2)按:白虎慓悍,邪重非其力不举:A.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B.若用之不当,

祸不旋踵。

(3)A.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B.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

至石膏用至觔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

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条文: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汤主之。

注:

(1)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

(2)A.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B.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

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去血中之表也。C.加元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

失血等证也。

方剂:

【六、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元参细生地方】

(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

煮取三杯,分次二服,渣再煮一钟服。



条文: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主之。

(1)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2)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

(3)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注:

(1)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A.以银翘散,败温毒。B.

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

(2)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连绝。

(3)A.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已之化也,亦燎原之势

莫制。B.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

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4)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

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A.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

内闭、外脱者死。B.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大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

为闭,秽浊塞窍者死。C.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销烁精液,涸尽而死也。

方剂:

【△犀角地黄】

(见下焦篇)

【银翘散】

(方见前)已用过表药者,去豆鼓、芥穗、薄荷。



条文:太阴温病,囗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黏带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注: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3-

方剂:

【七、雪梨浆方】

(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八、五汁饮方】

(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

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条文: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起卧不安,欲呕不

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注:

(1)A.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B.寸脉盛,心烦懊,

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

(2)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方剂:

【九、栀子豉汤方】

(酸苦法)栀子五枚捣碎香豆豉六钱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

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条文:太阴病,得之二三曰,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

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注:

(1)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

事。故:A.上条只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B.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

入包宫而成痉厥也。

(2)A.瓜蒂、栀子之苦寒。B.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

上者,因而越之」之方也。

方剂:

【十、瓜蒂散方】

(酸苦法)甜瓜蒂一钱赤小豆二钱研山栀子二钱水二杯,煎取一杯,先服半杯,

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入参芦一钱五分。



条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凊

营汤去黄连主之。

注:

(1)A.『渴』乃温之本病,今乃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

B.盖邪热入营蒸腾,荣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

(2)故:A.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B.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



条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

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

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

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注:

(1)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4-

(2)时医不知,而误发之:A.若其人热盛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

斑疹也。B.若其人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1.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

所主,故神昏。2.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

谵语不休也3.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

气血乎!

方剂:

【十一、化斑汤方】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角二钱白粳米

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十二、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细

生地四钱大青叶三钱丹皮三钱元参加至一两

【十三、清宫汤方】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尖二

钱磨冲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A.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B.咳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C.热

毒盛,加金汁、人中黄。D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十四、安宫牛黄丸方】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

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黄芩一两

(1)右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2)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

(3)兼治飞尸卒厥,五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

(4)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者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十五、紫雪丹方】滑石一斤石膏一斤寒水石一斤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羚羊

角五两木香五两犀角五两沉香五两丁香一两升麻一斤元参一斤炙甘草半斤

(1)以上八味,并捣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2)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

加入后二味。

(3)辰砂三两研细,麝香一两二钱研细,入前药拌匀。

(4)右合成,退火气,冷水调一二钱。

【十六、局方至宝丹方】犀角一两镑朱砂一两飞琥珀一两研玳瑁一两镑牛黄五钱麝

香五钱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方论:

【十一、化斑汤方】

(1)此热淫于内,治之咸寒,佐以苦甘法也。

(2)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疹遍体皆赤,自内

而外。故以:A.石膏,清肺胃之热。B.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C.甘草,清热

解毒和中。D.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

(3)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本火太过,其变愈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

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A.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

致泉源暴绝也。B.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其阳刚之体,主

治百毒,虫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避瘟也。C.

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十二、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1)银翘散义见前。A.加四物,取其清血热。B.去豆豉,畏其温也。

(2)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考温病中,发疹者十之七

八,发斑者十之二三。盖:A.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斑汤,专治肌肉。

B.疹系红点高起,麻痧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5-

(3)其托里举斑汤:A.方中用归、升、柴、芷、穿山甲,皆温燥之品,岂不畏其灼津液

乎﹖B.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属确见,况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乎!C.其用升

柴取其升发之义,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可再以升药升之

乎﹖D.且经谓:「冬藏精者,春不病温」,是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安庸再升其少阳

之气,使下竭上厥乎!E.经谓「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可不知耶﹖后人

皆尤而效之,实不读经文之过也。

(4)再按:时人发温热之表,二三日汗不出者,即云斑疹蔽伏,不惟用升柴羌葛,且重

以山川柳发之。A.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俗传音三春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

诗所谓「其柽其椐」者是也。B.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

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非见之如雠仇乎﹖

(5)夫善治温病者,原可不必出疹。A.即有邪郁,二三日或三五日,既不得汗,有不得

不疹之势,亦可重者化轻,轻者化无。B.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热于血,岂非自

造斑疹者乎﹖

(6)A.再:时医每于疹已发出,便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正当谨慎,一有疏忽,

为害不浅。B.再:疹不忌泻,若里结须微通之,不可令大泄,致内虚下陷,法在中焦篇。

(7)汪按:三春柳一名西河柳,又名观音柳,图经、别录未载,自缪希雍广笔记,盛推

其治疹之功,而用者遂多。不知寒疹须发,温疹不须发,可用辛凉,不可用辛温也。木绵纱

之类同此。疹以泻为顺,忌升提,忌补涩,亦不宜下,以犯中下二焦,其疹痢者,当苦寒坚

阴,治属中下。

【十三、清宫汤方】

(1)此咸寒甘苦法,清膻中之方也。

(2)谓之清宫者,以膻中为心之宫城也。

(3)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便补心中生生不已

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芒也。

(4)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且离以坎为

体。A.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B.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

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C.莲心,甘苦咸,倒生根,由心走

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以为使。D.连翘,象心能退心

热,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火,故以之为佐。E.麦冬,之所以用心者:1.本经称其「主

腹结气,伤中伤饱,胃脉络绝」,试问去心焉能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哉

﹖2.盖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一本横生,根颗连络,有十二枚者,有十四五枚者,所以然之

故,手足三阳三阴之络,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长强,共十四又加脾之络,共十五,

此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也。3.命名与天冬并称门冬者,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谓其有开合之

功能也。4.其妙处全在一心之用,从古并未有去心之明文,张隐庵谓不知始自何人,相沿已

外,而不可改。5.瑭考始知自陶宏景始也,盖陶氏惑于「诸心入心,能令人烦」之一语,

不知麦冬无毒载在上品,久服身轻,安能令人烦哉﹖a.如参朮蓍草,以及诸仁诸子,莫不有

心,亦皆能令人烦而悉去之哉﹖b.陶氏之去麦冬心,智者千虑之失也。此方独取其心,以

散心中秽浊之结气,故以之为臣。

【十四、安宫牛黄丸方】

(1)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

(2)A.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B.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C.真珠,得太

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D.1.郁金,草之香。2.梅片,木之香。

(按:冰片洋外老杉木浸成,近世以樟脑打成为之,樟脑发水中之火,为害甚大,断不

可用。)3.雄黄,石之香。4.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锢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6-

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E.1.黄连,泻心火。2.栀子,泻心与三

焦之火。3.泻胆肺之火。使邪火与诸香一齐俱散也。F.1.朱砂,补心体,泻心用。2.合金箔,

坠痰而镇固。3.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

【十五、紫雪丹方】

(1)诸石利火水而通下窍。

(2)磁石、元参,补肝肾之阴,而济上君火。

(3)犀角、羚羊,泻心胆之火。

(4)甘草,和诸药而败毒,且缓肝急。

(5)诸药皆降,独用一味升麻,盖欲降先升也。

(6)诸香化秽浊,或开上窍,或开下窍,使神明不致坐困于浊邪,而终不克复其明也。

(7)丹砂色赤,补心而通心火,内含汞而补心体,为坐镇之用。

(8)诸药用气,硝独用质者,以其水卤结成,性峻而易消,泻火而散结也。

【十六、局方至宝丹方】

(1)此方荟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秽邪,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

(2)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时对证

斟酌可也。



条文: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注:

(1)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

(2)A.1.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2.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B.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

现证,要之舌属手,囊属足也。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皆肝经所过,断不

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C.若陶节庵所云「冷过肘膝」,便为阴寒,恣用大热。

(3)再热厥之中,亦有三等:A.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从芳香,本条所云是

也。B.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加载

中焦篇。C.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加载下焦篇。



条文: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

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散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曰,再去

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注:

(1)A.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1.春夏地气

发泄,故多有是证。2.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3.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

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4.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B.咽痛者,

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

相济为灾也。C.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D.面赤

者,火色也。E.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

(2)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A.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B.而加化

清气之马勃、殭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C.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

补肾水以上济邪火。D.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

引经,亦甚愚矣。凡药不能直至经者,方用引经药作引,此方皆系轻药,总走上焦,开天气,

肃肺气,岂须用升柴直升经气耶﹖E.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7-

【十七、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连翘一两薄荷三钱马勃四钱牛蒡子

六钱芥穗三钱殭蚕五钱元参一两板蓝根五钱苦梗一两甘草五钱右共为粗末,每服

六钱,重者入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条文: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

注:

(1)按:水仙花,得金水之精,隆冬开花,味苦微辛,寒滑无毒。A.苦能降火败毒。B.

辛能散邪热之结。C.寒能胜热。D.滑能利痰。

(2)其妙用全在汁之胶粘,能拔毒外出,使毒邪不致入脏腑伤人也。

(此治温毒第一快捷方式法门也。)

方剂:十八、

【水仙膏方】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

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条文: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闲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

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注:

(1)三黄,取其峻泻诸火,而不烂皮肤。

(2)二香,透络中余热而定痛。

方剂:

【十九、三黄二香散方】

(苦辛芳香法)黄连一两黄柏一两生大黄一两乳香五钱没药五钱右为极细末,初用

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条文: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



条文: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囗渴甚,面赤,汗大出者,

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1)此标「暑温」之大纲也。

(2)A.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B.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

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C.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

也。

(3)A.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

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1.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

寒郁人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2.若伤暑则先发热,

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

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B.1.脉洪大而数,甚则芤,

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2.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

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3.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

C.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1.火烁津液,故口渴。2.火甚未有

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D.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

(4)A.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B.白虎乃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

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8-

(不知守先圣成法者,不可与读此书。)

方剂: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

(并见前)



条文: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

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囗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

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注:

(1)张石顽注谓:A.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阴

标证也。B.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

足太阳证。C.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

(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

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己之化。)D.发汗则恶寒甚者,气

虚重夺

(当作伤)其津

(当作阳)也。E.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F.数下之则淋

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G.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

补仲景之未逮。

(2)愚按:A.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

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B.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

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是善。C.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

甘寒」,实于此证不合。1.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2.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

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3.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

湿」,岂辛甘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方剂:

【二十、清暑益气汤方】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黄耆一钱黄柏一钱麦冬二钱青皮一钱白朮一钱五

分升麻三分当归七分炙草一钱神一钱人参一钱泽泻一钱五味子八分陈皮一钱

苍朮一钱五分葛根三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1)水五杯,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2)虚者得宜,实者禁用。

(3)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条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注:

(1)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

(2)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3)按:A.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B.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

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

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C.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厚朴,皮也,虽走

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D.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

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肺中之表,纯从外走,不必

走中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19-

(4)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

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方剂:

【二十一、新加香薷饮方】

(辛温复辛凉法)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水五

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条文: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

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注:

(1)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

(2)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

(3)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荣

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4)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A.发汗之后,大汗不止,

仍归白虎法。B.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謢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

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条文: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喝而喘。脉洪大有

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

朮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注: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1)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相留恋可知。

(2)A.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B.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

气也。

方剂:

【△白虎加苍朮汤方】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朮三钱,方见前。

【二十二、牛脉散方】

(酸甘化阴法)人参三钱麦冬二钱不去心五味子一钱水三杯,煎取八分二杯,分

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条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

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注:

(1)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

(2)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方剂:

【二十三、清络饮法】

(辛凉芳香法)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二

钱鲜竹叶心二钱水二杯煎取一杯,日二服。



条文: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

母主之。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0-

(1)A.咳而无痰,不嗽可知。B.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于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

(2)即用:A.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B.加:1.甘、桔,开提。2.甜杏仁,利

肺而不伤气。3.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方剂:

【二十四、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

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



条文: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

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注:

(1)A.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B.不

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

(2)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A.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B.再加厚朴、杏

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C.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3)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方剂:

【二十五、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辛温淡法)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厚朴三钱生姜五钱杏仁三钱甘澜水八杯,

煎取三杯,温服,日三服。



条文: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

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荣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注:

(1)A.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B.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C.时

有谵语,神明欲乱也。D.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内火,且阳不下交

于阴也。E.或喜闭不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

(2)故以清荣汤急清荣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

(3)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

清荣汤也。

方剂:

【二十六、清荣汤方】

(咸寒苦甘法)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砂二钱

黄连二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条文: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注:

(1)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

(2)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

热为急。

方剂: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方义并见前)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1-

条文: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

滑石汤主之。

注:

(1)A.寒热,热伤于表也。B.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C.而又吐血,是表里

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

(2)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A.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B.

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C.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方剂:

【二十七、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

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条文: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荣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

丹。

注:

(1)A.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入荣者,盖小儿之

脏腑薄也。B.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

(2)A.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B.惟以清荣汤清荣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

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C.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条文: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荣,肝风内动,手足瘛瘲,可以清荣汤中

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条文: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

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注:

(1)此承上起下之文。

(2)按:A.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

必再议。B.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

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C.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

难条分缕析。D.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

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

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E.故本论摭拾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

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各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

(2)再按:A.张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

证。」呜呼!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后人奉以为规矩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B.

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C.

又云:「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暑湿是

也,非纯阴邪也。D.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

中热非纯无阴也。E.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后文之湿温也。且所指之中热,即

本论前条之温热也。

(3)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A.所谓:1.阴暑者,即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证

也。2.阳暑者,即暑之偏于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B.学者非目无全牛,不能批隙中,

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

杀人也,可胜慨哉!C.汪按:偏湿、偏热,伤手、伤足,挈领提纲,可谓不易之论,学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2-

从此认清,自不患动手便错矣。

(4)又按:A.洁古:1.所谓「动」者,指奔走劳役之人,触冒天地之热气而病者

也。2.所谓「静」者,指富贵安逸之人,纳凉于高堂大厦,以避热而中湿者

也。B.然动者亦有时中湿,静者亦有时中热,未可拘执。C.静者一种内又有乘凉饮

冷,无湿气但中寒气,应用桂枝大顺,甚则理中四逆者,此即「夏月伤寒」,当一一条

分缕晰也。

(5)至景岳于六气治法,全未入门,无足置论。



条文: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

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注:

(1)长夏盛暑:A.气壮者不受也。B.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C.次则即病。

D.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1.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

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

2.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为尤重

也。

(2)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A.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B.丑未湿土司地,暑得湿

则留也。



条文: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注:

(1)A.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B.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C.若脉

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

(2)盖:A.寒脉紧,风脉缓。B.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C.濡即离中虚,

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D.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

(3)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苓,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

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

(4)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

中实,岂可混哉!



条文:太阴伏暑,舌白囗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注: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上焦篇~伏暑



条文:太阴伏暑,舌赤囗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注: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条文:太阴伏暑,舌白囗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

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

参白虎法。

注: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条文:太阴伏暑,舌赤囗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注:此邪在血分表虚之证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3-

方剂:

【二十八、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

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

(1)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2)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

(3)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

【二十九、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

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三十、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

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

(俱见前)

【三十一、加减生脉散方】

(酸甘化阴法)沙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丹皮二钱细生地三钱水五杯,

煮二杯,分温再服。



条文: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条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注:

(1)A.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B.脉弦濡则非伤寒矣。C.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则非伤寒之偏于火者矣。D.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E.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

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F.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

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湿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

(2)世医不知其为湿温:A.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

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1.内蒙心窍则神昏。2.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B.见其中

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上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溃,故

洞泄。C.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药阴药,二阴相

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3)A.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B.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

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

(4)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

反名病呆,不亦诬乎﹖

(5)再按:湿温较诸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

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方剂:

【三十二、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条文: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

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4-

(1)A.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B.仲景谓

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

(2)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A.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B.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

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C.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方剂:

【三十三、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犀角一钱连翘心三钱元参心二

钱竹叶心二钱银花二钱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

(并见前)



条文: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注:

(1)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

(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

(2)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

(3)喉即肺系,其:A.闭在气分者,即阻。B.闭在血分者,即痛也。

(4)故以轻药开之。

方剂:

【三十四、银翘马勃散方】

(辛凉微苦法)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三钱

(1)右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

(2)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条文: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秽者

(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注:上焦清阳膹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方剂:

【三十五、宣痹汤】

(苦辛通法)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水五

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条文: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注:

(1)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

(2)故:A.以苇茎汤轻宣肺气。B.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

(3)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方剂:

【三十六、千金苇茎汤加滑石古仁汤】

(辛淡法)苇茎五钱薏苡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水

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条文: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5-

(1)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2)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方剂:

【三十七、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

(1)右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

(2)虚者,加参芦三钱。

上焦篇~湿温、寒湿



条文: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注:

(1)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

(2)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

寒湿温,不可混也。

(3)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

(4)故以:A.姜附温中。B.白朮燥湿。C.桂枝通行表阳也。

方剂:

【三十八、桂枝姜附汤】

(苦辛热法)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白朮三钱生热附子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渣

再煮一杯服。



条文: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和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注:

(1)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

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

(2)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A.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B.

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C.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

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方剂:

【三十九、白虎加桂枝汤方】

(辛凉苦甘复辛温法)知母六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钱炙甘草二钱

(1)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

(2)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条文: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囗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

疟,五汁饮主之。

注:

(1)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谓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

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

(2)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

(3)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

(4)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论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6-

【△五汁饮】

(方见前)

【加减】

(1)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

(2)A.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B.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

C.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D.欲宣肺气,则加杏仁。E.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条文: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注:

(1)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

(2)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

则愈。

方剂:

【四十、杏仁汤方】

(苦辛寒法)杏仁三钱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桑叶一钱五分茯

苓块三钱白蔻皮八钱梨皮二钱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条文: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

之。兼秽舌浊囗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注:

(1)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

(2)A.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B.其受之重者,邪闭

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方剂:

【四十一、加减银翘散方】

(辛凉兼芳香法)连翘十分银花八分元参五分麦冬五分不去心犀角五分竹叶三分共为粗

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一二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

(见前)



条文: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注:

(1)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

(2)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

(3)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A.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

由于本气自病者少。B.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

(4)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方剂:

【四十二、桑杏汤方】

(辛凉法)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

皮一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

(2)重者再作服。

(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7-

俱轻故也。)



条文: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注:亦救肺之轻剂也。

方剂:

【△桑菊饮方】

(方见前)



条文: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注: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方剂:

【四十三、沙参麦冬汤方】

(甘寒法)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

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1)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2)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条文: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

(1)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

(2)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方剂:

【四十四、翘荷汤】

(辛凉法)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2)A.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B.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C.咽痛者加牛

蒂子、黄芩。



条文: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注:喻氏云:

(1)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

治肺之燥者。

(2)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A.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

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B.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

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

(3)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

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

(4)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A.其天门冬虽

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B.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

用。C.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

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D.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

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8-

【四十五、清燥救肺汤】

(辛凉甘润法)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霜桑叶三钱人参七分杏仁七分泥胡麻仁一

钱炒研阿胶八分麦冬二钱不去心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炙。

(1)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2)A.痰多,加贝母、瓜蒌。B.血枯,加生地黄C.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条文: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注:

(1)揭燥气之大纲,兼叙其子母之气,胜复之气,而燥气自明。

(2)A.重则为寒者,寒水乃燥金之子也。B.化气为湿者,土生金,湿土其母气也。

(3)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又曰:「从本者化生于本,从

标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4)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故本论初未着燥金本气方论,而于疟疝等证,

附见于寒湿条下。

(5)叶氏医案,谓伏暑内发,新凉外加,多见于伏暑类中,仲景金匮,多见于腹痛疟疝

门中。

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条文: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溢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注:

(1)A.本脏者,肺胃也。经有嗌塞而欬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B.燥伤皮毛,故头

微痛,恶寒也。1.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2.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C.咳

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

D.鼻塞者,鼻为肺窍。E.嗌塞者,嗌为肺系也。F.脉弦者,寒兼饮也。G.无汗者,凉搏皮毛

也。

(2)A.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此条当与下焦篇所补之痰饮数条参看。B.再:杏苏散

乃时人统治四时伤风咳嗽通用之方,本论前于风温门中已驳之矣。1.若伤燥凉之咳,治之苦

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2.若受伤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3.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

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方剂:

【四十六、杏苏散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加减】

(1)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微透汗。

(2)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

(3)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朮、厚朴。

(4)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

(5)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方论:

(1)此苦温甘辛法也。

(2)A.1.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2.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

者微发其汗。B.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C.橘半茯苓逐

饮,而补肺胃之阳。D.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朮者:1.白朮中焦脾药也。2.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

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E.姜枣为调和荣之用。F.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29-

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G.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朮朴之苦

辛温也。



条文: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注:

(1)如伤寒太阳证者,指头痛、身痛、恶风寒而言也。

(2)有汗不得再发其汗,亦如伤寒例,但燥较寒为轻,故少与桂枝小和之也。

方剂:

【△桂枝汤方】

(见前)



条文: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

吴萸楝子茴香水香汤主之。

注:

(1)此金胜克木也,木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A.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以达肝

木之气。B.合桂枝而外出太阳。C.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

(2)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方剂:

【四十七、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桂枝吴茱萸黄芩柴胡广木香人参生姜川楝子小茴香白芍炙甘草

大枣去核半夏



条文:燥淫传入中焦,脉短而濇,无表证,无下证,胸痛腹胁胀痛,或呕或泄,

苦温甘辛以和之。

注:

(1)A.脉短而濇者,长为木,短为金,滑为润,濇为燥也。B.胸痛者,肝脉络胸也。腹

痛者,金气克木,木病克土也。痛者,肝木之本位也。C.呕者,亦金克木病也。D.泄者,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也。E.或者,不定之辞。1.有痛,而兼呕与泄者。2.有不呕,

而但泄者。3.有不泄,而但呕者。4.有不兼呕与泄,而但痛者。F.病情有定,病势无定,故

但出法而不立方,学者随证化裁可也。

(2)A.燥虽传入中焦,既无表里证,不得误汗误下,但以苦温甘辛和之足失。B.药用苦

温甘辛者,经谓:「燥淫所胜,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盖:1.苦温:从火化,以

克金。2.甘辛:从阳化,以胜阴也。3.以苦下之者:金性坚刚,介然成块,病深坚结,

非下不可。

(3)下文即言下之证。



条文: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

注:

(1)燥证,阳明里实而坚满,经统言「以苦下之,以苦泄之。」

(2)今人用下法,多以苦寒。不知此证当别已化未化,用温下寒下两法,随证施治,方

为的确。

(3)A.未从热化之脉,必仍短濇,濇即兼紧也,面必青黄。苦温下法,如金匮大黄附子

细辛汤,新方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之类。B.已从热化之脉,必数而坚,面必赤,舌必黄,

再以他证参之。苦寒下法,如三承气之类。而小承气无芒硝,轻用大黄,或酒炒,重用枳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0-

朴,则微兼温矣。

方剂:

【附治验】

(1)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鬓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

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

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濇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

曰此症也。金气之所以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

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A.1.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钱,姜汤和服。2.设

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3.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

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4.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B.又十五日不大便。

1.余如前法下之,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2.外

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3.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佑燥金之气伤人如此,

而温下寒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2)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

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

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坚结牢固,皆属金象,况现

在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A.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

B.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以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

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条文: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症者,无论男妇,化症回生丹主之。

注:

(1)大邪中表之燥证,感而即发者,诚如目南先生所云与「伤寒同法」,学者衡其轻重

可耳。

(2)前所补码条,除减「伤寒法等差」二条,「胸腹痛」一条,与伤寒微有不同;余

俱兼疝瘕者,以经有「燥淫所胜,男子疝,女子少腹痛」之明文。

(3)A.「疝瘕」已多见寒湿门中。B.「疟证泄泻呕吐」,已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C.

此特补小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坚结不散之锢疾。

(4)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瘕散为蛊之戒。此蛊乃血蛊也,在妇人

更多,为极重难治之证,学者不可不豫防之也。

(5)化症回生丹法:A.1.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也。2.方从金匮

虌甲煎丸,与回生丹脱化而出。B.此方以:1.参、桂、椒、姜,通补阳气。2.白芍、熟地,

守补阴液。3.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4.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症瘕。5.余俱芳香入

络而化浊。6.且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7.又以醋熬大黄三次,约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C.或者病其药味

太多,不知用药之道,少用独用,则力大而急,多用众用,则功分而缓。古人缓化之方皆然,

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也。D.此方合醋与蜜共三十六味,得四九之数,金气

生成之数。

方剂:四十八、

【化症回生丹方】人参六两安南桂二两两头尖二两麝香二两片子姜黄二两公丁香三两

川椒炭二两虫二两京三棱二两蒲黄炭一两藏红花二两苏木三两苏子霜二两五灵脂二两降

真香二两干漆二两当归尾四两没药二两白芍四两杏仁三两香附米二两吴茱萸二两元胡索二

两水蛭二两阿魏二两小茴香炭二两川芎二两乳香二两良姜二两艾炭二两益母膏八两熟地黄

四两鳖甲胶二觔桃仁三两大黄八两共为细末,以高米醋一觔半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1-

熬,如是三次晒干末之。

(1)A.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蜡皮封护。

B.用时温开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2)A.治症结不散不痛。B.治症发痛甚。C.治血痹。D.治妇女干血痨证之属实者。E.治

疟母左痛而寒热者。F.治妇女经前作痛,古谓之痛经者。G.治妇女将欲行经而寒热者。H.

治妇女将欲行经,误食生冷腹痛者。I.治妇女经闭。J.治妇女经来紫黑,甚至成块者。K.治

腰痛之因于跌扑死血者。L.治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M.治跌扑昏晕欲死者。N.治金疮棒疮

之有瘀滞者。



条文: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与化症回生丹者,复亨

丹生主之。

注:

(1)金性沉者,久而不散,自非温通络脉不可。

(2)既不与血搏成坚硬之块,发时痛胀有形,痛止无形,自不得伤无过之荣血,而用化

症矣。

(3)复亨大义谓「剥极而复,复则能亨」也。其方以温养温燥兼用,盖温燥之方,可暂

不可久,况久病虽曰阳虚,阴亦不能独足。至老年八脉空虚,更当豫护其阴。故以:A.石硫

黄补下焦真阳,而不伤阴之品为君。B.佐之以鹿茸、枸杞、人参、茯苓、苁蓉补正。C.而但

以归、茴、椒、桂、丁香、萆薢,通冲任与肝肾之邪也。

(4)按:解产难中,已有通补奇经丸方,此方可以不录,但彼方专以通补八脉为主,此

则温养温燥合法,且与上条为对待之方,故并载之。

(5)按:难经「任之为病,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1.七疝者:朱溪谓寒疝、水疝、

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疝为七疝。袖珍谓一厥、二盘、三寒、四症、五附、六脉、七

气为七疝。2.瘕者:血病,即妇人之疝也。后世谓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狐瘕、

血瘕、鳖瘕为八瘕。盖任为天癸生气,故多有形之积。

(6)大抵有形之实证,宜前方,无形之虚证,宜此方也。

(7)按:燥金遗病如疟疝之类,多见下焦篇温湿湿温门中。再:载在方书,应收入燥门

者尚多,以限以边幅,不及备录,已示门径,学者隅反可也。

【四十九、复亨丹方】

(苦温甘辛法)

(1)按前人燥不为病之说,非将寒燥混入一门,即混入湿门矣。盖:A.以燥为寒之始,

与寒相似,故混入寒门。B.又以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而阳明从中,以中气为

化,故又易混入湿门也。

(2)但学医之士,必须眉目清楚,复内经之旧,而后中有定见,方不越乎规矩也。

方剂:

【四十九、复亨丹方】

(苦温甘辛法)倭硫黄十分。按:倭硫黄者,石硫黄也。水土硫黄断不可用鹿茸八分酒

炙枸杞子六分人参四分云茯苓八分淡苁蓉八分安南桂四分全当归六分酒浸小茴香六分酒浸

与当归同炒黑川椒炭三分萆薢六分炙龟板四分益母膏。和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二钱,

日再服,冬日渐加至三钱,开水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2-

中焦篇

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濇,舌苔老黄,甚则黑

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

疟,不在此例。

注:

(1)A.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B.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C.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

证。1.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2.粗则喘之渐也。D.1.大便

闭,阳明实也。2.小便濇,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F.口燥渴,火烁津也。G.舌苔老黄,

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

(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

肺脏,肺气不化而然。)1.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2.大凡五行之极

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F.不恶寒

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

也。

(2)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A.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

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以退烦热。B.若沉小有

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3)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

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

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4)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

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

「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A.伤寒:1.由毛窍而溪。溪,肉之

分,理之小者。2.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3.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

者。4.由孙络而大络。5.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6.始太阳,终厥阴。7.

伤寒以足经为主,未始不关手经也。B.温病:1.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

病逆传,则为心包。2.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3.中焦病不治,则传下

焦,肝与肾也。4.始上焦,终下焦。5.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6.但初

受之时,断不可以辛温发其阳耳。C.盖:1.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

甘温、苦热,以救其阳。2.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甘寒、苦咸,以救其阴。彼此对勘,

自可了然于心目中矣。

方剂:

【△白虎汤】

(方见上焦篇)

【五十、大承气汤方】大黄六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水八杯,先煮枳

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3-

知,再服。方论:

(1)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

(2)承气者,承胃气也。A.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B.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

今为邪气蟠蜛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C.故承气汤通

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D.

学者若能真透澈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

(3)A.大黄,荡涤热结。B.芒硝,入阴软坚。C.枳实,开幽门之不通。D.厚朴,泻中宫

之实满。

(厚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

(4)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A.非真正实热

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B.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C.去枳朴之攻气结,加甘草

以和中,则云调胃矣。



条文: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

(1)脉促,谓数而时止。如趋者过急,忽一蹶然,其势甚急。

(2)故以辛凉透表重剂,逐邪外出则愈。

方剂:

【五十一、减味竹叶石膏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竹叶五钱石膏八钱麦冬八钱甘草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一

时服一杯,约三时令尽。



条文: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注:

(1)以阳明温病发端者,指首条所列阳明证而言也,后凡言阳明温病者仿此。

(2)诸证悉有,以非下不可。微则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气通和胃气则愈,无庸芒硝

之软坚也。



条文: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注:

(1)汗多,津液散而大便结。

(2)苔见干黄,谵语,因结粪而然。故宜承气。



条文: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

承气汤。

注:

(1)A.无汗而小便不利,则大便未定成,谵语之不因燥屎而知。B.不因燥屎而谵语者,

犹系心包络证也。C.故先与牛黄丸以开内窍。

(2)A.服牛黄丸内窍开,大便当下,盖牛黄丸亦有下大便之功能。B.其仍然不下者:1.

无汗则外不通。2.大小便俱闭,则内不通。3.邪之深结于阴可知。故取芒硝之咸寒,大黄甘

草之甘苦寒,不取枳朴之辛燥也。

(3)A.伤寒之谵语,舍燥屎无他证。一则寒邪不兼秽浊,二则由太阳而阳明。B.温病谵

语,有因燥屎,有因邪陷心包。一则温多兼秽,二则自上焦心肺而来。C.学者常须察识,不

可歧路亡羊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4-



条文: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

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

大承气汤主之。

注:

(1)此一条须细辨其的似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方可用之。

(2)全在目赤,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定之。



条文: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

(1)热结旁流:A.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B.独取芒硝入阴,以解热结。C.反以甘草缓

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不然,结不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

(2)吴又可用大承气汤者,非是。



条文: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

属下焦。

注:

(1)金匮谓:「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2)阳明实热之哕,下之里气得通则止。但其兼证之轻重,难以预料,故但云「下之」

而不定方,以俟临证者自为采取耳。

(3)再按:A.中焦实证之哕,哕必连声紧促者。胃气大实,逼迫肺气,不得下降,两相

攻击而然。B.若或断或续,乃下焦冲虚之哕。其哕之来路也远,故其声断续也,治属下焦。



条文: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

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注:

(1)下利谵语,柯氏谓肠虚胃实,故取大黄之濡胃,无庸芒硝之润肠。

(2)本论有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之辨:恐心包络之谵语,而误以承气下之也,仍主芳

香开窍法。

方剂:

【五十二、小承气汤方】

(苦辛通法重剂)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一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

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五十三、调胃承气汤】

(热淫于内,治以碱寒,佐以甘苦法)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生甘草二钱

【△牛黄丸】

(方论并见上焦篇)

【△紫雪丹】

(方论并见上焦篇)



条文: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

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注:

(1)三焦俱急,谓:A.上焦未清,已入中焦。B.阳明大热大渴,脉躁苔焦,阳土燥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5-

烈,煎熬肾水。

(2)A.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陷入,恐成结胸之证。B.故以小陷胸合承

气汤,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

(3)此因病急,故方亦急也。然非审定是证,不可用是方也。

方剂:

【五十四、承气合小陷胸汤方】

(苦辛寒法)生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三钱半夏三钱括蒌三钱黄连二钱水

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条文: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

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

微和之。

注:

(1)此方所以代吴又可承气养荣汤法也。

(2)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3)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法救之,无不

应手而效。

(4)征按:二十年来,予以此法救温病体虚之当下者,取效屡矣,颇以为独得之奇,而

不知鞠通之有是方也。所见略同。

(润剂即能通便,此法最稳又妙)

方剂:

【五十五、增液汤方】

(咸寒苦甘法)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

令尽,不便,再作服。方论:

(1)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A.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

气法矣。B.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2)A.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

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B.麦冬「主治心

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C.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

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3)本论于阳明下证,峙立三法。A.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B.偏于热结而液

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C.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所以回护其虚,

务存津液之心法也。

(4)按:吴又可纯恃承气以为攻病之具,用之得当,则效,用之不当,其弊有三:A.一

则邪在心包、阳明两处,不先开心包,徒攻阳明,下后仍然昏惑谵语,亦将如之何哉﹖吾知

其必不救矣。B.二则体亏液涸之人,下后作战汗,或随战汗而脱,或不蒸汗,徒战而脱。

C.三者下后虽能战汗,以阴气大伤,转成上嗽下泄,夜热早凉之怯证,补阳不可,救阴不可,

有延至数月而死者,有延至岁余而死者,其死均也。

(5)在又可当日温疫盛行之际,非寻常温病可比,又初创温病治法,自有矫枉过正,不

暇详审之处,断不可概施于今日也。

(延至数月,延至岁余,佥以为元气素虚,不复归咎于作俑之人矣,痛哉!亦实有之理,

非薄责前人也)。

(6)本论分别可与不可与,可补不可补之处,以俟明眼裁定,而又为此按语于后,奉商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6-

天下之欲救是证者。

(7)至若张氏、喻氏有以甘温辛热立法者,湿温有可用之处,然须兼以苦泄淡渗,盖治

外邪宜通不宜守也;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断不可从。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注:

(1)A.温热本伤阴之病。B.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之化,阴液受伤,不待言矣。C.故

云:「当复其阴」。

(2)A.此阴指胃阴而言。B.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

皆可复矣。

(3)欲复其阴,非甘凉不用。

(4)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用之义也。

(5)下后急议复阴者,恐将来液亏燥起,而成干咳、身热之怯证也。

(恐误认肾阴也)

方剂:

【五十六、益胃汤方】

(甘凉法)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水五

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条文: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1)此下邪气还表之证也。

(2)温病之邪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

(3)A.下后里气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脉浮验之,知不在里而在表。B.逐邪者,随其

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C.故主以银翘汤,增液为作汗之具。D.仍以银花连翘解毒,

而轻宣表气。E.盖亦辛凉合甘寒轻剂法也。

(4)若浮而且洪,热气炽甚,津液立见销亡,则非白虎不可。

(5)若洪而且芤,金受火克,元气不支,则非加人参不可矣。

方剂:

【五十七、银翘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银花五钱连翘三钱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麦冬四钱细生地四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方论并见前)



条文: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注:

(1)无汗而脉数,邪之未解可知。

(2)但不浮,无领邪外出之路。

(3)既下之后,又无连下之理。故以清燥法增水敌火,使不致为灾,一半日后,相机易

法。

(4)A.即吴又可下后间服缓剂之法也。B.但又可清燥汤中用陈皮之燥,柴胡之升,当归

之辛窜,津液何堪。以燥清燥,有是理乎﹖C.此条乃用其法,而不用其方。按:吴又可咳嗽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7-

胶痰之证,而用苏子、橘红、当归,病因于燥而用燥药,非也;在湿温门中不禁。

方剂:

【五十八、清燥汤方】

(甘凉法)麦冬五钱知母二钱人中黄一钱五分细生地五钱元参三钱水八杯,

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加减】咳嗽胶痰:加沙参三钱、桑叶一钱五分、梨汁半酒杯、牡蛎三钱、

牛蒡子三钱。



条文: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囗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

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注:

(1)温病下后:A.邪气已净,必然脉静身凉。B.邪气不净,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

须再通其里者。C.甚至屡下而后净者。诚有如吴又可所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

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卤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

(2)吴又可于邪气复聚之证,但主以小承气,本论于此处分别立法。

(吴竹如先生云:「服增液不应,若下证仍可据,当从下法,迟疑则亦恐误事。」)

方剂:

【五十九、护胃承气汤方】

(苦甘法)生大黄三钱元参三钱细生地三钱丹皮二钱知母二钱麦冬三钱连

心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增液汤】

(方见前)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

液,不可与承气。

注:

(1)此恐犯数下之禁也。

(2)汪按:邪不传不化,传表传里,因势导之。温热之证:A.有解表之后,邪复聚表;

攻里之后,邪复聚里。B.或解表之后,邪入于里;攻里之后,邪还于表。C.甚至温疫邪炽,

有下至数十次而后愈者。

(3)诚如吴氏所云:「总要看其邪正虚实,以定清热养阴之进退。」大抵滋阴不厌频繁,

攻下切须慎重。

(4)盖下后虚邪与未下实邪不同,攻下稍缓,断无大害,元气一败,无可挽回也。A.邪

少正虚,但与滋阴,便可涤邪,增液、益胃之属酌用。B.邪虚两停,滋阴之中,略左涤邪,

护胃承气主之。C.即邪炽正未虚者,亦以增液为主。D.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约小其制,

方合下后治法。

(作者于益阴三致意焉,真学者金针也,吃紧。枳朴伤风,劫阴,下后何可轻用﹖)



条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1)应下失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2)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3)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4)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5)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8-

注:

(1)经谓「下不通者,死」,盖下而至于不通,其为危险可知。不忍因其危险难治,而

遂弃之。

(2)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A.1.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

实,勉拟黄龙法。a.以人参补正。b.以大黄逐邪。c.以冬地增液。d.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

队补阴而生。2.此邪正合治法也。B.1.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2.则以:

a.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b.以大黄逐肠胃之结。3.此脏腑合治法也。C.1.其因火腑不通,左

尺必现牢坚之脉。

(左尺小肠脉也,俗候于左寸者非,细考内经知)2.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

赤且痛也。3.则以:a.导赤去淡通之阳药。b.加连、柏之苦通火腑。c.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

大肠。4.此二肠同治法也。D.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1.前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

承气之法。2.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

谵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稍缓须

臾。3.则以:a.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b.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4.此两少阴合治法

也。5.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第十条用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E.其因阳明太热,津液

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1.增液两剂,法当自下。2.其或脏燥

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3.此一腑中

气血合治法也。

方剂:

【六十、新加黄龙汤】

(苦甘咸法)细生地五钱生甘草二钱人参一钱五分另煎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麦冬五钱连心当归一钱五分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1)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2)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

(3)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

(4)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5)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六十一、宣白承气汤方】

(苦辛淡法)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

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六十二、导赤承气汤】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六十三、牛黄承气汤】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

不知,再服。

【六十四、增液承气汤】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水八杯,煮

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方论:

(1)此处于以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

(2)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

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

(3)故:A.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

朴之用。合人参液最宣胃气。B.加麦、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C.姜汁

为宣气分之用。D.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E.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

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

故以之为使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39-



条文: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甚至反复巅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

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注:

(1)邪气半至阳明,半犹在膈。下法能除阳明之邪,不能除膈间之邪,故证现懊虚烦。

(2)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也。

(3)A.少气加甘草者:误下固能伤阴,此则以误下而伤胸中阳气。甘能益气,故加之。

B.呕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热燥结,误下伤胃中阳气,木来乘之故呕。加姜汁,和肝而

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

方剂:

【△栀子豉汤方】

(见上焦篇)

【六十五、栀子豉加甘草汤】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六十六、栀子豉加姜汁法】即于栀子豉汤内,加姜汁五匙。



条文:阳明温病,干呕囗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

者,属湿温。

注:

(1)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

(2)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条文: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荣汤主之。若滑者不

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注:

(1)温病传由,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

不渴者。

(2)A.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B.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

(3)A.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仍湿气蒸腾之象。B.不得用清荣,柔以

济柔也。

(4)汪按:此条以舌绛为主。

(舌绛不渴,夜甚,乃入荣的候。

(5)再按:A.绛而中心黄苔,当气血两清。B.纯绛鲜红,急涤包络。C.中心绛干,两清

心胃。D.尖独干绛,专泄火腑。E.舌绛而光,当濡胃阴。F.绛而枯痿,急用胶黄干绛无色,

宜投复脉。

(此二证俱属下焦)以上俱仍合脉证参详。

(6)若:A.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是邪仍在气分。B.绛而有滑苔,则为湿热熏蒸,

误用血药滋腻,邪必难解,不可不慎也,详见上下二焦。



条文: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

主之



条文: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沧欬,或昏痉,用壅补则雾乱。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0-

注:

(1)此治斑疹之禁也。

(2)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宣凉解。A.1.若用柴胡升麻辛温之品,直升少阳,使热血

上循清道,则。2.过升则下竭,下竭者必上厥。

(尝见小儿医有过用升提而死者)3.肺为华盖,受热毒之熏蒸则呛欬。4.心位正阳,受升

提之摧迫则昏痉。B.若至壅补,使邪无出路,络道比经道最细,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既不

得外出,其势必返而归之于心,不霿乱得乎﹖



条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

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注:

(1)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

(2)A.斑疹虽宜宣泄,但不可太过,令其内陷。B.斑疹虽忌升提,亦畏内陷。

(3)方用调胃承气者,避枳朴之温燥,取芒硝之入阴,甘草败毒缓中也。

方剂: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条文:阳明温毒发痘者,如斑疹法,随其所在而攻之。

注:

(1)温毒发痘,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秽浊太甚,疗治失宜而然也。

(2)虽不多见,间亦有之。

(3)随其所在而攻,谓:A.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B.渴:加花粉。C.毒重:

加金汁、人中黄。D.小便短:加芩连之类。E.脉沉内壅者→酌轻重下之。



条文: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注:

(1)此条当入湿温,因上条温痘连类而及,故编于此,可以互证也。

(2)杨梅疮者,形似杨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秽浊而然。

(3)如上法者,如上条治温痘之法,毒甚故重加败毒。

(4)此证毒附湿而为灾,故兼与利湿,如萆薢、土茯苓之类。



条文: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必发黄。

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

(1)受邪太重,邪热与胃阳相搏,不得发越。

(2)无汗不能自通,热必发黄矣。

方剂:

【六十八、栀子柏皮汤方】栀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黄柏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

分二次服。方论:

(1)此湿淫于内,以苦燥之,热淫于内,佐以甘苦法也。

(2)A.栀子,清肌表,解五黄,又治内烦。B.黄柏,泻膀胱,疗肌肤间热。C.甘草,协

和内外。三者其色皆黄,以黄退黄,同气相求也。

(3)按:又可但有茵陈大黄汤,而无栀子柏皮汤,温热发黄,岂可皆下者哉﹖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1-



条文: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

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

(1)此与上条异者,在口渴,腹满耳。

(2)A.上条口不甚渴,腹不满,胃不甚实,故不可下。B.此则胃已实,而黄不得退,热

不得越,无出表之理,故从事于下趋大小便也。

方剂:

【六十九、茵陈蒿汤】茵陈蒿六钱栀子三钱生大黄三钱水八杯,先煎茵陈减水

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为度。方论:

(1)此纯苦急趋之方也。

(2)发黄,外闭也。腹满,内闭也。内外皆闭其势不可缓。

(3)苦性最急,故以纯苦急趋下焦也。

(4)黄因热结,泻热者必泻小肠,小肠丙火,非苦不通。

(5)A.胜火者莫如水,茵陈得水之精;开郁莫如发陈,茵陈生发最速。蒿出众草,主治

热结黄疸,故以之为君。B.栀子通水源而利三焦。大黄除实热而减腹满,故以之为佐也。



条文: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

黄汤主之。

注:

(1)大凡小便不通:A.有责之膀胱不开者。B.有责之上游结热者。C.有责之肺气不化者。

(2)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

(指小肠而言)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

(3)A.小肠火腑,故以三黄苦药通之。B.热结则液干,故以甘寒润之。C.金受火刑,化

气维艰,故倍用麦冬以化之。

方剂:

【七十、冬地三黄汤方】

(甘苦合化阴气法)麦冬八钱黄连一钱苇根汁半杯酒冲元参四钱黄柏一钱银花

露半杯酒冲细生地四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

利为度。



条文: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注:

(1)此用淡渗之禁也。

(2)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烁津乎﹖

(3)奈何吴又可于小便条下,特立猪苓汤,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胶,反加木通车前,渗而

又渗乎﹖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汤中,仍用滑石,不识何解。

(申淡渗之禁)



条文: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注:

(1)此用苦寒之禁也。

(2)A.温病有余于火,不用淡渗,犹易明,并苦寒亦设禁条,则未易明也。B.举世皆以

苦能降火,寒能泻热,坦然用之而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2-

1.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于瞎,非化燥之明征乎﹖2.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

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

(3)盖化气比本气更烈:A.故前条冬地三黄汤,甘寒十之八九,苦寒仅十之一二耳。B.

至茵陈蒿汤之纯苦,止有一用,或者再用,亦无屡用之理。

(4)吴又可屡诋用黄连之非,而又恣用大黄,惜乎其未通甘寒一法也。

(申苦寒之禁)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

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注:

(1)此下后暴食之禁也。

(2)A.下后虽然热退,余焰尚存,盖无形质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依附。必须坚壁清

野,勿令即食。B.一日后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若稍重浊,犹必复也。

(3)勿者,禁止之词。必者,断然之词也。

(申暴食之禁)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

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囗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

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

(方见下焦)。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

死。

注:

(1)此数下亡阴之大戒也。

(2)下后不大便十数日,甚至二十日,乃胃阳津液受伤之故。不可强责其便,但与复阴,

自能便也。

(3)A.此条脉静身凉,人犹易解,至脉虽不躁而未静,身虽不壮热而未凉,俗医必谓邪

气不尽,必当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B.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与存阴退热,

断不误事。

(下后邪气复聚,大热大渴,面正赤,脉躁甚,不在此例)

(4)A.若轻与苦燥,频伤胃阴,肺之母气受伤,阳明化燥,肺无秉气,反为燥逼,焉得

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热而渴也。B.若脾气为快利所伤,必致滑泄,滑泄则阴伤而热渴愈加

矣。C.迁延三月,天道小变之期,其势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申数下之禁)



条文: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条文: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未拭之。

注: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频擦舌上。



条文: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

主之。

注:

(1)心居膈上,胃居膈下,虽有膜隔,其浊气太甚,则亦可上干包络。

(2)且病自上焦而来,故必以芳香逐秽开窍为要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3-



条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

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注:

(1)此诸温不同之大关键也。

(2)A.温热皆因于火,以火从火,阳明阳土,以阳从阳,故阳明病居多。B.湿温则以从

湿,太阴阴土,以阴从阴,则太阴病居多。C.暑兼湿热,故各半也。



条文: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

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

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注:

(1)A.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B.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C.湿

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D.胃气不降,则大便闭。

(2)故以A.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B.半夏除水痰而强胃。C.加枳实者,取其苦辛

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方剂:

【七十一、小陷胸加枳实汤方】

(苦辛寒法)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

二次服。



条文: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

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注:

(1)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

(2)故以:A.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B.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C.杏仁,开

肺与大肠之气痹。

(3)A.暑中热甚,故去干姜。B.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

湿作满也。

方剂:

【七十二、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

(苦辛寒法)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

(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2)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条文: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囗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

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注:

(1)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

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2)汪按:湿热入胃腑,方可下。虽云化热,究从湿来,故枳、朴、大黄等分用也。

(3)大抵温病诊舌为要。痞满之证:A.见黄燥,方可议下。B.黄而不燥,仍可宣泄,以

驱之入胃。C.或苦温助之化燥,见黄,方可用苦泄。

(泻心、陷胸之属)D.黄白相兼,或灰白色,用开提。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4-

(三香杏蔻枳桔之属)以达之于肺,不可误也。

(4)又叶天士论A.伤寒,热邪劫烁,下之宜猛。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B.伤寒,

大便溏,为邪尽,不可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便硬方为无湿,不可攻也。此皆要论,

不可不知。

方剂:

【△小承气汤方】

(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条文: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

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

与清宫汤。

注:

(1)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

(2)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

(3)盖:A.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B.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

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C.再肺

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D.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

三焦俱备矣。E.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

(4)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

(5)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方剂:

【七十三、三石汤方】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二钱

炒银花二钱花露更妙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三钱

【七十四、加味清宫汤方】

(清宫汤方见上焦篇)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

【七十三、三石汤方】

(1)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

(2)盖肺病治法:A.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B.辛凉所以清热。C.芳香所以败毒

而化浊也。

(3)按:A.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

也。B.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C.竹茹以竹之脉络,

而通人之脉络。D.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七十四、加味清宫汤方】

(清宫汤方见上焦篇)

(1)此苦辛寒法也。

(2)清宫汤前已论之矣。

(3)加此三味者:A.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B.银花,败毒而清络。C.竹沥,

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D.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条文: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

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注:

(1)A.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B.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C.热处湿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5-

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

(2)故以:A.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B.厚朴,苦温而泻

湿满。C.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D.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E.橘、半,强胃而

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上二条湿轻热重,此条湿热两停)

方剂:

【七十五、杏仁滑石汤方】

(苦辛寒法)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厚朴一钱半夏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中焦篇~寒湿



条文: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

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

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

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注:

(1)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

(2)A.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1.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

雪。2.在江河为水。3.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B.热湿者:1.在

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2.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

阴液。

(3)A.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B.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

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C.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

(4)A.1.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2.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

痛。3.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B.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

称湿火者是也。1.伤胃阴,则口渴不饥。2.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

(5)A.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B.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

故罕而少见。

(南方卑湿,伤阴者十常六七)

(6)A.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

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B.1.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

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2.将见肿胀、黄疸、洞泄、血、便血,诸证蜂起

矣。C.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

湿气而已哉!

(7)汪按: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A.温热:1.从口鼻吸受→并无寒证,最忌辛温

表散。2.a.但当认定门径,勿与伤寒混杂。b.再能按三焦投药,辨清气血荣,不失先后

缓急之序,便不致误。B.湿温:1.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2.

全要细察兼证,辨明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3.故论

湿温方法,较温热为多,读者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

(8)再按:A.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B.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后清,

清而后愈。C.一为阳病,一兼阴病,至鲁至道,难易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6-

条文: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注:

(1)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2)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运行。脏病而

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

(3)故以:A.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B.厚朴苦温以泻湿满。C.黄连苦以

渗湿。D.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方剂:

【七十六、半苓汤方】

(此苦辛淡渗法也)半夏五钱茯苓块五钱川连一钱厚朴三钱通草八钱煎汤煮

前药。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条文: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

蓁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注:

(1)A.经谓:「太阴所至,发为胀。」又谓:「厥阴气至为胀。」盖木克土也。B.太阴

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

(2)A.1.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2.以厚朴泻胀。3.以秦皮洗肝也。B.其或肝

气不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

主之。

方剂:

【七十七、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方】

(苦温淡法)茅朮三钱厚朴三钱茯苓块五钱猪苓四钱秦皮二钱泽泻四钱水

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七十八、五苓散】

(甘温淡法)猪苓一两赤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六钱桂枝五钱共为细末,百沸汤

和服三钱,日三服。



条文: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

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注:

(1)A.脾主四肢,脾阳郁,故四肢乍冷。B.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C.目白精属肺,

足太阴寒,则手太阴不能独治,两太阴同气也。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气不

化,故目睛黄也。D.白滑与灰,寒湿苔也。E.湿困中焦,则中气虚寒,中气虚寒,则阳光不

治。主正阳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F.脾窍在舌,湿邪阻窍,

则舌蹇而语声迟重。

(2)湿以下行为顺,故以:A.四苓,散驱湿下行。B.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C.

厚朴以温中行滞。D.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方剂:

【七十九、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方】

(苦热兼酸淡法)生于白朮三钱猪苓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赤苓块五钱木瓜一

钱厚朴一钱草果八分半夏三钱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

二钱。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7-

条文: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

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注:

(1)A.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故以草果为君。B.茵陈,因陈生新,生发阳气

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C.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D.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

也。

(2)若再加面黄肢逆,则非前汤所能济,故以:A.四逆,回厥。B.茵陈,宣湿退黄也。

方剂:

【八十、草果茵陈汤方】

(苦辛温法)草果一钱茵陈三钱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泽泻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一杯,分二次服。

【八十一、茵陈四逆汤方】

(苦辛甘热复寒法)附子三钱炮干姜五钱炙甘草二钱茵陈六钱水五杯,煮取二

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条文: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棸,

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注:

(1)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

(2)A.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B.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C.不食,胃

阳痹也。D.不寐,中焦湿聚,阻遏阳气,不得下交于阴也。E.大便窒塞,脾与大肠之阳,不

能下达也。F.阳为湿困,反逊位于浊阴,故浊阴得以蟠踞中焦而为痛也。凡痛皆邪正相争之

象,虽曰阳困,究竟阳未绝灭,两不相下,故相争而痛也。

(后凡言痛者仿此)

(3)椒附白通汤,齐通三焦之阳,而急驱浊阴也。

方剂:

【八十二、椒附白通汤方】生附子三钱炒黑川椒二钱炒黑淡干姜二钱葱白三茎

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凉服。方论:

(1)此苦辛热法复方也。

(2)A.苦与辛合,能阳之通,非热不足以胜重寒而回阳。附子益太阳之标阳,补命门之

真火,助少阳之火热。盖人之命火,与太阳之阳,少阳之阳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湿不

得停,焉能聚而为痛,故用附子以为君。B.火旺则土强:1.干姜,温中逐湿痹,太阴经之本

药。2.川椒,燥湿除胀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为臣。C.葱白由内而达外,中空通阳最

速,亦主腹痛,故以之为使。D.浊阴凝聚不散,有格阳之势,故反佐以猪胆汁。1.猪,水畜

属肾,以阴求阴也。2.胆乃甲木,从少阳,少阳主开泄,生发之机最速。E.此用仲景白通汤,

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条文: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

广皮厚朴汤主之。

注:

(1)A.九窍不和,皆属胃病。B.胃受寒湿而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C.阳明失阖,

故不喜食。

(2)A.理中之人参,补阳明之正。B.苍朮,补太阴而渗湿。C.姜、附,运坤阳以劫寒,

盖脾阳转而后湿行,湿行而后胃阳复。D.去甘草,畏其满中也。E.加厚朴、广皮,取其行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8-

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八十三、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

(辛甘兼苦法)

(1)征按:仲景理中汤,原方中用朮,今定以苍朮者,苍朮燥湿,而兼解郁,不似白朮

之呆滞也。

(2)丹溪制越鞠丸,方以苍朮治湿郁,以上见证,皆郁证也。故用苍朮。

(古书只有朮名而无苍白之分,唐本草始分赤白,后世又谓赤朮为苍朮矣)

方剂:

【八十三、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

(辛甘兼苦法)生茅朮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炮干姜一钱五分厚朴二钱广皮一钱

五分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条文: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

姜朮桂汤主之。

注: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

(此条有阴阳二证,以欲饮不欲饮辨之,欲饮水而不能者仍阴证。)

方剂:

【八十四、苓姜朮桂汤方】

(苦辛温法)茯苓块五钱生姜三钱炒白朮三钱桂枝三钱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

分温再服。



条文: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

(1)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

(2)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3)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

(4)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

(1)按:A.霍乱一证,长夏最多,本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非轻,伤人于顷刻之间。

B.奈时医不读金匮,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气散,轻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

不旋踵。C.更可笑者,正气散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饮水之霍乱病者,岂堪命

乎﹖D.瑭见之屡矣,故特采金匮原文,备录于此。

(2)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荣不乖不寒热。

(3)以不饮水之故,知其为寒,多主以理中汤,温中散寒。

(原文系「理中丸」,方后自注云「然丸不及汤」。盖丸缓而汤速也,且恐丸药不精,故

直改从汤)。A.人参、甘草,胃之守药。B.白朮、甘草,脾之守药C.干姜,能通能守,上下

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4)A.若热欲饮水之证,饮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则主以五苓。B.邪热须从小便去,膀

胱为小肠之下游,小肠火腑也。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

阳正所以守阳明也。此二汤皆有一举两得之妙。

(5)A.1.吐利则脾胃之阳虚。2.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3.发热者,浮阳在外也。4.恶寒者,

实寒在中也。5.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6.手足厥冷,中土虚而厥阴肝木来乘病者。B.四

逆汤善救逆,故名四逆汤。1.人参、甘草守中阳。2.干姜、附子通中阳。3.人参、附子护外

阳。4.干姜、甘草护中阳。

(6)A.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B.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49-

【八十五、理中汤方】汪按:

(1)湿温、湿疟、寒湿、中寒等证,皆有阴盛格阳。

(2)若春温、风温、暑热、温疫、温毒,非犯逆则绝无此证,虽或病前病中,兼犯房劳

遗泄,亦断无阴证,而阳盛格阴者,则往往有之。

(3)俗医传派不清,临事狐疑,失之毫厘,人命立绝。

(4)此条与温热门中,中下焦阳厥数条参看,庶乎临证了然,厥功钜矣。

【八十六、四逆汤方】

(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

(1)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

参,何以固内﹖

(2)柯韵伯伤寒注云:A.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

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B.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欬,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

不补,何以救逆乎﹖C.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

耳。备录于此存参。

方剂:

【八十五、理中汤方】

(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人参、甘草、白

朮、干姜各三两。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

(1)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

(2)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

(3)下多者,还用朮。

(4)悸者,加茯苓二两。

(5)渴欲饮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

(6)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7)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8)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被。

【△五苓散方】

(见前)

【加减】

(1)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

(2)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搧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

也,加干姜一两五钱,

(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3)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八十六、四逆汤方】

(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参一两水五

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条文: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注:

(1)肝脏血,主筋,筋为寒湿搏急而转。

(2)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A.加桂枝温筋。B.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湿。C.薏仁主湿痹

脚气,扶土抑木治筋急拘孪。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0-

(3)甚寒脉紧,则非纯阳之附子不可。

方剂:

【八十七、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1)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

(2)寒甚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

得卧则勿令服。



条文: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

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沙。又名干霍乱。转筋者

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

(不载者不载上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蜀椒

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注:

(1)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于此。

(2)A.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

气受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B.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脾阳困闭,虽欲利而不能。C.

其或经络亦受寒湿,则筋如转索,而后者向前矣。D.中阳虚而肝木来乘则厥。

(2)A.俗名发沙者何﹖盖以此证病来迅速,或不及延医,或医亦不识

(尝见一人患此病,饮米汤立毙)。相传以钱,或用磁碗口蘸姜汤,或麻油刮其关节,

刮则其血皆分,住则复合,数数分合,动则生阳,关节通而气得转,往往有随手而愈者。刮

处必现血点红紫如沙,故名沙也。但刮后须十二时不饮水,方不再发,不然则留邪在络,稍

受寒发怒,则举发矣。

(2)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干霍乱。C.其转筋名转筋火者,以常发

于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

(3)A.1.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2.干姜温中。3.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

也。4.加厚朴以泻湿中浊气。5.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6.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

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B.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其驱邪之功最速,

故亦可服。

(4)再按:A.前吐泻之霍乱,有阴阳二证。B.干霍乱则纯有阴而无阳,所谓天地不

通,闭塞而成冬,有若否卦之义。

(5)若语言乱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宝丹驱包络之邪也。

方剂:

【八十八、救中汤方】

(苦辛通法)蜀椒三钱炒出汗淡干姜四钱厚朴二钱槟榔二钱广皮二钱

(1)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防己五钱,薏仁三钱。

(3)厥者加附子二钱

【八十九、九痛丸方】

(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附子三两生狼牙一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巴豆一

两去皮心熬碾如膏

(1)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2)A.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B.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

落马坠车,血凌气逼人等证皆主之。C.忌口如常法。方论:

(1)内经有五脏胃腑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1-

(2)心痛之因,非风即寒。故以:A.干姜,附子,驱寒壮阳。B.吴茱萸,能降肝脏浊

阴下行。C.生狼牙,善驱浮风。D.以巴豆驱逐痰虫陈滞之积。E.人参,养正驱邪。

因其药品气血皆入,补泻攻伐皆备,故治中恶腹胀痛等证。

(附疟痢疸痹)



条文: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

主之。

注:

(1)A.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B.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

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

(2)A.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B.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

(3)A.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1.人参以护里阳。2.白芍

以护真阴。B.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C.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

(4)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方剂:

【九十二、人参泻心汤】

(苦辛寒兼甘法)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

白芍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条文:湿热受自囗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注: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

方剂:

【九十三、三香汤方】

(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括蒌皮二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

香豉一钱降香末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方论:

(1)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A.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B.

山栀轻浮微苦清热。C.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

(2)A.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B.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C.以下三

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

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



条文: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

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注:

(1)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

(2)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

(3)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方剂:

【△安宫牛黄丸】

(方法见上焦篇)

【九十四、茯苓皮汤】

(淡渗兼微辛微凉法)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三钱水八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2-

条文: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

(1)按: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

(2)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A.按:柿成于秋,得阳明

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

(肺之藏象属金,胃之气运属金)B.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

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

(再按:草木一身芦与蒂皆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者芦也,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

者不可不于此会心焉。)

方剂:

【九十五、新制橘皮竹茹汤】

(苦辛通降法)橘皮三钱竹茹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水五杯,煮取二杯,分

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

(1)有痰火者加竹沥、括蒌霜。

(2)有瘀血者加桃仁。



条文: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脤,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再按:此条与上第三条,同为三焦受邪:

(1)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

(2)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方剂:

【九十六、一加减正气散方】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

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论:

(1)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

(2)A.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B.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

也。C.祇以藿香化浊。D.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E.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F.

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G.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H.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

外也。I.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附疟痢疸痹)



条文: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

(1)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

(2)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A.故加防已急走经

络中湿郁。B.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C.大豆黄卷,

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

方剂:

【九十七、二加减正气散】

(苦辛淡法)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厚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

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条文: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3-

(1)A.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B.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

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

(2)A.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B.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C.合藿香

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方剂:

【九十八、三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寒法)藿香三钱连梗叶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

石五钱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条文: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

(1)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

(2)故加草果、查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方剂:

【九十九、四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温法)藿香梗三钱厚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查肉五钱

炒神曲二钱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条文: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

(1)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

(2)便泄而知脾胃俱伤。故加:A.大腹,运脾气。B.谷芽,升胃气也。

(3)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观者知化裁古方之妙,故列

于此。

【一00、五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温法)

(1)按:今人以藿香正气散统治四时感冒,试问四时只一气行令乎﹖抑各司一气,且有

兼气乎﹖况受气之身躯脏腑,又各有不等乎﹖

(2)历观前五法,均用正气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药非丝丝入扣,不能中病。

(3)彼泛论四时不正之气,与统治一切诸病之方,指未望见轩岐之堂室者也,乌可云医

乎!

方剂:

【一00、五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温法)藿柏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厚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二钱苍朮一钱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条文: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

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袪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注:

(1)A.脉缓身痛,有似中风,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

身痛解,而热不作矣。B.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

而退,故继而复热。C.1.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2.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

于湿矣。D.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1.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2.攻里则脾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4-

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

(2)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A.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B.蔻仁、猪

苓,宣湿邪之正。C.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

而热自清矣。

方剂:

【一0一、黄芩滑石汤方】

(苦辛寒法)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二钱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条文: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

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注:

(1)A.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也。B.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

(2)A.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之患。B.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

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征按:

(1)湿之为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譬若小人之易进而难退也。

(2)湿温之痞,与湿寒异:A.湿寒之痞,兼有食积。B.湿热之痞,热陷邪留,故呕而兼

痞也。

(3)A.水气上逆则呕。B.水停膈间,上干于头则眩。C.中凌于心则悸。

(4)方目本文,字字俱有斟酌,难为粗心者道。

方剂:

【一0二、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

二次服。

【一0三、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半夏六钱黄连二钱黄

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条文: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

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注:

(1)A.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B.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

(2)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

有权衡。

(3)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者欲求

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

(4)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A.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B.

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

(5)此条:A.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B.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C.骨骱疼痛,

知其在痹证。

(6)A.苦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B.故以:1.防己,急走经络之湿。

2.杏仁,开肺气之先。3.连翘,清气分之湿热。4.赤豆,清血分之湿热。5.滑石,

利窍而清热中之湿。6.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7.薏苡,淡渗而主挛痹。8.半夏,

辛平而主寒热。9.蚕沙,化浊道中清气。C.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

也。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5-

【一0四、宣痹汤方】

(苦辛通法)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

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

赤豆,乃广东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2)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条文: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

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注:

(1)A.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B.1.汗多则表阳开。2.身痛

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

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

湿相搏也。3.自利者,小便必短。4.白疹者,风湿郁于经络毛窍。

(2)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

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勘自明。

方剂:

【一0五、薏苡竹叶散方】

(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

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附疟痢疸痹)



条文: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

杏仁薏苡汤主之。

注:

(1)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

(2)故以宣气之药为君。

(3)既兼两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

(4)此条应入寒湿类中,列于此者,以其为上条之对待也。

(废,固病也,如瘖聋跛,侏儒固有之类。)

方剂:

【一0四、杏仁薏苡汤】

(苦辛温法)杏仁三钱薏苡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厚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防己

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条文: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注:

(1)此治痹之祖方也

(2)A.风胜则引。引者

(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B.湿胜

则肿。肿者

(土曰敦阜)加滑石、萆薢、苍朮。C.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

D.面赤,口涎自出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6-

(灵枢谓:「胃热与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E.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朮。F.汗多

者,加黄耆、炙甘草。G.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3)不能备载全文,故以祖方加减如此,聊示门径而已。

(痹证总以宣气为主,郁则痹,宣则通也。以此条加减及上数条参之,思过半矣。

【一0七、加减木防己汤】

(苦温辛凉复法)

(1)汪按:A.痹证,有周、行、着之别,其原有风、寒、湿、热之异。B.奈古方多

以寒湿论治,且多杂用风药。C.不知湿家忌汗,圣训昭然,寒湿固有,热湿尤多,误用辛

温,其害立见。

(2)再:外感初伤气分,惟贵宣通,误认虚证,投柔补药,其祸尤酷,学者细考本文,

可得治热痹之梗概矣。

方剂:

【一0七、加减木防己汤】

(苦温辛凉复法)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2)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条文:湿热不解,久酿成疸,古有成法,不及备战,聊列数则,以备规矩。

(下疟痢等证仿此)

注:

(1)本论之作,原补前人之未备,已有成法可循者,安能尽录,因横列四时杂感,不能

不列湿温,连类而及,又不能不列黄疸、疟、痢,不过略标法则而已。

(2)按:湿温门中,其证最多,其方最伙,盖土居中位,秽浊所归,四方皆至,悉可兼

证,故错综参伍,无穷极也。

(3)即以黄疸一证而言,金匮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A.先审黄之必发不发,

在于小便之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B.再察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

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酣酒,或因劳色。1.有随经蓄血,入水黄汗,上盛着一身尽热,

下郁者小便为难。2.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

(4)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于是:A.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

B.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C.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D.湿在下,以苦

泄,以淡渗。E.如狂蓄血,势必所攻。F.汗后溺白,自宜投补。G.酒客多蕴热,先

用清中,加之分利,后必顾其脾阳。H.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以滑窍,终当峻补真

阴。I.表虚者实,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以为后学津

梁。

(5)至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不出方论,指人以寒湿中求之。盖脾本畏

木而喜风燥,致水而恶寒湿。今阴黄一证,寒湿相搏,譬如卑滥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

之病,疗以辛热无疑,方虽不出,法已显然。A.奈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如盦酱相似。」

以为得治黄之枙要,殊不知以之治阳黄,犹嫌其混,以之治阴黄,恶乎可哉﹖B.喻嘉言于阴

黄一证,意谓仲景方论亡失,恍若无所循从。C.惟罗谦甫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仲景寒湿

之旨,出茵陈四逆汤之治。D.瑭于阴黄一证,究心有年,悉用罗氏法化裁之,无不应手取效。

E.间有始即寒湿,从太阳寒水之化,继因其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得燥热药数帖,阳明转燥

金之化,而为阳证者,即从阳黄例治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7-

中焦篇~湿温(附疟痢疸痹)



条文: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

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

注:此揭疸病之由,与治疸之法,失治之变,又因变制方之法也。

方剂:

【一0八、二金汤方】

(苦辛淡法)鸡内金五钱海金沙五钱厚朴三钱大腹皮三钱猪苓三钱白通草二

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诸黄疸,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注:

(1)沈氏目南云:「此黄疸气分实证,通治之方也。」

(2)A.胃为水谷之海,荣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B.湿热流于膀

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

(3)A.当用五苓散,宣通表里之邪。B.茵陈,开郁而清湿热。金匮方不及备载,当于本

书研究,独采此方者,以其为实证通治之方,备外风内湿一则也。

【一0九、茵陈五苓散】金鐀方不及备载,当于本书研究,独采此方者,以其为实证

通治之方,备外风内湿一则也。

方剂:

【一0九、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方见前。五苓散系苦辛温法,今茵陈倍五苓乃苦辛微寒法。)茵陈末一钱五

苓散五分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



条文: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

注:

(1)A.前条两解表里。B.此条统治三焦,有一纵一横之义。

(2)A.杏仁、石膏,开上焦。B.姜、半,开中焦。C.枳实,则由中驱下矣。D.山栀,通

行三焦。E.黄柏,直清下焦。

(3)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虽通宣三焦之

方,而汤则名杏仁石膏也。

方剂:

【一一0、杏仁石膏汤方】

(苦辛寒法)杏仁五钱石膏八钱半夏五钱山栀三钱黄柏三钱枳实汁每次三茶

匙冲姜汁每次三茶匙冲。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

煎送保和丸。

注:

(1)A.前第二条,由黄而变他病。B.此则由他病而变黄,亦遥相对待。

(2)证系两感,故方用:A.连翘赤豆饮以解其外。B.保和丸,以和其中。俾湿温劳倦治

逆,一齐解散矣。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8-

(3)A.保和丸苦温而运脾阳,行在里之湿。B.陈皮连翘,由中达外,其行湿固然矣。

(4)兼治劳倦者何﹖经云:「劳者温之」,盖人身之动作行为,皆赖阳气为之主张。A.积

劳伤阳,劳倦者因劳而倦也,倦者四肢倦怠也,脾主四肢,脾阳伤则四肢倦而无力也。B.

再肺属金,而主气,气者阳也,脾属土而生金,阳气虽分内外,其实特一气之转输耳。C.

劳虽自外而来,外阳既伤,则中阳不能独运,中阳不运,是人之赖食湿以生者,反为食湿所

困,脾既困于食湿,安能不失牝马之贞,而上承干健乎﹖

(5)古人善治劳者,前则有仲景,后则有东垣,皆从此处得手,奈之何后世医者,但云

劳病辄用补阴,非惑于丹溪一家之说哉﹖

(6)本论原为外感而设,并不及内伤,兹特因两感而略言之。

方剂:

【一一一、连翘赤豆饮方】

(苦辛微寒法)连翘二钱山栀一钱通草一钱赤豆二钱花粉一钱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一一二、保和丸方】

(苦辛温平法)山查神曲茯苓陈皮卜子连翘半夏



条文: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囗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

痛,泻心汤主之。

注:此疟邪结心下气分之方也。



条文: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朮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注:

(1)A.金匮谓:「疮家忌汗,发汗则病痉。」B.盖以疮者血脉间病,心主血脉,血脉必虚

而热,热然后成疮,既成疮以后,疮脓又系血液所化,汗为心液,由血脉而达毛窍,再发汗

以伤其心液,不痉何待﹖

(2)故以:A.白虎,辛凉重剂,清阳明之热湿由肺而出。B.加苍朮、草果,温散脾中

重滞之寒湿,亦由肺而出。C.阳明阳土,清以石膏、知母之辛凉。D.太阴阴土,温以

苍朮、草果之苦温。E.适合其脏腑之宜,矫其一偏之性而已。

方剂:

【一一三、苍朮白虎汤加草果方】

(辛凉复苦温法。白虎汤方见上焦篇)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朮、草果。



条文: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注:

(1)此素积烦劳,未病先虚,故伏邪不肯解散。

(2)正阳馁弱,邪热固结,是以:A.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B.知母,泻阳

明独胜之热。C.厚朴,佐草果,泻中焦之湿蕴。合姜半而开痞结。

D.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热。E.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

清热而和肝。

(3)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

(俗以乌梅五味等酸敛,是知其一莫知其它也。酸味兼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

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

(今晋人感寒用蒜醋发汗,即此义)。

【一一四、草果知母汤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59-

(苦辛寒兼酸法)

(1)按:A.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

最为合拍。B.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

(2)再按:A.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者知法度,为学者立模范而已,未能

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B.所谓大匠诲人,能与

人规矩,不能使人巧。C.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

暂而不可常者也。D.学者当心神领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

分两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举一反三,全书当如此观。)

方剂:

【一一四、草果知母汤方】

(苦辛寒兼酸法)草果一钱五分知母二钱半夏三钱厚朴二钱黄芩一钱五分乌

梅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姜汁五匙冲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条文: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

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注:

(1)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

(2)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

(3)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方剂:

【一一五、加减人参泻心汤】

(若辛温复咸寒法)人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实一钱干姜一钱五分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方论:

(1)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证之定例。盖:A.别脏之与腑,皆分为二,

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脂膜相连耳。B.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

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C.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圆、泻心汤,立万世

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

(2)此证疟邪扰胃,致令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A.胃之为腑,体

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B.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

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C.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3)汪按:A.古人云:「肝为刚脏,能受柔药,胃为柔脏,能受刚药。故胃阳伤者,可

与刚中之柔,不可与柔中之刚。」B.又云:「治肝不效,每以胃药收功,盖土衰木必乘之,

扶阳明所以制厥阴也。」C.再考厥阴为阴阳交际之处,贞下起元,内藏相火,故用寒

必复热,用热必复寒,仲景茱萸四逆、不用纯阳,乌梅、泻心,阴阳并用,为此也。

(先贤于内伤肾肝阴中之阳者,用羊肉、鹿茸等血肉之品,不用姜附,及温肾必助凉肝,

皆此义。)D.至胃为中土,伤阳则为卑监,当用刚远柔,伤阴则为燥亢,当用柔远刚,

阳衰者少佐宣畅,权衡在手,斯临证无差矣。



条文: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

冬麻仁汤主之。

注:

(1)暑湿伤风,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

(2)此条与上条:不饱、不饥、不便相同。A.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B.此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0-

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

(3)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4)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方剂:

【一一六、麦冬麻仁汤方】

(酸甘化阴法)麦冬五钱连心火麻仁四钱生白芍四钱何首乌三钱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

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注:

(1)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

(2)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

(3)此偏于热甚,故清凉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方剂:

【一一七、黄连白芍汤方】

(苦辛寒法)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枳实一钱五分白芍三钱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注:

(1)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

(2)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

方剂:

【一一八、露姜饮方】

(甘温复甘凉法)人参一钱生姜一钱水二杯半,煮取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条文: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

中与也。苫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注:

(1)上条纯是太阴虚寒。

(2)此条邪气更甚,脉兼弦则土中有木矣,故加温燥泄木退邪。

方剂:

【一一九、加味露姜饮方】

(苦辛温法)人参一钱半夏二钱草果一钱生姜二钱广皮一钱青皮一钱醋炒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条文: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注:留邪以气虚之故,自以升阳益气立法。

方剂:

【一二0、补中益气汤方】炙黄耆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白朮一钱炒

广皮五分当归五分升麻三分炙柴胡三分炙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去核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

一杯,分温三服。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1-

条文: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注:

(1)少阳切近三阴,立法以一面领邪外出,一面防邪内入为要领。

(2)小柴胡汤:A.以柴胡领邪。B.以人参、大枣、甘草护正。C.以柴胡清表热。D.以黄

芩、甘草苦甘清里热。E.半夏、生姜两和肝胃,蠲内饮,宣胃阳,降胃阴,疏肝。F.用生姜、

大枣调和荣。使表者不争,里者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

和也。

(3)A.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B.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

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

其法。C.青蒿鳖甲汤。1.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

独胜。2.a.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b.暑热伤阴,故改用鳖

甲护阴,鳖甲乃濡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3.a.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故

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b.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邪热而止渴。

4.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

(4)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

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方剂:

【一二一、青蒿鳖甲汤方】

(苦辛咸寒法)青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水

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条文: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

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主之。

注:

(1)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

(2)若内躁渴甚,则去半夏之燥,加括蒌根生津止渴。

(3)A.脉弦迟,则寒更重矣。B.金匮谓「脉弦迟者,当温之。」C.故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

陈皮温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也。

方剂:

【一二二、小柴胡汤方】

(苦辛甘温法)柴胡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五分生

姜三片大枣二枚去核

(1)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2)A.加减如伤寒论中法。B.渴甚者去半夏,加括蒌根三钱。

【一二三、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

(苦辛温法)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

温服。



条文: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

之。

注:

(1)此热少湿多之证。

(2)A.舌白脘闷,皆湿为之也。B.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C.渴,

热也,当喜凉饮,而反喜热饮者,湿为阴邪,弥漫于中,喜热以开之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2-

(3)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纯用温开,而不必苦寒也。

【一二四、厚朴草果汤方】

(苦辛温法)

(1)按:中焦久疟,脾胃正当其冲。A.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B.偏于湿者脾

受之,法则偏于救脾。

(2)A.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B.脾,阴脏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C.两平者

两救之。

(3)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载,然于此数条,反复对勘,彼此印证,

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亦可知其大略矣。

方剂:

【一二四、厚朴草果汤方】

(苦辛温法)厚朴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草果一钱半夏二钱茯苓块三钱广皮

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条文: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

古称重证,以深入腋腑也。

(1)

(a)初起腹痛胀者易治。

(b)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

(2)

(a)脉小弱者易治。

(b)脉实大数者难治。

(3)老年久衰。

(a)实大小弱并难治。

(b)脉调和者易治。

(4)

(a)日数十行者易治。

(b)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

(5)

(a)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

(b)秽暗者难治。

(6)噤囗利-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

(7)

(a)先滞

(俗所谓痢疾)后利

(俗谓之泄泻)者易治。

(b)先利后滞者难治。

(8)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

(9)

(a)本年新受者易治。

(b)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肠虚积湿者难治。

(10)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注:

(1)此痢疾之大纲,虽罗列难治易治十数列,总不出邪机向外者易治,深入脏络者难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3-

也。

(2)谚云:「饿不死的伤寒,不死的痢疾」。A.时人解云:1.凡病伤寒者,当禁其食,

令病者饥,则不至与外邪相搏而死也。2.痢疾日下数十行,下者既多,肠胃空虚,必令病者

多食,则不至肠胃尽空而死也。B.不知此二语乃古之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

识句读,以致妄解耳。1.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际,不在受病之初。2.仲景伤寒论中

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浊肥腻耳。3.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

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何可以恣食,与邪气团成一片,病久不解耶﹖吾见痢疾不戒

口腹而死者,不可胜数。C.盖此二语「饿」字、「」字,皆自为一句。1.谓患伤寒之人,

尚知饿而思食,是不死之证。其死者医杀之也。盖伤寒暴发之病,自外而来,若伤而未及

于荣,病人如饿,病机尚浅,医者助胃气,捍外侮则愈,故云不死。若不饿则重矣。仲景谓

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是也。2.痢疾久伏之邪,由内下注,若脏气有余,不肯容留邪气,彼

此互争则,邪机向外,医者顺水推舟则愈,故云不死。若脏气已虚,纯逊邪气,则不而

寇深矣。

(3)汪按:疟痢二证,若不能薄味,药虽对证,亦不能效,其愈后坚壁清野之法,与伤

寒温病相同。但疟疾至正气大衰之时,胃虚不能胜邪,俗人仍令禁食,亦大谬也。

(4)丹溪格致余论,「俗言无饱死痢」一条可参看。



条文: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注:

(1)A.既自利

(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

其本性,故滞。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B.曰欲

作,作而未遂也。C.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D.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

(小肠之末,大肠之始)不分水,膀胱不渗湿也。

(2)故以:A.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B.合芩芍法,宣气

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

(3)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痢不在用之。」

(4)A.按:浙人倪涵初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

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妄医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不起,痛心疾首,

而有是作也。B.然一概禁之,未免因噎废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

而不深究大体也。C.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

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D.至于误之一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

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方剂:

【一二五、四苓合芩芍汤方】

(苦辛寒法)苍朮二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二钱广皮

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条文:暑温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

人败毒散主之。

注:

(1)此证乃内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

俱急,立方之法。

(2)A.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B.以二活二胡合芎藭,从半表半里之际,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4-

领邪外出。喻氏所谓「逆流挽舟者」此也。C.以枳壳宣中焦之气。D.茯苓,渗中焦之湿。E.

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F.甘草,和合诸药。

(3)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

(4)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瘴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

(5)此方在风温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

(6)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一二六、活人败毒散】

(辛甘温法)

(1)汪按:噤口有虚实之分,此方虚者固不可用,即实证亦惟表证重者当用。

(2)若中焦湿热壅滞,当丹溪人参、黄连法。

(3)虚者当于理中等法求之。

方剂:

【一二六、活人败毒散】

(辛甘温法)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以上各一两甘草五钱

(1)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

(2)A.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B.噤口

属虚者勿用之。



条文: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注: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方剂:

【一二七、加减芩芍汤方】

(苦辛寒法)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一钱煨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

(1)甘温法。

(2)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A.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

B.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C.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D.如积未净,当减

其制。E.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

(3)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查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

(4)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条文: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注:

(1)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

(2)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条文: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注:

(1)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

(2)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方剂:

【一二八、滑石藿香汤】

(辛淡合芳香法)飞滑石三钱白通草一钱猪苓二钱茯苓皮三钱藿香梗二钱厚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5-

朴二钱白蔻仁一钱广皮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条文: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注: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方剂:

【一二九、五苓散加寒水石方】

(辛温淡复寒法)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条文:久痢阳明不合,人参石脂汤主之。

注:

(1)九窍不和,皆属胃病。

(2)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条文: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

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注:

(1)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

(2)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厚朴。

【一三一、加减附子理中汤】

(甘辛温法)

(1)汪按:理中不独湿困太阴宜用,每见夏日伤冰水瓜果,立时发痢者,止有寒湿,并

无热证,小儿尤多此证,小便亦或短赤,不行拘泥,宜用理中。

(2)A.甚则加附子。B.瓜果积加丁香、草果。C.下利滞涩者加当归。D.其有误用克伐者,

则人参又当倍用矣。E.上焦有暑湿,或呕者,反佐姜、连少许。

方剂:

【一三一、加减附子理中汤】

(甘辛温法)白朮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二钱厚朴二钱水五杯,煮取二

杯,分二次温服。



条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

(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

(1)此条较上条更危。A.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B.此则脏阳结,而邪

阴与脏阴毫无忌惮。

(2)故:A.上条犹系通补。B.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方剂:

【一三二、附子粳米汤方】

(若辛热法)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合干姜二钱水五杯,煎取二

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曰,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

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注:

(1)A.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B.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6-

(2)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而提使之出也。

(3)故:A.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阳之邪。B.以人参合谷芽,宣补

胃阳。C.丹皮、归、芍,内护三阴。D.1.谷芽,推气分之滞。2.山查,推血分之滞。E.1.

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2.山查,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方剂:〔一三三、加减小柴胡汤方】

(苦辛温法)柴胡三钱黄芩二钱人参一钱丹皮一钱白芍二钱炒当归一钱五

分土炒谷芽一钱五分山查一钱五分炒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

(1)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

(2)A.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B.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

(3)此A.黄连之坚阴。B.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为名汤也。C.从黄连者,黄芩。D.从阿

胶者,生地、白芍也。E.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

(4)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方剂:

【一三四、加减黄连阿胶汤】

(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黄连三钱阿胶三钱黄芩二钱炒生地四钱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气虚下陷,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注:

(1)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

(2)故以升补为主。

方剂:

【一三五、加减补中益气汤】

(甘温法)人参二钱黄耆二钱广皮一钱炙甘草一钱归身二钱炒白芍三钱防

风五分升麻三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注:

(1)A.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B.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

之。」C.按热注下焦,设不差,必圊脓血。

(2)A.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B.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

(3)故以:A.白头翁:1.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2.又能

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B.秦皮,得水

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C.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澼之热。D.

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E.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F.且右手

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1.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2.黄连、黄柏但走中下。

3.黄芩则走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4.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

(3)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A.心下痞硬之寒证,则

用桂枝人参汤。B.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一三六、加味白头翁汤】

(苦寒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7-

(1)汪按:治痢之法,非通则涩,扼要在有邪无邪、阴阳气血、浅深久暂、虚实之间,

稍误即危,不可不慎也。

(2)又痢俱兼湿,例禁柔腻

(温邪下痢者非)。其有久痢阴虚,当摄纳阴液,或阴中阳虚,应用理阴煎等法者,属

下焦。

(3)征按:滞下自利诸条,俱系下焦篇证,似不应列入中焦,要知致病之由,则自中焦

而起,所以金匮方中只有黄芩汤,以治太阳少阳两经合病之下利,遂开万世治利之门。经云:

「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

方剂:

【一三六、加味白头翁汤】

(苦寒法)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三钱水八

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条文: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方剂:

【△五汁饮】

(方法并见前)

【一三七、玉竹麦门冬汤】

(甘寒法)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

(1)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土气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条文: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注: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方剂:

【一三八、牛乳饮】

(甘寒法)牛乳一杯,重汤炖热,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中焦篇~秋燥



条文: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注:

(1)汪按:A.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B.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

(2)但:A.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B.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

之理矣。

(3)其有湿未退而燥已起,及上燥下湿,下燥上湿者,俱见湿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8-

下焦篇

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

热面赤,囗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

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注:

(1)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A.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

之谓。B.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1.其人脉必虚。2.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

之主表也。3.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2)A.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B.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

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3)A.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B.今治伤于

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条文: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

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注:

(1)A.误表动阳:1.心气伤则心震。2.心液伤则舌蹇。B.故宜复脉复其津液也。

(2)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条文: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注:

(1)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

(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A.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温病最善伤精,

三阴实当其冲。B.如:1.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

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2.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

3.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

路,学者不可不知。

(2)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竟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

脱精者耳聋」。盖:A.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B.继则阳亢阴竭,若再

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C.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

一切病证,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

(3)A.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B.曰宜复脉

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条文: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注:

(1)此两感治法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69-

(2)A.甘能益气,凡甘皆补,故宜复脉。B.服二三帖后,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



条文: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

脉汤。

注:

(1)A.已与发汗而不得汗,已与通里而热不除,其为汗下不当可知。B.脉尚躁盛,邪固

不为药衰,正气亦尚能与邪气分争。

(2)故须重与复脉,扶正以敌邪,正胜则生矣。



条文: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注:此留人治病法也,即仲景「里急急当救里」之义。



条文:汗下后,囗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注:

(1)在中焦下后与益胃汤,复胃中津液,以邪气未曾深入下焦。

(2)若:A.口燥咽干,乃少阴之液,无以上供。B.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象故与复

脉。



条文: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注:

(1)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

(2)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

方剂:

【一三九、加减复脉汤方】

(甘润存津法)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

(按:地黄三种用法:A.生地者,鲜地黄未晒干者也,可入药煮用,可取汁用,其性甘

凉,上中焦用以退热存津。B.干地黄者,乃生地晒干,已为丙火炼过,去其寒凉之性,本草

称其「甘平」。C.熟地制以酒,与砂仁九蒸九晒而成,是又以丙火丁火合炼之也,故其性甘

温。D.奈何今人悉以干地黄为生地,北人并不知世有生地,佥谓干地黄为生地,而曰「寒凉」,

指为鹿为马,不可不辨。)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

(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从「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

不为无见。今治温热有取于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仍从麻仁。)

(1)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2)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一四0、救逆汤方】

(镇摄法)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

(1)煎如复脉法。

(2)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



条文: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

主之。服一二曰,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注:

(1)下后:A.法当数日不便。B.今反溏而频数,非其人真阳素虚,即下之不得其道,有

亡阴之虑。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0-

(2)A.若以复脉滑润,是以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B.故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既

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

方剂:

【一四一、一甲煎】

(咸寒兼涩法)生牡蛎二两碾细。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一四二、一甲复脉汤方】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加减复脉汤见前)



条文: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注:

(1)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

(2)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

预防泄阴之弊。



条文: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

(1)按:前复脉法,为邪少虚多之治,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甘草即不合拍。

(2)A.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奈。B.不得卧,

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

(3)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A.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

真阴。B.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扞亢阳。C.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

柔以护内主之义也。D.其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前人训鸡子黄佥谓:「鸡

为巽木,得心之母气,色赤入心,虚则补母而已。」理虽至当,殆未尽其妙。盖鸡子黄:1.

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

2.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有莲子之妙用。3.其性和平,能

使亢者不争,弱者得振。4.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甘咸,故下补肾。5.再释家有地水风

火之喻,此证大风一起,荡然无余,鸡子黄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

震动也。6.然不知人身阴阳相抱之义,必未能识仲景用鸡子黄之妙,谨将人身阴阳生死,寤

寐图形,开列于后,以便学者入道有阶也。

(不知阴阳相抱之理,亦不知伤寒必当救阳,温病必当救阴之妙。)阳阴寤阴出

于阳则寤阳入于阴则寐阳从阴从阴从上脱下

脱交脱

【一四三、,黄连阿胶汤方】

(苦甘碱寒法)

(1)征按:此金匮治「伤寒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之祖方也。

(2)二三日以上,寒变热之时也。少阴多寐,以传经之阳邪灼阴,故不得卧。与少阴温

病确乎相合。

(3)「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二语虽倡自叶氏,然亦自经文「气留于阳,

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而来,可为一切不寐之总纲。

(4)他如:A.湿痰留于胃腑不寐,内经则有「半夏汤以通其阳。」其方则以千里外之流

水,扬万遍,取五升。炊以苇薪,沸则纳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炊至升半,去渣。饮汁一小

杯,日三服,以知为度。B.虚烦不眠,仲祖则有「酸枣仁汤,以和其阴。」方用枣仁二升,

知母、茯苓、川芎各二两,甘草一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

温三服。C.又如胆虚不寐,本事方有鳖甲丸,鳖甲、枣仁、羌活、牛膝、五味、参、耆各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1-

分,细末蜜丸桐子大,每用温酒服三四十丸。D.痰热不眠,集验方有温胆汤,橘红、半夏、

茯神、甘草、枳实、竹茹。E.振悸不眠,半夏、陈皮、甘草、芡实、茯苓、竹茹。F.虚劳不

寐,枣仁二两,碾末,同半夏二合煮糜,入地黄汁一合,再煮,时时与服。G.六一散加牛黄,

治烦躁不眠。H.竹叶汤调服炒枣仁末,治脾虚不眠之类。

(5)条例甚多,总不出乎安胃和中,俾阳明之气顺,则阴阳之道路,可通而已矣。

方剂:

【一四三、,黄连阿胶汤方】

(苦甘碱寒法)黄连四钱黄芩一钱阿胶三钱白芍一钱鸡子黄二枚水八杯,先煮

三物,取三杯,去滓,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



条文: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注:

(1)A.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B.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

仍归阴分,更可知矣。C.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

(2)A.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B.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

(3)故:A.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B.以青蒿芳

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C.细生地,清阴络之热。D.丹皮,泻血中之伏火。E.知母者知病

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4)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A.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B.鳖甲不能独

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方剂:

【一四四、青蒿鳖甲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

煮取二杯,日再服。



条文: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

脉汤主之。

注:

(1)此示人痉厥之渐也。

(2)温病七八日以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但觉手指掣动,即当防其痉厥,不必

俟其已厥而后治也。

(3)故以复脉育阴,加入介属潜阳,使阴阳交纽,庶厥可不作也。

方剂:

【一四五、二甲复脉汤方】

(咸寒甘润法)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条文: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

脉汤主之。

注:

(1)前二甲复脉,防痉厥之渐,即痉厥已作,亦可以二甲复脉止厥。

(2)兹又加龟板,名三甲者,以心中大动,甚则痛而然也。A.心中动者,火以水为体,

肝风鸱张,立刻有吸尽西江之势,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既痉而水难猝补,心之

本体欲失,故憺憺然而大动也。B.甚则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热久伤阴,八脉丽于肝

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C.非如寒气客于心胸之心痛,可用温通。故以镇肾气补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2-

脉,通阴维之龟板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济成功也。

(此心动与水停心下者相反,心为丁火,所以恶者客水,而所喜者真水,故心与肾并主

少阴也。一则水气凌心,若薪炭之见水而爆沸也。一则水不济火,若游急之失水而腾跃也。

一则通阳利水,一则潜阳补水,当于脉证辨之。)

方剂:

【一四六、三甲复脉汤方】

(同二甲汤法)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一两。



条文:既厥且哕,

(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注:

(1)温邪久踞下焦:A.烁肝液为厥。B.扰冲脉为哕。C.脉阴阳俱减则细。D.肝木横强则



(2)故:A.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B.龟板,补任

(谓任脉)而镇冲脉。C.阿胶,沉降补液而熄肝风。D.淡菜,生于碱水之中而能淡,外

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之真阳,其形翕阖,故又能潜真阳之上动。E.童便,以浊液

仍归浊道,用以为使也。

(3)名「定珠风」者。A.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熄肝风,肝为巽木,巽

为风也。B.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1.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未有无风者,雷

静而风亦静矣。2.亢阳直上颠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

久,其大要不出乎此。

方剂:

【一四七、小定风珠方】

(甘寒咸法)鸡子黄一枚生用,真阿胶二钱生龟板六钱童便一杯淡菜三钱

(1)水五杯,先煮龟板淡菜得二杯,去滓。

(2)入阿胶上火烊化,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再冲童便,顿服之。



条文: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

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注:

(1)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观脉虚苔少可知。

(2)故:A.以大队浓浊填阴塞隙,介属潜阳镇定。B.以鸡子黄一味,从足太阴下安足三

阴,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斯阳可立根基,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庶可

不致绝脱欤!

方剂:

【一四八、大定风珠方】

(酸甘咸法)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

钱生牡蛎四钱麦冬六钱连心炙甘草四钱鸡子黄二枚生鳖甲四钱生

(1)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

(2)A.喘:加人参。B.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C.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条文: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凰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

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3-

(1)此诸方之禁也。

(2)前数方虽皆为存阴退热而设,其中有:A.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者。B.有一面补

阴,一面搜邪者。C.有一面填阴,一面护阳者。各宜心领神会,不可混也。



条文: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

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注:

(1)痉厥神昏,舌蹇烦躁,统而言之曰「厥阴证」,然有手经足经之分。A.在上焦以清

邪为主,清邪之后,必继以存阴。B.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

邪。

(2)手少阴证未罢,如寸脉大,口气重,颧赤,白睛赤,热壮之类。



条文: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

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脉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

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注:

(1)按:伤寒汗解,必在下前,温病多在下后,缚解而后得汗。诚有如吴又可所云者:

「凡欲汗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

(2)A.若正虚邪重。B.或邪已深入下焦,得下后里通。C.或因津液枯燥,服存阴药,液

增欲汗。邪正努力纷争,则作战汗。

(3)A.战之得汗则生。B.汗不得出则死。此系生死关头,在顷刻之间。战者,阳极而似

阴也。

(4)肌肤业已甲错,其津液之枯燥,固不待言。故以复脉加人参,助其一臂之力,送汗

出表。

(5)若其人肌肤尚厚,未至大虚者,无取复脉之助正,但当听其自然,勿事骚扰可耳,

次日再议补阴未迟。

(以上十九条立法虽多,而一以存阴退热为主。)



条文:时欲漱囗,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注:

(1)A.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

B.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

(2)A.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B.地黄,去积聚而补阴。C.白芍,去恶血生

新血。D.丹皮,泻血中伏火。

(3)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方剂:

【一四九、犀角地黄汤】

(甘咸微苦法)干地黄一两生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角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

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条文: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

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注:

(1)A.少腹坚满,法当小便不利,今反自利,则非膀胱气闭可知。B.夜热者,阴热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4-

昼凉者,邪气隐伏阴分也。C.大便闭者,血分结也。

(2)A.故以桃仁承气,通血分之闭结也。B.若闭结太甚,桃仁承气不得行,则非抵当不

可,然不可轻用,不得不备一法耳。

(以上二条,法稍变,一则为阴亏蓄血而设,补中有泻。一则为邪多蓄血而设,重在攻

邪,以泻为补。)

方剂:

【一五0、桃仁承气汤法】

(苦辛咸寒法)大黄五钱芒硝二钱桃仁三钱芍钱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一五一、抵当汤方】

(飞走攻络苦咸法)大黄五钱虫二十枚炙干为末桃仁五钱水蛭五分炙干为末。水

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条文: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痢稀水,或便

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

(1)温病之脉本数,因用清热药撤其热,热撤里虚,脉见濡小,下焦空虚则寒。

(2)A.即不下痢,亦当温补,况又下痢稀水脓血乎﹖B.故用少阴自痢,关闸不藏,堵截

阳明法。

方剂:

【一五二、桃花汤方】

(甘温兼涩法)赤石脂一两。半整用煎,半为细末调炮姜五钱白粳米二合

(1)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一钱五分,分三次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2)虚甚者加人参。



条文: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痢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

热者,桃花粥主之。

注:

(1)A.上条以脉不数而濡小,下痢稀水,定其为虚寒,而用温涩。B.此条脉虽数而日下

数十行,至于完谷不化,其里邪已为泄泻下行殆尽。1.完谷不化,脾阳下陷,火灭之象。2.

脉虽数而虚,苔化而少,身虽余热未退,亦虚热也。

(2)纯系关闸不藏,见证补之,稍缓则脱,故改桃花汤为粥,取其逗留中焦之意。此条

认定「完谷不化」四字要紧。

(以上二条大略相似,有移步换形之妙,学者留心。)

【一五三、桃花粥方】

(甘温兼涩法)

(1)汪按:A.前一甲煎为下后滑泄者设。B.此二方为阳虚而关闸撤者设,当审证用之。

(2)此外有:A.虽下痢而邪未净,如热结旁流之类,仍当下。B.及热痢下重,当用苦寒

坚阴,如白头翁汤、芩芍汤之类者。各有本条,不在此例,不可误用。C.其湿温疟痢等证,

有当兼用升提者,又一例。D.邪热不杀谷,亦有完谷一证,不可不慎,当于脉之虚实,并兼

现之证辨之。

方剂:

【一五三、桃花粥方】

(甘温兼涩法)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赤石脂六钱细末白粳米二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5-

(1)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

(2)痢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

(3)痢止停后服。

(4)或先因过用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条文: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注:

(1)此伤寒论原文。按:温病热入少阴,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复不少,故采录于此。

(2)柯氏云:A.少阴下痢,下焦虚矣。B.1.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2.

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3.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肾,

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济之象。C.1.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用其肤以除上浮之虚火。2.佐白

蜜白粉之甘,脾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痢自止矣。

方剂:

【一五四、猪肤汤方】

(甘润法)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条文: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柯氏云:

(1)但咽痛,而无下痢、胸满、心烦等证,但甘以缓之足矣。

(2)不差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热微,故用此轻剂耳。

方剂:

【一五五、甘草汤方】

(甘缓法)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一五六、桔梗汤】

(苦辛甘开提法)甘草二两桔梗二两法同前。



条文: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注:王氏晋三云:

(1)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

(疮者,疳也。)

(2)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虑。

(3)然半夏之功能,全赖苦酒,摄入阴分,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矣,

故以为名。

(以上三条均系咽痛,其中又有分别。)

【一五七、苦酒汤方】

(酸甘微辛法)征按: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局方消暑丸尝以煮半夏,亦此意也。

方剂:

【一五七、苦酒汤方】

(酸甘微辛法)半夏二钱制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鸡子壳中。

(1)右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

(2)少少佁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条文: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6-

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注:

(1)此与两感证同法。

(2)A.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补上中焦之未备。B.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

外热未除里热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叶,两清表里之报。

方剂:

【一五八、竹叶玉女煎方】

(辛凉合甘寒微苦法)生石膏六钱干地黄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二钱牛膝二钱竹

叶三钱

(1)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余四味,煮成二杯。

(2)先服一杯,候六时覆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以牛膝为下焦药,不得引邪深入也,兹在下焦,故仍用之。)



条文: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

主之。

注:

(1)此系承上条而言之也。

(2)A.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B.故以:1.参、甘,

护元阳。2.而以白芍、麦冬、生地,和阴清邪也。

方剂:

【一五九、护阳和阴汤方】

(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白芍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二钱麦

冬二钱连心炒干地黄三钱炒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条文: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

之。

注:

(1)此热入血室之邪少虚多,亦以复脉为主法。

(2)脉右虚数,是邪不独在血分,故仍用参以补气。

(3)暮微寒热,不可认作邪实,乃气血俱虚,荣不和之故。

方剂:

【一六0、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即于前复脉汤内,加人参三钱。



条文: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

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注:

(1)前条十数日不解,用玉女煎者,以气分之邪尚多,故用气血两解。

(2)此条以脉左沉,不与右之长同,而神气忽乱,定其为蓄血。故以逐血分瘀热为急务

也。

方剂:

【一六一、加减桃仁承气汤方】

(苦辛走络法)大黄三钱制桃仁三钱炒细生地六钱丹皮四钱泽兰二钱人中白

二钱

(1)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7-

(2)候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方论:按:邵新甫云:

(1)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A.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

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B.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见鬼,恐人认

阳明实证,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C.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

胸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证,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

药力尤捷。D.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

E.第五条明其一证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

(2)仲景教人当知变通,故不厌推广其义,乃今人一遇是证,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

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要之:A.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

B.血舍空而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属。C.邪表未尽,而表证仍兼者,不

妨借温通为使。D.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E.昏狂甚,进牛黄膏,

调入清气化结之煎。

(3)再观叶案中有:A.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煎法。B.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

C.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

(4)先圣后贤,其治条分缕析,学者审证定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

(即上第二十一条方去芒硝归芍,而易以生地、泽兰、人中白也。第五条非另列一法也,

总承上四条而分缓急之治,一证云者,言其或单有表证之寒热,或单有里证之谵语,结胸等

证,而又有别因为害,则当从其急者而先治之。)



条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注:汪按:不寐之因甚多:

(1)A.有阴虚不受阳纳者。B.有阳亢不入阴者。C.有胆热者。D.有肝用不足者。E.有心

气虚者。F.有心液虚者。G.有蹻脉不和者。H.有痰饮扰心者。

(2)温热病中,往往有兼不寐者,各察其因而治之,斯不误矣。

方剂:

【一六二、半夏汤方】

(辛甘淡法)半夏八钱制秫米二两

(即俗所谓高粮是也,古人谓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仁代之。)水八

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条文: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注:

(1)此以胃腑虽和,荣不和,阳未卒复。

(2)故以前半夏汤合桂枝汤调其荣,和其中阳,自能食也。

方剂:

【一六三、半夏桂枝汤方】

(辛温甘淡法)半夏六钱秫米一两白芍六钱桂枝四钱

(虽云桂枝汤,却用小建中汤法,桂枝少于白芍者,表里异治也。)炙甘草一钱生姜

三钱大枣二枚去核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条文:温病解后,脉迟身冷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注:此亦阳气素虚之体质,热邪甫退,即露阳虚,故以桂枝汤复其阳也。

方剂:

【△桂枝汤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8-

(见上焦篇。但此处用桂枝分量与芍药等,不必多于芍药也,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即

仲景以桂枝汤小和之法是也。)



条文:温病愈后,面色痿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

之。

注:

(1)此亦阳虚之质也。

(2)故以小建中小小建其中焦之阳气,中阳复则能食,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

【一六四、小建中汤方】

(甘渴法)

(1)汪按:A.温热病,虑涸其阴。B.湿温病,虑虚其阳。

(2)病后调理:A.温热当以滋阴为法

(甘凉或佐甘酸)。B.湿温当以扶阳为法

(甘温或佐辛甘),不可错误。

(3)热病解后,脉静身凉,然而炎威虽退,余焰犹存,略予甘温,燎原复炽,饮食尚能

助邪,况参、朮、姜、桂及二陈之类乎﹖A.但体质不同,或平素阳虚,或寒凉过当,邪去正

衰,不扶其阳,则气立孤危,故列益阳数法于右,以备采用。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学

者固不可不知有此法,然非见之真确,断不可冒昧轻投也。B.寒湿、湿温,病后化燥,当半

凉者,可以隅反。

方剂:

【一六四、小建中汤方】

(甘渴法)白芍六钱酒炒桂枝四钱甘草三钱炙生姜二钱大枣二枚去核胶饴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胶饴,上火烊化,分温三服。



条文: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

汁饮主之,牛乳饮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

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注:

(1)A.前复脉等汤,复下焦之阴。B.此由中焦胃用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

(2)A.故以甘润法救胃用,配胃体,则自然欲食。B.断不可与俗套,开胃健食之辛燥药,

致令燥咳成痨也。

(以上五条皆温热病后之余证。)

【△五汁饮、牛乳饮方】

(五汁饮方法见上焦篇,牛乳饮方见中焦篇)

【△益胃汤】

(见中焦篇)

(1)按:吴又可云:「病后与其调理不善,莫若静以待动」,是不知要领之言也。夫病后

调理,较易于治病,岂有能治病,又不能调理之理乎﹖

(2)但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A.若其治病之初,未曾犯逆,处处得法,轻者三五日而

解,重者七八日而解,解后无余邪。病者未受大伤,原可不必以药调理,但以饮食调理足矣。

经所谓「食养尽之」是也。B.若病之始受既重,医者又有误表、误攻、误燥、误凉之弊,遗

殃于病者之气血,将见外感变而为内伤矣。全赖医者善补其过

(谓未犯他医之逆,或其人阳素虚阴素亏,或前因邪气太盛,攻剂不得不重,或本虚邪

不能张,须随清随补之类),而补人之过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79-

(谓已犯前医之治逆),退杀气

(谓余邪或药伤),迎生气

(或养胃阴,或护胃阳,或填肾阴,或兼固肾阳,以迎其先后天之生气),活人于万全,

岂得听之而已哉﹖万一变生不测,推委于病者之家,能不愧于心乎﹖

(3)至调理大要,温病后一以养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间有阳气素虚

之体质,热病一退,即露旧亏,又不同固执养阴之说,而灭其阳火。故本论:A.中焦篇,列

益胃、增液、清燥等汤。B.下焦篇,列复脉、三甲、五汁等复阴之法。乃热病调理之常理也。

C.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数法,以为阳气素虚,或误伤凉药之用,乃其变也。

(4)经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微者责之,盛者责之」,全赖司其任者,心诚求之

也。

方剂:

【△五汁饮、牛乳饮方】

(五汁饮方法见上焦篇,牛乳饮方见中焦篇)

【△益胃汤】

(见中焦篇)



条文:暑邪:

(1)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

(2)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

(3)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注:

(1)A.1.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2.再心

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水难为济,不消渴得乎﹖B.1.以黄连

泻壮火,使不烁津。2.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3.以色黑沈降之阿胶救肾水。

4.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

(2)A.1.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2.再包络与肝,均

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痹得乎﹖B.1.以黄连泻克水之火。

2.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3.阿胶,增液而熄肝风。4.冬、地,水以柔木,庶痲痹可

止也。

(3)心热:烦躁,神迷甚,先与紫雪丹者,开暑邪之出路,俾连梅有入路也。

(大凡麻痹皆气不运行之故,暑湿则壮火食气,壮火散气,故麻痹也。)

方剂:

【一六五、连梅汤方】

(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云连二钱乌梅三钱去核麦冬三钱连心生地三钱阿胶二



(1)水五杯,煮去二杯,分二次服。

(2)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下焦篇~暑温、伏暑



条文: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

者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0-

(1)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

(2)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方剂:

【一六六、椒梅汤方】

(酸甘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干姜

二钱白芍三钱生川椒三钱炒黑乌梅三钱去核人参二钱枳实一钱五分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条文:暑邪误治,胃囗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囗渴,邪结内踞,清

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注:此正气误伤于药,邪气得以窃据于中,固结而不可解,攻补难施之危证,勉力旋

转清浊一法耳。

方剂:

【一六七、来复丹汤】

(酸温法)太阴元精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橘红

二钱青皮二钱去白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方论:

(1)晋三王氏云:易言:「一阳来复于下。」在人则为少阳生气所出之脏,病上盛下虚,

则阳气去,生气竭,此丹能复阳于下,故曰来复。

(2)A.元精石乃盐卤至阴之精。B.硫黄乃纯阳石火之精。寒热相配,阴阳互济,有扶危

拯逆之功。C.硝石,化硫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D.灵脂,引经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内走

厥阴,外达少阳,以交阴阳之枢纽。E.使以橘红青皮者,纳气必先利气,用以为肝胆之向导

也。



条文: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注:

(1)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

(2)A.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B.温热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

用处。C.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等汤之处,彼此互参,勿得偏执。

(3)盖暑温不列于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后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

名暑温,仍归温热门矣。

(4)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余热伤之际,

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后数条,已另立法矣。

方剂:

【一六八、三才汤方】

(甘凉法)人参三钱天冬二钱干地黄五钱

(1)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

(2)A.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B.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条文: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条文: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

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注:

(1)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下,而成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1-

枣」之证。

(2)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

之太峻。只以:A.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下之饮。B.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

所谓「建金以平木」。C.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D.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阖阳明,所

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

(3)A.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

居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B.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

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

(此证亦有兼眩冒,欲渴欲呕,或有时烦躁者。)

【一七0、控涎丹方】

(苦寒从治法)

(1)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

(2)按肾经:A.以脏而言属水,其味咸,其气寒。B.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

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

(3)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

矣。

(4)A.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B.泻水之太

过,亦用苦寒,寒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

似也。C.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D.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

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方剂:

【一六九、香附旋覆花汤方】

(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生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绢包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

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

(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2)A.腹满者加厚朴。B.甚痛者加降香末。

【一七0、控涎丹方】

(苦寒从治法)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

(1)右等分为细末,神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

(2)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下焦篇~寒湿



条文:湿之为物也。

(1)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

(2)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

(3)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台。

注:

(1)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

处不合者也。A.1.上焦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霿雾之象。2.

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3.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

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4.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B.1.

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2.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2-

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3.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

中焦。C.1.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易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于下」。2.下焦乃少

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3.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

正愈亏而邪俞旺,不可为矣。

(2)A.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

主。B.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C.脾为肾之上游,

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

(3)A.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

B.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C.故治厥阴之湿,

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4)A.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于四时杂感。B.以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

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C.遂至人着一书,而悉以伤寒名

书。D.陶氏则以一人而屡着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E.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

渺不自觉其身之坠于渊也。

(5)A.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B.1.

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2.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处处提防,岂复有精竭人亡之虑。

C.1.伤寒所伤者阳气也。2.学者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D.

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先救阴,因端竟

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神。

(6)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

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A.1.其在上焦也,如伤寒。2.其在下焦也,如内伤。3.其在中焦

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4.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

捉摸。B.1.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

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2.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

有不张冠李戴者。

(7)汪按:近代俗医,皆以伤寒法治温热暑燥,入手妄用表散,末后又误认虚劳,妄行

补阴补阳,以至生民夭枉。此书所为作也。

(8)A.若湿温之症,则又不然,世有粗工,稍知热病,一遇湿温,亦以温热之法施之,

较之误认温热为伤寒者,厥罪惟均。B.盖湿温一症,半阴半阳,其反复变迁,不可穷极,而

又絪缊粘腻,不以伤寒之一表即解,温热之一清即愈,施治之法,万绪千端,无容一毫执者。

(9)篇中所述,亦祇举其一隅,学者务宜勤求古训,精研理气,而后能贯通融会,泛应

不穷。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在潜心深造者矣。



条文: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注:湿伏少阴,故以:

(1)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于少阴,所为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

升,则诸阳听令。

(2)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

(3)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

(4)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

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

(5)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此治湿伤肾阳一法)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3-

【一七一、鹿附汤方】

(苦辛咸法)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

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条文: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注:

(1)凡肾阳惫者,必补肾脉。

(2)故以:A.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B.但以苓朮二味,渗湿而补脾阳,

釜底增薪法也。

(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此治湿伤脾而并及于肾者又一法。)

方剂:

【一七二、安肾汤方】

(辛甘温法)鹿茸三钱胡芦巴三钱补骨脂三钱韭子一钱大茴香二钱附子二钱

茅朮二钱茯苓三钱菟丝子三钱

(1)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2)A.大便溏者,加赤石脂。B.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条文: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醴麻痹,痔疮下血,朮附姜苓汤主之。

注:

(1)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

(2)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血者,以世医但知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

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

(3)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脾肾两阳也。

(此治湿伤脾肾两阳,由脏而及于腑者。)

方剂:

【一七三、朮附姜苓汤方】

(辛温苦淡法)生白朮二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

再服。



条文: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注:

(1)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

(2)前方纯用刚者,此方则以:A.刚药健脾而渗湿。B.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

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者门径。

(3)后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此治湿伤腑阳而并及于脏阴者。)

【一七四、黄土汤方】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1)分量服法悉录古方,未敢增减,用者自行斟酌可也。

(2)A.征按:李东垣云:古之方剂,分量与今不同。1.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2.

曰「字」,二分半也。3.「铢」,四分也。4.四字曰「钱」,十分也。5.二十四铢为一两。6.

云三两,即今之二两。7.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也。8.云一升,即二合半也。9.古之一两,

今用六钱可也。B.以上所用古方,俱可类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4-

方剂:

【一七四、黄土汤方】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甘草三两干地黄三两白朮三两附子三两炮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

中黄土半觔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



条文: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欬稀痰,胸满舌白滑,

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

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注:

(1)此条以经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明文,故补三焦饮症数则,略示门径。

(1)按:A.经谓「秋伤于湿者」,以长夏湿土之气,介在秋夏之间,七月大火西流,月

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B.湿无阳气不发,阳伸之极,湿发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

令,湿水同体,相搏而病矣。

(2)喻氏擅改经文,谓湿曰燥者,不明六气运行之道。A.如大寒,冬令也,厥阴气至,

而纸鸢起矣。B.四月,夏令也,古谓首夏犹清和,俗谓四月为麦秀寒,均谓时虽夏令,风木

之气,犹未尽灭也,他令仿此。C.至于湿土寄旺四时,虽在冬令,朱子谓「将大雨雪,必先

微温」。盖微温则阳气通,阳通则湿行,湿行而雪势成矣,况秋日竟无湿气乎﹖此其间有说

焉。1.经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2.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后而言,

秋之后半截也。

(3)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

而不体之日月运行,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

病。

(4)学者遇欬嗽之证,兼合脉色。A.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

阳弱,为前后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B.

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于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

付物,自无差忒矣。

(5)即如此症,以喘欬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A.以脉

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

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B.以自汗脉数

(此因饮邪上冲肺气之数,不可认为火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

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C.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

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D.大汗出减干姜

者,畏其辛而致汗也。E.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1.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圆

(土象也,土性缓),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

(木象也,木性急,干姜岂性缓药哉﹖较之麻黄为缓耳,且干姜得丙火煅炼而成能守中

阳,麻黄则纯行阳,故其慓急之性远甚于干姜也。)2.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也。

(且少阴经之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方剂:

【一七五、小青龙汤方】

(辛甘复酸法)麻黄三钱去节甘草三钱炙桂枝五钱去皮芍药三钱五味二钱干

姜三钱半夏五钱细辛二钱

(1)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渣。

(2)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非真寒伤太阳经者,不可用麻黄、细辛。)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5-



条文: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

主之。

注:

(1)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

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2)如此证:A.息促,知在上焦。B.涎稀,知非劳伤之欬,亦非火邪之但欬无痰而喉哑

者可比。C.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火壅渴,肺气不能下达,音出于肺,金

实不鸣。

(3)故以:A.麻黄,中空而达外。B.杏仁,中实而降里。C.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

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D.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

(4)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方剂:

【一七六、麻杏石甘汤方】

(辛凉甘淡法)麻黄三钱去节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石膏三钱碾甘草二钱炙水八

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条文:支饮不得食,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注:

(1)支饮上拥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

(2)故以:A.禀金火之气,破症瘕积聚,通利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

B.然其性慓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

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C.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方剂:

【一七七、葶苈大枣泻肺汤】

(苦辛甘法)苦葶苈三钱炒香碾细大枣五枚去核。

(1)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

(2)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条文: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贾、橘皮,下焦加

附子、生姜。

注:

(1)A.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

其为饮,人所易知也。B.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

(2)A.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B.盖火

欬无痰,劳欬胶痰,饮欬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

(3)A.其在上焦也:1.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

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欬,愈欬愈渴,明知其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

能润」是也。2.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欬定矣。B.

其在中焦也:1.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

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2.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

不渴不欬矣。C.其在下焦也:1.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

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

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2.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6-

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

(4)A.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B.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

不渴者甚重,反象也。C.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条文: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芩枳姜汤主

之。

注:

(1)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后

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

(2)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A.盖痰饮蟠居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

水等证。B.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C.故用九窍不和,

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

(3)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于此,以开一条门径。

(阴吹亦有受风而作者,然必先有畜湿在内。)

【一七八、橘半桂苓枳姜汤】

(苦辛淡法)

(1)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于伏暑例中,暑饮

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

(2)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

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后学读书之法。

(3)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

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侔哉﹖A.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

细辛、五味、半夏、白芍。B.盖:1.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2.小青龙主脉弦紧不

渴之寒饮也。

(4)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A.苓桂朮甘,外饮治

脾也。B.肾气丸,内饮治肾也。

(5)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

之,人参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A.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

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参增气,且致喘满。B.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

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

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括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参汤不可。

(6)学者能从此类推,方不死于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方剂:

【一七八、橘半桂苓枳姜汤】

(苦辛淡法)半夏二两小枳实一两橘皮六钱桂枝一两茯苓块六钱

(1)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

(2)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

(3)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条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及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

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注:

(1)A.此亦邪中里证也。B.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素有肝郁,或因暴怒,又

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7-

(2)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A.以川椒、吴萸、

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B.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在胆也。

C.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

有寒热之表证乎﹖D.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E.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也。

F.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方剂:

【一七九、椒桂汤方】

(苦辛通法)川椒六钱炒黑桂枝六钱良姜三钱柴胡六钱小茴香四钱广皮三钱

吴茱萸四钱泡淡青皮三钱

(1)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

(2)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条文: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注:

(1)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

(2)A.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B.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

也。C.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

(3)故用:A.附子,温里通阳。B.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C.肝胆无出路,故用大

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D.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方剂:

【一八0、大黄附子汤方】

(苦辛温下法)大黄五钱熟附子五钱细辛三钱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

(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条文: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睪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能忍者,天台乌药

散主之。

注:

(1)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

(2)A.乌药,祛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B.木香,透络定痛。C.青皮,行气伐肝。D.良

姜,温脏劫寒。E.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F.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

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G.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1.炒

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2.

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

矣。

(3)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

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伙:A.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

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入,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

下焦寒湿、湿热居多。B.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症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

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子女带下瘕聚」也。

(4)此外良法甚多,学者当于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方剂:

【一八一、天台乌药散方】

(苦辛热急通法)乌药五钱木香五钱小茴香五钱炒黑良姜五钱炒青皮五钱川

楝子十枚巴豆七十二粒槟榔五钱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8-

(1)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

(2)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

(3)不能饮者,姜汤代之。

(4)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下焦篇~湿温



条文: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

之。

注:

(1)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

(2)故:A.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B.

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

(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C.晚蚕砂,化浊中清气:1.大凡肉体未有

死而不腐者,蚕则殭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

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

人之不正也。2.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D.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

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

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E.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

逐有形之湿也。

(自此以后二十三条,补前寒湿第一条之所引而未发者,故另立一门,以见湿有寒热

之分,而湿温之变化无穷也)

方剂:

【一八二、宣清导浊汤】

(苦辛淡法)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三钱去皮水五

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条文: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注:

(1)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A.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

B.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

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

(2)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若湿阻无形之气,

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

(3)A.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B.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

通而二便利矣。

(4)按A.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B.此条之便闭,偏重气虚,故以补气

为主。

(5)盖:A.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以硫黄。

B.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胜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C.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一八三、半硫丸】

(酸辛温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89-

(1)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入药必须用产于石者。A.土黄土纹。B.水黄直

丝,色皆滞暗而臭。C.惟石硫黄方棱石纹而有宝光,不臭,仙家谓之黄矾,其形大势如矾。

(2)按:硫黄感石之精,聚土之液,相结而成。A.生于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

晶莹,其气清而毒小。B.生于坤土者恶,坤土者老土也,秽浊之所归也,其色板滞,其气浊

而毒重,不堪入药,只可作火药用。C.石黄产于外洋,来自舶上,所谓倭黄是也。D.入莱菔

内煮六时则毒去。

方剂:

【一八三、半硫丸】

(酸辛温法)石硫黄半夏制右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

白开水送下。

(按:半硫丸通虚闭,若久久便溏,服半硫丸亦能成条,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



条文: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朮附汤主

之。

注:

(1)此浊湿久留肠胃,致肾阳亦困,而肛门坠痛也。

(2)肛门之脉曰尻,肾虚则痛,气结亦痛,但气结之痛有二,寒湿、热湿也。A.热湿气

实之坠痛,如滞下门中,用黄连、槟榔之证是也。B.此则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1.参、

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2.姜、朮,补脾中建运之气。3.朴、橘,行浊湿之滞气,俾虚

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坠痛自止,胃开进食矣。

(3)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劳者,治以参鹿之属,证属虚劳,与此对勘,故并及之。

(4)再:此条应入寒湿门,以与上三条有互相发明之妙,故列于此,以便学者之触悟也。

方剂:

【一八四、朮附汤方】

(苦辛温法)生茅朮五钱人参二钱厚朴三钱生附子三钱炮姜三钱广皮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条文: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邪

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注:

(1)此证气血两伤,经云:「劳者温之」。故以:A.异功,温补中焦之气。B.归、桂,合

异功温养下焦之血。C.以姜、枣,调和荣,使气血相生,而劳疟自愈。

(2)此方补气,人所易见,补血人所不知。经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凡阴阳两伤者,必于气中补血定例也。

方剂:

【一八五、加味异功汤方】

(辛甘温阳法)人参三钱当归一钱五分肉桂一钱五分炙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于

朮三钱炒焦生姜三钱大枣二枚去核广皮二钱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

服。



条文: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注:

(1)A.疟邪久扰,正气必虚,清阳失转运之机,浊阴生窃踞之渐,气闭则痰凝血滞而块

势成矣。B.下乃少阳厥阴所过之地。按:少阳厥阴为枢,疟不离乎肝胆,久扰则脏腑皆困,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0-

转枢失职,故结成积块,居于所部之分。

(2)谓之「疟母」者,以其由疟而成,且无已时也。A.按:金匮原文:「病疟以月一日

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

之,宜鳖甲煎丸。」B.盖人身之气血,与天地相应。故:1.疟邪之着于人身也,其盈缩进退,

亦必与天地相应。2.如月一日发者,发于黑昼,月廓空时,气之虚也。3.当俟十五

日愈,五者生数之终,十者成数之极,生成之盈数相会。4.五日一元,十五日三元一

周,一气来复。5.白昼月廓满之时,天气实而人气复,邪气退而病当愈。C.1.设不瘥,必俟

天气再转,当于月尽解。2.如其不瘥,又当云何﹖3.然月自亏而满,阴已盈而阳已缩;自满

而亏,阳已长而阴已消,天地阴阳之盈缩消长已周。4.病尚不愈,是本身之气血,不能与天

地之化机,相为流转,日久根深,牢不可破,故宜急治也。

方剂:

【一八六、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

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皮五分瞿麦二分紫

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炒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熟桃仁二



(1)右二十三味,为细末。

(2)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3)俟酒尽一半,煮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

(4)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

(5)空心服七丸,日三服。方论:

(1)此辛苦通降,咸走络法。

(2)鳖甲煎丸者,君鳖甲而以煎成丸也。与他丸法回异,故曰煎丸。

(3)方:A.以鳖甲为君者,以鳖甲守神入里,专入肝经血分,能消症瘕,领带四虫,深

入脏络,飞者升,走者降,飞者兼走络中气分,走者纯走络中血分。B.助以桃仁、丹皮、

紫葳之破满行血。C.副以葶苈、石韦、瞿麦之行气渗湿。D.臣以小柴胡、桂枝二汤,总去三

阳经未结之邪。E.大承气,急驱入肺已结之渣滓。F.佐以人参、干姜、阿胶,护养鼓荡气血

之正,俾邪无容留之地,而深入脏络之病根拔矣。

(4)按小柴胡汤中有甘草,大承气汤中有枳实。A.仲景之所以去甘草,畏其太缓,凡走

络药,不须守法。B.去枳实,畏其太急而直走肠胃,亦非络药所宜也。



条文: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注:

(1)三疟本系深入脏真之痼疾,往往经年不愈,现脾胃症犹属稍轻。

(2)腹胀不渴,脾寒也。故以:A.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B.辅以厚朴消胀。

(3)呕水者,胃寒也。故以:A.生姜降逆。B.辅以茯苓渗湿而养正。

(4)蜀漆乃常山苗,其性急走疟邪,导以桂枝,外达太阳也。

方剂:

【一八七、温脾汤方】

(苦辛温里法)草果二钱桂枝三钱生姜五钱茯苓五钱蜀漆三钱炒厚朴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条文: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

阳汤主之。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1-

(1)A.疟论篇:黄帝问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

伯曰:「其间日者,邪气客于六腑,而有时与气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

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B.刺疟篇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

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2)夫少阴疟,邪入至深,本难速已,三疟又系积重难反,与气相失之证。久不愈,

其常也。A.既已久不愈矣,气也血也,有不随时日耗散也哉﹖B.形寒嗜卧,少阴本证。C.

舌淡脉微不渴,阳微之象。

(3)故以:A.鹿茸为君,峻补督脉。一者八脉丽于肝肾,少阴虚则八脉亦虚。一者督脉

总督诸阳,为气之根本。B.人参、附子、桂枝,随鹿茸而峻补太阳,以实气。C.

当归,随鹿茸以补血中之气,通阴中之阳。D.单以蜀漆一味,急提难出之疟邪,随诸阳药

努力奋争,由而出。

(4)阴脏阴证,故汤以扶阳为名。

方剂:

【一八八、扶阳汤】

(辛甘温阳法)鹿茸五钱,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熟附子三钱人参二钱麤桂枝三

钱当归二钱蜀漆三钱炒黑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条文: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

之。

注:

(1)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邪不深不成三疟,三疟本有难已之势,既久不已,

阴阳两伤。A.劳则内发热者,阴气伤也。B.痞结者,阴邪也。C.气逆欲呕者,厥阴犯阳明,

而阳明之阳将惫也。

(2)故以乌梅圆法之刚柔并用。A.柔以救阴,而顺厥阴刚脏之体。B.刚以救阳,而充阳

明阳腑之体也。

【一八九、减味乌梅圆法】

(1)按:疟痢两门,日久不治,暑湿之邪,与下焦气血混处者,或偏阴偏阳,偏刚偏柔,

或宜补宜泻,宜通宜濇,或从太阴,或从少阴,或从厥阴,或护阳明,其证至杂至多,不及

备载。

(2)本论原为温暑而设,附录数条于湿温门中者,以见疟痢之原起于暑湿,俾学者识得

源头,使杂证有所统属,麤具规模而已,欲求美备,勤绎各家。

方剂:

【一八九、减味乌梅圆法】

(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复法。以下方中多无分量,以分量本难预定,用者临时斟酌可也。)

半夏黄连干姜吴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乌梅



条文: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注:

(1)A.久痢无他证,而且能饮食如故,知其病之未伤脏真胃土,而在肠中也。B.痢久不

止者,酒客湿热下注。

(2)A.故以风药之辛,佐以苦味入肠,芳香凉淡也。B.盖:1.辛能胜湿而升脾阳。2.苦

能渗湿清热。3.芳香悦脾而燥湿。4.凉能清热。5.淡能渗湿也。俾湿热去而脾阳升,痢自止

矣。

方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2-

【一九0、茵陈白芷汤方】

(苦辛淡法)绵茵陈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



条文: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注:

(1)老年:A.下虚久痢,伤脾而及肾。B.食滑便溏,亦系脾肾两伤。C.无腹痛肛

坠气胀等证,邪少虚多矣。

(2)故以:A.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甘温而淡者,补脾渗湿。B.再莲子、芡

实,水中之谷,补土而不克水者也。C.以补骨、苁蓉、巴戟、菟丝、覆盆、萸肉、五味,

酸甘微辛者,升补肾脏阴中之阳,而兼能益精气,安五脏者也。

(3)此条与上条当对看。A.上条以酒客久痢,脏真未伤,而湿热尚重,故虽日久,仍以

清热渗泻为主。B.此条以老年久痢,湿热无多,而脏真已歉,故虽滞下不净,一以补脏固正

立法。于此亦可以悟治病之必先识证也。

方剂:

【一九一、双补汤方】

(复方也。法见注中)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





条文: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注:

(1)A.此出阳而伤及阴也。B.小便不通,阴液涸矣。C.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

(2)故以:A.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B.附子,通肾阳。C.炮姜,理脾阳。

D.茯苓,理胃阳也。

(3)A.按:原方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B.1.熟地,

守下焦血分。2.甘草,守中焦气分。3.当归,通下焦血分。4.炮姜,通中焦气分。C.盖气能

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

(4)A.此方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B.若久痢

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总以活泼流动,对证

审药为要。

方剂:

【一九二、加减理阴煎方】

(辛淡为阳,酸甘化阴复法。凡复法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熟地白芍附子五味

炮姜茯苓



条文: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注:

(1)此濇血分之法也。

(2)A.腹不痛,无积滞可知,无积滞故用濇也。B.然腹中虽无积滞,而肛门下坠,痢带

瘀血,是气分之湿热,久而入于血分。

(3)A.故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湿,寒胜热,濇以断下,专入血分而濇血为君。B.地榆,得

先春之气,木火之精,去瘀生新。C.茅朮、黄柏、赤苓、猪苓,开膀胱,使气分之湿热,由

前阴而去,不致遗留于血分也。D.查肉,亦为化瘀而设。E.银花,为败毒而然。

方剂:

【一九三、断下渗湿汤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3-

(苦辛淡法)樗皮根一两炒黑生茅朮一钱黄柏一钱地榆二钱五分炒黑查肉三钱

炒黑银花一钱五分炒黑赤苓三钱猪苓一钱五分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条文: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注:

(1)此濇阳明阳分法也。

(2)A.下痢无度,关闸不藏。B.脉微细肢厥,阳欲脱也。

(2)故以:A.赤石脂,急濇下焦。B.粳米,合石脂堵截阳明。C.干姜,温里而回阳,

俾痢止则阴留,阴留则阳斯恋矣。



条文:久痢阴阳气陷,肛坠尻酸,地黄余粮汤主之。

注:

(1)此濇少阴阴分法也。

(2)肛门坠而尻脉酸,肾虚而津液消亡之象。

(3)故以:A.熟地、五味,补肾而酸甘化阴。B.余粮,固涩下焦,而酸可除,坠可止,

痢可愈也。

(按:石脂、余粮皆系石药而性濇,桃花汤用石脂,不用余粮,此则用余粮而不用石

脂,盖石脂甘温,桃花温剂也,余粮甘平,此方救阴剂也,无取乎温而有取乎平也。)

方剂:

【一九四、地黄余粮汤方】

(酸甘兼濇法)熟地黄禹余粮五味子。



条文:久痢伤肾,下焦不固,汤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注:

(1)此濇少阴阴中之阳法也。

(2)A.肠腻滑下,知下焦之不固。B.纳谷运迟,在久痢之后,不惟脾阳不运,而肾中真

阳亦衰矣。

(3)故用:A.三神丸,温补肾阳。B.五味,兼收其阴。C.肉果,濇自滑之脱也。

方剂:

【一九五、三神丸方】

(酸甘辛温兼濇法。亦复方也。)五味子补骨脂肉果去净油



条文:久痢伤阴,囗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注:

(1)口渴微咳,于久痢之后,无湿热客邪款证。

(2)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

【一九六、人参乌梅汤】

(酸甘化阴法)

(1)按:此方于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

(2)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

方剂:

【一九六、人参乌梅汤】

(酸甘化阴法)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4-

条文: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

之。

注:

(1)A.少腹坠,冲脉虚也。B.肛坠,下焦之阴虚也。C.1.腰,肾之腑也。2.胯,胆之穴也

(谓环跳)3.脊,太阳夹督脉之部。4.髀,阳明部也。俱酸痛者,由阴络而伤及奇经也。

(2)A.参,补阳明。B.鹿,补督脉。C.归、茴,补冲脉。D.菟丝、附子,升少阴。E.杜

仲,主腰痛。俾八脉有权,肝肾有养,而痛可止,坠可升提也。

(按:环跳本穴属胆,太阳少阴之络实会于此。)

【一九七、参茸汤】

(辛甘温法)

(1)按:此方虽曰阴阳两补,而偏于阳。

(2)若其人但坠,而不腰脊痛,偏于阴伤多者,可于本方去附子,加补骨脂。又一法也。

方剂:

【一九七、参茸汤】

(辛甘温法)人参鹿茸附子当归炒茴香炒菟丝子杜仲



条文: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

之。

注:

(1)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阳明腑非刚药不复其体。

(2)仲景厥阴篇中列乌梅圆,治木犯阳明之吐蚘。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症

不一,亦非可一概用之者也。

(3)叶氏于木犯阳明之疟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大抵:A.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

B.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C.多不用桂枝、细辛、黄柏。其与久痢纯然厥阴见证,而

无犯阳明之呕,而不食撞心者,则又纯乎用柔。是治厥阴久痢之又一法也。

(5)按:A.泻心寒热并用;而乌梅圆则又寒热刚柔并用矣。B.盖泻心治胸隔间病,犹非

纯在厥阴也,不过肝脉络胸耳。若乌梅圆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一九八、乌梅圆方】此乌梅圆本方也。独无论者,以前贤名注林立,兹不再赘,分

量制法,悉载伤寒论中。

方剂:

【一九八、乌梅圆方】

(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乌梅细辛干姜黄连

当归附子蜀椒炒焦去汗桂枝人参黄柏



条文: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参

芍汤主之。

注:

(1)A.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B.所以然者,正气尚旺

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里急后重等证,必不或作

或辍也。

(2)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A.1.一则正虚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

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a.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

少温下法,兼通络,以去其隐伏之邪。b.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c.或攻补兼施,

中下并治。此虚中之实证也。B.一则纯然虚证:1.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5-

结似乎症瘕,而实非症瘕。舍温补其何从﹖2.故以:a.参、苓、炙草,守补中焦。b.参、

附,固下焦之阳。c.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

d.汤名参芍者,取阴阳兼固之义也。

方剂:

【一九九、参芍汤方】

(辛甘为阳,酸甘化阴复法)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条文:噤囗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此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热重之方也。

方剂:

【△白头翁汤】

(方注见中焦篇)



条文:噤囗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

心汤主之。

注:

(1)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湿热太重者也。

(2)A.脉细数,湿热着里之象。B.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

(3)故以:A.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B.加银花之败热

毒。C.查炭之克血积。D.木香之通气积。E.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方剂:

【二00、加减泻心汤方】

(苦辛寒法)川连黄芩干姜银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条文:噤囗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朮散主

之。

注:

(1)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中焦之法也。

(2)A.积少痛缓,则知邪少。B.舌白者,无热。C.形衰不渴,不饥不食,则知胃关欲闭

矣。D.脉弦者,金匮谓:「弦则为减」,盖谓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灵枢谓:「诸小脉者,阴

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也。」

(3)A.仲景实本于此,而作建中汤,治诸虚不足,为一切虚劳之祖方。B.李东垣又从此

化出补中益气、升阳益气、清暑益气等汤,皆甘温除大热法。究不若建中之纯,盖建中以德

胜,而补中以才胜者也。C.调以甘药者,十二经皆秉气于胃,胃复则十二经之诸虚不足,皆

可复也。D.叶氏治虚多脉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参苓白朮散而加之者,亦同「诸虚不足,调以

甘药」之义,又从仲景、东垣两法化出,而以急复胃气为要者也。

方剂:

【二0一、加味参苓白朮散方】

(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人参二钱白

朮一钱五分炒黑茯苓一钱五分扁豆二钱炒薏仁一钱五分桔梗一钱砂仁七分炒炮

姜一钱肉豆蔻一钱炙甘草五分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方论:

(1)A.参苓白朮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虚无邪之泄泻而已。

B.此方则通宣三焦,提上焦,濇下焦,而以醒中焦为要者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6-

(2)A.参、苓、白朮加炙草,则成四君矣按:四君以:1.参、苓,为胃中通药,胃者腑

也,腑以通为补也。2.白朮、炙草,为脾经守药,脾者脏也,脏以守为补也。

3.茯苓淡渗,下达膀胱,为通中之通。4.人参甘苦,益肺胃之气,为通中之

守。5.白朮,苦能渗湿,为守中之通。6.甘草纯甘,不兼他味,又为守中之

守也。合四君为脾胃两补之方。B.加扁豆、薏仁,以补肺胃之体。C.炮姜,以补脾肾

之用。D.桔梗,从上焦开提清气。E.砂仁、肉蔻,从下焦固涩浊气,二物皆芳香能濇滑脱,

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滞,兼醒脾阳也。F.为末,取其留中也。G.引以香粳米,亦以其芳香悦土,

以胃所喜为补也,上下斡旋,无非冀胃气渐醒,可以转危为安也。



条文:噤囗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从蓉汤主之。

注:

(1)A.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下焦之法也。B.盖噤口日久,有责在胃者,上条是也。亦

有由于肾关不开,而胃关愈闭者,则当以下焦为主。

(2)A.方之重用苁蓉者。1.以苁蓉感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马为火畜,

精为水阴,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其性温润平和,有从容之意,故得从容

之名。2.补下焦阳中之阴有殊功,本经称其强阴益精,消症瘕。a.强阴者,火气也。b.益精

者,水气也。c.症瘕,乃气血积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济,中土气盛而积聚自消。3.兹以噤口

痢阴阳俱损,水土两伤,而又滞下之积聚未清,苁蓉乃确当之品也。B.佐以附子,补阴中之

阳。C.人参、干姜,补土。D.当归、白芍,补肝肾。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滞,且束入少阴血

分也。

方剂:

【二0二、肉苁蓉汤】

(辛甘法)肉苁蓉一两泡淡附子二钱人参二钱干姜炭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三

钱,肉桂汤浸炒。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下焦篇~秋燥



条文: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

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注:

(1)A.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至燥,均

以培养津液为主。B.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

肝肾并称也。

(2)三方由浅入深。A.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B.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

品。熬膏为丸,从缓治,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C.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

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

(3)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

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A.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

其化以燥乎﹖B.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1.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2.肾水亏则

动而燥,因燥而躁也。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

(4)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

(此方不专治前证也。凡上实下虚,肾液不足,及妇人血海枯干,八脉伤损等证,皆可

以此治之,其用宏矣。)

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Email:nl108@sina.com

-97-

【二0三、专翕大生膏】

(酸甘咸法)征按:

(1)此集始于银翘散之清芬,终于专翕膏之浊臭。

(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后之览者,亦可以悟三焦大意矣。

方剂:

【二0三、专翕大生膏】

(酸甘咸法)人参二觔,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茯苓二觔龟板一觔另熬胶乌骨鸡

一对鳖甲一觔另熬胶牡蛎一觔鲍鱼二觔海参二觔白芍二觔五味子半觔麦冬二

觔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觔鸡子黄二十圆阿胶二觔莲子二觔芡实三觔熟

地黄三觔沙苑蒺藜一觔白蜜一觔枸杞子一觔炒黑

(1)A.右药分四铜锅

(忌用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B.文火细炼六昼夜,

去渣,再熬三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C.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

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D.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

期年为度,每殒胎必三月。

(2)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

(本方以阴生于八,成于七,故用三七二十一之奇方,守阴也。加方用阳生于七,成于

八,三八二十四之偶方,以生胎之阳也。古法通方多用偶,守法多用奇,阴阳互也。)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