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2017-06-10 | 阅:  转:  |  分享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452370)刘爱玲

关键词:细辛运用体会

编者按: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文有关细辛用至50g的报道,只属个人用药经验,

仅供参考。编者认为,细辛用散剂时要严格控制剂

量,用汤剂时可适当放宽,但仍应从小量开始,逐渐

递增为妥。

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的每一版都载有:细辛用量内服是1g~3g,外用

适量。因此各大医院都遵此规定,凡细辛用量超过

3g者,均需处方人特别签字才可取药。可是,在民

间、在基层的中医药人员中对细辛的使用,不受法定

剂量的限制,有的用至20g、30g,更有甚者达50g之

多,未见毒副作用。所以,对于细辛的用量问题,需作

进一步探讨。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充分的科

学根据,既不应受3g用量所限,更不能盲目应用;既

要提高疗效,更要考虑病人的安全。现将本人应用细

辛的体会浅述如下:

1止痛化饮

细辛性味辛温,有祛寒散风,行水开窍之功。细

辛的临床运用以止痛行水化饮为主,止痛是基于它

的祛风、散寒功能,行水化饮则和其温散作用有关。

其止痛可用于:①偏头痛。细辛对风寒性头痛均有

效,但以治偏头痛为佳,头痛或左或右,时常发作,有

时剧痛,治以祛风散寒为主,用细辛配以白芷、防风、

羌活,细辛可用6g~10g。②牙痛。牙痛有寒热虚实

之分,细辛主要是用于寒滞少阴经脉之牙痛,时发时

止,食冷物加重,得热则减,重用细辛,配附子、甘草。

细辛对肠胃积热所致的牙痛亦有效。③胸闷痛。细

辛用于胸痹,以胸闷者为优。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症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脉弦、苔白者,中医辨证

属于寒饮侵居胸中,胸阳被阻,用瓜蒌、薤白以宣痹

通阳而疗效不显时,方中加入细辛、檀香,即能止痛。

盖血得温则行,细辛温而能散,合芳香之檀香,驱散

寒饮,使胸阳通而心脉畅。④寒痹。细辛用于痹证,

是针对寒湿偏盛,闭阻经络,凝着关节,阳气不通之

证。临床以关节剧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为特点。川

乌、草乌对寒痹均有效,但有大毒,用量小则其效不

及细辛。前人对细辛的用量已有研究,作用非同寻

常。本人治寒痹痛剧者,重用细辛,佐以熟附子、桂

枝、甘草,止痛功效确切。

关于细辛的行水化饮作用,体现在对喘咳的治

疗方面。痰饮咳嗽,久咳成喘,痰多白沫,不得平卧;

或冷哮发作,喉中痰鸣,气喘胸满者,总因寒饮恋肺,

肺失宣降。此种喘咳均当用细辛配干姜、麻黄,行水

化饮以平喘。尤其是起病未久,无明显虚象者,应当

重用细辛。但肺为娇脏,肺气易于耗散,细辛、麻黄虽

能发散寒饮,亦能耗散肺气,故治喘咳无论是初起或

久病,用细辛都要配以五味子以敛肺,防患于未然。

2治胃痛效佳

在临床治疗中,对胃痛患者也常在复方中加入

细辛3g~5g,发现对于中医辨证属于中焦虚寒的胃

脘痛患者,在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方中加用

细辛,可以明显增强止痛效果,而且减少近期复发,

对于其他证型的胃脘痛患者,效果则差一些,只能部

分缓解。

如治刘某,男,64岁,农场退休工人。上腹部疼

痛10余年,曾做2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慢性糜烂

性浅表性胃炎。2003年5月3日因饮食不慎,致胃

脘痛发作,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能奏效而来诊。根

据病史及症状特点,疼痛虽无明显时间规律,但进少

量食物可略为缓解,稍多食则又感胀痛,伴嘈杂,嗳

气,大便不成形,舌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脾胃虚

寒,中焦气滞。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细辛5g,厚朴

10g,生苡仁15g,服用3剂后疼痛缓解,6剂后疼痛

消失,连服3周后改用中成药调治。2003年8月29

日因其他病就诊,称近几个月来胃脘痛未再发作。

3善开结通闭

细辛辛温,善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

窍。《本草正义》中说:“具通血闭,开结气,泄郁滞之

功。”细辛若入煎剂,量小则力微,量大则效宏。如治

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属于寒凝血闭者,用细辛亦

应量大。

如治王某,男,65岁。因左足麻木发凉半年余,

左足第2趾变青紫色,伴剧烈冷痛,难以行走1月

余。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得脉沉细,舌淡

红苔白。乃寒凝血闭,脉络不通。遂以阳和汤、桂枝

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之。处方:熟地25g,

鹿角霜10g,干姜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

10g,炮附子15g,桂枝10g,细辛15g,生甘草10g,当

归15g,赤芍15g。服用15剂后足趾冷痛减轻,已可

·82·国医论坛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FORU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P2004,VOL.19,NO.5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短距离步行。增大附子、细辛之量以加强温通之力,

增熟地之量以防细辛燥热伤阴,又服用月余,左足麻

木发凉大减,足第2趾青紫减轻,再将熟地、炮附子、

细辛用量各增至50g、50g、20g,每2日1剂,服用半

年余,以巩固疗效。后左足麻木冷痛消失,足趾颜色

复常,行如常人。该例用细辛达20g,大大超过常用

量,但未发现不良反应。

4治跌打损伤效良

运用细辛治疗跌打损伤,无论任何部位,只要在

活血化瘀药中加入本品,均可增强其镇痛与活血化

瘀作用,效果明显。

如治邱某,男,65岁,农场工人。于3年前因车

祸而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经治疗后好转出院。2年多

来,季节变换及劳累后,腰部、下肢麻木疼痛,活动困

难,屈伸时疼痛难忍,大便偏稀,小便清长,舌苔白,

脉弦细。曾多次服用中西药物,均未奏效。根据其患

病的特点及规律,在壮腰健肾及活血化瘀的方剂中

加用细辛15g,服用6剂后疼痛减轻,继服15剂后

疼痛明显好转,再用药月余以调治巩固,随访半年一

切正常。

关于细辛的用量,笔者认为以4g~5g为常,对

于损伤之疼痛肿胀可用至6g~15g,曾加大用量至

20g,未曾出现明显不适。若患者用药后出现热象时

可适当加入石膏、黄连等清热药,并不影响细辛的镇

痛消肿作用。

(收稿日期:2004206215)

中医辨证治疗痛经体会

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464000)张春艳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辨治体会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

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

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称为

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

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

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

等疾病。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笔者临

床治疗痛经患者数百例,认为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

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现将

自己对该病的辨治体会报告如下。

1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

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

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

弦。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

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方选“痛经1号”方(自

拟),药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元胡、灵脂、

香附、木香、甘草。偏于气滞者加枳壳、乌药,偏于血

瘀者加蒲黄、三棱、莪术,兼热者加生地、黄连、丹皮。

2寒湿凝滞型

症见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

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

腻,脉沉紧。多由经期感寒、淋雨、饮冷或坐卧湿地,

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

畅,滞而作痛。治宜温经化瘀,暖宫止痛。方选“痛经

2号”方(自拟),药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小茴

香、干姜、肉桂、元胡、蒲黄、灵脂、艾叶、甘草。

3气血虚弱型

症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

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淡苔黄,脉虚

细。多因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

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

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治宜益

气养血止痛。方选“痛经3号”方(自拟),药用党参、

白术、云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阿胶、艾叶、黄

芪、益母草、甘草。

4肝肾亏损型

症见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脊酸痛,

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脉沉细。多因素体虚弱,肝肾本

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不能滋养胞脉,导

致小腹虚痛。治宜调肝补肾止痛。方选“痛经4号”

方(自拟),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白

芍、巴戟、续断、小茴香、何首乌、川楝子、甘草。

5典型病案

朱某,女,26岁,已婚,2001年5月10日初诊。

经来少腹剧烈疼痛,痛时肢冷、汗出,面色白光白,泛

恶欲吐,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红或紫,有血

块及肉片样物,瘀块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舌

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紧滑。证属寒蕴胞宫,寒凝血

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治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方用“痛经2号”方:熟地12g,当归12g,白芍12g,

川芎6g,小茴香10g,干姜6g,肉桂6g,元胡12g,蒲

黄12g,灵脂12g,炒艾叶10g,甘草6g。3剂,每日1

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2001年5月13日复诊:服

上药腹痛减轻,血块减少。上方续服3剂。3诊时自

述诸症均消。嘱其续服3个月经周期,以后随访未见

复发。

6体会

本病的特点主要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

·92·国医论坛2004年9月第19卷第5期FORU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P2004,VOL.19,NO.5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