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功补健康】《李凤山练功秘笈》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
2017-06-11 | 阅:  转:  |  分享 
  
【功补健康】《李凤山练功秘笈》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李凤山练功秘笈拳学新编-----齐执度?著《国术新论》齐执度致“科学的内功拳著者”函稿
(部分)《内劲走架根劲横劲丹田》孙存周手稿5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学习传统功法的十大步骤拳学真谛《李凤山练功秘笈》?
中学时代,喜欢到拇指山跑步、练功,还造就了我巧遇明师的一段因缘。?那时,我天天沿着山路跑步,经常遇着一位老先生。他年纪已经不小
,但是看起来毫无老人家的老态,整个人给人一种浑圆的感觉,但绝对不是臃肿的胖,而是鹤形龟背、圆陀陀、浑洒洒,说不出来的轻巧感。??
他剃个极短的平头,眼睛有时半张不开的,一年四季都穿件套头袍子,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有几回,他一溜烟的从我旁边经过,我心底当即明白此人
非等闲之辈。经常照面之后,我们会互相打招呼。他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清清爽爽,让我更觉他与众不同。后来听别人讲起,才知道他叫恒月法师,
那时应已近百岁了。有一天,恒月法师站在山路中,看我经过,特别把我拦下来说:「你来,我教你功夫。」当时还有一位年轻的师兄,也
经常去拜访他,师父就会同时指导我们。??有一次,他要求我们:「没事就盯着河水水面看。」师父也没交代为什么要看,只是要我们试试能否
看出个名堂来,等看出东西了,他才肯告诉我们原因。?我和师兄便一起盯着河面看,有时师兄便会抱怨说无聊,我知道他没有很认真的在看。
但是我非常的认真,因为这是师父交代的,而我一向听话。?后来师兄有一搭、无一搭的,也没再继续看河面了。但是我仍天天上山跑步,只要
一遇见师父,他就要我练习看河面。一开始,根本看不出个名堂,但我还是一个人照看不误。渐渐的,有时候我可以感觉到风吹草动,引动水面起风
浪,有时甚至只是脸颊感觉一阵轻风,紧接着就可以看见水面起涟漪。?我把这种「风和涟漪」的感觉跟师父说,我表示自己好像整个和万物打
成一片了。有时风一来,自己的心、形态、呼吸起一阵波动,接着水面也起涟漪。师父笑了:「这就是开始入道了,可以参禅了。」从此师父慢
慢引我入禅、入道的法则。师父告诉我:「你坐在那儿看水面,就是打坐;你的心、呼吸、风、水面,能同时感觉波动,就是入道。」?恒
月师父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带着我,体会「道」理,当自己身体力行,有所体证,师父更是一点我就通。我慢慢的由深而远,由远而广,几十年来,始
终顺此心境,保持一心不乱,在「道」上诉求。(训练眼力所用「推之令清」功法,请参阅《李凤山练功秘笈》。)?幻影?观看水面的历
练,因为师父要求我继续「参」,因此我仍常去河边。我也常想着师父告诫我的话:「内在越是无为,外在越是有为;内在越是有为,外在越是无为
。」?我的心越参越广阔,也越无为。我也渐渐了解,所有的东西都是随外在的影响而震动,是外在造成我们必须有的行动。人心本应无为,当
外在的波动,造成自己的行动,即是有为,但内心仍应无为。如果外在没有必需的震动,你就不动,这也是无为。但是一般人常是外在没有引动,自
己仍要动,这就成了有为,也就容易出问题。?有一天,风和日丽,群树如如不动,周遭几乎无风,我坐在河边看着河面,看着看着,眼睛就闭
上,胡里胡涂的睡着了,犹如进入似睡非睡的禅眠状态。那时我的心中并未想去洞澈什么,但是突然发现自己看见了池塘。我将这个经验禀明师
父,师父说:「那是幻觉,再继续观照。」但是连着好几次发生这种状况,我心里着实纳闷,我明明是闭着眼睛看见了呀,我忍不住进一步追问
师父:「为什么是幻觉?」?师父说:「那是平常看来的印象。就好比你照了一张水的照片,照片洗出来之后,再拿去和水面对照,或会发现与
当下的水面不一样。此即幻觉。」?听师父这么一说,我再去观察水面时,发现果真是幻觉。因为我先看一看水面,就将眼睛闭上,等感觉眼前
浮出水面的图像,再将眼睛张开,发现果然水面上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时水面飘过一片浮萍,或有一条鱼正在里头打转,在闭眼的前后,画面是不
一样的。于是我着性子,依师父之嘱,继续观照水面。?但是练习看河水时,若一直紧盯着水面,易伤眼;如若出神,怕入魔道;有时坐久
了,身体反而紧绷,又怕走火。所以必须配合动静兼顾的功法。(「相推入道」功法,请参阅《李凤山练功秘笈》。)?心眼与肉眼?有一天
,我闭眼又看见水面,等张开眼睛,发现水面之物和闭眼所见一模一样。经过数次实验,结果均是如此,我便又禀明师父。师父笑了,他告诉我:「
真相已然出现,你已从幻象进入真相了。再看!还有其它东西。」我便听话,继续观照。?有一次,闭上眼睛,眼前出现的不是那条河,是大石
头,还有树。我张眼再看,傻了,为什么跟眼前所见完全不同?我请教师父,师父说:「你不只看见了河,还跟这里的神做了沟通。你看见的是以前
的景象。」我这才了解,人可以修炼出不同的眼睛,肉眼、天眼、佛眼、慧眼、法眼,境界各自不同。?我就这样从眼睛意境的开发,进入耳朵
、嗅觉的意境,我的五官七窍都变得异常敏锐,无法为一般人道也。后来我也渐渐明了,何谓宿命通、天眼通等。这些能力都是由反观内照开始,继
而进入五眼的境界,再继续进入其它的修炼。过程是先找到一个点,若碰到另一个点,转个弯,会再碰见另一个点,再转个弯,才会形成面,从面再
深入更细致之物,即可成为体了。点线面体,依此成形。?我继续傻练,甚至出现「心想事成」、「有求必应」、心想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的境
界。我开始觉得可怕,不敢再练。师父也说:「知道了就好,天下事,依此而行,无事不成。」但有时我把眼睛张开,反而什么都看不见。师父又说
了:「别相信自己的肉眼,要相信心眼。」原来心眼所见,就是自己想看的那个东西。肉眼所见,反而纷杂无序。当时我本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厉害,
师父竟说:「还早呢!」?我只得再练,最后我练到张开眼睛,河面周遭的东西都看不见,但水内之物,一层一层都看见了。我这才发现,空间
是可以超越的,从第一度,到第二度,到第三度,到第四度,甚至进入第五度空间。?到最后,若问我看到什么,我只能说:「不可说。」我已
明白,世间的真理,就靠修炼而得。中国从黄帝时代、文武周公、老庄、孔子相传而下的天地道理、思想脉络,都是因身体力行,修证而得。?
这和看山的道理,亦是相同。一开始看山是山,再来看山不是山,接着看山又是山,再过来又看山不是山。经过如此三番两次的循环转折,从看山不
是山里,方能察觉,心里想看什么,它就是什么,而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最可怕,因为心可以幻化,所以真是不可说啊。这些惊世骇
俗的能力,我现在只有在救人的必要时刻才使用,因我深知,无论人有多高的法力,均不可违背自然。功夫越高者,越要能控制自己,该做才做,而
非想做就做。最后还要能如孔子所言,做到真正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想做的就是该做的,此时人格才算健全。在「道」上,也才算真的登堂
入室。看山、看水、看事,在道理和意境上是衔接的、相同的。但无论功力多高,自我控制力才是最重要的。拳学新编-----齐执度?著?
胥按:《拳学新编》为王芗斋先生早期弟子?齐执度先生所著,但被人删改后一直以王芗斋先生名义发表,并以此否定大成拳。后在选杰夫子处得《
拳学新编-----齐执度著》油印件,鄙人复印留存。时值意拳、大成拳辩论期间,遂于杂志揭露其伪。其后,所有意拳、大成拳书籍都注明
《拳学新编-----齐执度著》。第一章??总论---拳学述要第二章??释拳第三章??意拳第四章??习拳六要第五章??习拳阶段第六
章??桩法前论第七章??浑元桩(一)第八章??浑元桩(二)第九章??浑元桩(三)第十章??桩法后论第十一章??养气第十二章??论意
第十三章??试力第十四章??运力第十五章??对手功夫第十六章??应敌第十七章??琐论-----------------------
----------------------------------第一章??总论---拳学述要?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以后达摩洗
髓易筋两法参之于华佗之五禽戏,始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何分派,总不出以拳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
,能守能用,此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式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拳学一道,不可认为奇难事也,须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勿论行站坐卧
以随时随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体,使意念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缘,寂静调息(乃养气之功夫,非作到孟子所谓“勿忘之境界”不能真有所
得,尔雅云:勿忘勿念也。),以温养内外,涤除邪秽,筋骨气血不练自练,不养而自养,人之本能逐淅发达矣。初作时不论姿式之优劣或繁简,只
看全体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左右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息所发之弹力如何。意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
云宝树,须假众木之撑持,又如在气浪中作游泳之动荡,毛发悠扬相依,大有长伸之意,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流回旋不已之势,精神如大
冶洪炉,无物不可陶溶,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针罅漏,此身心气血修练之要旨也。若是者,非涤尽妄念,动静不失于自然,未易有得。然
无论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他如试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备,发力之自乘(发力之自乘,是
说明争力之作用),三角力之螺旋,种种之构造不一之力,又如浑元假借之一切法则,均不可忽,尤应注意全身枢纽之松紧,面积之曲折和遇敌时相
接时间之利用,此皆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愿学者以恒心毅力,研究探讨,自不难入法海而博道要矣。第二章??释拳?近世拳术分宗别派,作法各
异,命名无不以拳,而对拳之意义,实少研究,论者多就拳之字义而为之解释,或指握手为拳,或指练习勇力能徒手敌人者为拳,皆属泛论,未得拳
之真义者是也。?芗斋先生解释拳义曰:“拳者乃拳拳服膺谓之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招法之所谓拳也。
”“动静处中,能守能用”言即时得拳理,静守动用(静即动,动即静,其守用一也。)“拳拳服膺”,永保不失也,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也,即言
拳理之所在。非纯工套数招法则辨歧途纳学者于正轨也。?芗斋先生复申明拳意曰:“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松
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习拳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记其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践形致用之实学
,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第三章??意拳?第一节??意拳倡导之意义?人身内
外一体,意动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内外,所以芗斋先生反对内家外家之拳名,并反对讲求不合实用之拳理招法套数。复为阐明拳
理发扬拳学计,于一九二六年倡导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以求实用,不讲求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
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用。由此可知先生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内外之纷争,以存拳学之真义也。?第二节??意拳桩法?
芗斋先生论意拳桩法曰:“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而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杂,而在一意之应付,
此谓之意拳也。”?第三节??意动之解释?意存乎吾人之自身,为心之动,其作用厥为自我,确实存在,不得疑之,习拳应先明此意,然后动静始
能合于理,而有益于身。西谚云:“身体之发达,可促内心之发达。身体之损害,多为内心这损害。”如何使身体与内心得以发达而无损害?当求之
于身心动用之合一。身心合一之动用,为健全之动用,应有之动用也。如何使身心合一?须知心之动用为合意,身体动用,即身心合一之动用,自是
发达身体而有益无损之动用,此乃顺自然之需要,应机合理之动用也。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者为脑,脑为身心之关键,故知脑之于身
,如军中之主帅,所以习拳先讲头直,意发动属之于自由于万全,不附带强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方为合意动用,为自由
之决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种决定和作用,从属于个人,能感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个人,不待言也。人身动用可分两种,合意之动用为有益之运动
,不合意之动用为无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心理学者谓之冲动运动,乃发于欲望之运动,非正规之运动;系因受到冲动后,由此冲动一变而为执
意,由执意而引起之实际运动也。故谓冲动运动,反乎自然之运动,非出于自主(自由之决意)之运动,是为亡动。此种运动,动必吃力,吃力则血
注,血注则血流失其自然,而神经为之伤害,故运动结果,心由此发生一种反射之冲动。神经梢端受到冲动,发生抵抗,同时生出反射运动,此种反
射力量,最为强烈,神经中枢感到刺激,而受损伤。此种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习拳切忌妄动和吃力,即不许有冲动运动也。?第四节??
合意运动?合意之运动,心理学家谓之本能运动,是由意(运动神经觉察能力)来考察全身之需要,顺意之支配,而为运动,系出于自主,而顺于自
然。所以本能运动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有益无损之运动也。本能运动分有意与自动运动,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作到妙处,
则成为自动运动,不感觉受意这支配,而其运动,无有不合意者。习拳原为发达本能运动之工作,非臻于自动运动之境,不能得力得气得神,而入化
境。?第四章??习拳六要?第一节??要知拳益?芗斋先生曰:“不学拳是不要性命的傻子。”言拳功对人身关系之极切要,能健身体养性命,人
人应知此理,应习此拳,普劝吾人练习之理由,一语道尽。若使吾人知习拳之乐,习拳之益,致力于练习功夫,定有欲罢不能之概。误入歧途吃力努
气伤及身体,是学习错误,非拳不可习也。?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窍要时,在他人看来反认为不精熟、不好看者有之。故要知习拳为已,非为他人
也,此防身养身贴骨之事也,更须平时一心存之于拳,蓄养气血,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俱无不拳拳皆在操练,有时限之功夫,不如无时限期之功夫,纯
正确切。所以有固定时间,而非广场不能练习者未必尽是也。?第二节??要明拳理?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意,方得谓之能
拳。故有拳法,而无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无拳意者亦非也。拳之动其法不一,而有原理;动静变化,机神无方,出之自然,臻于神妙,盖由于一意
之支配,得理尽法而成其用。所以习拳,理字最为紧要,理字须从规矩得来,能于规矩中将理字参透,方能有成。妙悟在已,学须自成也。习拳者得
其理,然后方可与言气力;有气有力,而不合于理,非有用之气力;知其理而不能用于气,用于力,亦非真理。理与气合,气与力谋,动静合于理,
则气为之用,而气力之神妙自见;然神其用者,还权之于意,故习拳之初,对其法、理、意,均须彻底认识,方有所遵循也。?第三节??要重桩法
粗迹?世人多以拳为技,不什一习,岂根本之论哉?拳为吾人动之始基,其理简而明,其迹粗而显,其妙用在几微。故论拳理,言之深者,根于几微
,言之浅者,本其粗迹。须知粗迹亡,其几微之理无以存,几微之理亡,其粗迹则非。夫粗迹者,极简极易之动作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以
存,几微之理亡,其粗迹则非。夫粗迹者,极简极易之动作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穷。但非今之拳套招法也。拳之粗迹为何?乃桩法是也,
岂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观乎拳之功用至神者,无不由此一站生出也。习拳须先求下手及著实功夫之门,习拳下手处,站桩是也,久站乃为著实功夫
之门也。舍此恐无真实下手处。故学者应以此教,必以此习认定在此,志向亦在此,终日乾乾奥蕴自得,教习之道不过如此,微乎!微乎!?第四节
??要作体认功夫?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此四字系于体认二字中求之,体认是一种实行功夫,运用意之支配,发挥自身之智
能体能之作用,将脑所接受者,使身体实行出来,以身验知,并以求其所不知者是也。要知心传口授,非真学真知;须得自已实行,方是实学实知。
故习拳重体认功夫,乃易空想为实用之实功夫也。且精神气力之运化,非由体认不足自知自发自成也。?体认功夫有内省、外观、实验三要点,缺一
不可,内省者直察自已之意象如何也;外观者内省自已,外观他人,以他人之表现,参证其内容,作内省之助;实验系合内省外观之所得,行之已身
,而得有实效之事也。?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已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已者乃循规矩,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学拳不得于身,则规矩
无益于已。?论及体认,原有力、气、神三步功夫。力、气、神皆体认功夫,分言之,则为拳功深浅之界限,合言之,心一气齐万力并足。力气神原
有不可分离之性,三者实统基于一气,气调则神经之训练、血气之调理、筋骨之锻炼,均得体认之实功,故曰三步功夫也。桩法所示要点,皆为养此
气而培人生之基也。?第五节??要去三病?习拳有三病:一曰努气,二曰吃力(即用拙力),三曰挺胸提腹是也。染得三病,则动静不合于理,拳
功定难得力得气而神之于用,慎乎!慎乎!习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专以快、用力,教导初学者,误矣;教以快、用力,是欲其手足用力也
。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劲力必淤结,久之为害甚大。于今学拳者应明此害,避之远之,庶几近之,而免入歧途也。?芗斋先生曰:“今之习拳者,
多急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用暴力是,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
”是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夫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第六节要
作实功?习拳忌好高求速,恐不达也。余某岁请示发力,芗斋先生告曰:“汝已能得环中味道,当能自信,对发力要领,恐尚未能领略,因发力种类
甚多,无应用经验,敢断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届时必将详告,现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虑有务高反低之病也。”又曰:“功夫宜恒
久,朝夕操练,无时或已,得有新成绩,方是进步真消息。”语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不能有万变无穷之妙用。芗斋先生曰:“用功觉得全身气
血川流(身外有物),养神敛性,通体无滞,是初步功夫;若听得全身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跌人丈外,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
用目视人,其人如失知觉,然后渐入神化之境矣。”?第五章??习拳阶段?第一节??基础功夫?人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
气血,以锻炼筋骨为习拳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须间架安排妥当,再从静止状态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气血,锻炼筋骨之各项体认功夫,而
使内外合一,以达拙者化灵,弱者转强之目的。?第二节??试力?前项基础功夫作到妙处,应继习气力之妙用,试力是其初步。试力为得力之由,
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之最大关键。?第三节??实用功夫?拳功作到全身舒畅得力,运用变化始能随机发动
。至于快慢、虚实、与精神时机之运用,闭合、松紧、动静之互根,以及力量和假借之分析等,尚须实地研究,故习拳功夫,未可稍松懈也。又论习
拳各段功夫曰:“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气血与神经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若轮盘之旋转,快到极点,正是不动之动,所谓
生生不已之动也。此学拳当注意之要点,一念之差,舍此正轨则终身难入门墙矣。”应敌时势如猿兔如龙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析对手
究竟,须全神遒敛,随机而动,以待发之机,虽动用极速,亦有高低、左右、纵横之转移。而身心气血之悠扬飘荡,实动犹不动也。以上为基础实作
两部功夫与动静区别之原则,其中间一段试力方法则太繁矣,兹简述一二:试力既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光线
锋棱与毛发接触否?气力能随时随地可以发出?自身之神与气,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抬手动足,全身各处都如有敌欲相比较,外形尚无动作,
而精神早已与之周旋。非如是,其力不能试得也,学者于此岂可忽哉!?第六章??桩法前论?第一节??桩法为操练全身之功夫?吾人一身,虽分
身、手、头、足、五官百骸,内外原是整个一体。习拳操练者为人之全身一体,内外表里,身手头足、五官百骸,既不得分开讲论,更不得分别操练
,拳理是非之分在此,而习拳能否入道亦在此。?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一力气神之基础功夫也,乃统一全身发达增强力气神之法也。
?拳为全身动作,五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发各有轻重缓急之用,少一件即非完人,有一不动不足为万全之动。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心之
所系,气之所运,神明之感,自然之应也。所以练习时,自习身、习心、习手、习足,须全身同时一致练习,不可分开,又不可偏重,尽其本能,统
于一命。若各不受命,自为动作,是自为肢解,拳无能日矣。?第二节??应知自身之位置?习拳应先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履地,而于上
下、左右、前后、中,其所处之境,则天地四表而身居空气之中,此人人所晓,不待言也。习拳者,须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当从本身以外四面
八方回向自身看来,乃得中心,立基乃圆,得中、用中、妙用无穷。?第三节??须明动静曲直?习拳应知人之能生,在于能动。其动原出于静,静
直动曲,一动一静,一曲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尽之于是。故习拳静以理其气,动以致其用,藉此气活吾血,强吾力,运动全身,事其所事。而其
动静,互因互生,习拳者乃习此动静也。习此动静,须慎之于始,其始则由直而曲,由静而动。形曲力直,动而还静之时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求得之法则站桩矣。?第四节??习拳基础功夫为桩法?习拳站桩用意体察全身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妙不臻,无法不备之滋味。
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站桩之法。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此论实不我欺,故古人躬行实践,乃寻此滋味之唯一法门,学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桩为基
,以行动为用,基不固行无根,故习拳不可以站不如行,反是,即为自误,一身功夫须从根本作来,方属真实耳。?第七章??浑元桩(一)?浑元
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势),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载天履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
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意上顶(领较确切),收颏挺颈而欲其直,似顶非顶,似被绳系提
,要有领率全身之意。?“足”:两足放平,大趾外蹬,小趾内扒,脚心涵虚,脚跟微起,两膝微曲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
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必顶力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下臀,收颏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扬头折腰
、努胸挤背之病。?“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曲,以舒筋络,并有外撑内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
能容球。?“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颚,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
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目”:两目视贵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睛流视左右),心意自然不乱。?“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第八章??浑元桩(二)?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曲膝蹲身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
此桩功用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
前后参差,其距离按个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距约一尺七、八为宜,开胯曲膝,静站片刻使身心安稳再举两手。?“膝”:开胯曲膝,骑马裆
欲其低,不欲其高。腰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
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同
时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量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
甚难于讲述也。?“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
下灵通一气。?“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张,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乃站
桩基本姿式,两手姿式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所求。?“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
相对,两臂环垂。?“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
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抱式”:两手平伸,使
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曲,并微卷各指如提物状。?“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曲(不
可紧靠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卷曲,如抓如钩,虎口撑圆,而指尖抽敛,掌心内吸,有
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凡是任
何桩法,形式皆是如此)。?第九章??浑元桩(三)?学习以上两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势,站稳再行开步,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
步),曲膝蹲身,两手环抱,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裹,骨骼无节不曲,是为钝形三角(即90度以上之角,不可有锐角),全身无有平面部
分,更无绝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二,腰膝两节所
示要点及下列各点:?“步”: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旋不过七、八寸耳
。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右稍为展开,其宽度应以两肩宽度为准。?“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
过眉,下不过脐,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曲处无不相乘。体认“八面出锋”
一语,便得其奥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如拧麻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法击时易于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
,两臂圆活而气力畅达,手足相应矣。两肘曲如抱鼓,无论如何,变换手式,两肘要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肘忽而接近,忽而远离,失去其活动之
空间(所应占之面积),与人以进击之机会。?“肩”:步法改变,而两臂否得力,全系于两肩。其要决为松肩,肩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
,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身气力直贯于掌矣。“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
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骨节缩,骨灵则力实,伸筋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颈),则浑身之筋络开展。两肱横撑要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
有提、夹、扒、缩、趟、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
手如撕棉。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肩,手与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曳,或有
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实际并无绳索或人之牵曳推移,不过存意如是。若真作出好似有被牵曳及推移之状,则又误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
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作到八面之意,气力乃得中之也。人身动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
足、身、手各处所占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而各异,欲明乎此,于浑
元桩三桩中求之,自能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第十章??桩法后论?习拳站桩,时间越久越妙,站时身体所生现象,依功
夫深浅而有所不同。初学站桩,初站不过数分钟,汗即涔涔而下,再站过数分钟,则觉腹中蠕动,甚至牵及全身。及习练已久,自觉渐身澌澌作响,
气血之动荡,有如源泉之滚滚。初站气血尚未通畅,两腿感有酸楚,疲倦时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劳强行而致吃力。拳功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不间
为要(站的时间要逐渐增加),站桩毕,气舒神清,周身松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涤荡邪秽,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法,而救其
气质之偏。”夫站桩之功用,尽于是矣。?初站桩时,气血流行未能通畅,遇有阻碍时,发生震动现象,要知此种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
功日久,若仍有此现象,气血流行不能平静,恐无良好成效。若遇震动时,可以神经(精神)起变化分解之,经此分解,如仍抖动,可再以起变化、
神经姿式同时起变化,亦无不可,务必使其平静,至要至要。?习拳动静殊操,喧寂异趣之现象,最难免去,此皆站桩功夫未到,心神混淆所使然,
平时练功应将心情放下,不使浮动,气肃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倘习拳不以此作法,为之旁求,是枉费心力,定难寻得处
一化齐之妙。?初习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如无力之人,及气血渐渐通畅,真力(即筋骨气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生发这力)生发,则不分动静,
气力周身一贯,而力之强大则当不可思议,功到自知,学者应求诸已者也。?芗斋先生曰:“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自神
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或曰:“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
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又曰:“习拳时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
站桩外,无第二法门。”心动系心意之动用,身动系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合所生澈诸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从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
付无用之地也。?站桩功夫是使吾人生机内动,纯任自然,毫无戕害生理之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必气力充,精神足,皮肤润柔,筋骨强健,绝非皮
糙肉厚结如铁石者。?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千百势,有千百势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学(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岂独拳
学哉??第十一章??养气?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芗斋先生授拳时尝以意、气、力三字同用,或气力并称,极重气字。而所授养
气之理在于不为害,其法至简至易,本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无声,而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今言气者,须知此气乃指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并须
先讲明,人知动作与呼吸运用之原理,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乃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大肚子,即是气功名手之谓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怯,而身体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其用,气之于人为无量供
应,此人生原动力之所由生也,欲力之强大,须从养气入手,自不待言也。?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气系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前已言之。用
呼吸方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此种功能,能使全身血脉之催动。由此可知,气在体内,或在体外养之有用之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无
声,引自体外,充于体内。操拳:动也灵妙,莫可推测,静也严肃,莫可撼移,无不基于此气,非养之有素,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忽哉??讲
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内,以求充实;而气结不通者,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这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鼓荡,亦
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为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方能与呼吸相合,方得气肃之真实功夫,而后得古
人所说浩然之气,而明至大至刚之奥蕴矣。?芗斋先生曰:“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已得且极是矣,其实不过口云自然,岂不知盘腿一坐
便不自然矣。即练之无害,亦必无所得。只知一时之精神清呼吸静而已,不能明此非整体功夫也。气贯全身为养气要诀,气非通畅关节不能敏活也。
盖因呼吸使血液为之鼓荡,而浑身各种细胞(毛发气孔)均同时鼓动,而生吸引之动作。此种呼吸动作乃拳之基本动点,从此基点发生之操作,乃合
理自如之动,动能自如,然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已之气,而知其真滋味矣。”?全身毛发同司呼吸,与鼻息互为应合。毛孔呼吸,对于人身之功能,大
于鼻息,而人不自觉。故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于毛孔。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使呼吸免去急迫短促,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互
为应合。故曰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运用恐难入妙境,以其不明了身内外气之运养而失之也。
?肺活量增大,在于垂肩虚胸(心窝微收),努胸挤背者误也,一试自知。拳要虚中取气,气为虚中之实。芗斋先生曰:“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余不尽
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梢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处,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下功夫。”?或有问曰:芗斋先
生曾云:“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便得此道之真主宰和其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而用
神用意勿用力一语,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答曰:“实则未也。”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气而失于自然也。
所谓用意,是以意念体察,使气归自然,全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则助,助则暴而乱其气,后者用则勿忘,得于自
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养气专在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调而自调。其法以目注视远方,假定一标点,使自身处处与所定目标点,神合
、意合、光线合。我动时使标点随之俱动。标点放大,其光如轮,缩小则光不可破,起始作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成一直线,练
习日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作,气不练而自纪,不养而自养矣。?气沉丹田,气贯小腹,为近代拳家所乐道。要
知提气固非,沉气亦属非是,求沉其气则气不能自然,实不如听其自然,不加注意为妙。所以拳家讲运使以练其气者,不足尚也。先哲有云:“气不
养则馁,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非如拳家只言丹田也。既得养气之道,功夫一到自然充实全身,无不贯到。惟腹部因发力运用上之不同,
而有松圆、实圆之别。?松圆:气极静之时也,其气至平,贯然全身,浑噩一致,此乃常态也。?实圆: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
之动用现象也。头顶,足蹬,手张,腰坐,气注于腹,用以足力,此乃变态也。?第十二章??论意?芗斋先生解释拳义,由说明精神气质之运使,
至为详尽。运用肢体,使筋骨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则属之于气质方面,至筋骨因何运动,则属这于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
支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顺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知吾人之运动原之于意,而
意之于身有全体统一之性。知虑之、觉察之、应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芗斋先生“争力之生发和一意之支
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之外,尚须有其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以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
化之妙。芗斋先生尝言:“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内,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离开已身,不合道理,执著已身更有不
妥”即此之谓也。?习拳须具精神合气质,养练合一之要,方成其为拳。欲达此境,须求之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
;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长,欲速不达,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事。制止之法
,厥为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
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力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
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意应手,意到便成者是
也。”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春蚕
吐丝”,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宜。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之运用也。顺拖逆送,互为根互
用,同时并具。?芗斋先生曰:“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矣。若先如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
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已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这途径也)。?芗斋先生曰:“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
又曰:“写意”两语最为微妙,意非外面来至身内,而是由身内达于外面。芗斋先生复尝言:“身外须有意,此意不定期存于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须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于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
但终无获益,恐身心反为之伤。?芗斋先生:“意足不求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芗斋先
生所谓:“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矣。?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
得,何以言存?何谓之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勿庸再敷。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
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恰应时机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一如不动
之时呢?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者矣。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知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
于虑求,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意者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
,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也。?先哲论拳,常言:“守神专一”此说
明得到存意真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解
,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多生于欲望,芗斋先生尝教以求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并尝以尔雅云:“勿念勿忘”用来解释
勿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芗斋先生论养气,尝言:“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
。”心意定,动则神归气足,而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中入手得来之功夫也。
?第十三章??试力?站桩基础,作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
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
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力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肉收敛而舒放,冠以“浑身”二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
作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
全体想,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而神越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
,气力一致,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滑力、暴力、硬力、滞力、溷力以
及从杂乱发出种种不善之力不从心,自不生矣)。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乃形变之始、形变之终,始终为一动一守静,定心
在中,所以无妄动,动则适宜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真理也。芗斋先生曰:“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不觉其力也,故谓之浑
圆。”试力要从“徐徐”二字节中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之如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习时,如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
力则不自然,必偏重于一方,失之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元力(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
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骨缩筋伸,气血鼓荡,面面有
力出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浑元力,全身处处均有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
相乘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裹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
身各部分,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乘,互为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使神气意力真实之合一,然
后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力不从一心生出,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基。“一动全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
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是试力功夫之妙境。?芗斋先生曰:“初学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如此作法,
容易入门。又曰:“不论怎样作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动静互为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于一
试,经此一试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芗斋先生教拳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乃拳学不传之秘,今揭以示人,其言颇详,其法易,能
得与否则系于学者,视学者志向与体认功夫如何耳。?第十四章??运力?习拳得力后,才能进言运用,运力之妙,固在于周身力一,运之于内,灵
之于外,而神之于用。力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效,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动。气充力足,然后方能静不滞其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者方能动。静者
乃万有变化无穷之源,桩法各章已有论矣。身、手、足之运动,须要用意,使之灵通一气,其用则腰为之主。语云:“身化”,此之谓也。手为全身
力气神之前锋,其发出撤回,非玩耍两手往来之谓,实根于腰之运转,及两臂之伸缩而成。发出收回之动作,实际上两手不使之局部运转也。所以习
拳忌两手空发、空回,用时变换或拳或掌或指,翻转变化运用灵活,但举忌过高,按忌过低,总以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左右不出肩窝为常度。至于
步法:应知步大不灵,所以进前足,须跟后足。两足虚实互相为用,前足尚虚,后足尚实,虚为灵活,实则山安。前后虽分虚实,其力并无二致。而
肩脐之间,为身手幻变之地,又神经中枢之所在,上达于手,下贯于足,成一神经线,名曰中线,全身贯注在此,可免有失矣。手之变换或拳或掌或
指,切忌死握紧靠,能不吃力于两手,两臂方活,气力早达而手足相应矣。拳学要诀:“步轻似猫行”一语,颇堪玩味。若吃力于足,或使力顿足,
进退变转不得灵活,甚到戕害神经,易致脑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因反应作用,致使神经中枢为这而受伤也。?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以领会,
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则得其力,而妙其用。势生于气,为意所使,因形体静动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有不同,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复有筋与骨,皮与肉,肝
与肾为内三合;头与手,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皆未得习拳之至要也。须以力气神及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
谓之合哉??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
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应,不能得其
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呢?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两
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应求之于站桩,别无旁求。?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力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应知有所谓“点力”者,乃存
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出露体外与对方相接部分之梢端正力量也。其力根源于周身之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
,即化为乌有,手、腕、腰、臂、头等外之转皆然。渐身所觉松紧矛盾回旋者是也。有时现于形,有时藏于肤中,一点转动,全身一致,各处动则俱
应。各处俱应,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之作用。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俱动也。更有时无转动之形变,而其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
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未明运力之妙也,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芗斋先生曰:“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
外发。”所以,又曰:“应敌也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应机应时。”故运力须存意勿努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敌人;意若有敌,则已之力、已之
气,不免受气力之阻。我之行动要正正堂堂,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夺,方能得莫可当锋之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芗斋先生曰:“运力外发
,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为三种,曰虚中、实中、化中。”又曰:“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全体齐动,敏捷异常。而力之为用,其变化
不外刚柔方圆,斜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化虽有不同,总要不外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兹分述之于后:?刚力直竖(刚者力方,
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竖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利于攻守。?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毛发动
荡,锐力内“含”。?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螺旋力,出于拧转,不论刚柔应接运用,乘隙而入,最易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
拧拨之用。?蓄力即全身气力,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虚灵守中,易
于变化,故曰“虚中”。?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而内刚,如棉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惊力运用
,在于身体之稍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根用,但查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
“化中”。?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之二,而仍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方绕于圆。知其
方而圆,遇敌变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运转乾坤,其道得矣。?芗斋先生曰:“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或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理
,但仍基于招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及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敢信其能也,况敌之来势
,逐迭更变,安有以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之说,而能致胜者欤?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者也。倘能习得争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
而至,尚未敢说定能制人。如察来势再思应付,出手论招,操拳论套法者,真可谓之门外谈拳者也。”?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拟去而
忽来,乍欲行而又止,阴阳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好奇,但取适意,意则无过,久用而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失中,不
吃力,则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也。?芗斋先生曰:“全身力要浑无”,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动时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
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属之于动。动静之力,又因其用之不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实则仍一争力耳,
兹分述五力于后:?(1)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有攻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
棉,筋骨如钢意也。?(2)木力:四体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动,其性属木,故曰:“木力。”?(3)水力:身体之行动
,如神龙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4)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烈,忽动如
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也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5)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
,无处不生锋芒,其力化中,具有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芗斋先生曰:“古谱有云:动如水流,静似水止,身若虬龙,气若长
虹,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与天地一争,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之支配,
对于拳理与实相,非得其三昧者,未易知也。”?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藏阳,阳中含阴,阴阳有剥复变。动为静
地,静为动机。动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怎合,不合怎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柔,柔能克刚,刚柔有妒
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相辅之功。更有长出短击,高低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
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适实则刚,而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来,欲行若止,
虽形变而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归总于“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准。?天生万物,各尽其性,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
以合形体之妙用。而操练之时,应注意其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妙其用。若专摹其动作形式,已失其真,则形非其
形,便失取象之一意。语云:假道炼形,真道炼神,学者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
?人身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则反而右旋。身体有争力,所向殊方,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无形无象,与体力应合为一,
此之谓体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体外生力,则势全意一,其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
空际用意,此不传之秘也。芗斋先生尝言:“操拳要和空气作争夺战,而使为一体。”共运力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水,忘水者则神全,
所以能泳也。?第十五章??对手功夫?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习时应辨虚套与真艺之不同。谚云:“到撕打时,忘
了拳法。”此语说尽虚套花法之病,足证美观不实用,实用不美观。而拳法应用,须随意应敌,临致胜。对敌发力,要不早不迟,恰合时机,势势相
乘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谓之得了因字、应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不独无益,抑且学熟害人误人,以其死套不堪实用。盖以
其非由此应字因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推究花法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所成之把戏也。对打一名为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
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若心先失去实搏精神气力,即成了好看的花法勾当。观今之对手套数,可资证,由此看来,周旋华彩俨然戏局。拳术病在
花法胜而正法昧,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功夫,教习之道迷,于今论拳尚虚套,而使真艺之难成,当以此为因也。?练习对手功夫,以
备应用,须知其要点为比较二字;比较者,比较其真实功夫也。习时最好要如与真实相对搏撕打者为之,以免你强我弱,徒丢虚架,演成花法,以图
人前美观之现象。至于应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害处,实无益也。?芗斋先生尝言:“作拳时意中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敌人来与搏打。”又曰
:“坐行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位;习之既久若真对敌,则动不可当矣。”又曰:“闲居坐睡嬉戏,亦在练习。若习以定时或场所,岂得
谓之真练习哉?”?芗斋先生论拳极重“中”字,尝言要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注意当中一点,敌我相搏
,彼此应留意,此力对于自身,则要守着当中一点,以防敌力侵入。对于敌方,则要向着当中一点以收摧败之功。初习对手功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
说明敌人,或体认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敌;不可假眼目之端详,一动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有失和之理。语云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人身鼻居中央,其两侧形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拨转敌力,出此七
、八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动之果,言其动,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间”之言耳。此语说尽操拳无须两手高舞。先哲有言曰:“不必远求尚美观,
只在眼前寸间变。”又曰:“不论姿式好坏,只看进退虚实之大意。”意思是说动作不拘繁简,任意所之,得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有实用也。?
习拳能学会打圈足矣,此说极精,习拳打圈,要知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还不如全身齐动,全其神,
全其气,全其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也。?揉手为习称找中线之功夫,亦试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切忌虚为招架,应着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
所乘,即行进击,不使失掉时机,作实功,不可以胜负为丑为乐,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自无怯敌之虑。若虚为招架
,徒具你来我往之形势。乃于已无利之事,何须习焉?语云:“对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
有所获益也。明乎此,然后手之转圈,足之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有所为而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芗斋先
生尝言:“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之功夫。使动静一体,因势生发,八面灵动,力匀交插相乘。向左不离右,向右而起于左,右无
不宜,左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顾周到,无顾此失彼之虑,此争力之运用也。争力者,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动无直出直入,是说明
运力由曲处求其劲挺之状。更由直处,以取拳曲之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形迹,而力尤须内含。形曲力直,亦是说明此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
难求得也。?练习对手功夫,要注重实搏,前已言之。交手时彼此进退,互相攻击,当知人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受拳击,重者
能截断营卫,毙性命于顷刻,轻者或致伤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行此致伤于人,至为切要者也。?第十六章??应敌
?应敌要诀,千言万语,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对敌要审,如何为审,是一注意要点。今人多言审敌,乃是审的,即目中有敌在前,应去讲求
如何应付也,殊不知审的不过审中之一事。“审”字功夫,求于“审已”二字,可以尽之,使吾人身、神、气、力、动静守中,手之举,足之动,腰
之运转,无不守中,安固如不动之时,力之发出无不中,无往不利矣。审已功夫,作到妙处,出于意求自然能审矣。?芗斋先生曰:“拳能得八面意
,自然灵妙。”此审字功夫之奥妙也,勿庸去讲“审的”。审的乃审已,乃守中之一部功夫,只专“审的”则谬矣。拳家所言,目中有敌,始可出拳
,意中有敌,方许动足者,此审的功夫也;然动有所因,自无妄为,仍审已也。?应敌要明“彼此”,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
利用之之谓也,所谓一指拨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适应时机,又要似进实退,不可急进,以求应敌;先退后进,蓄势审敌,分断敌力得其力得其隙,进
以备退,不败之道也。对敌“运力应机”须在势、气、力,相因相生之际求之。后人发、先人至,不可早,尤忌迟,更不管来的是拳是掌,认定他全
身,临“机”一下(其“机”要在敌方真实击出将着未着之间,或当应手而击,即恰当之火候),何须费力,以静等动,以逸等劳,微乎!微乎!然
应“机”者知“机”,“机”者神之用,以意得之,以意应之,神之所为,任运而成,游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不为所窘,方谓之能变化运用,知机者
,当神乎其技矣。?芗斋先生曰:“畏心存则侮。”敌前先自怯,怯敌者必败。所以习拳者平日练得精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此必缺勇气而
无实功也。有实功而得其艺者,当临阵无畏也。?发手应敌,开声吐气,乱敌心意,以张我之气势,须合时机,不用力不变势,只此一声,而使敌心
败胆寒。古人“声击”之说,即此之谓也。但未与敌接,故意来张我威,而开声叱气者,实出于畏怯,而先示人以弱,应知禁忌。岂可轻于开声自馁
其气,以致败于人耶??芗斋先生曰:“应敌时要审要固,更须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气势;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
要逼人,气要袭人,得机发力,胜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所谓:“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进退动转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
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自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哉?”复曰:“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
,不必度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
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意所束,岂能逃哉?”应思斯语也。?
或问两人较拳,甲于未学之时固胜于乙既学之后,反为所败,何也?芗斋先生曰:“此由于较拳时,不能应机运用也。”较拳时,不忍不可,不肯不
可,不狠不可(气安稳,心要狠,手要准)。李广射虎,视虎则中,知其为石则羽不能入者其神异也。胜负之际,顷刻而决,其间错综变化之由,不
一而足。学理富而功力不敌不可;学理功力俱为富强,经验不足又不可;经验亦既富矣,其权变不能应机,而神气不全亦不可也。故艺之优劣,有时
不能尽以胜负判断,所谓是非不能以成败论也。学者但求其是而已,未可以一时之胜负馁其志也。诚哉斯言也。?应敌最要之诀,则“守中用中”四
字而已。总之要身心一致,手肘肩腕并一身关节,处处都应如起锋棱,头足闾骨,垂成直线,均有前后左右上下诸般之争力,三角之螺旋,自不离六
道含灵共一光。敬能如斯,不但已“中”不失,即对方之“中”,不期然而然,为我所乘,一击即败。此周身筋骨气力精神均归一贯,得其环中枢纽
,自能变化无穷,常生常化,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千化万化,不使留隙与人,浑元不可破,所谓已正不管他人斜也。?应敌出手,守着面前尺许之
路线,左右互相扶助,动用合一,意动而击敌方起于一线,指欲透其骨入其髓,筋骨微为转动,则打法成,说来何须崩攀句。足履地上,无论地势高
低平踏自然;气贯小腹,随跳蹬点。擎气负著脚趾尖。要知手足转动,满腔热情于腰之运转,腰转如轮,首尾顾到,重心保持皆在腰,自头至足要一
气相贯。至于筋骨,用则筋如弹簧,骨如针,筋肉一缩,骨节生棱。针簧一动,气力外发,万棱伸出,所遇莫可当锋。?芗斋先生曰:“两手结合,
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封固,务须守着中线。两足钻进抽撤,保住重心,并无定位,踢达如卷地风,纵横高低扬落进闪,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
心,莫为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操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语云: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
如玩笑;手足齐到,乃全身合为应付也。?遇敌时须要毫气放纵,心小胆在,静似木雉(面善心恶),动若曳浪,举动藏神,处处有法,身动似龙蛇
,手动速如风。平日练习,面前如临大敌(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有劲敌当前)。但交手时,有人若无人,有怒虎惊啸之势、捕食之勇,横冲直
撞,头顶趾抓,周身鼓荡,出手似锉,回手如钩,不得分开使用,运使浑然,纳于一圈,力不空发,意不空回。起手分举、抗、拧、抖、顺;落手分
劈、搂、搬、扒、撑;沉托分拧,神在手前,力透敌背。力动缩亦即发;发亦即缩。动静合一,出之自然,起顿抑扬,犹如生龙活虎,吟啸声喊,谷
应山摇,壮而无敌矣。?临敌发力,缩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鱼之发刺;其制胜要点,在于动静虚实,已发未发间,捉摸其火候,此随机施巧之时也
。此中动静,全在筋骨,气血之运用,其奥妙必资神遇,其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或以力求,学者三致意焉。?芗斋先生曰:“应敌要诀,为
身手齐到,所以进头、进手、须进身;内则提起精神,外则动作疾速;拳未动而力已蓄,打要远,力要绝(放字妙诀)。取胜尚须随意与运气,倘然
不胜,必是心有怀疑矣。”?第十七章??琐论?(一)提倡拳学,反对练习拳套,申明拳理法。?(二)拳功妙用,原为整仪容,养气血一心志。
?(三)剑法拳功,异曲同工,不过练习时,须得浑元力,方可再分节段,不外乎面积与构造之配备或应合。大概言之,只要梢节直刺,中节待转,
根节及全身之力前摧而已。至其各种运用,则难于口述,有待于身示矣。?(四)今之学者、同道,去宗派门户之见,共研拳学之真理,拳学振,拳
理明,实为国学之存续。吾人之任务,在于以诚接,勿倾轧,及未尚较技以争胜负。《国术新论》齐执度致“科学的内功拳著者”函稿(部分)?作
者:???齐执度?????????日前拳友某君,过余斋,出示大着《科学的内功拳》一书,并告余曰:“此书纠正近世教拳者之错误,申明拳
理,为学者辟一正轨,得此真可为拳学庆,并为有志者庆”。余整容受书,历三小时而读竟,感有可服者,可惊者,并有可疑而待质者,谨以爱道至
诚,略陈固陋,一一质诸高明。尊着反对国术二字之命名,申明限用国界之荒谬,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宏文至论,此可服可惊者一也。
对于阴阳五行……一类解释,认为不适当,不满意,并且直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不肯自居于不知其所然者,自欺欺人之种种技俩,并断
以背道而驰,愈趋愈远,如此快论,唤醒若干迷者,此可服可惊者二也。“胸部的紧张,肌肉的紧张……都是无意识,而且不应有的,因这种紧张
,而起的疲劳,就是不应有的疲劳,在运动时,无意识紧张部分,往往很多,不过一般人不容易觉到。”“孩提们胸部,是不紧张的,紧张是经历较
多痛苦惊慌以后的状态,受着一点惊慌,内脏的筋肉便起了收缩……因此便……不能落在自然的位置了”。以上两段,畅论紧张之害,见地之高,令
人惊服。不过紧张二字,系拳学运力中,最适合争力原理之作用,实乃意气力顺乎自然,一致由内达外,处处灌注之一种运使作用也。若工夫精到,
能出之自然,对此运使作用,真有不知不觉之妙,臻此境界,正拳家所谓“一致紧张动如婴孩”者是也。如此看来,紧张二字,未可轻于引用,今一
再推究,“胸部紧张和肌肉紧张,是无意识紧张”一语,似错认吃力,即是紧张,误矣误矣。吃力乃是常人或初学拳者易犯之病态,无论何处,一经
吃力,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实时发生反应作用,神经总枢不但为之所伤,甚至因此阻气力之运使,不能自然畅达于周身。戕害生理,莫甚于此,学
者为免入歧途,于此不可不慎。(齐经堂族长习形意拳于刘文华,吃力于手足,竟废于神经失常,乃误解古人“一致紧张”之语而错认吃力,即为紧
张所致也。)再者前言“孩提……是不紧张的……”余认为此语,适得其反。凡习拳主张意气力合一者,对于如何为紧,如何为张,更如何为紧张,
经过体认工夫,自能洞悉其中奥理,紧张与吃力,实有不同,此待质者三也。“内功拳是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意拳的总称。”读此语,方知
先生对上述各拳认识未深,不然何轻以意拳与他拳并列,复以内功拳三字为其总称,查世人知意拳之名,始自民国十五年为余业师王芗斋先生所倡导
。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在站桩,并不讲求各种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
用,由此可知王师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愍宗派内外之纷争,以存拳学之真义,此王师倡导意拳之主旨,不得不请同道加以注意者也。余曾学形意拳,
太极拳,八卦拳,对此三拳,略有认识,其姿势妙用,以及其所病,各有不同,余自执贽王师后,均弃之不习,深知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拳功
拳理,祗有是非,未可分以内外,今为发扬拳学计,似毋庸提出内功拳三字,以致仍存门户之见,想王师设见此书,又不知应如何致叹也。见有不同
,此待质者四也。满体弛松的静止一节内,有“在内功拳的演习之前总先有一度满体弛松的静止的准备姿势,这种准备姿势是很重要的,牠的部位
完全适合于力学的支点的定则。”一段。但此段所述作法,及力学支点,颇似王师教授桩法之语,惜对于身体各处关节,与站法则,及其作用,未详
言之。夫支点须与点力对照解说,方能得其奥理,尽其妙用,此书未提出点力之名,又未详述须要静止姿势之理由,和支点内容之所以然,不由令人
有闷葫芦不肯打破之感。支点和点力,均是解释争力作用之名词,支点是说明静时争力之作用,点力是说明敌我交手,两力相接时,争力之运用作用
。习拳若有得于此,则意气力定能动静一致,古人所谓“得其环中”,不难领会矣。至“一度满体弛松”六字,是明显表示静动不同,此论似难赞同
,盖习拳者意气力之运使,和争力之作用,不分动静,均属一致,此拳学不易之真理也。一度二字,是认定静时如是,动时不如是也,若动时不如是
,当是不须如是,又何须有此弛松为也。读此弛松二字因思王师尝以“使心放下使全身松开”一语,指示初学者,乃为免去初学者吃力努气之法,与
此段所述弛松二字,绝不相同,非静时如是,动时不如是也。此待质者五也。“在动作的时候,紧张状态,由胸部移到腹部”,主张胸宽腹实。夫
胸宽腹实,此种情形,并非习拳者之常态,只于应敌发力时,一刹那间,运用上有此现象,即古人所谓应敌发力,两顶三尖,开声吐气之时也。非动
即如是也。再者肩埀腋撑,心窝微收,胸虚气调,小腹松圆(此松字意在求其自然),乃练拳不易之规律,原文言动时紧张状态,由胸移腹,疑是将
胸部所吃之力,所努之气,下压至腹,设若如此,必失之自然,岂不与运气丹田,和入力丹田之伟论,又相矛盾耶,此待质者六也。“人的意识决
不能同时供对外对内,两种作用,俗语''心无二用’,是完全不错的,所以对外的意识,和对内的意识,是要轮流间断运用的。”人身各部分动作,
同受一意之支配,所谓意无二致(心无二用)是也。人身是一整体,此处动彼处应,无论何处,所有动静,无不统之一意,而照顾周到,今言对内意
识,对外意识轮统(流)运用,似误解心无二用,未明内外一体,及争力作用,而实有体认心得之言也。此待质者七也。“意识和动作的一致,
就是形意合一。意识动作呼吸的一致,呌做气意力的合一。目光在古术里叫做神,所以向外用力的时候是要有神气意力的合一。”此段的要论,不过
神气意力如何使之合一,未发详抉微,示学者以入手之法。今究一之之道,实在于一意之支配,其功则在于站桩,全身由一意之支配,而处处发生同
时并具交互之争力,仍是神气意力自然合一,此待质者八也。“流传下来的种种姿势,一加研究,往往有极好的合于科学的理由,不过在这本书里
,我还不能对于各种姿势,加以解释。”此段所言种种姿势一语,疑是指拳套而言,此论承认拳套种种姿势,各有极好科学理由,不过对于弛松静止
的姿势,及所述力学支点之理论,似有未合,静的姿势是使意气力一致,自然生发之法,练习有得,无论如何动作,其意气力之合一,无不与静时相
同,若因姿势变换,即认意气力之运使,亦随之而有差别,并各具极好之科学理由,复有分别加以解释之价值,如此看来,尊着所持理论,前后实难
贯通,此待质者九也。总观全书,注重静止姿势,讲求力学支点,及自然,适意,放心,与神气意力之合一,或申述坐立行止,一举一动,均可练
习,并能养生疗疾,所有论述,多与王师教授初学,尝用贯语(一部分)相似,而书中复叙有意拳之名,因疑先生为王师之门徒,但客岁王师北游,
并未道及,因又有非是之疑,设若不然,既述意拳之名,何不详及命名之意,继而复疑先生为海上从学王师之友,间接得闻王师之论,自为引申,以
致前后所论拳理,未能一贯,而生矛盾,不然何相似之语,又如是之多也。此可疑而待质者十也。以上所陈陋见,谬误孔多,诸祈教正,不胜感盼
之至。再者研究拳学,彼此间应以诚相接,若分宗别派,互为倾轧,或较技争胜负,殊为可叹。今日拳学之不振,拳理之不明,究其症结,或即在此
,故今之学者纠合同道,去宗派门户之见,共研拳学之真理,实为要务。至于文字著述,似应免用无关道要之虚文,以求便于研究,此又不知阁下以
为如何也。专此顺颂文祺。《科学的内功拳》??章乃器著再版自序经常的站在思想界的最前线:这是我年来的一个志愿——事实上能不能达
到这个志愿,那是另一个问题。为了这个志愿,我不能不反对所谓“国术”、“国学”……一类用国界来支解学术的荒谬行动。然而,为了我自己
的健康,我却已经研究过他们所谓“国术”范围之内的内功拳,而且曾经写过一本《内功拳的科学的基础》。这成了我自己的矛盾,而因为这个矛盾
的存在,使我没有勇气再版这一本书。然而许多朋友读过这本书的,都催促我再版:许多身体虚弱的青年们,也来信责问我为什么让这本书绝版。
不是我自负,这本书在读者的感想中,的确是很不错的。读了许多以玄学解释内功拳的书籍的人,一朝得到一个科学的解释,必然会感到满意的。
于是,我只好吧这个问题严重的考虑一下,而企图解决这个矛盾。而结果呢,是辩证法地解决了。学术界内偏狭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我们是应
该反对的。然而文化遗产我们却应该接受而且应该加以整理。用科学方法整理文化遗产,决不反对学术的国际性,更不反对科学,而是充实学术的国
际性,和充实科学的内容。加入大家都放弃了文化遗产,人类的文明是那里来的呢?所以,我反对“国术”,然而可以研究内功拳:这是矛盾中的
统一,是辩证法所启示我的。于是,我修改了原书里一小部分的内容,把书名改为《科学的内功拳》,而把它再版了。为了我的科学知识不够,
我相信错误是难免的。那只有请读者指教。二四、一一、三○==初版自序照例,出一本新书是要请名人作序的。不过这本书,我还没有意思要
别人买去做装饰品,所以鼎鼎的大名似乎不需要。一种作品的价值,固然要客观的判断,但是苦心经营和很得意地偶然恍悟的所在,当然还是自己最
明白。在这本书里,有几点我自己以为是多少可以影响学术界的。道家的养生方法,在所谓“东方文化”当中,当然要占很重要的位置。可是,
因为中国人好卖弄秘诀的缘故,到现在,不但外界的人莫名其妙,连学道的人都没有几个人真能懂得。原因是:祖师本来已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他原来的虚幻的认识,已经离实际的科学的真的本体很远,再用怪诞的隐语寓言烘托起来,自然就不会有人懂得了。在这本书,我已经把他们所
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功夫”的所谓“道”赤裸裸地揭露了。什么“丹田”、“太极”、“无极”……都变成了极平凡的现象。从此,
谁都能“豁然贯通”,而不必“踏破铁鞋”了。这本书不但说出他们的所能说的,而且说出了些他们所不能说的。他们心目中的所谓“道”,就在
他们自己都还是一个闷葫芦,到底还要自己骗自己在玄想中幻出仙境天堂来聊以自解!这是近年蒋维乔、刘仁航、顾实诸氏所著静坐养生等书,以科
学做幌子,实际上还不是在走玄学的门?他们还拾日本冈田藤田二氏的唾余,但冈田藤田自身,就是玄学家!荒唐到要说,脊骨可以营呼吸,还有何
说?要看见这本书,他们才会恍然:原来有的不过是生理学的现象,而有的不过是物理学上的作用!以上是讲对于旧的整理,现在再讲到对于新的
贡献。在这本书里,可以见到好多一般生理及医学的书籍中所没有说到的事情,如:疲劳的新解释,胃腹的天然位置,衰老的根由,长生的可能。
更可以见到艺术的书籍里所找不到的事情,如:艺术的新意义。实际上,这本书打破二元哲学论者的“东方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谬说;而同时也
纠正一般人对于文化遗产的漠视,使他们晓得外观上残缺不完的文化遗产中,隐藏着重大的科学价值。一七、九、十九?第一章绪言第一节??
这样的所谓“国术”现在,进步的青年们都在反对所谓“国术”。的确,像现在一般人所提倡的立于科学之外的“国术”,是应当反对的。学术是
不应该有国界的;用国界来范围学术,根本上就已经是反科学。他们是在怎样提倡呢?“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三才——天
、地、人”、“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些,就是他们所用以解释“国术”的,这是“玄而又玄”的玄学——反科学的玄学。他们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又不肯自居于“不知其所然”,所以不得不“自欺欺人”地抬出这可以随意附会而无可捉摸的“阴阳”“五行”……。你
再穷根究底,他们只有回答你“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神而明之,是在学者”。这不能表示他们的懂,而只是表示他们的不懂,——只是表示
他们的穷于应付和莫名其妙。科学和玄学,不但是距离十万八千里,简直是背道而驰,愈趋愈远。科学的内容,固然还是残缺而且幼稚,然而它的
基础是稳固的,途经是对的。科学里面的定理,只容科学自身出来修改或者推翻,而决不容许玄学的入寇——因为玄学实在没有入寇的能力。所以,
这是无疑的:反科学的一切都要灭亡——而且早该灭亡!就在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上,科学家发明他的科学。苹果的坠地,在诿诸“不
可知之列”的玄学家,永生也不会得着什么。因为牛顿能对它的怀疑,怀疑而能进求其所以然之理,于是便发明了地心的引力。(地心引力的地位即
使动摇,地心引力的功绩,决不会减少。)中国内功拳的锻炼身心的功效,有超越于别种运动的成绩,这是不可掩的事实。只因为学习而得着成绩
的人们,往往缺乏科学的基本知识,或者因为中了太深的玄学毒,阻塞了他们的通科学的门;同时,懂得科学的人们,只懂得科学而不能应用因怀疑
而进求其所以然的科学的方法,对于隐藏在玄学幕里的科学,没有勇气去试探。因此,内功拳便终究不会和科学会面。我敢说,倘使那怪诞不经的
符咒、跳神等“左道邪术”,能够早点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那末,催眠的发明者,或者要属于中国人。科学的真理,往往躲在怪诞不经的现象里面
。因为怪诞不经而“深恶痛绝之”,就难免要失科学于交臂。用科学的方法以整理旧学,先要丢开属于玄学的一切,进而求其实在的奇迹;得到奇迹
,在进而考究这奇迹在科学上的地位,然后能发见那中间的精华。从腐臭的外壳里救出精华,本来是科学家应取的途径。第二节死里逃生的经验
这是在十五年的夏天,我因为原来的身体的脆弱,加以事务的纷繁和精神上的刺激,得着了很严重的神经衰弱病。恍惚的神思,竟至要忘记了握在手
里在察阅的文件;经手的事件,没有一件不觉得可疑;灯下独坐,仿佛见了鬼影的憧憧;有一次,竟在办公室内昏厥了去!那时,因为记忆力的锐减
,体质的虚弱,顿时觉到前途无限的悲观,深感到人生的无意义。同时,性情变成了异常的暴戾,思想变成十分的顽固。的确,那是我生命史上最危
险的一段!后来,因为朋友的介绍。我加入上海武技研究会,练习内功拳。在每天用早点以前,练习半小时至一小时。大约只有三个月吧,我就把
我的生命由死的一条路拉向活的路上来;神经衰弱的症况,竟是大大地减轻了。以后我的身体渐渐地强健了,精神渐渐地复原了;甚至我的秃得几乎
精光的头顶重新生出了不甚浓厚的头发来。继续练满了一年,到了十六年的夏天,我的身体得着向所未有的强健:能够不断地疾行二十里而不觉到
疲倦和气喘;能够继续每天十六小时的工作至一星期之久而不觉到劳神。同时,我的性情温和了,思想清晰了,态度镇定了,意志坚强了;而又生出
一种进取的勇气。总之,三十年梦想的康健人的幸福,是落到我的手里来了。当然,这奇迹不是命运给我的。我对于“阴阳”、“五行”……一类
的解释,也认为不适当不满意。同时,我觉到这奇迹的得到,也不是什么“户枢不朽,流水不腐”、“肌肉愈练则愈强”、“身体强则精神健”一类
的句子,把一切功绩归于一个“动”字的一般运动强身理论所能解释。仅仅一个“动”字决不能有这样的奇迹。换句话说:我认内功拳有超越于专在
“动”字做工夫的一般运动术的价值。我认为内功拳自有独到的科学的基础。那个基础的发现,要在人类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大大地提高人类
的幸福,更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的功能。下文,我就写出我的研究的心得。第二章??内功拳的本质第一节??疲劳的真面目一般人对于疲劳的
解释,往往是浮薄而不彻底的。“多动劳身,多虑劳神”,这就是一般人对于疲劳的见解。倘使再问:“为什么多动要劳身,多虑要劳神”?他们就
要回答你:“是因为力的消耗”。这种解释,我认为完全不透彻,完全没有了解人和机械的区别,完全把人的消耗看做机械的消耗一样。在顶寻常
的步行一件事里面,我们就可以见到上面的解释的不当。在同一个十里的距离,同一每小时八里的速率,当你和几位友人目的地闲谈散步过去,你
或者可以觉不到疲劳;倘使你和别人约定了时间,心里存着践约的目的走过去,你就要觉着疲劳;倘使再是你走的时候,你的身体的某部分带着疼痛
,你就觉到更厉害的疲劳。倘使疲劳的成因,仅仅是力的消耗,那末,行走同一的距离,力的消耗应当是一样;在同一时间——速率同距离同,时间
当然是同的——之内,力的补充当然也是一样;怎会有不一样的疲劳的程度?再比方,一件同一的事情,你在恼怒的时候做起来,便觉到疲劳;你
在快乐的时候做起来,便不觉到疲劳。对于同一的事情的力的消耗,当然也是一样的。何以疲劳的程度要两样?这些当然可以证明疲劳并不仅仅由
于力的消耗。?但是,到底怎样才会疲劳的呢?答案是:(一)由于胸部的紧张(二)由于不运动部分肌肉的紧张——不应有的疲劳——(
三)由于运动部分的肌肉的紧张(四)由于力的消耗——应有的疲劳——这是谁都觉得到的,快乐的时候和无目的地闲谈散步的时候,胸部是
闲爽的;倘使心里怀着一种目的——一个心事,觉着一些疼痛,或者感到一种恼怒,胸部便要多少地紧张起来。因为胸部的紧张,于是肺脏的呼吸功
能和心脏的收放作用,都受着压迫。肺的呼吸变成短浅,甚至停顿;心的运动——跳动,因心房的不能完全展开,变成急促而不舒畅。呼吸的功用,
在一面吸收空气中的氧素——养气,一面散放血内的碳素——炭气,使污血变成新血。现在,因为呼吸的不充分,污血就不能完全漂清。同时心的收
回污血放出新血的作用,因为心房运动的阻滞,变为缓慢;静脉管内常留存过多的污血。于是,污血的郁积,阻滞身体内一切官能新陈代谢的运动,
而使全身陷于中毒的现象。中毒的现象既成,身体自然就疲劳了。运动时局部肌肉的紧张,是无可避免的。肌肉的紧张,一面拉动骨骼,演成运动
的状态;一面压出细胞内的力,使趋向于目的物。肌肉的过度或者继续过久的紧张,会使组织失去伸缩的弹性。如同一条橡皮带,伸得过度或者过久
之后,就不能再缩了。肌肉失去伸缩的弹性以后,组织就松懈,而不能再紧张起来拉动骨骼;同时细胞内存储着的力,因压迫过久,几乎完全消失了
,因之起了一种消渴的要求补充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集合,便造成疲劳。这正是正当的疲劳——真性的疲劳。肌肉的紧张,应当以运动部分为限
。所谓运动部分,并不单指行动时的两腿,或者挥拳时的手臂,是兼指有关系的部分的。譬如躯干的肌肉,不论行走或者挥拳的时候,因为要维持躯
干的安定,多少总要紧张的。不过,无意识的肌肉的紧张,是一般人所常有而不应有的。比方,在看别人恶斗的时候,自己要紧握双拳;写字的时候
的口部肌肉的颤动和紧张;安坐时候的肩、背,和双腿的紧张。这种种的肌肉的紧张,都是无意识而且不应有的。因这种紧张而起的疲劳,就是不应
有的疲劳。在运动的时候,无意识紧张部分,往往很多,不过一般人不容易觉到,所以单举上例几个比较显明的例。第二节??不应有的疲劳的疲劳
多于应有的疲劳倘使把一般人所觉到的疲劳加以分析,加以统计,至少,不应有的疲劳,要占百分之六十!在一般人,也许以为说得过分。那是他
们昧于自觉的缘故。单就胸部而言,一般人除了睡觉以外,就无时不在紧张。即在快乐或者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胸部也不过比较地宽松一些;那
宽松还并不是充分的。原因是由于一般人的胃肠,除睡觉以外,常不安放在自然适宜的位置,常是虚悬着——是错觉中的虚悬,详见下文。为要维持
虚悬着的肠胃,因有腹部的上压,以防止错觉中的胃肠的下坠。读者试测探自己的腹部,一定会觉到常在用力向内收缩,以维持胃肠的下坠。物因
地心引力而下坠,本属自然的趋势。而一般人的内脏,则适反乎这自然的趋势,是背乎地心引力而向上收缩的。腹壁上压,侵犯了肠的位置;肠侵犯
了胃的位置;胃侵犯了肝、肺、心和胆的位置。因此,胸部就感到紧张。所谓“提心吊胆”、“炙肺煎肝”:一般人的内脏,的确逃不了这个情境,
不过有多少的区分罢了。孩提们的胸部是不紧张的;紧张是在经历较多的痛苦和惊慌以后的状态。受着一点惊慌,内脏的筋肉便起了收缩;一次收
缩还未恢复,又来了二次的收缩;因此便经常收缩着而不能落在自然的位置了。愤怒、伤悲,……等,凡足以刺激神经的,就会使内脏的筋肉收缩。
人们在痛苦和惊慌的时候,腹壁的内向一定收缩格外厉害。这是很容易觉到的。只有睡觉的时候,神经系失去了知觉,休止它的努力,然后内脏的
筋肉才得着解放。但有许多人,仍然不能完全解放,因此成了梦。梦中的惊慌和痛苦,会使人的内脏感着同样的紧张,醒后得着同样的疲劳。但是要
明白,乃是紧张造成梦,而不是梦造成紧张。我们是先有腿部的疼痛,然后有行路艰苦的梦;是先有内脏的不休止的紧张,然后有惊慌或者痛苦的梦
。置火光于睡者的眼前,可造成他的“失火”的梦;就是一个好证例。胸部的紧张能造成多量的疲劳,在一般人所谓“心焦”的时候最容易见到。
我们在等待一个我们所急欲见到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生重大的疲劳:往往一小时的等待要等于两小时的工作。再以乘车乘船为例,在游玩旅行的时候
,我们随处赏玩眼前的四围风景,丝毫不关心到远处的目的地;那样,就可以得着身体上极好的修养。反之,倘使旅行的目的,是因为急要的事务;
那末,我们就不会有心流连眼前的风景,而只会挂念着远处的目的地。那样,就会因为胸部的经常紧张而成极大的疲劳。我们在看电影看戏剧的时
候,也可以得着明白的感觉。倘使台上的剧本是在表现明媚的风光,我们就可藉以恢复精神。倘使是在描写激烈的斗争或者凶恶的灾难,我们就容易
因为胸部紧张而得着疲劳。电影厂内的音乐,一般人说它有调和耳目的神经的作用,所以能解除许多疲劳;此说尚未透彻。它的最大的作用还在于解
除胸部的紧张。除了胸部的紧张以外,还有不运动部分肌肉的无意识的紧张。这两种紧张所造成的不应有的疲劳,虽因人而异;然而它的成分的大
是无疑的。这个,在练习内功拳得着功效以后,格外容易觉到。在一般人,日日受着不应有的疲劳的侵袭,而自以为当然。对于因心肺的阻碍而起的
中毒作用,丝毫没有察觉到;对于疲劳的解救,只在力的补充——饮食——上做工夫;这是大大错误的。第三节??内功拳和疲劳内功拳是“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拳”、“意拳”等的总称。它的锻炼的方法,是要“内外兼修”、“心身交益”;锻炼的效果,不在肌肉的发达,而在内
脏的坚实和舒适。所以,对于专重外廓的发达的外功拳,称之为内功拳。然而这些话,都还不能说明内功拳的内容;能说明内功拳的,莫善于疲劳
。上文已经说过,一般人所感觉到的疲劳,恐怕要有百分之六十是不应有的,而这种不应有的疲劳的成因,就是因为胸部的紧张而起的中毒作用。现
在我们问:“这种不应有的疲劳,有没有解除的方法”?这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够经常地解除胸部的紧张,就可以免除这种不应有的疲劳。这个
方法有二种:静的是静坐,而动的就是内功拳。内功拳解除不应有的疲劳的方式有下列三种:(一)在静止的时候,藏储内脏的胸腹两部,完
全驰松;(二)在动作的时候,紧张的状态,由胸部移到腹部;(三)免除不动作部分的无意识的紧张。内功拳在消极的免除不应有的疲劳
的基础之上,再进一层,求身体的强健,体力的发达,意志的坚定,胆量的雄伟,和智慧的启发。一般人所视为内功拳的精髓的决胜于斗争场上的技
击,不过是内功拳的应用的一部罢了。第四节??满体驰松的静止——所谓“无极”在内功拳的演习之前,总先有一度满体驰松的静止的准备姿势
。这种准备姿势,是很重要的。它的方法,先是正面或者半侧面的站立,使全身的部位,完全适合于力学的支点的定则,没有一处觉得不落位;各处
的关节,保持天然的稍微的弯曲。然后,再自上而下地从头部到颈部,再到肩部、胸部、两手、腹部、臀部、大腿、两胫,依次察觉下去,看有否不
自然不适意的紧张的部分。有的话,就立刻改正过来——姿势不对就改正姿势;无意识的紧张,就以意识使他松懈。然后,再察觉呼吸的是否自然而
不受阻碍,留意把呼吸安定下去。然后,一切弛懈,一切宽松;整个的身体,顺着自然的地心的吸力,往下垂注——完全是无意而自然的垂注。骨架
子依着力学的支点的定则安置着,不必十分依靠筋肉来维持。筋和肉便似一件衣服挂在安定的架子上一样;中间一缕的气,很自然地呼吸着——完全
顺着肺的自然的伸缩而不加以一丝的干涉。这时,耳目当然不可注意于外界的一切。因为一注意外界,胸部就不免无意识地紧张起来一些;而单只是
留意全身各部的弛懈的状态的保持,尤其留意于呼吸的自然。这种对内的留意,可以免去外向的注意。如呼吸粗而有声,这往往不因为呼吸的太急
,而因为气道的紧张。只须除去口、鼻、颈、胸各部的紧张,气道变宽,气息自然就轻了。上面,我已经说过:小孩们的胸部是不紧张的。此处所
说的满体驰松的状态,是小孩们所本有的。小孩们的胸和腹,是同样地微向外突的。现在所说的满体驰松状态下的胸腹形状,也是这样。这时的胃肠
,是放着的,不是悬着的。一般人的胸腹的状态就两样,除肥胖者因脂肪质充满腹部,成为病态的外突外,余者腹部往往比较胸部微向内凹。在这
种形态之下,胃肠是仿佛悬着的。虽然事实上并不是虚悬着,但是心理上总觉到下面没有可以安放的所在,而只是在上面悬挂着。因为觉到胃肠是悬
挂着的,所以常有无意识的下坠的忧虑,更有无意识的腹壁的向上压,以支持胃肠的下坠。这种无意识的胃肠下坠的忧虑,是和胸部的紧张互为因果
的。因为胸部的紧张,内脏筋肉随而收缩。此时胃肠离原在地位而升高,因之而有胃肠虚悬的错觉,更因之而起胃肠下坠的忧虑。这种忧虑,能再引
起胸部的紧张。这种忧虑和紧张的因果循环,要造成很多量的疲劳。腹壁的上压,是很费力而易致疲劳的事,这也是谁都觉得到的。因为费力的缘
故,所以时时要放松一些。但是心里一有所思索,或者一有动作,便立刻要回复上压的状态。这连续的一紧一松,使胃肠多无谓的运动,也要造成好
些疲劳。一般人这种易致疲劳的状态的成因,上节已经说过了。这在道家,叫做“七情六欲之所侵”,叫做“蔽于后天”,这是完全的确的。像孩
提既没有利害的观念,除了很简单的食以外,又别无欲望;当然,身体各部分,就很少紧张。所谓“先天”,就指初生时无思无虑的景象;所谓“后
天”,就指已有思虑以后的景象。平时虽因思虑而起不可免的紧张,静止的时候却可以排除一切而回复无思无虑的孩提时代的满体宽松的景象:这就
叫做“回复先天”。所谓“返老还童”云者,亦不过上述之“回复先天”而已。心境可以还童,胸腹的状态可以还童,而容颜决无可以还童之理—
—可以减轻衰老的状态则有之。稗官小说所记,都属后人附会的说法,不足置信。能减轻衰老,延年益寿,则为理所当然。这种竟体驰松的状态,
在道书里又叫做“无极”,或者叫做“阴阳未判”。什么叫阴?阴就是虚。什么叫阳?阳就是实。此时竟体驰松;胸部和腹部处同一驰松的状态,(
动作以后便要变成腹实胸宽,)所以说是虚实未分——就是阴阳未判。这种状态,又叫做“混沌一气”。总之,道家以人体拟宇宙;古代的天文学者
,谓天地未分之际,混沌一气,是为先天——即先于天地之意。故所谓“先天”、“无极”、“混沌一气”、“阴阳未判”,都是一样的意义。在
佛经里叫做“自在”。自在就是任其自然存在的意思。此事身体内外一切,都任听依着地心吸力,向下垂注,而不加以丝毫勉强的支撑:身体内的亿
万细胞,似乎是个个独立,谁都不管谁,所以无论哪一个都自在。佛家还有“观自在”一语,就是上节所说的“对内的留意”。这时意识似乎是独立
于形体之中,保持着各部分的自在,不是谁压迫谁,所以叫做“观自在”。同善社一派的静坐,自谓求“无极”求“先天”,就因为他们的静坐,
不似练气一派求腹实胸宽,而只求满体驰松。所以他们的静坐时的心境,和内功拳满体驰松的静止时一样。俗语“落位”二字,有极好的意义。落
位就是安于其位的意思。一般人的胃肠虚悬,就是不落位——不落在应在的地位。内功拳家的胃肠安放在腹腔之内,下面有自然的支点:这就是落在
应在的地位。不但胃肠如此,身体各部分都是如此。俗语所谓“放心”也有这样的意义。“放心”与“悬心”相对。放心意味一切放下,悬心即内
脏虚悬的感觉。第五节??腹实胸宽的状态——所谓“太极”我们在静止的时候,可以满体驰松,而动作的时候则不能。第一,赖有筋肉的伸缩,
然后才能运动身体;第二,赖有筋肉的紧张,细胞互相压榨,然后能发生力。所以肌肉是不能不紧张的。除了上述的外部的紧张,同时内部也要发
生一种紧张。这是很容易觉到的,我们向外挥一拳,胸口要同时紧张一下。这种内部紧张的原因,约有四种。第一是反动力的关系。我们的拳足向外
用力的时候,当然身体要受着一种物理学上的反动力。即在向空气挥拳的时候,也要因空气的抵抗力而受着较微的反动力:犹如向空中放炮时炮身要
向后坐动一样。这种反动力,是要作用及于内脏的;内脏感受到这种反动力,自然起了紧张的反抗。第二是神经系的连带的影响。虽然手足和内脏,
一个受脊髓神经的支配,一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但脊髓神经的命令,往往要影响及于交感神经。所以,当我们向外挥拳的时候,脊髓神经命令手臂
筋肉紧张,交感神经也受影响而使内脏筋肉紧张。这种连带的影响,在神经衰弱者尤为显著。第三,是肺部的作势。肺部当手足向外用力的时候,必
然呼气,造成一种由体内趋向外的势,以便体力的外趋。因肺脏的呼气,便有胸部的紧张。第四,是肋骨筋肉的紧张。这种紧张是跟着手臂筋肉的紧
张而连带起来的;因为肋骨筋肉和臂筋肉,同隶属于脊髓神,所以有连带的作用。肋骨筋肉的紧张,能使胸廓容积减小,因之心肺同时要感到压迫。
在一般人,这种内部的紧张,在于胸部。一般人的胸部,无事的时候,已经免不了紧张;一到向外用力的时候,就要发生极度的紧张。胸部紧张能
造成多量的不应有的中毒性的疲劳,我在上文已经说过了。当然,用力时胸部的极度的紧张,要造成更多量的疲劳。一般人在用力的时候,面部先现
赤色,次由赤变紫,更由紫变青;这就是炭素中毒的现象的进程。这种猛烈的极度的胸部的紧张,除了造成极厉害的疲劳以外,还要损伤内脏。用力
过猛之后,常有得着吐血的病症的,就因为紧张过甚,使肺部血管破裂之故。还有得着心跳的病症的,这是因为心房里的血,不能自由向外输送,渐
成心脏涨大的现象。这些病症,联系外功拳和从事剧烈运动的人,常有得着的。但是,这个内部的紧张,是不能没有的。我们最高的希望,是把他
移到一个比较适当的部分,这就是腹部。腹部的适宜于建设紧张点,有三种原因。第一,因为大小肠的质地,究竟比较心肺坚实。谁都知道肺是内脏
中最脆弱的东西,而心也是最容易致病的东西。惟其如此,所以需要肋骨的保护。一面加以肋骨的保护,而一面却使之担任受剧烈的压迫的紧张点,
这当然是矛盾的。第二,因胸部的体积,有肋骨的限制,没有很大的伸缩性;而腹部则纯属筋肉组织,伸缩的范围很大。伸缩的范围大,则虽有强烈
的压迫,亦不至于损伤。第三,腹部紧张点设立之后,变成坚实而沉重,同时胸部变成比较的轻盈而宽松。下重上轻,坐立因此可以格外安定,姿态
因此可以格外舒适而且自然。吾人所用的煤油灯,要在它的下部加点重量,使不至易于倾倒,就是这个意思。在此,我要把紧张的意义,加以明白
的解释。紧张和收缩不同,所以腹部的紧张,不能视为腹部的收缩。紧张是上下前后左右,同时内压,使腹部成为饱满坚实的状态;而收缩的现象,
则往往于腹壁上压时见之。所以收缩的时候,腹部反而枯瘪。紧张的时候,腹壁虽然也有收缩的趋势,但因为同时还有横膈膜的下压和肛门的上压,
所以腹部的体积并不减小——和在满体驰松的静止时差不多;这时腹壁的收缩运动,不过使腹部变为格外坚实而不至涨大罢了。这个区别,是十分紧
要的。为便于行文计,我们叫满体驰松的静止叫准备状态,叫本节所说腹实胸宽的状态做基础状态。由准备状态进到基础状态,在玄学派的拳术书
内,叫做“无极生太极”。“无极”是满体宽松的意思,这上面已经说过了。“太极图”的样式,大家都见到的,是半阴半阳的。阴阳,照上面所说
,是虚实的意思。所以“无极生太极”,就是由全体宽松的状态,进到腹实胸宽的状态。必须先有全体宽松的静止状态,然后能照理想的计划,使
需要紧张的部分变为紧张,不应当紧张的部分保留宽松的原状。好比摺纸手工,必须先使一张纸十分平直,然后能照图案摺成某处曲折某处平直的状
态。所以,这种静止,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适宜的静止,就不能有正确的基础状态,更不能有得当的动作。因为一切的内功拳,都要经过这种静止的
状态,所以叫它做准备状态。因为一切的内功拳的动作,都要由腹实胸宽的状态下实行,所以叫它做基础状态。在此,我更把一般人所视为神秘之
谜的“丹田”,加以明白的说明。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关于丹田的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同善社里一班人,说它
在两目之间;其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学道和练习内功拳的人,往往先努力探求丹田所在,这完全是舍本逐末的工作。其实所谓
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同善社的信徒,静坐的时候,注意于两目之间,所以他们的丹田就在两目之间;其他练气者和内功拳家
,注意而且紧张腹部,所以他们的丹田就在脐下。至于一寸两寸,则随人之感觉而异,更无研究之必要。总之,只要明白上述的生理上的紧张状态移
到腹部的必要,不必求所谓丹田而丹田自见。倘使不明白这个生理上的关系,就是找到丹田也没用,而且还要酿成有害的错误。古书里“运气丹田
”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气不能通过丹田——腹部,这是谁都明白的了。目下懂得点科学的人,如蒋维乔、冈田藤田辈,把它改作“入力丹田”。
入力丹田的结果,是腹部变成不需要的庞大,却并不坚实;胸部故意向下运力,反感到不适。总之,这是完全离开了原来的目的了。虽然也有许多人
知道这种现象的不良,但是没觉到这是根本的教授法的错误。他们只知道对学者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却没有觉到根本上“失之毫厘”的,还
在“运气丹田”和“入力丹田”的说法。因为觉到“运气丹田”的易流于错误,于是更创“提肛”之法以救济之。实则腹部紧张,肛自上提。所以
这都是枝枝节节的方法。我们只要留心于腹部的必须紧张和胸部的必须宽适,就一切都有了。那“留意”的时候的一点“意”,就是古人误会做“气
”的;以后的人更误会做“力”——由胸部故意下压的“力”,那更愈错愈远了。上文已经说过,腹部的紧张,是要腹的各方面同时内压的。然而
运气丹田者往往只有下压力。紧张时各方面同时的内压是极自然的,而运气丹田者往往要勉强以力下压。紧张的内压,何以会自然?这是因为由上而
下,有自然的地心吸力和反动力;由下而上,有因腿部、臀部的紧张而生的自然压力;同时,腹部周围,因受压而生出自然的反抗力,向内紧压。
因为这个基础状态的重要,我再详细点解说一下。在上文,我们已经见到内部的紧张有四种原因。现在,就说明内功拳家应付这四种原因的巧妙的方
法。第一,对于物理上的反动力,当它达到肺脏的时候,肺脏呼气缩小体积以避之,使这种反动力越过肺脏而达于腹。第二,对于无意识的胸部的连
带紧张,代以有意识的腹部的紧张。或者可以说:以有意识的腹部的紧张,夺去无意识的胸部的紧张。内脏的体积,始终不过这一些;所以,充实了
腹部,当然不致再充实到胸部。第三,对于肺部的作势,顺其自然而扩大之。在向外用力以前,肺脏吸足空气。躯干因充实而感到安定,精神因胸腔
饱满而感到雄伟,胆力因之增大。在向外用力的时候,同时呼气作向外的势,使力易于外出。当此作势的时候,肺脏起急剧的收缩。那急剧的收缩,
一面压肺内空气,向气管奔放,一面更使肺体轻下压——完全是自然的下压。此事的形势,正和放炮时相仿佛:气管犹如炮口,肺体犹如炮身;炮口
放射子弹,炮身要向后退,气管放出空气,肺体要向下移。所以说是完全自然的。这种肺脏自然的下压,除能使腹部紧张和轻移反动力向下外,更能
造成一种很有效的向下的势,使身躯稳定,不致倾跌。第四,对于因肋骨筋肉的紧张而起的胸廓的缩小,一面用意识减轻紧张的程度,因为那紧张有
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面呼气缩小肺体以避压迫。这是必须极端注意的,下移腹部,只需要本段所说外来的自然的反动力和肺脏作势呼气时自然的反
动力,而不可有丝毫勉强的用力或者所谓“入力”。这种基础状态的重要,有许多简单的实验方法。在独脚停立的时候,倘使是胸实腹虚,就要摇
摇欲跌地感到不稳定;一变换到腹实胸宽的状态,马上就觉到稳定。倘使把一个人的两眼封闭,移他到一张凳子上面立着,他当然会很安定地立着。
然后请一位他平时所极信任的人告诉他,他此时立在百尺高台上的一角,他就非倾跌不可。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没有感到危殆的处境的时候,
不至有极度胸实腹虚的状态,所以还能安稳站立。一感到处境的危殆,就立刻提心吊胆起来,成为极度的胸实腹虚的现象;上重下轻,自然就要倾跌
了。道家还有“水升火降”“阴阳易位”的说法,顺便在此处解释一下。所谓“火”,就是中国医家的所谓“实火”。一般人胸部实而腹部虚,
所以,照他们的说法,是火在上而水在下。学道之后变换到腹实胸宽,就叫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自然更明显了。一般人胸实腹虚,是阴
在下而阳在上;道家腹实胸宽,是阳在下而阴在上;所以叫做“阴阳易位”。道家又说:火属阳,水属阴。所以“阴阳易位”和“水升火降”是相通
的。道家练气的一派,他们静坐时的状态,是和内功拳家的基本状态一致的。所以,同善社的一派,斥他们是在求后天。意思是,阴阳未分的无极
是先天,阴阳已分的太极就是后天。上文已经说过,阴是虚的意思,阳是实的意思。练气者的腹实胸宽的状态,就已经有了虚实,就已经分阴阳。同
善社的一派保持着满体驰松的状态,不分虚实,所以说是阴阳未分的无极。“水升火降”以后,水在上,火在下,成为平常烧煮的形式。因此就有
道书内“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这都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因为这种养生的法术,发明者极为不易,而听者或视为
平凡,故不肯明白示人,免致为世所轻视。为表示神秘起见,更指为神人秘授,名为“天机”。“天机不可泄漏,违者天神谴之”,这是他们的禁条
。后人不知此意,竟要真个造起丹炉来炼丹,真是可笑之极!此种故示神秘的风气,不仅道家为然,儒家释家亦然。佛典的玄秘,是一般人所知道
的。儒家也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之语。所谓“性与天道”,也不过是这一些养生的工夫。其实,这种养生的法则的精妙,除了不
了解的愚夫以外,谁都不能否认的。古人所怕的是过于简单易学、易见于人。其实就在这简单易学的特质上,格外增高这种法则的伟大的价值,何至
于见轻呢?顺便再在此处指出通常的错误的姿势。练习外功拳的人,往往紧缚腰部,目的是在使腰部坚实。因为缚得太紧了,往往生出不良的影
响。因为通过腰部的大动脉的受压迫,血液的循环便受了阻碍。那经过的神经系,也易因同样的压迫而起麻痹现象。还有,当腹部所受的反动力过大
的时候,没有向外随意伸缩的可能;因之大小肠受着过重的压迫而损伤,成了便血的病象。同时,腹部虽能因束缚而紧张,然而不能解除胸部的紧张
——不能像内功拳能移胸部的紧张状态于腹部。练习内功拳的人,虽然也加腹部以适宜的围束,但决不紧缚;要保留它的弹性以备肠脏感受反动力
时的应有的伸缩;要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之下造成坚实的腹部。练习运动和体操的人们,欢喜挺突出的胸部,以造作强壮的姿态。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提倡挺胸的生理学家,当然是一样地错误。当然,我们的胸部,不能陷于伛偻,以致心脏受着压迫;但是过度的挺突,使上体成为后倾的形势,
也要使心肺感到紧张——这是一般人都可以觉到的。这种紧张的成因,一部分由于向后倾倒的恐惧,一部分因为背于心肺的自然的形势。练习内功
拳的人,不要有这种不需要的胸的挺突。他要时时使身体的位置,适应于力学的指点的定则:不论坐立,要得着自然的安定——“自在”。他不要用
任何部分的力,勉强维持他的坐立的姿势;所以不但胸部不觉到紧张,任何部分的紧张,都要设法除免或减少它。肺部的扩大,当然是需要的,但
是那应取径于适宜的练习,使它自然地扩大,而不能勉强使它张大。上文所说肺部的作势的方法,是使肺部扩大的最好方法。第六节??意识和动作
的合一现在讲到动作了。动作的时候,紧张达于四肢。四肢的紧张,因动作种类之不同,有时左紧右松,有时左松右紧,有时左右同紧。紧即实,
实即古人所谓阳;松即虚,虚即国人所谓阴。劲松虚实的参互,就是古人所谓“阴阳的参互”。因此,古人就有“太极生八卦”的说法,稍微了解易
学的,总晓得八卦就是阴阳参互的种种形态。在一般人,他那组织内脏的不随意筋,固然不受他们的意识——神经中枢——的支配;就是随意筋,
何尝真能随他们的意?这种意识不能智慧筋肉肢体的状态,可以分做下列三种:(一)完全无意识的动作;(二)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
;(三)??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完全无意识的动作,本来是用不着解释。可是,一般人所认的无意识动作,范围甚狭,仅仅指拿铅笔蘸墨,
心想往西足向东走之类。此处的所谓无意识动作,范围要稍微扩大一些:要兼指一切无意识的筋肉的紧张,如写字时口部的努动、读书时腿部的紧张
或双拳紧握等。所谓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是指有动作的意志之后的形体的抢先,或意识的抢先。形体的抢先,在连续重复演习同一的动作时
很容易见到。譬如,练习形意拳者,在演习“劈拳”、“崩拳”一类的拳式的时候,经过较久的时间,就要发生肢体抢先的弊病:往往意识还没有命
令伸拳,而拳已先伸了出去。弄到后来,不是手足听从意识,而变做意识跟着手足。要手足出去了以后,意识才觉到;意识失去指挥统率形体的能力
而反被形体所统率了。意识的抢先,在趋赴一个目的地时,至为显著。因为心急的缘故,往往身体还在半途,而意识已经飞越到目的地去。并不是意
识真能单独地飞出去,是说意识在幻想到目的地的一切了。古书有“意马难收”之说,就指这种情景而言;意识虽然不能真个疾驰向前,但此时体内
确有一种向前的势,似欲夺躯壳而出。所谓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说在有意识的动作当中,意识依然不能支配肢体。比方,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
向前挥拳,而右手畏缩不前,不能用出全力。这个,一则由于不娴熟:肌肉有如未经善良训练的兵卒,不能执行中枢的命令。孩童不能从事与重大的
工作,也就是这个原因。二则由于下意识的作用:神经中枢——上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下意识会在半途给右手一个戒备的暗示,右
手因而起了畏缩。这在神经衰弱者,最为显著。形意拳”的意义,就是在使“形”和“意”合一。形就是动作的意思。手足所到之处,意识亦随之
而到——一切动作,都是有意识的。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只须先注意——灌注意识——于向外用力的手,再使足和手相应——同时动,同时止。
练拳的人在手向外伸的时候,目光注在手上,就是这个意思。形意拳的合一,是很重要的,它的功效,有下列二种:(一)体力和意志的集中;
(二)可以经常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体力的集中,当然是很重要的。练习拳术,并不能直接使体力增大,不过能使体力集中罢了。体力的增大
,是要在筋肉发达以后,才能真个发生更多的力。这是生理上的定则。但是,要集中体力,先要集中意志。意志是体力的先锋;我们先有确定的意
志,然后能用集中的体力。比方,我们要向壁上击一拳,我们必定先有不畏痛的决心,要非击不可的意志,然后能用出十分的力。倘使心里有丝毫的
游移或者疑虑,手便会犹豫退缩,当然不会用出很大的力来。一般人的乏力,并不是真实的力的缺乏,而因为力的分散于各部而不能集中。这是一
个很显明的例:倘使你的两足的位置,对于你的身体不合力学上支点的定则,使你的身体有倾跌之虞,你就不能在你的拳上用出很多的力,因为一部
分的力是分到足部去做维持身体免倾跌的工作去了。一般人的力的分散的程度,尚不止此。简直连不需要的所在,都在无意识地分散他的力。不需要
的紧张,差不多的人都难免的吧?坐立的时候,肩往往耸而不垂,这就是在肩部不需要地紧张,紧张的所在就是分散力的所在;有无意识的紧张,便
有无意识的力的分散。大约意志愈散乱的,紧张的部分愈多,力的分散亦愈甚。患神经衰弱病的人,他自己觉到处处在紧张;而别人看起来,也觉到
他身体的各部分都不自在。于是他要有分外的疲劳,因为力分散得太厉害了。形意合一地经常维持腹实胸宽的状态的功效,在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
觉到。不注意地无意识地——或半意识地——动作的时候,心神常是不安定的——不放心的。瞎子走路的时候,就是半意识的行动的一种,他的心神
当然是很不安定的。他并不是不用他的全部的意识,是因为他的意识的本不健全。再,我们在无意中倾跌的时候,胸部便要感到突然的紧张和压迫。
在这时候,腹实胸宽的状态便要不能保持。所以,只在有意识的动作中间能够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形和意的合一,在古语里有几句很好的话:如
“随意之所之”、“得心应手”、“写意”。“写意”两个字有很好的意义:“写意”表示娴熟的技巧,和自然的动作。“写意”,就是说动作能写
出那动作者的意。这就是形和意的合一。不论在太极拳或者八卦拳内,形和意的合一都是很重要而且必需的,并不单是形意拳要形意合一。第七节
??向内的意识和向外的意识在第五节里,我已经说过:在基础状态的时候,注意于腹部。这就是说:意识使腹部紧张。在上节,我又说:在动作
的时候,要注意于向外用力的受。这就是说:以意识率力。这样,意识要同时有对外对内的两种作用,应当如何分派呢?人的意识决不能同时供对
外对内的两种作用。俗语“心无二用”,是完全不错的。所以对外的意识和对内的意识,是要轮流间断运用的。方法如何呢?手向外伸的时候,意识
统率着手向外;手向内收的时候,意识统率着手向内,随意顺便意识于腹部。移意识于腹部的时候,肺的吸气运动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意识随着
空气的向内而向内,在稍微移下一些就是腹部了。在意识向内的时候,除肺的呼气运动,能造成一种向外的势,以助意识的外挥外,目光也给我们以
很大的帮助。在运动的时候,有许多人的呼吸变成粗暴而有声。这个,我在上文已经说过,多半因为气道的紧张变狭。所以只须驰松口、鼻、颈、
胸各部的肌肉,则气息虽猛,亦不致有声。意识和动作的一致,就是“形意合一”,上文已经说过了。意识、动作、呼吸的意志,术语就叫做“气
、意、力的合一”。目光在古术语里,叫做“神”。所以,向外用力的时候,是要有“神、气、意、力的合一”,至于什么神、气、意、力相生相克
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四者不过能互相帮助罢了。意识的一外一内地轮流间断的运用,可以使意识专一而不至流于散乱。意识的内顾,是十分
紧要的。倘使手向内收的时候而忘却意识的内顾,便要使以后的动作变成无意识。古人的“丹田真力”、“运用丹田真力”等说法,也是完全错误
的。他们是误认意识为力;误认意识的内顾为力的收回;误认意识的外注为力的外发。事实上,他们称为“丹田”的腹部,不过如第五节所说能造成
一些向下的势罢了。第八节??正确的姿势和坚强的筋骨的必要正确的姿势,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站立的时候,肢体要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定则。
这个,上文已经说过一些了。内功拳手和足动作的一致,意识就在得适宜的支点。当我们以全力向外挥拳的时候,倘使不以一足随拳的方向外伸,那
末,那个身体就因失去支点而跌倒。而且,因为在跌倒之前已经有跌倒的畏惧,就不能用出全力。要外有同时外伸的足做支点,内有腹部增加坚实所
造成的向下的势,然后,躯体可以得着充分的稳定。内功拳家有“三尖同向”的说法,是很有意思的。所谓三尖,是鼻尖、手尖和脚尖。鼻尖和手
尖同一方向,则目光正对着手而意识集中。手尖同时和脚尖同向,则身体得着适宜的支点。内功拳家的手足关节,常留适宜的弯曲。这个,一面保
持充分的关节附近筋肉的伸缩弹性,使之不至因外力的压迫而断折;一面使筋肉不至十分紧张,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力,以作最后的拒抗。伸直的手臂
,只须在它的阳面上加一种压力,就可以在关节处中折:这是前一说的例。执着弯曲的手臂,比较不易拉动全身:这是后一说的例。流传下来的种
种姿势,一加研究,往往有极好的合于科学的理由。不过,在这本书里,我还不能对于各种姿势加以解释。筋骨的锻炼,和力的集中有同样的重要
。你的集中于手臂的力,可以担负八十斤,然而你的筋骨脆弱,却不能抵抗这八十斤的压力。这样,你的力虽然集中,仍然是没用。照样,你的拳
挥出去,可以发二百斤的力,然而你的手臂太脆弱了,一遇到抵抗,或许要折断。那末,你的力也是没用。或者,虽然不折断,但是你的筋骨脆弱,
使你生了折断或疼痛的畏惧。那样,因为畏惧的缘故,便要使你的力分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坚强的筋骨,就不能有集中的力。在举起或
者提起重量的时候,便可以觉到坚强的筋骨的必要。你的力尽可举起那个重量,然而你的手臂和腰部往往不能胜任。要可以疗病,而不可能免病。
饮食起居的调节,可以免病,但不能强身。强身的唯一的法则,就是锻炼。筋骨固然非锻炼不能强,内脏更非锻炼不能固。筋骨的伸缩,可以增加弹
性和韧性,可以增加抵抗力。内脏的自然的震动和摩擦,亦可以使之坚固而富于抵抗力。锻炼的方法,主要的当然是拳术的演习。此外沙包等物,也
不妨用作辅助。腹部的紧张,还有一种极大的功用,就是能使腰部坚实;因为腹部的充实,腰部就得着更大的维持力。同时,因腹部的力的灌注,
更可使脏肠和腹壁的筋肉,增加坚实。第九节??不宜练习内功拳的时间运动家有饭前一时饭后二时不宜运动的说法,内功拳是否也是这样?饭
后,是绝对不能练习内功拳的。否则要引起肠病——腹痛。原因是:胃内的食物,在未完全消化以前,就因运动而入肠。肠不能代胃的工作,所以食
物在肠内,仍是不消化。且因不消化而发酵作气,因此要腹痛了。至于时间,则不一定,总以胃内不觉饱胀为度。大约饱饭后,须过二小时;若略用
糜粥,则半时至一时已足。这要因食物种类和进食多寡而异。早起后略进牛乳、嫩蛋等易于消化的滋养物,随即练习,则不但无损,反而有裨于肠的
吸收。内功拳的练习,不至如剧烈运动之造成极度疲劳。所以,饭前忌练,不必有一时之久。总以略事休息,以脉搏及呼吸均已回复常态为度。大
约工夫深者,休息时间可以格外减短。工夫浅者,至多亦不过十五分钟足矣。除出伤寒病、脑炎病及其他较重的肠病以外,内功拳的练习,似与患
者无碍。不过身体虚弱者,只可轻微练习,不可使感到疲劳。若胃病、受寒、发热、神经衰弱、肺病,则不但无碍,反而成为极有效的治疗。一般
人的迷信,以为性交以后,是要避忌练习的,否则要成虚痨的病症。在能致充分疲劳的外功拳,因二重的过劳伤害身体,是可能的,而内功拳则不然
。内功拳的练习,是不应有多量的疲劳的。学者固多为养生而来,不拼死以求大力;教者亦往往不令学者疲劳。所以,内功拳在性交以后的练习,是
不必避忌的。(未完待续)已投稿到:?http://blog.sina.com.cn/lm/114/117/day.html排行榜前
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2623d10102wova.html拳学新编-----齐
执度?著《内劲走架根劲横劲丹田》孙存周手稿5篇分类:?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
ist_2447887227_12_1.html太极与形意内劲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
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以修
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
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
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
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
,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
劲.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
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
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
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
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苟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
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走架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
,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
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到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
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只脚
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
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
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吸气入丹田,同时全神贯注,气走
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
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
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
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
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
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根劲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
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
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
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
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
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
,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
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
。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横劲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周身横劲为先天
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
此即善化善护之功。气动即韧,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
韧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绝劲,称为寸劲。抖劲,称为急刚劲,冷脆劲。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
集聚吐发。抖劲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
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
,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
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
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
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
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
,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
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
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
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丹田丹田发力是指腹腔隔膜以下,
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
",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
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翻浪力的。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
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
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外表
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也已钙化,连成一起,所以成年后
才学太极,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
骨发劲.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
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
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
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
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
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
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
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
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
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
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导读】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难度】★★
★★☆1外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一动就全动,整体运动。当一个人身上的关节整体运动时,不但速度快,而且力会最大限度的朝着
一个方向。而身上的最重要的六大关节就是: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因此外三合合住之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劲,但还不是整劲,内三合也合住之
后才是整劲。2练到暗劲的人才可以做到:打人如走路。一边走一边打人,同时进行,中间不用停顿,顺其自然,浑然天成。至于美不美,你拿起
石头扔到湖水就可以看到了。3关于换劲:如果练拳一段时间后,老觉得没力气,坐着都觉得没力气,腰部和背部好像断了似的,坐都坐不直,想
趴在桌子上。这就是说,练对了,开始换劲了。4力是死的,劲是活的,劲可以走,可以到手,可以到脚,这就是死力气与内劲的区别!5孙禄
堂公当年为什么号称“活猴”?为什么他的速度会那么快?你看到猴子拿东西,一站起来整个身体就瞬间拉长了,身体随意大幅度的涨缩。要知道无
论内家拳外家拳,筋骨都是永远的基础。无论是肩、胯、脊柱、肘、膝等等全部要松开!不要说别人练的是外家,你的筋骨拉不开,身体不能随意的
涨缩,那么你练的和外家拳有什么区别吗?肩膀松不开,阳劲永远沉不下去,胯开不了,你的阴劲永远都翻不上来,没有内劲和外家拳有什么两样!
所以说拳术没有内外之别!!练传统武术的老说散打拳击等等没有内涵,这个内涵一个指文化,他们没有文化底蕴,二是指功夫。国外的科学家称
实验证明,力量的产生是由肌肉的涨缩形成的,太肤浅了,只停留在表面,国内的传统武术认为是由有筋骨的涨缩形成的。因此拳击、泰拳等等大大
的练肌肉,老在肌肉上想办法,肌肉的负荷也是有限的,最后练的越多,伤的越重。我不怀疑他们的实战水平,但是他们的运动生命非常有限,基本
过了30岁以后就走下坡路了。大家可以看看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阿里,看看他们的晚年脚还能不能走路,手还能不能抬起来。至于号称无敌的“泰
拳王”们,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大部分人在40多岁时就已经基本上废了。三分练,七分养,从内到外,从肌肉到筋骨。中国功夫和中医
一样,太有内涵了,因此劝广大的武学青年都来学中国的传统武术吧!!6“我”与专业散打运动员的交手(为转述方便,这里设为第一人称):
对于学武之人来说,交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大家都想知道。有一次我与一个省散打队的专业运动员交手,他获得过散打季军。
想想多少传统高手败在了散打手下,想想散打几乎打遍了世界所有的高手,第一次交手时,也是心里没底。那人身高一米八多,非常强健的体魄,速
度爆发力都很好,而且是专业的,不是业余没事玩玩的。一上手才知道,那人其实不是很懂交手,一上手就出去了,不过我非常佩服他的抗打击能力
和反应速度。第二次交手时想试试他到底有多抗打,我一闪即进,两人几乎贴在一起。散打的习惯是贴在一起就是抱在一起了,而传统武术的人贴在
一起就等于生死已分。我用肩膀轻轻的点了一下他的胸口,没有用手或胯什么的打。点了一下以后两人就没打了,让我佩服的是,他还可以站着,装
着没事一样,一般人被点了一下非得蹲下。后来散打的打电话来说胸口紫了一块,休息了一星期多。学习传统功法的十大步骤笔者从7岁开始练习武
术基本功,颇有心得,近几年来,多注重中华武学的理论研究,想找出一条更简单、直接的路子,使传统功法与现代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
使初学者能够按图索骥,把玄妙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些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现将本人五十年来的习武心得公之于众,若对广大武友能有一点点的
效应,笔者就自感不虚此究了。特别提出,笔者一生最受益的是王芗斋祖师的著作和杨鸿晨、王安平二位恩师的以身示范、讲解。以下分十个步骤,
由浅入深,逐一体会,一定要在每一步功法有真切体认后方可练习下一步功法(过去师父教徒弟是不会一次将所有功法教完的,也不向徒弟讲明道理
,照讲的去练就行了。要想你学不会,就一次将所有功法教与你。所以,大家在学练本功法时,权当不知后面的功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所谓
图形也即是人体内设想的间架,开始可线条框架清楚些,但要逐步淡化、模糊、浑沌(当神意集中到一定程度,没有任何其他杂念的情况下,自然会
进入模糊、浑沌状态)。【注:本功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和两方面需注意的问题:特点1:改造生理,再塑形体。通过假设,意想体内的图形间架,
来达到扩充体腔(让内脏器官有一个宽松、稳定的内环境。这个提法是笔者首次披露,如果六、七岁就开始练功的话,那将收到伸筋缩骨的宏效)、
改良脊柱、伸展肌肉、拉联挑筋、松开关节囊、打通内道,提局人体的良质良能的目的。特点2:发挥想像,静圆熔形。功法中的一切图形间架一定
是在人体皮下浑圆球内,可整体同步膨大,但无论怎样图形间架都不能穿出人体皮下浑圆球外。同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用神意内照内脏、骨架,似
炉火燃烧般一边扩来(指形体),一边熔(指神意),最终静圆熔形,有机地达到形神合一的高境界。注意1:初学者一定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静!一
念代万念,精神集中于一个或一种念头,也即是静。注意2:千万别去刻意注意呼吸,功深后自然会呼吸深、长、细、匀,并进入皮呼吸(体呼吸
)感。不觉呼吸处,即乃真呼吸。】一步:在练习中华浑圆功通了内脏后,在进行骨骼内照阶段时,可试行将骨骼设想成以下图形进行内视,以求以
形取意,意自形生。一边内燃观照,一边体会筋骨的挣拉(即争力)。如果久练桩功而无体感者(有多种原因,如:经络不敏感或精神不易安静、集
中等),可直接从一步功练起。首先双臂环抱成椭圆形(初学椭圆,逐渐过渡到中圆,最后正圆),设想:两肩之间,两腕之间,两肩与两腕之间的
四边形相互挣拉(即外圆内方。“肩窝吐力”、“手掌透气”,就来源于此。挣拉即来回劲)。以上有得之后,再设想:左腕与右肩,右腕与左肩相
连挣拉。紧:即争开;松:即收敛。要使肌纤维松展不折叠,筋撑拉,关节囊松开。两肩、两腕四点如钉,先固定,后挣拉。两嘴角左右拉开,双颊
上托,保持微笑,下领内收有下夹软球之感(见图1、图2、图1A、图2A)。此步功的意义在于:从生理角度来说,是初步打开肩关节、胸肋腔
,拉伸上肢关节,在作肩、腕挣拉的同时要注意手指关节的松展伸长,使其逐渐扩大自我。同时还要注意对骨架的内观冶炼。二步:在第一步有深切
体认的基础上,设想:肩与肩、腕与腕、肩与腕;肩与臀、腕与胯、臀与胯的体四边形柱的相互挣拉(图3A、图4、图5)。以上有得之后,再设
想:左腕与右胯、右腕与左胯的相连挣拉(这需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用意要轻、虚,不要过重而把己身紧紧地捆绑了)。此步功法的意义在
于:在一步功法打开、扩大、伸展上肢各关节、胸肋腔的基础上,同时打开、扩大人体的腰、下腹腔。三步:在第二步有得后可作第三步设想:使脚
、膝、胯、肩、脖五个平行四边形先分别在自己的平面上进行相互挣拉;后分别进行立体的组合挣拉,如:先进行第二步功的肩胯立体挣拉;再肩、
胯、膝立体组合挣拉;次肩、胯、膝、脚立体组合挣拉;最后进行脖、肩、胯、膝、脚五位一体的四边形立柱体的相互挣拉(图6、图7)。以上有
得后再设想:左腕与右胯、右踝;右腕与左胯、左踝的相连挣拉。第三步功的意义在于:使人体的头颅、胸腹等内腔得到扩大,使内腔器官处于舒适
安定的内环境中,使四肢关节充分伸展,同时使全身的筋得到挣挑、拉扯并增大其强度,提高其质量。当身体有疲劳感时,再放松形体,对内腔、筋
骨进行内燃观照,四周如水,犹如搁搭在四边形立柱体架上,红炉温浴一般。四步:进一步设想:两肩、两腕、两肘、大椎、两手指尖对应点(假设
点)的两个四边形的相互挣拉(即八面出锋)(图8),通过八面出锋力的求取,同时也就体认出了三角力。五步:在四步功求得平面八面出锋力的
基础上,再求取肩、胯立体八面出锋力,即:大椎、命门连成一线的脊柱整体后靠、上下挣拉、改造脊柱的弯曲状态;两肩与两臀、两肘与左右两髋
尖点(假设肘与地面垂线与髋尖横线上的交叉点),两腕与两胯根点(仍然是假设腕与地面垂线与胯根横线上的交叉点),两手指尖对应点(假设点
)与两胯根向前的对应点(假设点)的立体相互挣拉(图9)。六步:在五步功基础上,进一步设想:脚、膝、胯、肩、脖五位一体的立体八面出锋
挣拉。此阶段要注重四点:1.特别要加强胯部的八面挣拉,使整个腰、腹、命门、尾闾、髋、耻骨、盆骨等都感觉膨大而松沉,像不倒翁一般,使
人体整个中、下盘都极其充实、饱满、稳固。2.注重脊柱的上下拉拔。3.同时要加强“外向前合”的裹抱力(即意想从脊柱整体向后,向左右,
向前的合抱力,内撑挣,外合抱)。4.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再加强头、膝、脚的八面出锋争力。再一次说明:立体的八面出锋间架以及前面各
步的任何间架都必须在皮下浑圆球内进行,同时肌肉高度放松,间架不懈,重在意想。如果稍累了的时候,一定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同时可以设想抱
着图形间架沉浸在美妙的温水中充分地享受舒适感。一次练功中意念强度不是完全一致的,开始时候可以意念强点,挣撑劲力稍大点,一段时间后,
可轻松自然地保持。强、中、弱的意念力要自我不断地进行调整。要有这样的心态:自然炼功,炼功自然;休息中炼功,炼功中休息。总原则:舒适
、自然、得力。附:脚掌受力、争力图及说明(图10、11、12、13、14)。脚掌的功法受力是粧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站技击桩时
更为重要,但必须从一开始站养生桩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求:十趾抓地,足心空含,大趾向地下定位,然后向左、内扣力(以左脚为例)。小趾
向右、内扣力,足弓高凸,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走下坡泥泞路一般的脚掌抓地法(但需注意:用力要松紧适当,初学者只用意不用力)。随着功力的
提高,脚的受力面积应逐渐减少,最后脚的大部分不着地,仅十趾抓地和小趾外侧及脚后跟的小部分着地,其余大部分脚面积空含而高凸(对应顶心
暗缩,头如物压顶),同时配合两膝横撑对拉,前顶下压,挺拔上提;五脖挺拔(两踝、两腕、颈脖),五心归一(顶心、两掌心、两脚心),人体
上下前后左右浑圆共争,高度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提示:从第七步功法开始正式加强脚掌功力性训练,不可过早用劲,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
紧紧松勿过正。高级阶段仅是一种模糊、浑沌、整体的争力感,一切均在有意无意、不期然而然的状态中。(待续)七步功:在立体八面出锋的基础
上,设想人体有一个中心轴,即:两臂抱正圆时,左肘与右肘的连线、大椎与两手指尖对应点的连线相交的十字中心点竖立垂地的中心轴。笔者简称
为:抱正圆十字中心轴。设想人体为圆柱体,横向以人体的十字中心轴为核心而产生的无数的十字相等相乘的争拉线。从第七步功开始,要进一步加
强上下争力的练习和丰富的想像力:十趾抓地,足心高凸,与顶心暗缩对应,将八面出锋的八个点加上中心轴共九个点设想为九根擎天柱,从脚拔地
而起,使人体稳如泰山。天地上下挤压,九柱擎天踏顶,这样便产生了八面出锋加上、下两面共十面的争力。此时,抱圆暗想旋转的话,就犹如九颗
行星的天体运动(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使假借成真)(见图15)。经此研究,笔者有一重大发现:人体的“抱正圆十字中心轴”刚好从前额、鼻梁
、下颌、胸、腹的表皮擦着对应下去,也就是说,此时人体假设的总重心刚好在小腹体外的表皮边。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以下我们做两个小实
验:A.古人云:力由脊发。以力学力传递方式来说,确是如此。但如果您两脚平行分开肩宽,双臂抱正圆作自身的旋转时,您意想脊柱,就会感到
旋转较吃力,摆幅较大,重心不太稳定(因脊柱在圆的边沿上)。B.如果您意想“抱正圆十字中心轴”进行旋转时,您就会感到旋转十分轻松、自
然、快速、得力;摆幅极小甚至只是微动;重心十分稳定,并感到胸部宽松,小腹特别松沉且充实饱满(十字争拉,中心平衡,全身自然松坠之故)
。由此,无论您行、坐、只要略一意想“十字中心轴,前额不超过胸部”,就自然会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而无需有意去意想“虚灵挺拔”。当您以
此而进行试力和技击动作练习时,您就会体认到十分特奇的效应。同时也会体验到芗斋袓师“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乃至理名言。同时也体验到
由矛盾意产生矛盾力,更能理解芗翁晚年自称“矛盾老人”的真正含义了。实作时,七分意注对方,只需三分意守着“抱正圆十字中心轴”,其“守
中用中”就会不期然而然也。到此阶段,有时还可体感:神意从圆柱体里面跳出来,似乎抱着圆柱体浮在温水中,一面体会内里的十面争力,一面体
会温水的舒适自然、微波荡漾的浮力,使自己又轻松,又浑身得力。其真正微妙之处是说不出道不明的,只有靠大家去体悟这说不出的东西。由此笔
者有悟:练拳首要注重纵向的重心稳定(即上下争力);其次是横向的平衡均整(即前后左右的十字延伸):有时甚至意想天边有无数丝线与吾身以
360度相连。同时笔者又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为人首重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无私天阔,凡事要有原则性;但同时也要谦虚谨慎、不耻躬下、和谐
中庸,处事具有灵活性。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纵横关系,也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八步功:在七步功的基础上设想:以人体总重心为核心,
十面辐射鼓荡出无形无象的能量,无形无象的膨胀力将十面间架向外扩张,促使人体的空间整体扩大;同时人体整个外围皮下以无形无象的圆向内对
应挤压扣抱。但内力逐渐将人体膨胀开去。此时的感觉是:欲扩而扩不开,但又不得不扩大,终于逐渐使浑圆体扩大到了极限。到一定程度,设想宇
宙的压力逐渐增大,促使浑圆体向内十方缩小,但仍是内压而压不动,但又不得不缩小,最终压回到了基本架式。如此循环往复。如果在此阶段练习
动作或实作,将立体的八面出锋稍转为斜面,并随时将两手指尖的对应点指向对方中线,这样就变成了“棱形柱体”,并产生了“活三角”力。再暗
中进行竖、横、斜、交叉等圆的旋转,同时加上内鼓荡,外扣抱之力,就产生了“浑圆多面螺旋爆炸力”(见图16、图17)。九步功:设想人
体是一小宇宙,人体的总重心即是宇宙之中心,整体浑圆共争一中(图18)。到此阶段将会对“假想”有更深刻地认识。“假到极时即为真”,甚
至会感到“假想就是一切”(一定是好的方面),她比什么都对自我身体能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这个阶段您会感到一切图形间架皆可抛去(过了河
就应该舍弃筏舟,轻身上岸),意即是气即是力。只要意念从宇宙空间往其人体总中心一争,立即就会从人体总中心向外产生极大的膨胀力。仿佛身
体向宇宙要空间(即设想把自己的身体扩大到宇宙空间中去,并将所有占领的空间拉回来并进行自我控制)。当保持第九步功到一定程度,由于一个
中心,十方相争,其力相等相乘,时间一久,内撑胀与外抱压之力相互抵消,就会感到似有力非有力,所有争力消失,甚至消失物我之感,从而出现
了“零圆力”感(注:“零圆力”乃笔者想像的词。就如伸肌与曲肌高度对抗,时间一长就不知用力否,从而消失了力感。不信您紧握双拳五分钟一
试便知)。保持“零圆力”状态全神寂照,时间一久,逐渐就会进入“静圆力”状态(注:“静圆力”同样是笔者想象的词),即大脑皮层进入静觉
状态,即什么也清楚,同时也模糊、混沌、丧失物、我、力之感,似乎仅有一静静的概念不清的“圆”的感觉,只要静心的守住这个“圆”,就会不
期然的进入第十步功的状态。(注:到这个阶段最深刻地认识是:舍与得,要把以前的一切功法全舍去;把钱、情欲、物、我都舍去。放下一切,舍
去一切,让其不求自得,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无,一切顺其自然,才可能真正进入到第十步的功境。)十步功:满身空灵意(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空空相印;虚而不虚,不虚而虚,虚虚中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似感自己与宇宙合一,天地相争。此时体感到:阳面松(其大无外,肢体消
失感、忘我感);阴面紧(无形的内空间无比的充实、饱满、膨胀、鼓荡)。外面越松而无形,而无形之内空间则更加充实、饱满,争力无限。同时
有太阳即我,我即太阳之体感,体内有着无穷尽之各种变化(图19)。在此基础上,逐渐进入“超静觉”状态(即更深入的静的状态。笔者简称这
种状态为“静”)。由于自我仍有内悟之感,“静”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静极生动,自然会产生“新的灵感”(“新的灵感”即“元神”初显
)。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静”的状态,从而上升到一个新的静态。笔者称这种“新的灵感”状态为“不静”。“不静”状态又成了新的“静”态(
即暂时的平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静的深入,又将产生“新的灵感”,更高层次的打破了原来的“静”态(如此循环往复,逐层次提高)。按
中国道家的说法:元神之上还有圣神、玉神。“神”的源泉即是“静”。庄子曰:物量无穷时无止。意为:只要时间不停止,任何可能的事物都会出
现。由此可认识到“静”是相对的,“不静”是绝对的。她们是孪生姊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此循环往复,自
我感觉就像在进军宇宙的广度和深度,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进军、进军……以至于无穷无尽——道法自然!此乃由后天返先天,由有为至无为,最
后达到无不为之境界。说明:要想进入“静圆力”状态,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只是“十分艰难”,而是“万分艰难”。它首先要求大脑皮层深处不残留
任何一点杂念。真想入静,功夫还在功外。这就涉及到“舍与得”(再次强调),“功与德”等一系列问题。舍与得:要想进入高层次的“静”态,
平时要时刻保持“虚我”状态(即我不是真实的我,我似神意团,虚虚我我,若有若无,应物自然),要放得下,要舍去名利、情欲、物(有形世界
)、我(无形世界的假我——即思维)等。要使自己像一块洁白无暇的玉石,常怀赤子之心,才可能得到(进入)真正的“静”态(“真我”才会产
生)。功与德:要想得到真功夫、高功夫,首先必须使自我具备大德。之所以一定要强调“德”,是因为随着内炼功夫的提高,负面意识对人体的损
害程度也随之提高,甚至损害程度更烈。所以,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必须加强我们平时的一意、一言、一行的道德修养。否则,意不正
,魔将自生。以最低的生活方式于世,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这是笔者的自勉。再就是:入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追求入静本身就是一种杂念,它
会干扰入静。就像我们入睡一般,谁在想着“我快点入睡”、“我怎么还睡不着呢”的情况下能入睡呢?只有放松地躺在床上,让其思维自由遨翔,
方能在不知不觉中入睡。所以,要学会善于把握好睡觉前的暗示以及刚起床的收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另就是:入静的深度与前面讲的“
舍与得”、“功与德”有其极大的关联。只有当你平时的思想、行为等诸方面的修养达到非常纯洁、高尚的境界,练功时才少有或无有杂念,才能进
入深层次的静觉状态。试想:您明天就要上法庭与人争辩是非,那今夜您会是个什么状况,能谈“入静”吗?不知您注意否:人每隔二、三分钟大脑
深处就会闪现一种景象(或事情、或图像),它是您过去或现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事情的回归,您要善于调动、控制、把握这一瞬间。虽然它是无意
识的自然闪现,但它是您最近思维最多的方面的现象再现。您平时正念、正思维多,它出现的就是好的、高兴的、正面的景象。对这一现象您必须引
起高度的重视,逐渐学会调动、控制、把握它,让它随时为您服务。要充分认识到:功夫不仅仅是打人的功夫,人也不仅仅是做一个武把式、打人匠
。老想打人,出高功夫的人,是不会出功夫的。高功夫首先是求得人与之间的心心相印。来自于平常心,将会不练而自得。拳学真谛http://
blog.sina.com.cn/s/blog_835c57a00100sar0.html王斌魁先生授拳纪要一、拳学理论?1、呼吸
的要求:静、细、深。?2、许多拳家都练的四肢,不懂得练身体,练主干的关键。不能光练四肢要练精神,要练童真之勇,不要后天的造型。许多
拳术家没有发挥人的本能,反而限制人们的本能。今天练拳要提高本能,发挥人本能的作用,不是限制人的本能。所谓本能,就是人的身体物质条件
和精神作用同时发挥良能,合乎人的生理条件。拳术的这一招那一式都是框框,都是人的精神枷锁。人光靠本能的锻炼不行,必须按照科学的合理的
方法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什么是科学的锻炼方法呢?要总结吸收前人的合理经验,补充个人的不足。以精神假借与体认为根本,
不动中求体会,微动中求认识,松紧鼓荡作用于空间,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人。所谓拳理,合乎力学原理,知道角度、面积的变化,利用本身的矛
盾,解决和对方的矛盾。如和对方一搭手,在对方预动没动之间的时候,掌握对方矛盾的变化,这是胜败的关键,这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别人制。彼不
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3、做到“恭、慎、意、切、合”五字诀。?4、知养知发(知练)。桩功、试力、发力(松紧锻炼)同时锻炼
,主次分清,不可偏废。??5、求劲别学招。?6、武是尚武,强壮身体。力大。术是活的,力学、技巧。?7、虚灵先定意,意在先。熔炉大冶
身,讲的是形,练的是形。陶冶性灵指的是内。?8、功力和技巧没有止境。武是力量,术是技巧。?9、心诚则实,实则静,静极必动,动中出高
功。?二、健身桩?1、练健身桩要返婴儿寻天籁。?2、站桩时应是心脏无负担,大脑得到休息。健身桩要求如此,技击桩开始阶段也是这样。?
3、“百练不如一站,万动不如一静”。从不动中去体会,从微动中去认识,往往人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不动、微动怎么叫练拳呢?拳劲是从不动中
去求取,舍此没有第二法门。蹦跳仅是拳的练法中很少一部分,静练则占拳的重要部分。桩功是根本、是基础,不站桩难人意拳门墙,不站桩永远不
能窥视拳学真谛。???4、“三圆”养生桩意念好像淋浴,从头流到脚,往下流向前方阴沟,可以治疗高血压。?5、伏按式(休息桩)。两手两
脚如同肩宽站立,两手轻轻按伏在桌上,好像休息,可以治疗心脏病。?6、站健身桩时如池中鱼,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浮在水中,平衡要掌握得好
,周身浑圆,靠空气的浮力。此时人感觉最舒服。???7、“三圆”坐桩: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两脚与肩同宽(稍宽也可),两手胸前如抱球状。
意念:球不松不紧。两手也可下落到肚脐两侧高或低点均可),如两手托球状。时间稍长,球在手中旋转或跳动。两脚尖也可向上勾起,如脚托球状
,往前稍伸、弯曲。全身肌肉放松、精神安静。意念:也可两手如放在水面木板上,这样觉得轻松些。总之,以舒适安祥为原则。此桩适应年老体弱
病残者。?8、靠式提插桩:身背靠着一个物体,两脚与肩同宽、稍曲,双后下垂,掌心朝内,手指伸开,又拔又插(意念)。此桩适应老弱病残,
如青壮年炼功者不须身靠,两脚双重或丁八步站立均可。?9、伏按桩:上身前倾,两手按于胸前。适应胃病。???10、高式抱桩:手背上斜指
,两手同肩宽,高与耳齐,右手心朝左,左手心朝右。此桩练臂力。?11、站桩时感到四肢酸痛时说明缺乏锻炼,不要马上停止,再坚持一会儿,
坚持的时间是长功夫的关键。当然,不能坚持下去了不要硬坚持,时间总有个限度嘛。一种姿势累了也可以变换一下姿势、桩法。?12、站桩时要
胸怀开阔,身形意念放大,犹如顶天立地万丈高的巨人,身躯挺拔,四肢支撑,周围各部位都叫它相互牵扯,相互有拉力。?13、养生桩和技击桩
的不同在于意念活动不同。????14、三圆桩:神圆、气圆、力圆。?15、神聚才能得神养。神聚还要活跃起来,体会体内的东西,全身都不
要死,(桩功)神聚形才是整的。?16、桩功要做到肩挣肘横,两手撕拧。???17、站健身桩应是似尿非尿、似笑非笑。?三,技击桩??1
、四种技击桩:?(1)提插式:上提下压,前插下插,外撑内裹、锉、?(2)提抱式:提抱前扔。?(3)伏按式:好像按伏着一个球,外掰内
合、前按插,揉搓着往外发力。?(4)伏虎式(低位大步桩)。???2、提插式技击桩:意能爪力透手臂,又如提抓重物,随时随地抓起扔出去
。?3、无论哪一种技击桩在练时,脚下都要有提踩的意念,既提又踩,前脚提后脚踩,后脚提前脚踩。????4、握拳站桩:主要练习向前的顶
劲。提沉、拧裹钻,注意在各个角度、面积找劲,发力能否得力。?四,试力?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等八方均有挣力。前膝与后胯要有挣
力,同时又要有合力。?2、要注意肩部放松下来。不少人肩都不松。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挣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
地蹬裂意识)。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对方
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变化。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
矛盾,矛盾也谓之挣力。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7、平时要练整体的
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掤、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9、
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头胸为敌人要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重心保持皆在腰。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
向、四处横胀的感觉。勿忘。切记。?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越练身体越浑圆。??11
、试力时意念活动有挣力,动作也应有挣力的表现。?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势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复
杂的场合。?13、要练习西洋拳来研究中国拳,“洋为中用”。?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
关键。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15、意、气、力要浑圆。开始是
局部的、单线的,上的下的,左的或右的,这都不是浑圆。把上下、左右、前后、正的斜的横七竖八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才是浑圆,这种浑圆都
是在挣力中求出来的。如动一点牵动全身。我击对方一点,不是用的局部力量,而是整体力,如同圆球一样击着对方。以我的整体击对方的局部,以
我的浑圆一体击对方的散体。?16、一般拳术只有竖劲、直劲或横劲,而没有浑圆劲。要练多面力。浑圆力。?17、试力时注意全身各部是否均
整,是否有的地方用不上劲,形成空位,或是过硬过僵不舒服。意念能否照顾全身,不能照顾全身就是局部。这都是在试力时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8、试力时假借很重要,一举一动要有明确的目的。?19、站桩、试力时(生活中),注意和对方的接触点上加大些意念(全身不要加大意念,
一加大就易僵硬),如手是最多最容易接触对方的,所以,平时就应双手加重意念,一旦接触对方,手如两把虎钳、钢钩、利爪一样。出手如鹰爪,
回手似钢钩。?20、行动时(如走磨擦步),周身要均整,特别是头要撞人。?21、站桩、试力时应以自己舒服为原则,周身各部不要有轻有重
的感觉。?22、两个手掌的大小鱼际要经常吞吐,也就是伸缩。手掌不能固定不变。大小鱼际的张合对发力关系很大。?23、一个人在练习时(
试力),如大敌当前,不是一个人练拳,在身外找人假借,利用条件反射。在做时不能绝对。所谓绝对力不能绝对,身有转折余地,有灵活性。??
?24、蛇缠肘,拧、裹、刀、插、钩、锉一齐用。蛇缠肘关键在于腰,使用于单双推手。锉分大锉和小锉。?25、揉球式:快慢刚柔相济,各种
形态表现:如前走、后退、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以意行气,意气力整体相合,这是最好的练习方法。做到圆融相通,生怕
别人把球抢去。有时拿球外击,有时用球和身一齐进击,随时随地发球(发力),全身协调一致。?26、三种操拳形式:栽拳、直拳(类似炮拳)
和炮拳。操拳时身体要晃动起来,把身体荡动起来。步法要多变。?27、试力时由慢到快,由轻到重。?28、试力时要全面试,精神力要放大,
不可一招一式试力。周身要浑圆,做到挨着何处何处击,起码要有来回劲。?29、关于步法,前脚冲踏,身体前摧,头向前撞,后脚轻蹬。?30
、拳打遍身是法。钩、锉、刀、插齐用。意念一动,身如火烧。所谓意拳,注重精神力和意感。意遍周身,这就是具体的精神力。?31、所谓假借
,就是唯物的抽象,抽象要做到切实的真义。?32、从具体动作中求整体,从整体之中求具体的物质力量。?33、站桩、试力、发力时以人为的
条件反射(假借)作为意念的对象。?34、前进后退左右转动都要表现出整体一致性而不是局部的,要形体和精神的一致性,而不是单纯的形体运
动。?35、先求松、顺、合,再求东西(功夫)。松、顺、合本身就是功夫。?36、从极破体中求不破体,你师祖仰身操拳,大躬身冲拳,别人
认为是极失中的动作,但你师祖能做出力来。?37、“内抱外发”。如同抱婴儿,怀中掉不了,又挤不坏,同时又有支撑力、外发力,这叫内抱婴
儿外发力。?38、试力时手的方向不变、身要变。做到身似游龙,身形打不间断。?39、单练刀手,便于双推手。试力时定步、活步,前走后退
,左右横行都要经常操练。???40、技击各桩和试力,手臂、腿、脚要拉扯上,腰部中节不能空。?41、试力时神意要远,力发担要远。?4
2、形意拳名家曾说:脚占七分,手占三分,脚要提踩。说明脚在站桩、试力、发力、力的运用各环节的重要性。?43、一般人的力是长方的、四
方的,意拳力是圆的、浑圆的,如圆球一样,使对方感觉不到点。有固定点的发力、固定姿势的发力、停止间的发力、运动中的发力、快步大动中的
发力等等都要练习。?44、试力要上下挣拧,不可前后晃动。?45、栽拳分:大栽拳、小栽拳。小栽拳用处大。圈拳不要超过中心线。?46、
蛇蜕壳:如一个圆铁筒套在胳膊上,要突然抖擞出去。练习蛇蜕壳的桩功:蹲裆式(或丁八步),两手抬起高不过肩,与肩同宽,手指前插,如两手
臂前有老牛筋牵着。?47、站桩和试力时口里如含一颗珠子。?48、技击桩和试力,脖子和脚有如牵扯着橡皮筋。?49、不论桩功和试力都要
做到松静合。50、站桩就是蓄力,如同水银灌注全身。试力就是让水银活跃起来。发力就是运用水银鼓荡起来,让它击打体外物体,发挥效用。?
51、具体打法具体操练。不具体操练四肢和身体不合,出击无杀伤力(重量),在具体操练中加大精神力。具体打法操练熟了,到时候就能运用。
运用起来不讲法、不思考。具体打法综合用,连续发力,不管对方怎样打,我要一鼓作气,直到对方失去战斗力为止。?52、千变万化不离“圆”
。凡是动力不离“圆”。神圆、意圆、气圆、力圆。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足”就是圆。?53、伸手如号脉,伸手如问路。?54、要练习
弹、抖、泼、扬四种力。弹分冲弹和坐弹两种。???55、极零散、极松散,又能极均整。能拆得开,能合得拢,迅速的合、具体的合。?56、
拉手风琴:在行动中运力。?57、身法带动手法,手法带动身法,身手合一。?58、意自形生,形随意转。?59、站桩、试力要体会精满浑圆
身。炼精才能化气,没精没气,也就没力。神宜内敛,不能瞪眼睛,体会内部,周身毛发竖如戟,是精满浑圆身的表现。???60、加强指力锻炼
。多练支点、直点。静练动练,顶着东西练(意念),支点多做破体的。??61、多练挂打。左右侧面的挂打多练,在推手中作用大。单手勒马动
作多练。偏刀时走顺势单操练。?62、三顶:头顶、手顶、脚顶单练习。?63、桩功、试力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松静自然,精神愉快,
舒展开阔,呼吸自然,不憋气不努气。?第二个阶段,身体均整、充实。感觉到内部增长了实力。?第三个阶段,试验时不怕动、能致用。技巧配合
充实了神意力。在拳学里已有小得,入门了。复杂的试力加深研究,再实践逐渐深入,掌握了拳术的中成。大动进入小动,由小动进入不动,此时进
入拳学的上成。这是“拳不拳意不意”了,此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64、试力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力和意的面小简单易行。由大动到小动,
由极松到极紧。???65、多在身上练,荡动起来,先师说:“身动如山飞”。?66、光锻炼身体不行,光假借也不行,外界本身结合起来才行
。以无形支配有形。动静相结合,先锻炼无形(站桩),逐步锻炼有形(试力),由微动到大动,有形再到无形去体会,反反复复数年如一日必定成
功。?67、兴奋和抑制要平衡。沉、提、推、拉、分、闭之间求力量。神意力要统一、要合。出收之间,行停之间,竖、直、横、斜交替之中找力
量。练拳要明白竖直横斜四字,—切动作在此四字中去体会。两个人对抗起来也是运动在竖、直、横、斜四字之中。?68、脚腿如钻,腰似车轮。
手、胳膊、身体、头部都要有螺旋劲。?69、出手出脚如蛇吐信。多种步法要练,把步法和操拳结合起来练。操拳就是力量在拳头上的运用。??
??五,发力?1、发力先练习后坐力。?2、发力时要求作到三点:手、脚、腰要统一起来,要合。多注重各部中节的合。?3、所谓今天劲大了
,说明过去的力量是局部的,本能力量未发挥出来,前后对比好像今天的劲长大了,实际上是身肢合理使用。?4、试力、发力时不要做成绝对的,
是相对的。做到发力后有余力。发出与收回为矛盾。?5、本拳是浑圆力,一般是二挣力,起码接触点上是二挣力。?6、发力时不要提气、努气。
?7、发力松紧掌握很重要,松得越好,发力越暴、越快。?8、可以先练习这几种力:前发力、后发力、左右横力。左右力、后发力难度大一些。
?9、发力时气往下行,一瞬间不出气,声由内唤,气在内转。?10、发力时大关节未变,只是接触点上角度、面积变了,掌心变化了,拳也是如
此,力要连发。?11、注重神意打,神意和形体同时打,不见形或少见形打最好。?12、“内抱外发”和吞吐有区别。“吞吐”是手上胳膊做起
就可以丁,“内抱外发”在身上做。?13、内抱下按向前发和“内抱外发”是两个劲,前者即向下又向前。?14、做到鸡腿、龙身、虎抱头、猴
象。?15、发力时的意念:小腹如推顶一棍,把棍顶插前方的同时,背后又如挣断一绳索,又好像脱了绳索的惊马向前直奔。?16、不动点,连
发三掌,先发直力,连续二挣力,紧接着身摧臂手又发力。?17、单双推手可以挤点发,也可以离点发。挤点做比离点做难度大。?18、向前发
力注意两肩部,不要意念光在两手两臂,好像一堵墙前摧。19、掌拳打出后,不要自己刹车,要有穿透力,整个身体打出去要狠,由脚后跟狠起,
整个身体要抖出去。?20、闭口发力和张口发力两种。闭口发力往往易头昏,还是张口发力好。?21、前手打人,后手使劲,也叫助劲。?22
、撞弹、坐弹力都分高、中、低。???23、发力不能绝对,绝对人发不出去,关键在于“神滞,“神滞”就是“力滞”。想得多了,思想绝对,
神意气不自然。先想效果影响自然,倒不如不想效果,而看效果,总结经验。发力先求顺,向前,顺直力,上中下都练,再练后拉力勒马力)和下按
一拍。上发力关键在坐腰、胯、借助腰腿力。点不变,身变了,走了,同样发挥本力,力要均整。前腿打人,后腿脚要使劲。???24、发力时声
出气不出,口形不同声音不同,内部鼓荡位置不同。?25、发力前要柔松,发力是刚,刚柔松紧是一个。?26、在一呼一吸上体会发力的要领,
体会刚柔松紧的程度、作用,往往在一呼一吸之间见胜负。?27、由松合均中养,突然集中用,就是发力。多做神意打,少做筋骨打。???28
、金鸡抖翎,由静求劲,由合求劲,由劲求用。29、从整体力中求具体力,具体力是整体力的运用,整体力、具体力都要练。六、力的运用?1、
发力时注重精神力,力在预发即发之间不犹豫。?2、交手时保护自己的中心,找对方的中心。?3、交手时逢闪必攻,逢退必进。???4、对方
进击时先有承受力,然后利用物体的反作用力把对方击出去,这就要利用杠杆、撬板、螺旋力的作用。?5、物体动荡起来力量大。形意拳中说:“
伸手如号脉,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起钻落翻如箭窜。”?6、一伸手“掤、捋、挤、按”结合一起用,几种劲综合运用。掤中有捋、有挤、有
按,按中有掤、有挤……。?7、推手应注意:?(1)掌握距离,有利于个人发挥良好技能作用。搭手手臂不可伸直,半圆为宜。???(2)听
劲(也叫懂劲)。知道对方要干什么?通过皮肤的感觉了解对方的功力大小,了解、掌握对方的企图。?(3)知道身体的松紧。不要把自己的手臂
、身体当做对方的杠杆,特别是接触点要注意,要松到身体不散,意不断要连贯,随时又能合,松懈就不行了。?8、不要轻易动步,动一步就要有
一步的作用、价值。?9、一动手就要有必胜的信心,提起精神,连续进攻,给对方沉重的打击,不要留给对方喘气的余地。?10、有时和对方同
时进击,以击还击。进就是保存自己,打击敌人。?11、推手就是打。?12、在对手想发未发时是进击的好机会,“一”字未出口力就要发出去
。肌肉原在放松状态,意念一紧,啪力就发出去。?13、实做起来,两手不能平行,要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这样进击和防守时才方便
。???14、平时养成形松意紧的习惯,遇到对手也不要紧固肌肉,否则易被对方牵动,失去平衡。?15、先师说:“瞎打打也有好处”,和各
类人打,不会拳的有的比练拳的还难对付。练拳的心里有框框,没练拳的没包袱。?16、顾,就是打,打就是顾。退为进,进击才能自卫。?17
、力点牵移重心,力点就是力心,力心就是重心。听劲是通过皮肤反应到大脑,认识对方的力心、重心。?18、推手时可以搭手就放人。???1
9、往下一压一按紧接着单手或双手就往前发。?20、单手可以刀,双手也可以刀,只要一牵动对方就二次发力。?21、推手时通过支点找力点
,通过力点找重心。?22、和对方搭手必须是侧身,不要正面接触,把自己的中心隐蔽起来,使对方找不到自己的中心,而找对方的中心。?23
、单掌(拳)发人时,必须侧身顺肩,臂微曲,肘垂下,不要外抬与内夹。???24、遇敌搭手,如对方先出击,必须先把自己中心躲开(避开对
方所击目标)的同时打击对方中心。?25、两手掌的合力使用。当两掌接触对方后,后手掌张开摩擦掌心,螺旋前进。?26、推手时动作尽量小,小了对方不易发觉就发力了。如果动作大,对方容易躲闪。推手划圈要小,大了不好。?27、动手不是目的,放人是目的。所谓打轮(划圈)是为找对方的空隙,一旦找到了可击的机会,要连续进攻,直到对手无力还击败倒为止。?28、打对方的上身两肢时,目的在穿透对方的中心,需用摩擦力、锉力。???29、和对方搭手,如是一般的对手,直接进;如对方稍高明一点,先作矛盾,迷惑对方,紧接着进击。如对方双手齐进,先扫除手指,然后进击。?30、敌人直来,我以横取。?31、试力发力时行动起来如猿猴,精神如怒虎。???32、有了相当功力以后,好像练拳如游戏。?33、竖、直、横、斜四种力结合互用,相互变化。各种打法是:吊打、圈打、闪打、直拳打、头打、勾拳打等等都要练习。?34、不练打“死人”,也不练挨死打。?35、如被对方抓住手臂,可以扬肘摇动身体,摧毁对方。?36、快拳点打无力,不可怕。直拳、勾拳落点重。?37、身法、步法、手法不论散手、推手以利个人为原则,任意变化。?38、“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39、两手搭手后精神、意念的变化、角度、面积也应随着变,发力点也应跟着转移。?40、接触点上的面积未变,发力时的角度可以变,力点不变,力根可以变,身动。?41、推手时两手互为根用,出左手右手随,出右手左手随,双手齐用,或一手主一手次都可以。?42、手快不如身快,身打人,表现于手。?43、双推手的几种打法:?(1)左右手往后刀:左手刀右手助,右手刀左手助。脚蹬、腿伸、腰转、臂旋。一手勾一手拍。?(2)左右旋转刀:左手刀右手催,反之如此,用整体力。?(3)左右拍打:左手下拍,右手往对方的右后方摧拍打。反之,右手往下拍打,左手往对方左后方摧拍打。注意身体的整劲。?(4)撑打法:如对方双手之上,此时向对方右肩处上撑,以被动变主动,同时右手由对方臂下向上拧钻,把对方撑开,直接向对方脖颈砍去,紧接着向前发力。左右手可交替进行。?(5)如我左手在对方右手下,我的右手挟对方左手,此时我左手向左方抖动对方右臂(用横外力),同时,我的右手向对方左方发内横力,只要牵动对方紧接发力(上步),不容对方喘气。?(6)只要和对方一搭手,我的双手可发横力,同时上步就撞,一下不成就连续进击。?(7)和对方搭手直接向前发力,不论直力、弹力和惊弹、惊抖力都行,发力无断续。?(8)只要对方一脱手,竖直横斜的力可综合使用。?44、单推手:???(1)右手和对方一搭手,小臂向右下方一拧的同时吊起右轴,直接向对方右心或右肩窝处猛撞(用半栽拳),如对方不倒,连续进击。?(2)可用撤步大捋(双推手也可用)。???(3)小臂向下一拧直拳进击。?(4)搭手把对方大小臂向一侧拧逼的同时用肩前靠打。推手时搭手的角度很重要,伸手是曲直形,小臂不能横担,我握拳或半握拳要拧裹螺旋。大圈不如小圈,无形圈最好。?45、无论单双推手,其基本原则是掀起对方而击之。??(1)如果对方用肩扛的话,可以用左右内外横力扇。?(2)如果对方直力撞过来,可以用左右刀击之。???(3)如果对方左右晃肩,可发左右横力。?46、长、中、短距离以及靠身的时候都能发挥具体的力。大动、小动或形体不动时也能发出力才行。?47、发力时一般身体下蹲,不用直立身体,含蓄一些。发力要击其中心,不要打两头或左右。?48严正面侧打。对方如猛扑过来,可原地不动,身由正面变侧面用炮拳打。???49、两人动起来,先打乱对方的肩架配备,乘乱攻其中心。?50、两人动起来,先攻其坚,不要攻其虚;要攻其背,不要攻其顺。?51、拳打“一阴反一阳”。精神如怒虎,气质若灵犀。?52、拳到无意方为真。?53、击对方的力头要侧面击,不要击正面,力头让过去击侧面,要讲角度。?54、无论对手个头是高或低,或胖或瘦,都不要凑合对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坦然自若。平时要研究个头大小,身体胖瘦的技击特点。?55、技击无非是竖直横斜高低,这是一般规律。?56、单推手可以抢手就进发,不论对手有多高,有多大力,手臂一缩就进去,或动步拧身用螺旋力进击。?57、单推手,如对方捋我之手,我被捋之肘一竖用肘尖对准对方胸部击打,紧接着用掖掌双手合力打。肘打时要用身摧肘,这是其一。又如对方捋我右手,顺对方右腿用我右手背下滑按之.,同时我的左手通过我的右臂上方向对方胸口进击。?58、推手时还要用沾连粘随。?59、单双推手时重心可以移动。如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手上、臂上或身体某一部分。?60、进步侧身直掌上发打中,力由腿胯腰上发。侧身直拳下打左右肋下部。?61、双推手。对方双手抓住我双肩、双臂,我直进不行,可以用左手刀其右手(挑挂也行),右肘中节内螺旋拳头朝对方脸上打。在螺旋中右手臂上钻,不钻力量不够。也可以单手发力、双手发力发合力)都可以,灵活多变。?62、单双推手做(试力在内意念:提、拉、撑抱。?63、两手搭手后,如对方用手或胳膊压我手臂,我手腕如抱球状上指螺旋即变被动为主动。?64、我右脚在前时对手左拳打来,此时我右脚一撤步出右拳打。如对方右拳打来,我左躬身右拳打,连肘肋一齐打。?65、推手要钻、裹、拧横。?66、运用左右刀时,刀老了不行,不及也不行,适中为好。?67、远截近斩(散手)。推手时可以靠打、肩打、肘打。?68、不挡不架就是一下。???69、头打一似枪。头打五方。?70、千变万化不离“?十”和“圆”字。形意拳名师说过: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竖、直、横、斜)。???71、出手就不是一下,左右手交替进攻,或者手、足、膝等一齐用。?72、蜻蜓点水打法。跃起来打。?73、单双推手时遇到力大的要运用空、化、卸、走的打法,不能硬顶。?74、双推手时利用“内抱外发”,搭手就放人。?75、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打击对手。?76、蛇行:击头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两头首尾齐应。?77、推手注意腰中节含蓄。两肩争开,步眼随时变动,交换中心,以自己得力为主,不要顶牛。两手要分开左右手、前后手,曲折含蓄。对方直力攻我时,上下取之,不行,左右横力取之,如再不行,上下左右力交相取之。?78、单推手遇见力大的,有破法三。???(1)后手打前手一下。?(2)以腿为轴避开己中。??(3)外螺旋。79、单推手或单臂发力,应是顺而出,步前冲。单操手多练。运动中练习单拍、双拍和双刀拍。?80、练拳要有斗性,决斗精神,有狮子和老虎的精神。?81、若言其用无力不具。是从桩功开始,从桩功中得来的。静的时候求本身的力量,用是体会外部的力量,试力要体会内外结合了没有由精神到达了物质没有?协调了没有由小动的试力到大动的发力,力量到底有多大发力就是试验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先练一面发力,再求多面力。试力求浑圆力,不要求一面力,但开始先练求一面力,集中力量发好一面力,继而两面力、多面力直到浑圆力。力由试而生。锐角无论在何方都能发力爆炸。?82、断手(散手,开始有四种打法:?(1)大开门。?(2)闪中门。?(3)虎抱头。?(4)猴像。鸡腿、龙身、虎抱头、猴象在散打中的运用。散打就是往身上操拳、实做。?83、锉力分为中锉、高锉、锉着栽、单手锉、双手锉。?84、和对手打起来推手不抵抗是错误的,绝对抵抗又是错误的。攻守是一个,守攻也是一个,攻中有守,守必须攻,不能消极的守。守中有攻,守攻做到一,不能做成一、二,守和攻是一个动作。闪打、退打要练习,闪中打,退同时打,做到闪打合一,退打合一。???85、接触对方后发力变点要速。发力掌握距离,发力身手相随。伸手不过前脚尖,认点发力要及时。?86、光线就是精神力。?87、单双推手如对方力大,我利用中心,把重心放在接触点上,上下左右前后都能用,把本身荡动起来。如果对方直撞,我可偏撞,左右偏撞,利用作用力的作用。总之,利用矛盾击对方。搭手后,把我的重心动荡起来,把荡起来的中心放在接触点上,放在对手的某一部位上,要害的部位上。上下左右前后荡起来,对手就招架不住了,对手被动我进击。?88、力不打功,功不打力。要敢和对方换打。?89、准备三下子,才能还击对手一下子,才可卖破绽。只会一下子的功夫,不能出门。?90、敌以直来,我以横取,横来我则钻打。?91、把身体拆散了,才能整起来。极松才能极紧,没有极松,就没有极紧。做到了极松,气血神意才通,周身才均整。在似动非动中打人发力。?92、走身法不管点不行,走身法同时还要管着接触点,不丢点,不能断,起码管着对方的一双手,重要的管着中节胳膊(推手)。?93、推手,钻裹拧横别忘了粘,竖直横斜要粘,注意粘性,这样出东西更漂亮,不然对方容易跑掉、滑点、跑点。没有粘性不行,没有吞吐不好,没有粘性就没有吞吐,没有粘性不好利用吞吐,滑得很。要粘必须先引,对方松不能粘。先引对方的劲,把对方的劲引出来、问出来、两个力点相碰击的时候用粘性,然后钻裹拧横就能用上,突破外围,攻其中心。?94、刀不动对方、偏不动对方时,自己要转换身法,你不动我动,避开正面,进击侧面。力小对付力大的,个小应付个头大的,采取这种打法。刀不动压不下来,往上挂。下不行往上走。先拍打,紧接着刀偏,拍打刀偏一齐用。不随对方,一随对方就破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见势打势,见招打招。?95、侧面放打不行,中上找,中上不行,上路找,上面不行侧面放打。?96、个大的不放,震动他的“五脏”。?97、不能中顶中,中的要点不仅在脊骨,在两脚跟上,两脚变换角度,守中在脚底下。?98、如果身动手顶住点,身多变方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被对方利用支点。对方攻中划圈破之。?99、如对方崩打,我用圈打,撑开对方进击。对方高打时我偏刀还打。如对方身手在上面容易击我脸部,我翻手打,左右打。碰到实力采取分散其实力的打法,如对方直来我左右取之。?100、一般人发力不漂亮,着相、执着了。搭手如同自己在操作,打人不要想,把自己学的东西往对方身上练。?101、坐弹力发不好,在于按劲大,冲劲小,应是按小而冲劲大。此式支点加强力,支点不能打软,按是支节,撞才是本体,主攻方向,不能一、二,按时跟着就撞,按撞同时进行。?102、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前紧后松,后紧前松,松紧互用,半松半紧,诱敌深入。各个角度的松紧随时调整,为我所用。遇见强力必须松点,往前松。?103、挤点离点击。直力横放不行,圆放。多练长的,多练腕关节、肘关节的曲折。趁乱击中。?104、见“?十”字就划圈,划了就进。阴手划圈、阳手划节圈(滚动中)。?105、双推手时可以用淬惊打(惊弹力、惊抖力)。对方受惊突然进击。两手交替左右送肩。?106、按撞合用,手不能低,这叫伏按同时前撞。??107、接触点和身上要平衡。火机一发务须落(鸟落了下来),把人要放倒。意到形随,随时随地都作拳。曲中求直,和神气相吻合。搭手如触电。接触点和中要分开动,点顶着然后动中,可以分解用。?108、你(指笔者)过去环动的多,枢动的少。在推手中用蜻蜓点水,一连三点。?109、手不空出,意不空回,非要带点东西回来不可。逢闪必打,双推手必须注意双重,双重不便行动。抱圆守意,手伸不过腿,肩架配得备当。发力时注意枢的作用,脚和头相争。?110、精神的配备是主要的,形体是次要的。要用枢打人,大环小环都用上。?111、过实则滞,滞则死。?112、两脚、腿要不断地交换重心,才能使身体不失去平衡。?113、手胜三、脚胜七,上肢上身用力大身体易于失去平衡,头重轻脚。?114、出手如指弹,回手似钢钩。用身体去发力,手上的重量不能超过身上的力量,否则失去平衡,发不出去力。?115、用身打人,.往往先接触对手的是手脚,手脚是身打人的具体运用。手脚要体现出身打人来。?116、拳到中成以后就不用招了,所谓招是力的具体运用。中成以后出手即是处,随便打,自然运用力学。?117、双推手拍打,和对方搭手后,如我右手托崩对方左肘尖,左手伏按对方右手时,此时我的右手崩掀对方左肘(往对方中心线处),我的左手下按对方右手,让其失去平衡。?
献花(0)
+1
(本文系长庚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