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谢兆丰运用龙胆泻肝汤的经验
谢建华(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姜堰225500)
关键词谢兆丰龙胆泻肝汤经验
中图号R25
谢兆丰主任医师长于治疗内科疾病,辨证用药,
有其独到之处。临床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头痛、鼻
衄、失眠、阳萎、胆道蛔虫症、呃逆等证,屡获良效,现
整理如下。
1头痛
王某,女,38岁,工人,1991年3月8日初诊。患
者左侧头部间断性疼痛4年余,曾服用过西比灵、去
痛片、泰必利及谷维素等药,未见明显好转,头痛如
线抽,以左侧耳尖上部为主,严重时涉及耳根。伴口
苦咽干,便结,面赤,舌红苔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
之邪循经上冲所致。治以清热利湿,泻肝通络止痛,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山栀10g,黄芩10
g,泽泻10g,川芎10g,木通10g,银花15g,石菖蒲
6g,生大黄各6g。水煎服,每日2次。4日后复诊,
症状大为减轻,发作时间较短,原方再进5剂。头痛
告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该病所发部位,正是胆经循行之处,参合脉
证,当属胆经病变,肝胆相表里,清肝胆之邪,疏肝胆
之气,故用本方药至病除。
2鼻衄
李某,男,33岁,1990年6月12日初诊。素患鼻
衄,近旬来因吵架发为大衄,纯血鲜红,血涌量多,日
发数次,曾采用止血剂及鼻腔填塞治疗方法,疗效不
佳。诊时证见右侧鼻腔反复出血,伴头昏胀痛,右侧
头部有跳痛感,口气臭秽,口干苦欲饮,舌质红,苔黄
厚腻,脉弦滑数。证属肝火上炎,迫血妄行,治拟泻肝
清热,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木通
10g,泽泻10g,黄芩10g,山栀10g,生地10g,桑
白皮10g,丹皮12g,夏枯草、仙鹤草各15g,柴胡5
g,服药3剂后,鼻衄已止,头胀痛缓解,仍口鼻干燥,
复方再进5剂,诸症均除,后改用龙胆泻肝丸以巩固
疗效。
按:素患鼻衄,阳络已伤,因事不遂,暴怒伤肝,
化火上逆,木火刑金,灼伤脉络,血行上窍,肝为将军
之官,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喜条达。故取本方以平逆
肝阳,凉血清热,采用标本缓急之法,而收效亦捷。
3阳萎
周某,男,28岁,工人,1990年11月30日初诊。
新婚2月余,因阴茎萎软不举不能同房。追问其病
史,患者5年来一直在南方某省做工,因居住潮湿,
出现阴囊发红微肿,汗出搔痒,并有下肢酸困,舌苔
黄稍腻,脉弦数。此属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所致。治
拟清化湿热:龙胆草10g,山栀10g,泽泻10g,丹皮
10g,生地10g,木通10g,萆10g,黄柏12g,苦
参15g。服药6剂病情减轻,继服10剂而诸症悉愈。
次年春节前患者告之已喜得一子。
按:该病所发部位正是肝经循行之处。患者久居
湿地,日久化生湿热,蕴结肝经,而致宗筋弛纵。参合
脉证,本病当属湿热所致,故采用清化湿热法,获效
显著。
4胆道蛔虫症
仇某,男,28岁,供销员,1990年11月2日初
诊。右上腹部钻顶样绞痛3天,呈阵发性加剧,坐立
不安,大汗淋漓。在本院门诊作B超检查发现胆囊
颈部见有9cm左右的蛔虫影,确诊为胆道蛔虫症。
病发后曾服食醋数口及中药汤剂乌梅丸均未奏效。
疼痛仍然,每隔半小时发作1次。伴有发热、目黄、口
苦、大便3日未行。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证
属肝胆湿热,胆道阻滞,不通则痛。治拟清热利湿,通
腑止痛。龙胆草10g,山栀10g,黄芩10g,连翘10
g,川楝子10g,生大黄(后下)10g,茵陈20g,黄连4
g,柴胡6g,甘草6g。服药2剂泻下蛔虫3条,腹痛
已减,目黄明显消退。宗原方去生大黄、黄连,加广木
香10g,使君子10g,又服5剂,疼痛已除。数日后复
查B超,胆囊内未见蛔虫影。
按: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结合病史,辨证为
肝胆湿热。故选用以龙胆草为主药的龙胆泻肝汤。因
非大苦不能安其蛔,非大寒不能清其热。采用苦寒清
下并进,使肝胆得疏,腑气通畅。药证合拍,故愈。
(收稿日期:1997-09-15)
—701—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3月第14卷第2期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TCMVol.14No.2Mar.1998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