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眩晕的中医诊治精华
2017-06-11 | 阅:  转:  |  分享 
  
眩晕的中医诊治精华

眩晕

由于风、火、痰、虚、淤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

主症的一类病症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

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

可突然仆倒。

(1)病因病机:本病起因常与忧思恼怒、肝肾亏虚、恣食肥

甘、气血不足、劳伤过度、淤血阻窍有关。紊体阳盛,恼怒焦虑,

气郁化火,灼伤肝阴,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久病伤肾、禀赋

不足、年老肾亏、房事不节,可致肾精亏虚,脑失所养;若过服温

燥劫阴之晶,伤及肝肾之阴,则脑目失养;久病不愈或失血之后,

或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可致清阳不升,脑诲失充;恣

食肥甘、饥饱无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生湿生瘀,可致浊阴难

降而上蒙清窍;头颅外伤,气滞血瘀,气虚血滞,痰淤阻痹脑络

等,皆可引起眩晕。

(2)诊断要点: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闭目即止或如坐车

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D区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

色苍白,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④查血常规、测血

压、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X线摄片,头颅CT,MRI

等以明确诊断。

(3)鉴别诊断

①卒中:卒中昏仆与眩晕有相似之处,但卒中昏倒、不省人

事,伴有半身不遂、口占嘴斜,或不经昏仆,仪有口舌嘴斜、舌强

语謇。眩晕则神志清楚,无半身不遂及口舌嘴斜等。

②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

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嘴

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

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

表现。

③痛证:痫证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或伴口吐涎津、抽搐

等;重症眩晕虽可昏倒,但神志清楚。

(4)辨证论治

①肝阳上亢: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

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

细数。治法:平肝潜阳,滋肾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含天麻、钩

藤、石决明、栀于、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

茯苓。肝阴不足者,加生地、女贞子;偏火盛者,加龙胆草、夏枯

草。

②气血亏虚:主症:头晕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

华,神疲懒言,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治法:补气养

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含党参、白术、黄芪、茯神、远

志、当归、甘草、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腹痛加肉桂,

便溏加砂仁、麦芽。

③肾精不足: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

眠多梦。偏于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偏阳虚

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丸,

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左归丸含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

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右归丸含熟地黄、山药,山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熟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④痰浊中阻:主证: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少

食多寐。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药:半

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泽泻、代赭

石、甘草。

八珍汤加味1

[药物组成]人参10g,川芎10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

12g,当归12g,白芍12g,熟地黄12g,生苓15g,生姜3片,大枣

3枚。

[随症加减)记忆力减退者加郁金、石莒蒲、益智仁;精神

抑郁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肢体震颤者加全蝎、蜈蚣;头痛

者加细辛、藁本;四肢不温者加桂枝、川牛膝、附子、巴戟天。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疗程

间隔3~5天。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

高某,女,38岁。患者1年前曾一氧化碳中毒,治疗后好

转,但嗣后经常感眩晕,动则尤甚,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

力减退,精神抑郁。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见患者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给予基本方加郁金15s,石菖蒲

log,益智仁10g,远志10g,柏子仁25g,酸枣仁25e。每日1剂,

水煎服,7剂后眩晕减轻;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而愈,随访半

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一氧化碳中毒为冬季常见病,经及时抢救治

疗,患者多无生命危险;但常遗留眩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根据其中毒时出现眩晕,头痛、无力,动则气急,恶心、呕吐

等症状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乃为中毒后正气损伤、气血亏虚、

气机逆乱所致,故治疗以补益气血为原则。方中人参、黄芪、熟

地黄益气养血;当归、白芍养血和营;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

气;川芎活血行气;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之气。诸药合用共奏补

益气血之效,经临床观察,其疗效满意。

八珍汤加味2

[药物组成]白术25g,葛根、茯苓各30g,当归、川芎各

15g,熟地黄、白芍、天麻、鸡血藤、丹参各20g,泽泻40g,人参、炙

甘草、水蛭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分6次服,2天I剂。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化瘀活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40例,治愈

陆某,女,63岁,眩晕反复发作5年余.曾在省级多家医院

求诊,经头颅CT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选服中西药未效,

近期发作频繁而求诊。症见:眩晕发作,头转动眩晕加重,高枕

或恰当位置眩晕消失,伴恶心呕吐,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倦乏

力,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颈椎片,颈1~5椎轻度骨质

增生。辨证为气血两虚眩晕。方用八珍汤加味治疗。药物及用

法如前述.连服15剂而症状消失,又用5剂巩固疗效.随访1

年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是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多为之隐袭发病.《灵枢》所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一二……无虚不作眩.说明眩

晕以虚症为多。中老年人脏腑功能渐衰退,脾胃虚弱,不能运化

水精微,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或长期劳倦,或用颈

不当,耗伤气血,气随血耗,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肝失所养而

虚风内动,气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而眩晕。气血不足,血行艰涩,

脉络失养,虚淤共存,影响气血运行,脑部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治

以补养气血,健脾益胃,熄风化瘀为主。方中四君药益气补中、

健脾和胃;四物补血凋血。丹参、水蛭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

化瘀行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天麻

为养阴滋液,熄风之要药;葛根入脾胃以升清气,鼓舞胃气上行

以行津液,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气血上行以供脑;鸡血

藤补血而通经络;泽泻、白术合用利水渗湿化饮。诸药合用,共

奏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化瘀活血之功。从而改善血流量,气血

充足,脑部供血不足情况得到缓解,而眩晕消失。

白芍木瓜汤

[药物组成]白芍20g,木瓜10g,葛根15g,丹参15g,川芎

8g,当归10g,鸡血藤20g,红花6g,法半夏10g,泽泻15g,威灵

仙10g.粉甘草6g。

[随症加减]上肢麻木者加桂枝6g;恶心呕吐者加苏梗

6g,法半夏改为姜半夏6g;大便稀薄者加炒山药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经验心得]白芍木瓜汤中,白芍柔肝养血,现代药理学研

究提示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木瓜具有缓急舒筋的作用;葛根

有升津解痉作用,它含有葛根素及葛根黄酮有扩张动脉血管,增

加血流量的作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鸡血藤有养血活血、祛

瘀通络作用;半夏、泽泻燥湿化痰,泽泻还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

清胆固醇的作用。全方共奏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

功。痰瘀化,气机畅,脑窍得养,眩晕亦止。另外,在治疗的同

时,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剧烈突然的头部运

动,发作期间,少做或不做颈部旋转及抬头动作,保持心情乐观,

饮食清淡。

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方

[药物组成]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葛根18g,陈皮

12g,茯苓12g,泽泻9g,生甘草9g,桑枝9g,秦艽9g,钩藤9g,丹

参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连服3

个疗程。

[功效主治]熄风化痰,健脾祛湿。

[经验心得]《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颈性

眩晕症仍是由于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治宜化痰熄风,健脾

祛湿,故以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方治之。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

熄风又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症之要药。更以自术、

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而为辅,佐以陈皮理气化痰,泽泻渗

湿利水,用葛根之解肌,加钩藤而熄风,桑枝能燥湿宣痹,丹参可活血而入肝,又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全用,熄风化痰,健脾祛

湿。更兼施以手法放松其肌筋又可安神,则眩晕之症当可豁然

而愈。

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汤

[药物组成]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2g,钩藤18g,茯苓

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0枚,葛根30g,川芎

15g。

[随症加减]痰湿盛者加生薏苡仁、竹茹、制胆南星、白芥

子;湿热盛者加蒲公英、川黄连、黄芩、佩兰;脾胃虚弱者加党参、

黄芪、薏苡仁、山药;耳鸣者加郁金、石菖蒲;血淤明显者加三棱、

莪术、地龙、蜈蚣。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10天为1

个疗程。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68例中,痊愈(眩晕、恶心欲呕,倦怠乏

力、多寐、纳差等临床症状消失)53例;显效(临床症状好转或改

善)10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

92.5%。

[经验心得]眩晕多见于耳源性,颈椎病变、心脑血管病变

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欲呕,倦怠乏力,多

寐,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中医认为,眩晕可由肝阳上

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所致,以痰湿中阻型眩晕较

多见,究其病机多由饮食失节,恣食肥计厚味;或忧思劳倦而肝

失疏泄,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

湿内生,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致。病程日久,痰湿郁久化热,致气滞血瘀,出现痰湿热瘀互结,病情缠绵难

愈。方中半夏,陈皮燥湿祛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天麻、钩薜

平肝熄风;大枣、甘草、生姜健脾和中;重用升津舒筋之葛根及活

血化瘀之川芎,以改善脑部血供。诸药共奏燥湿祛痰、健脾和

胃、活血化瘀之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1

[药物组成]制半夏10g,白术20g,天麻10g,茯苓30g,胆

南星10g,钩藤15g,菊花12g,泽泻10g,陈皮10g,石菖蒲10g,

甘草6g

[随症加减]久病者加蜈蚣2条;气虚者加炙北黄芪30g;

失眠者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5g;苔黄脉数者加黄芩log,耳

鸣,耳聋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呕吐重者加代赭石30g,竹

茹10g,生姜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复渣,共煎2次药液混合分2

次服.诸症减轻者可隔日服l剂,而后停药。天麻宜姜汁炮制

另炖加入上药液混合后服,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少食辛辣、低盐

饮食。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熄风止眩。

王某,男,40岁.3天前劳累后突发眩晕,视物旋转如坐车

船,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闭目静卧、不敢活动,活动睁眼则眩

晕、恶心,呕吐加重、出汗。曾在当地卫生所给予20%甘露醇、

山莨菪碱等药物治疗无效,而来医院就诊,要求改用中药治疗.

诊见:闭目静卧,泛漾欲吐,眼球震颤,神志清楚,听力检查呈感音性障碍.血压14/10kPa,心肺无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弦

滑,诊断为耳源性眩晕。中医辨证为,痰湿内阻,风痰上犯.治

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处方:制半夏10g,白术20g,天麻10g

(另炖),茯苓30g,胆南星10g,钩藤15g,菊花12g,泽泻10g,陈

皮10g,石菖蒲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3剂。复

诊:恶心、呕吐消失,能睁眼起床,但仍眩晕,视物旋转,不敢转

头。上方去竹茹,加钩藤10g,蜈蚣2条,连服6剂,诸症悉除,

耳检无异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耳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主要由

风、痰、火、虚、瘀或兼外感为患.病机上表现为虚实夹杂。本组,

病例以脾湿生痰,兼并肝风内动者居多。痰浊蒙蔽清阳,风痰上

扰清窍,故发眩晕、耳鸣、听觉减退;痰湿中阻,故胸中泛漾欲吐。

选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胆南星、钩藤、菊花化痰熄

风而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助天麻法半夏止眩;茯苓、泽泻健脾

渗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石菖蒲宣窍祛痰湿;甘草和中调

和渚药。全方配合,相得益彰,共奏燥湿祛痰,熄风止眩之功效。

经临床验证.本方随症适当加减治疗耳源性眩晕疗效较好。

半夏白术天麻汤2

[药物组成]半夏9g,天麻10g,白术9g,茯苓15g,橘红

6g,甘草3g,生姜3g,大枣6g。

[随症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泽泻;脘闷

不适者加砂仁;耳鸣者加石菖蒲。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日服2次。

[功效主治]健脾除湿,祛痰熄风。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眩晕病。

[经验心得]内耳眩晕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发病

时患者感觉周围事物或自身空间旋转,不能站立;常被迫闭目侧

卧,目不能睁,头不能动;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这些

症状与中医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眩晕相吻合。治疗

宜健脾除湿、祛痰熄风,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方中半

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镇痉定眩,二者合用,为

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姜枣

调和脾胃;甘草和中而调药。诸药相配,标本兼顾,可获良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3

[药物组成]法半夏、胆南星、姜竹茹各12g,白术、党参各

30g,天麻15g,茯苓20g,石菖蒲9g,刺蒺藜18g。

[随症加减]面色淡白、气短懒言者加黄芪45g;胸脘痞闷

者加砂仁6g;颈项不适者加葛根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熄风通络,止晕。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经验心得]方巾天麻熄风、通络、止晕。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中谓:“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李东垣《兰室秘

藏》谓:“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法半夏、姜竹茹降

逆止呕;刺蒺藜、石菖蒲、胆南星熄风涤痰、醒神;党参、白术、茯

苓益气健脾去除生痰之源。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天麻可增加

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法半夏

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白术降血糖、抗血凝,延长凝血酶元及凝血时间:茯苓降血脂、血糖;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血管

平滑肌收缩,扩张脑血管,且降低血黏滞度,改善血流变性,降低

耗氧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常规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性眩晕的治疗;川芎嗪具有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的作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4

[药物组成]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茯苓12g,紫苏

叶12g,生姜3片,陈皮6g。

[随症加减]若呕吐较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纳差者加神

曲、麦芽、莱菔子;脑梗死肢体活动不灵者加桃仁、红花;心烦失

眠者加酸枣仁、远志;便秘者加大黄。

[治疗方法]每日1剂。疗程为4—7天。

[功效主治]化痰降逆,健脾燥湿。

[临床运用]治疗眩晕恶心呕吐35例中,治愈24例(眩

晕,恶心、呕吐等症消失),有效10例(头晕、恶心呕吐等症减

轻),无效1例(患者自感头晕无明显改变,给予大承气汤后头晕

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97.1%。

段某,男,52岁。因晨起眩晕,恶心呕吐1小时入院。患者

感头晕、目眩,不能坐起,转头时感头晕加重,恶心呕吐,呕吐为

胃内容物,呕吐为非喷射性.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颈椎拍

片或CT检查提示颈椎增生。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辨证为眩

晕,痰浊中阻。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剂后感眩晕减轻,

恶心呕吐好转,继服6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年再未发作。

[经验心得]脾湿生痰,肝风内动,痰浊蒙蔽清阳,风痰上

扰清窍,故眩晕而头重痫。痰气交阻,浊阴不降,故胸闷呕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半夏白术天

麻汤为治风痰之眩晕、头痛之常用方。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

头痛之要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

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为君药。臣以白

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

茯苓健脾渗湿浊,与白术相合,尤为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姜

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5

[药物组成]法半夏、炒白术、天麻各12g,茯苓20g,陈皮

10g,川芎15g,丹参30g,石菖蒲12g,葛根30g,甘草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生石决明30g先煎,钩藤12g

后下;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2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痰热

重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气虚者加生黄芪20g,

党参15g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14天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经2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是中老年

人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

度增加、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动脉受压,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造成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等,使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扭

曲、血流缓慢、微血栓形成,供应前庭系统、脑干、小脑等部位的

动脉一过性缺血或可逆性卒中所致。由于脑动脉硬化,血管弹

性较差,单纯使用血管扩张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而且只能暂时

缓解症状,疗效不巩固。我们在静脉滴注血栓通的基础上,辅以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口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比选用半夏白术

天麻汤加减合活血化瘀药治疗本病的疗效略高。《丹溪心法·

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说明了“痰”在眩晕

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治痰为本病的治疗要点。然而痰浊内阻日

久,气血运行不畅,淤血内停,致使眩晕反复发作,故又有人认为

“无瘀不作眩”。本组有2l例患者具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征象,

说明除缘于痰浊之外,尚兼有淤血内阻之象。根据《脾胃论》中

“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

不能除”之说,选半夏、天麻化痰熄风,作为治眩晕之主药;白术、

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燥湿化浊祛痰为治痰之辅药;原方中加入川

芎,丹参活血化瘀,石菖蒲理气化痰为佐药;葛根升举清阳直达

病所.甘草调和诸药与葛根共为使药,共成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之剂。

半夏泻心汤合针灸

[药物组成]半夏泻心汤:半夏12g,黄芩15g,黄连6g,党

参15g,干姜6g,泽泻20g,白术10g,甘草10g。

针灸:主穴取足三里、丰隆、内关、太冲,均双侧,用泻法。

[随症加减]半夏泻心汤:肝阳上亢型加天麻15g,龙胆草

12g;气血亏虚型加当归10g,黄芪60g,大枣数枚;肾精不足型加

熟地黄3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痰浊中阻型加制胆南星10g,云苓12g。

针灸:肝阳上亢型加曲泉(双)用泻法;气血亏虚型加太白

(双)、合谷(双)用补法及灸神阙;肾梢不足型灸肾俞、神阙;痰浊

中阻型加中脘用泻法。

[治疗方法]半夏泻心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针灸:每日1次,每次40分钟,行捻转补泻手法。

[功效主治]和胃降逆,镇肝熄风。

患者,女,58岁。自述素患眩晕,前天突然发作,自觉天旋

地转。如坐舟车,眼花耳鸣,平卧晕轻,动则加重,且见呕吐,大

便4天未行。舌质红,舌苔滑腻,脉弦滑。此为久病气血不足,

秽浊中阻,肝气化风,夹浊上逆,闭阻清窍而发病。属痰浊中阻

型眩晕。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制胆南星10g,云苓12g,每日l

剂,水煎服,10剂为1个疗程。针灸取足三里、丰隆、内关、太

冲、中脘,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该患者服药3

剂及针灸治疗3次后眩晕明显减轻,呕吐止,大便通。5次治疗

后眩晕完全消失,巩固治疗3次后诸症状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一证,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

痰,虚4个方面。治法有从本从标之异,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

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急者多偏实,一般以熄

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眩晕虽有肝风上旋,但胃

气不降、浊湿不化、中焦升降失常、肝风夹痰上行、蒙蔽清窍乃为

本证的重点,故在治法上不治肝而治胃,胃气降则眩晕止,故投

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辛开苦降而奏效;针灸取足三里、丰隆、内

关、太冲为主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合主内腑”取之可和

胃气;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为“治痰要穴”,取之可燥湿祛痰;内

关为手厥阴经络穴,与少阳三焦经相表里,取之可通利三焦;太冲为足厥阴肝经所注为“输”,又为原穴.取之可降逆平冲,镇肝

熄风。四穴合用可和胃降逆祛痰,清潜肝阳而治眩晕,针药并重

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朴气活血方

[药物组成]黄芪30~100g,丹参15~30g,桃仁10g,川

芎12g,泽泻10g,赤芍12g,牛膝10g,当归10g,生甘草6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白蒺藜、菊花;肝肾

不足者加枸杞子,熟地黄、山药;气血亏虚者加太子参、白术;痰

浊中阻者加陈皮、制半夏;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干姜。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化瘀。

李某,男,7l岁。患脑血栓病10年,经治疗病情稳定,生活

尚能自理。近日患外感,经治虽愈,但经常眩晕,不能起床,起则

眩晕.欲仆,需人扶掖持杖而行。只能俯视,否则感觉天旋地转。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气短,脉细而涩,舌质淡紫,舌苔薄白。

查血压20/14kPa。证属气虚血淤眩晕,治宜补气活血。处方:

生黄芪50g,丹参20g,桃仁10g,川芎12g,赤芍10g,泽泻10g,

牛膝10g,当归10g,太子参15g,白术12g,甘草6g。5剂,水煎

2次,分早、晚服。药后头晕目眩较前好转,亦能起坐,纳呆,脉

细涩。原方加鸡内金12s、焦三仙20e,继服5剂,诸症明显好

转。后以原方进退,共服药25剂,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

见复发。

[经验心得]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井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

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甚则昏倒。老年人五脏功能

衰退,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供于脑,脑失营养,故老年人

发生本病,屈虚者居多。正如《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

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

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因颈椎病引起之

眩晕占大多数,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肥大,压迫椎动脉,而

老年人脑动脉多呈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血流缓慢。

久之则血脉瘀滞,气血不能上供于脑,而出现眩晕。因此,采用

补气活血化瘀治疗此病,颇合病机,故疗效较为满意。

朴肾定眩颗粒

[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

15g,何首乌20g,菊花12g,天麻12g,钩藤20g,当归15g,川芎

20g,牛膝15g,丹参20g,葛根20g,甘草5g。

[治疗方法]每日l剂,分2次冲服。

[功效主治]补肾,熄风,活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临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好发于老年

入,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病史。脑动脉硬

化、椎—基底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神经系统缺血是其主要原因。肝

肾亏虚、髓海不足是其主要根源。肝肾不足,水不涵木,则阳亢

风动;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必致痰、瘀滞留,

痰瘀互结,血脉不畅,脑失所荣,乃发为眩晕。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当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方中以熟地黄、山茱萸、枸

杞子、杜仲、何首乌滋补肝肾,以治其本;当归』I芎、牛膝、丹参

活血通络,以治其标‘菊花、天麻、钩藤制阳亢之风;g.草以调和

药性。上药合用,熔补肾、熄风、活血于一炉,标本同治,攻补兼

施,切合病机,故收到较好的效果。

补肾化痰逐淤方

[药物组成]何首乌、熟地黄各12g,枸杞子、胆南星、陈

皮、石菖蒲、天麻、桃仁、红花、僵蚕各10g,茯苓、法半夏、白芍、

川芎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

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故治疗当补肾生髓,化

痰逐瘀并进,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方中何首乌、地

黄、枸杞子滋补肝肾,填精补髓;白芍养阴柔肝;陈皮、法半夏、茯

苓健脾化痰;石菖蒲、胆南星豁痰开窍;天麻平肝熄风;枳实调畅

气机,以助化痰祛瘀,与二成汤合用,可抑制何首乌、地黄之腻性,使之补而不腻;川芎上行头巅,活血行气开郁;桃仁、红花、僵

蚕活血化瘀通络。而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养血,扩张血管,增加

动脉血流量的作用,故诸药合用,使肝肾得补,脾健痰除,风熄络通,气行血活淤逐,气畅血和,清窍得养,则眩晕自除。

朴肾化淤汤

[药物组成]山茱萸、鹿角霜、巴戟天,仙灵脾、熟地黄各

15g,当归、川芎、土鳖虫、水蛭、丹参各12g,黄芪、半夏、石菖蒲、

天麻各9g。

[随症加减]血压高者加钩藤、夏枯草、生石决明各30g;

血压低者加桂枝、麻黄各6s;颈椎病者加威灵仙、煅牡蛎各2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2次服。2周为1

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补肾精,化瘀通络。

[经验心得]眩晕有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性眩晕、颈性眩

晕、血压异常性眩晕、贫血性眩晕及更年期眩晕等。这些疾病的

发生多有一个共同的病理机制,与肾精亏损、督脉失养、血行不

畅、淤血内停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重点应滋补肾精、化瘀

通络。同时考虑到眩晕多与风、痰有关,因此在补肾化瘀的同

时,佐以化痰清浊,熄风开窍之品,使肾精得补,痰消瘀散,脑髓

得充,督脉得养,而眩晕自消。治疗中还要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

调节和饮食护理。情绪不稳定可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对治疗

有害;心情不畅,不能保证休息,就无法保证疗效。要让患者做

必要的户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饮食要加强营养,多食新鲜蔬

菜,少食辛辣刺激品,戒食油腻等不易消化之食物,以减少化湿生痰。

补肾活血方1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

15g,党参15g,当归10g,杜仲10g,丹参20g,川芎15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钩藤;气血亏虚者加重

党参、当归用量;痰浊中阻者加陈皮、法半夏。

[治疗方法]每日l剂。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填补肾阴,活血祛瘀。

[临床运用]治疗颈椎病眩晕47例,显效35例,有效11

梁某,女,49岁。因反复出现头晕半年,加剧伴呕吐1天,

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就诊时自觉头晕、眼花,睁眼时有天旋

地转感,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经急诊科

对症处理后,行X线摄片提示颈椎骨质轻度增生。经颅多普勒

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眩晕。辨证分型:肾精

不足。治宜补肾填精,活血祛瘀。给予大补元煎加丹参、川芎、

陈皮、法半夏,服药2剂后头晕症状消失;去陈皮、法半夏,续服

28剂后复查经颅多普勒正常,眩晕症状消失。

[经验心得]颈椎病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理论认

为肾主骨,《素问·解精微论》说:“髓者,骨之充。”颈椎骨质增生

是由于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所致。同时,

肾藏精、生髓,脑为髓诲,肾虚精髓不能上营于脑;脑海空虚,故

发眩晕。正如《灵枢·海论》所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

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治病必求

于本,故在颈椎病眩晕的治疗上,抓住肾虚这一疾病的“本”,用补肾活血方填补肾阴。本方出《景岳全书》,主治气血大虚,肾

虚精亏,精神失守之症,故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颈椎病眩

晕可达到补肾填精以益髓海的目的,髓海满则眩晕自止。现代

医学认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延髓背外侧及

内听动脉缺血缺氧而引起眩晕。根据这一发病机制,我们在中

医传统的辨证施治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加用了具

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的川芎和丹

参。

朴肾活血方2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山药15g,赤芍15g,白芍15g,茯

苓15g,山茱萸15g,泽泻12g,丹参20g,川芎10g,菟丝子12g,

天麻12g,钩藤15g,葛根30g,石决明30g,鸡血藤20g。

[随症加减]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15g,菊花15g;心悸失

眠者加酸枣仁15g,远志10g;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

15g;眩晕重者加磁石20g,龙齿20g;血压高者加石决明30g,牛

膝15g。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经验心得l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白芍滋养

肝肾,补精益髓;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活血行气,通达清窍,载

药入脑,直达病所;葛根解肌祛邪,舒缓痉挛;天麻、钩藤、石决明

平肝熄风;茯苓、泽泻健脾除饮、降浊以升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

明:川芎能改善脑膜和外周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丹参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

用.能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葛根含有黄酮苷,能扩张脑血管

和心血管,增大脑血管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诸药合用,能起到

补益肝肾、化瘀通络等作用,使脑通利、髓海充盈,故眩晕可愈。

补肾活血汤1

[药物组成]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各10~15g,桑椹子、

丹参、葛根各15~30g,制何首乌10~30g,赤芍、当归各10~

12g,川芎、天麻各6~10g。

[随症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痰湿者加二陈、白术、泽

泻;肝阳上亢者加生白芍、菊花;痰火者加竹茹、胆南星、黄连;肾

阳虚加肉苁蓉、菟丝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补肾填精,活血祛瘀。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22

[经验心得]老年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由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所致者较常见。高年肾虚,精血亏耗,髓海不足,上

下俱虚则发生眩晕。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又可导致久

病人络,淤血内阻。补肾活血汤以枸杞子、桑椹子、制何首乌,山

茱萸、女贞子补肾填精;赤芍、当归、丹参、川芎活血祛瘀,增加脑

动脉血流量;葛根升发津液,濡润经脉,能治疗颈项部拘急,并且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还有改善脑循环之作用;天麻为治疗眩晕

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之功,且滋补而不留滞、祛邪

而不伤正,故疗效较好。

补肾活血汤2

[药物组成]制何首乌20g,女贞子30g,枸杞子20g,黄芪

20g,丹参30g,川芎12g,地龙15g,赤芍10g,葛根30g,炙全蝎

10g。

[随症加减]体质肥胖者加生山楂,石决明各15g;湿重纳

呆加法半夏10g,砂仁6g,石菖蒲15g;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2g,

鸡血藤40g:头痛甚者加白芷10g,延胡索15g;肝阳上亢者加生

石决明(先煎)30g,钩藤(后下)25g;痰阻胸阳者加瓜蒌15g,薤

白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0天为1

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肾益气,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经验心得]补肾活血汤方中制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滋

肝肾养精血,实验研究表明3味药有降脂作用。其中何首乌尚

有抗氧化作用;枸杞子还可使血液中一些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的

客观指标向年轻化方向逆转,有抗衰老作用。黄芪、丹参、当归

益气活血;全蝎、地龙活血通脉;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气药,又

能引药直达病所。黄芪与丹参配伍,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

异常指标,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较之单用活血化瘀药作用

明显。葛根内含葛根素,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作用,对由

脑动脉硬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眩晕有明显改善作用。诸药

合用,共奏补肾益气活血之效,使血脉通畅,气血周流,心脑得养,而眩晕止矣。

补阳还五汤1

[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5g,当归10g,白

芍30g,桃仁10g,红花9g,丹参15g,香附10g,生地黄15g,黄芩

9g,地龙9g,威灵仙3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用6剂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补养气血,益气通络,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30例,基本治愈24例(眩晕消

失,上肢麻木缓解,颈部酸痛解除),有效4例(眩晕明显减轻,颈

部肢体麻木改善),无效2例(眩晕症状无改变,肢体麻木存在)。

李某,男,53岁。间断发作眩晕3月,视物动荡,伴有颈部

及上肢麻木。2周前做牵引、输液治疗后,症状反而加重,眩晕

发作频繁,有时恶心呕吐,卧床不起,颈部活动时症状明显。颈

椎X片示:5、6、7节椎体明显增生,下缘呈“杯口样”改变,椎间

孔受压。停止牵引、输液.服用该中药6剂,眩晕及肢体麻木明

显减轻,服药2月后诸症完全消失,随访5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及颈神经受压,造成脑

供血不足而发为眩晕,肢体麻木。祖国医学认为这属气血亏虚

所致,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晕眼花,动则加剧。本方是以补

阳还五汤加减,其中党参、黄芪补气除虚,补血生血;当归,熟地

黄、白芍补益血虚;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养血安神;生地

黄、黄芩凉血热,除神昏:威灵仙、地龙祛风通络。诸药合用有补

养气血,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补阳还五汤2

[药物组成]生黄芪50g,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

花各10g,鸡血藤30g。

[随症加减]痰湿重者加泽泻20g,白术10g;呕吐者加姜

半夏10g或竹茹10g;风阳上扰者加生牡蛎30g,天麻10g;颈项

酸胀者加葛根30g;病久者加水蛭6g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补气行血,活血散瘀。

患者,男,73岁,患眩晕已10余年。经某医院TCD检查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查血清总胆固醇8.2mmol儿,甘油三酯

2.01mmol/L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曾间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西比灵、地芬尼多(眩晕停)及中药治疗,但眩晕经常发作,症状时

轻时重。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发作,服用西比灵、眩晕停、

倍他司汀(培他啶)不见好转。家人扶持而来,闭目懒言不欲视

物,述头晕如坐车船,动则心悸。查:舌淡稍胖,边有瘀斑、苔薄白

腻,脉弦涩,血压16/10kPa。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虚血瘀。治以补

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50g,赤芍、川芎、

当归、地龙、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天麻10g,生牡蛎30g,

水蛭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眩晕症状减轻,能自己行走,

但仍乏力懒言。效不更方,上方加减再服15剂,眩晕发作停止。

为巩固疗效,又按上方继服6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老年性眩晕以虚居多,因常兼有风、火、痰、

瘀,故有时以实掩虚。年老则五脏之气渐表,气虚血阻,脉道不

畅,血不上荣,脑失所养,故发眩晕。补阳还五汤加味,以补气为主,养血活血为辅。重用黄芪,补气以行血,血行则风自灭;赤

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散瘀,寓通于补;鸡血藤补血活

血,并助地龙通行经络。再据兼证,辨证选药,使元气畅旺,血运

通达,脑有所养,邪祛正复,眩晕则止,故眩晕不论新久,只要见

气虚血瘀之候,均可用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可改

善血液黏度,对红细胞聚积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

善,对红细胞电泳和细胞压积也有明显改善,从而改善了血液流

动性,实现其活血化瘀的作用。

朴阳还五汤3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

10g,红花10g,地龙10g。

[随症加减]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5g,刺蒺藜10g;淤滞重

者加丹参15g,水蛭6g;伴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g,云苓15g,

竹茹10g;有肢体麻木者加全蝎6g,蜈蚣3条;视物昏花者加枸

杞子15g,菊花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主治]气旺血行,瘀祛络通。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62例,

李某,男,68岁。反复发作性眩晕3年,加重2周。3年前

出现发作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与颈部活动位置有关。用西比灵

治疗,效不明显。2周前头后仰时,眩晕突然发作,伴恶心呕吐

和右下肢麻木。舌淡紫,舌边有瘀斑,血压:18.1/11.2kPa

(136/84mmHe)。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颈椎X片示颈3~5椎体骨质增

生。西医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为风眩。治宜益

气活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丹参15g,天麻12g,羌活12g,云

苓20g,法半夏12g,刺蒺藜12g,三七粉9g(分次吞服)。每日1

剂,水煎,早、中、晚3次服。同时用5%葡萄糖液300mi十葛根

素注射液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个疗程后,眩晕、

恶心未再发作。继续再治疗1个疗程,头部自由转侧活动亦无

眩晕发作。复查脑血流图示:波幅较前增高,重搏波隐约可见。

半年后随访,体位性眩晕未再发作。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属祖国医学

的“眩晕”范畴。西医认为其原因是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硬化引

起血管狭窄,或因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

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脑系血流不畅,造成供血不足,前庭

系统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发生眩晕等症。中医认为老年人素

体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脑脉失充,致

机体平衡功能失调而眩晕。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

祛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黄芪重用,取其补气力专而性走,使气

旺血行,气血周行全身。辅以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

化瘀,地龙通经活络。使全方共达气旺血行、瘀祛络通之功,眩

晕等症则可获愈。

补阳还五汤4

[药物组成]黄芪4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10g,地龙

[随症加减]眩晕伴呕吐者加天麻12g,竹茹12g;骨质增生严重者加鹿角胶15g,骨碎补12g;麻木甚者加全蝎6g,木瓜

15g;颈项强痛加葛根15g;腰膝酸软加续断158,菟丝子15s。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4周。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运用]治疗中老年颈椎病伴眩晕6s例,治愈20例,

[经验心得]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

以促血行,去瘀而不伤正;当归活血通络,补血养血、川芎、赤芍、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

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和药理学实验研究

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防止血栓

形成、扩血管等作用,即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椎—基底动脉血

流速增加,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脑缺血。

朴阳还伍汤5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川

芎6g,赤芍12g,地龙15g,天麻10g,刺蒺藜15g。

[随症加减]痰湿重者加泽泻30g,白术10g¨区吐重者加

姜半夏10g或竹茹10g;风阳上扰者加生牡蛎30g;颈项酸胀者

加葛根10g。

[治疗方法l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徐某]女,45岁。因眩晕1周而就诊。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及颈椎X线片均未见异常。有类似发

作史2年,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家人扶持来诊,精神欠佳,头晕

如坐车船,闭目懒言不欲视物,动则心悸,舌淡稍胖,苔薄白腻,

脉弦细。血压16/1lkPa(120/82,5mmHg)。诊断为眩晕(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虚血瘀,瘀阻脑络,清阳不升,脑失

所养。治宜补气活血,通络熄风。处方:生黄芪30g,桃仁、当

归、白芍、红花各10g,地龙15g,川芎6s,刺蒺藜、天麻各15g。

水煎服,每日l剂。3剂后已能独自来诊,诉头晕减半,仍乏力,

头目昏胀。效不更方,生黄芪改50g,上方加减再治15日,诸症

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景岳全书·眩运》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眩晕一证,以虚居多,常

夹瘀、痰、风、火,以实掩虚。补阳还伍汤加味以补气为主,养血

活血祛瘀通络为辅。重用黄芪,补气行血,血行则风自灭;辅以

活血通络之品,更配以天麻、刺蒺藜以熄虚风,使气血运行通达,

脑有所养而眩晕止。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补阳还伍汤具有降

低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表面电荷的作用,从而改变血液流动

性,实现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动物实验亦证明补阳还伍汤可明

显改善家兔脑膜微循环障碍,能持久地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

管阻力。

眩晕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桑寄生15g,杜仲、

川续断、枸杞子、当归各12g,丹参20g,桃仁12g,水蛭、三七、甘

草各10g

[随症加减]高血压者加石决明、天麻、黄芩;高脂血症者加泽泻、生山楂。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o

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80例,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基本

消失)28例;显效(眩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次减少60%以上,

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

感,可正常生活和工作)33例,有效(眩晕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60%以下,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生活和工

作稍有影响)12例;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7例。

总有效率为91.3%。

张某,女,56岁,因头晕半年加重1周就诊。主诉头晕、耳

鸣、目糊、腰膝酸软、口干、大便偏干、舌苔红苔少、脉细弦;血压

21.3/12.0kPa。三酰甘油l,71mmol儿,胆固醇5.6mmol/L儿

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片示颈椎肥大。证属肝肾

不足,治拟补益肝肾兼以活血化瘀法。药用:熟地黄15g,山菜

萸12g,桑寄生15g,杜仲、枸杞子、当归各12g,丹参20g,生石决

明30g,明天麻、川芎各10g,桃仁12g,三七、水蛭各10g,生山楂

12g,甘草10g。每日l剂水煎,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复

诊诉药后眩晕明显好转,又连服1个月,头晕、耳鸣诸症均消失,

随访2年,头晕未再发作。

[经验心得]临证所见,眩晕以虚则居多,年老肝肾精血亏

虚,脑失濡养,髓海不足则眩晕发作,证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失眠等,治以补益肝肾,结合脑供血不足之病理,兼以活血化瘀

法,疗效颇佳。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桑寄生、杜仲、川续

断,皆为补肝益肾填髓益精之品;当归、丹参,补血活血;桃仁、三

七,活血祛瘀;水蛭.破血逐淤,化瘀之力更强;川芎,活血通窍;甘

草,调和诸药,以补益肝肾配伍活血化瘀,切中病机,疗效显著。朴十益气汤1

[药物组成]黄芪20~30g,白术10~15g,柴胡、升麻5~

8g,炙甘草5~10g,天麻6~10g,党参10~15g,仙鹤草20~30g,陈皮6~10g,当归6—10g。

[随症加减]兼痰湿者加半夏;实热者加菊花、黄芩;颈项

不适者加葛根。

[治疗方法]每日1剂,文火煎2遍,取汁500ml,分2次

温服。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升举清阳,熄风止眩。

马某,女,43岁。头昏晕近10年,夏季重,近2年常常处于卧

床休息状态,不能从事家务劳动,起坐时即感头晕,重则目眩,偶

伴有恶心、心悸、乏力、气短、思嗜,曾多次求医,行多种客观检查

未见异常,服多种药物效差,痛苦异常。患者形体偏瘦,面色不

华,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细弱。测血压15.6/

6.55kPa。辨证为气血亏虚,清阳不升,痰浊内阻。治以补益气

血,升清止眩,化痰熄风。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处方:生黄

芪、仙鹤草各30g,炒白术、半夏各12g,党参、菊花各15e,当归、陈

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天麻各10g。服药5剂后眩晕明显减

轻,20剂后头昏晕感消失,维持治疗10天善后。半年后随访未

再复发。

[经验心得]临床上功能性眩晕多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所致。《灵枢·属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

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患者多伴有血压偏

低,心率偏慢,夏季加重之特点,故治疗上当以补中益气,举清脑耳目,使患处的血运得到改善。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补中益

气,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能升发清阳,气锐其补更速,通达内

外上达,是为主药,伍以人参、炙甘草更增补益气血的功效。使

用少量升麻、柴胡,可升举下陷之阳气,使水谷精微得以灌注内

外上下,营养全身,不致聚湿为浊,阻碍气机的升清降浊。实验

证明,本方对血管平滑肌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对

颈部椎动脉供血障碍者同样起到调节和治疗作用。



补气祛淤方

[药物组成]黄芪30g,丹参20g,桃仁10g,川芎log,蜈蚣

2条,当归10g,天麻10g,桑枝20g,炙甘草5g

[随症加减]血虚重者加熟地黄30g,何首乌20g;湿重者

加羌活15g,苍术15g;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g,藿香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

[经验心得]方药中附子温壮真阳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

气升阳;丹参、桃仁、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川芎并能行血中之气

及善行走于头面;天麻熄风止痉;桑枝祛风通络,善于上行;蜈蚣

性善走窜入络,能搜剔通络、熄风止痉。



参芪地黄汤

[药物组成]人参10g,黄芪15g,熟地黄15g,淮山药10g,

茯苓10g,山茱萸10g,泽泻10g,牡丹皮10g。

[随症加减]呕吐甚者加法半夏、砂仁;头痛甚者加川芎、

白芷;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气阴双补,肝肾同治。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病。

夏某,女,62岁。诉头晕,头痛,视物旋转3月余,现病情加

重伴恶心呕吐1天;且四肢乏力,食欲下降,舌质淡,苔薄,脉沉

细。颈椎CT示C4~5、C5~6、C6~7,椎间盘突出(中央型),颈椎退

行性变。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处方:人参10g,

黄芪15g,熟地黄15g,淮山药10g,茯苓10g,山茱萸10g,泽泻

10g,牡丹皮10g,砂仁6g,川芎8g。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

服,并配合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ml加胞磷胆碱o.75g,每日

1次。4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个疗程后治愈。随访1年来

见复发。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病多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部软组

织劳损,椎动脉受到周围组织压迫及炎性刺激而发生痉挛,导致

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之证,首见于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

冒。”这明确提出了“因虚致眩”之说。后世张景岳进一步认为

“无虚不能作眩”。故本病临床上多见于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肾

精不足、脾胃虚弱的患者。肾为先天之奉,藏精生髓,若肾精亏

虚,无以养脑,脑失濡养则眩晕;或后天之伤致脾胃虚弱,生化之

源不足,气血亏虚则清气不升,血不养脑,亦可引起眩晕。采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本病,旨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中熟地黄滋

肾填精;山茱萸益肝肾而涩精;淮山药补脾肾之阴精;茯苓、牡丹

皮、泽泻养阴而益脾;加人参、黄芪补气而养阴,使气行则血行,

血行则精足。诸药配伍,共奏气阴双补、肝肾同治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柴胡15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葛根、杭白

芍各20g,生地黄、黄芩、枸杞子、半夏各10g,茯苓12g,菊花

15g,甘草6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兼见头痛、心烦易怒者去茯苓、葛

根,加龙胆草、石决明各15g,钩藤10g;痰浊中阻,兼见头重如

裹、纳呆、胸闷者去生地黄、杭白芍,加陈皮15g,天麻10g:肝肾

阴虚,兼见耳鸣、腰酸、精神萎靡者去茯苓、半夏、黄芩,加杜仲

10g,龟板10g;气血两虚,兼见心悸、体倦、神疲、面色无华者去

菊花、黄芩、生地黄,加黄芪30g,酸枣仁20g,当归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效主治]镇眩安神,滋阴柔肝。

[经验心得]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无虚不能

作眩”,“无痰则不作眩”,且多由七情恼怒所诱发。眩晕一般以

痰浊上蒙清窍,清阳不利,肝阳上亢为多见,故以平肝镇眩、清化

痰湿治之。采用张仲景《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取

其和解、镇眩安神作用。柴胡、葛根疏肝升举阳气;生龙骨、生牡

蛎平肝重镇安神;菊花、枸杞子清利头目;半夏、茯苓利湿化痰;生地黄、杭白芍滋阴柔肝。全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起到了调理

神经系统空间整合功能作用,与扩张血管,镇静等常规治疗相

比,有相对优势,治疗时间短,效果稳定。



清心莲子汤

[药物组成]莲子肉20g,山药15g,天冬10g,麦冬15g,远

志15g,石菖蒲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柏子仁10g,黄芩

15g,莱菔子10g,菊花10g。

[随症加减]如有头痛,目赤者加桔梗、升麻;腹痛时加使

君子;胁痛时加白蒺藜;挟滞有淤象时加泽兰;痰喘时加款冬花、

桑白皮;燥热时加葛根、大黄;泄泻时加薏米等。

[治疗方法]水煎2次,取汁500ml,分2次饭后服。20天

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肺润燥,活血通络,镇静安神。

朴某,男52岁。眩晕,头痛5年,近日项强加重,梦多、汗

出、胸闷、时有肢体麻目、左侧耳鸣、口渴引饮、时有腹胀、大便秘

结、舌红苔薄、脉沉细。血压21.3/14.okPa。治宜壮肺清热,通

利血脉,佐以安神为主。药用:莲子肉15e,山药15g,天冬10g,

麦冬10g,远志15g,石菖蒲15g,酸枣仁15g,天冬10g,柏子仁

15g,黄芩15g,莱菔子15g,泽兰20g,葛根15g,龙骨15g,牡蛎

15g,天麻15g。以上方加减每日l剂,共服42剂痊愈,随访近2

年病未复发。

[经验心得]清心莲子汤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方

剂。方中莲子肉为主药,主清心,固精,并能开肺之气而消食进食;山药、龙眼肉壮肺内守而益气;天冬、麦冬、黄芩、菊花能清

肺、润燥,而清头目;远志、石菖蒲、柏子仁、酸枣仁能补益心脾而

祛痰开窍,安神;莱菔子行气和痰,消食,泽兰活血通络;葛根生

津止渴而解毒;天麻熄风解痉止痛;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收敛固

涩。诸药合用,标本兼冶,故而疗效显著。



川芎汤

[药物组成]川芎20g,桃仁、红花、天麻、丹参各15g,当

归、白芍、甘草各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痰浊中阻者加半夏、白

术;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肾精不足者加熟地黄、山茱萸。

[治疗方法l每日l剂,早、晚煎服。

[功效主治]通络理气、涤痰熄风、补益气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痊

[经验心得]川芎汤重用血中之气药川芎,走而不守,载诸

药上行巅顶;以桃仁、红花、丹参活血通络,加入当归养血补血;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解痉。当归性动,白芍性静,二药合用,可互

补其偏,互助其用。钩藤更善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半夏、白术燥

湿化痰,涤痰开窍;党参、黄芪补益气血;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

精。诸药合用,有通络理气、涤痰熄风、补益气血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均可降低血浆

黏度。其中丹参可通过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网

而使微循环改善;红花对脑缺血缺氧状态下呼吸中枢有一定的

兴奋作用,能提高急性缺血缺氧组织血氧利用率;钩藤能抑制血

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



通络活血汤

[药物组成]丹参15g,益母草15g,地龙20g,川芎30g,当

归30g,郁金20g。

[随症加减]属气虚型者加黄芪、白术、云苓、升麻、木香、党

参;属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黄,

牛膝;属肾阳虚者加肉桂、附子、杜仲、生地黄、山莱萸、枸杞子、山

药;属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栀子、天麻、

竹茹、生姜、大枣、陈皮、石菖蒲;若肌肤甲错,头刺痛,巩膜淤血

斑,舌淡暗等淤血明显者,川芎加量为40g,地龙加量为30g,蜈蚣

2条,乳香15g:若血压高于28.0kPa,给甘露醇250ml静点及其

他降压对症治疗,若伴脑血栓、梗死等给予溶栓、脑细胞活化治

疗。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补血化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益母草具有辛开苦泄之功,既能活血化

瘀,又能清热解毒;红花秉辛散温通之性,一凉一温,一开一通,

祛瘀又不伤正,生新作用强;川芎行血中气滞,气行血行则瘀化;

若与当归合用更增活血之功;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既能活血化

瘀,又能养血安神;地龙有祛瘀通络,清热化痰之效。经临床与

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抑制血小板功能,抗血液凝

固,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血黏度等综合作用。



大补元煎

[药物组成]西党参20g,熟地黄20g,拘杞子15g,当归

10g,杜仲12g,山茱萸12g。

[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改红人参8g;头晕伴有掣感者加

僵蚕10g,天麻15g;有跌仆外伤,淤阻脑络者加水蛭6g,丹参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肾益髓。

周某,男,51岁,教师。因反复出现头晕3年。自觉头晕乏

力,有时站立不稳,记忆力减退,看书和思维时头晕加重。伴腰

膝乏力,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

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辨证为精血亏损,髓海失充。用大补

元煎加天麻、丹参、巴戟天,服15剂后症状减轻,再服15剂,已

无头眩之感,能坚持工作。

[经验心得]大补元煎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第一方。张

氏认为,五脏真阴受伤是致病之本,而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

损为颓是发病之因。大补元煎为右归饮以附桂易参归,主治男

妇气血大虚,为救本培元之方。用于肾精亏虚性眩晕,实与经旨

相符,故用之辄效。



大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15g,黄芩、芍药、半夏、大枣各9g,枳实、

生姜各12g,大黄6g。

[随症加减]肾虚者加热地黄、山茱萸各15g;脾气虚弱者

加黄芪、党参各30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z,钩藤15g;痰浊

中阻者加胆南星、竹茹各9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疏肝利胆.平肝潜阳,健脾益气,滋阴补肾。

陈某,女,37岁。患者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耳鸣,伴恶心呕

吐。诊为内耳眩晕症,服西药无效而来诊。现症头眩欲仆,不欲

睁眼,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心烦口苦,不思饮食,便于尿黄,舌

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证属肝胆郁热,肝阳亢盛,胃失和

降。治宜疏利肝胆,平肝清热,降浊和胃。方用大柴胡汤加龙胆

草、郁金、竹茹、石菖蒲、钩藤。2剂后头晕明显减轻,恶心呕吐

消失,饮食增加。继用前方去大黄,加麦冬、菊花、生地黄,又服

2剂而愈。

[经验心得]内耳眩晕症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及痰浊中

阻为常见。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

虚不作眩”等,均为临床经验的总结。此病多系本虚标实。“实”

指风、火、痰、瘀,“虚”则为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以肝、脾、

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大柴胡汤加减既能疏肝利

胆、平肝潜阳、和胃降浊,又能健脾益气、滋阴补肾、清热化痰,故

能取得佳效。

导痰定眩饮

[药物组成]泽泻、钩藤、石决明各30g,天麻、茯苓、白术

各15g,制半夏、甘草、天南星、陈皮、威灵仙、生姜、甘草各12g,

全蝎6g,白芥子4g,蜈蚣2条。

[治疗方法]上药先浸泡20分钟,煎煮20分钟,滤出;再

加水煎煮20分钟,滤出。合并滤液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

6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祛痰,熄风定眩。

[经验心得]导痰定眩饮以导痰汤(陈皮、半夏、茯苓、天南

星、生姜、甘草)合泽泻汤(白术、泽泻)为主;佐以白芥子、威灵仙

健脾祛痰。泽泻汤乃为痰饮而设之经方,尤再径曰:“水饮之邪

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一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蔽之也,

眩者一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

也”。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蜈蚣、全蝎活血通络,熄风

解痉。全方共用为健脾祛痰,熄风定眩之剂。



定眩丹

[药物组成]红参40g,天麻20g,川芎20g,葛根20g,胆南

星20g,清半夏20g,丹参30g,全蝎20g,冰片1g。

[治疗方法]上药混合共为细末,制成水丸。每服6g,1日

3次。半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化痰熄风,益气化瘀,升清降浊。

[经验心得]定眩丹中天麻性平昧甘,具有熄风止痉、平肝

潜阳之功效,且善除痰浊,通血脉;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使

中气足而运化健,痰源绝而清气升;川芎乃血中之气药,能上行

头目,升清阳而开诸郁,散瘀血而疗晕痛;葛根可升阳发表,使清

阳之气上奉元神之府;半夏燥湿化痰,降浊止逆,使浊阴之邪下

行而出;胆南星清化热痰,熄风定惊;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

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诸药合用,

共奏化痰熄风,益气化瘀,升清降浊之功。从而使中气足,痰浊

清,淤血散,清阳升,浊阴降,元神宁。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

的病理基础乃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当以改善椎—基底动

脉供血为主。而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天麻、川芎,葛根有增加脑

血流量的作用;红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有保护脑组织、提高脑

细胞活性的作用;冰片口服有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作用。



定眩汤1

[药物组成]泽泻24g,白术12g,天麻10g,姜半夏9g,云

茯苓15g,陈皮8g,白芍10g,葛根20g,川芎8g。

[随症加减]痰浊上蒙者重用泽泻30g,加苍术45g,豆蔻

仁5g,石菖蒲45g,淡竹茹10g;风阳上扰者加菊花10g,珍珠母

24g(先煎),生龙骨25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怀牛膝12g;

肝肾阴虚者去泽泻,加生地黄12g,山茱萸12g,怀牛膝12g,龟

板10g(先煎),知母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健脾燥湿,活血化瘀。

万某,女,52岁。患者2天前劳累后出现剧烈眩晕、视物旋

转伴耳呜、听力下降及恶心、呕吐等,诸症活动后明显加重,不敢

转侧。舌质红苔白腻而厚,脉弦滑。查体:血压17.6/10.1kPa,

神清身软,倦卧,面色苍白,眼球呈水平震颤”b率每分钟102

次,律齐,肢体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征。辅助检查:头

颅、颈椎MRI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痰浊上

蒙。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病。治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每日1次,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症止吐、维持

电解质平衡等。中医处方:泽泻30g,白术12g,天麻9g,云茯苓

15g,姜半夏9g,葛根20g,川芎8g,赤芍10g,石菖蒲5g,郁金

6g,佩兰12g,豆蔻仁6g(后下),砂仁3g(后下)。上方服3剂

后,诸症明显好转,舌苔渐干净。继服5剂后,症状、体征均无异

常,治愈出院。

[经验心得]方中含经方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白

术天麻汤,佐入活血化瘀之品即葛根、川芎等。泽泻汤、小半夏

加茯苓汤为仲景治痰(饮)作眩名方。又组方中天麻为治诸眩要

药;合白芍可平肝熄风;白术、陈皮健脾燥湿,使痰(饮)源断;葛

根升举阳气,使清气升,浊气自降,则清窍安;川芎引药上行,活

血化瘀。据报道,葛根可明显改善头面部血流,与川芎等均具有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其与现代医学对本类疾病治则不谋

而合,足见其合理性、科学性。临床谨守病机,随症加减,中西医

结合,疗效颇佳。

定眩汤2

[药物组成]葛根20g,天麻15g,半夏10g,陈皮10g,菊花

10g,钩藤(后下)18g,赤芍、白芍各15g,生g赭石24g,枳壳

10g,桂枝10g,丹参30g,鸡血藤30g,白芷10g,威灵仙15g。

[随症加减]上肢麻木者加桑枝158;头晕乏力、气血亏虚

者加黄芪40s,当归10g;兼腰酸痛者加杜仲18g,熟地黄15g,桑

寄生24g;烦躁失眠者加酸枣仁20g,茯神15g;头晕头胀痛者加

生龙骨24g,生牡蛎24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平肝熄风。

寒除湿。葛根主要成分是葛根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

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的作用。赤芍、白

芍、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天麻、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代

赭石、半夏、陈皮、枳壳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治疗颈性

眩晕的目的。

定眩汤3

[药物组成]葛根30g,丹参20g,红花、炙甘草各6g,当

归、川芎、天麻(先煎)、钩藤(后下)、石菖蒲、远志、茯苓、半夏、陈

皮各10g。

[随症加减]伴有恶心、呕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旋覆

花(包煎)各10g;耳鸣如蝉者加蝉蜕10g,龙胆草6g,生龙骨、生

牡蛎各15g;上肢麻木者加桑枝、桂枝、威灵仙、地龙各10g;痰热

重者加黄连6g,全瓜蒌、胆南星各10g;淤血重者加水蛭6g,姜

黄10g,重用丹参30g,形体肥胖者加焦山楂、泽泻、决明子各

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服

200ml。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升清活血,祛痰镇静。

张某,女,38岁。近日因工作繁忙时感颈部酸痛,今晨起床

后突发眩晕,视物旋转,伴有呕吐恶心,不能睁眼,随即家人送来

我医院门诊就诊。查体:痛苦病容,呕吐涎沫,眼不能睁,颈部活

动受限,不能自如旋转,上肢发麻,舌淡红、薄白微腻,舌有紫气,

脉沉。脑部多普勒检查示:椎—基底动脉狭窄,供血不足。颈椎侧位片示:第3、4、5颈椎骨质增生。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证屑痰瘀内阻,清阳不升。处

方:上方加桑枝、桂枝、威灵仙、地龙各10g。水煎服,早、晚各1

次,服完7剂后眩晕止,其他症状也减轻,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6个月未复发,复查脑多普勒,脑供血改善。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好发于长期伏

案的工作者。本人根据临床表现认为颈椎骨质增生致颈部气血

运行受阻,头为清阳之会,营血不能上营头目则清阳上升受阻,

头脑得不到充足的营血清气的供应,则眩晕旋转作矣;气血运行

受阻,津液不能正常布输凝聚为痰,痰阻则清阳不升,故作眩晕,

故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本方以葛根为君药升清阳,解肌。现

代药理学研究葛根素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

部血液供应。配丹参、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改善椎—基底

动脉血液循环,使之畅通,从而改善脑部气血供应;天麻、钩藤平

肝熄风,解痉镇静作用;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镇静作用;半夏、

茯苓、陈皮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本方具有升

清,活血,祛痰,镇静之功。

定眩汤4

[药物组成]黄芪50g,丹参、山茱萸、黄精各15g,淫羊藿

12g,石菖蒲、桃仁、法半夏、制胆南星、当归各10g,生甘草6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白蒺藜、灵磁石;恶心、呕

吐者加姜竹茹、干姜。

[治疗方法]每日l剂,早、晚分服。2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肾(气)活血,化痰开窍。

向某,男,75岁,反复头晕2个多月,以晨起及劳累时为甚,

伴恶心、呕吐、耳鸣、腰痛等,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显而

来诊。症状如前述,舌淡暗、苔微白腻,脉沉细。处方:定眩汤基

本方,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后头晕、目眩

及腰痛等好转,但仍感纳呆,原方加鸡内金10g,炒麦芽20g,继

服5剂,诸症状明显好转。后以原方进退,共服20剂,症状全部

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黄芪、淫羊藿、黄精、山茱萸补肾(气)填

精;丹参、桃仁、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石菖蒲、制胆南星、法半夏化

痰开窍。该方总的性质补肾(气)活血、化痰开窍,颇合老年性眩

晕的病机,故疗效较好。

定眩汤5

[药物组成]党参30g,白术24g,茯苓30g,当归15g,川芎

15g,泽泻18g,白芍15g,柴胡12g,半夏15g,陈皮9g,代赭石

15g,荷叶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4.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祛湿化痰,升清降浊。

[临床运用]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患者,男,66岁。头晕、视物旋转20天。症见头晕眼花,视

物旋转,心悸,健忘,伴恶心欲呕,劳累加重,神疲懒言,形体肥

胖,舌质淡紫,苔白腻,脉弦滑。血脂:总胆固醇8.0mmol/L,三

酰甘油2.62mmol/L。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增高,

示高黏滞血症。眼底动脉硬化度。TCD检查示;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壁弹性减退,颅内血管壁硬化。西医诊

断;脑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中医诊断:眩晕。证

屑气血两虚,脾失健运,痰浊上逆。给予定眩汤原方,水煎服,每

日1剂。连服18剂,症状明显好转。又服12剂,症状消失,精

神爽快,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血脂、血液流变学,均属

正常范围。TCD检查供血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定眩汤由六君子汤、泽泻汤、当归芍药散化裁

而来。方中以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当归、川芎、白

芍健脾化湿、益气养血。肾得后天脾胃补养则生精填髓养脑,而

达精生气、气生神之效。柴胡、荷叶、泽泻升清降浊;代赭石、生

龙骨、生牡蛎育阴潜阳。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化痰、益气养血、升

清降浊之效。清阳升、痰浊降、气血充、瘀血祛,脑脉畅,髓海得

养,则诸症悉除。



定眩汤6

[药物组成]葛根30g,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川芎

39g,牡蛎30g。

[随症加减]痰浊中阻者加陈皮10g,茯苓15g,藿香15g;

瘀阻脑络者加丹参30g,莪术10g,蜈蚣2条;肝阳偏亢者加珍珠

母15g,夏枯草15g,石决明15g;肾虚者加熟地黄15g,山茱萸

10g,桑寄生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脉,补虚化痰,祛风定眩。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葛根通脉活络,有扩张心、脑及外周血管,改善心脑循环作用;川芎活血化瘀,上行头目,为血中之气

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天麻熄风通络,

擅止头晕。《兰室秘藏¨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

除……”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

增加心脑血流量作用。白术健脾化湿,亦有扩张血管、抗凝血之

功;半夏燥湿化痰,为风痰眩晕之要药,并能消除眩晕中的恶心

呕吐。诸药合用,活血通脉,补虚化痰,祛风定眩,随症灵活应

用,有较好地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和供血的作用。

定晕汤1

[药物组成]天麻15g,半夏15g,白术12g,茯苓30g,泽泻

30g,郁金12g,石菖蒲12g,丹参18g,车前子40g。

[随症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2g;肝阳上亢者加

石决明30g,钩藤15g,白芍15g;呕吐痰涎者加用代赭石10g,竹

茹12g;胃脘痞满者加砂仁9g,白蔻仁9g;痰饮内停者加制附子

6g,葶苈子9g,白芥子9g;淤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

[治疗方法]以清水1000ml浸泡10分钟后煎煮30分

钟,滤渣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服,每日1剂。7天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补气化瘀,滋阴固肾。

周某,女,48岁。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6

天。刻下头晕目眩,呕吐痰涎,肢体沉重,四肢麻木。查神志清,

精神不振,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血常规、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无特殊,头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硬化。中医

诊断为眩晕<痰湿中阻型)。西医诊断为脑血管硬化。治以健脾

化瘀,燥湿化痰。以定晕汤为主,重用茯苓、泽泻、白术、代赭石、

桂枝以健脾化湿,降逆止呕;加用僵蚕、蝉蜕通络止麻。连续服

用10剂后头晕呕吐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续服5剂以巩固疗

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定晕汤中用石菖蒲通窍,聪耳目,祛痰浊;郁

金清心解郁活血,与石菖蒲合用对痰湿阻痹清窍之眩晕具有良

好的功效;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不足;茯苓、泽泻、半夏、白

术以增强健脾除湿,祛痰之功,根治生痰之源;葛根升清阳,扩血

管;天麻熄风,有镇静作用。本方集熄风、化痰、渗湿、补虚、通

脉、化瘀为一体,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均可使痰饮除、脉络

通、肝肾得补、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脑窍得以充养,而眩晕症状

得除而愈。

定单汤2

[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20g,法半夏10g,白术10g,陈

皮10g,茯苓10g,石菖蒲6g,葛根15g,川芎15g,丹参20g,当归

10g,赤芍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甚者加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

log;呕吐频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先煎);阴血不足者加

生地黄、熟地黄各lo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20g,枣仁10g。

[治疗方法]加水煎2遍,调匀,分2次温服,每日l剂。

10天为1个疗程。合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液

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祛瘀通络。

图、颈椎x线摄片无特殊,头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硬化。中医

诊断为眩晕(痰湿中阻型)。西医诊断为脑血管硬化。治以健脾

化瘀,燥湿化痰。以定晕汤为主,重用茯苓、泽泻、白术、代赭石,

桂枝以健脾化湿,降逆止呕;加用僵蚕、蝉蜕通络止麻。连续服

用10剂后头晕呕吐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续服5剂以巩固疗

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定晕汤中用石菖蒲通窍,聪耳目,祛痰浊;郁

金清心解郁活血,与石菖蒲合用对痰湿阻痹清窍之眩晕具有良

好的功效;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不足;茯苓、泽泻、半夏、白

术以增强健脾除湿.祛痰之功,根治生痰之源;葛根升清阳,扩血

管;天麻熄风,有镇静作用。本方集熄风、化痰、渗湿、补虚、通

脉、化瘀为一体,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均可使痰饮除、脉络

通,肝肾得补、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脑窍得以充养,而眩晕症状

得除而愈。

定卑汤2

[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20g,法半夏10g,白术10g,陈

皮10g,茯苓10g,石菖蒲6g,葛根15g,川芎15g,丹参20g,当归

10g,赤芍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甚者加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

10g;呕吐频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先煎);阴血不足者加

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20g,枣仁10g。

[治疗方法)加水煎2遍,调匀,分2次温服,每日1剂。

10天为1个疗程。合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液

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祛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张某,女,于就诊前4天起,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动则尤甚,

恶心呕吐,耳鸣,颈部不适,时感上肢麻木,舌有紫气,苔白根腻,

脉弦滑。近6年来常有类似发作,x线摄片诊断为颈椎病。脑

血流图提示右侧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颈性眩晕。脉症合

参,此届肝阳上扰头目,痰瘀痹阻脑络。治拟平肝、化痰、祛瘀。

处方:天麻10g,钩藤20g,法半夏10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

10g,石菖蒲6g,旋覆花10g,葛根15g,川芎15g,丹参20g,当归

10g,赤芍10g,水煎每日I剂,每日服2次。脉络宁注射液20ml

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4天

后,恶心呕吐已止,眩晕明显好转。原方去旋覆花,再服10剂,

继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4天,诸症全部消除。随访半年来

再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法半夏、白术、陈

皮、茯苓健脾化痰;石菖蒲豁痰开窍。葛根药性上行,能通阳解

肌。《要药分析》载葛根入膀胱经,椎动脉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药

物归经,证药合拍。有关研究表明,葛根的提取物葛根素具有扩

张心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等作用。

川芎活血行气,通脑利窍。《本草纲目》言;“此药上行,专治头脑

诸疾”。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川芎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

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急慢性缺血性脑

血管疾病有肯定疗效。丹参、当归、亦芍祛瘀通络,现代药理学

研究认为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作用,使黏度

降低,血流加速,毛细血管网开放,微循环改善。另外,配合脉络

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效果相得益彰。

二陈汤加味

[药物组成]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炙甘草6g,生

姜9g,乌梅3g,天竺黄10g,芦荟3g,丹参9g。

[治疗方法]水煎取汁200mi,温服,每日2次。

[功效主治]化痰泻浊,升清宁晕。

[临床运用]治疗痰浊内阻型眩晕

孙某,男,66岁。主诉:头晕2周,加重2天,伴视物不清,

头重如裹,舌质暗淡,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辅助检查示:头颅

CT示“脑干梗死”。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脑干梗死。辨

证:痰浊内阻。治法:化痰泻浊,升清宁晕。方药:半夏12g,陈

皮12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9g,乌梅3g,天竺黄10g,芦荟

3g,丹参9g.连服3周,每周复诊。其头晕,视物不清,头重如

裹先后消失。辅助检查,头颅CT示未见异常。

[经验心得]二陈汤乃初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半

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是燥湿化痰,升清降浊

之良方。加天竺黄,增其豁痰醒神之力;加芦荟、丹参,在其化痰

泻浊基础上,突出蠲浊、行血、开结,令邪去而不伤正。合方共奏

化痰泻浊,升清宁晕之功。祛痰止晕之法,乃依丹溪“无痰不作

眩”而立。本组痰浊内阻型眩晕,以祛痰之祖方“二陈汤”加味治

疗,获得满意疗效。本组56例,多因嗜烟酒肥甘厚味,而致痰浊

内生、蒙蔽清窍,发作眩晕。

防眩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白术、白芍、当归、党参各

15~30g,山茱萸、川芎各10~15g,半夏、天麻各10g,陈皮30g。

方中标明变量者,据症增减。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30g,鳖甲20g(先煎),草

决明30g。加减:气血亏虚者加龙眼肉15g,黄芪30g;痰浊中阻

者加茯苓30g,竹茹10g,生姜10g;肾精不足者加鹿角胶10g,枸

杞子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2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化痰熄风。

石某,男,69岁。周期性眩晕2年余,加重10天。近2年

多来,发作性眩晕,每月1次,2年中只间隔1个月未发作。发

作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涎沫,乏力纳差,不能站立与行走。每

次经乡村医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μg,每天1次,2—3天后

逐渐好转。此次发作已10天,原法治疗无效,病情日渐加重,遂

来求治。诊见形体偏瘦,苔白厚,寸脉沉弱,关尺脉弦滑。体温

36~C,脉搏每分钟84次,呼吸每分钟26次,血压13.6~7.2kPa

(102/54mmHg)。精神萎靡,心肺腹、神经系统、五官科检查无

异常。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痰浊中阻之眩晕。治以益气养

血,滋补肝肾,健脾化痰为法。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白术、自

芍、当归、党参各20g,山茱萸、天麻、川芎、半夏各10g,黄芪、陈

皮各30g。3剂水煎服。复诊自述病去大半,苔白润,寸脉转有

力,关尺脉变化不显。守方服3剂痊愈,无复发。

[经验心得l眩晕者以虚居多,虚者主要指肝脾肾、气血阴

精不足;实者多为痰饮、风火为患。临床常出现虚实错杂并见之证。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化痰熄风.防眩汤综补血养

肝的四物汤与滋肾添精的山茱萸及健脾益气、化痰熄风的半夏

白术天麻汤加减而为一方,再加上益气健脾之党参,实为一张治

疗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脾虚痰阻之眩晕的理想方子。随症化

裁,使其疗效益彰。

扶正通络汤

[药物组成]炙黄芪30g,当归、川芎、石菖蒲各12g,赤芍、

桃仁、红花、地龙、甘草各10g,鸡血藤、太子参、丝瓜络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68例,痊愈(眩晕及主症消失,停药1年

后无复发)24例,显效(眩晕及主症明显减轻,能正常生活及工

作)28例,有效(眩晕及主症明显改善或消失,停药后偶有轻度

复发)14例,无效(眩晕及主症无改善或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

97.1%。

王某.女,58岁。自诉有头晕反复发作病史5年,近半年来

发作增多,症状加重。头晕如坐舟车.自感周围物体转动,耳鸣

如蝉声,不敢睁眼,伴恶心欲吐,食欲缺乏,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脉弦细无力,舌质暗,苔薄黄。诊断为眩晕,辨证为气虚血瘀。

冶以补气活血通络。方用扶正通络汤加半夏、竹茹各12g。服

12剂后症状消失,惟食欲欠佳。上方加神曲、山楂各12g,继服

s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症乃肝肾亏虚,脏腑气血

亏损,痰浊内阻,痰热化火,风火上扰清空,或髓海不足所致。如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载:“无虚不作眩。”中

老年人阴阳皆虚,脏腑功能衰退,尤以气虚血亏者多。气虚则载

血无权,血行无力,瘀阻经脉,脑失濡养而发眩晕,故治宜补气活

血通络为主。活血通络汤由补阳还五汤原方加味而成。方中黄

芪、太子参补气助阳,行血化瘀;赤芍、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化

瘀;地龙、丝瓜络祛风通络;鸡血藤、当归尾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配用石菖蒲可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祛瘀而不耗血,养血而

不瘀络,血瘀消除,脉道通畅,脑腑得养,眩晕自除。

复方泽泻汤

[药物组成]泽泻20g,白术15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

15g,山药30g,天麻10g,川芎15g,丹参15g,牛膝15g,葛根

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0天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燥湿健脾化痰,活血祛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脑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泽泻为君药,利水渗湿泻热。现代药理

学研究报道,泽泻有显著利尿作用,并有降压、降血糖、抗脂肪肝

作用。半夏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合用则燥湿化痰;茯苓利

水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天麻熄风止眩以治其标;白术配天麻祛

湿化痰止眩,又助山药健脾益气生血。佐以川芎行气活血通络,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增加脑血流量。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健脾

化痰、活血祛瘀通络之功,直中病机,使痰瘀化、气机畅、眩晕止。千颓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50g,当归10g,枸杞子10g,山茱萸

10g,鹿角胶15g,乳香10g,没药10g。

[随症加减]颈项强痛者加葛根10g,羌活10g;风阳上扰

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治疗方法]鹿角胶打碎,黄芪先煎15分钟。纳入诸药水

煎去渣,入鹿角胶烊化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温服。10天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治疗脑供血不足眩晕

刘某,女,52岁,患者5年来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头晕目

眩反复发作,曾经中西药治疗后好转。1周前复因情绪激动头

晕目眩复作,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静脉点滴脉络宁注射液

后症状不减而来我院,经脑CT检查及五官科检查均未见异常,

经头颅多普勒检查示脑供血不足。诊断为眩晕。给予干颓汤加

味治疗。处方:生黄芪50g,当归1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

鹿角胶15g,乳香10g,没药10g,葛根10g,羌活10g,生龙骨

30g,生牡蛎3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后眩晕止,临床症状

消失,继服上方10剂以巩固疗效。1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示大

脑供血明显好转。

[经验心得]千颓汤系张锡纯论脑贫血痿废所制方药,具有

补气养血、通经活络之功效。方中重用黄芪以升补中气,且能助

气上升达于脑中,而血液亦即可随气上注。惟其不良反应能透肌

表,具有宣散之性,去渣重煎则其宣散之性减,专补气升气矣。当归为生血补血之主药,与黄芪并用,气旺血自易生;山茱萸通利九

窍,疏通血脉,合枸杞子补肝肾,肝肾充足,元气必旺,上充于脑

髓,二药又擅辅助当归生血;鹿角胶补脑生髓;乳香、没药疏通气

血经脉,善开血痹,经通脉开,气行血畅,脑得血养,眩晕自停。

葛根川芎汤

[药物组成]葛根、川芎各30g,天麻、丹参各20g,红花

15g,当归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钩藤;痰浊中阻者加半

夏、白术;气血不足者加太子参、黄精;肾精不足者加山药、山茱

萸。

[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主治]通络行气,涤痰熄风,补益气血,填精补髓。

[经验心得]葛根川芎汤重用葛根、川芎,具有养阴通络作

用,走而不守,载诸药上行巅顶;天麻平肝滋肾,充养脑窍;丹参、

红花、当归活血通络、养血敛阴、缓急解痉;钩藤清热平肝、熄风

止痉;半夏、白术燥湿化痰、涤痰开窍;太子参、黄精补益气血;山

药、山茱萸滋补肾精。诸药合用,有通络行气、涤痰熄风、补益气

血、填精补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川芎、丹参、

红花均可降低血浆黏度;丹参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而使微循

环改善;红花对脑缺血缺氧状态下呼吸中枢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能提高缺血缺氧组织的血氧利用率;川芎、葛根能抑制血管运动

中枢,扩张外周血管。

葛根汤

[药物组成]葛根30g,鸡血藤30g,天麻12g,钩藤(后下)

15g,川芎15g,当归10g,何首乌12g,菊花15g。

[治疗方法]每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日1剂,早、晚

分服。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由于老年人阴阳失调、肝阳偏亢,加之血流相

对缓慢、气血失和,淤血阻滞于脑窍、脉络,气血不通所致。治宜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中以葛根、鸡血藤、川芎、当归为主药,

活血通络;并用天麻、钩藤、菊花平潜肝阳;何首乌滋补肝阴。从

而调整阴阳、活血通络。

葛根天麻饮1

[药物组成]葛根15g,天麻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

10g,茯苓10g,远志10g,石菖蒲15g,白芍15g,炙草10g。

[随症加减]血压高者加钩藤、菊花;上肢麻木者加桑枝、

桂枝;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耳鸣如蝉者加蝉衣、生龙骨、生牡蛎;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肝肾亏虚者加枸杞子,泽泻。

[治疗方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升清止眩,化痰祛瘀。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崔某,女,40岁。主诉发作性眩晕2年,长时间俯视作业,

自觉颈部酸困疼痛不适,继而出现发作性眩晕,伴有左上肢麻

木。近2天再发,伴头晕、恶心、呕吐、颈部活动受限,测血压

14.7~9.3kPa(110/70mmHg),舌质暗,苔薄白略腻,脉弦细。

颈椎X线片显示第4、5、6颈椎骨质增生;颅TCD提示:椎—基底

动脉痉挛,供血不足。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清阳不升,痰淤内阻。治当活血祛瘀,

通窍升清。处方:葛根、天麻、川芎、陈皮、半夏、茯苓、地龙、桑

枝、石菖蒲、竹茹各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

服。服药3剂,眩晕症状减轻,呕吐止。上方去竹茹,加泽泻继

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上肢麻木明显好转。又服5剂症状完全

消失。继续巩固调理2周,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多由颈椎骨质增生等病变造成。由

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引起脑部缺血所致,属祖国医学的“眩

晕”范畴,好发于长期伏案、俯视的工作者。长期不正确的固定

姿势,如看电视、打电脑、睡姿不良、枕头高低不适等,均可致颈

椎病变,颈部气血运行受阻。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血运

行受阻,营血不能上荣头目,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为痰,痰阻

则清阳不升,头脑得不到充足的血供则眩晕作矣,因此,也有“无

痰不作眩”之说。本方以葛根升清阳,解肌止痛;天麻平肝熄风,

解痉镇静为治眩晕的要药;川芎、地龙化瘀通络;石菖蒲、远志化

痰开窍;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

用,具有升清止眩、化痰祛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焦

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能明显扩张脑部微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

葛根天麻饮2

[药物组成]葛根,丹参各30g,天麻(先煎)、白芍、红花各

9g,当归、远志、茯苓各15g,川芎、地龙、法半夏、陈皮、石菖蒲各

12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血压高者加钩藤、菊花;上肢麻木者加桑枝、

桂枝、威灵仙;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竹茹;耳鸣如蝉者加蝉蜕、

生龙骨、生牡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肝肾亏虚者加山茱萸、枸

杞子;淤重者加桃仁、水蛭;形体肥胖者加焦山楂、泽泻、决明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遍,于早、晚分服。15天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升清止眩,化瘀祛痰。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王某,女,48岁。主诉发作性眩晕3年余。3年前冬天因天

气寒冷,长时间伏案写作,自觉颈部酸困疼痛不适,继而出现发

作性眩晕,伴左上肢麻木。近2天再发,头晕、恶心、呕吐、颈部

活动受限。测血压15.7—9.3kPa(118/70mmHg),舌淡暗,苔

薄白略腻,脉弦细。颈椎X线侧位片显示:第3、4、5颈椎骨质

增生。头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

足。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

晕,证属清阳不升,痰瘀内阻。治疗当以活血祛痰,通窍升清之

法。处方:葛根、丹参各30g,天麻(先煎)、红花、旋覆花(包)各

9g,川芎、地龙、桑枝、法半夏、陈皮、石菖蒲、竹茹各12g,当归、

远志、茯苓各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遍,于早、晚分

服。服药3剂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呕吐止。上方去旋覆花、竹茹

加泽泻继服6剂,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上肢麻木明显好转,又服

6剂症状完全消失。继续巩固调理两周,患者临床诸症悉除而[经验心得]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营血不能上营头目

则清阳上升受阻,头脑得不到充足的营血清气的供养则眩晕作

矣。气血运行受阻,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为痰,痰阻则清阳不

升,故作眩晕,因此亦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本方以葛根为君药

升清阳,解肌止痛;天麻平肝熄风,解痉镇静为治眩晕要药;当

归、丹参、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络,白芍柔肝;石菖蒲、远

志化痰开窍;半夏、茯苓、陈皮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

合用,具有升清止眩、化瘀祛痰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能明显扩张脑微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丹

参、当归、红花等具有增加血流量、改善脑血供功能;天麻具有显

著的镇静作用。

葛根止眩汤

[药物组成]葛根30g,升麻10g,黄芪20g,丹参20g,当归

尾、川芎、桃仁各12g,红花5g,石菖蒲10g,天麻10g,石决明

30g(先煎)。

[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各12g;耳鸣者加

蝉衣10g;颈肩强痛板滞不舒者加地龙、延胡索各12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升清活血,镇静止眩。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88例

患者,女,46岁。该患者3年前因年底工作紧张而觉颈酸痛,及突发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而来本院急诊,以眩晕症收

住人院。经查颈椎侧位片示:第3、4、5颈椎骨质增生;脑部多普

勒检查示脑供血不足,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

治好转出院。间时有发作。今日起床时颈部酸痛板滞不舒,突

发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睁眼,自服茶苯海明(晕海

宁),西比灵等无效而来就诊。脑部多普勒检查示:椎—基底动脉

狭窄,供血不足,诊断如前。给予服葛根止眩汤,嘱静卧休息。

服药5剂后眩晕止,再予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未发,复

查脑多普勒示脑供血改善。

[经验心得]本方以葛根为君药,查《伤寒论》葛根汤,以葛

根为治疗项背强痛之要药,具升清阳、解肌之功能,现代药理学

研究证实,葛根素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

血液供应。再配以黄芪、升麻以补气升清阳;配丹参、赤芍、当归

尾、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使之

畅通,从而改善脑部气血供应;石菖蒲引诸药走空窍;天麻、石决

明具解痉镇静作用。故本方具升清、活血、镇静、止眩之功效。

葛蜈四白汤

[药物组成]葛根30~50g,蜈蚣1~2条,白芍30g,白蒺

藜20g,白芷10g,白僵蚕10g,川芎20g,淮牛膝10g,甘草5g。

[随症加减]头痛易怒者加天麻10g,钩藤15g,菊花10g;

气短、面色少华者加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0g;腰痛,遗精者

加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12g,陈皮

10g;久病兼瘀者加郁金10g,红花6g。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分2次口服。

[功效主治]疏肝祛风,化痰熄风,行气定眩。

张某某,男,54岁。患眩晕症反复发作2年余,曾用异丙嗪

等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此次由情志不遂,恼怒而发,自觉头晕眼

花,恶心欲呕,睁眼更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6/

10.6kPa。西医诊断:梅尼埃综合征。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

风挟痰上扰清窍所致。拟葛蜈四白汤加味治疗。药用:葛根

30g,蜈蚣2条,白芍20g,白蒺藜20g,白芷10g,白僵蚕10g,川

芎20g,淮牛膝10g,法半夏10g,陈皮6g,天麻10g,甘草3g。每

日1剂,水煎2次后分2次服。次日头晕明显减轻,连服3剂,

眩晕消失,诸疾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一症,前人论述颇多,有风、痰、虚、火诸

说,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最为切

要。们庙证指南医案·眩晕》诠释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表

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仆之虞。”明确指出肝

风上扰清窍为眩晕症的基本病因病机。葛蜈四白汤方中蜈蚣辛

散,人肝搜经络之风;白蒺藜、白芷之辛温,疏肝祛风;白芍之酸

甘,养血柔肝熄风;白僵蚕之辛平,平肝化痰熄风;川芎善通清

窍,活血祛风;葛根之升,载诸药上行以祛风;牛膝之降,引气血

下行以定眩;甘草调和诸药,使辛散适度。纵观全方,针对性强,

升降相须,故效如桴鼓。

钩赭六君汤

[药物组成]钩藤,代赭石各20~30g,党参15g,白术、半

夏、茯苓各10g,陈皮、甘草各5g,茯苓10g,陈皮、甘草各5g。

[随症加减]肝脉弦大,眩晕甚者加天麻、石决明;呕恶甚

者加苍术15g,生姜10g;痰浊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汗多心悸、

面色咣白者加人参、煅牡蛎、煅龙骨;颈性眩晕者加枸杞子、山茱

萸、巴戟天、白芍、全蝎、蜈蚣、葛根以补督通络;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性眩晕者加水蛭、丹参、当归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健脾化痰。

李某,女,70岁。头晕目眩3日,卧床不起,头部不能转侧,

眼不能睁,否则觉天地旋转,不思饮食,食之尽呕。西医药治疗

不效,转而求助中医治疗。脉右沉而左弦,舌苔薄白。辨证脾虚

肝旺,胃气上逆,痰浊挟风上扰清窍。处方用钩赭六君汤:钩藤

20g,代赭石20g,党参15g,苍术10g,茯苓15g,甘草6g,陈皮

6g,半夏12g。针刺风池、印堂、神庭,症状当即减轻。服药5

剂,症状大减,纳食正常,可下床行走,但行动较快或起床时仍稍

作眩晕。守方又服lo剂而愈,随访10余年未发作。

[经验心得]钩赭六君汤中,钩藤为平肝熄风之晶,《本草

纲目》载其主“大人头旋目眩”。《本草从新》谓其能“主肝风相火

之病,风静火熄,则诸症自平。”代赭石为平肝降逆之品,用于眩

晕急性发作有显著疗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生血并能

凉血,其质重坠又善能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

当,能建奇效……并其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方中二陈汤化

痰,叫君子汤健脾。全方组合,融化痰、祛风、补虚、降逆之品于

一体,故治眩晕甚为合拍。

归脾汤

[药物组成]黄芪5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

10g,大枣10g,枣仁10g,龙眼肉25g,木香10g,炙远志10g,炙

甘草10g,生姜2片。

[随症加减]若面色苍白者加熟地黄30g,阿胶30g;恶心

呕吐者加法半夏10g,竹茹10g;脘胀纳呆者加枳壳15g,炒神

曲、炒麦芽、炒山楂各15g;汗多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各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1次。服10剂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养心,益气活血。

[经验心得]归脾汤方中重用党参、黄芪补脾益气;当归、

龙眼肉养血以生心血;茯苓、远志、枣仁养心安神;白术、大枣、炙

甘草补脾和中;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之品滋腻滞气,共奏健

脾养心、益气血之功。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选择

具有升清阳和血养血的药物配入原方,从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

效。

桂枝茯苓丸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亦芍、白芍各1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10g,钩藤20g,石决明

30g,川牛膝20g,菊花10g;痰湿较甚者加陈皮、石菖蒲、半夏各10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20g,当归10g;肝肾阳虚者加女贞子、早

莲草各10g,枸杞子20g;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

30g;肢体麻木者加怀牛膝20g,稀莶草10g,广地龙10g;颈项不

舒者加葛根20g,木瓜10g。

[治疗方法]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脉,利水行瘀。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因椎—基底动

脉血行不畅,脑失滋养所致。所以血淤阻络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病机,当以化瘀通脉为治疗大法,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方

中桂枝辛温以活血、通血脉。现代药理学也证明桂枝有加强其

他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水血同类,故用茯苓以利水行瘀、安正气;

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芍药调营阴,且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

苓、牡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能破恶血。诸药

合用,则瘀化脉通,脑脉通利,精血得以上注充养,脑缺血状态即

可改善,恢复精明之府的功能,而眩晕可平。现代药理学研究也

证明桂枝茯苓丸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

可改善微循环。

化痰定眩汤

[药物组成]白术、茯苓、制半夏、郁金、陈皮、姜竹茹、石菖

蒲、天麻、钩藤(后下)各10g,泽泻15g。

[随症加减]脾肾阳虚者加党参10g,吴茱萸10g。肝阳上

亢者加白蒺藜10g,石决明(先煎)20g,兼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天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助运,燥湿化痰。

胡某,女,48岁。患者突发眩晕4天,伴恶心呕吐,以往有

类似发病史10年,近2年来发作频繁,每年发作3—4次。查

体: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能睁眼,恶心呕吐,胸闷,神疲乏

力,左耳耳胀耳鸣,听力下降。检查:神志清楚,两耳鼓膜完整,

眼球水平样震颤,电测听示左耳感应性耳聋,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内耳性眩晕。证属脾虚湿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治以健脾助运化痰利水。给予化痰定眩汤,每日1剂,服用

3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头部可以转动。但多动时仍感头晕,耳

鸣依旧,周身乏力。原方加党参los,连服用5剂后,诸症消失,

惟听力未恢复,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原方服用1个疗程20剂。

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化痰定眩汤中用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助运,

利水渗湿,湿去则无生痰之源,3药为本方主药。半夏、姜竹茹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石菖蒲化浊通窍。因气壅则痰聚,气消则

痰消,方中加陈皮、郁金以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则一身津液亦

随气而顺;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止眩。诸药合用,消补兼施,标本

同治,共奏健脾助运、燥湿化痰、通窍利水之功,治疗耳源性眩

晕,恰中病机,疗效满意。根据现代医药研究认为耳源性眩晕系

各种原因致内耳膜迷路水肿,治疗主张镇静、扩张血管、脱水利

尿改善内耳微循环为治疗原则。而药理学研究发现茯苓、泽泻、

白术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且泽泻具有降低胆固醇及血糖作用,

故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天麻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半夏、竹

茹对呕吐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而止呕吐,这与现代医学治疗原则亦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化痰活血方

[药物组成]白术15g,法半夏15g,石菖蒲15g,竹茹10g,

桃仁15g,丹参20g,葛根25g,红花6g,赤芍15g,川芎10g。

[治疗方法1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0天。

[功效主治]化痰活血,祛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经验心得]传统医学认为,眩晕的发生与痰的关系密切。

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但由于痰性黏滞,易阻碍气机,日久导

致血瘀、痰瘀互结、壅塞脉道、清阳不升、脑府失养,发为眩晕。

因此,结合病机及多年临床经验,在单一应用血管扩张药的基础

上,配合中药化痰活血祛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有效率达89.6%。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葛根有松弛血管平

滑肌,扩张血管作用,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态;半夏、石菖

蒲等均有中枢镇静及止呕作用,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的呕吐、烦躁不安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伴随症状有一定的效

果。

化痰健脾方

[药物组成]泽泻30~60g,白术10~15g,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牛膝15g,川厚朴6g。

[随症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竹茹、旋覆花、代赭

石;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肝郁不疏者加柴胡、

郁金、香附;肾阳虚者加肉桂、桂枝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400mi,早、晚2次分服。

[功效主治]化痰健脾,利水除痰。

患者,女,50岁。患者眩晕反复发作十余年,经西医诊断为

“内耳眩晕症”。近1周以来,病情复发,曾静脉滴注能量合剂、

维生素C、维生素B6及口服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西泮(安

定)等药治疗疗效差,故求治于中医。诊时患者头晕目眩,如物

裹头、耳鸣、恶心呕吐,自觉视物旋转,不敢移动体位,动则晕甚,

胸I:q纳少,舌苔白厚腻,脉弦滑。证届脾虚水湿不运,清阳受阻,

拟化痰健脾为法。方药:泽泻30g,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

10g,天麻10g,茯苓15g,怀牛膝15g,生代赭石30(先煎)。每日

1剂,水煎400ml,早、晚2次分服。服药5剂后,眩晕症状大减,

呕恶已止,惟脾虚之象不能速愈,舌苔仍白腻,脉弦滑,用上方加

减共服20剂,病获痊愈。随访1年眩晕未见再作。

[经验心得]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

一些中老年妇女平素嗜食辛辣肥甘之品,伤于脾胃,健运失司,

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化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蒙蔽清窍,故而引起眩晕。《金鉴》曰:“眩晕者,痰因火动也,盖

无痰不作眩。”指出了其病因在痰。穷其生痰之源,当责之于脾。

针对本病的病机,当以化痰健脾为法,故选用泽泻汤为主方加减

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方中重用泽泻30~60g,利水除

痰,白术补脾制水,从而使痰清湿化,临证时再结合舌苔脉症辨

证施治,在上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化裁,每获良效。

化痰开窍方

[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荷叶、竹茹、天麻、防风各10g,茯

苓、石菖蒲、菊花、牡蛎各15g,胆南星、人参各5g,泽泻20g。

[治疗方法]水煎20分钟,取200ml;人参另煎25分钟取

汁50ml与其他药汁混合,共取250ml温服,每剂药煎2次,每

日1剂,1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化痰开窍,平肝祛风定眩。

李某,女,58岁。患者其子来院要求出诊。主诉:间断性头

晕目眩,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3月余,加重3天。患者于3月

前,不慎受凉引起发热发冷,即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具体用药

不详)2天,发热发冷消失,但出现头晕房屋转动恶心呕吐(呕吐

物为胃内容物伴白色黏痰),双耳胀闷,胃脘胀满不适。曾住院

治疗,出院后1周,复感外邪,前症再次诱发。在当地诊所治疗

2天无效,要求中药治疗。现症: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呕吐物为

白色黏液,耳内胀闷,动则加重,平卧则减,纳差,脘胀,舌质淡

红、苔白腻,脉滑略细。查体:血压15.6/9.6kPa,神清语利,平

卧于床,瞳孔等大等圆,双眼球运动正常,可见水平眼震,闭目难

立症阳性,余未见异常。心电图、头颅CT均未见异常。TCD

提示:椎—墓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电测听正常。根据脉症及病

史,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脾虚湿停,痰浊内生,复感外邪,外风

挟痰并走于上,上扰清窍,诱发眩晕。西医诊断为前庭神经元

炎。中药治疗为化痰开窍,健脾和胃,祛风定眩。方药:半夏、竹

茹、陈皮、荷叶、防风、天麻各10g,茯苓、石莒蒲、牡蛎、菊花各

15g,泽泻、山药各20g,胆南星、人参(另煎)各5g,生姜6g,砂仁8g。以上中药水煎15分钟后将砂仁放入再煮5分钟,取汁

250ml温服。水煎2次,每日1剂。服用3天眩晕明显减轻,恶

心呕吐止,效不更方,再进3剂,症状消失,已能下床活动,1年

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病机不外乎为风、痰、火、虚。病变与肝

脾肾有主要关系。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脾

的运化功能,肾气不足,温煦失常,气不化水,湿停痰饮内生,久

则化热,痰火挟内外之风并走于上,上扰清窍,则发眩晕。其中

痰虚是发生眩晕的主要原因。故治宜健脾化痰开窍,平肝祛风

定眩。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痰挟气虚并火上行,以治痰

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竹茹、胆南

星、泽泻以健脾化痰和胃止呕;石菖蒲、荷叶化痰开窍醒脾;天

麻、牡蛎、防风、菊花平肝祛风定眩;用小剂量人参以补气健脾化

湿,且防止胆南星苦寒伤胃。若有阴虚较盛者加生地黄20g。

综观全方,具有健脾化痰开窍、平肝祛风定眩作用。使脾气健

运、湿邪化、痰无化生之源,清阳之气上充于脑,脑腑清静,眩晕

自去。

化痰潜阳方

[药物组成]天麻15g,半夏10g,陈皮15g,龟板15g,钩藤

15g,胆南星6g,云苓15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甘草6g。

[随症加减]伴头痛者加石决明20g,夏枯草20g;伴呕吐

者加代赭石10g;肝火旺盛者酌加菊花20g,龙胆草6g;肝胆上

亢、眩晕较甚者加鳖甲15g,牡蛎20g;脾虚纳呆者加党参30g,

白术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化痰利湿。

[临床运用]治疗高血压性眩晕

患者,男,48岁。自诉头痛、头晕3年余,加重伴呕吐1天。

27日晚因情绪激动而突感旋转性头晕,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当时测血压28/16.6kPa(210/125mmHg),于当地肌注利血平

后来我院就诊。急诊给予甘露醇及硝苯地平(心痛定)、卡托普

利治疗。拍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排除颈椎病。查体:神志清,

头晕不能站立,倦怠乏力,视物模糊,恶心未再呕吐,血压23.3/

14kPa(175/105mmHg),纳呆,睡眠差,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

腻,脉弦。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治宜滋

阴潜阳,清化痰浊。用基本方加代赭石10g,党参30g,白术

15g。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3剂。继服硝苯地平(心痛定)

10mg,卡托普利12.5mg,每日3次。患者头晕明显减轻,测血

压20/12kPa(150/90mmHg),已能站立,仍乏力,舌质淡红,苔

白,脉弦。停服西药,上方去代赭石再加鳖甲15g、牡蛎20g,以

增强育阴潜阳之力,再服6剂,头晕尽除,可下地行走,胃纳好

转,测血压19.3/12kPa(145/90mmHg),痊愈出院。

[经验心得]眩晕是临床常见病,高血压导致的眩晕占相

当大的比例。其病因多为肝阳上亢,阴不敛阳或痰浊壅遏、化火

上蒙;因肝阴亏虚、肝火旺盛亦可炼液成痰,二者常兼有。临床

所见多为虚实夹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

届于肝。”《丹溪心法·头眩》则指出:“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

书·头眩》强调:“无虚不能做眩”。所以,临证治疗中应滋阴潜

阳不忘化痰。方中天麻、钩藤可平肝熄风。《本草纲日》曰:“天

麻为治风之神药……”熟地黄、山茱萸、龟板滋阴潜阳;半夏、陈

皮、胆南星燥湿化痰;云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化痰利湿之功。

化痰枯淤方

[药物组成]黄芪15g,白术15g,甘草6g,半夏12g,陈皮

12g,茯苓15g,泽泻12g,石菖蒲12g,郁金9g,远志12g,白芍

12g,当归12g,怀牛膝12g,川芎9g,葛根12g,鸡血藤15g。

[随症加减]若脘闷纳呆者加白豆蔻仁、砂仁;恶心呕吐者

加代赭石、旋覆花、竹茹;胸闷心悸者加瓜蒌、薤白;腰膝酸软、四

肢不温者加附子、桂枝、杜仲。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30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化痰,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

“无痰不作眩”,饮食劳逸失当,伤于脾胃;或脾气呆滞,健运失

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

不降,蒙蔽清窍,发为眩晕。痰湿壅盛,病久痰阻血瘀,淤血阻

络,使病情加重而缠绵难愈。故应“痰瘀同治”,治宜健脾利湿,

化痰祛痰。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运湿;半夏、陈皮、茯苓、泽

泻利湿化痰;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白芍、当归养血活血,

使利湿不伤阴;怀牛膝、川芎、葛根、鸡血藤活血祛瘀,疏通经络。

诸药相合,健脾利湿化痰,活血化瘀通络,使痰湿去、脾气健运、

升清降浊,经脉畅通,脑髓得以充养,眩晕诸症自愈。

化痰止眩汤

[药物组成]天麻、白术、泽泻各15g,半夏12g,胆南星、陈

皮各10g,茯苓30g。

[随症加减]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白芍、珍珠母;恶心者呕

吐加代赭石、竹茹;耳鸣无产者加石菖蒲、郁金。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熄风止眩,健脾化湿。

吴某,女,52岁。反复头晕10余年,每因疲劳或情绪刺激

而发,每年均发作1~2次。近几年发作较前频繁,每年3~4

次,西医诊断梅尼埃病。现又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睁眼更甚、闭

目稍安,耳鸣如潮,胸闷恶心,呕吐频作,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

滑。辨证属痰浊内阻,蒙蔽清阳。治宜健脾化湿,祛痰降浊。以

化痰止眩汤加味:天麻、白术、泽泻各15g,姜半夏12g,胆南星、

陈皮、石菖蒲、姜竹茹各10g,茯苓、代赭石(先煎)各30g。服3

剂后头晕减轻,呕吐止。原方去代赭石,继用5剂,症状消失,继

以六君子汤调理.随访1年未再发作。

[经验心得]化痰止眩汤为半夏天麻白术汤合泽泻汤加减

而成。方中天麻熄风止眩,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祛痰;白术、

茯苓健脾化湿;泽泻利水渗湿。诸药合用,使痰湿得化、清阳自

升,眩晕可止。

化痰逐淤汤

[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各30g,天麻、赤芍、法半夏各10g,

川芎、泽泻、党参各12g,何首乌、龙骨、珍珠母、葛根各20g。

[治疗方法]每天1剂,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熄风化痰,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气虚痰淤型眩晕症35例,痊愈(眩晕症

状消失)14例,显效(眩晕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及工作)9例,有

效(眩晕减轻,闭目即止,虽可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稍有影

响)9例,无效(眩晕无改善或加重)3例,总有效率为91.4%。

[经验心得]化痰逐淤汤方中以天麻、半夏熄风化痰,川

芎、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为主药;并重用川芎取其善走头面之性,

以泄标实,正本清源;党参、黄芪补脾益气;何首乌滋肾,以治本

虚,扶正气;葛根升举清阳;龙骨、珍珠母镇潜浮阳。诸药合用,

痰瘀除,脉道通,正气充,清阳升,浊阴降,脑腑得养,眩晕悉平。

化痰逐瘀通窍汤

[药物组成]天麻、丹参,茯苓、葛根各15g,法半夏、炒白

术各12g,石菖蒲、地龙、川芎各9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2g,焦山栀子、川楝子各

9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g,升麻6g,当归12g;肾精不足者加山

茱萸9g,怀牛膝、枸杞子各12g;痰湿重者加白芥子9g,宣木瓜

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活血祛瘀通络。

陈某某,女,48岁。1年内头昏目眩反复发作7次,多伴有

恶心,且于劳累、情绪波动或失眠后发作。发作时轻则头昏头

重,倦怠纳少;重则天旋地转,不能动弹,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望

诊见其形体偏胖,苔白腻,脉弦滑。曾查头颅CT、颈椎X线片、

颈椎CT等均正常,每次发作时静脉滴注山莨菪碱、能量合剂或

丹参针后可略缓解,但仍遗有轻度的头昏头重,口服西比灵胶囊

或尼莫地平胶囊效果不明显,故来我处就诊。四诊合参,当后中

医“眩晕”范畴,证属痰湿瘀滞,清窍失养,治拟健脾祛痰,活血通

络。给予化痰逐瘀通窍汤加减:天麻、茯苓、炒白术各15g,法半

夏、白芥子、宣木瓜、陈皮、胆南星各10g,地龙、川芎各9g,葛根、

丹参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7剂后,自觉头昏头重减轻,继

服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且随访1年多,再无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的成因,历代有主风,主火、主虚、主痰之

说,但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眩晕,多与痰、淤有关。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此

外,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忧思多虑,肝郁乘脾,脾胃运化失

职而致痰浊内生,复加久病失治,久而人络,脑之脉络失畅,妨碍

气血运行,致使清窍失养,故反复发作眩晕。化痰逐瘀通窍汤以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石菖蒲健脾和胃,燥湿祛痰,配以丹参、

地龙,川芎、葛根以活血祛瘀通络。

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黄连、竹茹、炙甘草、生姜各6g,法半夏、枳

实、陈皮、茯苓,降香(后下)各9g,白僵蚕、天麻、川芎各15g,防

风、蔓荆子各10g,丹参30g。

[随症加减]伴有高血压者加用石决明、珍珠母各30g;伴

有耳鸣,重听者加郁金、石菖蒲各15g;伴有脘闷,纳呆,腹胀者

加白豆蔻仁、砂仁各9g,焦三仙12g;伴有颈项强硬者加白芍

30g。

[治疗方法]水煎3次后混合,每日服3次,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理气,清热化痰,清窍定眩。

张某,女,68岁。患者眩晕反复发作3年,此次发作3天。

患者于前日晨5点左右突起眩晕,不能张目,不能坐立,起即景

物旋转,呕吐,口干口苦,大便日1次。血压:17.3—10.7kPa

(130/80mmHz),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中医:眩晕;西医:梅

尼埃综合征。中医辨证属痰热中阻,上扰清窍。遂投本方加石

决明、珍珠母各30g治疗。服用1剂后能起床做家务,5剂后诸

证消失,继服2剂巩固疗效。

[经验心得]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

浊内生,加之肾气日衰,肝阳偏亢,痰浊易于郁而化热,痰火上扰

清窍,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

《丹溪心法》:“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

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故治疗采取健脾理气,清热化痰,

清窍定眩法,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可收良效。方中半夏、竹茹清热

化痰止呕;枳实、陈皮、茯苓、防风健脾理气胜湿,以杜生痰之源;

白僵蚕、天麻熄风化痰;丹参、川芎、降香活血化瘀,以增强祛痰之功;川芎、蔓荆子引药上行,清利头目;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药

性。诸药合用清化痰热,健脾定眩。

黄芪桂枝天麻汤

[药物组成]黄芪60g,桂枝10g,天麻12g,川芎15g,葛根

20g,赤芍12g,地龙10g,法半夏12g。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黄芪、桂枝、川芎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的

作用,能使升高的血黏度降低,增强血管内皮抗血栓形成,扩张

血管,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脑组织供血、供氧能

力;天麻有降低脑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增加心

脑血流量作用;葛根有扩张心脑及外周血管、改善心脑循环作

用;地龙有抗凝血、抗血栓、降脂作用,可增加脑血流量;法半夏

能抑制呕吐中枢,有利于消除眩晕证中的恶心呕吐症状。诸药

合用,有利于消除椎动脉痉挛、缓解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扩张脑

动脉,从而改善基底动脉。

活血化瘀方1

[药物组成]丹参30g,川芎、当归各20g,桃仁、鸡血藤各

15g,生甘草6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夏枯草、天麻、菊花;痰浊

中阻者加天麻、半夏、白术、茯苓;气血亏虚者加太子参、黄芪;肾

精不足者加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等。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

仝某,男,65岁,农民,主因间断头晕3年,加重伴肢体麻木

10天,于1998年6月12日人院。患者自1995年以来无明显

诱因间断出现头晕,近lo天来头晕症状加重,动则更甚,恶心欲

吐,伴肢体麻木、失眠少寐、倦怠乏力,舌质暗、舌边有瘀点、舌苔

薄白,脉细涩。血压20/12kPa(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平时间

断口服复方降压胶囊)。颈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硬化,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虚血瘀,治宜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处

方:黄芪、丹参各30g,川芎、当归各20g,桃仁、鸡血藤各15g,夜

交藤、远志、牛膝各12g,竹茹10g,桂枝、生甘草各6g。每日1

剂水煎,分2次温服。另外,用5%葡萄糖注射液30ml、脉络宁

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点。治疗10天,头晕症状基本消失,

停静脉输液,继以上方调服月余,诸证消失,临床治愈出院,随访

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血瘀致眩晕的观点,早在明·虞抟就已提出,

但未引起后人足够重视。祖国医学的眩晕与现代医学的脑动脉

硬化、脑血管痉挛、颈椎骨增生所致的眩晕,病机基本相似,均屑

淤血凝滞、闭阻脑之络脉,使血液运行缓慢、脑髓失养所致。现

代医学已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增加血

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及心脑血管流

量等作用。因此,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颇合病机,瘀祛晕

自止。

活血化淤方2

[药物组成]川芎15~30g,牛膝12g,蒲黄、羌活、广地龙

各9g,益母草20g,水蛭5g。

[随症加减]①肝风致瘀型;头晕耳鸣,急躁易怒,目赤口

苦,大便干结者加钩藤、天麻;②痰阻致瘀型:头晕如坐舟车,目

不能睁,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者加半夏、僵蚕;③虚损致瘀型:头

晕,神倦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悸失眠者加党参、当归。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37例,23例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有关

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9例有效(眩晕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

改善),5例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86.4%。

孙某某,男,70岁。头晕反复发作已4~5年。3日前再发,

舌体发硬,言语含浑欠清,口角向右喁斜,流涎,肢麻,不寐。头

部CT检查:右侧基底区腔隙性梗阻;颈椎X线摄片:C3~C4、

c5~C6椎间盘突出。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4.42mmol/l三酰

甘油2.61mmol/L。舌苔薄白、根腻、舌左侧见瘀点,脉沉弦。

用丹参注射液16ml静滴,每日1次,共10天。同时服中药:川

芎15g,牛膝10g,蒲黄、羌活、制半夏、地龙各9g,益母草20g,茯

苓、钩藤各12g,水蛭5g。7天后,眩晕大减,口角已正,舌体渐

软,言语清楚,川芎减量为10g。继服7剂,眩晕除,血压稳定,

复查三酰甘油降至1.8mmol/I。,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陈旧

梗阻。随访至今,眩晕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从淤血论治,重用川芎者,取其辛香走

窜,善走头面,为血中气药;牛膝能使上逆之气血下行;益母草、羌活、地龙、水蛭、蒲黄化瘀以通脑络;且蒲黄、羌活、水蛭能降低

血液凝固性及黏稠度,改善微血流及微血管形态。丹参注射液

能扩张血管,与中药煎药合用,相得益彰。本方川芎量大,高血

压患者应慎用。

活血涤痰眩晕方

[药物组成]川芎15g,赤芍20g,丹参20g,葛根30g,半夏

15g,胆南星15g,石菖蒲15g,僵蚕10g。

[随症加减]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配合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者配合归脾汤;痰浊中阻者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15天

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通脉祛瘀,温经升阳。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丹参、赤芍、川芎,行气而活血,通脉而祛

瘀;葛根、石菖蒲可温经升阳,通络开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

半夏为治痰湿首选药物;僵蚕为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胆南

星既可行血祛痰,又能化痰消积;且葛根、石菖蒲可温经升阳,通

络开窍,使清阳得升,浊痰得除,且葛根所含的葛根酮可改善心

脑血液循环。上述化痰祛痰诸药相配,能行气化瘀,使痰瘀化

散、气血流通,病症得解。

活血通络汤

[药物组成]当归25g,桃仁10g,红花12g,丹参20g,水蛭

3g,白芍12g,川牛膝15g,降香12g。

[随症加减]肝肾阴亏者加生地黄、熟地黄各20g,枸杞子

12g,生山药18g,女贞子15g,天冬12g;肝阳上亢者加代赭石

2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5g,生黄芪

30g,阿胶12g;痰浊上蒙者加天麻9g,制半夏12g,茯苓20g,陈

皮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10剂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益气养血。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性眩晕

杨某某,女,62岁。患者头目眩晕?天余,时轻时重。伴心

悸气短,神疲肢倦,面色黯滞不华,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中

医辨证:眩晕。证属瘀血阻络,气血不布,脑失所养。治以活血

通络,益气养血。方药:当归20g,桃仁10g,红花18g,丹参20g,

水蛭3g,白芍12g,降香12g,川牛膝15g,党参15g,生黄芪30g,

熟地黄15g,阿胶12g,炙甘草6g。上药服5剂后头晕目眩症状

缓解,余证减轻;照上方续服5剂,症状消失,病告痊愈。随访至

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对于瘀血阻络型老年性眩晕,在临证时还须

辨明虚实不同而分别治之。实者系血瘀日久生热、生痰,痰瘀阻

塞清窍,治宜活血通络、清热化痰;虚者系淤血阻滞经脉,气血不

能上达,脑失所养,治宜活血通络、益气养血。而上述基本方药

重在活血通络,故在具体应用时还应根据病情虚实之不同,酌情配伍相应药物,达到标本兼顾、药证相宜,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活血逐淤祛湿化庆汤

[药物组成]葛根30g,丹参30g,木瓜20g,红花10g,鸡血

藤30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穿山甲(代)20g,刺蒺藜10g,菊

花15g,半夏10g,茯苓15g,天麻10g,陈皮10g,川芎10g,甘草

10g。

[随症加减]颈项头痛加姜黄10g,呕吐加竹茹10g;气血

两虚加当归15g,黄芪30g。

[治疗方法]诸药用40~C温水加高度白酒浸泡2小时后

煎服,每日l剂。7~14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逐瘀,祛湿化痰,清阳升,浊痰清,补气养

血。

[临床运用]治疗血瘀痰湿型眩晕300例,痊愈(眩晕消

失)268例,显效(眩晕减轻,闭目即止,间断发作)32例,总有效

率为100%。

张某,女,60岁。头晕,视物旋转,颈项转侧加重,伴恶心,

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视物成双,无肢体活动障碍。口淡无味,

头重昏蒙,倦怠嗜卧,舌淡润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6/

10kPa(120/75mmHg)。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血

流变提示高黏血症。脑血管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流速偏低。

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眩晕,属痰瘀互结,壅

滞血脉,脑腑失养。治宜祛湿化痰,活血逐瘀。治以活血逐瘀祛

湿化痰汤加减:葛根30g,丹参30g,菊花15g,陈皮10g,半夏

10g,茯苓20g,木瓜20g,刺蒺藜10g,天麻10g,川续断15g,桑

寄生15g,穿山甲(代)20g,红花10g,鸡血藤30g,当归10g,黄芪30g,川芎10g,甘草10g。全药加入100ml高度白酒,40°C温水

加到超过药面,浸泡2小时,煎煮20分钟取汁400mi,每次服

200ml。共服10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患者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脾肾亏虚

为主,标实以风、痰、瘀为着。人至中老年,各脏腑功能趋于衰

退,脾肾亏虚,加之饮食不节,七情劳伤,均可导致健运失职,而

痰浊内生、阻滞脑脉、痰阻血瘀、清阳不升、脑腑失养发为眩晕。

治宜标本兼治,以利湿化痰、活血祛瘀为大法,兼以补气养血、补

脾益肾。采用自拟活血逐瘀祛湿化痰汤治疗。头为诸阳之总

会,项为诸阳之通道,故用葛根升举清阳;丹参、红花、川芎、鸡血

藤活血化瘀;陈皮、茯苓、木瓜、穿山甲、天麻熄风化痰祛湿;川续

断、桑寄生补脾肾益精髓;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血随气行,瘀去

新生,脉道通;刺蒺藜、菊花明日清头风而止眩晕;甘草甘缓调

和。诸药合用,活血逐瘀,祛湿化痰,清阳升,浊痰清,补气养血,

瘀去新生,脑以养经脉通而眩晕止。本方剂中所用葛根、丹参,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其有效成分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为充分

发挥其疗效,故将全药用40~C温水加100ml高度白酒浸泡约2

小时煎煮后服用,临床效果会更好。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组成]半夏15g,天麻15g,茯苓2g,泽泻20g,白术

20g,陈皮15g,桂枝15g,柴胡15g,葛根15g,党参20g,石菖蒲

15g,甘草log。

[随症加减]眩晕重者加天南星、白附子;气虚神疲欲睡者

加黄芪;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S吐频繁者加生姜、代赭石;胸

闷不除者加瓜蒌、薤白;头痛女0刺或抽掣作痛者加全蝎、延胡索、蔓荆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运中阳,和胃降逆,振奋中阳。

[经验心得]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苓

桂术甘汤加减而成,其功效温运中阳而化饮,和胃降逆而止呕,

振奋中阳而痰饮自除,切中眩晕之病机。正如《脾胃论》云:“是

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

除。”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利

湿,可杜痰之源;桂枝通阳化气,以行痰饮水湿杜饮之根;半夏降

逆止呕;泽泻利水而不伤阴;葛根、柴胡、石菖蒲开窍而升清阳。

清阳升而浊阴自降,眩晕乃愈。治疗中还发现,此方对于湿痰咳

嗽、脾虚带下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加味朴血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龙眼肉15g,真鹿角胶

15g,丹参30g,明乳香9g,明没药9g,甘松6g,葛根30g。

[随症加减]脉弦、面红、大便干、血压高者加生大黄6g,

钩藤60g,菊花15g,川牛膝15g;舌质暗、脉涩弱、面色黄屑气虚

血瘀者加黄芪60~90g,水蛭6g,地龙10g,川芎15g;口黏腻,舌

苔厚腻者加天麻10g,泽泻15g,胆南星15g,茯苓20g;口干、舌

苔少、脉弦、耳鸣者加生地黄20~30g,山茱萸10g,桑椹子10g。

[治疗方法]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祛瘀。

[临床运用]治疗中老年人眩晕

[经验心得]祖国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灵枢·口问》篇

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

眩。”《灵枢·诲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张景

岳强调“无虚不作眩”。他说:“眩运一症,虚者十居其八九,而兼

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倡导在治疗上应以治虚为主。人到

中老年,则气血不足、肾虚髓少,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

化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狭窄等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眩

晕。用加味补血汤加减,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祛瘀、缓解

血管痉挛、改善血流的作用,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加味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炙黄芪25g,全当归12g,炒白术9g,广陈皮

9g,炙升麻9g,软柴胡9g,潞党参15g,紫丹参12g,炙地龙9g,

炒白芍12g,何首乌、何首乌藤各15g,生甘草9g。

[治疗方法]每日l剂(煎2次,均浓缩成约150ml,分2

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功效主治]益气补血,升清养脑,健脾化痰湿。

[临床运用]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的400例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的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致眩晕的根本。其病本于虚,可兼

有痰湿瘀阻或肝阳偏亢者,故治法当以益气补血、升清养脑为

主,健脾化痰湿为辅。从4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患者

资料看,失眠多梦伴有率相对较高。伴有失眠多梦者可在基本

方中酌加酸枣仁、炙远志以养心安神;如其相火偏旺者可酌加川

黄连、龙骨、牡蛎、天麻、钩藤;伴有恶心呕吐者可酌加旋覆花;若

纯为肝阳上亢而眩晕者宜选镇肝熄风或羚角钩藤汤等。

加味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20g,柴胡、车前子(单包)、续断、泽

泻、益母草、夏枯草各15g,木通、生地黄、栀子、黄芩、甘草各

10g。

[随症加减]头胀面红者加菊花、钩藤;失眠多梦者加酸枣

仁、夜交藤;腰酸膝软、夜卧不安者加桑寄生、牛膝;脑血栓形成

者加桃仁、地龙、全蝎;心绞痛者加丹参、延胡索。

[治疗方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后

分早、晚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泻肝火,利湿热,补肝肾,降血压。

[经验心得]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火,除下焦湿热;栀子、

黄芩苦寒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续断、生地黄滋补

肝肾,使邪去而不伤正;夏枯草清肝火;益母草活血;柴胡调达肝

气;甘草健中缓肝急,诸药配用泻肝火,利湿热,补肝肾,降血压。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夏枯草、益母草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车前子、木通、泽泻有增强利尿之作用,故又可通过利尿而降压。

加味痛泻要方

[药物组成]白术30g,白芍24g,陈皮20g,泽泻30g,珍珠

30g,防风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化痰、消饮除湿、育阴平眩、熄风潜阳。

[临床运用]治疗耳源性眩晕

[经验心得]痛泻要方本是治疗肝强脾弱之腹痛、泄泻证。

但耳源性眩晕在临床表现上既有脾虚的一面,又有肝旺的一面,

二者在病机上极有相似之处。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故将本方

用于眩晕之治疗。方中以大剂量白术健脾运中,燥湿利水,扶土

培本,以绝生痰之源;重剂泽泻淡渗利湿,行水消痰,祛除停积之

饮;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调中,降逆止呕。上药相合,脾健,湿除,

痰消,饮泄,呕止,特为中州痰湿而设。风阳所作,当责之于肝,

故重用白芍养肝阴,柔肝体,平肝亢,调和肝脏之阴阳,使风阳收

敛而自降;珍珠母咸寒清热,平肝潜阳,以重镇亢逆之风阳;防风

为风药之润剂,取其祛风平眩,调畅肝气之功。上药相伍,阴复,

阳潜,风熄,火清,眩平,是为潜熄风阳而用。综上所述,本方补

泻兼施,标本同治,肝脾两调,药切病机,共奏健脾化痰、消饮除

湿、育阴平眩、熄风潜阳之功,故用于耳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加味温胆汤1

[药物组成]法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甘草3g,枳实

10g,竹茹9g,黄连6g,泽泻12g,白术12g,生姜3片,红枣3枚。

[随症加减]伴口苦心烦者加山栀子;晕动旋转甚者加天

麻;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区吐频繁者加代赭石。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内

服。连服1周,待症状完全控制后改服六君子汤。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浊。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性眩晕症

[经验心得]本病的病因虽有风、火、痰、瘀及虚、实等不

同,但多见痰浊中阻或郁而化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蒙

蔽,故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则止,甚者如坐舟车,

重则仆倒。伴见恶心,呕吐痰涎,胸闷纳呆,眼球震颤,耳鸣耳

聋;重者汗出,面色苍白,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滑。而加味

温胆汤即以黄连温胆汤加白术、泽泻组成。方中二陈汤加白术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加入竹茹、枳实涤痰降逆;泽泻助茯苓利水

化浊;黄连清热除烦。全方共起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清中化浊

之效,使清升浊降,眩晕自除。

加味温胆汤2

[药物组成]法半夏10g,枳实10g,茯苓12g,陈皮10g,姜

竹茹10g,炙甘草3g,天麻10g,珍珠母30g(先煎),蔓荆子10g,

菊花10g,生姜3片,大枣4枚。

[随症加减]气血两虚者加黄芪12g,当归12g;耳鸣、耳聋

者加石菖蒲20g;肾阴不足者加女贞子15g,枸杞子10g;心烦失

眠者加炒枣仁20g;头痛者加川芎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涤痰化饮,理气和中止呕,平肝熄

风。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性眩晕症

谢某,女,39岁。患者诉头晕间断发作2年余,复发并加重

3天。患者头目眩晕,视物旋转,耳鸣如蝉,不敢言动,需闭目静

卧,伴恶心呕吐,汗出,听力渐进性减退。舌苔白厚腻,脉濡滑。

听力检查重振试验阳性,声反射有重振。甘油试验阳性.脑电

图及颅脑CT检查正常。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症,中医诊断

为眩晕,证后痰浊内蕴,风痰上扰,胃气上逆。治以燥湿化痰、健

脾和胃。处方:法半夏10g,枳实10g,茯苓12g,陈皮10g,姜竹

茹10g,炙甘草3g,天麻10g,珍珠母30g(先煎),蔓荆子10g,菊

花10g,生姜3片,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3

剂后眩晕、耳鸣、呕吐即止,能起床活动。效不更方,再服5剂,

听力恢复,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温胆汤是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名为温胆,实为

清胆,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八味

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

脾渗湿,湿去则痰消;竹茹清热化痰,和中止呕;枳实行气消痰,

使痰随气下;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诸药合用可理气化痰,清胆

和胃,再加治眩之要药天麻以平肝熄风。珍珠母平肝定眩;蔓刑

子、菊花清肝经风热,清利头目。本方具有健脾祛湿、涤痰化饮、

理气和中止呕、平肝熄风的作用。使脾健痰消、气机复常,而眩

晕可定。临床上随症加减,使药证相合、切中病机,遂获良效。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

[药物组成]制半夏、泽泻、茯苓各30g,生姜25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肝肾阴虚

者加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等;肾阳不足者加仙灵脾、肉桂、怀

牛膝等;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阿胶等;兼有淤血者加

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利湿化痰,平肝潜阳,补养气血。

患者,女,43岁。主诉:反复发作性眩晕5年,再次发作4

天。5年来眩晕症状经常发作,平均2个月即发作1次,频发时

几乎每周1次。每次发作时大多采用西药静滴能量合剂、甘露

醇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就诊时自述眩晕、胸闷、心慌、恶心、

纳呆,活动后诸症加剧,伴体倦无力,四肢懒动,动则汗出。3年

前被确诊为颈椎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史。辨证屑脾气虚弱,气

血不足。治拟健脾助运,补益气血。处方:炙黄芪、制半夏、茯

苓、泽泻、熟地黄、生薏苡仁各30g,白术、白芍各12g,当归15g,

党参、川芎、桂枝各10g,生姜25g。每日1剂,水煎服。药服5

剂后,眩晕症状即已缓解,精神体力明显好转,诸症减轻。守上

方继服10剂,诸症皆除,随访3个月,眩晕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不论何种证型的眩晕,其病机多携痰挟水兼

湿。古人云:“无痰不作眩”即是此理。如肝中阴津亏虚,虚火上

炽、灼伤阴液,即凝炼成痰,虚阳挟痰热上扰清窍而成眩晕;若气

血丐虚,脾失健运,肺失肃降,水湿滞留,聚湿生痰,而成眩晕;又如饮食不节,湿痰之邪壅阻中焦,皆可导致清阳不升,头脑失于

温煦而成眩晕;若肾中阴精不足,阳气失于依附濡养,而又使元

气亏乏.脾肾虚弱,水津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易生痰湿之邪,以致

阻遏气机而成眩晕。因此,治疗应在结合分型施治的基础上,皆

于方中重用半夏、泽泻、茯苓、生姜诸药,以期达到利湿化痰、祛

除病邪的作用。

加味泽泻汤1

[药物组成]泽泻30g,漂白术12g,云苓12g,炙桂枝9g,

甘草6g,天麻10g,法半夏10g。

[治疗方法]水煎,口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7

天。同时给予利多卡因50~80mg加入50%葡萄糖液50ml中

静脉缓慢注射。

[功效主治]健脾温阳,利水化饮,降逆止呕。

章某,女,40岁。晨起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如坐舟车,

双目紧闭,水平位眼颤,恶心呕吐,持续右侧耳鸣,面色苍白,头

面自汗,睁眼及挪动肢体即诱发呕吐,发作2小时未缓解而求

诊。查体”b肺无异常。1984年以来有类似发作,逐渐加重,右

耳听力减退,本次发作时间最长,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

弦滑。诊断:梅尼埃综合征,中医辨病为眩晕,证属脾胃阳虚、痰

饮上犯。治宜健脾温阳,利水化饮,降逆止呕。方法:立即给予

利多卡因2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

40滴,并肌内注射山莨菪碱lOmg,30分钟后自觉症状明显改

善,3天后起床活动,同时给予加味泽泻汤。处方:泽泻30g,漂白术12g,云苓12g,炙桂枝9g,甘草6g,天麻10g,法半夏10g,

代赭石3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诸症消失,再服4剂停

药,随访3年未见发作。

[经验心得]加味泽泻汤是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和半夏白

术天麻汤的合方(前2方出《金匮要略》,后者出《医学心悟》),三

方均为治眩经典名方,尤以泽泻汤为殊。《类聚方广义》云:“支

饮冒眩者,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

升空中,居屋床褥,回转如走,虽瞑目敛神,复然,非此方则不能

治。”对脾胃阳虚,痰饮眩晕之证,使用泽泻汤,重用泽泻至30g,

伍以温阳化饮之苓桂,佐以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之半夏,以及祛

风定眩之要药天麻,每获良效。急性发作配合利多卡因,有明显

协同作用,取效快捷,无不良反应,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佳,是一种

及时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治法。利多卡因抗眩晕与其镇

静药理有关。它具有通过抑制前庭神经兴奋而表现抗眩晕和调

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作用。山莨菪碱为一种抗胆碱药,具有调

节自主神经功能和扩张小血管作用,能解除内耳血管痉挛,改善

血供,促进迷路淋巴液产生和回流,从而消除水肿,改善眩晕症

状,伍以利多卡因有明显协同作用。

加味泽泻汤2

[药物组成]泽泻)8g,白术12g,法半夏12g,陈皮8g,石

菖蒲6g,丹参10g,茯苓15g,黄连6g,吴茱萸3g。

[随症加减]兼脾虚者加党参15g,薏苡仁15g,生甘草

5g;兼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兼郁

热者黄连加倍,加胆南星6g,山栀子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健脾利水胜湿。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眩晕症

患者,女,45岁,因头晕目眩反复发作20余年,再发3天来

诊。3天前患者因工作繁忙,休息不佳又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

吐、耳鸣,听力下降,经服山莨菪碱(654—2)、西比灵及输液等治

疗,诸症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我处求诊,来诊时被家属抬入诊室,

患者闭目平卧、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双目震颤不已,舌淡红、苔

腻黄、脉濡缓。查体:体温36.50c,脉搏每分钟62次,血压12/

8kPa睑结膜红润,颈项软,心音略低钝,律齐,无病理性杂音,双

肺(一),神经系统(一),余无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脑

电图均无异常,三大常规正常。拟诊“内耳性眩晕”。中医诊断

为“支饮冒眩”。症属痰饮内停,上蒙清窍,兼有郁热,方拟加味

泽泻汤倍黄连,加胆南星6g,山栀子10g,3剂,水煎服。二诊,

渚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苦微黄腻,再服5剂。三诊,头晕目眩等

来时诸症基本消失,患者略感乏力,纳差,痰热之邪已祛,但脾虚

之象渐显,拟加味泽泻汤去黄连、吴茱萸,加条党15条,薏苡仁

15g,生甘草5g,服5剂。四诊患者头晕偶作,纳食增加,精神尚

可,夜寝欠安,腰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弦,为病之痰热之邪尽

祛,肝肾不足之象渐显。改投加味泽泻汤去黄连、吴茱萸、石菖

蒲,加枸杞子10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条党15g,服5剂。

五诊,患者无何不适感,形如常人,嘱其继服上方20余剂以巩固

疗效,随访5年至今眩晕等症状未再发作,食佳体强,精神良好。

[经验心得]加味泽泻汤中,重用泽泻,以利水除饮。白术

补脾制水,二者为治“心下支饮”之要药,陈皮、法半夏、茯苓为二

陈汤,其亦为治“痰饮”之常用效方。黄连配吴茱萸,辛开苫降,

清火散郁,调畅气机,尤其对恶心呕吐剧烈者效佳;石菖蒲具有

化湿豁痰,辟秽之效,可祛蒙清窍的痰浊之邪;丹参具有活血祛

瘀,养血安神之功,可助前述之药祛除痰饮之功。诸药配用,可使停于心下之水饮祛除,升清降浊而“冒眩”之病清除。党参、薏

苡仁、生甘草具有健脾利水胜湿、脾之健运得司,则痰饮之邪无

从以生;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同用,共奏滋补肝肾,滋水涵木

之功,以补其肝肾之不足,则肝阳得抑,髓海得充而无作“冒眩”。

山栀子可除三焦之郁火;胆南星具有清热化痰熄风之功;黄连重

用。此三者可协同清郁热、泄痰饮之功,故适用于兼有郁热之

“冒眩”。

健脾化痰汤

[药物组成]杜仲30g,仙茅30g,仙灵脾30g,葛根30g,天

麻20g,茯苓20g,白术15g,桑寄生208,法半夏10g,黄芪30g,

当归15g,川芎15g,甘草10g。

[随症加减]伴有头目胀痛、耳鸣等肝阳上亢表现者加生

石决明30g,钩藤15g;伴有形寒肢冷、健忘恍惚、智力减退等肾

精不足表现者加熟地黄30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伴有胸腹

满闷、恶心欲呕等痰浊壅盛表现者加制胆南星10g,白豆蔻仁

10g;伴舌质紫暗、淤血明显者加赤芍10g,地龙10g。

[治疗方法]每日l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补肾,活血化痰。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历代医家治眩多从痰从虚论治,以化痰补虚

为法,而痰之来源多责之于脾,脾为生痰之源,患者多为年老久

病之人,脏腑亏耗,脾肾不足,脾虚失运,痰湿中阻,肾虚不能温

煦,痰湿不化,痰浊阻滞,血行不畅,淤血内停。脾肾亏虚、痰瘀

内阻是本病基本病机,治疗上要健脾补肾,活血化痰。治疗本病药物剂量宜偏大,温通为主,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葛根素

是一种野生葛根的提取物,能够阻断β受体,降低血中儿茶酚胺

的含量,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椎·基

底动脉血流量,与中药煎剂并用可明显改善椎动脉供血,迅速缓

解临床症状,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

效。

健脾祛淤熄风方

[药物组成]丹参25g,党参、黄芪各20g,何首乌18g,白

术、茯苓、法半夏、葛根各15g,天麻10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偏痰浊壅盛者加竹茹15g,陈皮8e;偏气滞血

淤甚者加川芎20g,当归12g;阴虚者加白芍、生地黄各15g:腰

膝酸软者加杜仲、山茱萸各15z;伴手足麻木、颤动者加鸡血藤、

威灵仙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祛瘀熄风,健脾化痰。

林某,女,53岁。头晕反复发作1年,伴恶心呕吐。曾摄X

线片和做心电图,未见异常。MRI诊为脑动脉硬化。TCD提示

为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就诊当日上午,突发旋转性眩晕,不

能睁眼,恶心呕吐,纳呆,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双上肢

颤动,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血压18/10.5kPa。西医诊为脑动

脉硬化症,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为眩晕,证属气血亏虚,痰

瘀阻络,肝风内扰,脑腑失养,拟健运脾胃,化痰祛瘀熄风为法。

方用丹参25g,党参、川芎、黄芪各20g,何首乌18g,鸡血藤、法半

夏、白术、茯苓、葛根各15g,当归12g,天麻10g,炙甘草6g。每日

1剂,水煎服,连服5剂。二诊:眩晕明显减轻,呕吐止,纳可,口

苦,腰膝酸软,舌脉同前,于前方再加山茱萸、白芍各15g,服5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失,自觉乏力神疲,上方加重北黄芪、党参各

30g,川芎减至10g,连服15剂调理巩固疗效。1个月后行TCD检

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动脉供血基本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四君子汤健运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治

本应以此为根据,黄芪益气生血,何首乌滋肾,以治本虚,扶正

气;天麻、法半夏熄风化痰;重用丹参,取其为活血化瘀之要药,

能抗凝,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葛根升举清阳,现代药理研

究学证明葛根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能较好改善脑部微

血液循环。诸药合用,药精效专,痰瘀风悉除,脉络通,生化之源

足,清阳升,浊阴降,脑腑得养,眩晕则平,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健脾活血汤

[药物组成]半夏、云苓、白术、陈皮、天麻、川芎、当归、红

花、丹参、葛根、甘草。

[随症加减]若有口苦而干者酌加黄连、竹茹;若呕吐频作

者加代赭石、姜竹茹;若耳鸣重者加郁金、石菖蒲。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痰阻血瘀,基于此,以

健脾活血为论治准则。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组方,方中二陈健脾燥湿祛痰;天麻既为熄风要药,又有通经活络之功;川

芎、当归、红花、丹参活血化瘀;葛根引诸药直达病所,则眩晕自

愈。

降压汤

[药物组成]菊花、白芍、黄芩各12g,石决明(先煎)、牡蛎

(先煎)各30g,何首乌、夏枯草、熟地黄、生杜仲各12g,甘草

10g。

[治疗方法]石决明、牡蛎先煎2小时后与余药共煎l小

时,每日1剂,分2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肝阴、平肝阳。

[临床运用]治疗高血压眩晕

[经验心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患者肝肾阴虚为病

理基础,肝阳上亢,阳热上扰,出现头晕、头胀、头懵等症状。根

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时应滋补肝肾,在此基础上平肝潜

阳,以求阴阳平衡,达到平肝潜阳的目的。本方来源于《医学衷

中参西录》中的镇肝熄风汤,其功能镇肝熄风、平肝潜阳,主治肝

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亡的眩晕、头胀、头懵。方中熟地黄、何首乌

滋补肝肾;菊花、石决明、牡蛎平肝阳熄肝风;黄芩与夏枯草清肝

热;石决明平肝效果颇佳。黄芩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有扩张

血管作用;生杜仲有降血压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滋肝阴平肝阳

的功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效果显著。

解痉止眩汤

[药物组成]当归20g,葛根2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

(后入)12g,骨碎补10g,茯苓10g,水蛭粉(吞服)3g。

[随症加减]伴胸闷恶心加陈皮、姜半夏;伴耳鸣加桑寄

生、怀牛膝:口渴不欲饮,倦怠困重加桂枝、苍术;伴上肢麻木加

细辛、苏木。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

[功效主治]行血活血,补肾养肝熄风,化痰定眩。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当归养血兼能行血活血,配合水蛭活血

化瘀通络,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及血黏度,增加血流

量,对局部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葛根引清降浊,升发清阳。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其含葛根素,主要成分为单一的4,7—二羟

基8—2—D葡萄糖黄酮苷,具有。受体阻滞药作用,可缓和地降低

血压、减慢心率、扩张脑血管、改善缺血组织的供血。本晶还能

降低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脑、肾等重

要脏器的微循环。白芍调肝脾和营血,缓解痉挛,配骨碎补、天

麻补肾养肝熄风;茯苓健脾化痰定眩;钩藤平肝潜阳,配合天麻

增强熄风之功。

解郁定眩伙

[药物组成]柴胡、防风、陈皮、法半夏、白芍、川芎、郁金各10g,生牡蛎20g,炙甘草、薄荷各6g

[随症加减]口苦者加黄芩10g;恶心呕吐甚者加生姜

10g,茯苓12g;兼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各10g,兼痰湿中阻者

加天麻.炒白术各10g;兼痰热中阻者加竹茹15g,胆南星10g;

兼肾阴亏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1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肝行气,解郁化痰,和胃降逆。

[临床运用]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李某,女,54岁。近来工作紧张。发作性眩晕5天,时有恶

心欲吐,伴见口苦,不欲饮食,寐差,两便调,舌淡苔薄,脉弦滑

细。既往有血压偏高史,间断服珍菊降压片。神清,面少华,双

眼球向左视有水平眼震,神经体征(-),心率每分钟74次,律

齐。TCD示椎动脉痉挛。中医诊为眩晕。西医诊为椎动脉供

血不足。给予解郁定眩饮,加黄芩、天麻、钩藤各10g。水煎温

服。服药5剂后眩晕明显好转。服lo剂后,症状消失。遂再服

5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眩晕未见发作。

[经验心得]肝木失调、气机郁滞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基

本病机。解郁定眩饮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郁金行气解郁;陈皮理

气化痰;法半夏和胃降逆;芍药平肝缓急;川芎活血行气;防风疏

调肝木;生牡蛎平肝潜阳;防风配生牡蛎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薄

荷疏解肝郁;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疏肝行气、解郁化痰、和

胃降逆之功,故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有较好疗效。

颈复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木瓜、陈皮各10g,赤芍、白

芍、当归、枸杞子、羌活各15g,熟地黄、僵蚕各20g,葛根30g,全

蝎6g

[治疗方法]水泡浓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每日1

剂。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经验心得]以头晕为主症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屑中

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人到中

老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精亏血少,血脉充盈不足;加上脏腑、

经脉功能衰减,必致血滞脉中、气血不旺、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而致眩晕。临床上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均有不同程度血虚血

瘀。因此,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养血。颈复汤中桃仁、红花、赤芍、

川芎活血化瘀;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养血敛阴;全蝎、僵

蚕、木瓜、羌活、葛根化瘀通络。全方共奏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

效,从而使血充脉通、脑髓得养,故眩晕当愈。

颈脉通汤

[药物组成]小红参20g,黄芪40g,当归20g,续断15g,淡

大芸15g,牛膝10g,杜仲10g,木瓜10g,红花10g,丹参30g,蜈

蚣3条,全蝎10g,土鳖虫10g,川芎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取汤汁300ml,分3次温服。10

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韩某,女,58岁。症见头晕目眩,转侧尤甚,反复发作3年,

再发加重伴头痛、耳鸣、体倦乏力2天,舌质淡暗,苔白,脉细弱。

查体:颈4~6棘突旁压痛,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

性。X线撮片示:C4、5、6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双侧椎

间孔变小。中医诊断为眩晕,气虚血瘀、痹阻经脉。用颈脉通汤

治疗10天,诸症缓解出院。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离不开“虚”与“瘀”,可归结为肝肾

亏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治当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

风通络。颈脉通方中小红参、黄芪、当归、续断、淡大芸、杜仲、木

瓜同补肝肾,强筋健骨;红花、丹参、牛膝、川芎活血化瘀,改善循

环;蜈蚣、全蝎、土鳖虫则祛风通络。头晕药为蔷薇科水杨梅属

植物南水杨梅的全草,贵州赤水河一带的布依族用于治疗头晕,

效果显著,头晕药味微苦香,性子,功能补虚益肾、平肝解郁、活

血解毒、祛风除湿。主治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高血压病,体虚咳

嗽,风湿腰腿痛等。全方配伍标本兼治,收到满意疗效。

颈宁晕停汤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升麻、葛根、防

己、白芍,甘草。

[随症加减]少气懒言、中气不升者以黄芪、升麻为主;乏力,面色咣白、气血亏虚者重用黄芪、当归,复加全蝎;纳呆、便

差、脾胃偏虚者以党参、白术为主,加陈皮;手肩麻木、脉络失司

者以葛根、当归为君药,加桃仁、红花、地龙;头重臂麻木酸胀、颈

痛且转动不利、寒湿痹阻者加川草乌、羌活;头痛、颈项疼痛、手

臂拘紧、风寒阻络者加乳香、没药、地龙、僵蚕。

[治疗方法]上药每日l剂,煎汁200ml,分2次口服。7

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化湿,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化湿升阳;党参、白术、甘

草,益气和中,健脾化湿,宣通荣卫经络之痹阻,清阳得展;升麻,

升提清阳,止眩散麻;桂枝,解肌止痛,温阳散寒,引邪外出,清窍

通达,眩晕自散;葛根,解肌止痉,濡养筋脉,祛除项背强急;当

归,养血活血,化散经脉淤塞,络气畅达,上荣脑髓,濡养肢节;防

己,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此方中应注意白芍之妙,既养肝柔

肝,筋有所生,肝有所养,乃治本也,又通利脉络,缓急化痉,止颈

痛头晕,是为治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芍配甘草可解除中

枢性、末梢性肌肉痉挛及其引起的疼痛麻木。白芍味酸性敛,桂

枝辛温性散,收而不留邪,收敛阴液而不留湿浊蒙蔽清窍,散而

不伤阴,升举(清)阳气而不耗伤肝肾阴分。临证时根据分型属

性,再施以加减,师经方而不拘泥古,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观。

诸药配伍,中焦得补,清阳得升,养血柔肝,筋脉濡润,津液得滋;

而又风散湿除寒祛,筋骨肌肉得以气血温阳,清窍通泰,经络调

和,络脉通畅,通则不痛,颈项疼麻、头晕目眩可自解也。

颈眩汤

[药物组成]葛根、白芍、木瓜各30g,全蝎6g,当归、威灵

仙、川芎、钩藤各10g,补骨脂15g,甘草6g。

[随症加减]凡老年体弱,兼有腰酸、神疲、肢冷、滑精、舌

淡、脉细属肾阳不足者,宜补肾阳,调气血,主方加杜仲、川续断、

怀牛膝、菟丝子各15g,熟地黄12g,仙灵脾30g;属肾精不足,髓

海空虚者,当兼滋补肾阴,主方加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何首

乌各12g,桑椹子15g;若兼见头痛、颈肩酸痛、拘急强直、恶风寒

等届脾虚寒湿,主方加云苓30g,茵陈、防风各12g,泽泻、片姜黄

各10g散寒化湿通络之品;若兼脾虚痰湿较盛者,可在主方基础

上加党参、石菖蒲各15g,云苓、郁金、僵蚕、苍术各10g等化痰

开窍之药;若兼烦躁、面红耳赤及舌红、苔薄黄等肝火之象,可酌

加菊花、竹叶、夏枯草、黄芩、山栀子各10g;若兼见眩晕欲仆、颈

僵、肢麻等水不涵木、肝风内动之证,可加熟地黄、天冬、龙骨、牡

蛎各15g,天麻10g,滋肾养血、平肝熄风之剂。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

疗程,并将药渣加适量食醋炒热后,外敷颈部;同时可配合推拿

按摩、颈疗、火罐等方法。

[功效主治]养阴柔肝,祛风活血。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

以肝、脾、肾的虚损为本,以风、湿、寒、痰、瘀等实邪阻滞经络为

你。《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届于肝……脑为髓之海,髓海

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肝肾不

足是导致颈性眩晕的根本原因。而风寒湿痰淤等实邪阻滞肌肉

经络,导致气血失和、经络失养等诱发或加重本病。在治疗本病时,首先要抓住本病的肝脾肾之不足这一根本,详细审查眩晕之

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辨明本病虚实主次、标本缓急,辨清是否

挟风寒湿痰瘀等邪气,并明了西医对颈椎病判断属型,灵活加以

治疗。

抗眩止晕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茯苓、丹参、续断、牛膝、党参、黄芪各

15g,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川芎、杜仲、当归、白术各10g,山药

20g。

[随症加减]偏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去杜仲、续断、黄

芪、党参,加旱莲草、女贞子、龟板(先煎)、石决明(先煎)各15g;

若有阳极化风者,再加天麻20g,钩藤15g(后下),羚羊角3g(另

煎调服);偏于肾阳虚衰者,加鹿角胶(另冲服)、巴戟天各15g,

肉苁蓉10g;偏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加白术、何首乌、酸枣

仁、柏子仁各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2次服。10天

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血,益肝肾,养脑髓。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性眩晕

陈某,男,79岁。患者自诉眩晕反复发作15年。发病开始

时眼花,渐出现时有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甚至出现视物旋转、站

立不稳。曾住院行CT检查示:老年性脑改变。诊为:脑动脉硬

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性脑改变、高脂血症。曾予葛根素、丹参注射液、脑活素静脉滴注,配合尼莫地平,倍他司汀

(培他定)和西比灵口服治疗,疗效欠佳。故求服中药治疗。刻

诊:眩晕、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纳呆、寐差、腰膝酸软、舌质嫩红

少苔、脉弱。诊为眩晕,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肾精亏虚。治

以补气血、益心脾、养脑髓,以佐活血化瘀通络。投以自拟抗眩

止晕汤,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10天后复诊诉症状明

显减轻,予再服2个疗程。来复诊时诉诸症消失。再于3日服

1剂,共2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由风、火、痰、瘀、虚等

引起。证后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为气血阴阳亏

虚。老年人常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若兼挟风、火、痰、瘀则易致

眩晕。故治疗上,以补气血、益肝肾、养脑髓为法,佐以平肝潜

阳、祛瘀生新、燥湿祛痰。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归脾汤加减化裁而

成的自拟方抗眩止晕汤。方中六味地黄汤养肝肾;杜仲、续断、

牛膝温补肾阳;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补益气血;牡丹皮、丹参、

川芎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血、益肝肾、养脑髓之

功。

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

[药物组成]茯苓30g,桂枝、生姜各10g,炒白术15g,甘

草、黑附子各6g。

[随症加减]气虚加人参、黄芪;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龙

齿;口干心烦者加麦冬、元参;大便干者加火麻仁、草决明;呕吐

重者加砂仁、陈皮、丁香。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脾行水,温肾化气,理气降逆。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眩晕

刘某,女,45岁,于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清涎,耳

鸣,视物旋转,卧床不起,闭目,稍有活动或睁眼则头晕呕吐更

甚,全身汗山,饮食欠佳,二便正常。查:血压为16/10kPa,眼球

震颤,给予输液,镇静止吐无效,邀请中医治疗。患者面色微白,

出汗,二目欲合,不敢睁眼,声音低微,呼吸气短,脉沉细弱。中

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西医诊断为“内耳

眩晕病”。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处方:茯苓30g,桂枝、生

姜、陈皮各10g,黑附子、砂仁、甘草、丁香各6g。水煎为400ml,

每日2次分服。服1剂后,眩晕明显好转,恶心呕吐基本消失,

次日又服1剂后,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欲饮,遂将原方

去附子,加麦冬、元参各10g,又服2剂后,症状完全消失,病愈

出院,追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苓桂术甘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脉症治》篇,其主治证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利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伤寒论》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真武汤

来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其主治症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高注金匮要略》说:“以淡渗去饮之茯苓为君药,佐以辛甘之桂

枝以行阳,甘温之白术以培土,然后用甘平之甘草为使药,所高

托诸药,而令其徐徐下渗之意,此苓桂术甘汤为诸饮之要剂也。”

《伤寒贯注集》云:“阳虚者,但须四逆以复阳,此兼水饮,故必真

武汤镇水。方用白术云苓之甘淡,以培土而行水;附子生姜之辛

散,以复阳而散邪……使泛滥之水,尽归大壑而已耳。”本方为苓

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去白芍,加陈皮、砂仁、丁香而组成。取苓桂

术甘汤温脾行水,真武汤温肾化气,加陈皮、砂仁、丁香理气降逆,调中和胃。故以两方合并化裁,达到标本并治。

苓桂术甘汤

[药物组成]茯苓15g,桂枝9g,白术20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脾胃气虚重者加党参15g,黄芪30g;痰浊壅

盛者加陈皮15g,半夏10g;脾肾阳虚者加附子10g,干姜10g:兼

汗出恶风表虚者加黄芪30s,防风15g;兼头痛者加川芎15g,白

芷12g;兼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30g;兼项背

部沉困不适或疼痛者加葛根20g,羌活15g;兼上肢麻木、酸困疼

痛者加桑枝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升清降浊,水湿布运。

[临床运用]治疗痰湿内停型颈性眩晕

李某,女,40岁。发作性眩晕1年余。晨起时突感头晕目

眩加重,只能侧卧位,时有恶心,呕吐1次。由家人背入诊室。

自诉平素乏力气短,时有自汗出。查心肺未见异常,转颈欠灵

活,左右旋转头部眩晕加重。医生托其枕颌部稍用力顺势牵引,

眩晕顿感减轻。舌淡苔白腻,脉小滑。颈椎X线正侧位片示:

C4~6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脑血流图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颈性眩晕。证屈痰湿内停。治宜益

气健脾,温阳化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9g,白

术20g,炙甘草6g,黄芪30g,防风15g,陈皮15g,旋覆花(包煎)

15g,代赭石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颈椎牵引,每日1

次。治疗7天后,眩晕基本消失,仅有头部沉重感,已无恶心及呕吐,可自行下地活动。继用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x线

颈椎片示生理曲度已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病告痊愈。随访2

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苓桂术甘汤乃医圣张仲景所创,具有温阳利

水、健脾化湿之功效。方以茯苓甘淡健脾渗浊为主药;桂枝辛温

化气通阳,温化水湿;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

药。诸药合用,升清降浊,水湿布运正常,气机条达而诸症悉除。

该方组方严谨、用药简洁,被后世医家推崇为治疗眩晕之圣方。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为后世医家治

疗眩晕提供了理论依据,经临床观察同样适用于颈性眩晕。

凌霄花汤

[药物组成]凌霄花、丹参、党参各15g,黄芪20g,川芎、白

芷各10g,甘草6g。

[随症加减]痰浊上泛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肝肾阴虚

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肝阳上

亢者加天麻、钩藤、牛膝;血虚者加当归、白芍;脾虚失运者加白

术、砂仁;脉络不通,肢体麻木者加僵蚕、地龙;素体阳气偏盛者

酌加栀子、黄芩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服3次,每10天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祛痰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王某,女,4l岁。因反复发作眩晕1年余,加重1周入院。

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发作头晕,头重脚轻,站立不稳,伴恶心欲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在我院查血压为18一11.3kPa(130/

85mmHg),三大常规、血脂、颈椎CT均未见异常,血液流变学

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TCD

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先后静脉滴注能量合剂、脑活素、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半月余,眩晕缓解出院。其后头晕仍反复发

作,1周前因过度疲劳,眩晕再发并加重,家属急送我院就诊。在

神经内科住院7天,眩晕改善不明显,乃转中医治疗。查见舌质

淡红有齿痕,尖边有少许瘀点,脉缓弱。中医辨证为气虚血淤兼

肝阳上亢,遂用自拟凌霄花汤加天麻、钩藤、代赭石等治之。服药

3剂后头晕减轻,继用10余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凌霄花汤中,补气升阳药党参、黄芪、甘草,与

活血祛瘀药凌霄花、丹参、川芎合用,共收补气活血通脉之效。

方中凌霄花味酸微寒,入肝经,轻清上行,可达巅顶行血通经。

《本草汇言》称其为“行血闭,通血络之药也”。可“治热风身痒,

游风风疹”(《日华子》)。凌霄花既是血药又是风药,在治疗中能

产生“风去血自通”的效果,故为方中主药。临床实践证明,风与

瘀是相互关联的,风药畅气行血,在血淤证治疗中常能明显增加

活血化瘀效果,某些特殊作用非活血化瘀药所能代替。白芷亦

为风药,具轻扬升散之性;川芎有祛风散寒之功,是公认的“血中

气药”。此二药与凌霄花配合,既能调畅气血,又能引导活血化

瘀药物上行。黄芪、党参补气升阳,促进血行。诸药合用,不仅

可以减轻或消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还能减少或控制

复发,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六味地黄汤加味

[药物组成]熟地黄、炙黄芪、枸杞子各24g,泽泻、云茯苓、牡丹皮、粉川芎各9g,山茱萸、淮山药各12g。

[随症加减]伴头昏、耳聋耳鸣者加知母、黄柏;伴失眠健

忘者加柏子仁、炒枣仁;伴头痛者加天麻、蔓荆子;伴腰膝酸软者

加杜仲、牛膝;伴出汗、盗汗者加白术、防风、煅龙骨、煅牡蛎(先

煎)。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1次,口服。15

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畅气机。

[临床运用]治疗排尿性眩晕

[经验心得]中医学认为,排尿性眩晕主要为肝肾不足,气

虚瘀阻,上下不畅;或中气下陷,清阳不振,脑海空虚,排尿时气

机逆乱,气随津泄而致。六味地黄汤由钱仲阳从《金匮要略》的

肾气九减附子桂枝而成。原为主治小儿“五迟”症而设,现广泛

用于肝肾亏虚的各种病症。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Bp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景岳全书·眩运》也云:“眩运一

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当

以滋补肝肾为主。滋补肝肾之剂,又首推六味地黄汤。众所周

知,六味地黄汤中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补肝脾肾三不足以治

本;泽泻、牡丹皮、云茯苓,泻湿浊平其偏胜以治标。全方配合,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另外,黄芪具有强心,调整脏腑功能,提高

免疫力,增强代谢,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川芎有增加脑血流量,

减轻脑水肿,扩张外周血管功能,并能引诸药上行;枸杞子具有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显著增强实验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

功能,对正常小鼠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滋补

肝肾、益气养血、调畅气机之功效,切中肯綮,故其效佳。

麻赭汤

[药物组成]天麻10g,代赭石30g,钩藤10g,白蒺藜10g,

法半夏10g,柴胡8g,泽泻15g。

[随症加减]肝火眩晕症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栀子、生

石决明、夏枯草;阴虚阳亢症者加山茱萸、白芍、枸杞子、知母、黄

柏;风痰眩晕症者加白术、陈皮、豆蔻仁;气血亏虚症者加黄芪、

党参、熟地黄、当归;劳倦眩晕证者加升麻、党参,黄芪;脾阳不足

症者加吴茱萸、党参、干姜、白术、云苓;淤血眩晕症者加桃仁、红

花、丹参、枳实。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化痰止晕。

李某,女,4l岁,职员,已婚。素体虚弱,眩晕、耳鸣、呕吐反

复发作已2年余。当地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经用西药

效果不著。近日眩晕欲倒,恶心呕吐,两耳如蝉鸣,伴胸闷痞塞、

纳少、失眠。诊见:血压14.7~10.1kPa(110/76mmHg),体胖,

面色灰黯,舌淡红、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滑。此为痰湿壅聚,

蒙蔽清窍所致。治以化湿祛痰,调气降逆为法。方以自拟麻赭

汤加味:天麻10g,代赭石30g,双钩藤10g,法半夏10g,柴胡

10g,泽泻30g,白蒺藜10g,陈皮10g,云苓10g,豆蔻仁8g,枳壳

10g。服药5剂后,症状即见减轻,连服10余剂后,症状消失。

继以云苓、白术、陈皮、扁豆类收功。

[经验心得]眩晕一证以内伤为主,本虚标实,肝胆之风阳

上冒,并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之不同。实指风、火、痰、瘀之邪,虚指气血阴阳之虚,病变脏腑以肝为主,兼及脾肾及脑,且多

虚实夹杂,并互相转化。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如因

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肝火上扰

发为眩晕;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

湿生痰,痰湿中阻,升降气机为之闭塞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

为眩晕,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而

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脑髓

亏虚,发为眩晕,且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亦可发为眩

晕。故主方中以天麻、双钩藤、白蒺藜平肝熄风止晕;代赭石镇

逆平肝,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干,引浮越之相火下行,且

药性平和而不伤正,虚症、实症均宜;泽泻利湿降浊;法半夏化痰

和中;柴胡疏肝解郁。全方共奏平肝熄风化痰、止晕之效。

培土滋木止眩汤

[药物组成]墨旱莲15g,党参12g,茯苓、白术、制何首乌

各15g,山药30g,山茱萸、半夏、天麻、僵蚕、陈皮、葛根各10g,

丹参15g,石菖蒲10g,紫河车粉15g,甘草6g。

[随症加减]高血压者加石决明30g,钩藤15g,川牛膝

10g,代赭石15g,血脂高者加生山楂30g,川芎10g;耳鸣者加蝉

蜕10g,磁石15g;呕吐者加竹茹10g,旋覆花6g;失眠者加夜交

藤、合欢皮各15g,龙骨20g(糖尿病者加天花粉15g,玄参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主治]调补肝肾,益气健脾,祛瘀化痰。

[临床运用]治疗中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张某,男,54岁。眩晕伴有呕吐1天。患者自1天前在工

作中突然转头时晕倒,继而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不能睁眼,食欲缺乏,左上肢麻木。急来我院就诊,经做头颅

CT未发现异常,脑彩超示椎-基底动脉缺血,收入院治疗。查

体:体温36~C,脉搏每分钟80次,血压22/12kPa,患者神志清,

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无口角歪斜,颈软,

变换体位眩晕加重,心肺无异常发现,神经反射正常,X线拍片

颈,—:椎体骨质增生,脑彩超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质

黯苔薄,脉沉细无力,诊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辨证:患者

已届花甲之年,平素有眩晕病史6年,久病体弱,脾肾二脏俱虚,

痰浊瘀阻,清窍失荣,虚风上扰而至眩晕,法当培补脾气以扶中

焦之土,滋肾水以养精髓培真元,祛瘀化痰而止眩。给以培土滋

水止眩汤加减,药用:党参12g,茯苓、白术、何首乌各15g,山药

30g,墨旱莲15g,山茱萸、半夏、天麻、僵蚕、陈皮、葛根各10g,丹

参15g,石菖蒲10g,紫河车粉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调理1个月痊愈。

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墨旱莲、紫河车、制何首乌、山茱萸为方

中主药能调补肝肾,益气养精血,用于眩晕耳鸣;配党参、白术,

山药,三药能益气健脾、燥湿;茯苓、半夏、陈皮、能健脾宁心,利

水渗湿,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于治风痰眩晕,佐以僵蚕祛风定

惊;葛根、石菖蒲前者能解颈项强痛,后者化瘀开胃;丹参,祛瘀

止痛,活血通络,使甘草凋和诸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活血祛

瘀药能扩张心脑血管促进血液运行,改善脑缺血及微循环的作

用。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具有调补肝肾、益气健脾、祛瘀化痰的

功效。

干肝潜阳方

[药物组成]煅龙骨、牡蛎(均先煎)各20g,天麻、钩藤(后

下)、牛膝、黄芩、山栀子、生地黄、泽泻各10g,石决明(先煎)、竹

茹各15g,甘草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5天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熄风潜阳,滋阴清火。

[经验心得]《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肝为风木之脏,性刚劲,喜条达,恶抑郁。若性情急躁,则致

肝阳上亢而发眩晕。方用天麻、钩藤平肝风;龙骨、牡蛎、石决明

潜浮阳;牛膝引浮阳下行;黄芩、山栀子、生地黄滋肝阴清肝火。

渚药共奏熄风潜阳、滋阴清火之效,故获较好疗效。

平胃散合二陈汤

[药物组成]苍术9~12g,厚朴6~9g,陈皮9~12g,半夏

9~12g,茯苓9~15g,甘草6g。

[随症加减]伴恶心欲吐者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

呕;伴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豆蔻仁、砂仁等;若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苔黄腻、脉弦滑者加黄连、黄芩。

[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临床运用]治疗脑血管病眩晕

温某,男,40岁,主因“左上肢活动不利,言语謇涩,眩晕”收

住院。伴恶心欲呕,胃脘不适,舌苔黄腻,脉弦滑。查:神清,言

语不利,理解力、记忆力、计算力正常,颅N(一),左上肢肌力Ⅲ

级,肌张力不高,左hoffman征(十),其余肌力、肌张力、腱反射

正常,病理征(一)。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入院后

中医辨证属痰热中阻,给予以苍术10g,厚朴6g,陈皮10g,甘草

6g,半夏12g,茯苓12g,栀子10g,竹茹9g,黄连9g,全瓜蒌30g,

丹参18g。2剂后眩晕症状即改善。1个疗程后,左上肢恢复至

V级,言语流利。

[经验心得]卒中病急性期多为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

其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阻而中焦气机紊乱,气机升降失

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邪上犯清窍而致眩晕。多数脑血管

患者发病后多活动受阻,胃肠蠕动减慢,而致食停胃脘,进一步

加重了清阳的不升。平胃散合二陈汤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使

湿浊得化,气机调畅,气顺而痰消;脾气健运,胃得和降,清升浊

降,则眩晕自除。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看,厚朴对肠管有兴奋作

用,能够促进肠蠕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陈皮中所含

的黄酮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

成,改善卒中症状。临床实践表明,血流运行一经改善,眩晕即

可改善,血流在运行状态、方式、性质、成分、比例、速度、方向相

互关系的改变,均可生成痰浊,导致高凝状态,影响微循环。“无

痰不作眩”,高凝常伴血瘀。方中半夏、苍术、茯苓可化痰浊,化

痰即可化瘀,从而达到痰瘀同治、脑供血改善、眩晕好转的目的。平眩汤

[药物组成]钩藤20g,黄芪20g,天麻10g,葛根25g,丹参

15g,山楂15g,川芎10g,石菖蒲15g,党参15g。

[随症加减]痰甚者加胆南星10g,半夏15g;偏血瘀者加

桃仁10g,红花10g,全蝎6g;偏气血虚者加当归10g,茯苓15g。

[治疗方法]水煎至300ml,早、晚各服150m1,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以钩藤、天麻、石菖蒲平肝熄风、镇惊止

眩;黄芪、党参益气补血通脉,以助血行;丹参、山楂、川芎活血行

气、疏通脑窍、散瘀结;配以葛根解肌祛邪、舒缓痉挛。现代药理

学研究表明: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

压;川芎能改善脑膜和外周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丹参有扩

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葛根含有黄酮苷,

能扩张脑血管和心血管,增加脑血管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本

方切合病机,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芪葛止眩汤

[药物组成]黄芪15g,葛根5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

藤25g,白术15g,法半夏15g,泽泻25g,丹参15g,土鳖虫3g,川

芎10g,石菖蒲15g,甘草5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肾精不足者加山茱

萸、菟丝子,牛膝。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化湿祛痰,活血化淤。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用黄芪补气;白术健脾化湿;泽泻渗湿利

水,祛其水湿以消除痰饮之源;石菖蒲通阳开窍,化湿祛痰;法半

夏燥湿化痰;当归、丹参、鸡血藤、红花、川芎养血活血化瘀;土鳖

虫可增强通经活络之力;方中重用葛根,实验证明葛根能扩张脑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与黄芪配

伍,能增强黄芪益气升阳之功。在临床应用中结合辨证,给予适

当加减,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芪校汤

[药物组成]黄芪、桑椹、天花粉、三棱、水蛭。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生牡蛎;风

痰阻络者加胆南星、法半夏、竹沥;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龙眼

肉;兼腑实者加用生大黄(后下);兼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兼

腹满纳呆者加白豆蔻仁、石菖蒲。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4天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中老年人多肝肾阴亏、阴液不足,血液相对黏

滞、运行不畅而产生瘀血。瘀血形成后,血流缓慢,全身各脏腑、

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血液包括津液的滋养,久之而形成阴虚之证。

瘀血形成后,必使血行受阻,气机郁结,导致气不化津,或络破血

瘀或瘀久化热,使阴血津液耗伤更重。因此,养阴法在“瘀血证’,

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实验研究也已经证明了具有养阴

作用的中药和方剂可有效抑制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升高,增

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瘀滞状态,恢复

正常的血液供应。在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基础上,加“增液行舟’’

之意,创芪棱汤(黄芪、桑椹、天花粉、三棱、水蛭等)用以治疗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芪棱汤方中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

气旺血行,淤去络通,为君药;重用桑椹、天花粉滋阴生津,增液

以行舟,令气行血运,为臣药;三棱活血祛瘀、水蛭通经活络,均

为佐药。诸药合用以达到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本方配

伍特点为补气药与大量滋阴药相配,并佐以少量活血药,共起益

气养阴活血之功。

清灵定眩汤

[药物组成]半夏12g,茯苓60g,天麻18g,白术30g,党参

30g,石菖蒲12g,白蒺藜15g。

[随症加减]若淤象明显可加葛根30g,丹参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周为1个

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固本、熄风涤痰。

[经验心得]清灵定眩汤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重用茯

苓、白术、党参三味药加强了健脾固本之功以绝痰浊之源,气机

升降失常得以调节,运化回复;同时加用石菖蒲、白蒺藜针对眩

晕发作时风痰标实之象突出的特点加强熄风涤痰,使全方标本

兼顾,共奏益气固本、熄风涤痰之功,从而使临床诸症得以明显

改善。

清眩汤1

[药物组成]天麻15g,橘红15g,半夏10g,云苓15g,钩藤

15g,胆南星6g,龟板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白术10g,甘

草6g。

[随症加减]伴头痛者加夏枯草20g,石决明20g;伴呕吐

者加鲜竹茹10g,代赭石10g;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10g,槐米

10g:肝胆上亢、眩晕较甚者加鳖甲15g,龙骨15g,珍珠母15g;

脾虚纳呆者加党参20g,山药2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健脾化痰。

[临床运用]治疗高血压性眩晕

患者,男,49岁,自诉头痛、头晕3年余,伴呕吐加重1天。

“日晚少饮白酒加情绪激动而突感头晕,当时血压为28.0~

16.7kPa(2lo/125mmHe),急来我院就诊。给予甘露醇、硝苯

地平(心痛定)、卡托普利降颅压、降血压治疗;颈椎X线未见异

常,排除颈椎病。查体:头晕站立不稳,周围物体旋转,神志清,

倦怠乏力,恶心干呕,纳呆,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血压24.O~14.7kPa(180/110mmHg),体质指数32。中医诊断

为眩晕,证届肝阳上亢、痰浊蒙蔽清窍。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降

浊。用基本方加代赭石10g,竹茹log,党参25g。每日l剂,连

服3剂。继服硝苯地平lOmg,卡托普利12.5mg,每日2次。患

者头晕明显减轻,测血压20.0~12.0kPa(150/90mmHg),已能

站立,仍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去代赭石,竹茹,加鳖

甲15g,珍珠母15g,以增强育阴潜阳之力。再服6剂头晕尽除,

下地行走自如,胃纳好转,测血压18.4~11.5kPa(138/

86mmHg)。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控制血压,以资巩

固。

[经验心得]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由高血压引起的居多,其

病因多为肝阳上亢,阴不敛阳或脾虚生痰,化火上蒙;或因肝阴

亏虚,肝火旺盛亦可炼液成痰,风痰上蒙清窍,临床所见多为虚

实夹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

溪心法·头眩》则指出:“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头眩》强

调:“无虚不能做眩。”所以临证多以风、痰、火、虚立论,治疗应滋

阴潜阳,平肝熄风,健脾化痰。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本草

纲目》曰:“天麻为治风之神药”。熟地黄、山茱萸、龟板滋阴潜

阳;半夏、橘红、胆南星燥湿化痰;白术、云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

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健脾化痰之功。临

证灵活加减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清眩汤2

[药物组成]丹参30g,姜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泽

泻20g,石决明10g,龙胆草6g,栀子6g,菊花10g,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甘草3g。

[随症加减]肝阳亢盛者加大石决明、龙胆草、菊花的用

量¨区吐者加竹茹、生姜;气血虚弱者加生黄芪、党参、当归;耳鸣

耳聋者加磁石、石菖蒲;有瘀血者加川芎、赤芍。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虚化瘀,健脾化湿、化痰祛风。

[临床运用]治疗内耳眩晕症

[经验心得1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的病因不外虚、火、痰、瘀

诸因素。验之临床,患者或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化火生风,上

扰清窍,发为眩晕;或因思虑劳倦,欲食不节,脾虚失运,痰湿不

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眩晕逐至;或因素体虚弱,因虚致瘀,淤

血阻于脑络而致眩晕,多为综合因素致病。方中丹参补虚化瘀;

半夏、白术、天麻、泽泻健脾化湿,化痰祛风;石决明、龙胆草、栀

子、菊花清肝明日;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甘草调和诸药。

清眩止卓汤

[药物组成]天麻15g,丹参20g,川芎20g,牛膝15g,枸杞

子15g,杜仲15g,白术15g,茯苓20g,地龙10g,珍珠母3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白芍、龙骨、牡蛎、黄

芩;气血亏虚型加党参或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痰浊中阻型

加半夏、陈皮、胆南星、厚朴、石菖蒲;肾精不足型加熟地黄、山茱

萸、紫河车、龟板。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补肾,利湿化痰,搜风通络,活血化瘀。

[经验心得]老年眩晕其病理主要有气虚、痰阻、血瘀、肾

精不足等本虚标实之象。在临床实践中自拟清眩止晕汤,即针

对以上4种病理变化而应用。其中丹参、川芎为活血化瘀的主

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血流量,

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毛细血管内凝血。因此,丹参、川芎通过

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了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促使脑部

血氧供应及脑部新陈代谢,扩张脑血管,从而恢复脑的正常功

能。天麻、珍珠母为辅,化痰熄风,平肝潜阳;白术、茯苓健脾益

气利湿。以上4味药共奏熄风、利湿、化痰浊功效,助主药发挥

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枸杞子、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地龙搜风通

络止痉,利水,降低颅内压。因此,把益气补肾、利湿化痰、搜风

通络、活血化瘀药熔于一炉,标本兼治。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的

不同,灵活加减治疗,故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枯凡定眩汤

[药物组成]白术、茯苓、半夏、川芎各10g,钩藤12g,陈皮

9g,天麻、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生姜各20g。

[随症加减]恶心呕吐重者加竹茹;耳鸣耳聋者加磁石、石

菖蒲;失眠梦多者加酸枣仁、合欢皮;气血两虚者加党参、当归、

黄芪;瘀血阻络者加桃仁、红花;阴虚阳亢者去陈皮、半夏,加珍

珠母、生地黄、稀莶草;肾精不足者去陈皮、半夏,加熟地黄、女贞

子。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7天为1

[功效主治]健脾燥湿,祛风化痰,降逆止呕。

麻某,女,67岁,已婚,因头晕、目眩,间发6年余,复发并加

重2天,于2002年9月14日上午入院。此次发作是由于家庭

琐碎事不顺心,而突然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滑

腻,脉弦,体温36.5~C,脉搏每分钟68次,呼吸每分钟18次,血

压14/7kPa,两肺未闻及湿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眼球水

平震颤试验阳性,辅助检查均屑正常。西医诊断为美尼尔综合‘

征。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胃气上逆,脾失

健运。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处方:茯苓、白术、半夏、川

芎各10g,陈皮9g,钩藤12g,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天麻、生姜

各2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头晕眼花减轻,呕吐已

止,能进食,情绪稳定,能起床活动,原方再服4剂而愈,随访1年

余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祛风定眩汤具有健脾燥湿、祛风化痰、降逆止

呕的作用。方中二陈汤(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燥湿,理气

化痰;生姜和中止呕;天麻为治眩要药,具有熄风镇晕之殊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具有明显抗阵挛性惊厥和中枢镇静

及镇痛作用,并能增加脑血流量。至于对痰浊重、气血虚、阴虚

阳亢、淤血阻络等兼夹证在用药上略作加减,收到了很好的临床

疗效。

枯邪扶正方

[药物组成]天麻10g,姜半夏10g,白术10g,葛根30g,川芎10g,细辛5g,白芍10g,地龙10g,淫羊藿30g,熟地黄3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g,钩藤10g(后下);

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10g,女贞子10g;气滞血瘀者加三七参

5g,鸡血藤30g;肾阳亏虚者加锁阳15g,鹿角胶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温补元阳,活血祛瘀。

李某,女,58岁,患者因眩晕呕吐2小时收住入院。2小时

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颈项痛,胸闷心

悸,视物模糊,旋转,上肢麻木。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美尼尔

综合征等病史。检查血压20/11kPa,心率每分钟80次,律齐,

神经反射正常,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应存在。心电图示窦性心

律。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I期。X线颈椎片示c5~c6椎体

骨质增生。颈椎CT示C5~C6椎间盘变性。舌暗红有瘀点,苔

薄白,脉弦涩。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以祛邪

扶正,育阴潜阳,平肝熄风。处方:天麻log,姜半夏10g,炒白术

10g,葛根30g,川芎10g,细辛5g,白芍10g,地龙10g,淫羊藿

30g,熟地黄3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眩晕明显减

轻,颈项仍有牵扯感,无恶心呕吐,纳食增加,二便调,舌暗苔薄,

脉沉弦。继续服药5剂,诸症消失,病愈出院。随访半年来发

作。

[经验心得]本病是由于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凝结日久、痰

瘀交阻所致,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白术益气健脾;淫羊藿温

补元阳;白芍、熟地黄滋补肝肾;天麻、葛根、细辛、地龙祛风湿、

通经络、解表邪、舒项背;姜半夏化痰浊、止呕吐;川芎活血祛瘀。

天麻和白芍还具有平肝熄风之功,对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眩晕亦有治疗作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可谓应证方药。

生脉散

[药物组成]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

[随症加减]体胖痰多者加半夏10g,胆南星6g,茯苓

15g;体瘦不思饮食者加鸡内金10g,砂仁6g;眩晕欲睡者加石菖

蒲10g,益智仁12g;头部空清冷感、面色苍白者加炙附子10g,

黄芪15g,当归10g。

[治疗方法]常规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生津,敛阴固脱。

[临床运用]治疗低血压眩晕45例,治愈25例,占

张某,女,42岁,经常头晕目眩1年,加剧20天。患者因头

晕目眩不能劳动,于3个月前曾在某市级医院住院10天,经检

查排除内耳性眩晕及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病,诊断为“低血压(原

发性)头昏”,给服西药(药名不详)至今无好转。现在症见:头晕

眼花,甚至不能站立,胸中上泛欲呕,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少

便溏,形体瘦弱,舌淡苔白,脉细弱,血压10.9/7.2kPa(82/

54mmHg)。嘱其停服西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15g,

五味子6g,当归10g,炮姜6g,砂仁6g,炙甘草3g,煎水内服,每

日1剂。服药2天,测血压升至12.3/8kPa(92/60mmHg),9天

后诸症消失,步行回家,继服上方10剂加以巩固。5个月后随

访,自诉再无反复。

[经验心得]眩晕的发生其表是肝风内动,其本则属虚。

因阴精不足无以养阳则肝风内动,如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虽痰浊壅遏、气机不畅亦可形成眩晕,

则属本虚标实之证,用药时稍加治标之药即可,治本则应生精补

阴为主。生脉散为益气生津,敛阴固脱之要方。方中人参补气

生津;麦冬养阴生津,兼清虚火;五味子敛阴生津。三药合用为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而清虚火,故用本方加减治疗阴虚阳亢的眩

晕症能收奇效。在治疗低血压眩晕时尤须注意补阴,阴足则阳

自潜,阴平阳秘,眩晕则愈。

守中汤

[药物组成]党参10g,白术10g,麦冬10g,山茱萸10g,枸

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5g,茯苓15g。

[随症加减]瘀象者加川芎、赤芍;有湿象者加半夏、泽泻;

肝郁者加柴胡、郁金;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并加黄芪、淮山药;

阳亢之象者加天麻、珍珠母;肾虚甚者加龟板、墨旱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

[功效主治]补虚化痰,平肝活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血循环障碍性眩晕64例,

[经验心得]眩晕是中医脑病中的常见疾病。按其标本亦

不外虚实两类,实则风火痰湿,气郁血瘀;虚则以脾、肝、肾亏虚

为主,多见虚多实少、虚实夹杂之候。治拟健脾益肾、熄风止眩,

方以守中汤为主。此方最早见于《圣济总录》,用于治疗“风头

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

杜生痰之源;麦冬、山茱萸、枸杞子、生地黄滋阴益肾,兼清虚热;

菊花清热熄风。临证灵活加以化痰、解郁、平肝、活血之品,达到

以补虚化痰、平肝活血等多种功效,临床用于中老年眩晕,每获良效。

舒颈汤

[药物组成]葛根12g,胆南星9g,白芥子10g,地龙12g,

僵虫10g,川芎12g,当归12g,郁金12g,土鳖虫12g。

[随症加减]中青年患者以痰浊瘀血为主者宜加天竺黄

9g,浙贝母10g,水蛭9g,红花10g;老年高龄患者以肾虚血瘀为

主者宜加女贞子30g,杜仲12g,桑寄生30g;伴肝火上炎症候者

加牡丹皮10g,栀子10g;有气虚症候者加黄芪30g,党参12g;血

压高者加钩藤30g,石决明30g;血糖高者加玄参1gg,山药30g,

麦冬12g;高脂血症者加茯苓15g,山楂30g,泽泻10g。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祛风解痉。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方中葛根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及脑血管,降低

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缓解颈肌痉挛的作用;胆南星化痰开窍;白

芥子豁痰利气,以解因痰浊瘀阻而致的经脉挛急;地龙熄风活

络,抗凝、溶栓;僵虫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以抗颈部肌肉挛急;川

芎、当归、郁金、土鳖虫活血化瘀,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并根据

患者的年龄、症候、合并症随症治疗,收到满意疗效。

四君子汤

[药物组成]党参30g,茯苓24g,磁石30g,代赭石15g,菊

花12g,钩藤15g,石菖蒲12g,枸杞子12g,生白术18g,牡丹皮

12g,半夏12g,泽泻18g,山茱萸18g,甘草6g,大枣15g。

[治疗方法]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燥湿、平肝降逆。

[临床运用]

例l张某,男性,54岁。患阵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

鸣6年余,近2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发作时头晕头痛,呕

吐,听力减退,耳鸣,视物旋转,烦躁,恶热口干,体胖面红。舌苔

薄黄,脉弦滑细无力。诊为内耳眩晕症。给服上方3剂后头晕

呕吐减轻,继用原方5剂,头晕呕吐基本消失,但仍耳鸣。原方

去石菖蒲加龙胆草9g,继服6剂,头晕呕吐耳鸣症状减轻,随访

至今未复发。

例2孔某,女性,52岁。患者有眩晕史4~5年,每年发作

5~6次。此次突然发病,眩晕仆倒伴恶心呕吐,心悸耳鸣,卧床

不起,不能睁眼,动则加重。诊见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细无

力。即予上方加远志12g治疗。服5剂后呕吐止,但仍头晕耳

鸣心悸,上方去代赭石、石菖蒲,加龙眼肉30g、冬虫夏草9e,继

服12剂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治疗内耳眩晕症,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的原则。方中党参、茯苓、泽泻,石菖蒲、代赭石、半夏益气

健脾燥湿化痰平肝而降逆;钩藤、菊花、磁石平肝潜阳纳肾气;枸

杞子、牡丹皮补肝肾,凉血活血;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安神,缓

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平肝降逆之功效。

桃红四物汤

[药物组成]桃仁15g,红花20g,生地黄9g,赤芍15g,当

归10g,川芎10g,葛根15g,三七粉(冲服)10g,黄芪15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15g,生石决明15g(均先

煎);痰浊中阻型者加姜半夏10g,石菖蒲3g;气血不足型者加党

参15g,鸡血藤15g,黄芪增至30s;高脂血症者加生山楂30g,泽

泻15g,绞股蓝30g;血压显著偏高者适当减黄芪、红花剂量。

[治疗方法]每天1剂,2次分早、晚服。

[功效主治]行气养血,活血散瘀。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治

[经验心得]方中桃仁、红花、当归活血散淤,补血养肝;生

地黄滋阴补血,凉血散瘀;赤芍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

血;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干燥根经提炼后,总黄酮从中分离,纯

化而得到单一成分葛根素,葛根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

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三七粉有扩张脑血管、增

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

及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含量。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黄芪

与当归合用意在“气行则血行”,二者合用,共奏行气养血之功。

如肝阳上亢加平肝潜阳药;痰浊中阻加豁痰开窍药;气血不足加

养血益气药。

天根地黄汤

[药物组成]天麻、熟地黄、生山药、枸杞子各20g,葛根、半夏、钩藤、胆南星、泽泻、升麻、甘草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文火煎煮,分2次温服。

[功效主治]补肝益肾,祛风化痰,升清降浊。

[临床运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5例,

[经验心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典型的主诉为头位

快速改变或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其发病机制为椭圆囊

退变的碎片脱落后黏附到半规管的壶腹嵴或在半规管内淋巴中

自由浮动,往往受累的为后半垂直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及水平半

规管易可受累。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基本病机为风、虚、痰。

所谓:“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多数病位在

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风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发病以虚证居多。故以熟地黄、生山

药、枸杞子补肝益肾,滋阴补髓;以半夏、天麻、钩藤、胆南星祛风

化痰;以葛根、泽泻、升麻升清降浊。诸药共用虚得以补,风得以

熄,痰得以化,窍得以养,眩则得止。

天麻钩藤饮1

[药物组成]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黄芩

9g,桑寄生15g,杜仲15g,茯苓9g,怀牛膝12g,益母草9g,夜交

藤12g。

[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g,白术12g:肝肾阴虚、

头晕遇劳加剧者去栀子、黄芩,加枸杞子12g,何首乌12g;肝火

偏旺者加龙胆草12g,牡丹皮12g;眩晕急剧伴手足麻木震颤、有

肝阳动风之势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镇肝熄风。

[治疗方法]文火水煎约300ml,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女,48岁。主诉:头晕目眩半月余。患者于半月前恼怒后出

现眩晕、耳鸣如蝉、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服用地芬尼多(眩晕停)

等药对症治疗无效。素有高血压病史5年,查血压22.1/

13.3kPa,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

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红苔黄,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

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9g,栀子9g,桑寄生15g,杜

仲15g,茯苓12g,怀牛膝12g,夜交藤9g,拘杞子12g,菊花12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症状明显减轻,再服3剂症状消失。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经验心得]眩晕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若素体阳盛,肝阳

上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暗耗肝阴,风阳升动,上扰清

窍,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皆可发为眩晕。天麻钩藤饮加减运用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达

到标本兼治之目的。本方对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内耳性眩

晕符合以上中医症候者,皆可收到满意疗效。

天麻钩藤伙2

[药物组成]天麻15g,钩藤15g,法半夏15g,泽泻15g,白

术15g,白芍15g,丹参15g,甘草5g,陈皮5g,僵蚕12g。

[随症加减]口干苦者加菊花15g,生地黄30g;头痛者加

石决明30g,颈椎病者加葛根20g,怀牛膝15g;高血压者加杜仲

20g,桑寄生15g,毛冬青30g;脾虚者加党参30g,茯苓15g;血虚者加当归15g,熟地黄15g。

[治疗方法]文火煎30分钟,取汁300ml,每日1剂,水

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祛瘀。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人眩晕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眩晕多因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

火上逆,扰动清窍而致。故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以

虚居多,但临床所见多为虚实挟杂证。天麻钩藤饮中天麻、钩藤

平肝熄风;白术健脾;僵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化瘀;

白芍养血柔肝;泽泻可泻肾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

肝熄风、健脾化痰祛瘀之功效,临症灵活加减,取效甚捷。

天麻五子定眩汤

[药物组成]天麻10g,石决明30g,枸杞子15g,桑椹子

15g,制女贞子12g,菟丝子15g,五味子6g。

[随症加减]兼气血亏虚者酌加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兼

肝火偏旺者酌加焦栀子、牡丹皮、钩藤;兼痰湿者酌加苍术、陈

皮、厚朴、半夏;兼便秘者酌加大黄、肉苁蓉、锁阳。

[治疗方法]上药先用冷水浸60分钟后,煎30分钟取汁,

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肝肾,潜肝阳,疗眩晕。

[临床运用]治疗肝肾不足型眩晕

张某,女,58岁。患者素有头晕病史3年。经头颅CT、颈椎X线摄片均未发现异常,脑彩超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

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治宜补肝滋肾,益气养血。方用自拟天

麻五子定眩汤加减:天麻10g,石决明30g,枸杞子15g,桑椹子

15g,制女贞子12g,菟丝子15g,五味子6g,炒党参15g,炙黄芪

15g,焦白术12g,炒当归10g。上药用冷水浸泡60分钟,煎30

分钟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8天后复诊,服药7剂,头晕、

目眩、耳鸣已消,乏力改善,食欲好转,舌苔薄白,脉稍软。上方

续服5剂,随访6个月未复发。

[经验心得]天麻五子定眩汤方中石决明味咸,性寒,人

肝、肾二经,其潜降之功甚强,可使肝火、肝阳下降,以达平肝阳、

熄肝风之用。药理学研究认为,石决明含碳酸钙和少量的镁、

铁、磷酸盐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10多种氨基酸,能降

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眩晕有明显的镇静、调节自主神经

的作用。天麻味甘,性微温,为肝经气分之药,既可熄风止痉,又

可镇静平肝,对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效果十分满意。现代药理

学研究,天麻的有效成分乙酰天麻素可拮抗5—羟色胺引起的椎—

基底动脉致痉作用,对高钾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动脉血管平

滑肌有松弛和解痉的作用。枸杞子性平,味甘,有祛虚劳、补精

气之功,其水提取物有降压作用;桑椹子入肝、肾二经,有补肝益

肾、滋阴熄风之功;女贞子微苦,性平,能安五脏、养精神;菟丝子

味辛,性平,有填精益髓之功;五味子味酸,性温,李时珍谓其能

“入肝而补肾”,还有养心安神之能。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潜

肝阳、疗眩晕之功。

天麻芎龙汤

[药物组成]明天麻12g,川芎10g,干地龙10g,生地黄10g,姜半夏10g,白术8g,炙甘草5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

痰浊内阻者加茯苓、陈皮、藿香、竹茹、胆南星;瘀血内阻者加桃

仁、红花、赤芍、桂枝;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升麻、葛根;肾精

亏虚者加枸杞子、何首乌、山茱萸、鹿角胶等。

[治疗方法]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125ml,每日2次,上、

下午分服。

[功效主治]熄风止痉,平肝活血,通络化瘀。

[经验心得]方中天麻、川芎、干地龙三味乃本方之主药。

天麻性甘平,专人肝经,既能熄风止痉,祛外风、通经络,又长于

平肝而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天麻有镇

静、镇痛作用,能够解除脑动脉痉挛,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川芎

味辛,微苦,微甘,气香窜,性温。《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人

脑,专治头脑诸疾”,内能活血行气,通脑利窍。《医学衷中参西

录》中言“其特长在能引人身清轻之气上至于脑”。现代药理学证

明川芎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地龙

咸寒,善于走窜入络通利,搜剔瘀滞,有破血化瘀之能。现代药理

学认为地龙有溶血栓作用,能改善微循环,且有持久的降血压效

能。以此3味中药为主药组成的天麻芎龙汤,具有平肝、活血、通

络、化瘀之功,符合中医理论;同时根据不同证型临症裁减,调理

阴阳,改善机体整体功能。因此,其在临床运用中获得较好疗效。

通窍活血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各10g,丹参、山楂各15g。

[随症加减]①肝阳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常因烦

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性情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治宜化瘀通

脉,平肝潜阳。用通窍活血汤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牛

膝、白蒺藜;如肝阳化风,风阳上扰,酌加龙骨、牡蛎、地龙。②痰

浊中阻型:眩晕耳鸣,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甚至恶心,呕吐痰涎。

舌苔腻,脉滑。治宜祛瘀通窍,化痰和中。用通窍活血汤加半

夏、白术、茯苓、泽泻、葛根、石菖蒲,陈皮。③气虚血瘀型:头晕

眼花,神疲纳呆,心悸少寐,劳累后症状尤著,舌淡质暗或有瘀

斑,脉沉细涩。治宜化瘀通脉,补益心脾。用通窍活血汤加党

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茯神。④肾精不足型:头晕耳鸣,视

物昏花,不耐劳累,神疲健忘,腰膝酸软。见于眩晕久发之人。

舌质暗,脉沉细弱。治宜化瘀通络,补益肾精。用通窍活血汤加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桑寄生、煅磁石。⑤血瘀

阻络型:眩晕持续不已,并有头痛,痛有定处,心悸胸闷。舌紫苔

薄腻,脉沉迟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用通窍活血汤加当归、枳

壳、葛根、石决明。

[治疗方法]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调肝健脾,理气化痰,补肾填精,活血化瘀。

[经验心得]老年性眩晕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生成不足,精亏血少,血行艰涩,脉络

淤阻。故治疗应在调肝健脾、益气养血、理气化痰、补肾填精的

同肘,活血化瘀,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通淤荣血汤

[药物组成]人参20g,黄芪40g,当归、川芎、红花、天麻各10g。

[随症加减]风阳上扰加钩藤、石决明各10g;痰浊上蒙加

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各10g;肝肾阴虚加熟地黄、沙参、麦

冬、玄参各10g(气血亏虚加鸡血藤30g,阿胶10g。

[治疗方法]水煎至3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功效主治]健脾补肺,益气生津,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经验心得]通淤荣血汤中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补

肺,益气生津,大补元气。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人参能增强

大脑皮质兴奋过程的强度和灵敏性,提高对复合刺激的分析能

力,从而增强条件反射,并能使身体对多种致病因子的抗病力增

强,改善食欲和睡眠,还有强心、降低血糖、抗病毒、提高对缺氧

的耐受性等作用。黄芪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

退肿之功效,并含有糖类、胆碱、叶酸、数种氨基酸、β—谷甾醇,能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

力,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并能降血压,改善血液微

循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并含挥发油、亚叶

酸、烟酸、蔗糖、β—谷甾醇、维生素B12,有抗恶性贫血、保护肝脏、

防止肝糖原减少、镇痛和消炎作用。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作用,内含挥发油、生物碱、阿魏酸、四甲吡嗪,有镇痛、镇痉等功

用,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周围血管,使

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血流量增加。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增

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且能通

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疗效。红花活血祛淤,通经,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红花油,

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作用,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

用;天麻熄风,平肝,含生物碱、苷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黏液

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鸡血藤

有补血行血、舒筋活络作用;阿胶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作用,含

明胶朊、骨胶朊,水解后产生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及胱氨酸,

井含钙、硫等。诸药合用,有降血压、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脑供血

供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镇静等作用,从而达到解晕定眩,镇惊

安神的目的。

温胆汤1

[药物组成]半夏15g,竹茹10g,天麻15g,茯苓15g,猪苓

10g,泽泻10g,石菖蒲10g,白术15g,桂枝6g,黄芪15g,党参

15g,陈皮10g,焦三仙各10g,甘草3g,生姜10g。

[随症加减]伴耳鸣、失眠者加熟地黄、菟丝子、远志、龙

骨;伴头痛、烦躁者加川芎、菊花;伴乏力、面色淡白无华,女性月

经不调者加当归、生地黄、川芎。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10天为1个疗

程。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化痰逐饮、利水渗湿、和胃降浊。

[临床运用]治疗气虚挟痰之眩晕31例,治愈13例,占

患者,女,48岁。患者有“美尼尔综合征”病史5年,反复发

作,经久不愈。半月前因劳累诱发宿疾,证见眩晕,不能转侧,动

则加剧,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纳呆,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略沉。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痰湿中阻,治宜健

脾益气,化痰利湿。处方:半夏10g,天麻10g,竹茹10g,党参

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陈皮

10g,桂枝6g,焦三仙各10g,甘草3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

分2次服。服3剂后,诸症稍减,继服3剂,渚症大减,再服4

剂,则诸症消失,观其舌脉、舌质仍淡、边无齿痕、苔薄微腻,脉沉

略滑。守方继进5剂,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之证,其病机往往虚实挟杂,且相互影

响,转化,如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

化,则聚湿生痰;气虚水湿不化,亦可生痰成饮,痰湿中阻,清阳

不升,浊阴不降。本病虽有本虚,但以标实为急,所以治疗上宜

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化痰利湿以祛邪,健脾益气以扶正。朱丹

溪云“无痰不作眩”,此“痰”字实为痰饮、水湿、胃浊之总称,故以

温胆汤为主加减组方,兼取半夏白术天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

汤、四君子汤之义,辅之焦三仙消食化积,共奏健脾益气、化痰逐

饮、利水渗湿、和胃降浊之效。

温胆汤2

[药物组成]半夏、陈皮、白术各10g,竹茹15g,茯苓12g,

枳实、炙甘草、天麻、黄连各6g,生姜3g。

[随症加减]气虚或有低血压病史者去天麻,加升麻6g,

党参10g,黄芪15g;去枳实,加枳壳6;g血虚者加当归10g,阿

胶10g,熟地黄12g:有高血压病史者加牛膝10g,丹参15g,钩藤

10g:肾阳虚者去黄连加附子3g,肉桂、枸杞子各68;肾阴虚者黄

连改为3g,加熟地黄、山药各10g及山茱萸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祛湿化痰。

[临床运用]治疗耳源性眩晕45例,治愈39

张某,女,32岁。患者于夜间睡眠翻身时,突然发生眩晕,

晨起后,不能站立,身不能转,转则愈甚,伴有旋转型眼震,恶心

欲呕,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血压12/6.7kPa(90/50mmHz),舌

苔滑腻,脉滑无力。属于位置性眩晕,辨为痰浊上犯,清窍被扰。

治以理气化痰,升清降浊。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各10g,

竹茹、黄芪各15g,炙甘草、枳壳、升麻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渚症均除,嘱其续服3剂,以防复发。

[经验心得]耳源性眩晕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疾

病。临床上以美尼尔氏病为多见,膜迷路积水为其主要病理表

现,属于祖国医学“痰饮”范畴。胆届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

升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脾的运化必受影响,于

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本类病

症,病位在耳,病因在胆胃,又因足少阳胆经分支从耳后入耳中,

故选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温胆汤,直达病所,消除病因,以除

病症。加用天麻、白术可协同君药半夏以达祛湿化痰、止眩之

功。

温胆汤3

[药物组成]半夏、川芎各12g,枳实、竹茹、陈皮、天麻、泽

泻各10g,茯苓15g,甘草6g。

[随症加减]兼有失眠症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朱

砂等;高血压患者加菊花、白芍,钩藤等;情志抑郁不欢者加郁

金、薄荷、合欢花等。

[治疗方法]水煎2次后混合,日服2次,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朱某,女,29岁。婚后2年未孕,近期因月经不调而焦躁忧

愁,睡眠不安,胸闷,口苦痰多,头昏乏力,渐至多梦易惊;甚至夜

不能寐,头昏目眩,烦躁易哭。曾多方治疗不效。诊见面色萎

黄,舌体胖大,苔厚微黄,脉滑。内科及妇科查体未获阳性体征。

辨证属中医痰热胆虚之眩晕不寐证。给予温胆汤加味:半夏、竹

茹、泽泻、生龙骨、生牡蛎各12g(先煎),茯苓15g,陈皮、枳实、郁

金、川芎、合欢花各10g。连服5剂,头晕有减,纳食增加,睡眠尚

无明显改善。上方去竹茹、枳实,加夜交藤15g,天麻10g。再服1

月,眩晕愈,每晚能睡6~7小时。停药1年后随访无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临床多见,中医辨证多属风、火、痰、虚

等。临证所见,以痰浊中阻、痰热内扰为多。脏腑失调、气血不

和、阴阳失衡则是发病的关键,以阴虚阳亢为主要病机。眩晕既

可单独发病,也可与不寐、郁证、心悸、心痛等症兼挟互见。温胆

汤出自《干金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枳实组成。于

方中加川芎行气活血;泽泻清泄湿浊;天麻健脾化痰。共奏健脾

化痰、活血通络之功。临床根据证情,再配以解郁之品,或清泄

之药,或化瘀之剂,或安神之方,灵活运用,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消眩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天麻18g,葛根、地龙、白术各15g,

三七3g,半夏、川芎各12g,桂枝、穿山甲(代)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通络化痰。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痰浊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留滞经络,

气虚气滞加痰浊必然血瘀。故治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消眩

汤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用量独重;天麻平肝熄风,

为治眩晕之要药。二味共为君药。三七活血养血,川芎活血祛

风,为血中之气药,以活血化瘀行气。半夏、白术健脾燥湿化痰,

以绝生痰之源。以上共为臣药。葛根、桂枝温通经脉,使痰湿之

邪得温则行;地龙、穿山甲(代)通经活络。以上共为佐使药。诸

药共奏补气活血、化痰之效。

消眩饮

[药物组成]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各30g,白术15g,半夏

9g,泽泻24g,橘红12g,天麻9g。

[随症加减]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者加生地黄30g,枸杞子

15g;血脂高或痰瘀互结者加焦山楂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化痰。

[经验心得]方中重用茯苓健脾益气祛湿;更加白术,薏苡

仁健运中阳以化痰湿,杜绝生痰之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天麻

为熄风定眩之要药。《医学心悟》曰:“有湿痰壅塞者”……书云:

“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能除是也。”方中还重用泽泻。《本草

正义》曰:“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湿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以消痰。”更加车前子

渗泻水湿,二者相配,使痰湿从下而出。橘红行气化痰。《药品

化义》曰:“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善

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人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药之

亡。”古人云:“盖病久未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上泛为

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故久病及年老体衰者,多肝肾亏虚,可加

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焦山楂具有祛脂化痰之功。

逍遥散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白术、茯苓、半夏、僵

蚕、石菖蒲、钩藤各10g,葛根、白蒺藜、石决明各30g,甘草6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l剂。4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眩。

张某,女,56岁。患者眩晕反复发作3年,此次发作1周。

自述近3年来经常头晕,常因工作紧张、劳累发生头晕,1周前

起床后又出现头晕,伴恶心,烦躁失眠,头昏乏力,耳鸣,纳差,大

便不爽。查体:血压:16.9/lo.6kPa,舌质暗淡、苔白,脉弦细。

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颈椎x线拍片提示颈椎病。经头

颅多普勒检查提示:①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②脑动脉硬化。中

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①颈椎病;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痰凝血瘀。给予基本方加黄芪30g,桃仁、

红花各10g。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5天后痊愈,继服5

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柴胡、白芍、当归、薄荷舒肝养血。伍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既有舒肝健脾之功,又具有益气养血

之力。半夏、石菖蒲健脾化痰开窍;石决明镇肝潜阳.以补肝阴,

僵蚕、钩藤平肝熄风,又能舒散因久虚停瘀之热;葛根、白蒺藜疏

风清热,清化清窍络之浊气,驱之外释。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

脾、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眩之功。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芎葛归芪汤

[药物组成]川芎9g,葛根18g,当归10g,黄芪15g,丹参

30g,天麻10g,姜半夏10g,枳实10g,厚朴10g,丝瓜络9g,地龙

15g,枸杞子15g,炒白芍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行气,化痰祛瘀,通络熄风。

患者,女,47岁,患者反复头晕目眩10余年,本次发作已7

天,伴恶心欲呕,脉弦细滑,苔薄腻质偏紫。经TCD检查:右侧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头颅磁共振检查显示腔隙性脑梗

死。实验室检查示血脂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风痰上扰。给

予芎葛归芪汤7剂水煎服,每日2次,并嘱饮食上注意少荤多

素。服药l周后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眩晕等症

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虚、风、

痰、淤。古圣贤云“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又《医灯续焰》

云:“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

者,有因于虚者。”阐明有痰淤互结,脉络瘀阻,髓海空虚等导致眩晕;有风痰互结、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导致眩晕。芎葛归芪汤正

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设。方中黄芪、川芎、葛根、当归补气、行气,

活血化瘀;川芎引领诸药,是进入血脑屏障的导向药;葛根益气

生津。另据现代医学研究,其葛根素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

血、降低血胆固醇及血液黏稠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半

夏、枳实、厚朴行气化痰,降逆止呕;丝瓜络、地龙化瘀通络;炒白

芍、枸杞子、天麻调肝养肝,以熄肝风、宁风痰。全方组合,补气

行气,化痰祛瘀,通络熄风,故能获得较好疗效。

虚晕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生牡蛎各15g,炒党参、炒白

芍、制半夏、当归、茯苓各12g,焦白术9g,陈皮、川芎、天麻各

6g,炙甘草3g。

[治疗方法]上方各药头煎加水300ml,煎取150ml,二煎

加水200ml,煎取100ml,2次药液混合,早、晚温服,每日1剂。

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益血,熄风化痰。

患者,女,48岁。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5年。患者5年

前始觉头晕目眩,发则眩晕如坐舟车,泛泛作恶,时有呕吐、视物

旋转。西医诊断为美尼尔综合征。曾服茶苯海明(晕海宁)糖

浆、西比灵等药物,无效。近2周来旧疾又燃,刻诊神疲乏力,面

色咣白,体态丰腴,气短懒言,劳则晕甚,甚而作恶,胃纳欠佳,舌

淡红,苔白腻,脉细弦而滑,大凡肥人多痰,尚为痰湿实证,久延

气血俱虚,虚谷生风,鼓痰上盛,蒙蔽清阳。治当益气血治其本,熄风化痰治其标,随投虚晕汤,连服5剂,眩晕得平,诸症皆除,

病乃告愈,年后随访未曾复发。

[经验心得]眩晕一证,历代文献论述颇多,治法也各异,

《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有“无痰不作眩”,提出治

痰为先。景岳指出“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顾师尊古而不

泥古,认为眩晕一证,多属本虚标实,其本虚在于脏腑气血不足,

标实则为风痰上扰。若单纯补虚则反碍其邪,使痰更盛、风更

肆;或单纯攻邪,则更伤其正,使气日虚,血更亏。故自拟“虚晕

汤”。乃由八珍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熔补气益血,熄

风化痰于一炉。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脾健则痰

无从生;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补血养肝,肝血足,则头目得以

涵养;天麻、牡蛎平肝熄风;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诸

药相伍,各司其职,养正蠲邪,邪去不复,故获佳效。

瓜蒌薤白白酒汤

[药物组成]瓜蒌壳10g,薤白15g,半夏10g,桂枝10g,鸡

血藤20g,丹参10g。

[治疗方法]饮酒者以药酒治疗,按处方比例取总药量约

500g,加入5000ml的高度白酒中,浸泡10多天,尔后每日服2~

3次,每次服50~100ml。不饮酒者以汤剂治疗,按处方比例配

药,先以白酒浸透,然后加水覆盖药物,文火久煎,每日1剂,煎

2次,混合药液,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燥湿化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治疗颈椎病源性眩晕

黄某,男,56岁。因头晕及晕厥6年,加重3个月。患者6

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偶有晕厥。6年来曾求治于多家医院,但疗

效不显。于]991年6月开始病情不明原因的加重,头晕,频繁

晕厥,每日5~8次,短者约为1分钟,长者7~8分钟,头晕似与

颈椎活动有关但晕厥无明显诱因,平素自觉颈部发僵,常有持物

坠落现象无颈肩部疼痛,但上肢呈放射痛。现症见:舌暗红,苔

白厚脉弦。查:上下肢腱反射正常,x线片结果C4~5骨质增生

明显C5~7及T1轻度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源性眩晕。以瓜

蒌薤白白酒汤加味治疗。处方:瓜蒌壳log,薤白15g,半夏

log,桂枝log,鸡血藤20g,丹参10g。将上药处方比例取500g,

浸入30°以上的白酒5000ml中,10天后服用。1周后,患者晕厥

得到控制,继将5000ml药酒服完已不头晕。尔后继用上述处方

浸酒内服以此巩固疗效,随访4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颈椎病的基本病机也是阳气不展。由于张仲

景治疗胸痹是采取通阳的方法来治疗的,故借用张仲景治疗胸

痹之法,以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颈部之阳,并加半夏、桂枝、鸡血

藤、丹参以燥湿化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以此达到治疗本病的

目的。

旋覆代赭石汤

[药物组成]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半夏10g,生姜25g,

人参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

[随症加减]阴虚阳亢者加玄参、天冬、生地黄各20g,生

石决明30g;痰独阻滞壅盛者加陈皮10g,茯苓24g,胆南星log;

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升麻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化痰降浊,益气和中。

[临床运用]治疗35例,①痊愈:症状消失14例;②显效:

眩晕明显减轻可正常工作9例;③有效:眩晕减轻,但仍感头晕

发沉,工作稍有影响9例;④无效:眩晕无改善或加重3例。总

有效率为91.4%。

贺某,男,38岁,头晕反复发作半年,但能坚持工作,近3天

症状加重,头晕为旋转性,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轻,平卧闭目减

轻,伴有面色潮红及阵发性面部发热,身体偏胖,平时痰多,舌边

尖红,苔白腻,脉弦。血压2l/16kPa。查头颅CT,心电图以及

耳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高血压型眩晕。中医辨证属痰

浊阻滞兼阴虚阳亢。治以化痰降浊兼滋阴潜阳。方取旋覆代赭

石汤加味: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党参20g,制半夏15g,生姜

25g,玄参30g,夏枯草30g,葛根30g,生石决明30g,菊花10g,

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天冬20g,每日1剂,水煎服。服2剂后

症状减轻,5剂后眩晕呕吐止,去代赭石,加白术15g,天麻10g,

继服10剂巩固疗效。

[经验心得]中医对眩晕的病机记述颇详,总括其病因不

外因风、因痰、因虚三个方面,眩晕患者(大多为)以本虚标实之

症为多,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如《丹溪心

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降火

药。”“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等方法,经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可行。本方出《伤寒论》,主治首选胃气上逆而致呕恶,其次是

眩晕痰浊上逆者。方中代赭石平肝气之横逆,且质重,镇冲气之

上逆;生姜、半夏、旋覆花化痰降其浊阴;人参易党参益气,气旺

则清气自升浊阴自降,佐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方中代赭石、半

夏、旋覆花量宜重。随症加减:有肝阳上亢者宜加龙骨、牡蛎、石

决明、玄参,天冬、夏枯草,滋阴潜阳;有痰浊者宜加陈皮、茯苓、

胆南星等化痰涤饮;有气虚者则加黄芪,白术;加葛根取其升举

清阳。诸药合用,可使痰浊除、脉道通、正气充、清阳升、浊阴降、脑腑得养、眩晕自止。

眩晕汤

[药物组成]黄芪、赤芍、葛根、钩藤各20g,天麻12g,鸡血

藤12g,川芎、半夏、白术、石菖蒲各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400m1,早、晚2次分服,2

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脉,补虚化痰,祛风定眩。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眩晕汤方中黄芪、天麻健脾益气、熄风定眩为

君药;川芎、赤芍、葛根、鸡血藤活血通络为臣药。其中川芎活血

祛风,上行头目,为血中之气药;半夏、白术、钩藤祛风涤痰降浊

为佐药。而半夏燥湿化痰,为治风痰、湿痰、眩晕之要药,并能消

除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石菖蒲引药上行以通脑窍,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脉、补虚化痰、祛风定眩之功。现代药理

学研究证明,黄芪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

作用;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和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

增加心脑血流量等作用;川芎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

善微循环及抗血栓;赤芍、葛根、钩藤、白术等药亦均有抗血栓、

抗凝血、改善心脑循环等作用。本观察显示,眩晕汤可消除或减

轻患者症状,并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作

用,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药。

血府逐淤汤1

[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生地黄15g,白

芍12g,川芎20g,桔梗9g,牛膝12g,枳壳6g,柴胡9g,葛根15g,

丹参20g,甘草5g。

[随症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宜重用30~60g;兼寒凝者

加桂枝12g,附子6g;兼阴虚骨蒸劳热者重用生地黄30g以上,

去柴胡、枳壳,加黄柏、知母各15g;兼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15e,

竹茹6g,厚朴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84例,痊愈53

患者,李某,男性,43岁。眩晕反复发作2年,间断口服尼

莫地平、盐酸氟桂嗪、地芳尼多(眩晕停)及静点盐酸倍他司汀

(培他啶)等药治疗,效果不佳。于3天前因劳累而眩晕发作,伴

视物旋转,不敢睁眼”心慌恶心,舌质红,苔白,脉沉而涩。检查:

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片示3—7椎体

后缘增生。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

证属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为法。投以基础方加黄芪

40s。服药3剂,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15剂,渚

症消失,复查TCD未见异常,随访1年余无复发。

[经验心得]血府逐淤汤为王清任逐淤五方之一,方以桃

红四物汤加丹参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

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升降上焦之气;葛根升发清阳;再配

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诸药合用,活

血化瘀而不伤血,行气通络而不耗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

根能扩张脑血管,使异常的脑循环正常化;阿魏酸、丹参酮、川芎嗪和白芍水煎剂能抑制血小板聚焦,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

度;川芎嗪、丹参酮、芍药苷和生地黄水煎剂均能解除血管平滑

肌痉挛。上述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均说明血府逐淤汤具有改善

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血府逐淤汤2

[药物组成]红花、牛膝、当归、川芎、赤芍、桔梗、柴胡、甘

草各10g,枳壳、桃仁各15g,生地黄20g。

[随症加减]气虚、肢体软瘫乏力、舌淡者加黄芪50g;肝

肾阴虚、腰膝酸软者加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心肝火盛、心烦

口苦等加黄连10g,菊花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300ml,分2次服。

[功效主治]补血益气,滋养肝肾。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治

[经验心得]血府逐淤汤出自《医林改错》。本方能活血化

瘀,行气止痛,临床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

底、头痛且久不愈者。可用本方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引起的头目眩晕。临床上多见气虚和肝肾阴虚而肝阳上亢的表

现。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运行。使血瘀更甚,治疗时加用黄芪,

益气以助血液运行;肝肾阴虚则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脑府气

血逆乱,治疗时生地黄、熟地黄并用可加强滋养肝肾之力;用黄

芩、菊花抑过亢的肝阳,使疗效更佳。川芎,走而不守,载诸药上

行巅顶。本方中丹参、桃仁、赤芍、红花、川芎均可降低全血黏

度。其中丹参还可通过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网

而使微循环改善;红花还对脑缺血缺氧状态下的呼吸中枢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对急性缺血缺氧组织提高存活率,提供了依据。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血府逐淤汤治疗眩晕的机制可能是:①降

低血黏度,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微循环;②解除血管

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

板活性,并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抗血栓形成,增加脑血

流的供应;④脑缺血缺氧状态下兴奋呼吸中枢,提高急性缺血缺

氧组织血氧利用率。

养血止眩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0g,丹参20g,川芎

20g,葛根30g,酸枣仁30g,甘草6g。

[治疗方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气血双补。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显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眩晕”

范畴,多因气血不足,脑失濡养所致。养血止眩汤以黄芪、党参、

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气血双补为原则。方中川芎主要成分川芎

嗪易透过血脑屏障,使脑搏动性血容量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

血栓形成;当归亦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丹参

可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微循环;葛根中葛根素和总

黄酮可明显扩张脑部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脑供血。故养

血止眩汤可扩张血管,提高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量,从而缓解或

消除眩晕症状。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

常,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增高,

血流处于高凝状态,而服用养血止眩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凝血状态,以期延缓或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存

时间和生活质量。

益气聪明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人参10g,川芎10g,山楂15g,白芍

15g,葛根15g,升麻6g,蔓荆子10g,炙甘草5g。

[随症加减]形寒怕冷、夜尿增多、舌淡胖苔滑者加鹿角霜

15g,桂枝10e;兼血瘀阻络或血压偏高者,去升麻,加丹参、牛膝

各15g

[治疗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煎至300~

400ml。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升气,益脑活络。

黄某,女,63岁。患者3天来眩晕反复发作,每当劳累或头

部突然转动时诱发,发作时如乘舟车,旋转不定,卧床不起,伴有

恶心呕吐。平素常自感头晕乏力,颈项酸,左肩痛。曾摄颈椎X

线片,提示C4~C6骨质增生。就诊当日上午10时许突发头晕

昏眩,站立不稳,不能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冒汗,视力减

退,耳鸣.舌淡红胖嫩,苔薄腻,脉细弱。中医诊为气虚眩晕,症

属元气亏虚,髓海不足,脉络失和。治宜补气升气,益脑活络。

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连服5剂。二诊,眩晕大减,呕吐止,能

起床活动,效不更方,再进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自觉体弱

神疲,连服14剂调整及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以

致清气不能上升,载血不能上奉于脑,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就此病因病机而采取补气、升气、益脑、通络法,标本兼治,用益

气聪明汤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方中以黄芪大补元气、生津,利

四肢头目;葛根、升麻,蔓荆子共引药上达;白芍补血平肝;川芎

活络以行气血;山楂散瘀活络,配甘草并可和中。诸药合用能补

气、升气、益脑、活络,改善脑部血循环和供氧,达到治疗眩晕目

的。

益气定眩汤

[药物组成]炙黄芪30g,人参(另煎)、赤芍各10g,当归

15g,川芎18g,三七粉(冲服)5g,葛根20g。

[随症加减]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各15g;伴有高血压,

加天麻、钩藤(后下)各15g,生石决明(先煎)3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补气生血。

[临床运用]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经验心得]人到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不足,髓海空虚,气

虚血瘀,瘀阻脑络,产生眩晕。虚瘀错杂,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在治疗上若单纯活血则元气难复,以益气活血、标本兼治,而使

元气得复、瘀血祛除、髓海得充、眩晕乃除。方中人参、黄芪大补

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川芎、三七、赤芍活血祛瘀。三七还能

补气生血,对老年眩晕有卓效。葛根主升,引气血上行。诸药合

用,补气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

三七、赤芍可降低血液黏稠度、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葛根

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三七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具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并增加脑血流量及有抗血栓、抗凝血作用。

益气活血补肾方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杜仲、枸杞子、赤芍、地龙、天

麻、生地黄、熟地黄各12g,防风、川芎、菊花各9g,鹿角胶、红花

各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益肾填髓。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

[经验心得]《景岳全书·眩运》曰:“眩运一症,虚者居其

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

治疗眩晕之方药体现了补法主旨,益气而活血化瘀,益肾而补骨

填髓,采用益气活血补肾中药结合常规西药,其疗效较单纯西药

治疗明显提高,而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更为显著,说明益气

活血补肾中药能显著地降低血黏度,增加头颈部微血管床的血

氧灌注改善高黏血症,从而消除临床症状。

益气活血方

[药物组成]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

12g,赤芍15g,川芎12g,丹参30g,桃仁10g,牛膝10g,泽泻

10g,炙甘草5g。

[随症加减]兼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兼痰浊中阻者加陈皮、制半夏;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子、热地黄、山茱萸、菟

丝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补气益中,活血化瘀。

王某,女,57岁,患者3天前因劳累而发病,就诊时头晕目

眩、稍动尤剧、恶心呕吐、神疲懒言、纳差、面色苍白、舌质淡脉

细。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正侧位片示颈

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源性眩晕。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以益气

活血。拟方如下:党参30g,生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5g,当

归12g,赤芍15g,川芎12g,丹参30g,牛膝10g,泽泻10g,鸡内

金6g,炙甘草5g。5剂,水煎2次,早、晚服,药后头晕好转,恶

心呕吐消失。但仍纳呆原方加焦楂曲各30g,继服5剂,诸症明

显好转。后以原方加减共服20剂,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月未

见复发。

[经验心得]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乏力,血

脉淤滞,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本病。虚者补之,塞者通之。

方中党参、黄芪皆为补气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党参对心

脏、脑血管有调节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排血量,从而改善

脑供血。黄芪有兴奋中枢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当

归、赤芍、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现代药理学研究,它们能改善

脑血流量与脑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作用,故益气活血方可以有效地改善脑部循环、扩张血管、调节

血压、防治血栓形成,治疗眩晕颇合病机,疗效满意。

益气活血清眩汤

[药物组成]黄芪、熟地黄各30g,党参、白术、当归、川芎、

赤芍、升麻、柴胡各15g,桃仁、红花各10g,甘草6g。

[随症加减]痰浊重者加胆南星、陈皮各12g;瘀血重者加

丹参15g;耳鸣、耳聋者加石菖蒲10g:疼痛者加葛根、羌活各

15g;神疲乏力重用黄芪至40g,党参至2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15天为

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性眩晕

[经验心得]益气活血清眩汤是在补中益气汤和血府逐瘀

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既取其两大名方之药,又取其益气活血之

法。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以复头之清阳;

桃仁、红花、川芎、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当归、熟地黄补血而使活

血无耗血之虑,理气而无伤阴之弊;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全方

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药,能明显改善眩晕等症状。现代

药理学研究表明:桃仁、红花、牛膝、当归等中药含有血栓溶解因

子(BDF),能有效地改善全血黏度及血凝度,促进血流;能解除

椎动脉的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促进脊髓、大

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和类神经元的分化,使神经细

胞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改善相应组织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

眩晕的目的。

益气健脾通络汤

[药物组成]葛根40g,生黄芪15g,党参10g,川芎6g,泽

泻30g,生白术10g,全蝎粉(吞)2g,蜈蚣粉(吞)1g,钩藤(后下)

15g,怀牛膝10g,猪苓30g,茯苓30g,刘寄奴15g,旋覆花(包)

10g,生龙骨(先煎)30g,制大黄6g。

[随症加减]耳蒙者加桑叶10g,灵磁石(先煎)30g;口苦

口干者加百合30g,夏枯草15g,生地黄20g;目胀者加青葙子

15g,木贼草10g;身痛肢倦腰酸者加生薏苡仁30g,仙灵脾10g,

川柏10g,鸡血藤30g,锁阳20g;寐逊者加酸枣仁(杵)30g,珍珠

母(先煎)30g;苔黄腻者加砂仁(后下)6g,川石斛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总200ml,分早、晚2次

温服。服药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48例,治愈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一般认为是由于

血流动力学改变或由于微栓子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多见

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根据“从虚论治”、“从

痰论治”、“从肝风论治”、“从淤论治”等观点及“气虚血瘀”、“久

病人络”等论述,结合临床体会,重用葛根为君药,升举阳气;党

参、生黄芪益气;泽泻配白术为合泽泻汤之意,二者用量一般为

3:1;刘寄奴、川芎活血化瘀;猪苓、茯苓健脾利湿;钩藤祛风;生

龙骨镇惊;制大黄通腑祛痰;旋覆花降逆止呕。值得一提的是全

蝎、蜈蚣二味药,研粉吞服,一般用量1~3g,祛风通络作用尤为

明显。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健脾通络之功,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益气清脑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葛根12g,天麻12g,川芎

12g,丹参12g,何首乌10g,桑寄生10g,水蛭(研末分服)O.6g,

甘草3g。

[随症加减]风阳上扰者加钩藤10g,地龙10g;痰浊上蒙

者加胆南星10g,半夏10g;肝肾阴虚者加龟板15g,黄精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周为1

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滋补肝肾。

[临床运用]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

程某某,男,6l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1周。

近日因劳累、失眠引起眩晕发作,伴恶心眼花,胸闷气短,周身乏

力感,活动后症状加重。曾用维脑路通、西比灵等西药治疗,疗

效不明显。查体: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1.6/8kPa。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

慢。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型。治

则:益气通络。处方:黄芪30g,当归15g,葛根12g,天麻12g,川

芎12g,丹参12g,何首乌10g,桑寄生10g,水蛭(研末分服)

0.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1周后眩晕

明显减轻,继续服药1周,诸症消失。

[经验心得]应用益气清脑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系根

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原则,气血同治。方中黄芪益气

生津,气充则血活;当归意在活血同时辅以养血,以达祛瘀生新

之效,乃活中寓养;丹参、川芎、葛根增强活血化瘀之力。现代药

理学研究表明3味药都具有扩张周围血管作用。川芎能降低机体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血脂,能使血液黏滞

度降低,血流加快,并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葛根有改善脑血循

环的作用,使处于异常状态的血管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天麻

平肝熄风,改善减轻眩晕症状。桑寄生滋补肝肾,现代药理学研

究本品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活性成分是水溶性很强

的物质。何首乌对老年动脉硬化,肝肾两虚,头晕眼花有明显的

治疗作用,药理作用可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水蛭药理作用抗凝

血。改善微循环,乃补中寓通。

益气升阳活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葛根30g,桂枝12g,仙灵脾30g,当

归15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5g,赤芍15g,白芍15g,天麻

15g,乌梢蛇30g。

[随症加减]伴有恶心呕吐等症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疼

痛甚者加延胡索、全蝎;下肢困重者加杜仲、桑寄生;气虚乏力甚

者加人参;失眠、多梦者加龙骨、酸枣仁。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连服3

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升阳,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治疗颈椎性眩晕

[经验心得]颈性眩晕的病机重心在于气虚无力推动血

行,气虚清阳不升,血淤又有碍于清阳之舒展,以致眩晕时时发

作,故治以益气升阳,活血化瘀并用,二者相得益彰,使气盛血

行、清阳得升、眩晕止而痹症除。方中黄芪益气升阳,葛根性善

升达,《神农本草经》谓其“除诸痹”,是临床医家治诸项背肩臂痛之要药,二药合用益气升阳力宏。桂枝辛温通阳,仙灵脾温阳除

痹,助黄芪、葛根益气升阳除痹之力。合诸活血化瘀之品,共奏

益气升阳、活血通络之功,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泽苓汤

[药物组成]泽泻15g,茯苓30g,猪苓12g,白术12g,天麻

9g,甘草6g,龙骨30g,牡蛎30g。

[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头痛、耳鸣者加钩藤15g,夏枯草

10g,珍珠母30g;眩晕较甚、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9g,代赭石

30g,竹茹9g;头重胀痛、心烦者加黄连12g,远志9g,石菖蒲9g;

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30g,黄芪30g,阿胶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平肝熄风,镇静安神。

王某,女,55岁。患者素体虚弱,时感头晕3年余。5天前

因劳累引起头晕加重,脑转耳鸣,全身乏力,动则加重,伴纳差、

恶心、口干。诊见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眩晕。

给予泽苓汤加西洋参10g(另煎),黄芪30g,阿胶10g。每日1

剂,水煎,分2次服。7天后眩晕基本消失,饮食增加,尚稍有恶

心。仍予泽苓汤加制半夏9g,竹茹9g,砂仁9g,3剂后痊愈。随

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多因风、火、痰、虚,故有

“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由于肝阳上亢、肝阴暗耗,

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或气血两虚、脑失所养,或肾精亏虚、髓海

不足等,均可导致眩晕。但在临床中多见本虚标实者。因此,

对其治疗多以熄风潜阳、化痰祛湿为准则。泽苓汤,方中用泽

泻、茯苓、猪苓等以利水燥湿祛痰;白术健脾化湿;天麻平肝熄

风;龙骨、牡蛎皆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效。天麻为治头晕

常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增加心

脑血流量的作用。以上诸药配伍,随症加减,用之临床疗效显

著。

真武汤

[药物组成]炮附子(先煎)、茯苓、川芎各10g,白术、白

芍、葛根各15g,生姜6g。

[随症加减]呕吐较剧者加半夏10g,代赭石30g;痰多者

加海浮石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温肾助阳,化气生精。

[临床运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48例,痊愈22

[经验心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

复发作性眩晕、面色苍白、舌淡脉缓、或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

等症状,属于传统医学的“眩晕”范畴。其临床辨证,尤以虚寒居

多。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浊阴上逆是其主要病机,故应以温肾

助阳为治疗原则。真武汤方中以附子为君药,味辛热以温肾阳;

白术为臣药,甘苦微温,燥湿健脾;生姜辛温而散,助附子以温

阳;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以健脾;白芍酸苦微寒,敛阳和营又制

附子、姜之辛燥;更配川芎活血行气;葛根解肌滋筋脉。诸药伍

用,共奏温肾助阳、化气生精之功。

二子元肉汤治秋燥眩晕:

入秋之后,不少人容易出现眩晕眼花,这是由于燥邪消耗肝肾精血,不能充养头目所致。大家不妨用二子元肉汤来缓解,取杞子20克、莲子20克、元肉(龙眼肉)30克,加水1000毫升煎汤,30分钟后放入适量红糖,溶开即可饮汤食渣。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2次,连服3周。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