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呼吸血液循环看中医表里阴阳
2017-06-12 | 阅:  转:  |  分享 
  
从呼吸血液循环看中医表里阴阳2014-12-19??http://www.360doc.cn/userhome.aspx?userid=15
585030johnney908?javascript:void(0)+?关注javascript:void(0)献花(0)人体
呼吸血液循环系统整体上分为四大块:外周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和心肺,其中很明显心肺居于起始和中枢、毛细血管居于终末和外周,两者一里一
表,一阴一阳,互相调制,近年来发现毛细血管相当于第二心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现,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相关成果出现(毛细血管同时具有
呼吸和换血双重功效,乃有重阳之象,而心肺虽表象是换血呼吸,本质上还是要借助毛细血管,且分用为两,故乃列土之属,为阴)。动脉一般位于
人体深部,血液流动迅速,管壁振动剧烈,乃是除却心肺之外的第二大振动源,由内向外,逐层分级,愈分愈细,对应营阴之出,实现动能的消耗与
转化,终散为毛细血管的自律运动和光热,其中有很大部分湮灭为光热,血脉属火,故表为阳;静脉位置一般相对较浅(注:体静脉也有深静脉,又
称伴行静脉。行程与同名动脉伴行,行程与同名动脉相同。收纳引流范围与同名动脉大体相同),血流较慢,渐次汇聚,回收血液如百川汇海,带回
外周信息,虽内流动力较弱的静脉血,但由于同时对应表阳之虚存暗流直接汇入,其归于最里,阴阳俱盛而势能最足,直接转为心肺搏动动力,主要
实现势能到动能的转化和释放,其中只有少部分湮灭为光热,故里为阴。因此,静脉和动脉乃属于另一对表里阴阳。由于人体的血管构成多级分支,
整体在全身尺度构成镶嵌于三维空间的分形,对应混沌边缘(混沌吸引子正具有分形特征),其在传输血液的过程中,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高弹性脉
动和末端微循环的自律振动,其对于心肺规整节律运动有特殊的信息加工和波形调整的功效,也就是说,其振动感传同时形成一个有效的信号处理系
统,如此,血气在血管里的运动对应中医所谓营气,而其各种生理性振动溢传管道之外,遍满全身,内摩擦生热,对应中医所谓卫气,也恰好构成一
对阴阳。正常人心跳和呼吸频率理想状态是1:4,即中医理论所谓一息而四至,当比这比例大时,认为心跳偏快,则对应数脉,体内有火,若比这
比例小,乃心跳偏慢,乃认为有寒。而这个比例等于2:8,在后天卦数里对应坤和艮,即为太阴2和太阳8,在先天卦数里对应艮8和兑2,恰应
少男少女,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唐农:寒气积于内出现的情况,即脏器及大血管硬化、弹性下降,萎缩或收缩了,阳气浮在表层,归藏受阻,伤
寒论三阴证都是这样的情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注:与阴盛则癫机理一样,颠倒错乱,阳不摄阴),
九窍不通。(注:九窍都是通于表的,其不通乃阴凝之象,其类似发痘痘发不出来发在皮下)”“气争”发生时,气就会找出路,找什么出路啊?出
路就在大肠,从大肠排泄出去,这时肠鸣音暴响;或者在胃,这时吐;或者在皮毛肌腠,这时出汗甚至大汗不止,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原因
就是阳气无法回归家了。这些全部都是因为虚寒,就是血液回不去,里面太寒,收缩了,明确地说就是里寒外热(注:里外是中医最大的定位)我们
从这个思路,从这一点出发,反过来就可以解释三阳病。如果人体外周血液循环、微循环不理想,有障碍,血液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涌向体表,会出
现什么情况呢?比如做熏蒸浴(如桑拿浴),热水泡浴,如果人体微循环出现上述的问题,会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血液进入开放得不充分的外
周循环就会出现障碍,外周血循的压力会比较大,会出现头晕,心慌,心跳加快,气喘等现象,所以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不宜热熏蒸或热水特别是
烫水长时间泡浴。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阳气迅速地由内向外涌动,向外宣发,如果人体体表、肺卫有寒湿或痰饮等伏邪,或本来就有郁热,如饮
酒太过时,当做熏蒸或热水尤其是烫水泡浴时,阳气就可能会郁滞在肌表,或郁滞的阳气与寒湿、痰饮、食积等伏邪互结,就会出现三阳病的种种情
况,如小柴胡证,大青龙汤证,白虎汤证等等,不一而足。如此刻复感寒邪,则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或太少两感等诸多表证亦可立马出
现。如上了年纪的人,身体阳气处在“生长收藏”的“收”态,如做熏蒸浴或泡太烫的水,也容易产生上述三阳病的状况。其实在三阴病或三阳病中
,还存在一个从里到表,从表到里,从阴到阳,从阳到阴的发病的过渡空间,搞伤寒研究的常称其为“枢”病,这个“枢”障碍了,就会出现半表半
里,半阴半阳的病证。这个“枢”病让我们认识到六经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一个次第问题。关于这个次第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展开了。
这样三阴三阳病的发病机制就可以和盘托出了。因此我们说,从一点出发,举一反三,引而申之,整个《伤寒论》你很快就全部都能搞懂了。一言以
蔽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就是阳气的出入升降发生障碍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要领。尤其在我们以上讨论的背景下,这一结论就显得不是
泛泛而谈了。人体五端皆为阳,如头为诸阳之会,手足皆可活动,也为阳,同时符合中医外表为阳,内里为阴的基本原则,不过头兼含运和动,手足
四肢关乎运。锻炼首先从四肢和头切入,恰是进阳退阴之原理。来自:http://www.360doc.cn/userhome.aspx
?userid=15585030johnney908?>?《http://www.360doc.cn/taCategoryArticle.aspx?userid=15585030&cid=152解深密》
献花(0)
+1
(本文系自然55o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