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光胸痹从脾论治经验
叶旭
安徽省桐城市中医医院231401
关键词余世光胸痹从脾论治
余世光系安徽省桐城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
师,从医50余年,是省中医管理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
带头人培养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在当地负有盛
名。笔者有幸从师于余老门下,受益匪浅。现就余师
从脾论治胸痹经验总结如下。
1健脾益气,鼓舞宗气
《灵枢·邪客》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
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气和经由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因而宗气依赖于脾、肺
二脏功能健旺,但脾为肺之母,两者构成母子关系,共
为宗气之源。宗气不足可以表现胸部隐痛,时发时止,
心悸气短,动则憋闷,纳少倦怠,易汗出,面色苍白,舌
淡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状。临床辨为气虚
运行无力而致气滞,治当补虚行滞,方药以异功散加
减。方中四君子为健脾益气之基本方;陈皮气香醒脾,
为治脾胃气滞、痰湿壅肺之要药,李时珍谓其“同补药
则补”。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宗气才能充沛,胸痹诸症
得除,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云“气不虚不阻,凡常人
之于气滞者,惟短破之散之,而云补以行气,必不然也。
不知实则气滞,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亦觉气滞,再用
消散,重虚其虚矣”。
2调理脾胃,滋养营血
《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脾胃具有化生血液以营养
全身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精髓、营气,可见营
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功能协调。营血亏虚则脉不充
盈、血行滞涩,表现胸部隐隐刺痛,心悸怔忡,胸闷短
气,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失眠多梦,舌淡暗,脉细弱而
涩或结代等症状。临床辨为营血亏虚、血少不运所致
之脉道滞涩,治当养血和营、行血导滞,方药以归脾汤
加减。该方心脾同治,重点在脾;气血并补,重用补气,
意在生血。正如《医论十三篇》所说“江河之水……岂
能阻塞,惟沟浍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不思导源江河
资灌输以冀流通,惟日事疏凿,水日涸而淤如固也”。
通过归脾以达调理脾胃、滋养营血,“导源江河”以达血
行脉畅、胸痹自除。
3芳香醒脾,运化水湿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湿邪为病具有重浊、粘滞之特点,湿为阴邪,易
阻碍气机,遏伤阳气;脾有运化水之湿功能,且喜燥恶
湿,脾阳不足则水湿停聚,反之湿胜则困脾,遏伤脾阳,
可见脾阳与水湿之间相互影响。只有脾阳振才能运化
水湿,否则湿浊蕴结,出现胸部闷痛、阴雨天加重,脘痞
纳呆,口粘恶心,头晕沉重如裹,便软不爽,溲浊、苔白
腻、脉濡缓等症状。临床辨为湿邪困脾、气机阻滞,治
当芳香醒脾、运化水湿,方药以三仁汤加减。该方以芳
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宣上畅中
渗下。该证湿在上焦,故宜芳香化湿、醒脾运湿,气机
顺畅,胸痹得消。
4理脾化痰,通阳升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病源于肺、
脾、肾三焦气化失常,然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
要。脾虚生痰,循行痹阻经脉,表现为胸闷窒痛,心中
痞塞,胸满咳嗽,痰粘不爽,肢体酸楚,沉困乏力,舌淡
暗苔白腻,脉沉伏或弦滑等症状。临床辨为胸阳阻闭、
不通则痛,治当通阳开痹治其标、调补脾胃治其本,方
药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加
减。方中瓜蒌开胸中痰结;桂枝、薤白辛温通阳、豁痰
下气;半夏逐饮降逆;枳实消痞除满;厚朴宽胸下气;小
陷胸汤清化热痰、宽胸散结。《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
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遇寒
则凝,得温则行,温则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和乃温之不可太过,以和为原则之意。
5温中健脾,散寒宣痹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指出“阳微阴
弦,即胸痹而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为阴邪,易
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寒气上逆可见突然胸痛如
绞,形寒肢冷,甚至汗出,短气心悸或伴脘腹冷痛,大便
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状。临床辨为
脾阳素虚之人阴塞内盛,复感外寒,寒气上逆心胸,胸
阳不宣,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而痛,治当温中健脾、散寒
宣痹,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该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脾寒气厥,病在脉络,为之
辛香开通也。”脾阳一振,寒滞消除,胸痹得解。
余老将胸痹辨为气虚、血虚、痰浊、阳虚、寒凝五个
·693·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10月第14卷第5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方面,治疗始终以脾为主,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
运动的枢纽,只有脾胃健运,才能“清阳”出上窍、发腠
理、实四肢,“浊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抓住了
“脾”之关键,分别运用健脾益气、调理脾胃、芳香醒脾、
理脾化痰、温中健脾等治法,遣方用药准确,不离脾胃,
疗效确切,实为独到。
收稿日期:2002-07-16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少年、儿童春秋季手足脱皮症66例
沈道成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277100
关键词春秋季手足脱皮症黄芪建中汤加味
笔者于1996年4月—2001年4月,运用黄芪建中
汤加味治疗少年、儿童春秋季手足脱皮症66例,疗效
满意。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66例全部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
女3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6岁;病程最短20d,最
长8年;每年单季节发病者22例,春秋二季均发病者
44例;伴手足多汗者18例。诊断标准:特发季节为春
秋;特定发病部位为双手、足;皮疹初起为形似空疱的
针头大白点,渐扩大易自然破裂脱屑,其下皮肤正常。
2治疗方法
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2g,白芍12g,当归10g,甘
草5g,桂枝3g,陈皮5g,饴糖30g,生姜3片,大枣4枚。
水煎服,1d1剂;其药渣加水适量,煎后温洗手、足15~
20min,1d1次。6d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经1~2个疗程治疗,皮损全
部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经2疗
程治疗皮损消失80%以上,或皮损全部消失,但于下一
个发病季节又复发者;无效:症状无改善。结果,66例
中治愈56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15例,2个疗程治愈
41例),有效10例,治愈率85.5%,有效率100%。
4典型病案
许某,女,12岁,1999年4月10日初诊。4年来每
逢春秋季节手足对称起小白疱,易破裂脱皮,每遇发病
即口服维生素类西药,外涂激素类药膏,可暂时缓解症
状,终未能治愈。近2周双手足又开始起小白疱,破裂
后脱皮,改求诊于中医。诊见:患儿面色微黄,体瘦弱,
双手、足掌跖满布针头大白色空疱疹及破裂的片状皮
屑,以指腹部为著,皮损连成片状,其底部皮肤鲜嫩,触
物有不适感。患儿平日里饮食较偏,多以饮料、奶制品
充饥,舌质淡红,舌体瘦小,苔少,脉细弱。方用黄芪建
中汤加味:黄芪12g,白芍12g,当归12g,炙甘草6g,饴
糖30g,桂枝3g,生姜3片,大枣4枚。1d1剂,水煎服;
药渣煎水温洗手足15~20min,1d1次,连用3剂。二
诊:服药后皮损见轻,脱皮减少,食欲渐佳,药已中病,
继用上方3剂。三诊:药后皮损消失80%以上,食欲
增,效不更方,上方再进3剂。四诊:皮肤恢复正常,停
药。嘱注意调节饮食,随访1年未见复发。
5体会
春秋季手足脱皮症,类似于西医“剥脱性角质松解
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病,因此诊疗上,多采用对
症治疗,只能暂时控制或缓解临床症状,治愈率及有效
控制复发率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病病因外为风燥
入侵,内为气血虚弱。患者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喜凉饮
冷,或饮食偏废,或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致摄纳腐熟功
能低下,气血生气之源匮乏,脾主肌肉、四肢功能不举,
四肢末手足气血虚现,逢四时春之风邪,秋之燥邪入
侵,病现虚处,发为手足脱皮症。方用黄芪建中汤加
味,方中黄芪、饴糖、炙甘草温中补虚、益气固表;当归、
白芍滋阴养血、润燥祛风;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振奋中
阳健脾胃;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营卫。全方共奏
温中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祛风功效。本方治疗少年、
儿童春秋季手足脱皮症,疗效可靠,且药味平和、不良
反应小、异味轻、易于服用。
收稿日期:2002-05-24
·793·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10月第14卷第5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