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远昭老中医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2017-06-13 | 阅:  转:  |  分享 
  
失,夜寐欠佳,舌红,苔薄白,脉细,复查肝功能ALT

已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838g。原方中加入熟枣

仁15g、合欢花10g以养心解郁安神。续服7剂后再

诊,诸症明显改善。

3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

亢,阳亢风动,风阳上扰证。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

赤,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

血压升高。亦可见于肾性高血压病或慢性肾炎运用

激素等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者。治宜平肝降逆,滋

阴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有天麻、钩

藤、白蒺藜、怀牛膝、山萸肉、丹皮、赤芍、灵磁石、桑

寄生等。若目糊心烦等火热之象较重者,加入山栀、

夏枯草等清泄肝热;若头晕失眠明显者,可加入龙

骨、牡蛎以重镇降逆,熄风潜阳。

如治凌某,女,23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

者1997年4月发现血压升高,血压24.9514.

63kPa,尿蛋白(+~++),血肌酐在150LmolL~

200LmolL之间,肾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肾穿刺

病理诊断为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经降血压、保护

肾功能等联合措施,血压下降,肾功能恢复正常,尿

蛋白(+~++)。就诊时患者头晕,腰酸,夜寐欠安,

舌红,苔薄白,脉弦,血压在21.28~19.2913.3~

12.0kPa之间。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平肝

降逆,滋阴潜阳。拟方如下:明天麻20g,双钩藤20g,

潼白蒺藤各10g,山萸肉12g,太子参15g,炒白术

10g,茯苓15g,怀牛膝15g,桑寄生15g,川断15g,泽

兰、泽泻各15g,车前子30g(包),生薏苡仁15g,煅

龙牡各30g,制大黄6g。日1剂,水煎服。7剂后二

诊,头晕腰酸等症改善,守原方继进1周。三诊时血

压下降至19.92~18.6212.7~12kPa,大便偏干,2

日1行,去制大黄,加入生大黄6g(后下)。1周后睡

眠改善,大便通畅,血压控制在18.6212.0~11.

3kPa。

4疏肝和络法适于久病不愈,肝络瘀阻,气滞血

行不畅之证。临床表现为浮肿,腹胀,唇甲青紫,或有

腹水,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弦涩。多见于乙

肝相关性肾炎迁延期,肝功能异常或慢性肾炎合并

肝胆疾病日久不愈者。治宜疏肝和络,活血利水。常

用药物有川芎、郁金、丹参、赤芍、川楝子、佛手、桃

仁、红花、泽兰、泽泻、车前子等。其中疏肝和络、活血

养肝而不伤阴血之川芎、郁金,理气而不伤阴之佛

手、川楝子、制香附等,常为处方中不可缺少之品。

如治章某,男,59岁,2000年12月14日初诊。

自述有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病史,2000年2月体检时

又发现蛋白尿,起初未引起重视。11月以来,颜面、

肢体出现浮肿,上腹胀满不适。检查肝功能

ALT48IUL,血流变检查血浆粘度升高,血尿酸

562LmolL,尿常规见尿蛋白(++),尿胆原(+)。

刻诊:颜面、肢体浮肿,唇甲青紫,上腹胀满,夜寐尚

可,舌质紫暗,苔黄,脉细。证属肝络瘀阻,气滞水停。

治宜疏肝和络,活血利水。拟方:柴胡5g,郁金10g,

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20g,丹参20g,川芎

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杞子15g,桑寄生

15g,川楝子10g,佛手10g,车前子30g(包),泽兰、

泽泻各20g。日1剂,水煎服。连服7天后来诊,四肢

浮肿消退,余症减轻,原方茯苓易为茯苓皮40g,去

杞子、桑寄生,加陈皮6g、大腹皮10g继服。半月后

三诊,颜面浮肿及腹胀消失,又守方续服半个月,唇

甲青紫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认为,肝与肾乙癸同源,精血相生,因此,肝

血或肝阴亏损常可累及肾脏,导致肾精或肾阴不足,

机体免疫力下降,诸多肾性病变蜂起。这更证实了肝

脏功能下降是导致或加重肾炎的原因之一。因此,对

于慢性肾炎肝肾同病者,邹老每每从肝论治,视其不

同的病证、病期,或清肝解毒,或养肝滋阴,或平肝潜

阳,或疏肝和络,于清肝、养肝、平肝、疏肝之中又注

意补肾气、益肾阴,兼顾其本,此为肝肾同治。大量临

床资料表明,慢性肾炎从肝论治,可增强抗肝炎病毒

之力,邪去则正安,从而使肾炎的病情从根本上得到

缓解。

(收稿日期:2001202212)

远昭老中医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1)

远中熙秦泳

〗关键词:内科杂证妇科杂证辨证施治远昭

名医经验

远昭老中医系内科副主任医师,生于世医之家,

幼承家学,业医50余载,擅长治疗中医内、妇科杂

证,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现择其验案4则,介绍于

下。

1血管神经性水肿

张某,女,61岁,退休工人,1999年2月1日初

诊。自诉双下肢浮肿2年余,近1周来双腿肿胀加

重,按之没指,睑面部亦见光亮性水肿,尿常规检查

无异常发现,饮食尚可,小便量少,血压139kPa,舌

淡苔白,脉濡涩。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水肿。远老

认为该证属脾虚不运、痰湿内停、肺气不宣所致,应

从脾肺论治。方用五子五皮汤加减:黄芪30g,苏子

15g,川牛膝15g,木瓜12g,桑皮15g,茯苓皮30g,生

姜皮30g,葶苈子10g,白芥子10g,杏仁10g,陈皮

15g,大腹皮30g,玉米须30g,赤小豆30g,滑石粉

15g,通草10g,防己15g,甘草10g。3剂,日1剂,水

煎服。翌日,家属来告,服药1剂后即感肠鸣、腹部微

痛,当天解大便6次,小便量较多,药已中病,嘱守方

·91·国医论坛2001年5月第16卷第3期FORU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Y2001,VOL.16,NO.3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继服。3剂尽,肠鸣及腹部微痛消失,大便正常,唯小

便频,每隔30min1次。二诊:双下肢及睑面部浮肿

明显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加桂枝10g,又服3剂病

瘥。随访1年体健。

按:水肿一病,乃水液代谢失调所致,虽与五脏

有关,但与脾肺关系较为密切。肺为水之上源,脾乃

运化水湿之枢纽,上源塞,不能布津以充身,反使津

聚而为痰;中州滞,难于散津以滋肺,且助湿为患,痰

湿相搏,内阻气道,累及诸脏,外走肌腠,乃成水肿。

方中“五子”内通脏络,降气化痰,宣通肺气,以荡浊

邪;配用“五皮”,外疏浮络,利水消肿,使水湿内外分

消,获竭泽浚源两全之效。因该病病位在下,故远老

认为,应加川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木瓜下走以渗

湿,黄芪益气调和营卫。因方与病合,故疗效显著。

2青壮年遗尿

李某,男,26岁,已婚,1999年6月6日初诊。主

诉:有遗尿病史,每晚尿床1次~2次。患者痛苦难

言,纳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小便频数,畏寒

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濡。经多家医院治疗未见

好转,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延远老诊治,脉症合参,辨

属脾肾两亏,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治宜补肾健脾,固

脬止遗。拟方:太子参30g,党参30g,黄芪30g,升麻

15g,山萸肉15g,桑螵蛸12g,芡实15g,金樱子15g,

远志10g,当归10g,益智仁15g,覆盆子15g,甘草

10g。5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遗尿次数减

少。1999年6月11日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菖蒲、

远志各15g,并配服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先后

服药1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内藏真阴而寓元阳,下

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

腑,尿液为津液之余。若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不能温

养膀胱,则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而成遗尿。故用

益智仁、山萸肉、覆盆子补肾益精,助阳化气;桑螵

蛸、芡实、金樱子、菖蒲、远志缩尿固脬;脾主运化,有

输布水湿之职,若脾气虚,则气虚下陷,固摄无权,决

渎失司,膀胱不约而小溲自遗,故方中用党参、黄芪、

陈皮、太子参、升麻、当归健脾益气,养血升提,斡旋

气机。远老认为,或治肾,或治脾,均应兼顾其肺,如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谓:“治虚有三本,肺脾肾

是也。”强调治肺重在清金保肺,切忌过用苦寒,免伤

中土,以利生金;治脾应培土调中,忌用辛燥,免伤肺

阴;治肾应养阴补土,重视脾胃健运,使金气平则不

伤肾,临证时必须结合实践经验,视其病情,随证治

之,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3老年血崩

李某,女,63岁,干部,1999年5月1日初诊。自

述患高血压病25年,绝经15年,常感头晕目眩,视

物昏花,耳鸣,心烦易怒,面炽口干。近日因家庭琐事

心中大怒,晚间突然阴道出血,颇似行经,色红质稠,

至翌晨流血仍不止,量多如崩,遂求远老诊治。刻诊:

形体消瘦,面炽烦热,舌红少津,脉弦数。证属暴怒伤

肝,冲击血海,迫血妄行所致。治宜疏肝理气,固涩止

崩。拟方: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2g,川芎10g,枳

壳12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棕榈炭15g,蒲黄炭

10g,地榆炭25g,乌梅炭15g,茜草根10g,仙鹤草

15g,旱莲草15g,生地炭15g。3剂,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后,头晕目眩、面炽口干、心烦易怒、烦热等

症皆除,阴道出血基本停止。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栀

子炭10g,以增强清热除烦、凉血止血之功,继服3

剂崩止,且25年高血压病也随之而愈。追访2年,病

未再发。

按:崩漏素以瘀热居多,而本例患者已绝经多

年,且见诸多阴虚见症,复因郁怒伤肝,使肝阳暴亢,

《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则阳亢,阳亢则迫

血妄行,下注成崩。统观本方,具有疏肝理气、固涩止

崩之功,服后可使肝郁自散,亢阳自消,阴血宁谧,血

崩自止。

4消化道出血

刘某,男,47岁,1998年5月24日就诊。自诉患

胃溃疡已2年余,胃脘时常隐痛,喜暖喜按,消谷善

饥,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发凉,服西药阿莫西

林、雷尼替丁、吗丁啉等,可暂时缓解。近因劳累过

度,于昨天凌晨呕吐咖啡样液体约100ml左右,随

后面色苍白,心悸头晕,胃脘隐痛,冷汗淋漓,舌淡苔

白,脉细涩而数。测血压117kPa,心率85次min,

律齐,心音低钝。血红蛋白75gL,大便潜血试验(+

+++)。远老认为,此属劳倦过度,气血运行不畅,

瘀血阻滞损伤胃络而成。治当温补、行瘀、止血并施。

处方:黄芪60g,陈皮15g,白术30g,香附炭15g,干

姜10g,棕榈炭15g,阿胶15g,仙鹤草30g,炒蒲黄

10g,附子6g。3剂,日1剂,水煎服。3天后复诊,面

色已有好转,心悸、四肢发凉等症消失,血压12

9kPa,心率85次min,原方又服5剂后,大便潜血

转阴,血压、脉搏均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83gL。原

方加元胡、焦三仙各10g,又服5剂以善其后。随访

半年身体康健。

按:消化道出血主要病理改变是胃粘膜及十二

指肠球部病灶出血,中医则认为本病是由劳倦过度,

宿疾不愈,中气受损,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所致。《景

岳全书·血证》篇云“益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收摄。脾

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

妄行,速宜温补脾胃”。可见,本病中气虚弱,脾不统

血是发病之关键,而因虚致瘀也是发病的重要环节,

故治疗应以温补脾胃、活血行瘀为主,使气虚得补,

瘀滞得通,则血循常道,自能达到止血之目的。观其

所用药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无伤正伐脾之虞,药

证合拍,故获良效。

(收稿日期:2001201211)

·02·国医论坛2001年5月第16卷第3期FORU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Y2001,VOL.16,NO.3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