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张瑞霞应用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经验
2017-06-14 | 阅:  转:  |  分享 
  
张瑞霞应用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经验

李粉萍薛敬东陕西省中医医院肝胆科(710003)

张瑞霞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数十载,擅长

治疗肝胆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经长期临床探索,形

成了独到的辨证及用药特色,现就张老应用五苓

散临证治验四则介绍如下,以反应其应用五苓散

经验之一斑。

1肝性胸水韩某,男,43岁,教师。1998年

5月3日就诊,患“肝炎后肝硬化”2年余。近半月

胸胁不舒,逐日加重,渐致呼吸困难,动则气促,伴

身困乏力,食欲一般,小便不利,大便略溏,1~2

次d,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X线胸片示“右侧

胸腔积液大量”。辨证:患者久病肝、脾、肾三脏功

能失调,以致气虚血瘀,水湿内停,壅阻肺气,属本

虚标实之证。治以健脾益气固本为主,化瘀行水为

辅,方予五苓散加味:茯苓、生黄芪各60g,炒白

术、丹参各30g,猪苓15g,葶苈子、白芥子各10g,

桂枝9g,大枣4枚。1剂d,水煎服。随证加减治

疗1月余,患者诸证渐消,X线胸片复查“胸腔积

液已消”,后改予健脾益气,软坚散结之剂巩固疗

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肝性胸水之形成,多为肝、脾、肾三脏功能

失调,阴阳气血亏损,以致气、血、水停积胸腔有

关。如脾胃健运,则水湿自除,故方中以大剂量黄

芪、白术健脾益气为主,助脾之运化,杜绝生水之

源。“水血同源”,“血不利则为水”,故辅以丹参、茯

苓、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化瘀通络,水瘀并治。

方中诸药配合,扶正与祛邪兼顾,气、血、水三者并

调,其效颇佳。

2心包积液陈某,男,33岁,农民。1997年

12月26日就诊。患者素体较强,1月前突然发热,

伴胸满憋闷,气促,微咳,无咳血及胸痛,动则心

悸、汗出。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心

包积液”。曾经西药治疗近半月,发热已退,咳止,

余证无明显变化,遂来我院。查体;T36.4°C,P

106次min,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心律不齐,有早搏3~4次min,心音遥远,低钝,

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肿大,肝颈回流征阳

性,脾未触及,下肢不肿。化验血、尿常规及肝功能

均正常,抗“O”阴性。心电图提示:T波低平,有早

搏。触其四肢欠温,舌质淡略暗苔薄白,脉细弱。辨

证属心阳气不足,无力温运血脉,血瘀水停。治宜

以温阳益气,化瘀行水。方予五苓散加味:黄芪、茯

苓各60g,白茅根、丹参各30g,白术20g,桂枝、炙

甘草、猪苓、薤白各10g,栝楼皮、半夏各12g。随证

加减,20余剂后诸证皆消,复查心电图基本正常。

心包积液消除。

按:本证为本虚标实之证,乃因心之阳气亏

虚,胸阳不振,无力温运血脉,致血液瘀滞,水湿蕴

积,治血治水,当先治气。故方中黄芪、白术为主

药,大补元阳之气而升清,辅以桂枝、炙甘草温补

心阳,合栝楼皮、薤白、丹参、半夏等通阳化瘀,宽

胸利水,茯苓、猪苓、泽泻、白茅根利水渗湿而降

浊。治疗关键在于益气温阳,调畅气机,使清阳得

升,浊阴得降,气血和调,而水饮瘀血自去。

3结石性胆囊炎并胆囊积液何某,女,46

岁,干部。1998年6月3日就诊。发现结石性胆囊

炎2年余。近20年来右上腹胀痛加重,脘胁胀满,

不思饮食。B超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曾服

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遂前来治疗。证见;胁

肋胀满疼痛而拒按,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口干口

苦不欲饮,嗳气不舒,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微

黄,脉滑。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胆道瘀阻,水

瘀互结。治以舒肝利胆,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

以五苓散合四逆散化裁:茯苓60g,泽泻、柴胡、枳

实、海金砂各15g,猪苓、桂枝、桃仁、红花各10g,

白芍20g,甘草6g,7剂,水煎服。二诊时胁肋胀痛

已明显减轻,守前法进退,又14剂,诸证皆消。B

超示:胆石排除,积液消除,唯胆囊璧略厚毛糙。

按:慢性胆石症,每因胆石阻塞,机械或炎症

因素等致胆汁淤积,囊内分泌物增加,引起胆囊积

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气、

血、水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致病情加重。本

例治疗,以舒肝利胆为主,方中以四逆散、金钱草、

海金砂舒肝利胆,缓急止痛,意在缓解胆管平滑肌

痉挛,使结石松动移位,解除胆道梗阻,配以桃仁、

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局部炎症水

肿和渗出;用五苓散淡渗利水,导热下行,使湿热

741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2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俱解,邪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集疏、导、利、通与

一炉,符合中医“六腑以通为用”之旨,而获桴鼓之

效。

4左肾结石并肾盂肾炎王某,女,42岁,

职员。1998年3月16日初诊。十余日来,腰腹胀

痛如坠,或时作绞痛,少腹拘急,小便频急,排尿灼

热刺痛,小便黄赤,舌质稍红、苔黄略厚,脉弦滑

数。双肾区叩击痛明显,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

“左肾积水并结石,肾盂肾炎”,经西药治疗效不

佳。中医辨证:湿热蕴结,气血受阻,膀胱气化不

利,水湿内停。治以清热利水通淋,佐以行气活血

通络。方予五苓散加味:萆、连翘各15g,金钱

草、车前子各30g,海金砂20g,甘草梢、枳壳、猪

苓、泽泻、桃仁、红花各10g,桂枝6g,水煎服。7剂

后,腰部胀痛明显减轻,排尿渐利,苔转微黄,脉小

滑带数,仍守前法出入,继服7剂后,诸证皆消。B

超复查结石、积水皆消,尿检正常。

按:本证乃湿热日久,热灼湿聚,化为沙石,湿

热阻滞不通所致。治予金钱草、海金砂、萆等清

热利湿通淋,枳壳行气止痛,助石下行;诸淡渗利

水之品配以桂枝,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桃仁、红花

化瘀通络。

体会五苓散源自《伤寒论》,具有通阳化

气,健脾利水功效,主要用于外邪循太阳经脉传入

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为病机的蓄水证和脾虚不能

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为病机的水肿证。张老不

拘古法,大凡临床上具有水湿内停病证者,每选用

本方,从其临床应运来看,如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随

证加减,可用于其它多种兼有水湿内停之病证。张

老运用本方时,除根据不同病机做相应加减外,还

特别重视对气血的调理,认为水湿内停与气机失

调,瘀血内阻有着密切关系,治时注重气、血、水同

时调理,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湿得消。值得临

床工作者借鉴。

(收稿2003207205;修回2003208228)

吴一纯教授应用祛痰通络治疗骨关节病验案

汤岳龙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

吴一纯教授从医50余年,他治疗疑难杂症,

善于从痰论治。应用祛痰通络治疗骨关节病,是他

独特的学术经验之一。他曾指出津液有滋润濡养

的功能,能滑利筋骨濡养脑窍。津液的代谢输布障

碍就会导致水液停滞,出现痰饮。痰饮无所不至,

痰在筋骨可致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痰阻经络可致

半身不遂;痰饮上犯于头,可使眩晕昏冒。以此为

论,辨证施治,每获良效,屡试不爽。

例1刘某,男,48岁。1995年11月1日初

诊,颈肩部疼痛伴右小指发麻3月余。3月前因劳

累后渐感颈肩及两肩胛骨之间沉胀酸痛不适,并

时有右小指及无名指发麻,曾在外院诊断为颈椎

病,内服药物及注射、牵引、按摩、贴敷膏药等治

疗,时轻时重,终不能愈。近来又因劳累受凉上述

症状加重,颈肩背沉胀疼痛,小指及无名指持续发

麻不适而来诊。检查:颈背部可触及压痛、肌痉

挛,椎间孔压缩试验(+)。X线检查:可见颈椎生

理弯曲消失变直,颈椎4~6椎间孔变窄。舌苔薄

白,脉象沉细而弦。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证属

痰湿瘀滞,经气闭阻型。治以祛痰通络,活血散风。

处方:制南星、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羌活、防风、

桂枝、桑枝、地龙、全蝎各10g,川芎15g,葛根、丹

参、生黄芪各30g,每d1剂,水煎分2次服。上方

共服用14剂,诸症减轻,二诊时上方加天麻、生甘

草服20剂后痊愈。

按:颈椎病在临床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神经

根型、椎动脉型、颈交感神经型和脊髓型。以上类

型一般都具有颈项肩背僵硬、强痛、活动不便等临

床症状。神经根型主要伴有单或双上肢走窜性发

麻或麻痛、灼痛等;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头目眩

晕、甚则出现猝倒,症状的出现常与颈部活动相

关;颈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头眩晕,头痛,心率,

血压,汗腺分泌等方面异常;脊髓型则主要表现为

行为不稳等不全瘫痪症状。吴老认为以上症状皆

与痰饮及风邪闭阻经络相关,痰饮“随气升降,遍

身上下无处不到,如患者手足胸背头项膝疼痛不

841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2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