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赵国岑教授辨治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经验
2017-06-14 | 阅:  转:  |  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

赵国岑教授辨治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经验

刘阿新1,尚学瑞2

(1.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2.辉县市中医院,河南辉县453600)

关键词:吸收不良综合征;脾虚湿盛;肝郁气滞;食滞胃脘;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赵国岑

中图分类号:R57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04)09-0011-0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赵国岑是全国500名老

中医之一,临床40余年,学验俱丰,尤擅长消化系统疾病。

笔者随其临证,多有长进。现将其辨治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的经验总结于下。

吸收不良综合征也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于各种

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而使全身营养缺乏的临

床症候群,又称“脂肪泻”、“假溃疡综合征”、“溃疡样消化不

良”等。本病约占国内内科门诊病人38%,中青年居多。其

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稀薄,常伴有上腹部胀痛,早饱,餐后

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泛酸,消瘦等,通过测定粪便中的脂肪

以及作乳糖吸收试验、胃肠X线检查、胰腺功能检查等其他

相关检查来确诊。西医对本病缺乏持久有效的治法。

赵老认为,本病属中医“泄泻”等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是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药物损伤等,导致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运化失调,升降逆乱而成,故治疗总以祛除病因,

调理脾胃为法。为此,根据本病临床表现,通常分五型论治。

现分述如下。

1脾虚湿盛型

症见胸腹胀闷,四肢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化裁。湿盛者,

酌加苍术、泽泻、厚朴等;里寒甚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例1:许某,男,39岁,职工,2002年9月19日就诊。诉

脘腹胀闷,大便溏泻近3a。经检查诊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曾服黄连素等药,效差。昨天又因饮食不慎而旧病复发。现

症:脘腹闷胀,四肢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苔厚腻,质淡体胖,

脉濡缓。诊为久病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停留,困扰脾土,运

化、传导、吸收功能减弱,属脾虚湿盛。拟参苓白术散和胃苓

汤加减。方药: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0g,山药15g,白

扁豆15g,砂仁10g,薏苡仁12g,桔梗10g,苍术12g,厚朴

12g,泽泻15g,大枣6g。日1剂煎服。并嘱生活规律,合理

收稿日期:2004-03-26

作者简介:刘阿新(1962-),女,河南延津人,主治医师。

饮食,加强锻炼。患者服药3剂,症状明显减轻。又随证加

减服药15剂,症状消失。

按:师言,脾气主升,升清降浊。脾主运化,运化水湿及

水谷之精微。脾虚运化失调,湿邪留滞,更能伤脾,脾更虚,

湿更盛,清浊不分,导致本病。故用参苓白术散以益气健脾

渗湿,用胃苓汤以助祛湿和胃,健脾与祛湿并行,标本同治,

因而可获良效。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和脘腹饱、胀、痞、痛,嗳气频繁,大便溏薄,脉

沉弦。治宜疏肝健脾,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

散加白术、茯苓等。加减: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延胡索、

当归、青皮、木香等;有郁火者,酌加栀子,川楝子。

例2:吴某,女,43岁,干部,2003年6月8日就诊。胃痛

连及两胁,时轻时重,便溏8a余。诊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曾服香砂养胃丸、舒肝丸等中药及吗叮啉、三九胃泰、洛赛克

等西药,获效但不持久,失去治疗信心。近日又因工作烦恼

病情加重。现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时心烦不宁,恶心,

嗳气频繁,泛酸,纳差食少,大便溏泻,舌苔薄黄,质稍暗,脉

弦紧。诊后辨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处方:柴胡12g,白芍

20g,枳实10g,川芎10g,香附10g,炙甘草6g,当归12g,

延胡索10g,白术12g,茯苓20g,佛手10g。日1剂水煎服。

5剂后复诊,胁痛大减,恶心嗳气泛酸及便溏症状明显好转。

又按上方加减服用17剂,胁痛、便溏等症状基本消失。遂改

服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合逍遥丸,并嘱调理情志,生活规律,吃

清淡而富有营养饮食。3月后随访,病情未复发。

按:赵老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脾胃是

受害脏腑,因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是治疗本病相互依附的

两个基本治法,同时应用效果更好,缺一则影响疗效。此例

治疗汤药成药的组方均寓此义。此外,对本型病人老师尤强

调情志因素和饮食调理,这也是取得稳定疗效的重要环节。

3食滞胃脘型

症见腹痛腹泻,大便稀薄而恶臭,矢气多,时有恶心或呕

·11·

2004年

第24卷

9月

第9期

河南中医

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eptember2004

Vol.24No.9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吐,苔厚腻,脉弦实。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用保和丸

加太子参、鸡内金。加减:若食滞重者,酌加枳实、大黄、泽泻

等;脾胃素虚者,酌加白术等;湿盛重用茯苓。

例3:王某,男,25岁,工人,2002年8月12日就诊。因

饮食习惯不好,经常食后即腹痛、泄泻,反复已3a余。本次

因食过多饺子而发病,按“胃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治

疗,效差而求治于中医。现症:胃痛,饱胀不欲食,腹痛腹泻,

大便日3~4次,稀臭伴有不消化食物及少量油脂粘液,恶心

欲呕,体瘦,苔厚腻,脉沉弦实。赵老按食滞胃脘施药,用保

和丸化裁。方药:焦山楂15g,神曲20g,莱菔子15g,陈皮

10g,制半夏10g,茯苓25g,连翘10g,太子参15g,鸡内金

15g,白术12g。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复诊,对症效显。

又用5剂,症消病愈。嘱其饮食规律,减少发病诱因。随访

半年未复发。

按:本病病位在(脾)胃、肠,故最易为饮食所伤,脾胃伤

则食易停滞,反更伤脾胃,久则脾胃虚弱,食不慎则病发。赵

老治之既重消导和胃,更不废益气健脾,故每以保和丸为主,

加甘温平淡之太子参,消食化积之鸡内金,药虽平常,却有捷

效。尤其太子参、鸡内金两味,一平补脾气有益消食化积,一

消食化积有益脾旺运化,二者配合,功效卓著。此外,对本型

患者要特别嘱其饮食规律,减少诱因。

4脾胃虚弱型

症见上腹部隐痛和腹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大便如油,

神疲乏力,面黄消瘦。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温中,消食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可酌加黄芪、干姜、麦芽、谷芽、香橼

等,或酌配保和丸。

例4:张某,女,38岁,职工,2002年11月8日就诊。以

脘腹胀闷,早饱,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方检查排除器质性病

变,诊为“吸收不良综合征”,但遍服中西药乏效,迁延8a,时

轻时重。现症:脘腹胀闷不舒,纳差,嗳气早饱,面黄体瘦,神

疲乏力,大便次多,粘滞不利,舌苔薄,质淡,脉沉细无力。师

诊曰:脾气久虚,运化失调,胃纳不佳,大肠传导失司,故作此

证。属脾胃虚弱。拟方: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炙

甘草10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10g,黄芪

30g,炒山药30g,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日

1剂,水煎服。初服10剂,症状明显改善。又原方出入12

剂,除乏力、纳差外,余症基本消失。后改服香砂六君子丸每

次15g,日3次;配保和丸,每服15g,日3次,1周隔日服

3d,饭前服。时隔1月余,患者电话复诊诉症状消失,一切

如常。又嘱其继服1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电话随访,基本

康复。

按:脾胃虚弱,贵在平调平补。香砂六君子汤能益气和

胃,行气温中,是正治之方。赵老认为,本方是中药促进胃肠

动力药,其中补气与行气药相配,补而不滞,使脾健胃和,肠

道通利,运化有力。症状缓解后,由汤剂改服丸剂,此为治其

本。更间断配服保和丸消食和胃,是启动胃肠动力开路先

锋,此为治其标,如此标本兼治,巧妙配合,故常药可收非常

之效。

5脾肾阳虚型

症见腹泻日久,倦怠乏力,腰酸神疲,头晕耳鸣,畏寒肢

冷,舌淡体胖,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用

《景岳全书》胃关煎加减。腹泻或肾阳虚衰甚者,酌加补骨

脂、肉豆蔻、附子等;脾虚甚者,酌加党参、白术等。

例5:江某,男,66岁,退休职工,2001年5月20日就诊。

患慢性腹泻已近10a,经胃肠镜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拟诊“吸收不良综合征”,但服药时效时发,迁延不愈。现症:

胃脘不舒,四肢乏力,精神倦怠,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纳差,

大便溏泄,粘腻不爽,日3~4次,肢体浮肿。舌质淡体胖大,

苔薄,脉沉细缓,右关尺弱。诊为脾肾阳虚。方药:熟地黄25

g,炒白术15g,干姜10g,吴茱萸10g,炒白扁豆15g,炒山药

20g,补骨脂10g,煨肉豆蔻10g,党参15g,炙甘草5g。日1

剂,水煎服。7剂见效,又加减出入21剂,症状基本消失。改

服人参健脾丸和金匮肾气丸1个半月,以善其后。随访半年

未复发。

按:本型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治疗需要医患配合,耐

心服药。胃关煎治疗脾肾虚寒泄泻,或久泻腹痛不止之症,

赵老选作正治之方,切中病机,加用补骨脂、煨豆蔻以助温阳

固涩,加参、附之类甘温助阳,所以见功。但要注意,一是脾

肾宜同补,分量有侧重;二是应防心急速补骤温而生热生燥;

三是以治本为要,开涩要恰当。

此外,赵老认为,本病有“易治易愈易复发”的特点,所以

要嘱患者平时注意饮食,调畅情志,锻炼身体,以减少复发。

(编辑:魏群)

征订启事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1007-3213/CN44

-1425/R)是一份中医药学术类刊物。设有中医基础

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中药鉴定、

中药制剂与工艺、经络与针灸和疑难病案分析等栏目。

本刊为双月刊,大十六开本,逢单月20日出版。定价:

8.00元/期,48.00元/全年。邮发代号:46-275。全

国各邮局均可订阅。编辑部地址:510405,广州市机场

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联系人:贺

小英、袁书慧电话:(020)36585268,36585697传真:

36585697E-mail:gzzyxb@gzhtcm.edu.cn网址:

http://gzzyydxxb.periodicals.net.cn;http://rest.china2

journal.net.cn本编辑部存有自创刊以来的各年杂志,

订价如下,款至即寄杂志及发票。合订本:1984~1985

年合订本45.00元,1986~1989年每年30.00元,1990

~1997年每年40.00元,1998年以后每年50.00元。

单行本:1984~1996年每期5.00元,1997年每期5.50

元,1998年以后每期8.00元。

·21·

2004年

第24卷

9月

第9期

河南中医

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eptember2004

Vol.24No.9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