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栀子双仁散涌泉穴外敷治疗高血压病32例
2017-06-14 | 阅:  转:  |  分享 
  
202陕西中医2009年第30卷第2期

因开始出现左侧面部疼痛,以左侧上齿龈及左上唇疼

痛较为明显,进食、说话、刷牙、洗脸均可引发疼痛,呈

针刺、刀割样痛,每次发作持续10~20s后自行缓解。

曾到某西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作颅脑MRI检查,无

异常发现,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VI服卡马西平

200mg,每日三次治疗后,疼痛缓解。以后又到私人诊

所接受中药和针刺治疗,疼痛虽有缓解,但病情不稳

定,易反复发作,并且自觉疼痛逐渐加重,发作次数频

繁,疼痛持续时间延长,遂来我院针灸科就诊。查体:神

经系统检查阴性,左上唇近迎香穴处及下关穴处有明

显的扳机点。中医诊断:面痛;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给予下关穴深刺2寸,四白、颧髂、迎香常规针刺法针

刺,留针60min,留针期间行针2~3次。启针后在下关

穴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治疗后扳机点触痛减轻。

次日复诊,诉回家后疼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明显

减轻。依前法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随访半

年未见复发。

讨论三又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明

确,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针灸

治疗该病近、远期疗效均较为理想,复发后再治疗仍可

见效。临床取穴多以近部取穴为主,其目的是激发经气

直达病所,起到疏经通络止痛的作用。下关穴的位置正

好在三叉神经出颅后、分支前的三又神经半月神经节

的附近。故深刺下关穴可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干,并将神

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到它所支配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

统,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另一方面,针刺可阻断痛觉

冲动的产生、传导和感知,改善受损局部的微循环,促

进局部组织的代谢,使受损神经得以修复,从而达到止

痛目的。

中医将三叉神经痛归属于“面痛”的范畴,认为是

风、火、痰、瘀杂至,相互交结于面部,使三阳经脉瘀阻,

气血不通所致;或由于外邪侵袭面部三阳经脉,而使经

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笔者采用下关深刺配合穴

位注射,是因为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又是

足阳明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

之可祛邪通络、行气活血。另外,深刺加长时间留针,可

以沟通浅表和深部的经别而产生良好、持久的针刺感

应,从而达到“气至病所”。除了针刺的作用外,复方丹

参注射液中的丹参、降香可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药物

穴位注射对穴位同时起到机械和化学的作用,进一步

延长了得气反应时间,从而使止痛时间延长,达到治疗

目的I3]。在针刺操作上,只有取穴准确和气至病所,使

触电样针感传至疼痛部位,才能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

下关穴深刺久留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

确切,且优于常规西药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Eli贝政平.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一内科疾病诊断

标准EM].北京:科学出版社,2OO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E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E3]张冰.穴位注射配合化瘀汤治疗三叉神经痛6O例

EJ3.陕西中医,2001,22(4):31.

(收稿2008—06—05;修回2008—09—16)

栀子双仁散涌泉穴外敷治疗高血压病32例

时彦时璐戴玲玲△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山东滨州256003)

摘要目的:观察栀子双仁散涌泉穴外敷对高血压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2例患者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西医降压治疗,治疗组加用栀子双仁散(栀子、桃仁、杏仁)涌泉

穴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可以显著地降低血压。结论:栀子双仁

散涌泉穴外敷对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有一定效果。

主题词高血压/针灸疗法高血压/穴位疗法穴,涌泉@栀子双仁散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

因素两个方面,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血压患病率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动

脉、心脏、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目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烟台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烟台264OOO)

尚无根治方法,临床确诊后采用药物降压治疗,目的是

控制血压指标,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

率。笔者在病人药物治疗后的血压回升期采用栀子双

仁散双足涌泉穴外敷,对有效控制血压收到一定临床

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的诊断根据1999年世界卫

生组织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陕西中医2009年第3o卷第2期2O3

中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本组共62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35~

72岁,平均43.2±8.7岁;病程1~22年,平均6.5±

3.0年。对照组3O例,其中男性l4例,女性16例;年

龄36~74岁,平均45.2±6.8岁;病程1~23年,平均

6.0±4.2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

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西医常规降压治疗。

同时治疗组病例在西医药物治疗后的血压回升期采用

栀子双仁散双足涌泉穴外敷。具体方法如下:将栀子

6g,桃仁、杏仁各12g,三药共研为粉状,分3次用,每

次取1/3,用1:1的甘油与水调为糊状,睡前先热水

泡足后擦干双足,将药糊制成约2cm×2cm大小的药

饼敷于双足涌泉上,上盖一等大的塑料纸并借胶布固

定,每晚1次,6次1疗程,并辅以穴位隔药按摩2~3

次/d效果更好。

观察项目血压测量:每周作1次血压测定,患

者于上午9:O0到医院休息20min后由专人测量患者

的血压,2周后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_1进行评定。显效:须具备下列其中一

项:舒张压下降lOmmHg(1.33kPa)以上,并达到正常

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范围,但已下降20mmHg

(2.67kPa)或以上。有效: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舒张

压下降不及10mmHg(1.33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O~19mmHg(1.33~2.5kPa),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4

kPa)以上,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者。

治疗结果①两组病例降压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病例降压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②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见表

2。结果显示治疗组经治疗后血压逐渐下降,与治疗前

比较有显著差异(P
显著变化(P>0.05)。

表2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mmHg,±)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讨论高血压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方剂对其治疗有一定疗效。涌泉穴

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中医理论认为该穴有治善忘、安

神、醒脑、通关开窍、固真气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

激该穴(足心)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促进血

循环,改善睡眠,消除疲劳,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如与热

水泡足同施,可使外周血循环改善,利于控制血压[2]。

祖国医学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说,刺激涌泉

穴可治疗高血压、失眠、眩晕、头痛。总之通过涌泉穴的

物理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达降压目的。

桃仁具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能舒经活血,行血

而治疗瘀血阻滞症。其中含苦杏仁甙能扩张血管,降低

外周阻力而降血压,桃仁的蛋白组分PR—A,PR—B有

抗炎镇痛作用。杏仁含酚甙有镇静作用,其蛋白组分

KP—A和KP—B有镇痛作用,动物实验(20%,lml/kg)

有明显持久的降压作用,近年来用于临床高血压的治

疗。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黄

酮类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而降压,并能扩张冠

脉,增加心肌供血和防治动脉硬化。甘油加水调药糊外

敷有利于药物的局部透皮吸收,发挥疗效,穴位隔药按

摩借物理作用促进局部血循环利于药效发挥,从而控

制血压,减轻与消除症状。笔者在西医降压治疗的基础

上,结合栀子双仁散涌泉穴外敷法治疗,为中药治疗高

血压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其不良反应少,操作简易方

便,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Is3.北京,1993:28.

[2]任园春.足部健康与运动EJ3.中老年保健,2003,5:

16.

(收稿2008—03—31;修回2008—10—22)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