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2017-06-16 | 阅:  转:  |  分享 
  
·572·光明中医2013年3月第28卷第3期CJGMCMMarch2013.Vol28.3

则是目前临床上较有前途的一种疗法。该病属中医

“肝着”范畴。其病机多数人认为是“湿热毒瘀”,常用

清热解毒法治疗。笔者认为该病病机应为正气虚弱,

邪毒乘虚而入,阻滞肝脏气机,湿热瘀毒乃聚于内,正

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笔者临床

上采用补气温阳、疏肝祛湿解毒之法,常获奇效。

茵陈解毒汤中以黄芪、党参、怀山药、淫羊藿为君药,扶

正温阳,驱邪解毒;茵陈、生地黄、金钱草、蚤休、山豆

根、土茯苓清热祛湿解毒为臣药;柴胡、郁金、白芍

疏肝解郁柔肝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

用,共奏补气温阳、疏肝祛湿解毒之效,以此达到治愈

本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继宁,李红,朱玲萍,等.中药联合激素治疗乙肝合并肾病综合

征4例[J].光明中医,2011,26(1):65-67.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9:56-62.

[3]汪波.丹参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的临床观察[J].当

代医学,2010,16(1):142.143.

[4]韩树颖.柴胡茵陈汤治疗脂肪性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

肝炎[J].光明中医,2008,23(11):17031704.

(本文校对:付保恩收稿日期:2012—09—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何顺芬刘铁陵唐洪

摘要:目的观察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

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左西替利嗪片治疗,10d为1个疗程,一般进行1—3个疗程。结果治疗

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

过敏性鼻炎有效,且效果优于口服左西替利嗪片。

关键词:鼻鼽;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3.076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3—0572-02

过敏性鼻炎以频繁发作的喷嚏、过量的鼻分泌物

和显著鼻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特异性个体接

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释放为开端的、

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

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

喉科常见疾病。白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

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168例,效果

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共168例,均为2008年10月至

2011年10月间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按

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8例,其

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0岁;病程

最短3个月,最长7年。对照组70例,其中男36例,

女3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6年。两组病例西医诊断均为常年持续性过敏性

鼻炎,中医证候符合鼻鼽(虚证型)。两组患者在性

别、年龄、病程分布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绵阳621o0o)

1.2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

和推荐方案》:①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

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②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

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③常因接触

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

度变化亦可诱发;④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

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⑤有条件时

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测试、血清或鼻分泌物

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1.3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

鼻鼽的相关内容制定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以阵发性

鼻窍发痒,酸胀不适,连续喷嚏,大量清稀鼻涕,鼻塞不

通,嗅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其发病迅速,消失也快,症状

消失后则如常态。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甲肿

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肺气虚寒型:患者平素

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

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咣白,舌质

淡红,苔薄白,脉虚弱。脾气虚弱型:患者平素常感头

昏头重,神昏气短,四肢倦怠,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

脉濡弱。伴肾虚者,平素畏风寒,常感颈项、枕后、肩背

光明中医2013年3月第28卷第3期CJGMCMMarch2013.Vol28.3·573·

寒冷,面色淡自,舌质淡,脉沉细弱。

1.4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生理盐水5ml,庆大霉素8

万单位,地塞米松5mg混合液雾化吸人,1次/d;口服

左西替利嗪片(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

片5mg,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用量为每日1次,每次1

片;2~6岁儿童,每日1次,每次半片),每次5mg,1

次/d,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好转情况用药1~3

个疗程。治疗组加用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基本药物

组成:荆芥15g,细辛6g,桔梗10g,诃子15g,党参20g,

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5g,升麻10g,川芎15g,桂枝

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蝉蜕10g。2Et1剂,水煎

共取汁600ml,每Et早中晚3次服用,10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好转情况用药l~3个疗程。儿童药物剂量

酌减。另外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受凉;另忌

食寒凉生冷类食物。保持环境及个人清洁卫生,避免

或减少花粉、粉尘等过敏原的刺激;戒除烟酒。鼻部按

摩以宣泄邪气,通利鼻窍,方法:先将双手鱼际相互摩

擦至发热,然后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摩

擦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或于每晚睡前按摩足底涌泉穴

至发热。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

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2.2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占31.63%;好转

58例,占59.18%;无效9例,占9.18%;总有效率为

90.81%;对照组治愈l4例,占20.0%;好转37例,占

52.86%;无效l9例,占27.14%;总有效率为

72.8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

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与花

粉、烟尘、冷热风刺激有关。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

势。过敏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可显著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可影响睡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影响记忆力,给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等带来麻

烦。过敏性鼻炎还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

鼻息肉的发病关系密切;本病还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

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过敏性鼻炎的早期诊治

是很重要的。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刘大

新认为鼻鼽与肺、脾、肾虚损有密切关系,肺、脾、肾

亏虚,为鼻鼽的主要病因。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内因

多为肺、脾、肾之虚损,且病主要在肺,肌表不固,外因

是风邪异气的侵袭。因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说明肺

主鼻、主涕。《辨证录·卷之三》指出:“人有鼻流清

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肺所主之气对鼻窍有温

煦和濡养作用。肺气充沛,宣发宗气、卫气布散于鼻

窍,鼻得宗气、卫气的温煦则生理功能活动正常,若肺

气亏虚,卫气不能宣发于肌表,腠理不固,寒邪得以外

袭,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寒邪凝聚鼻窍,津液滞

停,出现黏膜肿胀色淡,阵发性喷嚏,涕清稀等。脾主

升清,鼻为清窍,有赖于清气的温养,故脾气健旺,升举

清气,通于鼻窍,鼻窍得清气的温煦则保持通畅,脾虚

则清气不升,鼻失温养,则发鼻鼽。肾藏精,鼻的生理

功能活动依赖肾之精气的输布和濡养;肾之阴阳充盛,

则鼻窍功能正常,若肾阳亏虚,鼻失温养,水津不化,可

致鼻鼽连年发作,经久不愈,成为鼽涕顽症。发病初期

多以肺气虚为主,日久则波及脾、肾。故治疗上以扶正

祛邪为主,治以益气固表、温肺祛寒;或辅以健脾益气、

温肾纳气之法。温肺止流丹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可

以益气固表,补肺祛寒,祛风散邪通窍,腠理得固则不

易受到风邪异气的侵袭,临症加入健脾益气、固摄肾

气、收敛津气类药物,加强补益脾肾和通窍的作用。方

中黄芪、白术、防风配伍扶正固表;荆芥、细辛祛风散

寒,温肺通窍;党参、诃子、炙甘草补肺敛气;升麻升举

中阳;川芎活血行气;桔梗载药上行,开宣肺气;桂枝温

阳通窍;五味子、蝉蜕止涕,止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

固表、温肺祛寒之功,有效缓解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

较单纯西医药治疗在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L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5—8O.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

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M].2004

[3]王德鉴,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2.15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124.

[5]刘大新.浅论中医对于鼻鼽与肺脾肾的辨证关系[J].中医耳鼻喉

科学研究杂志,2006,5(2):15.17.

(本文校对:邓世明收稿日期:2012—09—21)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