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咳嗽探析——贴敷质其道颇有奥理
2017-06-16 | 阅:  转:  |  分享 
  
收稿日期:2004-11-19

作者简介:李毅(1946-),男,江苏江阴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

科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咳嗽探析

———贴敷质其道颇有奥理

李毅,方文莉,姜辉

(上海同仁医院,上海200050)

摘要:首先探讨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从古至今较系统的进行了归纳。继而介绍了治疗咳嗽的常用方药及经验

方。最后阐述了贴敷疗法治疗咳嗽的机理,常用方药等。

关键词:咳嗽;中药内服;贴敷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4-0287-02

1咳嗽的病因病机沿革

咳嗽是肺系统的主要证候之一,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

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素问·宣明论

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嗽篇》:“黄帝问曰:肺气

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

愿闻其状。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邪气以从其

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各传以

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

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

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素问·咳论篇》以五脏六腑命名而有肺咳、肝咳、

心咳、脾咳、肾咳……。又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水饮聚于

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言五脏六腑虽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

脏腑关系最为密切,亦是久咳不已的总结语,实为后世“脾为生

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的渊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冲气即低,而反

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

满”。“咳满即止,而复更咳,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

也。”“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重点在于痰饮,咳嗽不过是痰

饮病中的一个症状,而且这里的咳嗽,也是由痰饮所引起的,并

不包括所有的咳嗽在内。同样《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病脉证并治》篇所论,多为外邪内饮,邪实气闭的肺胀证。证候

表现多为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或喉中有水鸡声等。“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

眠,皂荚丸主之”。“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医宗金

鉴》:“咳逆,故咳嗽之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咳嗽呼吸气促不

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

散内饮外寒也。”《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

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咳证虽多。无非肺

病。”“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医宗必读·咳嗽》

篇:“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

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

不解,它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劳逸情志伤其内,则

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医

学三字经·咳嗽》篇:“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受

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内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

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由不离乎肺也。”《诸病源

候论》又有十咳之称。

《河间六书·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

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

咳。”《景岳全书·咳嗽》篇:“外感之咳,其末在肺,故必由肺以及

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

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

兼补而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医门法律》:“凡邪盛而咳频,断不可用止涩药,咳久邪衰,其势

不锐,方可涩之。”《医学源流论》:“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

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中风,乃时行气杂

感也”。《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

包。”《外感瘟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必身

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提纲也。”《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为病,

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

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吴鞠通:“燥

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

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为咳也。”《素

问·咳嗽篇》:“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脏者治其俞……”

2治疗咳嗽的常用方药

从一些古代经典论述咳嗽之证病因病证病机治则用药等,

笔者采取古为今用,引经据典指导现在的临床诊治。咳嗽发生

的原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因风寒热燥等六淫外

邪从口鼻而入,或是皮毛受邪,内侵于肺,均可使肺气失于宣肃

而发生咳嗽。因此外感咳嗽颇为多见。肺脏虚弱,或其他脏腑

有病而涉及于肺,或外感咳嗽日久不愈,亦可损伤脏腑,由脏腑

失调引起内伤咳嗽。临床上既以外感咳嗽颇为多见。咳嗽的辨

证施治,首先是分辨外感与内伤,再细析具体病因。外感咳嗽以

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一般不宜用止涩镇咳药,内伤咳嗽治

以调理脏腑为主,如健脾养肺、疏肝肃肺、益肾润肺等。外感咳

嗽多是新起之病,常在受凉感温后发生,伴有外感症状,治以宣

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笔者临床上较多选用杏苏散或止嗽散

之类随证加减施治。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由苏叶、杏仁、紫

菀、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组成。

其方解为苏叶、前胡解表散邪,微发其汗;杏仁、桔梗宣肺达邪、

利气止咳;半夏、茯苓祛湿化痰;枳壳、陈皮理气宽胸;生姜,大

·782·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4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枣、甘草调和营卫、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发表宣肺而解凉燥,利

气化痰而止咳嗽。每值深秋初冬及冬末春初,寒温莫测,气候

多变,古人谓燥为小寒也,凉风小寒能侵肺,冬寒春风也可犯

肺,肺属娇脏,为脏腑之华盖,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受不得外来

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也,杏苏散治从风寒袭肺入手,冀其

疏风散寒,宣通肺气,则痰化咳止。(风温外犯的咳嗽,则桑杏汤

加减主治,不在此多言)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

草、陈皮组成。方解为: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

久新,皆可取效;桔梗、陈皮宣肺降气,止嗽消痰,荆芥祛风解表;

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共奏止咳化

痰、疏表宣肺之功。程国彭云:“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

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逐贼之势。”“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

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止嗽

散有两张,《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少荆芥,

治寒饮伤肺咳嗽。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若

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者,其证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

粉,以直折其火;若湿气生痰,痰涎稠黏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

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

嗽散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以上的加减随证治

之,可资临床参考使用。

3贴敷疗法治咳嗽

贴敷疗法治疗咳嗽属于外治法,笔者又以贴敷治疗完善内

服药之缺遗,西医亦有皮肤给药。贴敷法源远流长,首见于《内

经》,又呈《串雅》其中有具体贴敷方法及所治疾病得到广泛应

用。因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疗效可靠。笔者开展冬病夏治贴敷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痰饮已20年之久,有一定的疗

效,深受病人欢迎。何缘冬病夏治,农历三伏天是我国气候最

热的季节,此季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经脉之气流畅,穴位

敏感,因此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贴敷佳。选定特制的中

药膏糊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和部位,可激发阳气,鼓舞正气,祛除

病邪,提高免疫力,起到治病求本的效果。笔者研制的贴敷方

法:半夏、细辛、白芥子、南星、白前、贝母、前胡、瓜蒌、紫菀、款冬

花、杏仁、百部、附子、黄芩、山茱萸、山药、凤仙花子等中药,研成

粉末,掺入红砒、冰片,现场将新鲜生姜捣烂,以七宝大曲调匀

成糊状,贴于督脉经(自大椎穴经陶道、身柱、神道至灵台穴),大

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针灸学》中描述这五个穴位均有

治咳嗽的作用;华佗夹脊为第一胸椎至第七胸椎旁开015寸(脊

柱旁015寸)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15寸)到脾热穴(第六胸椎下

旁开015寸),膀胱经(脊柱旁开115寸)大杼穴、风门、肺俞、厥

阴俞、心俞至督俞穴。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

又称“阳脉之海”,膀胱经为太阳之表,六经之藩篱,有卫外固表

防邪的作用,伤寒论谓病邪由表入里,即由足太阳膀胱经传入

里,贯穿内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贴敷膀胱经,通过体表输穴

渗透经络,药效亦可由表传里,沟通表里,内至脏腑直达病所,

而达治疗疾病的功效,任脉经的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哮

喘、咳嗽、咽干等。具有扶正祛邪,清肺益肾,健脾化痰,止咳平

喘的作用,脏腑功能得以调整,可达到愈病的目的。贴敷局部

有灼热感,2小时后取下,隔1天贴1次,每年夏季贴2~3个疗

程,每1疗程为10次,疗程间无需间隔时间。对咳嗽故杂合以

治,各得其所,治所以异而病能愈者,得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二

十余年来疗效甚佳。

首届国际络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经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

病分会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络病学

术大会,为向国内外充分展示近年络病学术研究的最新进

展,现征集参会论文。凡大会交流论文将汇编为论文集,推

荐在《疑难病杂志》“络病论坛”发表,同时授予国家继续教育

Ⅰ类学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1对络脉及络病理论学术新观点探讨;

21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疑难病治疗临床总结;

31名老中医运用通络药物经验总结;

41运用络病理论指导治疗疑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

5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的研究;

61国外中医药学发展现状及络病理论的推广应用前景;

71国外心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及通络方药干

预作用;

81其他相关研究报告。

二、征文要求

11论文要求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尚未在公开发行的期

刊上发表,临床观察要具有符合统计学原理的病例数量,并要

经过合理的统计学处理,实验研究要具有严密设计,明确的检

测指标,科学的实验方法,文献研究应具有新观点、新见解。

21论文以Word打印稿为宜,包括正文(不超过4000

字)、摘要(150~300字)。实验研究正文包括引言、材料和方

法、结果、讨论;理论研究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概念清

晰、逻辑性强,摘要另页书写,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

键词;题目下一行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邮

编、第一作者电子邮箱。摘要及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

位、通讯地址及邮编、第一作者邮箱要附相同内容的英文对

照。

31文中资料真实,名词术语规范,运用法定计量单位。

41论文一经会议选用,进行分类交流,与会代表由中华

中医药学会颁发论文证书。

51对应征论文,主办者有权作适当删节。

61请自留底稿,未被录用者恕不退稿。

三、截稿时间:请于2005年6月30日(以邮戳为准)之

前将论文(附论文电子稿软盘一张)加盖单位公章寄北京市

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8号东方银座大厦C座25G贾振华

收,邮编100027,也可将论文以电子邮件发至:jiatcm@

1631com,并将邮件标题命名为“会议投稿”,联系电话:

13933096670,来信请详细写明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及邮编,

并在信封注明“首届国际络病学术大会”字样。会议详细时

间、地点另行通知。

·882·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4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