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穴位贴敷、熏洗疗法课件
2017-06-18 | 阅:  转:  |  分享 
  
4、穴位贴敷中医适宜技术第一节穴位贴敷的发展简史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
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
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
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
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
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
“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
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
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东汉时
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
、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三、晋
、唐时期1、晋代: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
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
,实为免疫学之先驱。2、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
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四、宋元明时期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
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
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
。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
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
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五、清代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
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
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继
《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
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
、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
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六、建国后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
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
。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
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
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
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利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
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
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七、流传海外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
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第二节穴位贴敷的常用药物和处方一、常用剂型:1、
散剂:疟疾散。2、糊剂:月经糊。3、膏剂:寒泄膏、哮喘膏等。4、饼剂:5、水渍剂:腰痛渍。
6、酊剂:酒剂。7、生物剂:新鲜生物洗净捣烂或切片用二、常用药物1、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2
、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生南星、生半夏、甘遂、斑蝥、巴豆。3、选择适当容剂调合贴敷药物或熬膏。醋调
贴敷药、酒调贴敷药、油调、水调……三、常用处方1、蒜泥贴:牙痛、咽喉肿痛、肺结核。2、斑蝥贴:牛皮鲜、神经性皮炎。3
、白介子贴:哮喘。4、威灵仙贴:治痔疮、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百日咳。5、毛茛叶贴:疟疾、风湿关节炎。6、旱连草贴:贴
大椎治疟疾。7、吴茱萸贴:第三节注意事项1、夏天不可轻视寒症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对“冬病夏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误
区。一是,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
这类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敷于
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
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2、贴敷不能“包治百病”而另一误区则是奉“冬病夏治”为治百病的
宝贝。有些医院也应运而生各种贴敷或推拿门诊,推出针对许多疾病的“贴敷”活动。中药贴敷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能夸大其作用。除哮喘等
常见的“冬病夏治”贴敷外,夏天更需要从预防着手,让冻疮或宫寒等毛病,通过专家建议的保养方案“诊治”。3、女性寒甚伏天驱寒
不少年轻女性,总是喜欢薄露透,但一摸手儿,三伏天还冷冰冰的。这是体内寒气太甚。盛夏来临,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脚冰凉、颈椎
不适等很多由风寒引起的病症有所减轻,若此时放松治疗,冬季仍会继续发作,并会越来越严重。趁着高温天,从治疗到生活护理“全面出击”,祛
除寒气,三伏天也不会那么“讨厌”了。4、适应症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
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此法。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一般从头伏第一天开始,伏天最后一天结束,需要贴三年。
5、治病机理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苑惠清说,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
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
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她补充说,除穴位贴敷
外,中药洗浴、浸泡、离子导入、口服中药、推拿导引等,同样借助天气温热以治疗人体阴寒之症,均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6、特别提示:贴敷
小心胶布过敏在接触的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避开洗澡段来贴敷,小儿贴敷
后,家长应该尽量让小儿衣着凉爽,少跑动,避免过多出汗。此外,由于小儿皮肤过嫩,3岁以下儿童不宜贴敷。患者贴敷后不要吃生冷油腻以及寒
性食物,遇有发热应暂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贴敷药片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有些疾病却在三伏天治疗可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天灸疗法。7、“冬病夏治”历史悠久天灸疗法源远
流长,是中医传统医学外治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和“敷贴发泡”。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传统农历上"三伏
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三天。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点,三伏天便成为了人们治疗宿寒引起的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8、对痛症也有效果“因为天灸疗法有温通经络、祛寒逐痹的作用,所以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疗效。例如对长期吹空
调导致的关节痛、虚寒性胃痛、腹泻等等。9、天灸期间戒食牛肉天灸期间要戒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腐等,
以及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必要时去医院就诊此外,贴药时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
、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如果刚好在三伏天有发烧、咽喉发炎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贴药。另外,
天灸的禁忌症还有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第四节天
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一、技术适证:二、禁忌证:三、技术特色:四、治疗方法:1、药物:白介子、细辛、甘遂10%、延胡索10%
。2、取穴:背部穴位取两侧,三组穴交替使用。3、方法及疗程:每次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熏洗疗法
四中医内病外治疗法随着药源性疾病的日益明显突出,在国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TTS)被称为第三代制剂,目
前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药物开发领域之一。资料显示:2001年全球各制药公司15%的财务预算用于透皮给药系
统的研发。美国医药界认为,在今后10~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开发相应的透皮释药制剂品种。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病生于内,必形诸于外。”“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熏洗疗法概念: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加清水煮沸后,先用蒸气熏,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
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适用于:内科、伤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等220余种疾病。
①皮肤科疾病:湿疹、手足癣、发癣、股癣、带状疱疹、脓疱疮、毛囊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病、牛皮癣、脂溢性皮炎、接触性
皮炎等。②外科疾病: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③骨科疾病: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④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⑤内科疾病:失眠、高血压等。⑥眼科疾
病: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砂眼急性发作等。⑦妇科疾病:阴部瘙痒病、急性女阴溃疡、滴虫性阴道炎、子宫脱垂等。
基本技术(一)淋洗法(二)熏洗法1、全身熏洗法2、局部熏洗法(1)
手熏洗法(2)足熏洗法(3)坐浴法3、热罨(yan)法①经常由下往上进行按摩;②使用医疗弹
性袜;③锻炼小腿肌肉;下蹲运动、垫脚尖的运动、散步、快走、骑脚踏车、步行和游泳④避免长期站或坐,高抬贵脚。揉按三
阴交、太溪穴、内外劳宫穴三、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肾脏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于性坏疽
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
均不宜熏洗。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8、糖尿病足患者皮
肤有破溃慎用四、注意事项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2、熏洗时应注意控制药液温度,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汤药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5、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6、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8.应用熏洗疗法时除要按病辨证、选方用药外,对皮肤有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不宜使用。9.凡老人、儿童、病情较重较急者,熏洗时要有专人陪护,避免烫伤、着凉,或发生意外伤亡。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