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医体质学说
2017-06-19 | 阅:  转:  |  分享 
  
中医体质学说

论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一附102例临床体质分型调查报告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教研室王琦

内容提要: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整体的人出发。而且水为疾病的发生,转归、

诊断、治疗,一点也不能离开人的具体体质。“因人制宜”正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特

色。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系统的论述,文中还提出了作者对临床七种体质的分型,众

计,附有102例体质分型调查报告,以供体质分型研究及临床参考。

自作者与盏氏对中医有关体质理论进行专文论述开作为中掇理论体系中一门新的学

说——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受到中医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事实证明:中医体质学说;不仅实践性很强,而且蕴藏着人类生命科学的重大原理,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开创性的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化,近期已就中医的体质学说的概念,理论渊源,倡建及研究目的意义、体质生理《内经》对体质的分奥及其理论基础,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治疗,对深入探讨体质学说的意见等,写出《中医体质学说》一书,本文是其中关于临床的医学的部分;

绪言

医学是研究探讨人类发病的根源.病理机制,预防及治疗方法等内容的专业科学。它

的对象是人,因此,研究人的体质是医学工作者十分重要的课题。过去在一个很长的历

史时期里,一般多偏重于“病”,“证”与方,药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人的体质在临床

医学中的重大意义,却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述,研究体质与发病,诊断,治疗及其有关内

容的关系,其意义在于:

一,它指出人体类型的差异性,从而利于研究了解各种人体类型的生理、病理特

点,有助于深化对人体自身的认识,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科学研究的领域日益广泛,人类对人体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的向题,已被提到一个重要的

位置上来。因此,生命科学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门学科。我国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最近在《哲学耕究》(1980年4期)的文章中谈了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包

括中医理论,气功,入的持异功能及其它)等问题,强调人类很有必要对人体本身进行

深入一步的研究,建立起人体科学体系,将诸如中医理论,气功、体持异功能等列入这

个体系之中,以便使这一研究工作逐步向更严密,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中医体质学说无疑是这一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二。就临床医学而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整体的人出发的,而且认为疾病的

发生、诊断、治疗一点也不能离开具体体质,“因人制宜”正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大特

色,因此,体质学说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之一,加强体质学说的研究,必将使辨证论

治水平获得新的提高。

三,有助于促进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事实证明,同一致病因子在不同个体上所

起作用,并非完全一致,不同个体对相同治疗的适应性及反应状态亦有差异,如不掌握

患病机体在患病当时或病变过程中所处的反应状态,仅依靠某种特异疗法的病因疗法,

对一些疾病往往难以解决;发扬中医体质学说的特长,洽疗注意个体化,似可弥补上述

不足,使医学面貌得以更新。

另一方面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目前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中医体质学

说认为,疾病的性质和病变过程,往往取决于患者的机体特征《当然与病邪的质和量亦

密切相关),若以体质为研究依据,使“病”与“证”在人体上的交叉关系得到较好的

阐明必将填补理论上的“缺口”。

那么,什么叫中中医体质学说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致病条件下,有的人染面为病,

有的人安然无恙.,既病之后,同一感冒,有的人则表现为“风寒”,有的人则表现为

“风热”;伤寒初起,虽多始于大阳,有的人却“直中三阴”;伤寒邪入少阴,有从寒

化表现为四逆汤证,有从热化表现为黄连阿胶汤证;“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临床之

际,瘦人之病恒虑竭其阴,肥人之病恒虑虚其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这往往

决定于人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其中带关性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的差异性

——即体质的差异。

何谓体质:有人指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

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律往决定其对某种致病甲素的易感性及其产生病变

类型的倾向性。①近代儿科学十分注意小儿的“素质”(dlathcsis)如渗出性,淋巴性

神经关节性素质等,实际上是捐异常体质(Constitution),具有这些素质小儿,对某

些刺激比较敏感,’易于罹患某些疾病,并使疾病演变有它特殊的表现。②唯物辨证法认

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事物内部的

千差万别的矛盾运动。同样,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必须坚持这一观点。人群中的个体

是各不相同的,有机体在组织结构和生命活动上。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所

谓个性即机体内部存在着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的矛盾运动形式,从而形成了个体的差异

性。中医学对人类体质差异性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如

《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程郊清说;“入之脏腑,不但有寒热虚实之不等,而虚实寒

热之中,更有刚柔坚脆之不等。”③《医宗金鉴》也明确指出:“盖人之形有厚薄,

气有盛衰,脏有寒热”④。这些均论述了不同个体的特殊性。

中医学研究体质的差异是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的,清代医家华岫云曾就湿病辨证问

题明确指出:“治法总直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境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

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热,多因高高梁酒醴,必患湿

热湿火之证;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用,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

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近,必患寒湿之症。”⑤体质与辨论治关系竟密切如此,无怪清代

大医学家叶天士说:“平素体质不可不论。”(《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范案》)基于

上述,我们认为: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

疾病的原因、反应状态,以及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即

为中医体质学说。以下本文就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治疗等问题进行论述.

体质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强壮与否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并认为,由于体质不同,对病邪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转化规律也不同,这些都是有其自身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所决

定的。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要掌握发病规律,

首先要对机体内部的矛盾运动和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规律有所认识,才能正确认

识发病,也就是说,探求发病原因必须从病人的机体内部找依据。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

寒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人体内部阴阳矛盾的倾向性,亦即体质的特殊性为主要依据的,

体质强弱决定着外邪的感受与否,具体的体质条件又决定着发病类型。因此,掌握各

种体质特征,在临床辨证上,对于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质与病因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十分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主导地位,认为外界致病因子不断

侵袭着人体,但能否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却处决于体质。如《灵枢·论勇》篇说:“有人

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少长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

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回答是薄皮弱肉,不胜四时之虚风,皮厚肉坚,不伤四时

之虚风。又如《灵枢.五变》篇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

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灵枢·百病始生》篇还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

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进一步指出了单纯的风雨寒暑六淫之邪,不是引起

病,必因虚邪之风,参以人身正气之虚,才构成疾病,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①

之谓。综观上述,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只有通过机体内部因素(体质状态等)的联合作

用,才能产生其贼害人体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外感病的发上,而且内伤疾病的发病也

不例外,以情志内伤为例,《内经》有怒则气病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结等九气为病之说①,《医宗金鉴》解释说:“凡此九气丛生之病,壮

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之,发为病也。”明确指出人体体质与情志内伤的发病亦有密

切关系。当然,我们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但并不否定外因的作用,在特定

的条件下,当某种致病因素超越人体防御力量时,外因就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如强

烈的传染病,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不可抗拒的外伤等,亦会导致机体的危害。《素问·遗

篇·刺法论》在谈到预防传染性疾病时,就提出不仅要保持机体正气旺盛,更要“避其

毒气”的问题,反应了对外来致病因素的重视。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如《灵枢·名变》

篇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

坚者,善病痹”。,又说:“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

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灵枢·本

藏》也说:“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

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探持不一,无守司也,肺小则少饮不病端渴,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以邪。’”清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盾

编》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

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凡此,都说明由于脏腑组织有坚

脆刚柔的不同,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应性亦不一样,生病情况就有差别,此即体

质因素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证之临床,如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

嗽;老年人肾气虚衰,故多病痰坎咳喘;而癫狂、哮喘等病,可有家族史,以上均说明

发病与体质因素有关。

[例1]顾△△,男,36岁,江苏高邮中医院,干部

素体阳虚,有“胃寒”病史(诊断为胃下垂)平素喜进热食,四肢欠温。近年感冒

屡犯,伴自汗形瘦畏寒,舌苔薄白质淡,脉浮缓,此表虚腠理不密所致,拟玉屏风散:

生黄芪120克,白术180克,防风60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煎两次,早晚服。服完一

料,自汗止,感冒少发,又服一料,感冒年余未犯。

按:素体阳虚,卫外不固,故易感风寒,正所谓“肉不坚则腠理疏,善病风”是

也。立方重用芪术补益肺脾之气,固表实卫,更入防风祛风,以杜风邪乘虚扰其卫阳,

此乃“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法,故合机宜。

[例2]蔡妪,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

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法,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

痞,烦渴引饮,由于脾胃之阳防触,邪得潜踞于中,留着不解,正衰邪炽,试以脉之短

濇无神论之,阳衰邪伏显然。况寒凉本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不纳谷,

大便渐稀,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谓肥入之病,虑其阳虚,参拟一方,候明眼

采择。

人参、生于术,枳实,茯苓,生姜(《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

按,外体丰溢而肥,肌柔腠理疏松,此阳虚之质可知,脾阳不运,痰湿当易为患。

叶氏“沦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外加于身也”数语,实为体质发病的神蕴,非临

床家久经实践者,断难悟出此理。精华所在,理当精研。

[例3]沈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度,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

相火犯胃过膈纳食自少,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

枸杞子,酸枣仁,炒柏子仁,金石斛,半夏曲,橘红,茯苓,黄菊花膏丸。

[例4]梁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

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

桑叶一钱,钩藤三钱,远志三分,石菖蒲三分,半夏曲一钱广皮白一钱半、金石斛

一钱半,茯苓三钱。

又左脉弦,气撑至咽,心中慢慢不知何由,乃阴耗阳亢之象,议养肝之体,清

肝之用。

九孔石决明一具钩藤一两橘红一钱抱木茯神三钱黄甘菊一钱

鲜生地三钱羚羊角八分桑叶一钱半(以上二例录自《临证指南医安·肝风》)

按:木火体质,必为阴气素虚,阴气既虚,则肝火易动?肝风易升。沈案点出形瘦

色苍,(瘦人多火)因操持思虑过度,遂致柑火勃发,犯胃过膈,而见吐痰冲气,纳食

减少;以两调肝胃为治。方中杞子、枣仁、柏子仁,金斛、黄菊花皆养肝柔木之品,与

木火体质正合;粱案因复郁怒,遂令肝阴愈耗,风阳上冲犯胃,而见眩晕心悸,纳少欲

呕等症,故从泄木安胃立法;药取桑叶,钩藤、金斛,羚羊,生地之类以养肝主体,清

肝之用,亦是兼顾体质而治。

二,体质与疾病的性质和转归

.祖国医学的发病学,不但阐述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深刻

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同样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是同一致病因子或

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殊,发病情况和病机趋向也就随之而异。这就是说,疾病

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

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吴又可在

《温疫论》中曾以酒醉比喻说:“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

身热,面目皆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

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瘘弱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

寒而战栗者;有易醉有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

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形象地论述

了体质发病类型的关系。日人丹波氏认为《伤寒论》关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两句所含奥义;是“全经之大旨”,其有热与无热是机体病寒病热的

明征②。其既乘入也,随其人阳气之盛衰化而为病,于是有寒热之分焉。阳盛之人。·邪

从’阳化,以为表热,此为发于阳之义也;阳衰之人,邪从阴化以为表寒,比为发于阴之

义也。发于阳者,其阳甚盛与邪相搏,则传为里热,如胃气素弱.为邪所夺或内有久冷变为

里寒,发于阴者,其正衰,不与邪抗,则传为里寒,如本有伏阳,更能撑持则变为里热;此阴阳之要,受病之略也。盖人体本身有阳盛阴衰,或阳衰阴盛,而引起种种发病类型;在

外感热病中,病邪传变次第也常受体质所左右。试从《伤寒论》六经分证和传变来看,

同是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但有的出现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

证”;有的则出现恶寒(或恶风),头项强头,有汗,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这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因素。前者病前大多为表气不虚,腠理致密,后者则反

之。六经的传变规律,一般先三阳后三阴,即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实转汤虚,但这

种传变规律,常.因体质的原因,而发生多种异乎寻常的变化,如麻黄附子细辛证,就是因

为病人肾阳偏虚,感寒之后,不仅太阳经受病,而少阴经亦同时受累,即所谓“太阳少

阴两感证”。更有的感受寒邪之后,初期并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表证。

旋即呈现不发热但恶寒,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的“三阴证,即所

谓“直中三阴”疗此种病理机转,常因其人阳气虚,抗病力弱,以致病邪长驱直入,

顾陷三阴。再就是温病的传变而言,叶天士说:“卫之后方富气、营之后方言血”

这是一般传变次第,但有些人感受温邪之后,邪热极易化燥伤阴,内传营血,很快出

现高热、神昏,抽箱、发班,舌绛等症候,叶氏所说的“逆传心包”,就是指病不经

与分阶段,而直入营血的一种临床类型,这与患者平常阳旺体质常有很大关系。吴又可

《温疫论》说:“凡受癀邪,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

渴,乃众人主常也。及言其变,各自不同;或呕,或吐,或咽喉干燥;或痰涎涌甚,或

纯纯发热,或发热而兼凛凛,或先凛凛而后发热……”。”同是感受温疫,出现种种不同

的“变”证,原因何在?吴氏明确指出“因其气血虚实之不侗,脏腑察赋之各异,更兼

感重感轻之别。”他还进一步阐发说:“传变不常,.皆因人而施”,即是由患病机体的

体质特殊性所引起的。再则,在外感病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即

体质与病邪从化的关系。庞安时说;“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

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

虚之候,或变阳毒也。”《医宗金鉴》也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

从寒化,或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章虚谷更明确指出:“六气

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阴阳强弱变化而病。”这种“病之阴阳,因人

而变”,邪气因人而化”的观点,是中医发病学和病理学极为重视的。例如同是感受温

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从阳化热,而为“湿热”;阴寒之体得之,则从阴化寒,而为

“寒湿”。同样感受燥邪,阳热之体得之,则燥从热化而为“温燥”;阴寒之体得之,

则燥从寒化而为“凉燥”等等。说明人体感邪虽同,而发病却因人而殊,其原因在于禀

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机体对病邪的反应性各不相同,故对病邪有化风,化寒,化

热,化湿、化燥等不同转化。特别当邪气的属性与病人的体质有着寒与热,燥与湿等根

本对立的情况下“从化”现象尤为明显。阳热之体感受阴寒之邪,或阴寒之体感受了阳

热之邪,两者均可向着与病邪性质相反的方向转化。但必须指出的是,“从化…不是绝

对而是相对的,此时“从阳化热”彼时可转变为“从阴化寒”,这是因为在疾病的发展

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性质常因各种因素(如治疗恰当与否)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着,既可

由阳转阴,亦可由阴转阳,或由实转虚,或由虚转实……”从而使病邪的“从化”也发生

帼应的变化。

体质与疾病的性质和转归关系,在小儿和老人患者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鉴于小儿

“稚阴稚阳”之体,抗病力较成人为差,因此发病容易,转变迅速。如危亦林说:“以

其脏腑脆嫩,皮骨软弱,气血未盛,经络如丝,脉息如毫。易虚易实,易冷易热。”

万茁斋说:肠胃脆弱,饮食易饬,筋骨柔弱,风寒易袭。”⑧吴鞠通也说:“脏腑薄,

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⑧证之临床,如小儿外感诸证,既容

易从阳化热,化火生风,迅即出现高热,惊厥等症,但亦容易引起阴竭阳脱,出现虚脱的症侯。张氏指出,当新生儿被六淫所侵或饮食所伤而出现一些病理状态时,由于稚阳

未充,阳气不足,患儿很容易出现虚寒证候。例如新生儿期特有的新生儿硬肿症(中,

重度),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本病多数患儿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夏感寒

邪而发病。症见身冷皮硬,体温不升,重者不吃、不哭、不动、肢跃僵硬等一派寒象。

另一方面又由于新生儿稚阴未长,也容易因阴伤而阳亢,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的证候。

新生儿脱水热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该病多见于小儿出生后2—4日,在生理性体重减轻

(阴液丢失)的同时,有些小儿突然发热,可高达39°~40°患儿可有脱水伤阴的其他

表现。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小儿“阴阳稚弱”,表现在疾病过程中既易虚又易实,

既易热又易寒。但是又由于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旺盛,只要药中肯綮常可迅速获愈。

例如传染性肝炎,急性肾炎等疾病,在成人容易迁延难愈,演成慢性,小儿则易于康

复,很少发展成慢性,这是其机体再生与修复能力远较成人为强的缘故。至于老年入,

由于机能减退,体质衰弱,临床往往以虚证较为多见且不易恢复,如骨折的愈合,老年

人远较少年或成年人为慢。为了进一步说明体质与疾病性质和转归的密切关系,兹举下

列病种以资佐证:

1.感冒:体质因素往往影响本病的性质,决定其病变类型。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流

行感冒,虽然病原体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人感染后,除一般感冒所共有的发热、恶寒,

头痛,鼻塞等症状内,可有其他不同的临床表现,若阳热素盛者,常兼口渴,尿黄,舌

红,脉数等症;阴寒体质,则兼口和不渴,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脉迟缓等症;痰

湿素盛者,可伴胸脘痞阿、咳嗽痰多、四肢困倦,或大便溏薄,苔腻,脉濡缓或。弦骨等

症,所以同是一种感冒(指病原体相同),按中医辨证,可有偏热、偏寒、挟痰、挟湿

等不同类型,这与人群中的体质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2.急性传染性肝炎:其中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的范畴,大多数患者,表现

为邪从热化的“阳黄”证,但也有少数因素体阳虚(脾肾阳虚),以致邪从而出现“阴

黄”证候;无黄疸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可有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不和,肝肾阴

亏和肝络淤阻等不同类型,尽管部分因由于病程早晚不同,但很大程度上与病人的体质

因:素有关。

3.慢性气管炎: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类型,这固然与病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

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若平素阳虚者,常呈虚寒型;平素阴虚者,多表现为肺燥型;而

年青体壮罹患本病,又多属痰热型。

4、冠心病:有人分析了本病的发病情况,有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繁,发病

时出现面红,耳热、咽燥口干,脉博加快等症(甚则一次吃数根冰棍获得缓解)中医称

之为“热痛”,临床表现这种类型心绞痛的病人,具有偏于阴虚体质的特点,所以产生

的症状有朝着“热”化方向演变的规律性;而另有些病人心绞痛发作时,与前者恰恰相

反。表现为四肢冷,出冷汗,脸色发白,脉沉细等症,这类病人具有阳虚体质的特点,

产生的症状必然向“寒”化方向演变。中医研究西苑医院周氏等在分析心绞痛的中医症候学时亦指出,呈烧灼样痛,舌苔黄,舌质暗红或红,且兼急躁,烦热症状多属“热”

呈剧烈疼痛,遇冷则发,舌质暗多伴肢冷畏冷诸症状,多属“寒”,从而有人认为:心绞

痛病人由于脏腑功能特点不同,“神经——内分泌——代谢”特点不同,个体之间存看

着差异,因而反应出来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人的

个体症状进行必要的治疗,适当调整机体反应性,调节机体内部的矛盾性是很重要的。

5,高血压病:本病一般多见于阴虚肝旺的体质,但阳虚、气虚、血虚、痰湿等体

质,间亦有之。如古人刘中风认识和治疗,见解不一。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

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张景岳强调“内伤积损”

……”故治法各有偏重,诸家定论不同,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所接触的病人体质差异性有一

定关系,事实上对中风的辨证和治疗,临床当参合患者整体状态,有从滋阴潜阳者,有

从补养元气者;有从化痰清热者等等。贵在因人制宜,末可一概而论。

[例1]季厶厶,男,49岁,西苑医院病历号16155。曾于一年前患广泛前壁心肌

梗塞。该患者除有脂胁隐痛,腹胀等患气郁结证候内,又有舌质黯,心前区刺痛彻背等

血淤症状,并长期有足心热、眩晕、耳鸣,夜寐不安,大便干等阴虚表现,以往用活血

药治疗症状时有改善,但不稳定据此证情,属肝肾阴虚、气滞血淤,予以滋肝肾,疏气

和血之法,方用加味一贯煎。北沙参,生地各18克、麦冬、川栋子、柴胡,郁金,姜黄

各12克、夜交藤、丹参,鸡血藤各30克、薄荷3克水煎服、五剂后心绞痛得以缓解,疼

痛间隔数日方发一次,程度亦明显减轻。(周文泉大夫治验)

按;本例心绞痛乃阴虚内热,热结于里而成血淤,正如王清任说:“血受寒则凝结

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膈下逐淤汤所治之症目》)淤血阻于心脉,

气血运行下畅,故发为心痛,治疗上原用活血化淤总属图标,故疗效不著,后据阴虚之

质,滋补肝肾之阴,以清其源,故合机宜。

[例2]赵厶厶,男,51岁。西苑医院病历号17159,有冠心病史六年,胸骨后闷

痛反复发作,曾用中药温痛活血之剂治疗,病情时有反复,一周来心痛加重,每日痛约

2、3次,均需含硝酸甘油片方能缓解。胸闷、多于活动后加重,畏冷、喜热饮、口

淡、纳呆、便溏、乏力腿软、脉弦细尺弱,舌苔薄白,舌质黯,以往有五更泻病史,证

属脾肯阳虚,气滞血淤,治以温通心肾,疏郁止痛。括蒌30克,薤白、半夏15克、川

芎、良姜、毕拔12克、党参、茯苓、丹参30克、桂枝,附片(先煎)10克,乳没、延胡

面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3剂后心绞痛停止发作,其他症状亦轻,唯感胸闷,腹胀

予前方加四逆散舒里善后(李祥国大夫治验)

按:命火衰微,阳气虚损则致寒凝。寒客于脉可致脉缩卷“缩卷则脉绌急,绌急则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显然命火不充可损及心阳引起心痛,因

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提出了血液“凝涩者,致气以温之”的治疗原则。本例属阳

虚寒痛,故在宣痹通阳的基础上复加附子温补脾肾而收到较好疗效。

又按‘前述二例均为冠心病心绞痛,但一从热化,一从寒化,其临床表现则判然有

别,充分说明素体“阴虚”,“阳虚”与证候类型有着内在联系,而治疗时由于抓住机

体本质,则疗效显著提高。

[例3]袁厶厶,女,63岁。,977年10月20日由家属背来门诊。恶寒一周,初伴头

昏腰痛,清涕喷嚏,咳嗽泡痰。服中药按感冒及杏苏合剂,精神锐减,恶寒更甚,入时

恍惚,心悸怔忡,不思纳谷,两目喜闭,昼夜欲寐,卧喜厚被,形体倦缩,寐不安神。

视其面谷萎顿,目睛少神,时方深秋,已着冬装,身不觉暖,肢厥如冰。发病至今,终

无发热,亦无吐利,脉象细弱,舌淡苔白,阳虚感冒,所谓少阴仍寒是也。急当温阳解

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子。麻黄3克,制附子9克,细辛4.5克、嘱三药分包,先熬附子

一小时,次入麻黄去上沫,再入细辛。服药二剂,身已觉暖,恶寒减轻,精神稍好,渐

思饮食,卧能安神。清涕、喷嚏、腰痛已除,然四肢未温,脉仍退弱,致用四逆汤煦肾

阳。二剂后身不恶寒,四肢转温,复因咳嗽,泡痰量多,乃于四逆汤中加入细辛、柯

子(因五味子缺代之)法半夏等散寒敛肺蠲饮之品,终建全功。(《成都中医学院报,

197S年2期》)

按:平素阳虚,又值花甲已过,肾阳亏乏,御邪力薄,以致感寒之后易犯少阴,而

成太阳少阴两感之证,由此观之,病之演变及性质每由体质而言,询不诬也。

[例4]陈席珍,位中堂董。素体液亏无苔,花甲之年倒帐折阅,郁气不舒,肝失

调畅。丙午夏、温病、身热、有汗不解、舌红而绛。余一诊即疏清散,且顾胃津,如连

翘、黑山枝、竹茹、花粉、郁金、桔梗、知山、石斛,竹叶、芦根之属,温邪郁火交

蒸、病势不衰,,陈素信乩方,云系花甲之外,元阳大亏,若再投凉剂必致生机骤绝。乩

示附子理中汤,首味高丽参,炮姜、附子均重用。聿陈未服,至三候,遍发黑紫斑,始

显温热明征。热恋阴伤,舌至绛紫而干。予六剂化斑清气营,继以甘凉频投,至四候热

退净而愈。信乩方者从此打消,亦然险矣(《周小农医案》)’

按:素体阴虚而病温热,最易伤津动液,邪陷营血,此案初诊用清解兼顾冒津。未

能阻止病势发展。另医误疏高年元阳大亏,拟附子理中汤,幸病者未服。至三候,遍体

体发紫黑斑,舌绛紫而干,温邪入营,热象暴露无遗,服大剂化斑汤后,热清毒解,始

化险为夷。体质与病邪传变,病情转归和治疗的密切关系,于此可见,又此案当与前案

比观,更能深化对体质差异的认识。

体质与辨证

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关于体质与辨证的关系.在《内经》中就予以高度重视。《素问·经脉别论篇》

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又如《素问·疏五

过论篇》说:“圣人之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晶理,问年长少,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该篇还说:“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

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显然这些内容都是与体质因素有关

的。反之如“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

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素问·征四失

论篇》)可见了解体质的情况与临床辨证的重要。不仅如此,《内经》还十分注重体质

辨证对疾病预后及生死寿天的判断,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决死生奈何?形

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患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尽伍不调者

病。”《灵枢·寿天刚柔》篇,还论述了如何通过人体形态的缓急,气血的盛衰,性格

的刚柔、体质的强弱。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协调,从而进一步推断其寿命的寿

天,指出形气与精神活动相适应者寿,不相适应者天;血气盛、充形体,皮固肉坚者

寿,若血气不能充养形体,皮疏肉脆者天,此外指出颧骨矮小,耳廓薄小寿命较短等。

主要提出“立形定气”的诊断方法,所谓“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者气胜形者

死,形胜气者危”、“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天”,强调全面分析病人“必明乎此

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其他如《内经》对人体类型的划分,也主要本着这

一精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谓“愿闻二十五人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

知内”,“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从而为辨证提供参考。

为了进一步认识体质与辨证关系,我们还有必要讨论“证”的概念。我们认为,

“证”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把病人出现的各种症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

过综合分析和归纳而得出的诊断结论,它概括了发病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确立了疾病

的部位,性质,揭示了发病机制,发展趋势,并提示了治疗方向等。可见证是多种内容

的综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方药中氏在《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指出‘中医辨证论

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

等等,无一不包括在辨证论治的范围之中,故临床辨证,须十分重视体质的内容。他对

喻嘉言在“与门人定议病式”中的一段话颇为注重.喻氏说:“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

纪若干、形之长短肥瘦若何?……”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并指出“某年者,年上

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

也;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基于上

述,方老强凋患者既往史的了解,主要是既往体质情况,即体质的强弱,如素体脾胃虚

弱,饮食稍不节即腹泻便溏,或轻常感冒伤风等等。认为体质情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

个重要依据,故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定位定性莫不与患者体质紧密联系。如在谈到从

体型、年龄,性别方面的特点未定位时说:体型消瘦,儿童或青少年,女性患者,其发

生疾病多半与肝脏有关;体型肥胖者,发病多半与脾胃有关,儿童易因饮食失节或食八

不洁物纹病,体型消瘦,矮小患者与肾有关,小儿肾气未充,老年人肾气已衰,疾病定

位应考虑肾的问题。他在刘疾病的定性上力;强调体质特点,如付阴证的定性,认为从发

病程上的特点定性,患者以老人,虚人为多,因此凡属患者发病缓,病程长,症状系属逐渐加重,尤其是老年或素体功能衰退为特点的患者,在定性上应考虑阴证,而突然发

病,尤其是小儿或青中年患者或平素体质尚壮实者,在定性上多应考虑阳证;此外如虚

证的定性要考虑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这些对于临床辨证都是不可忽略的。

.上述论识告诉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患者体质

特点,注意病人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体内阴阳矛盾的转化和发展情况,辨清寒、热、

虚,实等属性,下面再以小几的体质特点为例,借以进一步说明体质与辨证关系;前已

述及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据此张宝林氏云为:“用八钢辨证时,考虑到新生儿阴阳均

稚,病邪易于由表传里,故应多注意易见寒证,也易见热证,且以里证,虚证多见(按:

陈士铎说,“小柔之病,虚者十之九,实者十之一”;以脏腑辨证时,由于脏(阴)

腑(阳)娇嫩,特别是肺,脾、肾常显不足,故应多注意肺、脾、肾之证;以卫气营血

辨证时,由于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稚阴),卫外之力不固(稚阴),易被病邪所侵,

且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感病,辨证时应注意病邪易从卫分转气分或入营入血之证;以气

血辨证时,由于气(阳)血(阴)未定,故气不足,血不足或气血两虚的病证较易出

现。”于此叮见体质与辨证关系之一斑。叶天士对儿科痘疹的一般论述,亦值得借

鉴,他说:“凡看痘,先论儿体强弱,辨肌色,如色白多气虚、色苍多血热形象危嬴有

宿病,或渴乳肌柔白嫩者,痘必鲜明;苍黄皮粗者,色多暗晦;羸瘦病质,色燥形枯。

”(《幼科要略·痘》司·见结合体质辨证,有助于迅速地判明疾病的性质。

[例1]秦面长身瘦、禀乎木火之形,气阻脘中,食少碍痛,胃口为逆,乃气

火独炽之象,忌用燥热劫津,治以平肝和胃。

降香,郁金,山枝、桔江,枇把叶、苏子、川贝母、姜皮《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按;观察人之形态,是古人划分体质类型的主要方法之一。面长形瘦,禀乎木火之

形,所以肝木素旺,易犯中土,出现胁痛、纳少、呕逆等症、治以平肝和胃、降逆宣

痹。不宜燥热劫津之品,因木火素旺故也。

[例2]张脉小弱,是阳虚体质,由郁勃内动少阳木火。

木犯太阴脾土,遂至寝食不适,法当补土泄木。

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半夏一钱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广皮一钱丹皮三钱.桑叶一钱

姜一钱枣二钱

(引《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按;阳虚气弱体质,虽因郁怒伤肝、木火内动而犯睥土,用药亦不宜苦寒直折。方

用六君健脾以实土,复加桑叶、丹皮凉肝以泄木,标本兼顾,而犹于注重体质也。

[例3]孙形体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理烦治剧,曲运神机、都

是伤阳之助,温养有情,裁培生气,即古圣春夏养阳,不与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龙丸(《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按:形体丰溢、脉来微小,有余外,不足手内,乃阳虚体质、再加理烦治剧,曲运

神机,阳气愈伤!与外感实证迥别,故治以温养培补体质,此治病求本是也。

又按,[例2],[例3]均点出阳虚之体脉来微小、是以脉象合参体质诊断为依

据,“外似有余,内实不足”是刘阳虚体质形态的概括,这些均为叶氏辨证手眼,不可不察。

[例4]钱壮年肌柔色暗;脉小澹涩,每食过不肯运化,食冷物脐上即痛,色

脉参合病象,是胃阳不旺、浊阴易聚,医治腑阳宜通,自有效验。

良姜草果江豆蔻厚补生香附

乌药(《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按:本例辨证为“胃阳不旺,浊阴易聚”而用温通府阳之法,亦是根据临床见证,

参合“肌柔色黯”等体质特点推断病机,从而确立诊断和治疗法则的。

二,临床体质分型的依据和设计

(一)体质分型的依据

人是一个整体,对人的体质的判断也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全面审察其神、色,

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

综合分析,观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1、关于体态观察:人体是内外统一的,中医脏象学说认为内在五脏与形体有着配

属关系,因而观察形体的强弱肥瘦,可以测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盛衰等。“有诸内必形

诸外”,五脏强壮的,外形也一般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充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等,是强壮的征象;骨骆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弱,皮肤枯燥等,是衰弱的表现。此

外还要注要观察目光是否有神,语言是否响亮,耳听是否清楚,举动是否灵活等。

总之,观察皮肤之滑涩,可知津液的盛衰;腠理的疏密,可知营卫之强弱;肉之坚

软,可知胃气的虚实、筋之枯荣,可知肝血的盈亏;骨之大小,可知肾气的强弱。形壮

能食,是睥胃强壮;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

气虚弱;瘦入肉消著骨,为气液干枯。

2、关于形神结合;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人的精

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常能显示出体质的强弱。《四诊决微》说:“天气由脏发,色随气

华。”神色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体质健康的人,五脏无偏胜,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必然精神健旺,气色明润可喜。反之非正常体质,必然反映不同气色。

3,关于舌脉合参:诊察舌脉在分辨体质的差异性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阳虚多

舌胖、淤血多舌紫等,察舌宜与舌的部位、舌质、舌苔等全面观察。诊脉时应注意身驱

向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小的人脉常微弱;肥

盛的人脉常沉等。另外,还需注意人的不同地理坏境对脉象的影响、张石顾说:“江

南人元气薄,所以脉多不实。西北人习惯风寒,内外坚固,所以脉多沉实。滇粤人表里

疏,所以脉多微数,按之少实。”

4、性格类型及饮食习惯;一般说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性格类型或精神状态,故中医十分注意人的身心关系,它的特异性还有待临床不断观察。在饮食习惯上,癖嗜酒茶

的多为痰湿之体、喜食辛辣多为阴虚之体等。

关于成因,一种体质的形成必有一定或多方面的原因,或由先天禀腻、家族遗传、

或由于某病之后,或因饮食习惯等,已在前面谈过,此处从略。

5,体质的辨证是其他辨证紧密相连的。就八纲而言,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都

属于虚,湿热质、淤血质都属于实,阳虚质为寒、阴虚质为热等。

6、临床体质分型参照中医辨证论治实践经验必以形证脉色为依据,以临床机能变

化为主的这些必定具有微观的代谢、机能上和结构上的特殊依据,有待今后中医,西

医、西学中三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从临床到实践不断积累资料进行论证。现作者根据中

医基本理论结合对102例临床体质的调查,本着执简驭繁符合实用的精神,提出七种临

床体质分型设计,以供临床参考。

(一)正常质

体形:肥瘦匀称、健壮。

头面部:发盛长色黑,面色红润。

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些人稍白、稍黑、为个体特征差异,亦属正常。

目部:目光有神,精采内含。

鼻部,鼻色明润,臭觉通利。

口咽部:口和,唇红润。

肢体:转劲有力、耐受寒热。

脉象:从客和缓、节律一致。

舌苔:舌质淡红、润泽、披薄苔。

性格:平和,开朗。

饮食,胃纳佳。

二便:大小便正常。

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摄得宜。

临床特点:少有疾病,病后乃愈。多见于经常锻练,劳动者及发育正常之健康男女。

病理转归:得病多属外感,暴病多见于腑实热证。

用药忌宜: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一般忌恣补。

(二)阴虚质

体形:多见瘦长。

头面部: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面部烘热感。

肤色;苍赤

目部:巩膜红丝较多,或见暗浊,及眼有干涩感,视物花,目眦多等。

鼻部:微干,或有鼻血。

口咽部:口燥咽干,多喜饮冷唇红微干。

肢体:肢体多有怕热感,或手足心热。

脉象:脉细弦或数。

舌苔:舌红少苔,或无苔,或见色裂纹。

性格;多急躁。易怒。

饮食:一般多喜偏冷。

二便:大便偏于或秘结,小便短赤。

成因:禀赋本薄、或久病,失血,纵欲伤精,积劳,阴营暗耗。

临床特点,多见热性病,失血、咽痛声嘶,耳鸣,楚遗、盗汗等。

病理转归,易化热伤阴。动火生风。

用药宜忌:宜滋阴降火,忌辛香燥热。

(三)阳虚质

体形:多见于肥胖体形。

头面部:毛发易落,面色少华,晄白。

肤色:柔白。

目部:清彻貌,或目胞色晦暗。

鼻部:鼻头冷或色微青。

口咽部:口淡,唇部淡红。

肢体:形寒,肢末欠温、倦怠。背部或脘部怕冷。

脉象:沉细无力。

舌苔:舌质淡,或浮胖娇嫩,边有齿印,苔自。

性格多沉静,内向。

饮食:多喜偏热食物。

二便:大便溏,小便清长。

成因:先天禀赋不充,或后天阳气受戕。

临床特点:畏寒、腰酸,早泄、尿后余溺,女子宫寒不孕,

病理转归:易从寒化,伤阳。

用药宜忌;忌温补助阳,忌苦寒克伐。

(四)痰湿质

体形:多肥胖丰溢(或昔肥今瘦)。

头面部:面色淡黄而暗。

肤色:白滑。

目部:或见目胞下鲜明。

鼻部;色微黑。

口咽部:口粘腻或甜。

肢体:肢体不爽或身重。

脉象:脉濡或滑。

舌苔;苔多腻,或苔面罩一层粘液,或常见灰黑。

性格:急躁或偏静,似无特异。

饮食:嗜酒、茶,恣肥甘。

二便: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成因:阳气素虚,脾弱不运。

临床特点:中脘痞闷,头昏不爽,带浊淋漓,病易缠绵。

病理转归,易伤阳气,易病痰饮肿胀。

用药宜忌:宜健脾芳化,忌阴柔粘滞。

(五)湿热质

体形;肥瘦均见,似无特异。

头面部:面垢滞或有油亮;或易生痤沧粉刺。

肤色:偏黄。

目部:眼筋红黄。

鼻部;鼻部有油泽,鼻孔微干。

口咽部;口干微苦。

肢体:烦愧懈怠,或怕热。

脉象:多见滑数。

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性格;多急躁易怒。

饮食;多喜食甘肥厚味,炙烤。

二便: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

成因;七情郁抑,伤及肝胆,饮食劳倦损及脾胃,嗜酒肉感受湿热。

临床特点:多见发痈疽疮疡,或带下色黄稠臭腥,或小便时痛,或酿为黄疸。

病理转归:化热化火。

用药宜忌:宜清热利湿,忌恣补厚腻。

(六)气虚质

体形;胖、瘦人均有,瘦人为多。

头面部;毛发不华,面色偏黄或晄白。

肤色:黄

目部;目光少神。

鼻部:色淡黄。

口咽部:口淡、唇色少华。

肢体;易疲乏无力,寒热耐受力差,尤不耐寒。

脉象:虚缓。

舌苔:舌淡红,边有齿印。

性格,一般喜静.懒言。

饮食:食减不化,或喜食甜。

二便,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干结,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

成因:先天本弱,脾胃内伤,或久病暴病之后。

临床特点:气短,动则心悸,出汗,或有脏器下垂,月经淡少。

病理转归:易成虚损。

用药宜忌;宜补气健脾,忌苦寒克伐。

(七)淤血质

体形:多见于瘦人。

头面部:发易脱落,面黧色或面颊部见红丝赤缕。

肤色:偏暗滞,或见红点,斑痕,或肌肤甲错。

目部:眼框暗黑,或白珠见青紫,红筋浮起,在红筋末点有淤点、形如针尖大小。

鼻部:暗滞。

口咽部:口干,口唇淡暗或紫。

肢体c对冷热耐受一般,无特殊,伴有疼痛时,可见红斑结节。

脉象:弦或沉,细涩或结代。

舌苔:舌质青紫或暗或舌边青,舌边有点状或片状淤点,舌下静脉曲张。

性格:易急躁或无特异性。

饮食:无特殊。

二便:无特殊。

成因:外伤、出血、或受寒受热,长期精神抑郁或大病八络。

临床特点;疼痛,肿块、月经不调等。

痛理转归:易为症瘕积聚,失血。

用药宜忌:宜疏利气血、一般忌补涩。

值得指出,上述分型是模式性的,临床所见往往不是单一的类型,故不可刻板地对

待。

附:102例临床体质类型调查报告

一、接受调查对象:本文102例均为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门诊或住院病员。其中包括

心血管门诊14例,妇科门诊14例,五官科门诊17例,气功科门诊14例,小儿科门诊17例

及一病区12例,六病区14例。

二,一般情况:102例中,男性57例,女性55例;年龄最小10月,最大79岁,其中

阴虚质28例;阳虚质24例(包括阳虚兼淤血质10例),气虚质12例,痰湿质6例,湿

热质8例;淤血质10例,阴阳两虚质11例,正常质3例。

三、资料分析;

(一)102例中,以阴虚质及阳虚最多,占32/102。但体质类型往往不是单一的

如阳虚兼有淤血,则既有阳虚质表现,又有淤血质的表现;阴阳两虚质,则可表现为上

热下寒,或其他阴虚质、阳虚质的情况。其他如阳虚兼见气虚,气虚伴有阳虚,痰湿伴

见阳虚,湿热兼有阴虚等,可见对体质分类只是模式性的,未可执一而偏。

(二)体质分型与体形肥瘦的关系(表1)











┌────┬───┬───────┬───┬────┬───┬───┬───┬───┬───┐

│淤│阴│阳虚│痰│温│气│淤│阴两│正│总│

││├───┬───┤│││││││

││虚│单纯│阳虚兼│湿│热│虚│血│阳虚│常│计│

│││阳虚│血淤││││││││

├────┼───┼───┼───┼───┼────┼───┼───┼───┼───┼───┤

│胖│4│9│1│4│/│2│2│1││23│

├────┼───┼───┼───┼───┼────┼───┼───┼───┼───┼───┤

│瘦│14│1│7│1│5│6│5│2│1│48│

├────┼───┼───┼───┼───┼────┼───┼───┼───┼───┼───┤

│适中│10│4│2│l│3│4│3│8│2│37│

├────┼───┼───┼───┼───┼────┼───┼───┼───┼───┼───┤

│合计│28│14│10│6│8│12│10│11│3│102│

└────┴───┴───┴───┴───┴────┴───┴───┴───┴───┴───┘

注:102例中,记录身长,体重者72例,余28例为目测,本表胖,瘦、适中三种体

形的划分标准是:幼儿体重按下列公式计算:正常体重’年龄x2+8;成人体重,标

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与标准体重相差±10%算正常(适中),体重

超过20%为肥胖,不足相差20%以上为体瘦。

1,从本表看出,阴虚质,体瘦者14/28例,肥胖者4/26例(4例中尚有1例

原属阳虚体质后转化为阴虚体质);湿热质者6/9例,表明阴虚质,湿热质以瘦人居多。

2,单纯阳虚质肥胖者9/14例,体瘦者1/14例;痰湿质肥胖者4/6例,体瘦

者1/6例,表明单纯阳虚质及痰湿质以肥胖体形居多,符合肥人多为阳虚,痰湿,瘦

人多阴虚,湿热的论点。

8,淤血质体瘦者5/10例,阳虚兼淤血质表现的体瘦者7/10例,而肥胖者分别

为3/10例,1/10例,表明淤血质者以体瘦居多。

(三)体质分型与年龄关系(表2)

┌───────┬───┬───┬───┬─────┬───┬───┬─────┬───┬───┐

│\\\体质丛│阴│阳│痰│气│淤│阴两│湿│正│总│

│崎fi│虚│虚│湿│虚│血│阳虚│热│常│计│

│││││││││││

├───────┼───┼───┼───┼─────┼───┼───┼─────┼───┼───┤

│<5岁│1│││2│││2││5│

├───────┼───┼───┼───┼─────┼───┼───┼─────┼───┼───┤

│6一“岁│r│││6│││││13│

├───────┼───┼───┼───┼─────┼───┼───┼─────┼───┼───┤

│16~30岁│9│4│1││2││1│1│21│

││,│││││││││

├───────┼───┼───┼───┼─────┼───┼───┼─────┼───┼───┤

│31一45岁│4│8│2│2│4│2│4│1│77│

├───────┼───┼───┼───┼─────┼───┼───┼─────┼───┼───┤

│40~60岁│5│11│3│2│4│6│1│1│33│

├───────┼───┼───┼───┼─────┼───┼───┼─────┼───┼───┤

│>60│2│1│││││││3│

├───────┼───┼───┼───┼─────┼───┼───┼─────┼───┼───┤

│合计│28│24│6│12│10│11│8│3│102│

└───────┴───┴───┴───┴─────┴───┴───┴─────┴───┴───┘

本表说明阴虚质以青中年居多(20/28)例,阳虚质以中,老年居多(12/14例),

淤血质以中,老年居多(8/10例)而<5岁6岁15岁两年龄组未见,似与儿童生机

活泼旺盛气血流畅有关。

(四)体质分型与男女性别的关系(表3)

┌──────┬───┬───┬───┬───┬───┬────┬───┬───┬───┐

│飞《》型│阴│阳│痰│湿│气│淤│阴两│正│总│

│别\\\│虚│虚│湿│热│虚│.血│阳虚│常│计│

├──────┼───┼───┼───┼───┼───┼────┼───┼───┼───┤

│男│15│13│5│4│6│6│6│2│57│

├──────┼───┼───┼───┼───┼───┼────┼───┼───┼───┤

│女│13│11│1│4│6│4│5│1│45│

├──────┼───┼───┼───┼───┼───┼────┼───┼───┼───┤

│合计│28│24│6│8│12│土0│11│3│102│

└──────┴───┴───┴───┴───┴───┴────┴───┴───┴───┘

本表看出痰湿质男性6/6,女性1/6例,以男性居多,以与男性饮酒,恣饮bF

汤等生活习惯有关,由于例数较少,其他型尚未见明显差异。

(五)体质分型与性格的关系(表4)

┌──────┬──────┬─────────┬───┬─────┬──────┬───────┬─────┬───────┬────┐

││││││││阴两│││

│沽器≤│阴虚│阳虚│痰湿│湿热│淤血│气虚││正常││

││││││││阳虚││总计│

│├───┬──┼────┬────┼─┬─┼──┬──┼──┬───┼────┬──┼──┬──┼────┬──┤│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l│:│'',’│、│、│,--│、│’│±│h--│耳,│、│’│,,-│㈡││

├──────┤│││││││││││││││├────┤

│急躁│9│3│3│5│4││3│3│3│1││l│土│l│1││38│

├──────┤│││││││││││││││├────┤

││h│’峭│---│h{│、│、│、''-│---│--,│h│㈡│9│-│、--│、,│‘h││

│抑郁│土│3│2│2││││1││l││││3│││]3│

││h,、│、│9--│h│-│、│,,│h│、│,_,│、│、││、--││││

││││││││││││││’││-│-││

├──────┤│││││││││││││││├────┤

│开朗│1│2││3││1│││2│1│││3│l│1│土│工6│

││_│、,│,’,1│---│-│h│---│㈡│—,│、│、9^│、,│’、│、│、│h││

├──────┤│││││││││││││││├────┤

│内向│l│2│8│1│土││l││1│2│l│2│2││││22│

├──────┤│││││││││││││││├────┤

││,户│—│曰u1│、--│畸│、│、│,㈡│干’│、│一│,L│、│’│’9│、││

│合计│12│10│13│1l│5│1│4│4│6│5│1│3│6│5│2│土│89│

└──────┴───┴──┴────┴────┴─┴─┴──┴──┴──┴───┴────┴──┴──┴──┴────┴──┴────┘

注(1)阴虚28例,其中有6例儿童,性格特点难以确定故未列入统计;

(2)气虚12例,其中有3例儿童,性格特点难以确定未列入统计。

1,列入统计的89例,扣,急躁及抑郁性格者共51例占67%,反映了情绪对体质的影响;

2、本表明男性以急躁为多(24/38)女性以抑郁为多,(10/13),但这仅就急

躁与抑郁相比较而言+体现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的实践性,而另一方面从开朗

的16例来看,女性为9/16,男性为7/16,虽不能就此说明女性比男性格开朗,但提

不女性性格中开朗者亦不少。作者在这次调查中,除在其他科室对女性性格留意考察外,

开到妇科门诊进行观察。发现女性患者中,单纯以“气郁质”出现的未见,只是部分患

者在不同体质分型中,表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不能构成—种体质类型,说明,时

代不同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及文化修养的提高,长期精神抑郁者已为数不多,因而临床之际当分别不同妇女的情况而论。

(六)体质分型与疾病的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体质与发病有关,或者某些疾病给本质带来影响,这次调查也说明这

一点、如阴虚质的患病史多为猩红热、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尿血,慢性咽炎、葡萄脐

化疗。肝炎后期、月经过多、遗精等;而淤血质病人,多为闭经、肿瘤、冠心病、肺心

病,高血压脑血栓形成,某些手术后或有外伤史,出血史等;湿热质病人多有皮肤座

疮,疖肿,湿疹,脚癣等,有的是肝炎或宫颈糜烂患者。

(七)体质分型与转化的关系

前已述及,人的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阳虚质可能变为阴虚质,而阴虚质可转

变为阳虚质等,如调查所见,王厶,女,57岁,原来一直体胖阳虚,后因得风湿性关节

炎,长期服用一种民间偏方,以致鼻出血,胃中有烧灼感,口干,小便短少,甚则尿

血,近几年来一直咽痛,口干,喜食生冷食物;肤色苍、舌红少苔,脉弦滑有力,目红

有丝,若吃温补药就难受,显系由阳虚转为阴虚。

(八)体质分型与用药宜忌的关系

调查所见,除前术阴虚吃温补药有不适反应外,湿热质亦有病人及应,服了黄芪等

温补剂,感到胸闷不适,觉得服二妙丸,当归占痛丸或黄芩,大黄等药舒服,大便保持

通畅好,一但大便偏干或便秘就不适;而阳虚质有一病人谈到,今年57岁,素有五更泻

史,后因病医生用三黄,以致腹泻一日十余次,后形成腹泻二十多年,有次他得痢疾,

服了白头翁汤,腹痛下痢更甚。此例与前湿热质病例比观,成了先明的对照,有关体质

与用药宜忌的问题,我们这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注;

(1)王琦、盛增秀:略论辨证论治的再提高

《新医药学杂志》(11)1977、

(2)《石室秘录》

(3)中医杂志(4)1980

(4)广东中医学院主编《中医诊断学》

(5)《张氏医通》



体质与治疗

中医治病,常以患者的体质情况作为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内经》对此论述颇

详。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更有阐发,如朱

丹溪《局方发挥》说:“血气有浅深,形志有苦乐,肌肤有厚薄,能毒可否,标本有先

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

较分毫,议方治疗,责乎适中,”又《格致余论》曰:“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

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

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徐灵胎更明确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

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入各殊,或身体有强弱,质性

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

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缓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

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体质回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①盖人之虚实寒热

各有不齐,所以病虽相同,治当分类。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应因人而施。方药中氏

在诊疗工作中,从患者体质出发总结了脏腑寒热补泻用药的一般规律,颇资临床参

考,兹将其主要论点归纳如下:肝(胆)疾病的治疗,泻肝多用于青壮年,平素体质较

强者;柔肝,平肝多用于素体阴虚,有失血,失精史者,温肝用于素体阳虚者,清胆用

于素体湿热偏胜者,温胆用于肥胖体型素体气虚痰盛者;温脾(胃)多用于素体阳虚及

老年患者;清胃多用于素体壮实或属阴虚者。泻胃多用于发病起急,素体壮实者,滋肾

多用于青壮年患者有失血,失精史者,温肾、壮阳多用于阳虚或年老患者,养心多用于

青中年患者,素体阴素者;宣肺多用于素体壮实,此次发病急,与外感风寒96显相关

者,润肺多用于儿童、青少年,壮年素体阴虚者,温肺多用于素体气阳虚,病程较长

者,祛痰多用于广义的痰饮疾病,例如肥胖体型以眩晕为主等症。②综观上述历代各家

这种区别不同体质进行治疗的观点(治疗个体化),正是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的特点,兹分以下几个方面,详加说明。

.(一)因人施冶

l,禀赋强弱:人体素质有强弱之异,有偏寒偏热之殊,因此临证治病,必须结合

患者平素体质而治,如章虚谷说:“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若受寒湿之

邪,非姜附参苓不能去,若湿热亦必粘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若过凉则湿闭而阳更

困矣。面苍阳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与阳虚治法正相反

也”③叶天士说得为透彻:“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

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律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

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

而往也。”④近人沈绍九也说:“寒凉治温病应中病即止,对病人体质情况更要注意,

如素为阳虚,用药不可太凉。”⑤这些都是根据病人体质特点和邪正消长情况而制订的

相应治疗方法。在这方面,《伤寒论》更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如指出淋家、疮家,衄

家、亡血家、汗家都不可汗发,就是因为这些患者体质偏虚,即使减受外邪,治法也当

别论。联系临床实际,例如对虚人感冒的治疗,在方药应用上不同于常人感冒。按一

般治法,宜解表祛邪,但虚人感冒,单纯解表祛邪,难免犯虚虚之戒,而邪必不除。治

当扶正解表,标木兼顾。气虚者宜益气解表,用人参败毒散或参苏饮,甚或补中益气

汤;血虚者宜养血解表,用七味葱白饮,或四物汤加荆防之类,阴虚者宜滋阴解表,用加减萎蕤汤;阳虚者宜温阳解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再造敞。又如温病发展过程中,

当邪入气分,出现阳明腑实证,按一般治法,当苦寒攻下,若遇阴虚体质患者,末便专

用承气,恐下后阴分更伤,其病盖甚,宜寓泻于补,增水行舟,方如增液汤,或增液承

气汤之类。《温病条辨》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

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台凋

胃承气汤微和之。”即是为体虚之当下者而设。总之临证治病,必须市度患者的体质,

权衡强弱而治,做到“因人制宜”,“形气不同,处方施治有异”,决不能众人之病,

等量齐观,一概而治也。

[例1]范父母弱证早丧,禀质不克充旺,年二十来娶,见病已是损怯,此寒

遇劳而发,即内经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下部无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

骨矣。且下无之损,必累八脉,此医药走补无用。

鹿茸,杞子,归身,巴戟,沙苑、获苓、舶茴香、羊肉胶丸(则《临指南医案,虚劳》)

按:此例因双亲弱症早天,弱冠之年本值风华正茂之期,终因禀赋怯弱而成虚劳、

不无与家族史有关,观其用药重在补先天,培根源,并用羊肉胶丸乃“情不是补之以味也。”

[例2]万诊脉数,左略大,右腰牵绊足痿,五更盗汗即醒,有梦情欲则遗,

自病半年,脊椎六七节骨形凸出,自述书斋坐卧受湿,若六淫致病,新邪自解,验色脉

推病,是先天禀赋原怯,未经充旺,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筋骨间

签,内应精血之损伤也。

人参一钱,鹿茸二钱,杞子炒黑三钱,当归一钱,舶茴香炒黑一钱、紫衣胡桃肉二

枚,生雄羊内肾二枚(《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按:筋骨间病,多责之肝肾,盖肝主筋,肾主骨故也,患者先天禀赋怯弱,先天

者,下元肾精是也,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充,肝血不足,筋骨失却濡养,是

以足为之萎,脊推为之变形;又腰为肾之外腑,肾虚则右腰牵绊,无如有梦而遗,肾精

更形愈耗,致奇经八脉咸失所养,乏运用之力。先天既形不足,故以参、茸杞、归、

胡桃、羊肾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元气,滋填肾精,俾精能生血,充髓筋骨得养,病可渐愈。

[例8]张祥丰,住沪南。其小主某君素体甚弱,伏暑留恋。乙已七月,由寒热

起,邀李君淡平诊治,服药数旬,寒热轻而不退。嗣至十一月初,来延余诊。脉数右濡

而虚,舌红苔薄,天寒复被,卧而不起。其姑两人,长斋如素。说起途日胸前已发白

瘩。予拟察看,初皆以天寒辞,后设法展被角,点烛细观,皆枯燥如石灰,毫无晶光。

举家询问顺逆,以忌款巳见,属另谋高入。疏方藿山石斛;沙参,天冬,生甘草、芦

根。青蒿、荷花霉,野蔷薇、露、滋气液而透蕴邪。张复延李君,投人参白虎汤,不应

而危。按虚人伏邪,宣泄不效,早佐甘润,邪或早日托出,如宣泄燥湿,气液一伤,必

成败症。(《周小农医案》)

按:体弱而病伏,正虚无托邪主力,前医治疗,又来兼顾抹正,致病势缠绵,刻下皆枯燥如石灰,毫无晶光,是气阴枯竭之象,而成败症,该例的治疗经过,启示临证治

病,必须细审患者体质,不可单纯着眼病邪一面而忽视正气,免致值事,读此案,当引

以为鉴也。

[例4]戈xx,女,12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

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动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减觉目搐

而痛,因于休学。在沪治疗一个时期无效。切其脉虚软,面色咣白,目白睛过白,大便

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餐不过半两许。凭证参脉,系脾胃衰弱,化源不充,方用资生丸

以培补后天之本:人参,白术各45克,茯苓,山药,莲子、陈皮、麦芽,神曲各30克,

苡仁,芡实,扁豆,山查,砂仁各28克,桔梗,藿香,甘草各15克,白豆扣12克,川连

6克、上药共为粗未,·每服6克,煎二次,合一处,午,晚后一小时左右各服一次。服

20日后,即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三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

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岳美中教授治验)

按:患者体质素弱,先后天俱虚,五脏之精不能上注于目而影响视力,治疗致力于

调理脾胃以培后天之本,服药一月,不惟全身体质状态改善,不治目疾,而视力自复,

体现了中医治病重体质的整体观念。

2、年龄长幼:如前所述,人体气血及内脏盛衰和生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

生不同变化,从而影响对致病因子的反应能力,所以年龄长幼与治疗关系密切。《本草

纲目》序例第一卷神农本草经名老例说:“凡人少长者,其气血有盛壮衰三等,……”故

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于壮老之时皆须别处,决不可忽。”《温疫论》也

说:“老年营卫祜涩,儿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其捷,其势渤然,

但得邪气一退,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这种区别不同年龄进行治疗的

观点,是很辩证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少年、成年、老年、由于体质情况有异,在“辩

证施治”原则前提下,对具体立法,处方、用药应有所区别,以小儿为例,因属“稚阴

稚阳”之体,故不论在用温热或苦寒之剂时,均应中病即止,盖苦寒之品毕竟易伐小儿

生生之气,辛热之属则易损真阴,所以前人谆谆告戒说:“治热当令热去而不冷,治冷

当令冷去而不热。”确为经验之谈。再则,新生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当其感邪罹病之

时,治疗上应照顾体质因素,在祛邪同时,不忘扶正。如天津市儿童医院单用中药治疗

新生儿肺炎137例,87.8%患儿在二周痊愈,分析其所用肺炎I号Ⅱ号处方,均有气阴

双补的生脉散,寓扶正于祛邪之中,获得良效①。说明结合新生儿的体质特点而治是很

有必要的。又如老年人大多肾气已衰,中气虚乏,既易受邪致病,而既病之后,多见虚

证,或虎中夹实,因此治病用药尤须审慎,《寿亲养老新书》曰:“常见世人治高年之

人疾患,将同年少,乱投汤药,妄行针炙,以功其疾,务欲速愈,殊不知上寿之人,血

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疾易攻,至于视听不致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身体

劳倦,头目昏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不顺

治之,紧用针药,务求痊瘥,往往因此别致危殆,且攻病之药,或吐或汗,或解或利,缘衰者之人,不同年少,真气壮盛,虽汗吐转利,来至危困;其老弱之人,若汗之则阳气

泄,吐之则胃气逆,泻之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养老之大忌也。大体者人药饵,止是

扶持之法,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之,不可用市肆赎买,它人惠送,

不知方眯。及狼虎之药与之服饵,切宜审详。若身有宿疾,或时发动,则随其疾状,用

中和汤药调顺,三朝五日,自然无事,然后调停饮食,依食医之法,随食性变,馔治

之,此最为良也;”此从老年的生理、病理特点,联系列治病用药之宜忌,分析详尽,

示人轨范。,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老年疾病的论治亦十分注重老年人的体历特点。如他认

为,六旬以后主要为下元肾衰,.如谓“男子向老,下元先亏”、“高年水亏”、“高年

下焦阴弱”等;因此在治疗上很重视调补肾阴。肾阳,又因“下元之损,必累八脉”

故尤善用调补奇经法获效,他对老年病的治疗,总的精神是:审体质,保真元、’慎劫

夺。指出高年阳虚,液枯,不可过清过消,妄汗妄下,“泄气锋芒之药,施于阴阳两损

之体,最宜斟酌”这些,见解和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

岳美中氏继承和阐发了前贤的论点,结合亲身经验,提出治疗老年病要注意老年人

特点,“细观察、勤分析、慎下药、常总结”认为了解老人素质寒热虚实之偏,饮食喜

暖喜凉,喜酸喜咸,对于施治均有参考价值。老年人生理机能衰减,感冒可“祛邪扶

正”并行,如用补中益气丸二,三钱加苏叶一钱同服。或用少量参苏饮,有动辄感冒属

“里气虚馁,卫阳式微”的,用玉屏风散,小量频投,改善体质之老年病平常保养要用

“温和药”针对一定的证候才用攻剂,发散剂,不可“药过病所”,“诛伐无过”。他

还提出,治疗老年病的常用补法有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和食补六种,对临床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我们体会,对老年病的治疗,应注意引、勿过偏,攻勿太过,祛邪;卜

忘扶正,而扶正又要特别注意补脾肾,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根故也。如我们在

治疗慢性气管炎中,当其急性发作时,在祛邪的同时,常配合党参、白术,茯苓、补骨

脂、仙灵脾等扶正之晶,在缓解期,更着重扶正培元,常用肾气丸,六君子汤之类双补

脾肾,增强体质,防止或减少复发。我们曾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即在三伏期间,

给患者服用仙灵脾,北沙参、淮山药,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的补益脾肾之剂,作预防

性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老年的体质特点,从而制订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1)方xx,男,3岁,素本脾胃薄弱,忽染痢疾重症,服葛根苓连汤,黄连

汤苦寒重剂,热势顿挫,但一派虚寒脾败之象却旋然而起,遂改用附子理中汤,一剂

症情好转,再剂则烦躁不安,更医又进芍药汤,患儿药未尽剂而亡。

按:比例为方药中者师讲述,他年青学医时生得此子,暴染痢疾,但小儿乃稚阴稚

阳之体,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薄弱,终不堪寒热重剂频投致生生之气找伐而亡,诚如

万密斋如;“邪气未除正先伤,可怜嫩草不耐霜”,方老每忆及比,不胜感概系之。此

则死亡病例,完全反映了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主体。从而病情发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

变化。确后,方老治疗小儿此类疾病甚推崇庄在田《福幼篇》提出的逐寒荡惊汤及理中

地黄汤,认为在照护脾胃的基础上或以半夏泻心汤或参苓白术散加黄连亦可。

[例2]钱xx,女,4岁,形体不丰,平素喜食香甜,口腔破溃,常累月不收,

刻见口颊,牙跟各有绿豆大溃疡数处,舌中心呈苔藓样破溃,鲜红无苔,口角流涎,痛

不饮食,脉细数,尿黄便干,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治以敛阴摄阳,调其水火。处

方:元参、麦冬,生地白微各6克,鲜石斛15克,甘草3克,银花4.5克、生龙骨12克,

(先煎)白桂1,5克(捣服)连服三剂,护痛不能嚼食,嘱与藕粉汤一日数次。二治口

颊溃疡已收,龈舌之疮稍敛,口涎减少,能纳,原方继服三剂,药未服完即愈。(本病

例及按语录自《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按:本案为阴虚阳越之口疮,治法以清热养阴为主,加龙骨,肉挂收摄浮阳之火,

同时于养阴药中加一味温药,以免阴寒柔润之品郁遏脾胃之气而碍化,盖小儿正处在

“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的生长发育阶段,稚阴稚阳应受扶植,尤其稚阳是生于发

育原动力更宜维护,因此孙老治小儿阴虚之证,强调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例3]陈老人脾肾阳衰,午后幕夜,阴气用事,食纳不适、肠鸣腹胀,

时泄,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潜,阳乃复辟。

人参一钱半淡附子一钱淡干姜八分

茯苓三钱炒菟丝三钱胡芦巴一钱

(录自《临证指南医案·肿胀》)

按:人身的元气,随年龄的衰老而逐渐衰退,《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比记述详

尽。患者高年、症见食纳不适、肠鸣、腹胀,便泄,显为脾肾阳虚之躯,故用一派温补

脾肾之品。

[例4]肝风不熄,都因天热气泄,高年五液皆少,不主涵木,身中卫阳亦少拥

护,遂致麻木不仁。丹溪所云,麻属气虚,血少便艰也。苟非培养元气,徒以痰火风为

事,根本先怯,适令召风矣。议用三才汤合桑麻,滋肝养血熄风治法。

天冬地黄人参胡麻桑叶首乌

(录自《宋元明清名医类案·薛生白医案》)

按:高年五液皆少,体质本虚,水不涵木,卫阳少固,遂致麻木不仁,此是属虚之

候,若误作痰火风而涤痰清火祛风之剂,适足以虚者重虚,反招外邪乘虚而入,必致愤

事,故拟三才汤加味,专事补养元气,以图根本。

3、男女之别:妇女在生理特点上有别于男子盖妇女以肝为先天,秦天一说:”‘观

叶先生医案(指《临证指南医案》),奇经入脉固属扼要,其最重凋肝因女子以肝为先

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揭塘医话》也说:“妇女善怀而多郁

……肝经一病,则月事不调,艰于产育,气滞血燥,浸成痨瘵,妇科之症,强多由之。

刘河间②及王肯堂③均有天祭②既行,病候当究阴厥之论。凡此都说明肝与妇女病理的

密切关系,又妇女以血为主、经,妊、产育均易消耗血液,以致机体处于血分不足,气;

分偏虚的状态,因此妇女以气血病变,尤其血分诸证较为多见,基于上述,我们在妇

科临床治疗中,应特别重视调理气血和调整肝脏功能,如四物汤,八珍汤,逍遥散之类方剂,妇科病中最常用。

[例1)周xx,女,32岁,1977年5月诊,患者一月来彻夜失眠,头目晕眩,经

事愆期,常有悲伤欲哭感,双眼含泪,脉沉细无力,舌淡润苔薄白,病乃肝郁力本,肺

虚为标,以补脾制肝用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加减,一周后复诊,每夜能入睡五

小时,喜悲欲哭貌消失,后以归芍麦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调得巩固。严重失眠,基木

痊愈。(方药中老师治验)

按:肝藏魂,主疏泄,患者月来夜不交嚏,月事不调,此及肝郁为患,欲哭外貌,

脉细舌淡,又为肺虚之证,显系肝病及肺,盖妇科有青春期注重有肾,中年注重在肝,

暮年注重于脾之说,王肯堂亦谓,女子童幼年天祭,既未到之前,皆屈少阴,天祭现则

皆属厥阴,天祭既绝乃属太阴脾也,此案方老从中年妇女肝郁气滞一环着着眼而兼顾他

脏,治有根本,无怪顽固性失眠竞得速瘳也。

[例2]某,女科病多倍于男子,而胎产调经为主要,淋带瘕泄,奇脉空虚,腰背

脊膂牵掣似坠,而热气反升于上,从左而起,女人以肝为先天也,医人不晓入脉之理,

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先以震灵丹固之,每服一钱五分(《临

证指南医案淋带》)。

按:妇人胎产经常之病为男子所无,而胎产经带治疗与女子肝为先天奇经八脉有

关,叶案论述颇得女科要旨,宜潜心体会之。

4,情志苦乐:凡情志不遂而影响体质,导致疾病发生者,在治疗方面,不能单纯

依靠药物,必须以调理情志为主,如因情怀抑郁都致肝气郁结的病证,专持逍遥散之史

以疏肝解郁,常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前肾所谓“药虽逍遥,人不逍遥.亦属无功,”即

是期忌。由此可见,情志苦乐不仅影响体质,并与治疗亦密切相关。

[例]杨xx,女,42岁,午前胸腹如常,午后即显腹胀,且胀大如鼓,叩之有

声坐卧不安,痛苦万状,平素心烦易怒,大便欠畅,小便时多时少,纳呆,日仅进三两

夜不得寐,西医诊断,胃神经官能症,迭经中西医会诊无效,中医会诊,表情淡漠面晦

无泽,形体稍胖,寡言、脉沉弦,重gv有力,综上脉证、分析属虚郁气滞,脾运失权,

枢机不畅,而致升降失常,法当疏肝解郁,理气行滞,转运机枢,调其升降,以罹病日

久,宜内外并治,选用四逆散合四磨饮子化裁内服(柴胡,木香、乌药,槟啷9克,白

芍,枳壳12克,甘草6克、通花根3克,鸡矢屯30克水煎服(以莱菔子半斤、大葱(逆

根须)1斤、橙子叶半斤,生姜60克共切碎,捣烂炒热(略加白酒)布已、(分两包轮

换)外熨胸腹。经用上法治疗后频得矢气,胸腹舒畅,便下亦爽,腹满大减,再予疏肝

理气佐以利水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12克,冬瓜皮

30克,陈皮9克,鱼鳅串30克,桑皮9克,通花根18克,水煎二次服)服上方数刑,诸

证悉失,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增减用药,调理脾胃收功(《新医药学杂志》]975,7期)

按:此例及情志失调以致升降失司,气机受阻,故以疏肝理气并加外熨药,通阳宣

郁,调畅气机,使表里得和,开阖得利,枢机运转,肝腹得调,故腹胀可愈。

[例2]季老年情志不适,郁则少火变壮火,知饥脘腹不爽,口舌糜腐,心脾

营损,大火劫烁精华,肌肉日消,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但执清火苦寒,非调情志,内因郁热矣。

金石斛,连翘心、炒丹皮、经霜桑叶,川贝,茯苓,接服养心脾之营,少佐苦洚

法、人参川连、炒丹皮,白芍、小麦、茯神。(《临证指南医案·郁》。

按:恙由肝郁化火,损及心脾之营,以致精华受劫,肌肉日消,足见情志对体质的

影响。其治取法凉肝,清泄,更顾心脾之营,不仅层次井然且“惟怡,既。开爽,内起郁热

可平”数语,更为治郁金针,诚身心同治法也,

5、疾病新久:一般说来,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

虚,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痨等,患者体质大多衰弱,所以在治疗上,应根据病

程之新久,权衡邪正之消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新病以祛邪为急,久病以扶正

为主。如急性菌痢:病人大多数正气尚盛,体质未衰,此时邪毒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

疗应以祛邪为主,如用清肠止痢的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枳实导滞汤之类;相

反,慢性菌痢,病人大多数正气已虚,体质转弱,此时正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当

以扶正固本为主,如用参苓白木散,附子理中汤之类温补脾肾、或驻车丸滋阴养.血止

痢,又如传染性肝炎,急性期邪正俱盛,应以祛除病邪为要务,当清即清,当下即下,

不可犹豫,如栀子柏皮汤,菌陈蒿汤之类,迨至慢性,病人体质大多转虚,宜扶正以苹

邪,如一贯煎,补肝汤,或归芍六君子汤之类,随证选用。

[例1]陈xx,女,42岁,1977年1月6日初诊,患者于lg64年因肝功能异常,并

作“肝穿”确诊为慢性肝炎,持续未愈。近一个月米感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腰酸腿

软,小便黄,朋:功能复查;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A/G

=4.0/3,0克,谷丙转氨酶正常,患者来西苑医院治疗,视其面微赤,唇谈红稍干,脉

沉细数,舌红苔薄腻,证属肝肾阴虚,湿热内蕴,拟滋肾养肝疏肝,佐以清热利湿,用

加味一贯煎合减味三石汤(北汤参15克、麦冬、当.归,紫胡、姜黄,郁金、栀枝、川栋

子各12克,细生地、丹参、鸡血藤各30克、薄荷3克、石膏、寒水石,滑石各15克)上

方服20剂,肝区痛减,精神渐振,于2月5日肝功复查每项肝功报告正常。惟近日纳食不

香,夜寐不酣,脉沉细无力,舌微红,改改投滋肾养肝,健脾益气之剂,调理旬余而愈

(方药中老师主治)

按:方老对传染性肝炎的治疗,认为急性期当以“邪气实”亦即湿热蕴结为主要矛

盾,如传为迁慢性肝炎,病程既久,正气已虚,证之临床,多数患者湿热犹存,却多伴

头晕目眩,疲乏无力,失眠多梦,舌红、脉弦、低热等肝肾阴虚见证,方老对比辨证多

从“阴虚”入手,拟用加味一贯煎为治疗慢性肝炎的主方,对有湿热见证者,亦从病久

体虚阴伤角度,提出宜甘寒不宜苦寒的论点。木例先后三诊,始终认定“阴虚是本,湿

热是标”,处处顾护阴液,柔养肝体,而远避苦寒燥湿,故宜乎取效也。笔者目睹方者

以此对迁慢性肝炎治验者甚多,立方遣药,须从疾病新久的体质差异出发,其重要性子

此可见一斑。

仁例2]Xx,女,36岁,1958年11月因反每发作腹泻,大便含脓血及粘液,伴腹

痛,里急后重六年条而入院,病员于1952年6月开始腹泻,经大便检查找到阿米巴滋养

体,用依米丁及卡巴砷治疗后好转,1954年及1957年有类似发作,消瘦乏力,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经大便检查发观阿米巴,经钡剂灌肠检查结果,结肠未见异常,直踢

镜检查,发现有疤痕及肉芽组织增生,入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使用多种中西药治疗

无.效,体质情况,日益衰弱,病巳危殆,自1959年1月请老中医会诊,他认为病史五年

之久,已成休息痢疾,初诊之象,有阳越之险境,处方颇感棘手,如用潜阳则偏重镇,肠胃

薄弱至此,何堪下坠之品,用育阴则妨于滋润,邪毒蕴结未清,奚宜滞腻之品,用培土

补中则阻碍气运,用苦寒清泄,则化燥耗津,所谓攻补两难,左右挈时,莫此为甚。总

之,久病之虚,最当着眼,而久痢肠薄,不胜味重气厚之剂,尤当注意,思之重思之则

惟敛虚阳,养胃阴,清垢浊,疏气滞乏治,既能扶正又能祛邪,舍此鲜有良策。此症一

诊至十六诊,清肠疏垢之中,首先不伤本为前题,…所以治疗经过如清肠必须苏胃,养阴

力避滋腻,培土务去温燥,剐垢仅取轻疏之治,实则平淡顾正之法而获效。较胜于大剂

补泻之晶,即所谓“轻可去实”之意也。十六诊后,病人痊愈。

[例3]XXX,男,患严重的周期热从北京转上海第二医学院,病人每月发一次

高烧,可达40度至41度,连续4—5,有时一周余,同时伴大汗淋漓,发作后精神疲倦,

十余天才能恢复,几天后又开始一个新的发作,这样无间断地持续了七、八年之久。在

北京曾多次住院,经西医多种检查,包括二次剖腹探查,未发现肿瘤,淋巴肿大或其它

病变,经中医、西医多年的治疗仍继续发作如前,病者已七、八年不能工作,痛苦万

分,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试用中药治疗,考虑到久病气虚,以往曾用凉药未取效,而

在中药理论中有甘温能除大热法,于是用党参;黄芪为主药,渐渐加大剂量,数月后,

发作停止,继续在上海服中药数月以巩固疗效,回北京。

按:以上例均为邝安堃教授介绍治验病例;如此疑难重症从久病体虚着眼,或扶正

祛邪或甘温除热,竟一一获愈。诚非见痢止痢,见热退热可比,细观两案辨证用药,皆

启人心思,诚佳案也。

[例4]朱xX,男,18岁,1980年2月10日诊,患者发热5天,体温持续在39.5’C左

右;以病毒性感冒收住入院,经用抗菌素,激素及中药银翘散,桑菊饮,症情未得控

制,时值寒假归里,邀我会诊,诊得患者体形壮实,语言有力,面赤、口干伴有鼻衄,

苔黄,脉捐·数有力,大便三日未解,腹部微满,断为热结阳明,宜清火攻下,用白虎承

气法。

石膏20克(先煎)、知母6克、生甘草3克、

大黄10克(后下)、芒葫9克(冲)厚朴6克。

药后当晚解下硬结之便,夜间体温降至38.5。°C,次日又进一剂,腑行已畅,体温

降至37.8°C,余症悉减,惟舌见淡红稍于,唇微干,脉转细数,拟予养阴清热用增液

汤合竹叶石膏汤贰帖而愈。

按:年少体壮,温邪初受,症见高热,面亦、苔黄,腹满挺秘,显系热结在里,泻

火通便,实为得力之施,经用白虎承气,经府并治,二服而顿挫其势,诚如张子和谓:

“邪气加诸人身;速攻之可也”,二诊更以清热养阴,亦方随证转也。

[例6]尊体本阴虚,阳气并邪触发,热二十余日不解,盖阴液枯,不能作汗,邪

亦不解也。连剂养阴之后,邪少松,则大汗泄,是云行雨施,品物咸章之候,何疑其耶?但弱体,久病不解,元气愈亏,此邪稍出,大汗作,亦属接补关头,不容少懈耳,

心静则气定而神往,切不可复扰神气,致阳上升,至嘱至嘱。人参、熟地,抱茯神,天

冬,制首乌,左壮蛎(录自《宋元明清名医类案·薛生白医案》)

按:阴虚而患温热,迭进养阴之剂,正气奋与邪抗争,得大汗而邪少解,此佳象

也。又虑久病元气愈亏,虽有转机,扶正仍不容忽视,故续用三才汤加味,乘胜前进,

使上气来复,残余之病邪,得以尽扫。

6、生活优劣:主要是指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对体质的影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一

般说膏梁厚酿味积既久,多为痰湿或湿热之质;纵欲恣情,沉缅酒色,多损真阴真阳;饥

饱劳役每多脾胃致虚,有鉴于此,因而治疗上需区别对待。《灵枢.根结》篇说:“逆

顺五体者,言入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

血之多少,经终之数,余已知之关。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

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粟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回答

是:“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入者,微以徐之。。

显然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与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体质有别,治之各异。又如李东垣

所处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民体质普遍衰弱,所患疾病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

思伤脾胃或以饥饱伤脾,多属脾胃内伤,元气虚损之证,故李氏则用补中盖气汤等方

剂,每多取效。而膏梁厚之人,易积湿生痰,或痰湿内蕴(如临床上高血脂症多见形体

肥胖?嗜好肥甘,痰湿内聚清浊不分,沙氏统计高血脂症42例,其中体型胖超过标准体重

者24例,平素摄食动物脂肋量后高者约有半数。饮酒日在1~2两者12例,大多有吸烟

嗜好,全部病例缺少体育锻炼),所以对此类病人在治疗主症同时常配合化痰祛湿,或

清化湿热的药物以照顾体质特点。

[例1)俗语云膏梁无厌发疽痈,淡泊不堪生肿胀,今素有脘膈气逆呕吐,渐起肿

胀,乃太阴脾脏之阳受伤,不司鼓动运行,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

生于术茯苓广皮椒目厚朴益智仁良姜(《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案》)

按:脾为生化之源,必得水谷资助,今饮食淡泊不堪,脾胃中气渐伤,土虚木乘,

肿胀渐起扶土抑木诚为正治。

[例2]赵xx,56岁感冒咳嗽缠绵月余,痰多色白,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带

数,听诊两肺有散在的干湿罗音。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中医辨证系居邪未净,肺失清

肃,方用银翘散加减,连服四剂未效。复诊参合患者形体肥胖,平日嗜酒,具脉滑苔

腻,说明患者体质属于痰湿偏重,故用二陈汤加泽泻以祛湿化痰,复入枳棋子予以解

酒毒、服三剂,即痰少咳止。

按:本例初诊因只考虑局部炎症病变,单纯用清热化痰之剂未效。复诊结合患者体

质特点而洽,遂获良效。

7,地区差异: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人体的体质也有差异,因此中医治

病,常因地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故其邪不能伤其形,其病生手内,其治宜毒

药。”王叔和伤寒例①阐发说:“土地温凉,高下不同,拘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

帝具四方之向,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指出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对人体体质和发病的影响,以两治法亦道之而异。尽管古

人这些说法,由于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现在看来,未必尽然,但从其精神实质来

看,仍是正确的。我们在临床也体会到,地区不同,人体的体质有异,用药就大不一

样,如北方习用麻,桂之类,且剂量比较重,南方有些省份,麻、桂之用量比较轻。四

川用附子,剂量可达数两,而江渐一带,鲜有用此量者。无怪前贤早有明训。如孙思邀

说:”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

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千金耍方》)

近入张锡沌氏在论述麻黄用量时更具体指出:“如大江川南之人,其地气温暖。入之生

于其地者,其肌肤薄,麻黄至一钱可出汗,故南方出医书有麻黄不过一钱之语;至黄河

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卒;至东北三省入,因生于产寒之地,其肌肤颇强厚,须于

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发汗,此因地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如生活在高

原地区的人,由于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机在生理或病理上发生某些改变(如红细

胞增多),从而关系到发病和治疗。陈氏按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认为高原地区对肺的生

理功能有直接的影响,肺虚往往是高原病的主要矛盾,因此在防治高原疾病中补益肺气

是个关键问题,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与发病及其治疗,有一定关系。①此外,职业

分工,饮食嗜好等因素,对入的体质和发病及其治疗亦有一定关系,兹不一一缕述。

[例1)叶xx,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疖。

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半夏、厚朴黄柏橘红瓜萎实

山枝莱菔子川连竹沥姜汁丸

(《临证指南医案·痰门》)。

按:成无已指出:“医之治病,当重土地方宜”(《注解伤寒论》。喻喜言则把

“辨高卑燥湿,五方宜异”《寓意草》列为议病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案由久居南方,

湿聚生热,以致诸症由生,故用药苦辛清热并用,俾湿热两解。

[例2]曹秋霞,……”庾中移居太平州。其母年逾六旬,发热不休,面红目赤,进

以芩枝等,热仍不解,再以生地,石斛,大刑寒凉,其热更甚,彻夜不寐,汗出气喘,

症已危险,邀吾师诊之。吾师曰“治病宜察气候土宜。此处四面临江,低洼之乡,—掘地

不及三尺即有水出,阴雨日久,江雾上腾,症由湿化热,湿温症也。…内经云,:

燥胜湿,寒胜热。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进以茅术二钱、干姜一

钱、赤苓一两,苡仁一两、黄柏一钱五分、猪苓三钱、桂枝一钱,车前二钱,滑石五;

钱,必须多服尽刑,方能退热。病家囚热甚不敢服,吾师曰:热而不烦,渴而不饮,舌

苍白腻而润,脉未摸糊滞涩不利,皆湿热明征也。若再服寒凉,必致发黄,或呕吐、或下利,则不可救药矣,促而饮之,日晡时饮尽一大碗,至夭明,热退身安,即能安卧。

(余听鸿医案,湿温)

按;此案由高年易地而居,受湿化热,演为湿温重症,前医不辨,或以若寒直折或

以甘寒滋润,反致增剧,幸得余氏审证全面,抓住“治病宜察土宜”,湿热两顾,得化

险为夷。于此亦可见体质与地域方宜关系,还能能在辨证迷离之际,提供医者思考。

[例3]赵XX、男,24岁,1963年5月初次入藏,进藏后干咳少痰,咽因痛口干欲

凉饮,鼻燥而衄,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肺虚咳嗽,拟滋用清肺。

生地12克麦冬、玄参、川穴、白芍各9克

丹皮9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三剂而愈。

按:病人初次入藏,又于两秋之前,肺阴本,加上燥邪所伤,肺阴被损,不能及时

补及,虚火炎上,劫伤阳络故以生地,麦冬、玄参,丹皮养阳清热,白芍,甘草和营

化阴,薄荷剂咽,运用养阴润燥之剂,使水盛则火自熄,肺得清宁,其咳自己。

[例4]付XX、女,42岁,主诉头晕乏力,胸闷憋气,呼吸短促,食欲不振,便

软腹胀,回内地一如平人,进藏后即有上述症状出现,视其舌苔薄白,脉绍数而虚,诊

断为肺脾两虚,治以补中益气丸20丸,每服一丸,日三次,服完,症状好转。(以上两

例均陈建冲医师治验)。

按:高原低氧,肺气不足,故见头晕胸闷息短,肺虚及脾,则又纳差腹胀,方以补

中益气,培土生金,正合高原肺虚之证。

三、体质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

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性质不同或相同的疾病,由于机体在某个特定阶段,某些脏府

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受到障碍,表现了共同相似的“证”,表明“证”概括着整个反应状

态,它不是某一种或某一疾炳所独有,而是存在于多种疾病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意

义。前面所举的感冒、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冠心病等病,即使同患一种疾,由于

患病机体体质有异可出观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另一方面,即使是不同的致病子或不同

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共同点,往往出现相同或类似的病理机转和临床类

型,如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是两种疾病,但有些患者平素都是阴虚体质(肝肾阴

虚),所以均可出现眩晕、耳鸣、舌绛少津,脉弦细等阴虚肝风内动之证。上述例子,

归结起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疾病的性质和病变过程,往往取决于患病机体的体质特

征(当然与病邪的质和量亦密切相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体质与“证”关系致密,

“证”常随体质为转移,体质是产生“证”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所谓“异病同证”和

同病异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医特有的体质学说为依据的。

邝氏观察六味地黄汤只对肾性高血压摸型有效,而桂附二味只对肾上腺性高血压摸

型有效,如果给肾性摸型服桂附.二味,给肾上性摸型服六味地黄汤,则不但无降压作用,

反能促使病情恶化,死亡率高。如果病情恶化时,给肾性摸型服六味地黄汤或肾上腺性

性摸型再次服桂附二味,则病情又可获得显著改善,血压又可下降,这种结果证明;肾

性模型与肾上腺性摸型虽然都有血压升高证状,但它们的内在机制即手术后产生的内部

阴阳失调,以致出现用助阳药有.效的模型用滋阴药后反而变坏,用滋阴有效的模型,用助阳药后反恶化的现象,从中医理论看来,六味地黄丸主要是滋润,而桂附作用是助

阳,由此认为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提示二种不同的动物模型,虽然血压升高的表现相同,

但阴阳失调的本质相反,故在分别使用适当药物后病情改善,血压下降。反之,病情恶

化,血压上升,这种现象似乎与“同病异治”的理论相符合。而上海第一医学院脏象研

究组织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毒血症。红斑狼疮、冠心病、神经衰弱、

硬皮病有肾虚表现者用调补肾阴阳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得疗效,则提示了“异病同治”的原理。

(一)同病异治案

[例1]治一老人外感病,男,60岁,自诉感受风寒发病,怕冷,无汗,头痛,身

痛,鼻塞,口渴,口苦,咽干舌痛,咳嗽气喘,喉间有痰声,不能平卧,食欲不振,大

便溏泻,舌苔薄白,脉左弦右浮,先曾报桑菊花加减无效,再用小青龙汤不见效,病已

十余日,改予扶祛邪法,用参苏饮加减:党参10克苏子梗各10克,陈皮10克,半夏10

克云苓13克大枣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桔梗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6克。

服药一剂,病情人减,再剂诸症悉去。(录目《新医药学杂志》19799)

[例2]尹XX,54岁,工人。宿病劳瘵,淋疾,平素五心烦热,夜半咽干。昨晚

又增形寒恶风,身热无汗,头昏流泪,目胀喜闭,口干而苦,小便黄热,脉浮细数,舌

红无苔,’体温38.9°C阴虚之体,新感风邪,仿加减萎蕤汤二剂,玉竹24克,白薇24,

麦冬15克,豆头9克、薄荷4.5克,桑叶9克、菊花9克,排风藤24克,青蒿12克,大

豆卷四枚,甘草6克。复盛:体温已降,寒热诸症消失。因口干之味,虚羸少气,复以

竹叶石膏汤加味,养阴益气,清肃余热。

[例3]余XX,女,45岁,工人。四日前因“受凉”,形寒作冷,周身酸痛,日

来坚持工作,未予就医。晚日午后又现寒热往来,头昏目眩,咽干心烦,不欲饮食,神

倦乏力。检查;体温39°C,血色素5.2%,红血球282万,白血球21500/毫米,中性

35%。问其月事尚以时下,唯来时量多,耳鸣、目眩,心悸乏力。三夜前适值月经来潮,素平血虚,新感外邪,月信适至,外邪乘虚客于少阳,法当养血和解治之,宗柴胡

四物汤意二剂,柴勿24克、首鸟15克、黄苓2克、法夏9克、泡参15克、当归9克、川

芎45克,白芍6克、甘州6克。越二日来诊,寒热除,月经净,精神好转,它症亦减。

复现夜间下肢肌肉制痛,尿频尿急黄热,尿常规(一),白血求已正常,余热下趋膀

胱,当顺其势而导之,参入局方淋淋散,原方加减,续服二剂:柴胡12克、黄苓9克,

泡参15克、法夏6克、首鸟15克、当归12克、匀芍12克、栀子9克、茯苓15克,甘草3克。药后诸症消失,改用双补气血法,予人参养营丸,缓图善后。

[例4]李XX,女,70岁,78年3月6日初诊,近几年来,动则心悸气短,?6年

在XX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不齐”。昨日因不慎.“受凉”心悸短气加重傍晚开始恶

寒,头昏鼻塞,周身酸痛,困泛乏力,口淡不渴,无发热汗出,但测体温38.2°C,面

色惨淡,两目乏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结代,呈二联律。心脏亏虚,阴阳两损

复感外邪。法宜阴阳两补,佐以辛散祛邪,宗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主之”,予炙甘草汤与葱头汤方二剂。炙甘草15,桂枝12克,生姜12克,党参15克,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麦冬12克,胡麻仁9克,大枣8枚,淡豆豉6克,葱白3根。

药后未得汗,但恶寒身痛,头昏清涕消失,心悸气亦减,脉间有结代巳无二联律。正气

渐夏,外邪潜然而解。原方去葱豉汤加苦参24克三付,专事补心复脉。(以上三例录自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3年第2期)

[例5)邹xx,男,60岁,形瘦体弱,素易感冒,近因疲劳受凉,头项强痛,畏

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

微,两关弦虚,两尺弱,舌正苔薄白粘腻。由体虚卫阳不固,复感新凉之气,治宜调营

卫,建中气,

处方:党参6克,桂枝4.5克,白芍6克,炙甘草4.5克,生黄芪9克,法半夏6

克,陈皮3克,茯苓6克,生姜2片,大枣2枚,慢火煎二次取300毫升加饴糖50

克,和匀,分2—8次温服,二剂。药后两小时微烦,继而汗出,畏风消失,头痛亦解

饮食略增。(节录《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前列五例均为“感冒”,例1高年正虚,先服桑菊有未效,再投青龙不应,改

用参苏饮加感,安内攮外,标本两顾取效;尹案阴虚之体,又染新凉,经用加减萎蕤

汤,加减竹叶石膏汤获愈;余案寒热往来,又值经汛,故以柴胡四物汤表里兼治得解:

李案阴阳两损,复感外邪,故以炙甘草汤加葱豉汤合方,正气复,邪气解;邹案,体质

虚,卫阳弱中气馁,因复染新凉,治用调营卫,建中气获效。于此可见,同一感昌,

不仅有虚实之分,即虚人感冒之中又因体质不同,其扶正祛邪的具体方药亦各不相同。

病同证异,证随体变,不可不察。

(二》异病同治案

[例1)杜xx,女,47岁,素性急躁,因女亡,日夜啼哭,肝气抑郁化火,下迫

冲任,以致经来如崩,巳旬余,颜色殷红夹块,带下黄腥臭,伴有头昏耳鸣,口干思

饮五心作亢,胸闷胁痛心悸不宁夜寐不实,大便于结难解,时带血丝舌尖有朱砂点

边紫,两脉弦细,盖旰藏血而主疏泄,性刚强而喜条达,今疏泄无权,失其藏血之职,

以致冲任失固,迫血妄行,宜清肝经火热。

龙胆草9克栀子9克黄苓6克柴胡3克

生地9克木通3克泽泻6克当归9克

生甘草3克地榆炭9克贯伸炭9克

上方一付挫其势,二服近尾声,三服崩漏止。

[例2)曹xx,女54岁,肝气盛旺,近因恼怒得病,旬来苦于失眠,目赤,头痛

胁胀,口苦而干,脉弦,舌红,肝郁化火之象,拟方四上炎之火。

龙胆草4.5克黄苓,生地,泽泻,车前子各9克,柴胡4克,当归,木通各8

克,生甘草3克,上方共服5Z臣,夜寐全安,肝火上炎之象亦除。

[例3]吕xx女,45岁,患荨麻疹巳20余年,经常发作,

此次又巳五日,搔痒异常,尤以腰以下为甚,疹色淡紫,时溢黄粘水,虽用“苯海拉

明,葡萄糖酸钙”等药物,不能梢减舌亦,苔薄黄,两脉弦滑,症由肝经湿热浸淫皮

肤,兼风邪袭表所致,拟用龙胆泻肝法。

龙胆草栀子黄苓木通皂刺柴胡

当归各3克生地车前泽泻各9克,僵蚕6克。

服4剂,疹消痒止,数年未发,去夏又发一次,见症同前,仍予原方治愈。

按;上述三例所患疾病不同,但同有肝郁化火”的特征,故均用龙胆泻肝汤治愈。

杜案肝经火郁下迫冲经,以致血热妄行,使用本方,使火泄郁散而崩止曹案肝火旺,

上走空窍,不得睡,用上方泻龙雷之火,故合拍;吕案每发丹疹,均见肝经湿热漫淫皮

肤之症,素体湿热内盛可知,故以上方清肝经湿热,获得疗效。

(四)个体差异与针刺和药物耐受性及反应性的关系:

个体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性有很大的关系,先从针刺而言,《灵枢.

论痛》篇日: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螨亦然。……”坚肉薄皮

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螨亦然”。叙述了因为人有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

薄,腠理之熟密不同,所以对针石炙火的反应就有耐痛不耐痛的差异,指出骨强,筋弱

肉缓必耐于疼;坚肉,薄皮者不耐于疼面黑色美骨者更耐于火螨,《灵枢.行针》篇

述叙说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行针后六种不同的反应情况:(一)针刺后立即就有反应,

“神动而气先行”;(二)反应与针刺适时而至,“气与针相逢”;(三)出针后始有

反应或仍有反应,“针已去,气独行”;(四)经过数次针刺后,反应才逐渐产生,数

刺方知;(五)针刺后会发生不良反应,“或针发而气逆;(六)或屡经针刺而病反

重,“数刺病益刷”。说明不同体质,阴阳之气有盛衰,在针感方面就有不同反映。

《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化者,深而

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

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

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这就具体指出了体质有异,刺法有别,所以

古人对针刺治病很强调察形气,所谓“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即针对不同的体质状态

施以相应的处方和手法,“形气不同,处方施治有异”这关系到治疗之成败,如《灵枢·

通天篇》说:“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又《本神》篇也说;“是故用针

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联系

临床实际,如有些病人,在施行刺时容易出酸麻重胀等感觉(所谓“得气”),疗效也好,

有的人则反之,这固然主要取决于处方和手法的恰当与否)但与病人对针刺的敏感性,

反应性亦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近年针麻研究中更证实了上述的观象。针刺相同的穴位和

手法,为什么麻醉的效果不一样?这与个体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如有些单位发现在正常

人群中,经络感传显著程度的个体差异很大,有少数经络敏感人,经络感传表现的特别

显著,与一般人似乎有所不同。根据积导经络感传的程度与针麻的成功率关系密切,如

有入介绍从132例胃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手术的针麻效果来看,感传显著者,针麻效果

特别妤,不仅镇痛效果显著,而在手术过程中机肌肉较松弦,内脏牵拉反应比较少。28

例经络感传显著的病人,针麻手术都取得成功;优良率达92.9%,反之104例经络感传差

的病例,成功率的只有80.7%,优良率只有64.4%,至于影响经络感传的条件和因素,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认为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问题,可以经络

敏感人的发现和研究得到启示,如有入对6名经络敏感人的30位直系亲属进行调查观

察,其结果是,敏感型共6人,轻敏感人共15人,不敏感性共9人,提示经络敏感人似

与遗传有关,此类例子,不胜权举。

至于个体差异与药物耐受性和反应性的关系,《灵枢·论痛》篇说:“胃厚色黑,

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说明人的体质各有差异,故治病用

药时,必须审度患者趵体质,权衡强弱而治。一般来说,强壮者用药宜略重,娇弱者用

药宜略轻,我们在这次体质分型调查中体会到,有同属内热便秘患者,有的大黄用9克

(后下)即泻,有的用至18克(后下)大便才见转软,同属虚寒患者,有的附片用9克

左右即可,过量会有不适反应,而有用至30克左右连服数日仍无异常感觉,上海邝安堃

教授最近谈到,他观察二个病人,其甲状腺病变可表现为交替性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

状腺功能减退。甲亢有许多发病原理,最常见的是由于体内可出现二大类抗体:一类是

兴奋性的,能刺激甲状腺内分泌甲状腺素如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另一类是坏

性的,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同样地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时,由于其体质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亦异,所以不可机械地照书本上记载的剂量给药。否则很容易从甲状腺

机能亢进转化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越服药越严重,甚至可引起恶性突眼①。前已述反有

的西药如应用青霉素,有的人发生过敏反应的类型和程度也各有不同,近’年来关于中

药致敏报告已日益增多,据杜氏指出中草(成)药所致过敏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为多

见,作者在《药物过.敏休克》一文中查获24种41例,死亡2例,在综述国内中草药所致各类型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占四分之一。⑧凡此说明,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的应该是

有差异的,这些向题如能从体质角度深入阐明其机理,对于合理和安全用药,将存重大意义。

[1]马钱昌范九,上海警署营业课,素体阳衰终年以参,桂为补益,已酉五月雷

雨时,马车外出办公,略感寒湿,即凛寒里热。延诊;脉细濡,并无数象,舌红苔少,

予谓比非暑邪,乃寒湿也,体虚不禁开泄,即疏参苏饮去干葛,枳壳、加桂枝、生苡仁

等。药症相符。有疑时令夏热用豆卷、滑石等,君亦知医,一笑置之,寻以用桂应手,人

体之偏寒有如此者,时君年近五旬,盖江苏常州籍也,益以阅历,则角友黄益三外科,年’

方而立,三伏能穿二衫,乃法兰绒,心焉疑之,渠云:“某体阳虚,年服全鹿丸三三

肋,桂附八味丸称是,阳道尤不兴也,稍衣薄,体即畏寒,患感身热,李君图治,兼旬

不愈,因舌红少苔,脉带数,不敢用温,终不获痊,自用温经即效。”故阳虚者早服温

热,并不觉热,若果阴虚阳亢,晚年亦忌温补也。《周小农医案》

按:阳虚之体,感受六淫外邪,图治之法,亦当温阳以祛邪,未可专事开泄,设阳

气重虚,而犯虚虚之戒,阳虚者屡服桂附等温热之品,并不觉热,说明体质与药物的耐

受性有很大关系,此案所载,值得细读。

[例2]陆xX,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

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

桑叶玉竹生甘草麦冬元米炒北沙参庶浆《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按:阴虚体质,而病风温咳嗽,法宜养阴祛邪,清润肺金,前医忽视患者体质,误

投苦辛开泄,药劫胃津,阴液更耗,津不上承,以致舌咽干燥,思得凉饮。叶氏参合患

者体质,补偏救弊,先子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取培土生金之义,若于方中佐入清肺化

痰之晶,兼顾其标,似更周匝。

[例3]李XX、男,56岁,干部、住院号402,患者自1973年患冠心病,心绞痛,

1979年春节因饮酒数杯后,继感心前区闷痛较剧,2月1日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前间

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用潘生丁冠心苏合丸等药治疗,2月7日开始用本院制的25%单味

红花液治疗,每次十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用药一周后病人自觉全身不适,两手

背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铰密继而遍及胸前,后背,面部及颈项,刺痒难忍,搔之不止。

在用药期间未进任何致散食物,素无过敏史,当时考虑红花过敏所致,便立即停止用药也

未用任何脱敏药物,三天后红包丘疹自行消退,刺痒止,2月19日又给单味红花10克,

水煎每日分二次服,用至二剂后又出现点状红包丘疹,刺痒如前,乃又停用该药,继用

潘生丁,冠心苏合丸治疗,自停用红花二个月来,患者并来出现上述反应,(节录自

《中医杂志》1980.4期)

[例4]患者周XX,女,42岁工人,1975年11月28日,因盗汗、头晕、心悸、服

用黄芪、防风、白术、牡蛎等药物,服1剂后,当夜发生腹痛,腹泻、第3剂不敢再

服,来厂复诊,鉴于在病史中发现病人有吃河豚,蛤蜊等过敏史,嘱病员将牡蛎去掉后

续服,服后泰然无恙,后病人将牡蛎单独煎服,一腹即腹痛腹泻,该病人于1978年3月14日,患上腹胀痛,冷吐酸水处方用瓦楞子、木香,川贝、鸡金,乌药,延胡、八月札

等,一剂服后,当夜又发生腹痛、腹泻,由于以往有服壮蛎过敏史,于是她拿掉瓦楞

子,连服3剂也末发生不良反应,病人再将瓦楞子单独服,果然又腹痛、腹泻,(《上

海中医杂志》)1980,4)

按:以上所见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有着不同的反应性,临床之际,对已有药物过敏

反应的当不再服致过敏药物,特别是对具有高度过敏体质的人,尤应注意。

五、体质与用药宜忌:

由于体质有阴阳偏颇的差异,故对具有不同性昧的药物就各有宜忌。如阴虚质宜甘

寒,咸寒清润,忌辛香温散,苦寒沉降,饮食又当避辛辣;阳虚质宜益火温补、忌苦寒

泻火;气郁质宜调气疏肝,忌燥热横补;湿热质益苦辛清泄,忌刚燥湿热或甜腻柔润:

气虚质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冠伐;痰湿质宜健脾化痰,忌荫柔滋补;血淤质宜疏其血

气,忌固涩收敛等,这些对立方遣药有重要参考意义。

[例1]周XX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

桂枝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

六味加阿胶,龟甲,天冬,麦冬,(《临证指南医宗·吐血》)。

按,质禀木火,阴不配阳,是失血之根源,误服桂枝,助阳劫阴,是失血之近因。

方用六味加阿胶、龟甲,二冬育潜阳,滋水涵木,而不见血止血,是追本潮源之治也,

注意体质与用药宜忌的关系,显然十分重要。

[例2]潘xx,形色充伟,脉去关搏,述冬季衄血痰血,交夏不病。盖夏月藏阴

冬月藏阳,阳不潜伏,升则血溢,降则遗精,乃禀阳体,而性情喜动之累耳。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龟腹甲心秋石龙骨远志

(《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按:形色充伟,阳热素旺,冬月阳不潜伏、上升则阳终损伤而血溢,下扰则精关不

滋固而遗泄,药用二地,二冬滋龙骨固摄潜阳,秋石咸寒降火;复加远志宁心安神,立

方遣药,照顾患者体质,所谓“因人制宜”是也。

[例3]素体肝阴不足,易郁化火,所谓木火之质,故平日喜进甘凉,九秋便溏

遽,用姜辣烧酒,矫枉过正,大反其常,则大肠既受紫劫,顾阴又助其郁火,以致肠

血杂下,血色紫黯,粪色苍黄,腹中气聚,攻逆互塞,嗳与失气,中仍不快,稍有郁

怒.则寐食皆乖,左訾淡红唇燥口干:此皆肠血去多,风燥火火炽之象也。凡肠风为

病,前贤皆主燥论,况又挟肝经郁长而发于冬秋交,其为大肠燥金之病明矣,不待论

及便干唇口燥而可决也。且木火偏旺之质,阳明肠胃津液易被消炼,今病几五旬,肠不

润则胃亦虚,自然痰饮上溢,故口燥而恶汤饮,饮反喜温也。此属久病之兼证,又当分

别观之,今脉得右虚小而静,左三部皆小弦见数,急当养阳明,以血止为要,血止则肝

得养而不致横逆,胃不逆而渐就通和,庶乎不至纠缠。

米炒洋参、陈皮茯苓、贝母、玖瑰花、驴皮胶、白芍,炒荆芥、椿根白皮、粉丹

皮、炙甘草、白疾藜、柿饼。(《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张千里案》)

按:木火之质,遽用姜辣烧酒辛热之品,逐令肝火勃发,逼血妄行,致有肠红便血,

背赤唇干之变,足见临证用药,须审察患者体质,方不致误。

[例4]王xx、男,54岁,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住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

病房。患者有五更泻病史十多年,服四神丸有效。1980年4月患痢疾,用黄连素暂得控

制,因去中东国家多吃冷饮,如桔子汁,菠萝汁之类,痢疾加重,自诉平日下肢怕凉,

感冒或牙跟上火,一服钱翘解毒片及牛黄上清丸凉性药腹泻便作(药后一小时即泻肚)。

目前某医给附子理中汤三附,腹泻得止。近因痢疾又作,入院治疗,给服四君子汤合连

理汤加味,得获机效。

按:久患五更泄泻,且但服凉药腹泻旋作,素体阳虚可知,前因染痢,复加饮冷,

阳气更遏,遂致根转不愈,案据患者阳虚之质,设以四君合连理法,健脾气、温中阳,

清湿热,祛邪寓挟正之中,清肠尤重温运,药合体质所宜故当合拍。

结论

一、本文明确地把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门新的学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门科学的对象。”

二、较详细地论述了体质学说在发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温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七种临床

体质分型设计,并附有102例体质分型调查报告,以供临床参考,并为今后更深入的研

究作为开端。

四、体质学说是我国人民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含有生命科学的重大原理,是

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整理。

五、体质学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我国古代有关体质的理论,由于受历史条件

的限制,有许多内容尚未得到正确的阐明,今天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取多

学科的联合,诸如与心理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及胚胎学,组织学,解剖学,

免疫学等医学科学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吸取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期逐步揭示其本质,

相信通过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医体质学

说必然显示出它灿烂广阔的前景。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