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周永华运用止嗽散临证经验浅析
2017-06-20 | 阅:  转:  |  分享 
  
广西中医药2003年8月第26卷第4期·34·(总)

10g,炙甘草6g,红花6g,泽兰10g,

蒲黄炭10g,大小蓟15g。3剂水煎

服。二诊患者诉药后血块增多,血

块排出后下腹疼痛减轻,阴道流血

增多一天,随之减少,色暗红。刻下

症见:下腹疼痛不明显,腰胀痛,头

晕,发热,咽痛,口渴,舌淡红,苔薄

白,脉细略数。考虑瘀血已化七八,

应从本论治,故以补肾益阴为主,

因兼感风热外邪,故兼以疏风清

热。方用左归丸合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如下:川续断15g,生地黄12g,

山茱萸15g,党参10g,枸杞子10g,

柴胡10g,防风10g,荆芥10g,白芷

10g,大小蓟15g,甘草6g。3剂水煎

服。三诊阴道流血基本停止,感冒

已愈。仍觉腰胀,头晕,舌淡红,苔

薄白,脉沉细。继续补肾固本。守上

方,撤柴胡,防风,荆芥,白芷,大小

蓟,加二至丸(女贞子10g,旱莲草

10g),3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

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此患者已

年过不惑,肾气渐衰。根据其临床

症状及年龄特点,辨证其病肾阴亏

虚是本。病机为阴虚则热,血得热

则流散而为瘀血,瘀阻冲任,血不

归经而发为崩漏。瘀不去,则血行

不畅,导致诸症丛生。故首诊以活

血化瘀为主兼止血,以生化汤为基

本方,加红花,泽兰以加强化瘀之

力。“急则治其标”,加蒲黄炭,大小

蓟以止血。二诊瘀血已去七八,又

逢虚人外感风热,《伤寒论》曰:“妇

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

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

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故取小柴胡汤加减

治感冒,用左归丸加减峻补真阴以

治本。三诊外邪已去,故撤解表药,

加二至丸,纯用补阴药固本以收

功。

(2003-05-28收稿/编辑陈明伟)

周永华运用止嗽散临证经验浅析

梁晟广西中医学院九九传统班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关键词周永华;止嗽散;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719(2003)04-0034-02

220

周永华导师从事临床、教学、

科研三十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

丰,辨证细心,屡屡取效。笔者有幸

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周师运

用止嗽散治疗新久咳嗽临证经验

总结如下。

1典型病例

1.1风热型

患者,女,35岁,2003年3月3

日初诊。患者4天前受风热后感

冒,随后出现咳嗽,痰黄,伴见咽

痛,头稍痛,喉痒即咳,咳时胸痛,

口干欲饮,盗汗,二便尚可,舌质

红,有裂纹,苔薄黄,脉浮数。此乃

阴虚之体,复受外感风热而致咳,

治宜疏风热宣肺气与滋阴降火同

用。方选桑菊止嗽散加减治疗,药

用:桑叶、菊花、连翘、瓜蒌壳、前

胡、荆芥、百部、紫菀、川贝母各

10g,桔梗、玄参、麦冬各15g,陈皮、

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

4剂,咳止,诸症减轻。继以沙参麦

冬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连服半月,舌

无裂纹,阴虚诸症尽除。

按:此例患者属阴虚之体,复

受风热之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营卫不和,热灼津伤,在清上焦风

热同时兼以滋阴固本,标本兼顾。

方中桑叶味甘苦性凉,疏上焦风

热,善走肺络,宣肺热而止咳嗽;菊

花疏风,清利头目而肃肺;瓜蒌壳

化痰宽胸以消胸痛;玄参合麦冬滋

阴降火而利咽,故一投而取效。

1.2风寒型

患者,女,15岁,2003年1月

23日初诊。4天前受寒后鼻塞,打

喷嚏,今见咳嗽,以晨起咳甚,有

痰,色白而清稀,食欲尚可,二便正

常,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略缓。中医

诊为外感风寒型咳嗽,治宜疏风散

寒,宣肺止咳,方用苏防止嗽散加

味,药用:苏叶、防风、荆芥、白前、

杏仁、百部、紫菀、前胡、枇杷叶各

10g,茯苓、桔梗各12g,陈皮、甘草

各6g。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服3

剂而取效。

按:肺为娇脏,且为华盖,易受

外寒,风寒束表,内郁肺气,以致肺

卫失宣,卫外之阳被遏。治宜去其

风寒,兼理肺而化其痰,方中苏叶、

防风辛温走上,散在表之寒邪;合

余药调理气机,止咳化痰而取效。

1.3痰湿型

1.3.1患者,男,38岁,2003年4

月21日初诊。咳嗽反复发作已二

月余,经西医及针灸治疗未见痊

愈。今见咳嗽,以夜间为甚,痰黄而

不易咯出,伴见气喘,身倦乏力,饮

食乏味,大便每日二解,质烂,肛门

有灼热感,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

沉滑略数。此乃湿热蕴肺,治宜清

热除湿,宣肺止咳。方选桑芩止嗽

散加减,药用:桑白皮15g,前胡、百

部、紫菀、川贝母、白前、陈皮各

10g,杏仁、桔梗各12g,黄芩、五味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35·广西中医药2003年8月第26卷第4期(总)

子、甘草各6g。每日1剂,连服6剂

后喘咳减少,痰少,色白,苔薄黄,

脉沉数。继进上方合生脉饮加减连

服20日,诸症消除。

1.3.2患者,男,56岁,2003年3

月1日初诊。咳嗽已20余日,平素

易感冒,现咳嗽痰多,质稀而易咯

出,伴见全身困重,欲睡,食欲欠

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

浮缓。此乃痰湿内阻,治宜健脾燥

湿,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止嗽散加

减,药用:半夏、桔梗、杏仁、川贝

母、百部、紫菀、白术各10g,茯苓、

黄芪各15g,陈皮、甘草各6g。每日

1剂,水煎服,连服6剂而痊愈。

按:此两例均属痰湿型咳嗽,

前者属痰湿夹热,咳久不能痊愈,

肺气不清,痰浊内蕴,蕴而化热,痰

热互扰,故治当以桑白气、黄芩清

热祛湿,杏仁、川贝母宣肺化痰止

咳,标本同治。后者属痰湿夹寒而

以二陈汤燥湿化痰,杏仁、川贝母

宣肺化痰止咳而取效。

1.4气虚易感型

患儿,男,4岁,2003年3月21

日初诊。平素易感冒,此次咳嗽已

反复一月有余,初始时见外感,现

已无外感表证,但咳嗽,喉中痰声

咕咕响,而不会咯出,易汗出,食欲

尚可,舌苔白偏厚,脉浮。小儿形气

未充,气虚而易外感,在治咳同时

应顾及卫表之虚而益气固表方可

取效。方选玉屏止嗽散加减,药用:

黄芪6g,杏仁、桔梗各4g,茯苓5g,

白术、防风、荆芥、杏仁、苏叶、半

夏、百部、紫菀各3g,陈皮、甘草各

2g。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3剂后

咳止,继以玉屏风散加减以固其

表,10剂。

按: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脾胃虚弱,精微不足养肺,肺气不

足,卫表不固。玉屏风散针对表虚

腠理不密,易为风邪所袭,而益气

扶正,固表止汗,增强机体的抗病

能力。药量宜轻,一则顾护脾胃,二

则小儿脏气清灵,易于康复,轻药

重在调理气机,因势利导而除病

邪。

1.5阴虚燥咳型

患者,女,43岁,2003年4月

10日初诊。患者自3月12日开始感

冒,始时见鼻塞流涕,现症见干咳

少痰,喉痒即咳,伴见头晕头痛,两

眼干涩,口干咽燥,心烦躁,舌苔薄

黄而干,脉弦细而数。此乃阴虚燥

咳,治宜滋阴润燥止咳。方选沙麦

止嗽散加减。药用:沙参、麦冬、天

花粉、桑白皮、桔梗各15g,百部、紫

菀、荆芥、枇杷叶、白前、地骨皮、杏

仁各10g,陈皮、甘草各6g。每日1

剂。连服7剂后咳止,诸症减。继以

沙参麦冬汤加减以固其阴,10

剂。

按:此例咳嗽患者,病程迁延

日久,肺系阴液亏耗,咽喉部失于

濡养,正不胜邪,表现出咳嗽日久,

口干咽燥,两眼干涩,干咳少痰。止

嗽散不偏寒热,宣肺化痰,兼用沙

参、麦冬、天花粉养阴润肺;枇杷叶

疏风利咽而治咽痒;地骨皮清虚

热,故而应验。

1.6气阴俱虚型

患者,男,41岁,2003年3月

10日初诊。患者咳嗽已十余日,先

后用过左氧氟沙星针,鱼腥草针等

治疗,皆未见好转。现干咳少痰,咽

痒咽干,声音嘶哑,口干,胸闷,动

则汗出,气短而喘,小便色黄,舌苔

薄黄,脉沉细而数。此乃气阴俱伤,

复其气阴,其咳自止。方选生脉止

嗽散加减,药用:太子参、麦冬、沙

参、桔梗、天花粉各15g,杏仁、百

部、紫菀、千层纸、川贝母、枇杷叶

各10g,黄芩、陈皮、五味子、甘草各

6g。每日1剂。服3剂后咳少症减。

守原方继进6剂,咳止,喘平,诸症

皆除。继以生脉饮加味,并嘱忌食

辛辣油腻之品,服药半月后诸症皆

除。

按:此例患者属久咳耗伤气

阴,阴虚则燥咳,气虚则卫表不固,

腠理不密而易汗出,气短。既无外

感表证,故治当以太子参、麦冬、五

味子益气生津,天花粉、沙参养阴

润肺,川贝母、杏仁化痰止咳,黄芩

清在里之热,千层纸针对音哑,全

方调畅气机,则咳嗽自止。

2体会

止嗽散源于《医学心悟》,原治

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之品而未

痊愈者。其组成为:桔梗,白前,陈

皮,紫菀,荆芥,百部,甘草。全方温

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

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吾师认

为只要审因论治得当,运用得宜可

用于诸般咳嗽。故在临证中常在止

嗽散中加入杏仁降气化痰,风热表

证者加桑叶、菊花;属风寒表证者

加苏叶、防风;痰湿属热者加桑白

皮、黄芩;痰湿无热者加半夏、茯

苓;气虚易感者加玉屏风散;阴虚

燥咳者加沙参麦冬汤;气阴虚者加

生脉饮。此外咽痛者加玄参、麦冬;

声音嘶哑者加千层纸、蝉蜕;痰黄

浓稠者加川贝母;干咳者加川贝

母、麦冬、沙参;咽痒者用枇杷叶、

射干。

吾师还强调:“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邪气干于其体,其体必虚。

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切不可见寒而投辛热药,见热而投

苦寒药以简单应对;若如此则其正

愈虚,病情反复不可愈。咳嗽主脏

在肺,有外感和内伤两类。外受六

淫之邪,内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发为咳嗽。故

治疗重在调拨气机,因势利导,平

补气阴,缓而图之,止嗽散最合其

用。

(2003-06-10收稿/编辑陈明伟)

22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