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毗婆舍那实修教学(初学毗婆舍那必
2017-06-21 | 阅:  转:  |  分享 
  






毘婆舍那實修教學





沙達馬然希禪師著

(Saddhammara?siSayādaw)





凱瑪南荻英譯

(DawKhemānandi)





溫宗堃、何孟玲中譯







西元2007年9月





















-I-

目錄

.作者簡介

.英譯者簡介

.原作者序

毘婆舍那實修教學

壹、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1.觀照腹部起伏

1.2.三種觀痛的方式

1.3.聞聲時的觀照與標記

貳、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1.觀照時,一步做一個標記

2.2.觀照時,一步做兩個標記

2.3.觀照時,一步做三個標記

2.4.觀照時,一步做六個標記

參、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3.1.用餐時的觀照與標記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II-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3.2.觀照、標記坐下的過程

3.3.觀照、標記起身的過程

3.4.見生滅

3.5.觀照、標記彎曲與伸直

.應謹記的座右銘









-III-

作者簡介

本書的原作者,是緬甸昆達拉毗旺沙禪師(SayādawU

Ku??alābhiva?sa),又稱為沙達馬然希禪師(Saddhamma-

ra?siSayādaw)。「昆達拉」(Ku??ala)是禪師出家時的巴利法

號,字義有「耳環」、「戒指」等環形寶飾之謂。巴利語「阿

毗旺沙」(abhiva?sa)的意思是「勝種」,這是年輕時通過高

階巴利語考試方能夠獲得的榮譽頭銜。巴利語「沙達馬然希」

的意思,則是「正法光」或「妙法光」,這原是禪師所創建、

駐錫的禪修中心之名稱。禪師乃二十世紀最為世人所知的念

處毘婆舍那之父——馬哈希尊者(MahāsiSayādaw,

1904-1982)其著名的弟子之一,長久以來也是仰光馬哈希禪

修中心總部的「導師」(Nāyaka)之一。

昆達拉毗旺沙禪師出生於1921年,九歲時出家,1940

年受具足戒。禪師曾於不同的著名寺院學習經教,之後便在

聞名的梅迪尼林寺教學長達二十年。禪師於1956年與1958

年分別通過不同的巴利語考試,先後取得了兩個「法阿闍黎」

(Dhammācariya)的頭銜。1977年,禪師跟隨馬哈希尊者修習

內觀/毘婆舍那,並於1978年成為禪修指導老師。1979年

時,禪師在馬哈希尊者的祝福之下,於仰光市建立了沙達馬

然希禪修中心。中心平日約有150-200位禪修者精進用功。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IV-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之後,禪師分別於1993、1994及1995年創立了另外三個禪

修中心。禪師的緬文著作相當豐富,代表作如《發趣論與毘

婆舍那》(二冊)。已被英譯的著作則有《法的許願樹》

(DhammaPadetha)、《法的寶石》(DhammaRatana)、《強化內

觀行者諸根的九個要素》(TheNineEssentialFactorswhich

StrengthentheIndriyaofAVipassanāMeditatingYogi)、《論內

觀禪修》(DhammaDiscoursesonVipassanāMeditation)及《問

與答》(QuestionsandAnswers)等等。









-V-

英譯者簡介

本書的英譯者是旅居加拿大的凱瑪南荻長老尼(Sister

Khemanandi)。長老尼於1931年出生在緬甸傳統的佛教家

庭。1952年畢業於仰光大學,1955年獲得美國賓州大學華

頓學院的商業管理碩士學位。自1962年起,長老尼開始依

照書本修習禪修,當時她已是有兩個小孩的職業婦女。她第

一個正式的禪修老師,是著名的韋布尊者(Ven.Webu

Sayādaw,1896-1977)。韋布尊者去逝後,她跟隨緬甸當地其

他的長老繼續學習,直到在馬哈希念處內觀方法中找到自己

的歸依處。

1980年長老尼離開緬甸到新加坡工作了八年後,於

1988年移民加拿大。1994年時,在班迪達禪師(Pa??ita

Sayādaw)的勉勵之下,她供獻出個人的住所,建立了「佛陀

教法禪修中心」(TheBuddhaSasanaYeiktha)。1996年,長

老尼在美國加州「如來禪修中心」(TMC),由班迪達禪師引

領剃度出家,此後便一直擔任「佛陀教法中心」的導師。1997

年,長老尼到緬甸「沙達馬然希禪修中心」,跟隨沙達馬然

希禪師進行進一步的密集修行,這次的禪修為期一年,後來

她又隨禪師參加兩次緬甸境外的禪修營,之後,又在沙達馬

然希禪師的禪修中心,進行了兩次更密集的訓練。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VI-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原作者序

在修習毘婆舍那〔即內觀〕

1

的禪修者之中,尚未體證

「法」(dhamma)

2

的禪修者,會希望迅速地獲得體證;已體

證「法」的禪修者,則會想在「法」上迅速地進步,希望能

捷疾地親證「聖法」(ariyadhamma)。如此,這些想迅速體

證「法」、想在「法」上迅速獲得進展以便快速親證「聖法」

的禪修者,不妨先聆聽「實修教學」,並在修習毘婆舍那禪

修之時,完整地依循這些教導。換言之,禪修者如果能聆聽、

學習這些教導,實有助於達成「證法」的目的。

只是口頭誦唸,並不是毘婆舍那修行。僅憑藉身體的精

進,也不足以修習毘婆舍那。要言之,毘婆舍那修行乃關乎

我們的「心」。

因此,清楚明瞭下列幾點,是極關緊要的事:

(1)如何以恰當的觀照,讓心直接準確地落在禪修所緣

之上。

(2)如何以恰當的觀照,訓練我們的心,不讓它遊移到

外在的所緣。



1

本書中,括弧“〔〕”,表示中譯者的補充。

2

中譯按:此處的「法」,乃指「毘婆舍那智」或稱「觀智」;相對於「聖

法」——即「道智、果智」。

[5]









-VII-

(3)如何以恰當的觀照,訓練我們的心,使它能長時間

保持不散亂的狀態。

為了做到這些,禪修者應仔細閱讀、學習且謹記「毘婆

舍那實修教學」。就此,我勸告所有希望有效修習毘婆舍那

的人們,應好好地學習這些「實修教學」。



沙達馬然希禪師

(Saddhammara?siSayādaw)















1

毘婆舍那實修教學



(以下的內容,是沙達馬然希禪師,對初到「沙

達馬然希禪修中心」學習毘婆舍那的禪修者,

所做的毘婆舍那禪修入門開示。)



在修習毘婆舍那的禪修者之中,尚未體證「法」的禪修

者,會希望迅速地獲得體證;已體證「法」的禪修者,則會

想在「法」上迅速地進步,希望能捷疾地親證「聖法」。如

此,為了快速地證「法」,也為了在「法」上快速進步以便

能快速地親證「聖法」,你們應以最大的恭敬心與注意力,

聆聽下列關於「毘婆舍那修行」的開示。

綜言之,此關於「修行毘婆舍那時如何進行觀照」的「實

修教學」,共含三個部分:

(1)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2)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3)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6]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壹.坐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1.1.觀照腹部起伏

3



我將先說明坐禪時如何觀照。要練習禪修之時,首先,

你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選擇一個能讓你坐得較久的舒

適坐姿。你可以跪坐[7],或是盤坐。坐定之後,讓背部與

頭部保持挺直,但不僵硬。接著,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

你的腹部。

當你吸氣時,腹部會逐漸上升、膨脹。你必須以緊密的

注意力觀察這腹部上升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上」,並

且,讓你的心能夠從上升的開始一直到結束,都對準這上升

的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地方。

當你呼氣時,腹部會逐漸下降、收縮。你必須以緊密的

注意力、精準地觀察這腹部下降的過程,然後在心中標記

「下」,並且讓你的心,能夠從下降的開始一直到結束,都

對準這下降的過程而不遊移到其他地方。

§1.1.1.概念法與真實法



3

第一節裡的次標題乃中譯者所加,除§1.3之外。









3

在觀照、標記腹部的起伏時,你應該盡可能地不去注意

腹部的形狀、外形。當你吸氣時,腹部內部會產生某種張力

與推力,你必須密集地貼近觀照並做標記,以便盡可能地感

覺、了知那發生在腹部內的「緊」(tension)與「推」(pushing)。

腹部的形狀、外形,僅是「概念法」(pa??atti)。修習毘

婆舍那,並不是為了「概念法」;其目的乃在於「真實法」

(paramattha)。發生於腹內的「推」(pushing)、「緊」(tension)、

「壓」(pressure)等等的現象,才是「真實法」。你必須貼近

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如此才能夠了知「真實法」。

當你呼氣時,你應小心地觀照並做標記。除了應盡可能

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狀、外形之外,你還必須密集且準確地

觀照並做標記,盡可能地去了知那漸進、緩慢的「移動」或

「振動」的現象。[8]

§1.1.2.所緣的增減

如果你覺得,觀照、標記「上、下」兩個所緣,尚不能

讓心保持寧靜,你可以再增加一個所緣,觀照、標記:「上、

下、觸」。

在觀照、標記「觸」的時候,你應該盡可能地不去注意

身體的形狀、外形。你必須貼近且緊密地觀照由於接觸所產

生的「硬」(hardness)與「緊」(tension)的現象,並予以標記。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4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如果僅依這三個所緣,你的心仍然無法專注,容易散

亂,那麼你可以再增加一個所緣,依四個所緣來觀照、標記:

「上、下、坐、觸」。

當你觀照並標記「坐」時,你必須將上半身視為一個整

體,加以緊密地觀照、標記,以便盡可能地了知身體「挺直」

(stiffness)與「緊」(tension)的現象。你應盡量不去注意頭、

身體、手、腳的形狀、外形。必須用心觀照的,是那由於「風」

的支持力所產生的「挺直」與「壓力」(pressure)的現象,然

後標記「坐」。這個「風」,則是由「想坐的動機」所引發的。

當你以四個所緣做觀照、標記「上、下、坐、觸」時,

你的心通常能夠變得寧靜。如果你發現觀照、標記「上、下、

坐、觸」四個所緣,對你有幫助,那麼你就可以繼續如此觀

照下去。但是,如果發現這樣觀照、標記四個所緣,會讓你

的心變得緊繃,擔心自己無法好好地專注,那麼你可以僅以

三個所緣來觀照、標記「上、下、觸」。如果你發現即便是

依三個所緣所做的觀照,對你仍然沒有幫助,而是會令你感

到緊繃、擔憂,那麼,你可以僅觀照、標記兩個所緣[9]:「上、

下」。重點是,要讓心平靜下來,並培養出定力。

§1.1.3.觀照妄想

作為初學者,當你在觀照「上、下、坐、觸」時,心可









5

能會到處遊移,譬如,想到佛塔、寺院、商店、住家等等。

當你的心這樣子散亂時,你必須讓你的觀照心去觀照那散亂

的心,並標記:「分心」、「亂想」或「計劃」等等。

當你的「定」(samādhi)與「智」(?ā?a)較茁壯時,你會

發現,散亂心會在你觀照它且標記「分心」、「亂想」或「計

劃」等之時,便消逝不見。持續這樣地觀照、標記,你將能

親身體驗到,散亂心在四或五個觀照之後便消失不見。

其後,若你的「定」、「智」更為茁壯,到達所謂的「壞

滅智」(bha?ga?ā?a)之時,在你觀察、標記「想」或「計劃」

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想」、「計劃」隨著每一次的觀照與標

記而消逝不見。你會親身體驗這些。

§1.1.4.洞見三法印

當你的「定」與「智」變得更強而有力時,若你觀照、

標記「想」或「計劃」,你不僅會見到這些「想」消失,也

會見到那觀照「想」的「能觀之心」也消失。如此,你將了

悟:不僅念頭、妄想、計劃的心,並不是恆常的,就連能觀

照的心也不是恆常的,它們都是「無常的」(anicca)。

禪修者也會了悟到,如此一連串快速而急促的生、滅

[10],像是一種折磨,或者說是「苦」(dukkha)。如何才能

免除這些如折磨般的苦、免除這不斷生滅的苦呢?完全沒有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6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辦法免除這種苦。這種壞滅與折磨之苦,有其自己的規律。

它們不受任何控制,是「無我的」(anatta)。如此,禪修者了

悟、洞察到「無常」(anica)、「苦」(dukkha)、「無我」(anatta)

的真理。

§1.2.三種觀痛的方式

就初學者而言,持續觀照、標記「上、下、坐、觸」,

大約半小時或四十五分鐘之後,你將發現你的四肢開始隱隱

作痛,或感到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當這類感覺生起時,你

必須將觀照的所緣改為這些疼痛的「苦受」(dukkhavedanā)。

對於這類的疼痛、苦受,有三種觀察的方式:

(1)第一種是,為了讓痛消失,才觀察疼痛。

(2)第二種是,帶著與疼痛決戰的攻擊態度,下定決心

觀察疼痛,想要在一坐之中或一天之內徹底消除疼

痛。

(3)第三種是,純粹為了能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而觀察

疼痛。

第一種想要讓痛消失而觀察疼痛的方式,表示禪修者實

際上貪著沒有疼痛的快樂,意味著禪修者當下對樂受有所貪

愛(lobha)。禪修本是為了去除我們的「貪」,但是現在禪修









7

者的觀照卻夾雜著「貪」。因為如此,禪修者得要花很長的

時間才能體證「法」,才能在「法」上更加進步。[11]這就是

為什麼禪修者不應該依第一種方式進行觀照的原因。

第二種方式,禪修者帶著與疼痛決戰的攻擊態度,下定

決心要在一坐之中或一天之內徹底去除疼痛。這敵對的態

度,表示其中帶有「瞋」(dosa)心所與「憂」(domanassa)心

所。換句話說,他的決心夾雜著瞋與憂,而這意味著,他的

觀照其實有瞋與憂間雜其中。因為如此,禪修者得要花很長

的時間才能體證「法」,才能在「法」上更加進步。這就是

為什麼禪修者也不應該依第二種方式進行觀照的原因。

在第三種方式,觀察疼痛只是為了能了知疼痛的真實本

質。這是正確的觀照方式。禪修者唯有在了知疼痛的真實本

質之後,他才能見到疼痛的「生」(udaya)與「滅」(vaya)。

§1.2.1.觀痛的技巧與過程

禪修者觀察疼痛時,必須要能了知疼痛的本質。當疼痛

出現時,禪修者的身、心通常容易隨著疼痛的增強而變得緊

繃。但是,他應該試著不讓自己這樣繃緊,應該試著放鬆身、

心。禪修者也容易變得擔心:「是否這整支香或整個小時,

都得忍受這個痛!」無論如何,禪修者應小心避免有這樣的

擔憂。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8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你應該讓自己保持平靜,抱持下列的態度:「疼痛隨它

自己的意向來去;我的責任是對疼痛保持觀照。」你也應該

抱持「我應堪忍疼痛」的態度。面對疼痛時,最重要的就是

學習忍耐。緬甸的諺語:「忍耐導致涅槃。」是對念處禪修

而言最有用的格言。

下定了應忍耐的決定之後,須注意要讓心保持寧靜、放

鬆,別讓[12]身、心變得緊繃。保持身心放鬆,然後你必須

將你的心直接對準疼痛。

之後,你應試著貼近且密集地觀照疼痛,以便了知疼痛

的強度與範圍:它有多痛?在哪個地方的痛最劇烈——在皮

膚、肌肉、骨頭或是骨髓?如此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之後,接

著你才隨著疼痛的類型來給予標記:「痛」、「刺痛」等等。

接下來的觀照,也必須緊密而貼近地觀照疼痛的範圍與

強度,並依情況為每一個疼痛做適當的標記。對疼痛的觀照

與標記,必須精確、有穿透力,絕不能僅止於膚淺地觀照、

僅止於快速而機械化地標記「痛、痛」、「刺痛、刺痛」。你

的觀照與標記,必須準確而密集。當你如此準確而密集地觀

照時,你將清楚地體驗到,在四或五個觀照與標記之後,本

來的痛會變得愈加劇烈。

當痛達至其頂端時,它會自行減弱、衰退,此時,你不

應放鬆你的觀照與標記,相反地,你應該持續熱忱、認真地









9

觀照每一個疼痛。之後你將會親身體驗到,每一個痛在四或

五個觀照與標記後,變得愈來愈微弱。某類的痛變弱,另一

類的痛也變弱;有的痛,則會轉移到其他地方。

當禪修者這樣看見痛會變化的性質之時,他會對觀痛的

練習,愈來愈感興趣。

〔總之,〕持續精勤修行,當「定」(samādhi)與「智」

(?ā?a)變得更銳利而強壯時,禪修者將體驗到疼痛隨著每次

的觀照而變得更強烈。[13]當痛達其頂點後,它通常會自行

減弱。這時候,禪修者不應放鬆他的觀照與標記的強度,他

必須以同樣的精進與準確度持續地觀照。然後,禪修者將親

身體驗:痛會隨著每次的觀照而減弱;痛會改變位置,在其

他地方出現。如此,禪修者會了悟到,痛也不是恆常的,它

一直在變化,它會變強也會變弱。如此,禪修者便對疼痛的

本質有了更多的了悟。

§1.2.2.觀痛與壞滅智

這樣地持續觀照,當定與智變得更強有力,而達到「壞

滅智」(bha?ga?ā?a)的觀智階段時,禪修者會像是以肉眼親

見一樣,清楚體驗到,疼痛隨著每一次的觀照而完全地止

滅,就像是驟然被拔除掉一般。

如此,當禪修者見到痛隨著觀照而消失時,他了悟到: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10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疼痛是無常的!現在,觀察的心已能戰勝疼痛。

隨著定與智逐漸深化,「壞滅智」更加銳利的人們,能

夠在每一次觀照時了知到,不僅疼痛滅去,連能觀的心也隨

之而滅去。

若是觀智特別銳利的禪修者,他們會清楚地看見三階段

的滅去,也就是,當他觀照且標記「痛」的時候,「痛」先

滅去,然後「覺知痛的心」滅去,接著「觀照疼痛的心」也

滅去。[14]禪修者會親自體驗這些。

§1.2.3.觀痛時見三共相

如此,禪修者自然而然地了知,痛不是恆常不變的、感

受痛的心也不是,觀照痛的心也不是。這就是「無常」

(anicca)。

一連串的快速壞滅,像是一種折磨,也就是「苦」

(dukkha)。這壞滅的現象,不受任何人控制,也無法避免,

它有其自己的規律,即是「無我」(anatta)。如此,禪修者以

智慧親身了悟到「無常」等的真理。

當禪修者依其自心了悟到,「痛」是「無常的」、「苦的」、

「無我的」(不受控制)之時,在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洞察,

達到明晰、徹底且決然的時候,他將能夠證悟向來所期待的









11

「聖法」。關於如何觀察、標記「苦受」,以上的說明,已相

當完整了。

§1.3.聞聲時的觀照與標記

4



在練習時,你可能會聽到外面的聲音,也可能會見到或

聞到什麼。尤其是,你也許會聽到公雞、小鳥的叫聲、敲敲

打打的聲音、人車的聲音等等。當你聽到這些聲音時,你必

須觀照它們並標記:「聽到、聽到」。你應試著這麼做,以便

能夠做到只是“純粹”聽到,也就是,你必須試著不讓心跟

隨那些聲音,不讓心被對聲音的想像給帶走。你應注意,讓

聽到只是純粹的聽到,觀察並標記「聽到、聽到」。[15]

當定與智變得更強時,若你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

那聲音會變得不清晰,像是從遠處傳來似的,或像被帶到遠

方,或像愈來愈接近、或變得沙啞不清楚。如果你有這些經

驗,那表示你已有能力觀照能聽的心。

以這個方式繼續觀照、標記,當你的定與智變得更強而

有力時,你會發現,在觀照、標記「聽到、聽到」之際,聲

音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消逝、滅去;能聽(聲音)的心識,也

一個一個滅去;觀照、標記的心也同樣地滅去。觀智銳利的

禪修者,能夠明確、清楚地體驗這些現象。



4

原英譯本已有此副標。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12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在觀照、標記聲音時,尤為明顯的是,聲音一個音節一

個音節地滅去,即使是初學者也可能會有這個體驗。這些聲

音已彼此不相連繫,它們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滅去。例如,

當禪修者聽到「先生」這個聲音,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

他會體驗到「先」這個音節先個別地滅去,「生」這個音節

隨後也個別地滅去。如此,這些聲音斷斷續續地被聽到,聲

音所表達的,會變得模糊不明。此時,變得顯著的,只是斷

斷續續的聲音之壞滅。

當你體驗到聲音的滅去,你將了悟到聲音不是恆常的;

當你體驗到觀照與標記的心也滅去時,你將了悟到能觀照、

標記的心也不是恆常的。如此,你將了悟,聽到的聲音與能

觀照的心都不是恆常的。這即是「無常」。[16]一連串迅速

滅去的現象,則像是一種折磨,是苦(dukkha)。

如何能免除這些折磨、苦呢?沒有辦法可以停止或免除

它們。這壞滅之苦有其自己的規律,它是不受控制的,是「無

我的」。如此,在觀照、標記「聽到、聽到」時,禪修者將

能洞察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並且證悟聖法。

§1.4.四念處的修行

在坐禪時,觀照、標記「上」、「下」、「坐」、「觸」,這

些和「身」(kāya)有關,所以被說為是屬於「身隨觀念處」









13

(kāyānupassanā-satipa??hāna);觀照、標記「痛」、「麻」、「癢」,

則和「感受」(vedanā)有關,所以被稱為「受隨觀念處」

(vedanānu-passanāsatipa??hāna);觀照、標記種種念頭:「分

心」、「計劃」、「想」等,則和「心」(citta)有關,所以被稱

作「心隨觀念處」(cittānupassanāsatipa??hāna);觀照、標記

「看到」、「聽到」、「聞到」等,則和總稱為「法」的身、心

現象有關,所以被稱為「法隨觀念處」

(dhammānupassanāsatipa??hāna)。

如此,依據我們的恩師馬哈希尊者所教導的方式來修習

坐禪之時,其中便已包括了身、受、心、法四個念處的修習。

關於坐禪,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14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貳.行禪時的觀照與標記

接著,要說明行禪時如何觀照、標記。行禪時的觀照、

標記方式,可分為四種:[17]

(1)觀照時,一步做一個標記。

(2)觀照時,一步做兩個標記。

(3)觀照時,一步做三個標記。

(4)觀照時,一步做六個標記。

§2.1.觀照時,一步做一個標記

第一種方式,禪修者觀照時,將整個步伐當作一個移

動,標記「左腳」或「右腳」。

當你觀照、標記「左腳」時,你必須貼近且密集地觀照,

以便能夠了知,從腳步的開始到結束,整個逐漸向前移動的

現象。你應試著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狀、外形。觀照

右腳的方式,也是如此。你必須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

夠了知從腳步的開始到結束,整個逐漸向前移動的現象之本

質。你應試著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狀、外形。關於一

步做一個標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15

§2.2.觀照時,一步做兩個標記

以第二種方式觀照時,是將一個腳步標記為兩個移動:

「舉起、放下」。當你觀照、標記「舉起」之時,你必須盡

可能地專注於那一點一點逐漸上移的移動現象。你應試著盡

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狀、外形。同樣地,當你觀照「放

下」時,你應試著盡可能地不去注意腳板的形狀、外形,只

是一心一意地密集地觀照那一點一點逐漸下降的移動現

象。[18]

腳板的形狀、外形是「概念法」(pa??atti),概念法並不

是毘婆舍那修行的所緣。「推動」、「移動」的現象,則是「真

實法」(paramattha),屬於「風大」(vāyo)。關於一步做兩個

標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2.3.觀照時,一步做三個標記

第三種方式是,觀照時將一個腳步標記為三個移動:「舉

起、推出、放下」。當你觀照、標記「舉起」之時,你必須

盡可能地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並標記,以便了知那漸漸上移的

移動現象。當你觀照、標記「推出」時,你必須盡可能地貼

近且密集地觀照並標記,以便了知那漸漸向前的移動現象。

同樣地,當你觀照「放下」時,你也必須盡可能地貼近且密

集地觀照並標記,以便了知那漸漸向下的移動現象。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16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如此貼近且密集地觀照、標記時,你的觀照與標記應保

持在移動的「當下」(santatipaccuppanna)。你必須貼近且密

集地觀照,以便了知那移動現象的本質,亦即「真實法」

(paramattha)。若你能夠這樣貼近且密集地觀照,在你觀照、

標記「舉起」時,你不僅會親身經驗到舉起時一點一點漸漸

上升的移動,也會經驗到腳在上移時,變得愈來愈輕盈。

當你如此觀照、標記「推出」時,你不僅會經驗到推出

時逐漸前移的移動,也會經驗到腳在前移時變得輕快了。[19]

同樣的,當你如此觀照、標記「放下」時,你不僅會經驗到

放腳時一點一點逐漸下移的移動,也會經驗到腳在下降時變

得愈來愈沉重。

禪修者在觀照、標記「提起」時,經驗到〔腳〕逐漸上

提時的輕盈感;觀照、標記「推出」時,經驗到〔腳〕逐漸

前移時的輕盈感,觀照、標記「放下」時,經驗到〔腳〕逐

漸下移時的沉重感。這時,他會對自己的練習更加感到興

趣。這表示禪修者已開始體證「法」了。

經驗不同移動〔即提起、推出之時〕的「輕盈感」,表

示體驗到了「火界」(tejodhātu)與「風界」(vāyodhātu)的

自相。經驗到〔腳〕下降移動的「沉重感」,表示體驗到「地

界」(pathavīdhātu)與「水界」(āpodhātu)的自相。經驗這

些現象時,表示禪修者開始體驗「法」了。關於一步做三個









17

標記,以上的說明,已相當完整。

§2.4.觀照時,一步做六個標記

第四種方式是,觀照時將一個腳步標記為六個移動:「舉

起開始、舉起結束、推出開始、推出結束、放下開始、放下

結束」。「舉起開始」指唯有腳後根被舉起而已,「舉起結束」

指腳指也舉起了。「推出開始」指腳板開始推出。「推出結束」

指腳板在下降之前的短暫靜止階段。「放下開始」指〔腳〕

開始下降的階段。「放下結束」指腳板接觸到地面的時候。

實際上,這只是把一步裡的三個移動[20],個別標記出其「開

始」與「結束」而已。

另一種方式,是觀照時標記「想要舉起、舉起;想要推

出、推出;想要放下、放下」。在這種標記的方式裡,禪修

者分別觀照、標記了「名」(nāma,「想要做…」的動機)與

「色」(rūpa,如腳板舉起等)。

還有另一種方式是,觀照時標記「舉起、抬起、推出、

放下、接觸、壓下」。當你觀照、標記「舉起」時,是僅僅

後腳跟開始舉起的階段。「抬起」指整個腳板連同腳指被抬

起。「推出」指把腳板推出的整個動作。「放下」指開始要把

腳往下放。「接觸」指腳板剛接觸到地面。「壓下」指將腳下

壓以便舉起另一隻腳。如此,你將標記六個移動「舉起、抬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18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起、推出、放下、接觸、壓下」。

許多禪修者藉由標記如上所述的六個移動,而培養出

「定」(samādhi)與「智」(?ā?a),他們的觀照因而能得以進

步,並能以非凡的方式體證法。關於一步做六個標記,以上

的說明,已相當完整了。









19

參.一般活動的觀照與標記

一般活動的觀照,指在坐禪、行禪的時間之外所做的觀

照。一般活動包含你回住處時所做的一些不起眼的動作,如

開門、關門、整理床鋪、換衣服、洗衣服、準備食物、用餐、

喝水等等。這些動作也都要加以觀照、標記。[21]

§3.1.用餐時的觀照與標記

看到食物時,你必須觀照、標記「看到、看到」。當你

伸手拿食物時,要觀照、標記「伸出、伸出」。當你碰觸到

食物時,觀照、標記「接觸、接觸」。當你撥攏、整理食物

時,觀照、標記「整理、整理」。當你把食物取回到嘴邊時,

你要觀照、標記「取回、取回」。當你彎下頭要取食時,要

觀照、標記「彎下、彎下」。當你張開嘴巴時,要觀照、標

記「張開、張開」。當你把食物放到嘴裡時,要觀照、標記

「放、放」。當你再次抬起頭時,要觀照、標記「抬、抬」。

當你咀嚼食物時,要觀照、標記「咀嚼、咀嚼」。當你覺察

味道的時候,要觀照、標記「知道、知道」。當你吞嚥食物

時,要觀照、標記「吞、吞」。

以上的教導,和我們的恩師馬哈希尊者所教導的在進餐

時所做的觀照方式一致。這些教導,是針對那些重視自己的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0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修行,恭敬、密集而毫無間斷地持續修行的禪修者而說的。

在修習之初,你可能無法觀照、標記到所有的動作,乃

至會忘記去觀照大部分的動作,但是不必因此感到灰心氣

餒。其後,當你的定與智變得成熟時,你將能夠觀照且標記

所有的動作。

在修習之初,你應先試著專注那些對你而言最為顯著的

動作,將它當作主要的所緣。什麼是對你而言最為顯著的動

作?譬如,若伸手的動作最顯著可知,你就應該試著去觀

照、標記「伸出、伸出」,而無任何的遺漏與忘失;如果低

頭的動作最顯著,那就應觀照、標記「低頭、低頭」,而無

任何的遺漏與忘失;[22]如果咀嚼是最顯著的動作,那就

應觀照、標記「咀嚼、咀嚼」,而無任何的遺漏與忘失。如

此,你必須觀照、標記至少一個顯著的動作,將之當作主要

的所緣,而無任何的遺漏與忘失。

一旦你可以如此讓心緊密且準確地專注在一個所緣,並

藉此培養出定力時,你將能專注觀照其他的動作,並培養出

更深的定與智。毘婆舍那智慧將因此而展開,令禪修者能夠

在乃至是進餐時證悟聖法。

用餐時,咀嚼的動作是尤為顯著的。我們的恩師馬哈希

尊者曾經說過,在咀嚼時,上、下顎之中,通常僅下顎在移

動。下顎的移動,實際上就是緬甸語所說的「嚼」。









21

如果你對下顎逐漸移動的過程,觀照、標記得好,並培

養出定力,你將會發現對咀嚼動作的觀照、標記會進行得特

別地好。從咀嚼的動作開始,接著你將能夠觀照、標記進食

中所有的動作。關於如何觀照進餐時的一般活動,以上的說

明,已相當完整了。

§3.2.觀照、標記坐下的過程

應觀照的一般活動,也包含「坐」、「站」、「屈」、「伸」

等動作。對具備了某程度的定與智的禪修者而言,當他正要

坐下時,「想要坐下的動機」會相當顯著。因此,禪修者必

須觀照這個「動機」、「意欲」,[23]標記「想坐下、想坐下」。

然後,當坐下的動作進行時,必須觀照、標記「坐下、坐下」。

當你觀照、標記「坐下」時,試著盡可能地不要去注意

頭、身體、腳等等的形狀。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密集地觀照、

標記那逐漸一點一點下降的移動現象,這樣子觀照能使你的

心能精確地落在當下逐漸下移的動作。

你應非常貼近且密集地觀照,以便能夠了知移動的真實

性質(真實法)。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時,若你能

貼近且緊密地觀照、標記,且讓你的觀照心準確地落在當下

的移動時,你將清楚地知道,身體下移時,你不僅覺知那逐

漸下降的移動,也將感受到身體變得愈來愈沉重。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2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3.3.觀照、標記起身的過程

當你要結束坐禪,打算起身或者說站起來的時候,若你

很有正念,「想要起身」的動機會先變得顯著。你必須觀照、

標記這個動機:「想要起身、想要起身」。這想起身的動機,

將會推動身體的「風界」(vāyodhātu)開始運轉。在你向前屈

身,累積力氣要起身之際,你必須觀照、標記「用力、用力」。

接著,當你將手伸向旁邊做為支撐時,你必須觀照、標記「支

撐、支撐」。

當身體充滿力氣時,它會漸漸地向上升。[24]這個上升

的動作,在緬語的詞彙裡稱為「起身」或「起立」。我們觀

照、標記它:「起身、起身」。不過,語詞僅是「概念法」

(pa??tti)。我們要清楚了知的,是一點一點逐漸上升的移動

現象。同樣的,我們必須密集且準確地觀照,並做標記,以

便讓心能夠保持在當下逐漸上升的動作。

當你如此貼近、密集且準確地觀照,而能讓心保持在當

下,並了知真實法之時,在觀照、標記「起身、起身」之際,

當身體上升得更高時,除了了知逐漸上升的移動之外,你也

將親身體驗到上升時變輕盈的感覺。

如此,當你觀照、標記「坐下、坐下」時,你將親自體

驗到沉重的感覺與逐漸下降的移動;當你觀照、標記「起身、

起身」時,你將親自體驗到輕盈的感覺與逐漸上升的移動。









23

如此,體驗到〔身體〕上升時的輕盈感覺,表示你觀見「火

界」與「風界」的特質;體驗到〔身體〕下降時的沉重感覺,

表示你觀見「地界」與「水界」的特質。

§3.4.見生滅

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

了知某一移動現象的特質之後,才會了知所謂的生

(udaya)、滅(vaya),亦即,[25]了知每個移動剎那剎那地生

起又滅去。一個移動生起、滅去,另一個移動也生起、滅去,

又另一個移動生起、滅去,如此不斷地生滅。清楚地見到生

滅,即是見到「有為相」(sa?khata-lakkha?a)(一切身、心現

象皆具有此「因緣而起的」、「合會而成的」性質)。

如此見生滅之後,持續不懈地觀照、標記,定與智會變

得更強而有力。接著,你將發現「生起」的現象不再那麼明

顯,只有「滅去」的現象是顯著的。當更清楚地體驗「滅」

的現象時,禪修者會了悟到,沒有一個身體的移動是恆常

的。當禪修者清楚地看見觀照的心也滅去,他將了悟到能觀

的心也不是恆常的,無論是「名法」(nāma)或「色法」(rūpa)

皆是無常的(anicca)。

一連串快速的滅去現象,像是一種「折磨」、「苦」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4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dukkha)。我們無法阻止、避免這滅去的現象與苦,它們自

行發生,不受任何人控制,是「無我的」(anatta)。當了知無

常、苦、無我的觀智,發展至非常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時,

禪修者將能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

如此,在觀照、標記「坐下」、「起身」時,禪修者將了

悟到稱為「共相」(sāma??a-lakkha?a)的三種共通性質:「無

常」、「苦」及「無我」。當禪修者對三共相的了知,已明晰、

徹底且具決定性時,他將能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

[26]

§3.5.觀照、標記彎曲與伸直

一般活動的觀照,也包含對肢體的彎曲與伸直的觀照。

當你彎曲手臂時,若你很有正念,「想要彎曲」的動機會先

變得顯著。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想彎曲、想彎曲」。

之後,你應盡可能地貼近且仔細地觀照、標記「彎曲、彎曲」,

以便了知彎曲動作裡逐漸移動的現象。禪修者在此也將能親

身體驗到手臂向上移動時的輕盈感覺。

同樣的,當想要將彎曲後的手臂,伸直之時,「想要伸

直」的動機會先變得顯著。就此,你必須觀照、標記這個動

機:「想伸直、想伸直」。實際將手臂伸直時,你必須觀照、

標記「伸直、伸直」。如此,手臂伸開移動的現象,在緬語









25

中我們稱為「伸直」。當你觀照、標記「伸直、伸直」時,

你將親身經驗手臂下移時的沉重感覺。

輕盈感與沉重感的特質,被稱為「自相」(sabhāva-

lakkha?a,個別身、心現象所獨有的特質)。

箴言:「見自相已,方見生滅。」

這樣子持續地觀照、標記,禪修者將體驗到移動時的輕

盈與沉重感生起後又滅去。如此對生、滅的了知,即是在了

知「有為相」。[27]

之後,當禪修者證得「壞滅智」,觀見不斷的滅去現象

時,他會親身了悟到:彎曲的動作不是恆常的,觀照彎曲動

作的能觀之心也不是恆常的;伸直的動作不是恆常的,觀照

伸直動作的能觀之心也不是恆常的。

如此,就在彎曲、伸直手臂的時候,禪修者能對三共相

「無常」、「苦」及「無我」,有明晰、徹底且具決定性的了

知,也能循此而證得一直以來所希求的聖法。

願你們聽聞了今日包含三部分的「毘婆舍那實修教學」

之後,能夠如所聽聞到的那樣,精勤修習、實踐,並願你們

能夠安樂地、快速地證得向來所希求的「聖法」以及「涅槃」

(一切苦的止息)。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6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此時,禪修者說:〕願我們實現長老的祝福。善哉!

善哉!善哉!









27

應謹記的座右銘

?於概念法所緣,觀其常恆不變,這是奢摩他的修行。

?於真實法所緣,觀其無常,這是毘婆舍那的修行。

?只有在身、心現象生起的當下,觀照它們,方能了知它

們的「自相」。

?了知「自相」後,才能見到生、滅。

?必須清楚地觀察到,生起的一切身、心現象,必然會壞

滅、消逝。

?了知壞滅時,將清楚地見到無常。

?見到無常時,苦變得明顯。

?苦變明顯時,便見無我。

?見無我時,將能證得涅槃。





沙達馬然希禪師講述







28

舍那實修教學毘婆



沙達馬然希禪師

(Saddhammara?siSayādaw,1921-)



本書譯自:昆達拉毗旺沙禪師(SayādawU

Ku??alābhiva?sa)(或稱沙達馬然希禪師)原著,凱瑪南荻

(DawKhemānandi)英譯,由加拿大「佛陀教法禪修中心」

(BuddhaSāsanaYeiktha)於1999年出版、流通的Practical/

WorkingInstructionsonVipassanaMeditation。

献花(0)
+1
(本文系sjj_221832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