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千秋一寸心之11——说柳永《八声甘州》
2017-07-06 | 阅:  转:  |  分享 
  
不减唐人高处(11)——说柳永《八声甘州》: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
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
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真宗赵恒)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
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仁宗赵祯)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今浙江淳安、桐庐一带地方武装的官职)团练推官、余杭县
令、晓峰盐碱(今舟山定海区)、泗州判官(今安徽泗县)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
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泛指山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渐渐地)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渺邈miǎomiǎo渺茫),归思(必须仄韵)
难收◎。叹年来踪,何事苦淹留(yānliú长期逗留;羁留)?◎想佳人、妆楼顒望(顒望yóngwàng盼望),误几回、天际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nèn凝愁(凝聚愁情)◎!柳耆qí卿在世时,不为人重zhòng,但因工于填词(词学名词。指按照曲谱、音律或前
人的成句填写词句。有时泛指作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潦倒liáodǎo1.不得志或生活貧困。2.放荡),死
后也是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無行wúxìng沒有善行,品性惡劣。《漢書·卷三十四·韓信傳
》:「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的那般微不足道(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吏或在社会上具有声望、
地位的知识分子之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
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他写下的几篇名阕què(●阕(闋)què1.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2.
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阙(闕)quē古代用作“缺”字。●
阙(闕)qu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注意辨识,以免错用),境界高绝(高超卓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
这篇《八声甘州》,早为苏东坡巨眼所识(巨眼jùyǎn敏銳的明辨是非、洞察真偽之鑑別能力。《紅樓夢·第一回》:「自為此女子必是個巨
眼英豪,風塵中之知己也。」),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
不过如此。)。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赏会(欣赏领会)此词,全要着眼(zhuóyǎn(从某方面)考
虑;观察)于开端,看他是何等气韵,涵盖当时,弥纶全界(mílún统摄,笼盖)。一个“对”字,已托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意度。尔
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时节既入素秋(素秋sùqiū1.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fú禊xì,国於水游。”唐杜甫《秋兴》诗之六:“瞿唐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宋欧阳修《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参见“素商”。2.比喻衰老、迟暮。晋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潘岳<悼亡>》:“青春速
天机,素秋驰白日。”)(素商,是一种对秋天的雅称。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
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尽,一
澄如洗。上来二句一韵,已有“雨”字,有“洒”字,有“洗”字,三个‘上’声,但一循声高诵,揭响入云(◎揭jiē〈形〉(1)高亢
。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揭孽jiēniè亦作“揭业”。极高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
殿赋>》:“飞陛揭孽,缘云上征。”吕向注:“揭孽,极高貌。”),已觉振爽(精神振奋舒爽)异常!‘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
--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仅此开头二句,便令人含咀无尽(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含英咀華hányīngjǔhuá品
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唐·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宋·陸游《答建寧陳通判啟》:「含英咀
華,早預蓬萊道山之選。」)。其下紧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贤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精炼扼要而
含义深切),端在于此。“渐”者何也?并非是说词人此刻登高而望,为时甚久,故为“渐”也,云云。如此领会,末得词意。须知他是承上句而
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如此方是“渐”之神态。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qi
újìng刚劲有力),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jīn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jùnsù严肃)。宋
玉曾云:“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至耆卿此词,乃尽得其意。当此之际,举目关河
,寥阔逶迤,气势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然而春夏滋荣盛茂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于此,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雙聲shuāngshēng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彷彿、琵
琶。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一经词人运用,其艺术效果、感染力量,已臻zhēn于极高的境地。然而,还有一句在
后紧接曰:“残照当楼。”上来“一番”二字,早已伏下秋雨晚晴的意思见于言外了。至此便出“残照”,并不突然。但此句之精彩,不在‘残照
’,端在“当楼”。夫暮雨也,霜风也,江天也,关河也,落照也,无往而非至广、至大之景域。若此寥廓liáokuò乾坤,苍茫世界,
何以包容?能否集聚?曰:能。词人只将“残照”(原来也是遍满江天的宏观)轻轻一笔转到了他所登临送目的高楼上来!如此一笔,不但“残照”
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仿佛整个江天,关河,冷雨,金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一点。换言之,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的‘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
袭来,要他一人禁jīn当!他以此种高极超绝的俊笔,一口气,几句话,便将难以形容、不可为怀(心意;情意)的羁愁(jīchóu旅人的
愁思)暮景,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至矣尽矣zhìyǐjìnyǐ:至:到。矣:语气助词。尽:极点。到了极点,无以复加。出处
:《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试思,东坡对此高度评价,岂无故哉!再下则笔致(情致格调)思绪,便由苍
莽(cāngmǎng广阔无边)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盖以上所观、所写,总是高处、远处之物色,自此而后,由仰观而转至俯察,乃又见
处处皆是(是处,即‘到处皆然’之义)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风流蕴藉fēngliúyùn
jiè: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出处:《北齐书·王昕传》:学识有风训,生
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其下自加“苒苒rǎnrǎn”二字,真是好极!(唐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意谓世人
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花入金盆叶作尘(《满庭芳·花满金盆》是宋代朱敦儒创作的诗词)。惟有绿荷红菡萏hàndàn(绿荷
,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恨杀;笑杀人。一说为‘煞’)!白话译文: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
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
啊。)“减”,“苒rǎn”,又皆‘上’声高揭(◎揭jiē〈形〉(1)高亢。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
的样子))。总不肯使韵调塌落低沉。此方是秋士之品格(秋士qiūshì感傷自己已經年老的文人。《淮南子·繆稱》:「春女思,秋士悲。
」)。“苒苒rǎn”,又正与上文“渐””字相为呼应,益信前文拙解(自谦之辞)不误。一“休”字,岂是趁韵(趁韵:谓作诗硬凑韵脚,而不
顾内容是否得当)漫(随意)书?要体会此字(‘休’)实具千钧之力(千鈞qiānjūn鈞,古時秤量的單位,一鈞等於三十斤。千鈞形容非
常重。《淮南子·主術》:「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千鈞之重,烏獲不能舉也?」),其中寓有无穷的感慨gǎn
kǎi愁恨!再下,又补唯有江水东流,虽未必即与东坡《赤壁赋》(见戒凡居士专篇另注)所写短暂与永恒、变改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一直。
表示动作不间断或情况始终无变化)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全同,但也可见柳耆卿亦非只知留恋景色的浅薄之辈。在‘词’而论,又不可
忽略了“无语”二字。着(zhuó用)此二字,方觉十倍深沉,百端交集(百端交集bǎiduānjiāojí: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
容感慨万千。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xiǎn马(卫玠)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端,思绪;心绪)(洗马xiǎnmǎ1.在马前作前驱。2.官名。本作“先马”。洗馬xiǎnmǎ職官
名。漢為東宮官屬,太子外出,則導威儀;晉以後職掌圖籍,隋稱司經局洗馬,歷代因襲,清末廢。)。江水千里东来,滔滔tāotāo直下,
能无声乎?而词人却谓其“无语”,何耶?盖江声愈喧,愈显其寂寞,愈增游子悲秋之深切,而此情、此境,笔墨难宣,唯有‘无语’,翻胜千言。
禅宗大师曰:莫道无语,其声如雷!(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邓隐峰(五台山隐峰禅师,邵武军邓氏子。﹝时称邓隐峰。﹞),到沩山,便入堂,
于上板头(指过去刷印书籍雕板的板面数),解放衣钵。师闻师叔到,先具威仪,下堂内相看。隐峰见来,便作卧势,师便归方丈,隐峰乃去
。少间,师问侍者:“师叔在否?”云‘已去’。师云:“去时有甚么语”?云“无语”。师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如是、如是。过
片开端(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
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或“过变”。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
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
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回笔点明全篇的背景是‘登高临远’;虽已登临,偏云“不
忍”,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然下阕妙处(●阕(闋)què1.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2.量词,歌曲或
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阙(闕)quē古代用作“缺”字。●阙(闕)qu
è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注意辨识,以免错用),全在摹拟mónǐ“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遥想故园之闺中人
,应也是登楼远望,伫盼(久立远望)游子之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待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yān
liú长期逗留;羁留)!又是几层曲折!其情至而感深,学人须向此等处寻味,方知词笔之妙,——不止是笔巧,要紧是还有味厚。以“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一收,也是于最末幅再次点出全篇题目。“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皆
息息相关,笔笔辉映。故柳郎词笔貌似疏朗(指文气豪放),实则绵密。一腔心事,唱叹无端(似无端倪duānní),笔若连环,岂粗俗
之流所及而能至哉。“归思”,“思s씑去声’,名词。“争”,其义为“怎生”,因律当平声,只能用“争”。今之人往往不明,宜为拈ni
ān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树”乃是谢脁名句,词人加“误几回”而用之,尤见匠心独运(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
的心思。)。(南朝齐?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文选》李善注引《水经注》:“水上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
桥渡水,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江路西南永(漫长),归流东北骛(wù疾驰)。江舟向西南行驶,水流向东北奔驰。江水尚知入海
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面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
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金陵。诗人在这里用清淡的水墨染出了一幅长江行旅图,以“辨”、“识”二字精
当地烘托出诗人极目回望的专注神情,则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也就不言自明了。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这两句承上启下,巧妙地由前四
句眷恋故乡的惆怅心情转换为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摇摇”写人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的感觉,以及倦于行旅、思绪恍惚的状态,是传神之笔。
不说此次孤身出仕,只说从前孤游已经不止一次,越是强自宽解,便越见出眼前的孤独。既欢怀禄(留恋爵禄)情,复协(合)沧洲趣(滄洲cān
gzhōu水濱。借指隱者所居住的地方。南朝齊·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唐·杜甫《曲江對酒》
詩:「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此去宣城既遂了做官的心愿,又合乎隐逸的幽趣。(网摘《“沧洲”、“沧州”辨》:古典意象一
经写定,字词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有一个意象叫“沧洲”,不能写着“沧州”,但是在民间或者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笔下,往往不太在意,有时混用起
来,这种态度其实是很不严肃的。沧州,是今河北省东临渤海的一个地名。沧洲,《辞源》:“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文选》南齐谢玄晖
(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河北的沧州创设于北魏,此前隶属幽燕,生活年代与北魏同时的谢朓显见
是不会拿后世眼里的“沧州”抒发自己的欢情旨趣了,谢诗里的沧州只不过是一种虚指,并非具体的地点,其境近乎《诗经》的“在水一方”。之
所以出现这样的混乱,原因在于“州”字。《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诗曰:在河之州。”可是今天所见《诗经》全作“在河之洲”。《
说文》未收“洲”字。徐铉注:“臣铉等曰:今别作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俗作洲。”由此可知,在中古以前,只有“州”字,没有“洲
”字,洲是后起的别字、俗字,它的出现正是为了区别“州”字的,但这两个字在其他语境中是不可通用的。可以断定,谢诗原来一定是作“沧州趣
”的,可一旦有了一个地名‘沧州’,便只好将此诗改作“沧洲趣”了,以免解释不通。谢脁的生卒年是公元464年-499年,而河北‘沧州’
之设却在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这一年是公元517年,则谢氏写诗时,是不可能想到这后起的地名的,他的意思便是指水滨之处。当‘沧州’成了
实指,则“沧洲”便应运而生了。那么“沧洲”一词改定于何时呢?现存文献都经过历代的整理、修饰,已很难判定谁是最早的例证了。可见“沧洲
”一词起源于东晋南朝时代是可以肯定的,而这正是‘沧州’地名创设的时代。李善在初唐作注时,《文选》已是“沧州”、“沧洲”混用了,唐代
诗人笔下,“沧州”已渐向“沧洲”转化。宋代之后,“沧州趣”的写法未必绝迹,但在文人笔下几乎是一边倒向“沧洲趣”了。木斋先生文中所引
诗画之八条材料,原文均作“沧洲趣”,用不着全改成原始的“沧州”,甚至不能改作“沧州”。诗文在传播过程中,难免被人改动,有时难以作为证据,但有两个证据是铁定的,一是米芾的书法:“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这幅作品今天仍然能见到;二是木斋文中所引陆游的词《述衷情》,木斋的引文明明是写作“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而紧接着他在讲述这一句时,突然变成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沧洲’是指: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出自: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因而此句解读为: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嚣xiāo尘自兹隔,赏心(娱悦心志)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刘向《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卷二载,陶答子治陶(古邑名,在今山东)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独抱儿而泣,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猪)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等待)死耳。”一年后,答子之家果以盗诛。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远害。)1
献花(0)
+1
(本文系戒凡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