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2017-07-09 | 阅:  转:  |  分享 
  
《曹刿论战》学案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

【基础学习】

1、简介作品《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给黑体字注音

曹刿请见()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忠之属也()

公与之乘()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4、朗读课文。

5、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

?小惠未徧弗敢加也,

必以信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公将鼓之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故克之

惧有伏焉

【合作交流】

1、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古义:

今义:

2、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4)夫战,勇气也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析疑解难】

对照注释,朗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堂清作业】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课外学习】

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学案

2、评析人物形象。

3、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既克,公问其故

从其吾视其辙乱

战则请从其乡人曰

2、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基础学习】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他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广大人民(肯定)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谋

【合作交流】

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3、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因为本文重点写“论战”,所以战前对话写得祥,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祥,庆公问计写得略。

【析疑解难】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要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主要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堂清作业】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鲁庄公:

【课外学习】

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八、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6、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九、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①牺牲玉帛(???????????????????)????②为国牺牲(?????????????)

5、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①了解《战国策》。

②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③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自学指导

(1)了解作品及相关人物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听朗读,注意生字读音。

昳yì窥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bàngjī朝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

(3)解题

“邹忌讽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3、学生自学

分组学习,翻译课文:

(1)、一人主讲

(2)、其他人补充修正

4、学后检测

(1)、古今异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尺:

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

暮寝而思之。

寝:

古义,躺而不睡;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义,这里指“议论”。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地点。

(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早晨)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拜)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第二天)

③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天天)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服:穿戴。

②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

(5)特殊句式: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②忌不自信。“不信自”,宾语前置

③朝服衣冠(邹忌)朝服衣冠,省略句

④王之蔽甚矣。“蔽”,被蒙蔽。被动句

固定格式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昳丽:光艳美丽朝服:朝:在早晨;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旦日:第二天

不若:不如孰视之:仔细地看

暮寝而思之:晚上躺着想这件事美我:认为我美

私:动词,偏爱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比徐公美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王旁边的近臣蔽甚矣:受蒙蔽很深了

善:好面刺:当面指责谤讥:批评议论

市朝:公共场合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期年:满一年

二、堂清作业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2、给划线字注音

(1)时时而间进()(2)期年之后()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

(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今齐/地方千里()

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三、日清作业

四、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

①进一步熟悉读课文,能回答课文涉及的相关问题。

②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二)、(复习巩固)

1、古今异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尺:

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

暮寝而思之。

寝:

古义,躺而不睡;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义,这里指“议论”。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地点。

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早晨)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拜)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第二天)

③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天天)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三)分组讨论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的美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4)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

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四)学后检测

二、中考链接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0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1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直接劝说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3分)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4分)

答:?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等。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三、堂清作业

1.本文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2分)?

⑴朝服衣冠(穿戴)⑵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⑶臣之妻私臣(偏爱)⑷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3.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2分)

徐公何能及君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及郡下,诣太守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徐公不若君之美能谤讥于市朝

更若役,复若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

⑵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四、日清作业

五、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导学案

九()班教师



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

1、走进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

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

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

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

分组讨论: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二、后教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的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三、堂清作业

四、熟读课文

五、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

三.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D.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甚矣,汝之不惠!

?

四.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五.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六.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七.2007年龙岩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八.2007年湖北省恩施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九.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十.2008年四川达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十一、2008年黄冈市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

十二、2008年广州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惩山北之塞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三、2008年广东省汕头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3分)

?

?

?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答案

一.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

16.(1)“亡”通无,没有(2)灭亡(3)逃跑17.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18.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三.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

4.D(苦:愁)5.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6.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7.(4分)(1)(2分)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险”“指”意思的各计0.5分)

(2)(2分)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甚”“惠”意思的各计0.5分)

四.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五.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1.(1)苦于(2)顽固2.(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3.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语言、动作4.(1)示例:夸父逐日(2)精卫填海等5.略

六.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11.①苦于;②赞同;③挑;④同“无”,没有。(4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1分)12.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2分)13.(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分)(2)你太不聪明了。(2分)14.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七.2007年龙岩市

(一)(10分)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险,险峻的大山。⑶亡,通“无”。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八.2007年湖北省恩施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九.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12.(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13.(4分)(1)你太不聪明了。(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14.(2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十.2008年四川达州

16.(2分)C(“阴”指江河的南岸)17.(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5分)(1)(2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3分)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2分)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十一、2008年黄冈市

16、(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17、(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2分)18、A×B×C√D√(2分,每个0.5分)19、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

十二、2008年广州市

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10(1)(2分)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2)(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11.同: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异:愚公妻是关心;智叟是挖苦讽刺嘲笑。

十三、2008年广东省汕头市

9.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10.杂然相许跳往助之笑而止之11.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4《诗经》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

明确:jiān??jiā???yī??rén???sù?huí???xī???méi?jī??chí???sì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六、课后反思:



诗经两首赏析题

(2013-01-1419:51:48)

转载▼

标签:

分类: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2、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4、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诗经》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2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答案:

23.B???24.D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

























31









献花(0)
+1
(本文系海上的风wds...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