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针刺加隔核桃壳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7例
2017-07-10 | 阅:  转:  |  分享 
  
·38·ShanghaiJAcu-mox,Jan2011,Vol30,No1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1-0038-01·临床报道·

针刺加隔核桃壳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7例



庞根生,指导陶崑

(南京市秦淮中医医院,江苏210006)



【关键词】针刺;灸法;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1.038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spalsy)或

贝尔氏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多

见。本病起病突然,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

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外溢,

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露齿、

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进餐时易出现患侧咀嚼肌无力,

食物残留。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隔核桃壳

灸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7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7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75例,女52

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半

年;左侧56例,右侧71例,均为单侧发病;第一次发病

119例,第二次发病8例。



2治疗方法

2.1针刺疗法

主穴取风池、翳风、地仓、颊车、下关、牵正、

合谷、太冲穴。鼻唇沟变浅配迎香,鼻中沟歪斜配水沟,

眼睑闭合不全或额纹消失配攒竹、阳白、鱼腰,面部板

滞配四白、颧髎。每次选8~10个穴位,轮流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针灸针施行针刺,病程

7d以内者浅刺,针刺头面部诸穴手法轻柔,行平补平

泻法;病程10d以上者酌予沿皮透刺,行补泻兼施手

法。留针30min,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2d。治

疗期间嘱患者面部避风寒。

2.2隔核桃壳灸法

起针后,患者取坐位,给患者戴上自制的眼镜架

(用直径3mm的铁丝做成眼镜架,外裹胶布,镜架两端

伸出两根距面部约5cm的“L”型铁丝),用一段长约

70mm艾条插在病变一侧的眼镜架前的铁丝上,取一具

完整的经菊花水浸泡过的半个核桃壳镶入镜框上,点

燃后隔核桃壳温灸患侧,艾段燃尽后,易艾再灸,连灸

30min,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2d。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

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症状只在用力闭

眼、鼓腮及大笑时略显不对称。

有效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本组127例,痊愈93例,占73.2%;显效15例,占

11.8%;有效19例,占15.0%。总有效率为100%。其中

1个疗程治愈23例,占24.7%;2个疗程内治愈62例,

占66.7%;2个疗程以上治愈8例,占8.6%。



4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劳累

过度,起居不慎,以致气衰血少,营卫不调,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

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治疗以祛风

散寒、通经活络为法,选取面部阳明、少阳经穴,用阳

白、四白、攒竹、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以疏调局部

经气,促进气血运行,使筋肉得以濡养,“面口合谷收”,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与近部腧穴风

池、翳风相配,以加强袪风散寒通络之功,太冲善治头

面诸疾。

隔核桃壳灸属于温灸器灸的范围,是一种集灸火

的温和热力、药物作用与穴位刺激于一体的综合疗法。

借用燃艾,温灸患侧穴位,其温热作用由经络循行直达

病所,可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正如《素

问·调经论》所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

流,温则消而去之。”肝开窍于目,使用经药液浸泡过的

核桃壳遮眼而灸,既可以发挥药物的疏风平肝的作用,

又可通过核桃壳对眼眶四周的穴位进行温和刺激,以

调整肝木盛虚,而达到疏肝祛风通络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0-07-30

作者简介:庞根生(1972-),男,主治医师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