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论_医者意也_
2017-07-11 | 阅:  转:  |  分享 
  
·中医文化·

论“医者意也”

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医者意也”是医生在诊治中运用创新思维的概括,这种“意”的思维方式与《周易》的“意象”、《老子》的“意

想”、《庄子》的“意也”一脉相承,《内经》称之为“意”或“悟”。“意”有时可以理解而难以表述,“医者意也”以其创新

思维能出奇制胜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之一。

关键词:意象;辨证论治;创新意识

中图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03)04-0191-02

“医者意也”是古代医家对引发创新意识的

概括。古人把医疗活动看作是医生智慧的思维

功夫。“意”是科学的思维能力。医生在临证

时,当病人的病证无规范可循,或虽有规范其病

情又不尽适合,在此情况下就要发挥医生的悟

性,在体察精奥、覃思熟虑之后,突破思维定势,

“由意达物”,打破常规,以理法的创新和方药的

活用出奇制胜,获得疗效。

1意象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和《老子》等著

作都讲“象”和“意象”[1]。《周易》以“象”为最基

本观念,《系辞》说:“《易》也者,象也。”“象”包括

“见乃谓之象”的现象、意念想象之意象和取法

之象的法象。把主体抽象的意念、虚拟的想象

和印象称为意象。如设卦观象、得失之象、忧虞

之象、进退之象、昼夜之象皆为意象。《韩非子》

也讲意象:“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庄子》把意

象提升为“意”,以意为超越法度,说:“语之所贵

者,意也”(《庄子·天道》)。西汉经学勃兴,学者

们处处言《易》,以象数义理阐今疏古,再推论人

事,是当时的习惯思维。由是而学者们在思维

活动中重视“意”或“悟”。《内经》多处言“意”或

“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讲“以意和之”、

《灵枢·病本》言“以意调之”,把医家擅用“意”或

“悟”的效应称为“神”,如《素问》说:“请言神,神

乎神,耳不闻,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

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论》)《后汉书》

记述郭玉应对汉和帝询问时说:“医之为言意

也,腠理至微,随针用巧,针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得言也。”(《后汉

书·郭玉传》)后世由此语概括出“医者,意也”,

也遂演成为医家的名言策语了。

2医家之言“意”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

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应是对“医者意也”的

突破,但是,因“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以

及受魏晋玄学等影响,辨证论治理论并没得到

普及和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初年,“医者

意也”一直被医家奉为格高思远的习闻名论。

魏晋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学

者王弼治《易》,尽扫象数,独扬义理,畅言“得意

忘形”、“得意忘象”,言“意”、“得意”之声大噪,

玄学家以“得意”而“越名任心”、“任内心”,处世

收稿日期:2003-10-12;修稿日期:2003-11-28

作者简介:孟庆云(193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191—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4卷第4期

JOURNALOFNANJINGTCM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4No.4Dec.2003

立说也“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屈”。“得意”

已成为时人共同推颂的思维方式,一时的医书

典籍多以意言医因缘时会。如题名晋·程本的

《子华子》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魏晋时伪

托战国列御寇的《列子》也言:“医者理也,理者

意也”(《续医说·吴恩序》)。南朝陈延之《小品

方》也论道:“亦云医者意也。便宫中相传用药,

不审本草药性,仍决意所欲以加增之,不言‘医

者意也’为多意之人,意通物理,以意医物,使恶

成善,勿必是治病者也。”(《小品方·卷一》)陶弘

景也最喜欢说“医者意也”,他甚至认为最得医

之意者是张仲景,他说:“仲景用药,善以意消

息。”对此,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评述

道:“陶隐居云:‘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

以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

可以旧方医疗。”在隋代思想家王通所著的《文

中子》一书中也说道:“医者意也,药者瀹也”,是

说医通其意,而用药之道在于疏通。唐初名医

许胤宗也曾说过:“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

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旧

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从以上列举的医家

们都畅言“医者意也”并视之为金律,可见那个

时代的医学风貌,乃是重视医生个人的作用,重

视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悟性,藉此为诊治

的创新以求得奇效。

3“意”与辨证论治

以“医者意也”为主流的医学,是经验医学

的特征之一。它把临床过程和疗效寄望于医生

的“意”,诚然是重视创新,但医家的“意”有随意

性的偏颇,又难以实证。诸如一叶知秋,对秋季

外感者,便在处方中加梧桐叶之类,颇有随意

性,而且仅靠技巧,靠一时的灵性,解决不了重

大的难治之病。宋代苏轼曾在《东坡杂记》中对

“医者以意用药”提出驳诘,指出对因乘船遇风

凉而患病的病人,就在丹砂、茯神诸药中,加舵

工多年手汗所渍处的舵牙割为末做药引,或在

止汗剂麻黄根节药中,配上古竹扇为末服之(因

竹扇能扇风怯汗)的“以意用药”堪为笑料。和

“医者意也”相比较,对诊治规律的把握和规范

的运用更为重要。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

流论》中分析宋代前后医学特征时指出:“唐以

前之医学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

重也;宋以后医学乃以为术不足持,而必精求其

理,此自宋以后医家之长。”自宋代理学家程颐、

朱熹提出连接主体和客体而认识事物的“格物

致知”的旗帜以后,医家重视对病机和治疗理论

的探讨[2]。朱熹把认识过程分为“格物穷理”和

“格物致知”两个阶段,主张先穷尽事物之理,然

后才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受其影响,金代刘

完素和张元素都把探索病机作为诊治的重点,

元代朱丹溪把医学活动视为格物致知的实践之

一,他在所著《格致余论》中称道:“古人以医为

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序》)这就突破了仅靠悟性思维的

“医者意也”的认识层次,把诊治提升到理性思

维的认识层次上,由是而发生临证意识的更迭,

重视理性的规制,使辨证论治的思绪疏畅洞达。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提出了“诊

病施治”一语,清代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又称

之为“辨证施治”,而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则

概之为“辨证论治”。此后,辨证论治一词广为

循用,妙语同臻。如果说“医者意也”是经验医

学特点的展示,那么辨证论治则是理论医学的

标识。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是积

累演进的,辨证论治非但不排斥“医者意也”,在

临证时,反而更需要运用“医者意也”来解决某

些个体化治疗的难题,在每一具体病人的诊治

过程中,都能展示辨证论治的艺术[3]。

参考文献:

[1]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91.

[2]孟庆云.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J].中华医

史杂志,2002,23(3):133.

[3]孟庆云.辨证论治的成因、特征和境界[J].中医杂

志,2002,43(12):386.

—29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4期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