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
2017-07-14 | 阅:  转:  |  分享 
  
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AncientandModern(Li)wererecordedintheexplora
tionofregionalculture,Jane百年前的湖南“澧州·州城全景”公元1920年旧影历史图片序言:湖南
省澧县“古称澧州”;澧县(澧州)古今名人墨客论及其山川地形:“澧实控引荆蜀,襟山带江,与岳常鼎峙,依武陵,滨洞庭。襟山带江,形胜綦
重。素有“九澧门户“、“鱼米之乡”之美称,是先贤屈原、柳宗元以“沅有芷兮澧有兰”、“南州之美莫过于澧”等佳句赞誉过的膏腴之地。澧县
(澧州)地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澧县(澧州)地域“鸡公垱”考古重大发现,鸡公垱遗址遗
址向世人昭示:早在2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开辟榛莽,繁衍生患。城头山(古城遗址)骄人的发现更令人惊叹:6
000多年前,这里殉葬和剥削的产生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花,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前延伸了2000年!就在这片断壁颓垣里,考古专家们发掘的
6500多年前的古稻田,改写了世界水稻耕种史…!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看到
祖国的考古发掘记录片后,并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稀瞥见了蛮族争战的刀光剑影、城头山人刨土
种禾的劳动场景。似有传说中的尧帝将兵而来,孟姜寻夫而去,范公洗墨,屈子行吟,囊萤苦读,文山吟幽,州官节孝,太守遇仙;蒋翊武喋血共和
,贺龙(任常澧镇守使)镇守澧州…这些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都与澧州(今澧县)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澧县(古为澧州)也是全省地上文物
最多的县。澧县历代为澧州治所,长期是澧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胜古迹很多,一些古建筑、古石刻文物保护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
值和艺术价值,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家牌坊,其石雕艺术已达到极高的造诣,堪称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
是湘北唯一仿故宫式的古建筑群;宜万花瓦塔是全省唯一保护完好的宋代砖塔。此外,还有蜚云塔、遇仙楼、多安桥、古城墙等一大批文物都各具特
色,装点着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和澧州古城,展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采。至今西班牙王国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中国档案》和芬兰共和国国家
档案馆《中国档案》的馆藏珍品,保存有百年前澧州(今称为澧县)的旧影珍贵历史照片。16世纪随着中西交往的再次活跃;传教士再次成为中
西交往的主力军。以克路士、达拉、门多萨等人为代表的葡籍、西籍来华传教士耶稣创始者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
稣会士。虽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对传教士来华的活动和影响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有些研究也把传教士的研究纳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畴
中,但是因为芬兰传教士来华较晚,影响远不如美国新教传教士,所以大多没有特别研究。芬兰传教士是新教传教士的一支,他们与挪威、瑞典和美
国的传教士有交流合作,但是也有其独特性。而对于进入中国不同传教团体的传教士,也应该从其不同国家背景的影响上加以区别。澧县(古称澧州
)历史悠久,离县城(古称澧州城)二十至五公里内地域从远古时期就是人类聚集居住之佳选。澧县县城(古称澧州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
、州、路治所,澧县(澧州)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
、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
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编撰:冰雪现在的湖南“原
澧州·今天的澧县城”全景图片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目录第一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澧州(澧县)地域鸡公垱考古重大发现:第二章
、澧州(澧县)地域考古重大发现五万年前的乌鸦山遗址:第三章、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彭头山稻作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第四章、澧县
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稻作遗址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五章、澧县涔南乡复兴村鸡叫城稻作遗址距今约5200-4000年:第六章、澧
县梦溪乡五福村八十垱稻作遗址距今约5000-2000年:第七章、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丁家岗遗址:第八章、百年前
西班牙王国《中国档案》馆藏澧州遗存古迹旧影:第九章、百年前芬兰国家《中国档案》馆藏澧州遗存古迹旧影:第十章、百年前芬兰国传教士摄像
留下的澧水流域古迹旧影: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一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澧州(澧县)地域鸡公垱考古重大发现:(鸡公垱遗址~
位于澧县澧南乡栗木村)导语: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旧石器时代分早期、中期、晚期,湖南澧县地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
“鸡公垱遗址”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
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
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
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约十万年至二三万年,相当于地质史上的晚更新世
,也就是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为代表
。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
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有了更快的发展。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
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湖南澧县地域
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鸡公垱遗址”;“鸡公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乡栗木村。旧石器“文物”,埋藏在澧水右岸二级阶地的网纹
红土中。海拔高度约50米,相对高度20米。堆积物表现为河湖相沉积。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1987年10月调查发现29件旧石器,1988年10—11月由湖南省考古所发掘,获得200多件石制品。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澧县地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鸡公垱遗址”位于澧县澧南乡
栗木村一东西走向岗地上,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250米,现存面积约50000平方米,旧石器埋藏在澧水右岸二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中。
海拔高度约50米,相对高度20米。堆积物表现为河湖相沉积。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
5-20万年。湖南澧县澧南乡栗木村鸡公垱遗址远景图鸡公垱文化遗址考古现场发掘基本介绍;旧石器埋藏在澧水右岸二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中。
海拔高度约50米,相对高度20米。堆积物表现为河湖相沉积。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198
7年10月调查发现29件旧石器,1988年10—11月由湖南省考古所发掘,获得200多件石制品。鸡公垱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石英岩,
其次为硅质岩,还有石英、燧石等。石器组合为砍斫器、大尖状器、似手斧石器、石球、刮削器等。与鸡公垱遗存性质相同的旧石器地点目前发现最
多,遍布澧水中、下游。鸡公垱遗存在这一类型文化遗存中最具典型意义,原研究者命名为“鸡公垱文化”。(鸡公垱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二章、澧州(澧县)地域考古重大发现五万年前的乌鸦山遗址:(乌鸦山遗址~位于澧县道河乡高堰村三组)
澧州(澧县)地域考古重大发现五万年前的乌鸦山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郭伟民告诉记者;在湖南省澧县乌鸦山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了
重大进展,不仅1700多件旧石器晚期石制品重见天日,还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晚更新世时期地层剖面。郭伟民认为,此次发掘出土的旧石器表明“
4万多年前”洞庭湖西北部的澧阳平原就有古人类居住,所揭示的地层剖面是湖南澧县(古澧州)地区是典型的晚更新世时期的剖面,展示了5-4
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为湖南(古澧州)地区古代环境的变化、网纹红土的形成、现代人的起源和迁徙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
物资料。乌鸦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古澧州)道河乡高堰村三组,是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古澧州)旧石器晚期的重要遗址。乌鸦山遗址发现
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92年,湖南省旧石器考古权威专家袁家荣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200多件石制品,包括砍斫器、大尖状
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锤等。“乌鸦山文化”也因此得名。湖南省澧县乌鸦山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图片这是5—4万年前的澧阳平原。近日,
湖南省考古所专家在澧县道河乡高堰村乌鸦山旧石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堵三米高的“土墙”。正是它成为了再现澧阳平原历史的一面“镜子”。一
堵“土墙”怎样记录4万年来旧石器时代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演变?一堆旧石器如何再现4万年前的澧阳平原?记者6月4日专程前往澧县,探寻这处
遗址蕴藏的奥秘。考古专家“抢”出“宝贝”;从长沙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后,记者6月4日在离澧县县城10公里远的高堰村小路旁找到了乌
鸦山遗址。乌鸦山“其貌不扬”,高约20米,澧水支流道河从遗址的南部、东部经过,向北汇入澧水。1988年,省考古所首次发现乌鸦山遗址
。1992年,我省旧石器考古权威专家袁家荣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200多件石制品,包括砍斫器、大尖状器、刮削器、尖状器和
石锤等。“乌鸦山文化”因此而得名。乌鸦山遗址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其所在的澧阳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澧阳平
原上发现了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鸡叫城四大稻作遗址,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保存最好的水稻田、最早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都在这里,其中
中国目前最老的“古城”始建于6500年前的城头山,离乌鸦山遗址只有20公里。这些遗址都是距今1万年内修建的,而1万年前到5万年前这
段历史的人类活动遗址很少,因此乌鸦山地层剖面记录的2万年前到4万年前人类群居活动状况,对于研究澧阳平原人类群居生活,以及人类部落形
成和发展,乃至酋邦或国家的形成,都有重大研究价值。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三章、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彭头山稻作遗址距今约90
00-7500年:湖南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彭头山稻作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
澧州(澧县)彭头山古遗址展览馆图澧州(澧县)彭头山考古发现;彭头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
孟坪村,东南距县城约12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4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1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198
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9000—7500年。1998年冬由省考
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
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
质装饰品。彭头山文化的独特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彭头山文化的代表地点,为这一类遗存识别提供了标尺。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
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
历史地位。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国务院还把彭头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载入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建在
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彭头山古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四章、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稻作遗址
距今约6500-6000年:澧州(澧县)城头山考古发现六多年前古城更令人惊叹:城头山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镇〔原车溪乡南岳村〕境内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遗址。古埃及建城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城头山古城的发现将人类建城历史提前
了一千多年,不少考古专家认为城头山古城可能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1992年、1997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两度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
发现”。城头山遗址的发现,表明在洞庭湖平原出现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形成了雄踞一方的人类中心大型聚集部落建筑点,表明长江流域古文
化发展的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足相媲美!城头山考古发现六多年前古城图片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原
车溪乡南岳村〕境内;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澧县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城头山遗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
,澧县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1
996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镌刻到"中华世纪
坛"的青铜甬道上。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五章、澧县涔南乡复兴村鸡叫城稻作遗址距今约5200-4000年:澧县涔南乡复兴
村鸡叫城稻作遗址距今约5200-4000年图片澧县涔南乡复兴村鸡叫城稻作遗址:鸡叫城遗址位于澧县涔南乡复兴村一高出四周2-4米的
台地上,南距澧县县城约10公里,是一座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今垣壑沿存。城呈圆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约22万
平方米。城四周筑有土城墙,城墙上部用黄色粘土夯筑而成,有明显的夯筑层,现残高2-3米,城墙四面各存一豁口,外有壕环绕,现为许多大小
不等的堰塘和低洼田分布在古城外。西北两面为人工河,东南两面以自然小河为壕。1998年省考古所试掘,2006年正式发掘。鸡叫城文化内
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屈家岭文化中晚期。位于湖南省澧县涔南乡复兴村一台地
上,此一大型聚落遗址,对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澧县涔南乡复兴村鸡叫城稻作遗址;此处垣
壑尚存,相传有仙人夜间筑城,鸡叫而成,故名鸡叫城。城呈圆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四周城墙用黄
色粘土夯筑而成,有明显的夯筑层。残高2~3米,城四面各有豁口,应为城门遗址。外有围壕,现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堰塘和低洼田分布在古城埠外
。西北两面为人工河,东南两面以自然小河为壕。在东北两门外约1公里处,各筑烽火台一座,残高2—4米。早年调查在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
,多灰色夹砂粗陶,有大口罐、敞口尊等。1997年于西城墙探沟内发现龙山时期陶片,专家认为此系屈家岭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
—4000年),陆续使用到龙山时期。1998年,发掘190平方米,墙体地层关系可分为七层,底层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晚期居住遗址,柱洞密
而小,一般直径15-20厘米,深度在20—30厘米。鸡叫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
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13-7。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六章、澧县梦溪乡五福村八十垱稻作遗址距今约5000-
2000年:湖南省澧县梦溪乡五福村的“八十垱遗址”图片湖南省澧县“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乡五福村境内,对研究新石器早期
聚落形态、水稻栽培具有重要价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澧县八十垱遗址进行发掘。6次发掘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主
要堆积层属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遗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围超过3万平方米,晚期约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万平方
米,却是遗址最兴旺时期,突出标志是聚落环壕与围墙的开挖和堆筑,这样即形成日常活动圈,南北长约300米,东西最宽处160米。壕沟上宽
约4米,下宽及深约2米,围墙底宽约5米,顶宽约2米,高1—2米。估计与防护、排水有关。墙内建筑遗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和台基
式,内有灶坑。墓葬有100余座。有方形、长方形、圆筒形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在古河道的黑色淤泥中,有数十种植物种子、动物和家畜骨骸
及各种骨、竹、木器,编织物和万余粒稻谷和稻米。植物经鉴定为菟丝子属、莎草属、藜属、栎属、悬勾子属、紫草属、谷草属等近20种。表明遗
址当时近水,气候温和。另有大量菱角、芡实、莲子等。动物骨骼有鹿、麂、牛、猪、鸡、鱼等。木器有耒、铲、锥、杵、钻、木、竹牌等。稻谷、
稻米收集近1.5万枚,超过国内收集总量,保存状况良好。农学家认为个体变异幅度大,群体面貌十分复杂,故定名为“八十垱古稻”,深入研究
可揭示栽培稻起源及为其演示过程树立标尺。另外还发现了介于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址,可暂称“八十垱下层类型”,其工具主要为
打制石器。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93.I-93。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七
章、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丁家岗遗址:澧县涔南乡发现新石器时代丁家岗遗址,丁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涔南乡东田堰
村三组一处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四周水系环绕。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丁家岗遗址图片?丁家岗遗址;于1979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
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最早文化遗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层文化,而后经历汤加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最晚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汤加
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期文化遗存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先后发现了一批重要墓葬、祭祀台、祭祀坑等遗迹现象。该遗址对了解新石器时代各种文
化内涵的联系、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期人类原始社会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实物证据。2002年被公布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国发(2013)13号,国务院编7-0362-1
-362。丁家岗遗址北距鸡叫城遗址2公里,属澧阳平原腹心地带,东西长约33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66651平方米。古今澧
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八章、百年前西班牙王国《中国档案》馆藏澧州遗存古迹旧影:导语:澧县县城(古为澧州州城)百年前的澧州—
澧州城是什么样子?这里是收藏的百年前外国友人镜头下的真实记录百年前澧州古城—澧州地域历史图片,供乡亲父老阅览,至今西班牙王国加泰罗
尼亚开放大学《中国档案》和芬兰共和国国家档案馆《中国档案》的馆藏珍品,保存有百年前澧州(今称为澧县)的旧影珍贵历史照片。澧州,因澧
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历史上的澧州(州名)起源;澧之名源于《禹贡》,春
秋、战国均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北朝
时期西魏政权(拓跋廓)末位皇帝恭帝二年(乙亥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己酉年)公元589,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名澧州
,新置澧阳县(澧县)。隋大业三年(丁卯年)公元607年,改澧州为澧阳郡,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武德四年(辛巳
年)公元621年,复为澧州,仍辖6县。唐天宝元年(壬午年)公元742年改为澧州澧阳郡。唐干元元年(戊戌年)公元758年复为澧州。宋
干德元年(癸亥年)公元963年又为澧州澧阳郡。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年)公元1275年,升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丁丑年)公元1277年
,改为澧州路总管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丙辰年)公元?1376年)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清.顺治一年(甲申年)
公元1644年,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己酉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乙卯
年)公元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年)公元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澧州于民国二年(
公元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沿用至今。2015年,澧县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方案出台,设澧西街道办、澧阳街道办、澧浦街道办、澧澹
街道办和澧南镇、小渡口镇、官垸镇、如东镇、复兴镇、盐井镇、梦溪镇、涔南镇、城头山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火连坡镇、甘溪滩镇
、码头铺镇。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产棉大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
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
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2015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百年前西班牙王国和芬兰国的《中国档案》,馆藏有澧州(澧州
区域)遗存古迹、人文地理的摄像旧影。16世纪(1500年至1599年)随着中西交往的再次活跃;传教士再次成为中西交往的主力军。以
克路士、达拉、门多萨等人为代表的葡籍、西籍来华传教士耶稣创始者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西班牙传教
士和芬兰国传教士在澧州、津市的这段历史,他们来澧州地域传教时期摄影留下了百年前的澧州旧影。至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中国档案》
、西班牙东方博物馆都收藏有西班牙传教士百年前在澧州拍摄的历史旧影照片文物,是研究澧州近代史的珍贵史料。图1.澧县(原澧州)旧影·澧
州城全景图(1920年)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citypanorama(192
0)澧州志记载: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两名西班牙籍教士由湖北汉口到澧县境内的界溪桥,就地租房设堂,开展传教。光绪二十年,即
公元1894年酿成教案,惊动朝野,湖广总督张之洞奉命署理两江总督,派江南洋务局总办黄遵宪出面处理。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8
月,购地五亩余,修建教堂,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图2.澧县最早的天主堂·界溪桥天主堂1883年图片LixianchurchCre
ekBridgein1883,theearliestchurchJanepictures图3.澧县(原澧州)旧影·
天主堂修道院(1920年)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CatholicMonastery
澧县天主堂修道院;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在《游击队长》中写道:“左承统随我们乘吉普回到澧县,找到地下党的同志、我们在天主教堂一间房里
谈话。那教堂的牧师是一个西班牙人,穿着长长的黑袍。胸前挂着一个十字架,可能是为了传教方便。讲得一口湘西土话;他很客气地招待我们饮咖
啡…月光照在红色的高耸的教堂墙壁上,照出浓浓沉沉的树影。澧县旧影·天主堂修道院(1949年)刘白羽叙述。图4.澧县(原澧州)旧影·
天主堂孤儿院(1920年)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Catholicorphanage
(1920)图5.澧县梦溪寺褔音堂(1914年)FukLidreamtemplemusichall(1914
)图6.澧县(原澧州)旧影·天主堂孤儿院(1920年)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Cath
olicorphanage(1920)?图7.澧县停弦渡天主堂(编者误作津市天主堂)Lixianstopthestr
ingsCrossChurch(TsueditorsmistakenlyCatholicChurch)古今澧州(
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九章、百年前芬兰国家《中国档案》馆藏澧州遗存古迹旧影:(百年前的澧州真实记录收藏历史旧影)研究中国湖南澧
州“芬兰教会在津市的有关文献记载;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芬兰传教士喜渥恩和苏布伦到达上海。1902年他们身穿中国服装,进入
津市拜访地方官吏,结交士绅广交学者。购买二圣庙兴建教堂,这是津市街上最好的庙宇,开办津兰医院和津兰学堂,设立湘西信义会总部,也是芬
兰信义会在中国的总部,以澧州(津市)为基地,向沅澧流域发展。先后在慈利、大庸、永顺建立教区,在石首、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大庸、
桑植、永顺、龙山建立教会。先后有97位芬兰传教士来此传教,1953年,芬兰传教士白光明最后离开津市,历时五十余年。芬兰国教会在津市
的这段历史,曾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湘西和澧·津地域近代史的重要文史。图1.澧县(原澧州)旧影·澧县文庙建筑群(1914年2
月9日)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lixiantemplecomplex(Feb
ruary9,1914)百年前的澧州(今日的澧县)外国友人的镜头进行了真实记录;1921年被包围的澧州城,芬兰传教士(Nii
lo高亨)打着红十字旗进城斡旋。图2.澧县(原澧州)旧影·澧州议会1921年LiCounty(Formerly)Old
shadowparliamentin1921图3.澧县(原澧州)旧影·多安桥(1902-1910)LiCounty(F
ormerly)OldShadow(1902-1910)澹水系澧水一级支流,九澧之一脉。源出湖北省鹤峰县,经石门峰山
、干溪沟,临澧孟家岗、谭家坪,在御史桥(澧州西三十五里,明御史黎耳庵修)进入县境,继经宝宁桥、徐家坪、桃花滩至澧阳桥(澧州东北三里
,明华藩建)。再东南分岔,南支经多安桥出黄沙湾注入澧水。上世纪50年代末澹水上游改道新安注入澧水,下游澧阳桥堵口建闸防澧水倒灌,临
澧县又建官亭水库拦截,再加上1973年澧水黄沙湾堵口,至此澹水面目全非,名存实亡。但这以前,“此水实南北要津,冬涸夏涨,涨则湍汹船
簸,渡者惴惴”,“一棹如叶,行旅患之,更不便于邮传”。清雍正年间曾兴工建桥,但因工程浩繁花费甚巨未成。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
州绅彭宗亮倡仪募捐建成平板石桥,桥名澧江,后被大水冲毁。众人畏难,彭公再在现址独力改建,更名绣水,已建成高八尺桥墩九座,终至财力不
支而辍工放弃,不久竟抱恨终天。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州牧安佩莲莅澧视事,“一迫于民望之甚切,一乘乎时势之必需”,遂邀集众议,
群策群力,初步议定:旧桥墩加高,另添建三墩,重砌码头,仍建平桥,如此费工较少。而后有“老成者”建言:昔因桥身低,不足泄洪杀水势,所
以容易垮塌。应由旧桥墩架拱,拱高须一丈五六尺,高出两岸堤坡,两边逐拱渐加,至中拱约高二丈许,势如长虹飞架方能泄洪顺溜,而桥身无损。
此议甚佳,只是修建费用则数倍于平桥,资金缺口巨大,筹措无方。一时进退两难,计无所出。嘉庆二十四年夏多赉守道(观察)履任,下车伊始,
问明其中缘由后,极力赞同第二方案并支持工程立即上马。于是多、安二君“共矢(发誓)神明,派执事,定章程,计工定价,分路劝捐。各备资斧
(旅费、盘缠),轮流赴局,矢公矢慎,各勤乃职。州人莫不乐输(捐献)恐后焉。”于已卯腊月(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正式动工,多、安二君身
先士卒,随时出入工地,“核其工程,稽其出纳,钱不经手,事必经心,奖劝董(监管)率(带头),毫不敢懈”。工程历时一年又半,至辛巳(道
光元年)仲夏大工告竣。全桥长六十六丈(198米),宽二丈四尺(8.7米),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丈(15)米,高三丈二尺(10米
有余)。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桥两边砌镶石栏,桥头各竖石牌坊一座,又立石
碑共二十块,刻记首倡官绅及乐捐者姓氏。桥中央建亭阁一座。《直隶澧州志·多安桥八景总图》绘有其雄姿及多安桥风光带“山环水绕,万千气象
”:桥东兰江渔歌悦耳,桥西南奎星阁、水月禅林钟声悠扬;东南宝塔屹立,云潭倒影变幻;龙口水天一色,茗帆片片;仙眠竹屿,翠竹婆娑;远处
,关山烟村,彭峰叠嶂,遥遥相望。桥后背倚澧州城,城垣巍峨蜿蜒,东门城楼高耸,门楼内外商贾、游人如织。士民称颂多、安二君仁厚爱民,造
福一方百姓,请易澧江、绣水旧名而名“多安”,二君辞以“不过尽守土责耳”而不从。众人复进言:非二公督率之善,指示之详,岂易至是?且始
名澧江,继名绣水,究之两修未就。又推演扶乩谶语“乱石森森积水隈(wei山水弯曲处)经营两次半虺聩(huitui半途而废),欲知巩
固题桥日,连夜加冠待汝来”。“连夜”者,“二夕”也,为观察之姓。“加冠”者,俗说“字”之宝盖头也;“待汝”,汝去水为“女”,则合州
牧之姓。“二公来,桥始成,桥千古二公亦千古,天然凑巧,确不可易”。观察、澧州牧只得顺从民意,于是便在桥中央拱壁顶部两边分别勒石题名
“多安桥”。40余年后的同治元年(1862)夏六月,“淫雨浃旬,上游暴涨,巨浪洪涛,桥身圯而为两,失其三拱”。同治二年冬守道何玉棻
到任,三年秋,“州乡大熟,民气洽和”,守道与州牧廷桂筹议补修,是年十月动工,至四年十一月告成。民国二十四年(1935)“澧、澹、涔
水暴涨丈余,8月5日,县城垣倒塌,全城死亡者达三分之一”(澧县志)。洪水漫过桥面,水面漂浮物为桥石栏、亭阁等拦截阻水,被洪流一扫而
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一月十一日,国军第四十四军为阻截日寇南犯,将多安桥三墩四孔炸毁,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七年
三月二十五日修复。图4.澧县(原澧州)旧影·多安桥(1914年2月9日)Figure4.LiCounty(Formerl
y)OldShadow(February9,1914)多安桥古建筑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安桥位于澧县县城内,横
跨县城东侧栗河上。全桥长六十六丈(198米),宽二丈四尺(8.7米),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丈(15米),高三丈二尺(10米有余
),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桥两边砌镶石栏,桥头各竖石牌坊一座,又立石碑共
二十块,刻记首倡官绅及乐捐者姓氏,桥中央建亭阁一座,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依原址重建的石拱桥。民国三十
二年(1943)十一月十一日,国军第四十四军为阻截日寇南犯,将多安桥三墩四孔炸毁,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修
复。图5.澧县(原澧州)旧影·多安桥(1923-1943)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
1923-1943)多安桥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独特;多安桥历经200余年风雨沧桑;一直横跨南北交通要道,方便车辆、行人。但桥下已
是一河死水期待再引澧水灌输,若想再现昔年风光美景,需与尚属完好的蜚云塔和现以升级维修的奎星阁(又名:遇仙楼)及古城墙再次修复更新的
景象配套,一定会再现“澧州”美丽景观。图6.澧县(原澧州)旧影·多安桥(1923-1943)LiCounty(Formerl
y)OldShadow(1923-1943)图7.澧县(原澧州)旧影·梅家港1914年3月21日LiCounty
(Formerly)OldshadowMayfairhomeMarch21,1914图8.澧县(原澧州)旧影·周
公渡(1914年3月22日)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ofZhougongDu(
March22,1914)图9.澧县(原澧州)旧影·梦溪福音堂(1914年3月22日)LiCounty(Former
ly)OldshadowMonroeCreekgospel(March22,1914)图10.澧县(原澧州)
旧影·梦溪码头(1914年3月23日)LiCounty(Formerly)OldshadowMonroeCreek
dock(March23,1914)图11.澧县(原澧州)旧影·王家厂的路上(1914年3月27日)LiCounty
(Formerly)Oldshadowvongway(March27,1914)图12.澧县(原澧州)旧
影·大堰垱镇(1914年3月28日)LiCounty(Formerly)BigYanDangoldshadow
Town(March28,1914)图13.澧县(原澧州)旧影·车溪余家节孝坊(1914年3月29日)LiCounty
(Formerly)OldshadowcarsectionXIYUJIAxiaofang(March
29,1914)图14.澧县(原澧州)旧影·刘家河的学生(1923-1949)LiCounty(Formerly)O
ldshadowLiuJiaHeStudents(1923-1949)注:芬兰国传教士,海阿提汉努哈利宁HaahtiHannu从王家厂途径大堰垱回津市途中摄像保存馆藏历史图。古今澧州(澧县)地域文化探索简录第十章、百年前芬兰国传教士摄像留下的澧水流域古迹旧影:中华民国十五年;即公元1926年12月25日圣诞节,津市天主堂被捣毁,西班牙神甫逃亡外地。一个奇怪的现象:西班牙王国把驻中国教会总堂设在澧州城(今天的澧县县城),所以西班牙神甫拍摄的照片中,很少有津市的照片。而芬兰教会把驻中国总会设在澧州区域的津市,所以传教士拍摄的照片中,澧县(原澧州)的照片也很少。是什么因素?芬兰教会的传教士对澧水流域有浓厚的考察兴趣!摄像留旧影相对较多,而且保存的百年前的澧水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相关历史遗存古迹旧影照片具多,至今还有百年文物旧影照片存档在芬兰国。图1.芬兰传教士在山区(1921-1926)历史图MissionariesinthemountainsofFinland(1921-1926)historicalfigure图2.天门山下的澧水、白帆1920-1926年摄影TianmenMountainofLishuiRiverandthewhitesailunder1920-1926yearsofphotography图3.天门山下的澧水1924年5月15日摄影TianmenMountaininLishuiphotographyonMay15,1924图4.澧水河边的仙人楼(1903-1920)摄影LishuiRiverCactus(1903-1920)photography图5.澧水河边的仙人楼1905-1910摄影图ImmortalflooroftheLishuiRiver1905-1910photo图6.芬兰国传教士摄澧水峡谷(1905年)PhotobyFinnishmissionariesinLishuiValley(1905)编辑撰文:冰雪(2017)年仲夏请延伸阅览:“澧州”地名的历史史据考证文章;澧县古为“澧州”地名的历史史据考证;_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8bad65bfa1c7aa00b42acb46统计字数:12749
献花(0)
+1
(本文系探索古今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