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互助式”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017-07-16 | 阅:  转:  |  分享 
  


“互助”活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组



【内容摘要】:

在互助活动中,个体在同伴的影响下学到别人的长处,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还可以学会如何同别人友好的相处,互助活动就是对学生学习软环境的修缮。互助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助,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助。互助活动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主体间的立体化交叉式的互动。



关键词:互助活动展示激励



一、实施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标,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由于目前升学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不可避免地过分关注学生的考分和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如何将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和学生的应考都兼顾起来,这是我们现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目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教学设备不充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都差强人意等问题。而且由于学校绝对人数较少,即使分出快慢班,各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成垂直分布。教师在课堂上很难以学习能力为标尺将学生划分成若干群落,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和练习,所以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取得较好教学和应试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观察和体会身边同事们的教学特色,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很适合目前情况的“互助”活动教学方案,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较好,感受颇深。

二、我对“互助”活动教学的理解

互助,就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为了完成一定任务,所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互助”活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互助”与“活动”这两个词。互助是在合作基础上的互助,互助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⒈小组“互助”活动实施网络图(部分)

2.小组“互助”活动的途径:

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成绩、交往情况),进行适当分组。在基础较差的同学占多数的班级中小组人数一般在4至8人为宜,而且每组的人员分布应注意均衡,即优、中、差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小组人员不少于4个,因为较多的人员可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向,这样就能缓解因为整体程度差而缺乏活动能力的矛盾,而不超过8个一个方面是基于纪律控制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考虑优生在实施帮助中的承受能力。在能力较强的班级中互助式的小组最好为2至4人,不然很可能流于形式,不为学生接受。

3.小组“互助”活动的内容选定:

为了加大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小组互助活动内容的初始选取者是教师。内容选定后,教师应在互助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各种情况的出现。

实践中,我发现,在以讲述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堂中,互助活动应以简短的形式少量的出现,比如多人互助式板演以及互助回答问题。在探究发现课、章节结束后的复习课、测验结束的讲评课等这一类的课堂上,较多使用互助的活动就会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与所设计的互助活动的关联度上多下工夫,要求关键步骤上都拥有需要最好通过互助解决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在课后,教师在互助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以予以指导,但选择权则更多在学生那里。

四、小组“互助”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⒈分发学习讨论内容

布置题目。这里教师要注意题量不宜过多,在题目的选择上应有取舍,过难和过容易的题目都应安排的少些,过容易的不用互助,过难的则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同学不能接受,题目应该以中等和中等偏上题目为主。比较忌讳明显的重复训练,但相同内容在不同方面的运用则另当别论。

确学习内容,对重点内容或存在的普遍问题,作简单提示

安排讨论的时间:明确告诉学生能用来讨论的时间,以45分钟的一节课为例,一般20分左右就可以了。原因是需要督促学生注意做题速度,另外要留出足够讲述和展示的时间。

开“互助”活动

指导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随时给予各小组的同学以帮助,有时也可以参与小组的讨论中。

展示交流

安排讲述或展示。

五、小组互助活动中的激励激制

19世纪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35分以上 120-134分 90-119分 60-89分 59分以下 班级 人数 均分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市区 18297 95 860 4.7 4537 24.8 6634 36.26 2808 15.35 3458 18.9 普通班(本人) 27 96.1 0 0 3 11.1 17 63.0 4 14.8 3 11.1 普通班(他人) 28 72.6 0 0 0 0 8 28.6 10 35.7 10 35.7

八、具体实施中的体会与反思

①在课堂上完成互助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比如,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在黑板上做题目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可以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同学给予自己帮助。但条件是通过这种选择,被帮助者对于出现的问题能有一个明显的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选择别人的同学因为选择了自己乐于接受的同学,所以在认识上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而被选中的同学则因为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而感到责任重大,给别人讲解的过程又可以使他对于要用到的知识点的运用更加熟练,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

活动中不必刻意处处使用互助。所以互助活动有时在课堂上的呈现也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有时却能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在学习困难同学较多的班级中,互助活动需要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教师在基础知识的讲授课上的有效的讲解和指导仍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是不能替代的。

③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互助活动的开展需要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知识点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以讲解和启发为主的基础知识的讲授课上,教师应尽量将工作做实。没有了前期较为充分的准备,互助活动也将无法正常进行。活动中,教师应随时予关注,了解和督促进程,同时赋予活动以吸引人的形式,并给予及时点评。实际上,所花费的精力源源大于单纯的讲解工作。

④“互助式”的教学并不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最后一步。经过实践我发现,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所得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加以巩固,就是要及时的进行章节测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的作用并且能够强化所学的知识。在测试前,我根据每个同学的情况,帮他们找到在其他小组中的“对手”,结成横向的竞赛关系。测试后,再进行成绩比较,将结果以“榜单”的形式发布。我设计的榜单除了进行个人的比较,还分各个活动小组进行“及格率”、“优分率”、“平均分”的比较,分出输赢。在每个学期末了,结合平时活动的表现以及测试输赢的次数,成绩最好的小组的全体成员都可以免去整个假期的作业。这种奖励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各小组成员因为有了共同的利益要求,互帮互助就更加主动自觉。

在教学实践中完整的实施“互助”活动教学,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实践中要不断的反思、修缮、补充。在其前期的使用中,往往因为学生适应和调整的问题,在应试的效果上表现的不太明显,(但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善,应试应该没有问题),教师一定要本着长远的打算和对学生学习能力根本改善为目的,避免只为“应试”的想法,才能真正实施好“互助”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献花(0)
+1
(本文系zxmboo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