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失眠治疗经验
2017-07-16 | 阅:  转:  |  分享 
  
失眠治疗经验

失眠又称不寐,指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时间不足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会因为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其他方方面面

1.“心”“神”“阳明”在失眠中作用的认识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人体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可分为“实质之心”和“神明之心”,为人体神明活动的中心,在脏腑中起主导作用。不论心经自病或它脏及心,扰及心神,均可导致失眠。因此治疗失眠可从心论治。神是一切神明活动的外在表现,神的功能分为三部分,即神采、神智、神气,失眠患者可有这三方面的变化,所以治疗失眠不仅需要安神镇静,而且应考虑神的全面作用。不只安神调神,必要时可醒神。神明则阴阳出入离合正常,夜间阳入于阴而寐,白昼阴入于阳而醒。若神寐阴虚或阳亢时,阴阳失调,夜间阴不敛阳则不寐。治疗时,阳盛则泻阳,阴虚则补阴,亦可通过安神、调神、醒神以达阴阳平衡。

2.辩证治疗

治疗失眠既要遵循传统规则,又不可拘泥于一格,既要有理论创新,又要有实践突破。失眠患者用安神穴只治标不治本,临床应辨证论治,分清失眠证型,从本质上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标本同治,收效良好。临床上失眠主要分为三型。

Ⅰ型:心火气结。

为心经实证,心经有热,扰及心神,神不守舍。有缓急之分,急则清泻心火。药用泻心汤,可针手厥阴经郄穴郄门以泻其急,心经荥穴少府以泻心火,足阳明经穴丰隆降火,通腑以泻热,前廉泉活络开窍督脉人中穴泻阳泻热,以上各穴均用泻法,加舌根舌尖点刺交通心肾。若效不显,可用五心穴,即劳宫(双)、涌泉(双)、人中穴增强清泻之功。更甚者依据“心开窍于舌”,可从舌诊上治疗。缓则养心阴心血,滋肾水,可用复溜、神门、通里等穴用补法。

Ⅱ型:阳明实证型。治从阳明。

常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积滞腑实。“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在心下,与心相邻,则心受气影响而不寐。治疗应通腑和胃降逆,清泻阳明,可用消食导滞方药和承气汤加减,针任脉络穴、肓之原穴鸠尾以泻胃实,兼以平衡阴阳,胃募中脘和局部梁门消食导滞,取阳明经郄穴温溜泻阳明之急,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通腑、通经、通降胃气,前廉泉活络利窍。另一方面以湿浊为主,痰湿阻滞。胃募中脘和局部建里穴健脾化痰,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健脾和胃,足阳明经络穴丰隆降气、降痰祛湿,诸穴均用泻法,前廉泉活络利窍。此型必要时亦可调神醒神而达阴阳平衡。

Ⅲ型:虚证。以隐血不足为主,治以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可用归脾汤加减,针上星透百会、印堂通督调神,完骨养血健脑,前廉泉活络利窍,舌根舌尖点刺交通心肾,脾俞、三阴交健脾益血养血,心俞、神门养心安神镇静。若有虚热多为心肾不交,可参考Ⅰ型后期治疗取穴。

失眠临证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几型交杂,因此要求灵活辩证,力求准确。武老在治疗失眠时,局部还常用一些穴位,如瞳子髎,攒竹,颔厌、头维、睛明、头临泣等。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