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出血性疾病+输血
2017-07-17 | 阅:  转:  |  分享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血管壁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异常血友病因子Ⅷ抗体、因子Ⅸ抗体常用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B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①因子Ⅰ、Ⅱ、Ⅴ、Ⅷ、Ⅸ、Ⅴ、Ⅺ、Ⅻ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Ⅷ、Ⅸ、Ⅺ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Ⅷ、Ⅸ、ⅪPT值是正常的

②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的应用等引起的上述凝血因子缺乏;

③可用做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

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这三个APTT和PT值都延长。

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

①循环中抗凝血酶III(AT-Ⅲ)活性明显增高(说的就是肝素)

②肝素样物质增多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D-二聚体D-二聚体D-二聚体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单纯型(紫癜型)与臀部紫癜

腹型(Henoch型)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痛关节型(Schonlein型)游走性、反复性肾型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过敏性紫癜

1.一般治疗

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发病机制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黏膜出血外,还有内脏出血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

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幼稚型增加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数阳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脾不大或轻度肿大4.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六.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病因诱发以感染最多见,其次是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病理产科。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3)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3P试验阳性,但DIC晚期可阴性。()FDP增高()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或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消除诱因治疗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