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缺铁性贫血
2017-07-19 | 阅:  转:  |  分享 
  
三、铁的分布体内总量:男性50~55mg/kg女性35~40mg/kg其中:血红蛋白含铁2/3肌红蛋白含铁15
%各种酶含铁不超过10mg类型:功能状态铁贮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四、铁的排泄与再利用再利用:制造血红
素鉴别诊断与可引起MCV↓疾病相鉴别IronDeficiencyAnemia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完后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ID
IDEIDA定义铁的代谢吸收: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植物
中的铁一般以胶状氢氧化高铁Fe3+形式存在。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Fe2+。
维生素C能使Fe3+还原成Fe2+,以利于吸收。茶与咖啡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鞣酸铁复合体,可使铁
的吸收减少75%。一、铁的来源和吸收来源:衰老的RBC破坏后(主要)及食物(少部分)动物食品中的血红蛋白
和肌红蛋白在胃酸与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血红素与珠蛋白分离,可被肠黏膜细胞直接吸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经血红素分离酶将铁释放出来。
蔬菜、大米等植物中的铁吸收率仅1%左右,而肉类食品中铁是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其吸收率高,约为10%~22%。食
品中含铁最高的首推黑木耳、海带和猪肝等;其次为肉类、豆类、蛋类等。一、铁的来源和吸收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
→Fe3+→与转铁蛋白结合→幼红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与转铁蛋白分离还原为Fe2+→Hb合成二、铁的运输排
泄:<1mg/d,随肠粘膜脱落细胞从粪便中排出,少量由尿中排出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需铁量增加和摄入铁不足小儿缺铁性贫
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青少年偏食,妇女妊娠、哺乳、月经过多等可发生贫血。(二)吸收铁障碍胃大部
切除术后、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等;牛奶、茶叶、咖啡。(三)铁丢失过多消化道疾病(溃疡、肿瘤、钩虫病、痔疮及其
他)。一、常见病因铁缺乏引起:原卟啉+Fe+珠蛋白→Hb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发生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细胞内含铁酶或铁依赖酶活性下降(粘膜组织变化、外胚叶营养障碍、神经精神症状)血红素二、发病机制一、
缺铁原发病表现二、贫血的一般表现三、组织缺铁的表现小儿烦躁、易怒、异食癖和口腔炎、反甲、皮肤干燥、吞咽困难等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C),成熟RBC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RBC↑、白细胞及血小板正
常(严重缺铁时会全血细胞少)一、血象正常血片缺铁性贫血正常外周血涂片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1)增生度活跃,以红细胞
(中晚幼红)增生为主,粒:红比例↓(2)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3)“老核幼浆”现象(4)铁染色: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
%或(-)、细胞外铁↓二、骨髓象正常骨髓涂片缺铁性贫血骨髓涂片血清铁(SI):<8.95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
):>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TIBC×10%):<15%血清铁蛋白(SF):<12μg/L骨
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减少,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三、铁缺乏的检查诊
断1.缺铁(潜在性缺铁期):体内贮存铁↓,血清铁蛋白、骨髓铁染色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
/Hb3.IDA:Hb、MCV、MCHC4.病因诊断:月经增多:如妇科B超;消化道出血:如胃镜、大便潜
血原发病内铁↓外铁↑肿瘤、炎症铁代谢异常慢性病贫血B6内铁↑外铁↑铁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贫血-
内外铁不少Hb异常遗传性海洋性贫血补铁内外铁↓铁↓缺铁性贫血治疗铁原因病种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