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2017-07-19 | 阅:  转:  |  分享 
  
经典重温:30年后回头看——斯图加特新美术馆原创?2017-05-31?褚老师?https://mp.weixin.qq.com/s?__b
iz=MzIxMzY2NzU2Mw==&mid=2247484268&idx=1&sn=bb249f62becdbaea686b2
89e8722f6b4&scene=19&key=d366dccab315fdbfa3247f4ccd8697ef16142713
f12bf33fecf9015b701a20c69fa62801c5d44c366b2149c18f3716f2d4bfdbb0a
436eb189bff5e4d370a649c6f21955589b8536dc7442d1048a39842&ascene=7&
uin=MzQ0NTg5NTc1&devicetype=Windows+UnKnow&version=62040549&pass_
ticket=6U9LBxCzUHavsbVq2tGulHE58Rwyvw3rvN3Y%2BjGIRwyXyXPG4vBHRTl4
qrzyvz5S&winzoom=1建构物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1981年获普利兹克奖的英国建筑
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Sterling)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也正是斯特林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
品之一。新美术馆坐落于1838-1843年间建成的老馆旁边,包括美术展厅、图书馆、音乐楼、剧场、服务设施等,1977年开始设计,1
984年建成开放。谷歌地球中的斯图加特新美术馆三维模型,南侧(右下角)为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同样由斯特林事务所设计。除
了遵循现代建筑的功能、空间等设计精神外,建筑吸取了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并加以抽象、变形等夸张的处理,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反讽性等,同
时又与周边的古典建筑产生了对话。整个建筑设计元素多样,色彩鲜艳的换气管、管状扶手、高技派构成式入口钢结构雨蓬、粗大明显的排水口、转
折的曲面玻璃幕墙、弧线檐口……,从中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构成主义、高技派、粗野派等多种手法的痕迹,也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碰撞
,这些看似冲突的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时隔30多年的今天去看仍然能感受到建筑的经典、诙谐,这与那个时代其它大部分哗众取宠、昙花
一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形成显著的区别。新馆、老馆之间的连接色彩鲜艳的钢结构构架形成了建筑入口的显著引导平台上的主要入口——构成式钢结
构雨棚、橙色旋转门、绿色玻璃幕墙金属型材、蓝色、紫色钢管扶手、暖黄色系石板幕墙,看似复杂、矛盾,但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入口处向南
看建筑的中心——有古罗马斗兽场风格的古典下沉广场成为人们休憩的、舒适的室外场所明显带有古典美特征的圆形内庭院、拱形窗、券心石、夸张
的古典柱式与现代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圆形广场上一个标高的室外平台从南侧剧场、报告厅一侧的拱廊看美术馆南侧的剧场、报告厅部分美术馆南侧
的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与新建建筑与美术馆的剧场部分相对称,围合出又一个方形广场。超尺度的、色彩鲜艳的、带有强烈装饰感的钢
管栏杆进排气口?排水口?早期现代建筑中常见的带有粗野派风格的夸张的排水口从墙面推出散落于地面的石块——后现代建筑常用的手法。室内幽
默的铅笔柱绿色调的门厅空间与局部反差色的应用建筑室内的设计除了门厅部分外大部分空间相对平淡,不似室外那么丰富,但还是通过色彩营造了
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美术馆不仅是欣赏、学习艺术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去处,室内所表达出的理念在那个年代还是超前的。建筑富有特色
的东西(图中为上下)两条道路之间的开放公共通道,通过半圆坡道完全穿入美术馆内,美术馆与大众的关系更为融合。(连接东西两条道路之间的
公共通道是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从圆弧坡道起点看东侧坡道顶端建筑背面(东侧)的垂直交通/东西路之间(有较大高差)的公共通道东口30年回
头看,后现代建筑思潮虽然随风而逝,但它对于枯燥乏味、的现代建筑的修正还是来的非常及时,虽然泥沙俱下、矫枉过正,但其许多设计理念、设
计方法还是卓有成效的,只不过设计中需要把握合适的“度”,避免过于繁杂、过于表面化。30年回头看,有些当年的明星建筑已经不堪入目,有
些建筑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30年回头看,有些明星建筑师随风而去,也有些建筑师却一直是后来者的学习对象。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永恒?什么
是粗鄙?什么是高雅?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本文作者介绍:褚智勇,东南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建
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曾著有建筑材料与构造类畅销书《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予人玫瑰,手有余
香……如认可本文内容,请将其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士!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除了关注本微信号‘建构物语’外,您还可以关注以下信息
,获取更多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的知识。微信公众号:建构物语?扣扣:1601990015所有实景照片及文字版权属“建构物语”所有,转载请至“关于我们”查看转载规则。
献花(0)
+1
(本文系建材知识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