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药性理论探源
2017-07-19 | 阅:  转:  |  分享 
  
中药药性理论探源

-研读“阴阳应象大论”的几点体会

湖南中医药大学李钟文

導言

我读《内经》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可算作第一阶段。虽是重要经典,但只是泛泛而读,所以感受不深;至八十年代,为了编辑《历代药论选编》,对《内经》中有关药性论述进行了摘编,从而对《内经》药性内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可算是第二阶段;近几年来,通过对《内经》药性理论的反复研读,感觉应该对《内经》中的药性理论进行深入整理。虽然在《神农本草经》中对药性理论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但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内经》,尤其《内经》成书比《神农本草经》要早,因此更是药性之源。其中尤以“阴阳应象大论”一篇,更有深入研读的必要。这应该算进入第三阶段。借用王維國所引秦觀的一句話“众里寻她千度,蓦然回首,那人(源)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面将我研读“阴阳应象大论”的几点体会作一汇报。

一、“阴阳应象大论”有關藥性原文摘要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约2450字,为了便于研讨,现将与药性有关之内容分段摘要如下:

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4、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5、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6、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以下为摘要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二、“阴阳应象大论”學習認識

1、本篇的基本精神;古代人们认为,阴阳的运动法则,决定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四时五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因此以“阴阳应象”作为篇名。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又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但本文仅只讨论与药性有关之内容,并非全面阐述《阴阳应象大论》全篇。

2、《阴阳应象大论》有关药性内容主分两大部分,前面六段為全文抄錄,主要以陰陽來論述藥性,討論藥性範圍甚廣;後面五段為摘錄,以五行五臟來討論藥性,主要論述了五味、五色、五氣等藥性及其與五臟之間的聯繫。它們的共同特點為都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討論藥性。可見用取象比類來研究藥性的方法亦源自《内经》。

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這裡說:阴阳既然是宇宙之中的根本规律,(當然也是藥性的最高綱領)。它又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所以也是藥物的本源)。它是万物(包括藥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一切事物發生、灭亡的根本,(對藥物來說應該是取得療效和出現副作用的根本)。它是人類精神活动的根基,(對藥性來說是藥物神秘靈驗的根基)。治理都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而用藥也必須以藥性為根本去進行應用)。因此我把它改成了“陰陽者,藥性之道也,萬藥之綱紀,識藥之父母,遣藥之本始,明藥之府也,用藥必求於本。”從此可見陰陽藥性是何等的重要,應該把陰陽藥性作為各種藥性的最高總綱。

4、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這裡可以這樣來理解:天地是由陰陽之氣運動而成的。阳气上浮积聚而成天;阴气下降凝聚而成地。就陰陽運動的形態而言,阴性为静,阳性为动。就動植物的生長而言,春夏之氣,阳主萌动,阴主长成;秋冬之氣,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在這一段裡有三層意思,以動靜論陰陽,內寓剛柔之意;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論陰陽,則為升降浮沉打下了基礎;陽化氣,陰成形,更是後面陰陽的氣味學說的本源。

5、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這段文意明白,不用解釋。即陰陽清濁之氣在身體內外運動的狀況。這些內容雖然比較粗泛,但這對於陰陽藥性的研究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6、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這一段原文最難理解,又是最為重要的論述。第一句是氣味與陰陽的關係,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第二句論述了氣味的作用,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第三句論述氣與精的關係,李念莪對此句注曰:“气者,先天之元气与后天之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肺金主之,金施气以生水,水即精也。精者,坎府之真铅,天一之最先也。精施则能化生,万化之本元也”。第四句論述精、氣、味、形之間的關係,謂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消秏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第五句論述氣味經過體內運化後的最後出路,即阴味是有形的從下竅出去,阳气是無形的則從上竅而出。從這些論述來看氣味並非單指後世的四氣五味。有必要開展對氣、味、精、形的研究。

7、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此段內容通俗明了不須注釋,此段從氣味厚薄的陰陽屬性來論述它們的功能。這些內容也被金元醫家作為升降浮沉藥性的依據。

8、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此段前面一句論述壯火、少火與元氣的關係。後面一句氣味中味的功能和其陰陽屬性。

9、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此段原文謂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五行(寒、暑、燥、濕、風等五種氣候)的變化。在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喜怒悲恐喜怒悲恐至真要大论寒热温温热寒热温凉,衰之以属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先人肺,咸先入肾。
献花(0)
+1
(本文系百草园丁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