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2017-07-21 | 阅:  转:  |  分享 
  
2009年11月第26卷第6期

November2009,Vol.26,No.6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杨志敏(1966-),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I13B02);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07B031403003)

文章编号:1007-3213(2009)06-0589-04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杨志敏1,黄鹂1,杨小波1,韦芳宁1,梁惠陶1,

陈润东1,杨涛2,张嗣博3,谢俊明4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200032;4.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目的】分析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亚健康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

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纳

入分析的838例亚健康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3614%)最高,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

组成部分(占5912%),亚健康状态中以疲劳、失眠、疼痛为3大常见症状(占5213%)。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以偏颇质

为主(613例,7312%),而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2113%)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1413%)与阴虚质82

例(917%)。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在社会应对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1)。【结论】亚

健康状态以30~39年龄段、高学历、脑力劳动者为高发人群,以疲劳、失眠、疼痛为常见状态,而且亚健康状态人群心理

状态趋向不稳定、应对方式以消极为主,并已影响该人群的整体生存质量,提示制定亚健康干预方案时需注重疲劳、失

眠、疼痛状态的重点干预。运用中医方法进行预防性干预时,应根据其体质特征多为阳虚质、气虚质采用相应的调整措

施。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

态,也称“第三状态”。随着社会压力明显加大,

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头号问

题。根据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结果,中华中医药

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

南》[1],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本课题

组根据以上标准,制定了检测亚健康人群的《个

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并采用此量表对广州、成

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以

期分析其中医体质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受检人群筛选流程(1)排除患病人群:应

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根据受检者不适症

状,筛选出可能的亚健康人群。(2)排除性诊断:

通过进行B超、生化、影像等检查,排除明确有

(上接588页)

情形切不可滥用承气汤攻下。

《伤寒论》太阴病篇一共只有8条原文,是

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篇章,绝非仲景不重视调补

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会

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仲景

原著无提纲证之说,后世医家将六经病篇篇首体例

独特的六段条文冠之以“提纲证”。该太阴提纲证

纲张目举,提纲挈领,言辞简洁又突出重点,是

《伤寒论》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熊曼琪.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

[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0.

985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9年第26卷

疾病的人群,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可疑问题,须进

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疾病状态。(3)在

初步筛检、排除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亚健康

中医临床指南》[1]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

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

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或并发其他

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

有因果关系),确定受检人群。如不适状态达到一

定影响程度,超过1个月但未达3个月者判断为可

疑亚健康状态[2-3]。

112研究对象受检者为2007年8月20日至

2008年3月15日体检人群,包括广州市1039例、

成都市148例、杭州市18例、上海市96例,共

1301例。

113调查方法由经培训的医师及研究生发放已

编号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受检者需填写

知情同意书,个人信息,疾病状态、不适状态自

评,《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评测表[4],特质应

对量表(TCSQ)[5],生活质量量表(SF236)[6]等。

量表计分标准按照各量表测评规则计算。《中医特

征表》(以中医十问歌为基础,由本课题组筛选相

关文献条目而设置)由主治职称以上医师现场填

写并即时给予症候判断。

问卷均需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

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本调查共发放问卷

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1份,有效回收率为

9215%。收集资料,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1310软

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调查人群分布概况参加本研究共有1301

人,其中98例(占总人数的715%)填写不全或

怀疑其他疾病建议进一步体检者均不纳入统计。纳

入者1203人(占总人数9215%),其中健康人群

为199例(1615%),疾病人群166例(1318%),

亚健康人群838例(6917%,包含可疑亚健康人群

208例)。

212一般资料

21211亚健康各分型分布情况依据《个体身心

健康调查量表》中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各分

型对应症状条目的均分值,以最高分值者作为受检

者的分型。亚健康各分型中以心理亚健康最为常见

(479例,5712%),其次为社会适应性亚健康228

例(2712%)及躯体亚健康131例(1516%)。

21212年龄分布情况在受检人群的各个年龄段

中,20~29岁年龄段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

(245/296,8218%),在确定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构成比最高(305/

838,3614%)。结合亚健康分型观察,20~39岁

年龄段人群中属心理亚健康分型所占人数比例高于

躯体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人群,提示在青年人群

中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结

果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亚健康状态人群各分型构成比比较N(p/%)

年龄段(岁)受检者亚健康人群躯体亚健康型心理亚健康型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型

18~1923(119)15(118)6(416)8(117)1(014)

20~29296(2416)245(2912)26(1918)155(3214)64(2811)

30~39456(3719)305(3614)30(2219)190(3917)85(3713)

40~49285(2317)178(2112)37(2812)84(1715)57(2510)

50~59143(1119)95(1113)32(2414)42(818)21(912)

合计1203838131479228

21213学历分布情况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大专以

上学历者占5912%,其中大专学历人群共243例

(291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共253例

(3012%),提示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是亚健康状

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21214职业分布情况亚健康人群的职业分布主

要以商业与服务业人群(273例,3216%)、专业

技术人员(246例,2914%)及国家机关、企事业

单位人员(225例,2618%)为主。职业分布调查

结果提示以脑力工作为主的人群,特别是服务业的

095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6期

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21215亚健康各状态的分布情况在亚健康人群

中,其他类是指不能分辨自己最不适状态的人,共

283例,占3318%。在可分辨的不适状态中,疲劳

(252例)、失眠(214例)、疼痛(164例)为最

常出现的状态(见图1)。其中疲劳状态人群以精

神不振易疲劳(161例),记忆力减退(73例),

体虚无力(70例),颈肩酸痛(60例)为主要伴

随症状;失眠状态人群以睡得不深(108例),多

梦(78例),难以入睡(6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

(55例),记忆力减退(55例),颈肩酸痛(47

例)为主要伴随症状;疼痛状态人群以颈肩酸痛

(71例),腰腿酸痛(5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

(38例),记忆力减退(36例)为主要伴随症状。

在这3种状态中,精神不振易疲劳、颈肩酸

痛、记忆力减退3个症状反复伴随出现,提示这3

个症状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的核心症状。

图1亚健康各状态分布情况

21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社会应对

与生存质量分布情况

21311体质分布情况比较根据中医体质分类方

法[4]判断,健康人群中,以平和质人群为主,共

120例(6013%),偏颇质合计78例(3912%)。

在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共613例

(73%),平和质有225例(2618%)。值得注意的

是亚健康人群的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

2910%)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

1916%)与阴虚质(82例,1314%)。

21312社会应对方式比较按照特质应对方式问

卷[5](TCSQ)对双向应对方式的测试结果进行评

分,结果表明亚健康状态人群与健康人群社会应对

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1),健康

人群以积极应对为主,亚健康人群以消极应对方式

为主。见表2。

表2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

社会应对方式评分比较(x±s)s/分

人群消极应对积极应对

健康人群(N=

199)21165±616438147±7142

亚健康人群(N=

838)26185±8100

①36112±7154①

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0101,与健康人群比较

21313生存质量比较运用生存质量量表(SF2

36)[6]评分规则进行测量计算,健康状态者与亚健

康状态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

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评分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1)。见表3。

表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评分比较(x±s)s/分

条目健康人群(N=198)亚健康人群(N=838)

生理机能9212±12188718±1612①

生理职能9211±19197919±3117①

躯体疼痛8515±13167518±1912①

一般健康状况7517±16196012±1914①

精力7716±12176518±1617①

社会功能9014±13158312±1714①

情感职能9116±21127314±3617①

精神健康8018±12117013±1516①

健康变化6110±17175711±1811①

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0101,与健康人群比较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增强,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

活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

们日常生活的首要问题。随着健康新理念的传播,

更多的人群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检测自身的健康状

态。在本次调研中,《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的

回收率达到9215%,可见亚健康状态已在人群中

逐渐被引起重视。本次调研的结果提示,亚健康人

群以青年为主,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

同时应对方式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

关键问题。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明

显差异,提示干预亚健康势在必行。

311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心身失调的失衡状态亚

健康状态因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持久已经影响到工作

195杨志敏,等.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2009年第26卷

生活而逐渐被重视。不适症状从属于躯体生理的不

健康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亚健康

状态的分型中,心理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最高,且

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20~40岁年龄段处于机体

功能全盛时期的年青人明显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

亚健康状态。说明在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中,心理因

素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医学所言“形恃神以

立,神须形以存”,神立不正,形亦难恃,亚健康

状态归根结底是机体心身失调的结果。《黄帝内

经》曰:“恬M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亚健康人群正是因为平素紧张与高压的工

作生活导致心理环境出现了偏倚,长期的负面情绪

影响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也随之发生紊乱,

从而出现躯体化的不适症状。中医强调“不妄作

劳”,而现代人动辄熬夜加班,通宵达旦,加之竞

争激烈,致劳心忧思,精神俱疲,“精神内伤,身

必败亡”。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高比例的出现也提

示了干预亚健康状态刻不容缓。

312亚健康人群以虚性体质为主亚健康人群中

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占据一半

以上,这个结果与目前中医学术界提出的亚健康以

虚性体质为主的观念吻合[7]。“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该人群长期在室内工

作,缺乏必要的运动,加之思虑过度,暗耗心血,

脾气不旺,正气渐虚,遂使原来的平和体质逐步向

气虚体质转化。气虚日久则损及阳,加之长期熬

夜,常在空调环境工作,日益耗损阳气,体质容易

向阳虚质转变。气虚与阳虚所表现出来的疲倦乏

力、易感冒、畏寒肢冷也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不适

症状吻合。

亚健康状态症状繁多,中医体质是系统化的一

系列症状的有效组合。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个体

倾向于某一种体质,而以体质为中心对亚健康人群

进行辨识分类,可掌握亚健康人群的整体体质分布

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并为有

效、系统化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指引。

313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低于健康人群亚

健康人群较健康人群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

可能因亚健康人群出现社会适应性减退所致。亚健

康人群躯体、心理甚至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必然

影响了这个人群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亚

健康人群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

健康、社会功能、精力等方面的生存质量评估低于

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下降提示亚健康状态是一个

社会性的综合问题。

亚健康状态症状的错综复杂以及干预措施的不

确定性和缺乏针对性,是亚健康状态调查存在困难

的原因之一。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从

亚健康主要状态、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出发,结合心

理及应对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可较系统地研究亚健

康状态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将为系统化干预亚

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06.

[2]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

[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

[3]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及

生物反馈干预研究[C].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学分类与评测标准(试行)[S].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社,1999.

[6]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

学出版社,2006.

[7]于永,王戈.从《理虚元鉴》探析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

医药信息杂志,2002,9(2):28.

2010年兄弟刊物征订启事一览表

刊名国内邮发代号国外邮发代号刊期定价(元)地址邮编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6-23BM6534双月刊6100合肥市梅山路安徽中医学院内230038

实用中医药杂志78-100双月刊5150重庆市渝中区金汤街24号4-6-4400013

河北中医18-306356M月刊10100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园街241号050021

中医药通报34-95双月刊10100厦门市仙岳路1739号361009

北京中医药2-587M668月刊8100北京市东单三条甲七号100005

295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