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7-07-27 | 阅:  转:  |  分享 
  
冬病夏治敷贴方

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伏九贴膏基本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基本方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冰片等组成,其剂量比例为5:10:5:5:1。混合粉碎后以生姜汁调和,可适当配以麝香。其中生白芥子性辛温,善走散,无论是胸膈或经络、皮肉等处的伏痰,其皆可散之。细辛性温入肺经,可温化伏肺之寒饮而止咳平喘,与甘遂、延胡索同用加强逐痰平喘、利气止痛作用。加冰片、生姜汁引经,冰片味辛气香,芳香走窜,有透皮作用;生姜辛温解表,温肺止咳;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诸药辛温走窜,散寒化饮,利气止痛,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发挥行气血、调阴阳作用。

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因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各种证型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化,治疗时应根据其发病特点,将鼻病症状与全身情况相结合,在基本方基础上随症灵活加减。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敷贴穴位主要选取大椎、定喘、肺俞,也可选用脾俞、天突等。我们曾对800多位参加过冬病夏治敷贴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随访,有效率达到70%。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穴位贴敷法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临床医师予以足够的重视,运用时应由专业医生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绝不能盲目贴敷,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于出现各类不良反应者,均应及时就诊处理。

常见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多表现为初起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继之全身出现斑疹或风团,严重者可伴心慌、胸闷、气短。常见于首次贴敷后,也有患者在多次贴敷后出现,多在贴敷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

胶布过敏贴敷使用麝香膏作胶布或普通纸胶布固定后,出现皮肤红疹、瘙痒。

皮损感染贴敷部位皮肤破溃,起大水泡,直径可达数厘米,严重者合并感染甚至化脓。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均为再次敷药时发生,将贴敷取掉约6~12小时后贴敷处红斑逐渐增厚,高出周围皮肤,边界分明,继之起大泡糜烂渗出,伴周围皮肤奇痒,2~4天后症状渐减轻,5~7天后结痂,随之痒感消失。

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1.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有咯血病史、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对贴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高血糖、感染发热期、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根据气温情况调整药物配比,尤其是姜汁浓度。

2.使用无纺布胶带。

3.治疗中应严密观察,一旦患儿贴敷局部出现刺痒感立即撤除膏药。

4.凡贴敷后出现过敏等全身反应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者,勿再次贴敷,并可予以抗过敏药物。

5.对于出现破溃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者,需保护创面,预防感染,应避免抓挠,不可洗浴,可涂搽抗感染膏药等。如水泡体积过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下次贴敷时注意减少贴敷时间。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

1施术前准备

1)药物:药物组成

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

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

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

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

2、施术方法

1)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

(酒)

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常用的敷贴处方有哪些?

◆疾病知识,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健康科普知识,为您疾病康复提供帮助

处方1配方: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生姜汁适量。取穴:肺俞、心俞、脆俞。用法: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为细末(此为1人1年的用量),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1/3的药末,加生姜汁适量调成稠膏,分摊于6块直径约为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分别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脆俞穴(均为双侧)上,外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去掉。通常每隔10日贴1次,于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共3次,连贴3--5年。宜晴天中午前后贴敷,阴雨夭贴效果欠佳,贴药后不宜过多活动。作用:温阳利气,化痰止咳平喘,增强体质。对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预防复发作用,疗效随贴药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处方2配方:白芥子30克,巴豆20克,甘遂、细辛各15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取穴: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殖中。用法:将白芥子、巴豆、甘遂、细辛、轻粉、冰片共研为细末,与炼蜜调成软膏。每次取药膏1克左右,置于4厘米x4厘米大小的伤湿止痛膏中央(医用胶布亦可),摊成约2毫米厚、直径1.5厘米的圆饼,分别贴敷于常规消毒后的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擅中穴上。贴药后渐觉痒热,一般经4一6小时局部灼痛时取下,当时或12小时内局部红肿起小水疤,涂以红霉素软膏,消毒纱布硬盖,每2日换药1次,一般经5--7日水疤自破或逐渐吸收,皮肤结痴脱落恢复正常。贴敷时间选择在每年农历初伏开始,至三伏结束,每隔10日贴1次,共3次。作用:温阳逐饮,化痰止咳平喘。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处方3配方: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各21克,细辛6克,赓香3克,鲜生姜汁适量。取穴:肺俞、心俞、厢俞。用法:将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细辛、庸香共研为细末,用鲜生姜汁调成稠膏,分别贴敷于肺俞、心俞、肠俞穴。每年初伏、中伏、未伏第一天各贴敷1次,每次贴6--8小时,贴药后用红外线照射治疗15分钟,帮助药物吸收。若局部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作用:温阳化饮,补肾纳气,增强体质,减少感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处方4配方:白芥子、甘遂、延胡索、制半夏各3份,细辛1份,冰片、薄荷各0.5份,老姜汁适量。取穴:第一组,大椎、肺俞、风门、擅中;第二组,膏育、定喘、百劳、肾俞;第三组,心俞、肠俞、大抒、身柱、天突。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老姜汁除外),用老姜汁调成糊,做成直径8毫米、厚3毫米的药饼备用。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和末伏第一天分别选取上述第一、二、三组穴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轻轻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然后把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药时间为24小时。如因疼痛、皮肤发痒不能坚持,可于12小时后取下。第二天在贴敷的穴位处以闪火法拔罐,留罐5分钟,取罐后用75%酒精消毒治疗部位。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食品,多数患者用此法贴敷后易起水疤,嘱患者不要搔破,防止感染。如水疙较大,可用注射器吸出疤液,用碘伏消毒,保持干燥,3--4日可痊愈。作用:温阳利气,化痰逐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处方5配方:白芥子、延胡索各2克,生甘遂、生川乌、牙皂、桂枝各1克,公丁香0.2克,生姜汁、香油(或菜油)各适量。取穴:肺俞、风门、膏育。用法:将前7味药分别研为细末,前6味药末用生姜汁加香油(或菜油)制成药饼,在药饼中间加人公丁香粉,分别敷贴于肺俞、风门、青育诸穴。每次敷贴2--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行感时去掉,再经过8--10小时皮肤发红,有极个别患者局部出现小水疤。每年三伏的第一天各敷贴1次。作用:温阳除寒,化痰活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