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俄罗斯游记11
2017-07-28 | 阅:  转:  |  分享 
  
下午,我们到圣彼得堡市中区涅瓦河一带游览,先后参观了伊萨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彼得保罗要塞、海军总部大楼,皇宫广场和瓦西里岛等。十七世纪以前,圣彼得堡还是一处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沙俄占领后,将首都迁往于此,经过彼得大帝数十年的精心营造,这里很快成为繁华的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内树林成荫,景色秀丽,名胜古迹很多。我们首先参观了伊萨教堂。伊萨教堂始建于1818年,1858年竣工,大教堂高约102米,圆顶直径为22米。整座建筑物重30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教堂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

每根石柱重114吨,大教堂内外部装修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公斤,仅穹形顶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据说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伊萨教堂规模宏大,建造精美,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精华。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和佛罗伦萨圣母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这座教堂的修建,前后共有44万民工,干了整整40年,工程浩大可见一斑。教堂刚竣工,它的设计者蒙弗朗却因辛劳而与世长辞了。

二战时,伊萨教堂受到严重损坏,二战结束20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特地留下教堂外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以醒世后人。在一根柱子旁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1941~1944年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炮弹留下的罪证”。

伊萨教堂北面是十二月党人广场,坐落在涅瓦河岸,原名为元老院广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民主狂潮蔓延到俄国,有部份思想较为开放的年轻军官希望能将俄国带上民主自由化体制,却遭到沙皇反对。1825年12月14日,趁着刚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尚不稳定,这群激进的自由党人率领三千名党人,聚集在元老院广场,希图通过政变达到废除农奴制等目的。然而,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镇压下,十二月党人革命很快宣告失败,参与政变者皆付出惨痛代价。被判处绞刑或远东流放。这批俄国革命运动的先驱者后被称为“十二月党人”。1925年苏联政府为彰显这批革命先驱的历史意义,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教堂内精雕细琢,金壁辉煌。宽阔的大厅立有许多镀金、青铜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壁画和宗教油画,还有用红宝石、孔雀石和天青石制作的各种艺术品。教堂的名称来自圣徒伊萨,由于彼得大帝的生日正好是伊萨纪念日,故修建该教堂也有纪念彼得大帝之意。

十二月党人广场中央有一巨石铜像,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但见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稳坐马鞍,两眼炯炯有神,威严目视前方,信心饱满,潇洒自豪。骏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则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的守旧势力。雕像气势磅礴,浑然一体,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铜像建于1766年,净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吨的天然花岗巨石,据说当年在芬兰境被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悬赏七千卢布,让数百名农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泽之后,再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进行运输。这块巨石沿着一条专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兰湾,最后用木排从水路运到了这个广场。这尊塑像曾受到俄国诗人普西金的高度颂扬,写下了他最著名的叙事长诗《青铜骑士》。

广场内草坪如茵,枫树成林,游客很多。在一座艺体石雕碑下,一群俄人正在聚会,像是在商量什么事情。

广场北边,便是水深港阔的涅瓦河。河长70公里,平均宽度500米,流域包括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河虽不长,但以河水流量来计算,涅瓦河却是欧洲的第三大河流。海军部大楼位于广场东侧,建于1704年。整个建筑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俄国建筑艺术的特点,用56座大型塑像、11幅巨型浮雕、350块壁画装饰着整座大楼。大楼正门两侧摆放着两组名为海神的庞大雕像群,正面宽400多米,大楼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称得上是18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的杰作。海军部大楼最早是海军造船厂,

1706年------1725年间,这里共制造了40多艘舰艇。大楼初建成之时,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后来在彼得大帝的授意下方进行改造,形成今日的模样。现在的海军部大楼,是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

海军部大楼南侧有一条林荫小道,小道旁边安放了不少靠椅,供游人休息。

十二月党人广场西侧是一座三层米黄色大楼,就是过去的元老院(塔夫利宫),现在是俄宪法法院及议会所在地,独联体会议常在此地召开。

眺望海军部大楼,镀金的尖塔高达70余米,其顶部是金色船型风向标,这是圣彼得堡市最显眼的地标之一,站在远处皆可看见。

瓦岛面积10平方公里,东北隔小涅瓦河与彼得格勒岛相望,东南隔大涅瓦河与圣彼得堡市中区相望,北部隔斯莫伦卡运河与十二月党人岛相连,西部临波罗的海涅瓦湾。是海船进入圣彼得堡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伊萨教堂南面是圣以撒广场,中间有尼古拉一世的青铜雕塑。他也骑在马上,拉着缰绳腾空而起,似威风凛凛,不可一世。雕像建成于1856年,尼在位期间,除巩固皇权,其它方面几无建树,根本无法与彼得一世相比。立此塑像,令人啼笑皆非。

广场地处繁华的市中心,但仍有大片的树林和绿地,空气很好,市民多爱在此闲逛。游览了十二月广场后,导游带领我们乘车跨过涅瓦河大桥,来到瓦西里岛继续参观。瓦岛位于涅瓦河入海口,是市区内最大的岛屿,这里曾是圣彼得堡最繁忙的码头,与冬宫、彼得保罗要塞相呼应。现在,有很多学院、图书馆等在此办公。形成清静幽雅的文化区域。

在大学沿岸街,导游带我们参观了埃及狮身人面像。该石像雕刻于前1455年,已有3千多年历史。1832年从尼罗河运送到圣彼得堡,是埃及国王送给俄沙皇的礼物。这座狮身人面像没有胡子,据说是因为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留给俄人,于是就用枪托把石像的胡须给打掉了。不完整的石像给人以更多的幻想,于是这个远道而来的狮身人面像便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瓦岛古港口灯塔呈圆柱形,高32米。两座灯塔分别雕塑有4尊神像,两男两女,分别代表俄罗斯的4条河流:即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涅伯河和涅瓦河。两座灯塔顶部是油灯,当夜幕降临油灯被点燃时,熊熊燃烧的火焰可达数米高。每年的5月27号是圣彼得堡城市纪念日,据说这一天两座灯塔都会被点亮。

涅瓦河水位稳定,河宽港深,适合航运。瓦岛东部两河交汇的浅岬处叫长滩,岸上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旧时这里是海运码头,教堂林立,街巷喧嚷,是最繁华的商业区。现在广场两端仍遗存有两座红色灯塔供人凭吊。

灯塔是为出入港口的船只导航用的,灯塔柱子上装饰有许多船头和锚钉。据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打了胜仗的一方会把战败一方的船头、铜锚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因此,这两座灯塔还被叫作“船头灯柱”。站在灯塔处远望,大涅瓦河、小涅瓦河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开阔。

圣彼得堡港位于瓦西里岛西边出海口附近,港区建在河口三角洲近百个岛屿上,水域面积58平方公里,有50多个泊位,可停靠吃水海轮,年吞吐量近2000多万吨。从芬兰湾经波罗的海可直通大西洋。由于受气候影响,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4月)结冰,靠破冰船通航。圣彼得堡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海港,同时又是俄最大河港之一,经过运河,轮船可通白海、伏尔加河、里海、黑海和亚速海。

圣彼得堡尽管只有300余年历史,但却拥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我伫立在瓦西里岛旧码头上,回望四处,但见雄阔的涅瓦河穿城而过,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大河两岸,教堂高耸、宫殿林立,各类市政大厦、学院大楼、贵族官邸、私人别墅以及图书馆和美术馆等星罗棋布,鳞次栉比。不少建筑在彼得大帝时期便已修建,有数百年历史,墙体浮雕精美、廊柱彩绘秀丽,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既有俄式古典主义的庄重肃雅,又有巴洛克式的艳丽豪华,站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当年帝国故都的多姿风韵和雄伟气度。涅瓦河进入到圣彼得堡市区后,分成了若干支流注入芬兰湾。主要有大涅瓦河、小涅瓦河、大涅夫卡河和小涅夫卡河等。涅瓦河两岸汇集了整个城市的精华,风光旖俪,美不胜收。可以说该河是圣彼得堡的灵魂。圣彼得堡地位相当重要,是俄国经过多年战争从瑞典人手中夺过来的,彼得大帝在这个遍布沼泽和小岛的地方,开荒平地、筑墙造屋,用800多座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城市,作为俄国首都达两百年之久。它打通了并成为了俄罗斯的出海口岸,成为面向西方的重要窗口,因为圣彼得堡,使俄罗斯能展开腾飞的双翅,跻身于强国之列。

献花(0)
+1
(本文系YYYTTTJJJ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