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老君堂的前身今世
2017-07-29 | 阅:  转:  |  分享 
  
老君堂的前身今世夏浚钟,文史研究员在河南省永城市西北的太丘镇有一处道教场所老君堂,顾名思义,是老君的明堂。老君是太上老君的简称,世人亦有认为
老君即是写《道德经》的老子李耳,这个认为是不全面的,老子李耳按有关道教的经书、杂记记载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从民族宗教
信仰的角度上讲是天神,是皇天上帝中的一尊,世上万事万物均是天的意志下的产物,天神是天的神圣使者,负责教化天下芸芸众生。据传太上老君
在洪荒时期即化身一“老者”现身远古的“太丘”教化“燧人氏”钻木取火留火种于人间,教化“神农氏”尝百草分辨菜蔬与草药,黄帝时期亦在“
太丘”行教化之事留美名于百姓坊间,时而久之“老者”被尊称为“老君”,因常现于“太丘”之上,故后世被尊为“太上老君”。因“太上老君”
的缘故,“太丘”被远古先民奉为神丘,太,古通泰、大、老之意,“太丘”在远古时期是公认的第一大丘,是众丘之首,在洪荒年代这个丘承载了
急救先民众生于水之中的天命,使得众生得以繁衍延续免绝于世,所以,自有信仰之初“太丘”之上即有奉敬之迹,因地势地势低洼莲类适合生长且
以莲子、莲藕奉献先民之功,开初敬祀“莲神”,以莲为“帝”之形象敬祀,作为植物实物能被用来延存生命的,被远古先民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敬
奉的年代最早有据可查的只发现“莲”一种。“莲”被远古先民奉为生殖的象征而加以崇拜有它坚实的实用基础。南京人文学者郭荣梅在《试析莲花
文学意象的起源与发生》一文中说:“莲花凭借它独特的外形、艳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受到人们的喜爱,早期主要表现在生殖崇拜、神的崇拜和莲
花的民俗形成等方面。……生殖崇拜只是自然崇拜的一个阶段,自然崇拜又导致了人们对神的崇拜,把粗糙的观念代之以形象、具体的天国、上帝的
世界。”。而日本的享有国际成果的专攻中国夏朝至汉代金石文物鉴定与中国远古考古的已故史学家林巳奈夫先生(蔡凤书翻译的林巳奈夫著《中国
古代莲花的象征》、很遗憾是日本人,但应遵循学术无国界理念)在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出土的大量夏、商、周到汉代以前的文物后,指出“从西周后
期到战国时代,帝的象征图形是莲花。”。远古“太丘”区域是黄帝后裔商族中一族的发祥地,起始即立有族群部落信仰场所,及至夏封商族为诸侯
立候社,商族壮大之后移动扩为“亳社”,“太丘”之上从未间断过神社的立存,一直到殷商失去帝王之位将社神主从殷地迁回原址“太丘”,即使
是在公元前336年洪荒之力的大水把“宋太丘社”覆没不见,但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亦留名为“宋太丘社”,司马迁把“宋太丘
社”的地位提高到与“中华九鼎”和国家社稷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有他的本质依据的,根据后来在“太丘”范围建“老君堂”的事例可以推定司马迁时
代对“老君”化身“太丘”的传说即有所闻,但基于司马迁时代窦太后抑制黄、老独尊儒术的国家政策,司马迁利用“宋太丘社”迎合继承完善了孔
子的“天命与德并重决定事物”的思想观点,不敢提及传说中的“太上老君”与“太丘”之故事,西汉尊奉“天命”之说,在“太丘”设敬丘候国重
立“太丘社”祀天祭地,设置县治所直至东晋大水覆城淹没,后代寻先人足迹在“太丘”建“老君堂”、“土地神庙”、“猪牛神庙”、“奶奶庙”
、“清凉寺”、“关帝庙”、“曹庙”庙宇、祠寺的如此密集是很罕见的,内在原因是很明了的,归根结蒂是这里本是远古先民的原始信仰之地,这
里有他们的天神、地神,有具体的地理位置方位,几千年以来的世代传说扎根于民众,深入于民心,精气不散。远古的“太丘”被洪荒大水几次覆没
几次重建,“太丘”原貌深藏地下数米,现代考古已经证明其片段,原始丘顶之现丘庙在坑塘内偶尔可挖出秦砖汉瓦残片,现在的太丘是远古“太丘
”的地上之太丘,是“太丘”的后代。远古的“老君堂”只是茅草棚屋有址无形而已,址在现今的土地庙(丘庙,顾名思义丘上之庙)。现今的“老
君堂”有两处,古老的仅剩一座大殿在太丘初中院内,2015年地方政府及热心信众在原址东北100多米处集资重建了“老君堂”,2017年
7月23日永城市政协主席朱传峰、副主席刘军在太丘镇奠基建设“中原道教文化产业园”,一期扩建“老君堂”,二期重建“太丘社”,三期打造
文化体验区。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上说这些传承都是‘天命所授’,是天在运作的结果,但愿人尽职、天如愿。在这时不得不提的杂音就是,在“中原
道教文化产业园”网上新闻发布第二日,南方某地一商人即抢注“中原道教文化产业园”商标,并致电太丘镇索要金钱,可见世间小人之刁钻,也见“天降大任于斯人”之畿语,不经千难,难成大业,不历万苦,难复天地使命。
献花(0)
+1
(本文系太丘社1367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