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57例 |
|
|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发热症状,不良反
应发生率为l_0,对照组患者有5例发热,6例有恶心、呕吐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l1.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是指患者的十二指肠凹模被胃蛋
白酶和胃酸自身消化,导致粘膜肌层被穿透,常见的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通
常发生于胃肠吻合术的吻合口和食管下段。临床上对消化性胃溃疡的胃镜检出率
约为13一30[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消化性溃疡多发生于青壮年,近年来,随
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的有
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临床上加大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的研究力度,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中医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
用。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胃肠道粘膜缺损、穿透粘膜肌层的病变.多为
寒邪内勤、饮食不规律、情志不畅所致。应以益气补血、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本研
究所用的自拟中药方剂由白及、黄连、黄芩、海螺蛸、白术、川贝母、丹参、三七粉、元
胡、黄芪、瓦楞予、白芍、厚朴、JII楝子、太子参等中药材组成,其中丹参、三七粉、元
胡、黄芪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白及、黄连、黄芩、海螵蛸、白术可清脾、
大小肠、胆湿热,白芍、厚朴可益气补血,滋阴降火,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理气除
湿的作用,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4]。
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给予中医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结果
2014年5月第5期销
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表明中
医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另外,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发热
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有5例发热,6例有恶心、呕吐症状,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11.0,表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这一结
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因此,我们认为,中医方法在消化性溃疡的临
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医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能有效
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自云磊.质子泵抑制剂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当
代医学,2012,1(810):50.
[2]张娟花.两种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EJ1.中国医药导报,2011,
(819):145—146.
[31李静丽.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28例临床观察[J3.中国医药科学,2011,1
(24):88.
[4]邹连章.30例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42):126—128.[51肖桂珍.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研究.2011,32(07)}90—93.
1例白血病患儿并发阑尾脓肿的护理体会
瞿晓峰郑黎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03
【中圈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I2014)05—0361--01
d,Jh阑尾脓肿是d,Jh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约占小儿阑尾炎的4一
10。临床以典型的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伴随呕吐、腹泻、发热等为临床表现。目前
临床上,首选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辅助中药治疗为主等脓肿基本消退后,再择
期行手术治疗。本例患儿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础疾病,需行化疗,故化疗后骨
髓抑制,白细胞数目低下,机体抵抗力低下,极易感染。该患儿正是在骨髓抑制期并
发了阑尾脓肿,风险加大。经过一系列的保守治疗与护理,患儿脓肿消退,康复出院。
现将该患儿住院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白细胞;化疗}阑尾脓肿;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介绍患儿,男,沈振科,4岁1O月,浙江富阳人,因“面色苍白一月
余”于2010年11月3日到我院就诊人住。入院后经骨髓常规、免疫学检查及白血
病融合基因等辅助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人院后经过二次DAE
方案化疗,于2010年l1月24日获得缓解。这次因反复发热4天。再次以“败血症、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收住入院。人院时患儿神志清,精神软,面色苍白,体温:
37.8℃。心率:12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9/49mmHg,血常规:WBC:
1.55xl09/I。中性13,HB:76g/L,Pl:3x109/I,cRP>160mg/【,人院后予美平、
稳可信,止血药、等抗炎止血治疗,瑞白针皮下注射辅助升白细胞,人院后第四天患
儿开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右侧有压痛及反跳痛,同时伴有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咖
啡样液体,请示外科会诊,结合B超提示:阑尾脓肿、腹腔积液。
1.2治疗方法诊断明确予稳可信、灭滴灵、美平静滴抗感染,复方氨基酸支
持,腹痛明显时654—2解痉。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汤口服,患儿白细胞数目低下.在配
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辅助升白细胞治疗。
1.3效果评价一周后体温高峰下降.二周后血三系回升,腹痛症状缓解。
2护理
2.1感染的预防:(1)该患儿白细胞数日低下,予入住百级层流床,保持层流床
内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口服不吸收抗生素以减少外源性和肠道感染的机会
(3)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次数。避免感冒者入室。(4)尽量给予无渣清洁饮食,有条件
者给予微波炉消毒。(5)加强会阴部皮肤护理t每天用1:10000的高锰酸钾稀释液
做浴2次,每次15分钟;每次大便后加做一次I询问有无肛周疼痛,观察肛周黏膜有
无发红及有无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或血尿。任何部位皮肤疖肿或破刨应及时
处理。(6)观察有无腹泻、呕吐等消化道感染症状(7)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变
化,观察有无高热、寒战、心动过速等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及时正确应用抗生素。
一旦出现感染应立即感染部位分泌物或血,尿粪等作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并立即抗生素治疗。每隔2天查血常规,发热时查末梢血c一反应蛋白,并酌情行
血培养检查、病毒抗体测定,胸部x线、头颅CT、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感染情况
2.2休息和活动:高热、腹痛期间卧床休息,可采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以促进
腹部肌肉放松,有助于减轻疼痛,使炎症局限。护士应多体贴关心患儿,协助生活护
理,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待热退、腹痛缓解,鼓励患儿逐渐下床活动。
2.3饮食护理:饮食上少量多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防
止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疾病的恢复。
2.4高热护理: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安静、空气新鲜;衣被适宜,高热四肢厥
冷时局部适当保暖}Q1/2—1h监测体温,39℃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解热帖敷额、温
水擦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一般大于39℃,可遵医嘱药物降温,热退后及时更
换潮湿的衣裤。
2.5腹痛护理:及时评估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评估加重或减轻
疼痛的因素;安慰患儿,给予舒适体位,准确运用止痛剂。并记录患儿对止痛剂的
反应。
2.6密切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血压。注意患儿神志、意
识、瞳孔变化以及四肢末梢血循环、尿量等变化,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可能。观察腹痛
性质、部位及程度和伴随症状}观察呕吐物的数量及性质,呕吐时头侧一边,防止窒
息}观察肛门排气及有无腹胀情况。
2.7健康教育:平时有阑尾病史患儿应及时治疗,避免复发。出院后近期内定
时B超复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要及时治疗便秘和肠
道寄生虫。
3小绪
临床上,白血病患儿并发阑尾脓肿极其少见,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较多见,因为
基础疾病及化疗的影响,导致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局限感染的能力差,所以阑尾炎
症容易扩散至全腹。一旦白血病患儿并发阑尾脓肿,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快,极易导
致死亡。在临床中,我们应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尽
量避免难以控制的感染,降低死亡率。
四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57例
任小芬
河南省乐帮盲人按摩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目的:报告四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四步推牵;结果;本组57例患者总有效率98.2;结论:四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为满意
【关键词】乳腺增生;四步推拿
【中圈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61--02
乳腺增生是青中年妇女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与内分泌相关的非炎症、非肿瘤准》中有关乳癖的诊断制订[1]
的腺内组织增生。l临床以乳房出现胀痛,时轻时重,肿块隐结于乳房内部不易被发
现为特点。中医属于“乳癣”范畴。我在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四步推
拿的治疗方法,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7例患者均为女性,
已婚54例,未婚3例;发病年龄16—29岁者1例,3O一45岁52例,46岁以上4例;
病程最短者六个月,最长者四年;单侧乳房发病21例,双侧乳房发病36例。本组患
者均通过乳腺红外线.x线钼靶摄片及彩超检查确诊。且均接受四步推拿的治疗。
1诊断标准与辨证分型
1.1诊断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1_1.1多数在乳房外象限有一个或多个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
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1.1.2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
1.1.3本病多发生于20~45岁妇女。
1.1.4乳腺红外线扫描,彩超,x线钼靶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排除其他乳房
疾病后确诊
1.2辨证分型中医根据乳癖的病因病机,临床常分为两型
1.2.1肝郁痰凝: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肿块或疼痛,疼痛或肿块与月经周期有
一361—
2014年5月第5期
关,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推之可移,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伴有情志不
舒,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暖气,胸胁胀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1.2.2冲任失调: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肿块或疼痛,肿块较大,坚实较硬,重坠
不适,常伴有月经不调,前后不定期,经量减少,面色淡,或闭经,全身症状可见怕冷,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弦。
2治疗
2.1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化痰散结,调理冲任。肝郁痰凝者宜解郁
化痰为主.冲任失调者宜温化痰湿为主。
2.2治疗方法推拿治疗
2.2.1使用手法:揉法,摩法,点法,按法,推法。
2.2.2穴位:屋翳、乳根、膻中、天宗、肩井,期门、肝俞、胆俞、丰隆。
2.2.3操作部位:胸、背部
2.2.4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约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2.2.5手法操作顺序:患者仰卧位第一步:推揉胸骨部:术前患者应宽衣松
带,医者用手掌或食、中、无名指并拢沿胸骨从璇玑穴自上而下至中庭穴推、揉数遍,
并用手掌从胸骨沿1~3肋间隙向两肩做分推,揉法3~5遍。第二步:推摩按揉乳
腺增生处:医者轻揉乳房及其周围,然后做顺时针推摩,直至患者患处具有热感后,
再轻轻的按揉增生肿块处,不宜操作时间过长。第三步:点按胸部腧穴及丰隆:医者
用拇指点按屋翳、乳根、膻中、期门及丰隆,每穴1分钟左右,力度不宜过大,然后再
用拇指轻揉上述穴位处,以缓解刺激。患者俯卧位第四步:点按背部腧穴:医者用手
掌自上背部至腰部做掌推、揉3—5遍。然后再用拇指分别点按天宗、肩井、肝俞、胆
俞。每个穴位1分钟。
2.2.6辨证加减:肝郁痰凝:按揉小腿内侧足三阴经5分钟;熏点按压阴陵
泉、太冲,每穴约1分钟。冲任失调: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各
半分钟;横擦腰骶,以透热为度。
2.3注意事项
2.3.1患者以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2—3倍,特别是有乳腺癌
家族史者,因此,患者应定期检查,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
2.3.2少数治疗不理想或病情严重者应送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
效标准》中有关乳癖的疗效标准制订[1]
3.1_1治愈:自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乳房肿块完全吸收。
3.1.2显效:乳房肿块较治疗前缩小2/3以上,疼痛消失,其它症状及体征有
显著改善且无大的反复。3.1.3有效:乳房肿块较治疗前缩小1/2以上,疼痛减
轻,其它症状及体征也有一定的改善,但遇劳累、情感不舒及月经等因素刺激后症状
可有反复。
3.1.4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中,推拿治疗经过5—7个疗程,治愈25例,治愈率
43.9;显效27例,占47.4;有效4例,占7;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
98.2,无效率2。
4讨论
4.1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分析:
4.1.1中医病因病机[2]分析;本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
于平索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燥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瘀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I肝气郁
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血瘀痰凝。即可形成乳房肿块。故《外科正宗》[4]日:
“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垂作痛,聚于乳房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
怒消长”指出其临床特点是肿块可随情志改变而变化。
4.1.2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分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内分泌激
素失调所致。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表现为黄体酮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
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乳腺导
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的
发生
4.2四步推拿的机理分析:第一步:推揉胸骨部,具有宽胸理气、疏通经络、解
郁化痰之功。可以理气通经络。第二步:推摩按揉乳腺增生处;推摩患处行气活血、
散痰消结、活络止痛,可促进增生的组织消散吸收。第三步:点按胸部腧穴及丰隆:
屋翳、乳根为胃经输穴,胃经循行经乳房,乳房属胃,且两穴位近乳房,点按具有疏通
阳明经气、行气活血、散结止痛之功效。膻中为气会穴,是上气海,该穴有行气、理
气、降气的特点,点按可理气通络、解郁化痰、行气活血。期门位近乳房,中医认为乳
房属胃,乳头属肝,点按本穴疏肝理气,加强气机的疏泄而通乳络;丰隆的涤痰化浊
功效很强,可除有形之痰,也可除无形之痰,为治痰之要穴。第四步:点按背部腧穴:
肩井可宽胸理气、降逆通乳,具有行气化痰解郁之功效;天宗舒筋通络、理气宽胸,为
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穴;肝俞为肝的背腧穴,为肝脏之精气直接转输之处,善疏肝
理气。
5结语
四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较好,无副作用,是治疗乳腺增生较理想
的疗法。若采用本法三个月以上仍效果不明显者则需采用其它疗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201E4]吴少祯.《外科正
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7月第2次印刷.121
真菌性角膜炎61例临床诊断分析
毛秋菊
四川省南江县中医医院四川南江636600
【摘要】目的:探讨评价KOH湿片法检查及真菌培养法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一2014年2月接诊收治的61例真菌性
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KOH湿片法检查及真菌培养法检查.对两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真菌培养中的病原菌统计分类。结果:
KOH湿片法检查及真菌培养法检查的真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74及62.3O,两种检测方法在真菌阳性检出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O.05)。按照真菌培养结果做为
标准,KOH湿片法检查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91.30。真菌培养中镰刀菌属为主要致病菌属。茄病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茵。结论:KOH湿片法为真菌性角膜炎临床
早期诊断的快速有效方法。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KOH湿片法;真菌培养法
【中圈分类号]R772.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l05—0362
真菌性角膜炎在致病真菌下发病,是I临床致盲性的一种严重眼病。近些年,在
大量抗菌激素类药物滥用,及角膜接触镜广泛普及下,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此病早期如果不能正确诊断,延误治疗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据相关数
据统计,人类角膜感染的致病真菌近80种,但是各地区间菌属有一定差异性。对真
菌性角膜炎,传统的诊断是依靠患者病史、角膜病灶体征进行诊断,但是一些患者的
临床特征不典型,易同真菌性角膜炎及病毒性角膜炎混淆,因此临床上还是需要结
合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准确判断的。我院采用KOH湿片法检查及真菌培养法
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一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1
例,其中男性39例,女22例;患者年龄34—78例,平均年龄(38.9士5.7)岁;其中工
人l5例,农民21例,教师5例,学生8例,无业者12例;农业性的角膜外伤导致的
36例,异物铁屑导致的6例,泥土块导致的7例,病毒性角膜炎诱发的有1o例,不明
病因的2例。患者病程4—63天,平均病程(12.3土2.4)天。
1_2方法通过角膜刮片以10氢氧化钾湿片法镜检寻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对患者进行角膜组织涂片,进行真菌培养的一般检查。鉴定真菌的菌种。先采用
4g/I的盐酸奥布卡因对患者角膜表面进行麻醉,随后在角膜溃疡病灶的边缘取组
织刮片送检,并用KOH湿片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查找真菌的的菌丝及孢子同时置
血琼脂培养基中于25℃温箱进行孵育培养,并对真菌的菌种进行鉴定。
1.3观察指标对比lOKOH湿片法检查用真菌培养检查两种实验室检查
中的真菌阳性检出率,并对真菌培养的真菌菌属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13.0,计
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相关的x2检验,当P 意义。
2结粜
2.1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
---——362---——
表1实验奎检查结果分析表(例。)
KOH湿片法检查中,34例呈阳性,27例呈阴性,真菌阳性检出率55.74;真
菌培养检查中,38例呈阳性,23例呈阴性,真菌阳性检出率62.3O;两种检测方法
在真菌阳性检出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按照真菌培养结果做为标准,KOH
湿片法检查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91.30详见表1所示。
2.2真菌培养分析表2
真菌培养统计{株.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