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杨柴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考察报告
2017-07-31 | 阅:  转:  |  分享 
  








杨柴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考察报告



























2012年8月第一章保护区综合概况



地理位置与范围

湖北省洪湖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端,长江中游以北,地跨东经113o07’19”—114o05’12”北纬29o38’38”至30o05’12”之间。南与湖南省临湘县、湖北省嘉鱼县、赤壁市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隔河相望;西拥洪湖,与监利县共水同渔;东面与武汉市汉南区唇齿相连,顺江东下水路距武汉市180公里,溯江而上水路至湖南省岳阳市约50公里。

气候特征

湖北省洪湖市位于温暖的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属我国季风气候较明显的地区,近地层为季风环境所控制,所以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洪湖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气候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季风控制;而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种季风交替出现。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7月平均气温(28.9℃),比同纬度全球均值(24℃)高。年辐射总量440~460KJ/cm2,其中4~11月总辐射量约占全年的72%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1000~1300mm之间,且4~10月份总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年积温(≥10℃)一般为5100~5300℃,其初日在4月上旬,终日在11月上旬,平均照数1987.7小时,无霜期长,一般为250天以上。

土壤条件

洪湖近周,系河湖冲积、淤积物组成的低洼地、沼泽。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和潮土,而在湖洲滩地有少面积的草甸土分布。水稻土是现代沼泽化土经过自然演化和围垦,在长期水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其中主要有潜育型水稻土和沼泽型水稻土,这两种土壤的形成主

要受洪湖地下水位起落影响,土壤剖面构型多呈AG型和APG型。潮土类主要分布在洪湖和长江之间的地势较高地带,是在长期旱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表1-2说明了洪湖地区水稻土和潮土类各种属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

三、水文与水体理化状况

1、水文条件:

洪湖市汇水面积广阔,西北部伸展到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湖边缘,北部达到峰口至老新口一线,总面积为3314km2,包括监利县的全部和洪湖市的4个乡镇。区域内地形平坦,一般地面的海拔高为24~28m,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地面径流主要通过三大河流汇入湖泊,然后经若干涵闸通过长江对湖内水量进行排蓄和调节。而洪湖因面积较大而常年具有调蓄作用。

洪湖市境内地势低洼,三面临水,分别由长江和东荆河环绕。每年5~10月为江水上涨期,大部分地面高程低于江河水位,其中5~8月大部分地面径流不能自排入江。在江河涨水时期,流域内正值雨季,大暴雨多出现在5~8月份,而且往往强度大,范围广,降雨过程长。这样,洪湖市经常形成外洪内涝,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名副其实的“水袋子”。这是整个洪湖市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

2、杨柴湖湖泊水体的理化性状:

湖泊水体的理化特征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基本背景和质量。杨柴湖湖泊的水质感官性状好,湖水清澈。一般化学指标均属正常,有毒有害物质检出率不高,湖水无明显污染,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保持着良好的水质。其理化状况主要表现为:⑴杨柴湖湖泊水质的PH值为8.28,偏碱性;⑵杨柴湖湖泊水质硬度在3.92~11.26德国度之间,属于软水;⑶杨柴湖湖泊水中溶解氧季节性变化较大,最低在夏季,其值为4.25mg/L左右;最高在冬季,其值是13.32mg/L;⑷杨柴湖湖泊的化学耗氧量分布均匀,但季节差异性大,冬季较低,平均为3.46mg/L,春季较高,平均为7.77mg/L;⑸HCO3-是主要的阴离子,其变动范围在50mg/~130mg/L之间,CO3-变动范围为0~44mg/L,季节变动较大。Ca2+是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浓度多在23mg/L;⑹水中SiO2的含量,有利于硅藻的生长。NH4+-N含量较低且较稳定,表明湖水较清洁,受有机质的污染可能性较小。NO-2-N含量在水体中很低,表明杨柴湖湖泊有较强的自净能力。NO3含量很低,意味着溶液中有机物质较少,这与水生植物的吸收有关。湖水平均含氮量为1.4μg/L,属于中富营养型湖泊。总磷的含量随季节而变化,夏、冬季高,春、秋季低,杨柴湖水体总磷含量可划入是—富营养型湖泊类型。

四、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1)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杨柴湖湖泊内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共计477种。其中原生动物198种,隶属8纲、29目、63科;轮虫103种,隶属于轮虫纲的14科,45属;枝角类和桡足类78种,隶属1纲、4目、12科;底栖动物98种,隶属于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线形动物4个门。其中腹足纲17种,瓣鳃纲4种,寡毛纲13种,蛭纲9种,甲壳纲6种,昆虫纲46种,其它底栖动物3种。仍然以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三大类群为主,另有水蛭和几种虾、蟹等。

(2)鱼类资源:洪湖市是湖北省水产大市,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境内杨柴湖湖泊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现有各种鱼类57种,隶属7目、18科,其中鲤科鱼类占58.5%。历史上记录的有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白鲟(江湖隔断后未再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胭脂鱼、鳗鲡;省级重点保护鱼类有大湖短吻银鱼、鳤。在众多的鱼类资源中,凶猛和肉食性鱼类占57.4%,如黄鳝、乌鳢、鳜鱼、黄颡鱼、沙塘鳢;杂食性鱼类,占22.2%,如鲫、鳤、泥鳅、刺鳅、胭脂鱼;以水草为食的仅占7.4%,如草鱼、鳊鱼;以藻类和腐屑为食的有鰟鮍鱼和鲴类共7种,占13%;而食浮游生物的仅鲢、鳙2种。

2、植物资源

杨柴湖湖泊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472种21变种1变型,浮游植物280种,在维管束植物中,有水生植物158种5变种;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林来局、农业部联合发布施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杨柴湖湖泊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水杉和银杏2种,Ⅱ级保护植物粗梗水蕨、翠柏、野莲、香樟、半枫荷、野大豆、喜树、野菱等8种。胞藻,具角鼓藻、双臂角星鼓藻、扁圆卵形藻多也变种,小挤弯和斑纹窗纹藻索裂变种。

⑴浮游植物:杨柴湖水域内浮游植物有280种,隶属7门、77属(包括变种、变型种),按种类多少依次有:绿藻门(Chlorph)32属133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0属97种;蓝藻门(Cyanophyta)13属、26种;还有裸藻门(Euglen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隐藻门等(Cryptophyta)等。洪湖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引起藻类群落结构发生相应季节变化明显,全年出现两个高峰季节。

⑵水生高等植物,杨柴湖湖泊水面开阔,水浅,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底泥营养物质丰富,促进了水生植物群落的生长。1992年以来,通过对杨柴湖湖泊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鉴定,杨柴湖湖泊中水生高等植物计有158种5变种,共163个分类群,隶属于44科、91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4种,双子叶植物25科、44属、68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40属、81种4变种。在这163个分类群中,湿生植物有89种2变种,挺水植物有22种5变种,浮叶根生植物有12种,漂浮植物有13种,沉水植物有20种,它们分别占洪湖湖泊中水生植物区系的55.83%、16.56%、7.36%,7.98%和12.27%。

五、社会经济状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结构

洪湖市有15个乡镇,2个办事处,3个农场管理区,511个行政村,4712个村民小组。2008年年末总人口89.0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6.28万人,城镇人口33.22万人,与杨柴湖水域接壤的有2个县市,三个乡镇,生产作业场所与杨柴湖水域完全隔离。只有部分渔民在杨柴湖拟定的实验区内从事渔业捕捞和水生植物采摘。

2、交通与通讯

洪湖市水陆交通便利,陆路由沙洪、监洪、仙洪等二级公路和即将建成的汉洪高速公路构成全县交通主干线,以洪湖市城区为中心,到武汉140公里,到湖南岳阳市60公里。水路有经洪湖港至各沿江城市的长江“黄金水道”,上溯50公里抵湖南岳阳,顺江而下180公里到武汉。即将开工建设的嘉鱼长江大桥将和龙口深水码头将会使洪湖市的交通更加发达。

通讯发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小灵通等多家移动及网络通讯公司的信号已经完全覆盖本项目建设区,建设区与外界通讯已无障碍,国内外直拨电话以及Internet互联网即上即通,为保护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便之门。

3、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面积236.9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64万亩,林地面积16.8万亩,园地面积1.3.万亩,水域面积91.77万亩,其他用地和非生产用地面积31.77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61亩/人.其自然特点是:地势平坦、开阔,河渠纵横。湖泊密、田平沃野、资源丰富,适合粮、棉、油、鱼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之美称。

4、矿产资源

煤,分布在乌林镇香山——凤山一带,矿层薄,深度、品位低,工艺复杂,成本高,无开采价值。

石油,分布在瞿家湾、沙口、汊河、峰口、万全地区。瞿家湾、沙口生油区的地层厚度大于2500米,生油岩厚度一般为150~250米,最厚大于265米,但未发现生油深洼子。峰口、万全生油区的地层厚度大于3500米,生油岩厚度一般为300~800米,最厚大于1000米,已获得工业油流。

天然气,分布在螺山、新堤、乌林、滨湖一带,普遍见气显示,钻探试测表明,气藏已被地表水冲刷破坏,日产量均在1000立方米以下。



第二章杨柴湖水域环境

洪湖市位于四湖流域下游。洪湖水系的汇水区域西至荆州市的长湖边缘,北达峰口至老新口一线,南以荆江大堤、洪湖大堤为界。区域内地形平坦,一般地面海拔高为24~28m,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区内降水丰沛,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杨柴湖水系的水质较好,有利于生生物生长,生物饵料资源充足,水域生物生产力高。良好的水资源条件是建立杨柴湖沙塘鳢、刺鳅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重要支撑。

一、水资源量

杨柴湖水域的水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二是过境客水。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资源尚未得到广泛利用。汇水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300mm,地表水年均流量3.1×108m3,过境客水年均径流量1.2×108m3。

杨柴湖水域虽然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径流与过境水高峰同期,与用水存在时空矛盾,造成汛期大量弃水,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还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匀,客水流量不稳定,常常造成来水集中而形成洪涝灾害,或来水不足而形成干旱威胁,尤其是春旱。

二、杨柴湖水域的水质

杨柴湖水域的水体理化特征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基本背景和质量。水环境的好坏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命过程,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的发展与演化直接相关。有关部门对杨柴湖水域水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多次监测,监测结果反映了杨柴湖水域的水质感官性状好,水体清澈,一般化学性状指标均属正常,有毒有害物质检出率不高,水质无明显污染,总体上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保持着良好的水质。根据1998夏季和1999春季中科院对杨柴湖水域的水质监测、调查结果,以及部分历史和现状资料,来分析杨柴湖水域水体的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表6-2列出杨柴湖湖水的理化性状的监测调查结果。

表6-2杨柴湖水域水质的理化特性(10个监测点的均值)

季节 春 夏 秋 冬 平均值 pH 9.99 8.67 8.14 8.97 8.16 硬度(德国度) 6.07 4.93 5.85 7.03 6.01 溶解氧(mg/L) 11.24 4.25 8.58 13.32 9.35 COD(mg/L) 7.77 4.34 4.93 3.46 5.10 CA2+(mg/L) 19.4 19.9 20.6 26.3 21.6 K+(mg/L) 2.02 1.49 1.62 2.90 2.02 Na+(mg/L) 15.24 7.20 9.51 14.63 11.64 HCO-CO2-3(me/L) 1.02 1.52 1.53 1.64 1.42 SO2-4(mg/L) 15.14 10.98 13.28 22.37 15.44 C1-(mg/L) 24.96 10.89 11.00 15.48 15.58 SiO2(mg/L) 3.58 8.08 8.78 2.64 5.77 TN(mg/L) 1.45 1.58 1.38 1.20 1.4 TP(ug/L) 32.0 35.1 21.4 59.1 36.9 1、水质状况

⑴水体的透明度:杨柴湖水域的水质多清澈见底,透明度一般为1.0~2.0m,其中夏季透明度最大,冬季次之,春秋季透明度最小。由于湖泊较浅,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夏季是水生植物生长的旺季,大量水生植物可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

⑵pH值:杨柴湖水域的pH值为8.16,偏碱性,秋、夏季较低,春季较高,高者可达到10,这极易促成水中碳酸盐的沉积。另外,杨柴湖大量的水生植物会对水交换过程产生阻碍作用,同时,水生植物在生物过程中也会促进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分解,通过生物化学过程而对湖水的pH值产生影响。

⑶电导率:杨柴湖水域中电导率变动于211~490us/cm之间,反映在洪湖市渔业开发较大地区水中电导率较其他区为高;春夏电导率相对较高,秋冬两季相对较小。

⑷硬度:杨柴湖水域的水质硬度在3.92~11.26德国度之间,多5~7德国度,平均为6.01德国度,其中在湖泊进水口附近硬度较高,冬季硬度高于其他季节,杨柴湖水系的水属于软水。

⑸碱度:杨柴湖水域的水质碱度为1.25~2.25me/L,平均为1.55me/L,季节变动和空间分布变化不大,说明杨柴湖水系中化学物质的分布一般较均匀。

⑹溶解氧(DO):杨柴湖水域中溶解氧季节性变化较大,最低为夏季,其值为4.25mg/L左右;最高为冬季,为13.32mg/L,水溶解氧的绝对值主要受温度的控制。

⑺化学耗氧量(COD);杨柴湖水域的化学耗氧量分布均匀,但季节差异性大,冬季较低,平均为3.46mg/L,春季节较高均为7.77mg/L,其值间接地反映了水中有机物质的多寡。

⑻无机氮

无机氮包括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等。其中总氮含量为1.20~1.58mg/L;氨氮含为0.18~0.24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009~0.014mg/L。

⑼磷

磷包括总磷、可溶性磷等。其中总磷含量为0.0214~0.0591mg/

杨柴湖水域水质的变化状况

比较杨柴湖水域多年水质测定的结果,可以看出,杨柴湖水域的水质明显呈现出由中营养化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从表6-2所列的几项指标来看,洪湖以及杨柴湖水域的水体溶解氧略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各项指标,特别是总磷和化学耗氧量持增加,杨柴湖水域的水体水质状况呈现出加速恶化现象。表明杨柴湖水域所受来自周边的污染呈加重的趋势。对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水质标准(溶解氧≥6mg/L、化学耗氧量≤4mg/L、总磷≤0.01mg/L),溶解氧达标,化学耗氧量略为超标,而总磷已经严重超标,这表明杨柴湖水域的水体正由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过渡。

表6-3杨柴湖水质的水变化状况

时间 1969-1974 1978-1983 1985-191 1992-2002 2007-2009 PH 8.0 8.5 8.1 8.8 8.9 总硬度 - 4.9 4.9 7.17 8.9 溶解氧(mg/L) - 13.8 9.5 8.03 7.9 化学耗氧量(mg/L) - 4.0 4.1 6.07 6.09 硝酸盐(mg/L) 0.051 0.10 0.121 0.141 0.143 亚硝酸盐(mg/L) 0.0037 0.006 0.013 0.16 0.162 氨氮(mg/L) 0.278 0.136 0.189 0.21 0.231 磷酸盐(mg/L) 0.0167 0.021 0.021 0.038 0.093 氯(mg/L) 4.55 2.9 5.6 10.21 铁(mg/L) 0.506 0.101 0.035 0.59 第三章杨柴湖水生生物

杨柴湖水生动物资源除了鱼类外,还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特别是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它不仅反映了杨柴湖水域水生物种的多样性,而且对杨柴湖水域水质及生态环境变化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据2008-2009年调查结果表明,杨柴湖水系中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共有477种(其中浮游动物379种、底栖动物98种)。

一、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据调查,杨柴湖水域中浮游动物有379种。其中原生动物198种,隶属于8纲,29目,63科,99属;轮虫103种,隶属于轮虫纲的14科,45属;甲壳动物(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78种。

原生动物优势种类为卵形隐滴虫(Cryptomonaovata)、马氏隐滴虫(Cryptomonamarsswonill)、球衣滴虫(Chlamydomonasglobnosa)、针赖匣壳虫(Centromonas)、大弹跳虫(lteriagrandinella)、陀螺侠盗虫(Strobilidiumvelox)和有肋楯纤虫(Aspidiscacostata)。原生动物的处均数量为8272ind/L,年均生物量为0.4136ind/L。其中,在数量上植鞭毛虫最大,占37.5%,其次为纤毛虫,占有28.1%;再次为肉足虫,占24.2%;动鞭毛虫最少,仅占10.2%。

轮虫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独角聚花轮虫(Conochilusunicornis)、盘状确度鞍甲轮虫(Lepadellapatella)、敞水胶鞘轮虫(Collothecapelagica)、囊形单趾轮虫(Monostylabulla)。且多为广布种,生态适应性较强,还有许多为喜居茂盛的沉水植物间的种类。如高轮虫(Scaridiumlongicaudum)、鞍甲轮虫(Lepadellasp.)、水轮虫(Epiphanessp.)等。杨柴湖轮虫的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208ind/L和0.2496mg/L。在生物量上,以臂尾轮科轮虫为主。

甲壳动物包括枝角类50种和桡足类28种。其中几乎常年可见的种类有枝角类中的圆形盘肠溞、龟状笔纹溞、矩形尖额溞、晶莹仙达溞、直额弯尾溞,桡足类中的球状许水蚤、汤匙华哲水蚤以及锯缘真剑水蚤等种类。老年低额溞、肋形尖额溞等主要出现于冬春季节;角突网纹溞、方形网纹溞、广布中剑水蚤以及几种秀体蚤则主要出现于夏秋季节。还有一些种类,如枝角类中的透明薄皮溞、透明溞、长额象鼻溞、底栖泥溞,桡足类中的舌状叶镖不蚤、特异荡镖水蚤、透明温剑水蚤等仅属稀有种。

数量及生物量

根据1998-1999年调查结果,杨柴湖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为8451.8ind/L,其中原生物为8272ind/L,轮虫为207.5ind/L。枝角类为14.5ind/L,桡足类为47.8ind/L(见表4-1)

表4-1浮游动物年平均数量、生物量

种类 原生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 年平均数

(ind/d) 8272 207.5 14.5 47.8 年平均生物

量(mg/L) 0.4136 0.2496 0.296 0.1822 由于原生动物数量比例大,甲壳动物比例不多,从而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经测算,年平均生物量中,原生动物0.4136mg/L,占36.4%;轮虫类0.2496mg/L,占22%;枝角类为0.2905mg/L,占25.6%;桡足类为0.1822mg/L占16%。

由此可见,决定杨柴湖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变动的是原生动物和轮虫,前者最高峰在夏季,为13958ind/L;次高峰在秋季为9292ind/L。原生动物夏、秋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轮虫春秋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杨柴湖水系中浮游动物生活于湖泊沿岸-带草丛,因此在地区分布上以菰群丛中的数量为多。

二、底栖动物

杨柴湖水域中底栖动物调查始于1959年龚循矩等,至1982年吕代钧和李恒德等先后在杨柴湖进行过多次调查。1992年7月至1993年4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又对杨柴湖水域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记录到底栖动物98种。其中以腹足类、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主,其他底栖动物数量极少。

(一)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1、种类组成

杨柴湖水域中主要底栖动物98种,包括于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线形动物4佧门。其中腹足纲17种,瓣鳃纲4种,寡毛纲13种,蛭纲9种,甲壳纲6种,昆虫纲46种,其它底栖动物3种。仍然以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三大类群为主,另有水蛭和几种虾、蟹等。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软体动物的种类最多,计有11种,其中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长角涵螺、纹沼螺、椭圆萝卜螺和凸旋螺5种,每次出现率大都在40%以上,其中以纹沼螺分布最广。

水生昆虫以摇蚊科的种类占优势,其中大红德永摇蚊是东亚地区各淡水水体典型的富营养化指示种类(Iwakuma1992)。除此之外,羽摇蚊和背摇蚊亦是水生昆虫中的优势种类,它们是植食性昆虫。

2、分布特征:

杨柴湖水域中底栖动物分布主要取决于水底的性质、水深和流速,同时与水生高等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淤泥底和水生植物密布是其生境的主要特征。调查得知,水深1.5~2.5m最适合底栖动物生长发育。软体动物主要以植物碎悄和小的浮游生物为食,钢锈环梭螺及长角涵螺多在水生植物根闻淤泥间活动和摄食;萝卜螺多附在植物叶片上,并可在浮叶植物叶片的反面栖居蚕食所在的叶片:苏氏尾鳃蚓在寡毛类中各个季节者占有数量和生物量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有机物丰富的淤泥底极适合该种类生长和发育。

(二)数量与生物量情况

杨柴湖水域中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量随季节变化不同而发生变化。从1992年7月至1993年4月,四个季度每平方米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以冬季最多,为702个,春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666个和556个,夏季略偏低,为470个,但变动幅度不大。与冬季的数据比较,夏季偏低系由于鱼类摄食强度增加所致。春秋季略低系由于正值昆虫羽化高峰所致。生物量的变动则主要决定于软体动物个体的差异,铜锈环棱螺的重量为长角涵螺或纹沼螺的5—10倍。

(三)杨柴湖水域底栖动物的特点

1、腹足类占有绝对优势,瓣鳃类极少

腹足类的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大,而瓣鳃类在定量样品中仅属偶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杨柴湖水系中水生高等植物密度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黄丝草和菰充塞整个湖河底部,这对草栖性腹足类动物的繁殖、摄食和生长是极为有利的,从而发展为优势类群。

2、生物量大

杨柴湖水域中底栖动物现存量每亩高达72.67kg,与国内一些大中型湖泊相比较,是我国底栖动物的生物理比较高的湖泊。原因是杨柴湖水系中水生高等植物丰盛,有利于底栖动物繁衍。

三、杨柴湖水系鱼类区系组成

据五十年代末江湖隔绝以来,在杨柴湖水系鱼类资源的历次调查中共记录鱼类81种,隶属18科(见附名录)。其中,1964年调查记录有74种,1982年记录54种,1993年调查到57种。在杨柴湖水系鱼类构成中,以鲤科的种类数量居多,占58.5%。在1993年调查记录的57种鱼类中,有5种(如圆口铜鱼、拟尖头鲌、彩石鰟鮍、紫薄鳅、瓦氏黄颡鱼)是前二次未记载的。由于受杨柴湖水系节制闸开启季节和时间的影响,以及调查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对鱼类调查种数的多少有影响。但在杨柴湖能完成生活史的鱼类有30多种,这些鱼类成为杨柴湖水系鱼类组成的稳定成分。

四、杨柴湖水系鱼类资源特点

比较江湖阻隔后杨柴湖水系鱼类资源的几次调查结果,表明杨柴湖水系鱼类群落演替具有三大特点:

1、种类结构趋于单一。最近一次调查的57种鱼类中,短颌鲚、太湖短吻银鱼、草鱼、青鱼、鲢鱼、鳙和鳊、铜鱼、胭脂鱼等23种,均系当年5、6月“灌江”进入湖泊的长江鱼类。实际在湖内繁育仅33种,如鲫、黄颡鱼、红鳍原鲌、乌鳢、鳜、鲇、黄鳝、泥鳅、刺鳅、鲤等。与1964年相比,种类逐渐贫乏。

2、肉食性种类多。在近年调查的57种鱼类中,按食性划分,凶猛和肉食性鱼类共31种,占57.4%,如黄鳝、乌鳢、鳜、鲇、黄颡鱼、沙塘鳢、刺鳅、鳗鲡、翘嘴红鲌、青梢和青鱼等;草食性的仅草鱼、鳊和鲂等4种,占7.4%;以藻类和腐屑为食的有鲌鱼、鲴类等共7种,占13%;滤食性的仅鲢、鳙2种。由优势鱼类的组成来看,当前杨柴湖水系的渔获量中,黄鳝、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红鳍原鲌、沙塘鳢、刺鳅和乌鳢8种鱼占总产的95%以上。而后三种均是凶猛性鱼类,占优势种类的75%,产量则超过总产的60%,可见凶猛和肉食性鱼类在杨柴湖鱼类中占优势地位。其次是杂食性种类,而野生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极少。

3、鱼的数量减少,个体趋于小型化。从历年捕捞产量的统计资料可看出(见表4-1),杨柴湖天然渔获物的总量(不论总产或单产)均呈下降趋势,而且渔获物的个体向小型化发展。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渔业资源量减少。60年代以后,江湖隔断,造成江河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无法进入杨柴湖,只剩下能产卵繁殖的定居性鱼类;虽然采取了人工投放鱼种和“灌江纳苗”等措施,但人工增殖远不及捕捞的数量大、速度快。第二,滥捕滥捞,渔业资源遭到破坏。多年,杨柴湖地区渔民采取“迷魂阵”、“密缝阵”、“虾拖网”、“挽壕堰”等传统手段和后来兴起的“电捕鱼”方式对杨柴湖水域的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另外,鱼类组成的变化和大中型鱼类种群数量减少,在水体空间和食物数量上为一些小型鱼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适应浅水草丛生活的黄颡鱼、红鳍原鲌、沙塘鳢、刺鳅和乌鳢发展成为优势种类。

表4-1不同年份杨柴湖水域捕捞产量和单产

年度 捕捞总量(吨) 年均捕捞量(吨) 增减% 1986 430 80.2 -14.4 1997 328 73.5 -8.4 2003 244 69.8 -5.1 2004 290 83.2 +19.2 2005 274 78.8 -5.3 2008 256 76.4 -5.1 2009 248 74.1 -4.9 2010 252 76.2 +2.2 引起杨柴湖水域鱼类群落演替的原则是:(1)江湖阻隔,杨柴湖水系由一个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转变成为一个半封闭的系统,进而影响了杨柴湖水系鱼类资源的补充,而杨柴湖水系鱼类群落的四个生态类型中,除定居型鱼类主要产自湖泊外,河海洄游性、江湖洄游性和河流性鱼类资源源自长江的灌江纳苗。(2)植被群落的演替,改变了饵料生物的结构,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结构的相应变化。(3)围垦与水位调控,造成杨柴湖消落区的消失,直接破坏了鱼类繁殖、栖息和摄食场所;为防洪调蓄,杨柴湖冬季水位过低,使鱼类纷纷逃往较深的大湖泊里越冬.(4)过度捕捞。

五、杨柴湖水域的渔业生产及其发展

近几十年来里杨柴湖水域的渔业生产经历了捕捞、放养和开发三个历史性的阶段。70年代后期以前,杨柴湖地区渔业生产完全依赖天然渔业资源,为天然捕捞渔业。1978-1997年间,周边的养殖水面发展到240ha;1999年养殖产量达460吨,比1977年增加3倍。但杨柴湖一直坚持天然捕捞生产。

五十年代后期江湖隔绝以来,对大洪湖以及杨柴湖水域鱼类资源所进行过的三次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受江湖阻隔、酷渔滥捕、水位调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湖市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产生了明显的改变,天然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据2009年的年报统计,全市水产品的天然捕捞量只有6593吨,其中鳜鱼、鲇鱼、黄颡鱼、翘嘴红鲌、沙塘鳢、刺鳅和乌鳢等地方经济鱼类占到产量69%。而沙塘鳢和刺鳅的捕捞产量几乎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011年达83.5万亩,养殖水产品产量达36.54万吨,渔业产值达到39.4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渔业已成为洪湖市的主导产业。

六、洪湖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

为了保护洪湖的渔业资源,洪湖市人民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天然渔业保护和增殖措施。

(1)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自五十年代中后期杨柴湖与长江的自然交流被堤闸阻隔后,采取人工放流鱼苗措施,补充杨柴湖水系的天然渔业资源,对维持杨柴湖水系的经济鱼类的种群起到一定增殖作用。2006年对“四大河流”实施禁渔期制度时,每年对四大河流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再次加大对杨柴湖水系的渔业资源的补偿和增殖。

(2)灌江纳苗。包括“顺灌”和“倒灌”两种方式,是江湖阻隔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倒灌”为洪湖水系冬春排水入江时鱼种成鱼逆流入湖;“顺灌”则是汛期灌江引水入湖。灌江纳苗的效果与灌江时期和引水量有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增殖措施。

(3)繁殖保护。从2006年起,经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水产局)批准,洪湖市人民政府对洪排河、内荆河、汉沙河和东荆河实施禁渔期制度,禁渔期为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与长江和大洪湖水域禁渔期同步。实施禁渔期制度的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能在杨柴湖水系中完成生活周期的地方经济鱼类。

(4)渔政管理。由于洪湖市水域面积大,河流纵横,管理战线长,管理设备落后,给渔政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洪湖市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局全体执法人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取缔炸鱼、毒鱼、电捕鱼、网簖(迷魂阵)、鱼鹰、抛叉等有害渔具渔法,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使酷渔滥捕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法律和经济制裁相结合的手段,提高了渔民对洪湖水系地方经济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认识,管理措施的作用逐渐凸现。

(5)为了加强地方经济鱼类的保护和增殖,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洪湖市已在里湖地区建设成洪湖里湖黄鳝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2年的建设和管理,洪湖市渔政局已取得了管理和保护国家级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成功经验。

七、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1、沙塘鳢(DarksleeperDarksleeper)亦称塘鳢、沙乌鳢、土才鱼、土憨巴、土狗公、呆子鱼、土布鱼、虎头鲨、桃巴痴,属鲈形目,塘鳢科,系塘鳢的一属。沙塘鳢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体型延长而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口大,上位,斜裂达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颌具细齿。犁骨无齿。眼小,突出。背鳍两个,各自分离。各鳍均无硬刺。胸鳍大,圆形;尾鳍后缘稍圆。无侧线。体呈黑褐色,带有黄色光彩,腹部淡黄,体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塘鳢鱼属于野生鱼类,生性较为凶猛,爱吃虾类,堪称浅水滩中“小霸王”。沙塘鳢喜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层。泳力弱。冬季潜伏在水层较深处或石块下越冬,以虾、小鱼为主要食物。

2、刺鳅,(Spinyeel),刺鳅属。钢鳅,沙泥鳅、刀鳅,石锥。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鳜鱼(桂鱼、桂花鱼)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被誉为名贵鱼。产量较高,2011年,全市套养面积达260公顷,天然野生鳜鱼资源较少。

4、黄颡鱼(黄腊丁、鱼央丝)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成熟雄鱼肛门后面有生殖突。4~5月产卵。亲鱼有掘抗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分布较广,产量大,肉嫩,少刺,多脂肪。最大约0.5市斤。是非常受人喜爱的鱼类。天然黄颡鱼资源越来越少,人工养殖黄颡鱼面积逐步在扩展。

5、翘嘴红鮊(翘壳)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体重1市斤的个体能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以茎、叶上。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者重达20~30市斤,常见为4~5市斤。杨柴湖水系天然水域中渔获物中占比重较大。

6、乌鳢(黑鱼、财鱼)凶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口腔内具辅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气,能适应缺氧环境。产卵期在5至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的巢,产卵于其中。卵为浮性。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最大个体重十余市斤。生长快,细刺少,营养价值较高,是群众喜爱的食品。杨柴湖天然水域盛产,并有大量人工养殖。







第四章杨柴湖水生植物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与汉支流东荆河之间的河间洼地区,植被区划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区。在湖北省植被分区中为中亚热常绿阔叶林地带、江汉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江汉平原滨湖岗地枫杨柳树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小区。受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植被已不存在。在保护区范围内,以水生和湿生自然植被为主,以人工栽培植被和疏林草植被为辅。随微地貌差异和杨柴湖枯汛水位调节的水分梯度影响,杨柴湖水系植被呈现出多种生态类型。本章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重点介绍植物组成、分布、群落类型及其演替状况,并阐述浮游植物种类及其季节变化。

一、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洪湖市杨柴湖地区内水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被除陆生高等植物外,主要由禾本科、莎草科、蓼科、睡莲科、眼子菜科、水鳖科、菱科、小二仙草科、杨柳科等植物组成。杨柴湖地区除陆生高等植物外,从河流到湖滨,从湖滨到湖心随着生境水分梯度的变化,依次出现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生态类型。境内有植物472种21变种1变型种,隶属116科、303属。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158种5变种,44科91属;有浮游植物280种,隶属7门77属,水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1、湿生植物带

分布于冬季枯水期的湿地、夏季汛期水深不超0.5米的湖滨地带。主要植物种类为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受围湖垦荒的影响,优势种群芦苇+荻群落和苔草群落面积急剧缩小,现有面积不足2km2,主要分布于湖岸狭窄地带。不同地段和年份,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较大。

2、挺水植物带

分布于湖岸到水深为1.4米的区域以及河流中间,主要植物群落为菰群落、菰+莲群落和莲群落,是杨柴湖水生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代挺水植物面积为216km2,,约占全湖面积的36%,是杨柴湖沼泽化的先锋植物。至80年代初虽然经过20年的围垦,挺水植物面积仍占全湖面积的42.6%。80年代中期以后,杨柴湖水域内的挺水植物面积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3、浮叶植物带

分布于深1.2~2.2m的湖区和深3m河流中间,是60年代的杨柴湖水系分布面积最大的植物带,面积约1150ha2,约占全部面积的57%。主要种类有:菱、睡莲和芡实,同时还杂有很多的沉水植物,如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即黄丝草)、聚草和苦草等。包括的群落有:菱-马来眼子菜+菹草群落;菱-马来眼子菜-黄丝草群落;菱-菹草黄丝草群落;菱-马来眼子菜+大茨藻群落;菱-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群落和部分微齿眼子菜群落。

4,沉水植物带

分布于湖中水位较深区域,一般水深2米以上,河流深3m以上的水域,60年代面积仅约470ha,至90年代初沉水植物面积达1140ha,主要种类有:微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金鱼藻、黑藻、轮藻、竹叶眼子菜、大茨藻等。

二、水生植物的组成与生物量

作为长江中下游草型湖泊的典型代表,杨柴湖水域内繁茂的水生维管束植物构成了这类湖泊生态系统基本结构骨架,并积极参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与发展变化。

(一)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的基本组成

依据1992-1993年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调查结果,杨柴湖及其相通河流的水生植物共有158种5变种,共163个分类群,隶属于44科91属,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4种,双子叶植物25科44属68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40属81种4变种。在163个分类群中,湿生植物89种2变种,挺水植物22种5变种,浮叶根生植物12种,漂浮植物13种,沉水植物20种,它们分别占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区系的55.83%、16.56%、7.36%、7.98%和12.27%。

(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构成

以沉水植物为例,表2-1a、b、c分别列出了杨柴湖水系不同时期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可以看出,各个时期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每个时期成生物量的种类皆比较丰富。以90年代的调查结果为例,几种主要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的分别为微齿眼子菜3314g/m2、穗花狐尾藻1192g/m2、竹叶眼子菜500g/m2、金鱼藻302g/m2、黑藻45g/m2、菹草114g/m2、轮藻168g/m2。在生物量最大的夏季,沉水植物生物量为6835g/m2,全湖总生物量高达2154千吨。沉水植物构成了目前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生物量的主体。

表2-1不同时期杨柴湖水系沉水植物的生物量

表2-la主要沉水植物生物量比较(单位:g/m2,鲜重,)

种类 竹叶眼子菜 黑藻 微齿眼子 苦草 穗花狐尾藻 金鱼藻 蓖齿眼子菜 生物量 890 665 460 440 90 80 35 表2-1b主要沉水植物生物量比较(单位:g/m2,鲜重,)

种类 微齿眼子菜 穗花狐尾藻 金鱼藻 黑藻 轮藻 竹叶眼子菜 大茨藻 苦藻 小茨藻 生物量 1501.8 868.1 617.7 202.5 48.4 12.5 8.7 0.8 0.13 百分数% 46.1 26.6 18.9 6.2 1.5 0.4 0.3 0.02 0.004 表2-lc主要沉水物生物量比较(单位:g/m2,鲜重,鲜重)

种类 春 夏 秋 冬 微齿眼子菜 3050 3706 3717 2781 穗花狐尾藻 1854 1125 923 868 竹叶眼子菜 1489 169 153 191 金鱼藻 80 433 653 44 黑藻 40 30 110 - 菹草 313 3 8 133 轮藻 163 350 78 73 其次为挺水植物,主要种类为菰、莲、芦苇等。20世纪60年代初,杨柴湖水系挺水植物单位面积最高生物量为4800g/m2,总生物量约1073千吨。至80年代初,受围湖垦殖的影响,挺水植物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生物量仍可高达3051g/m2,总生物量达387千吨。至90年代初,挺水植物受刈割圈养草食性鱼类的影响,生物量大为减少(表2-2)。

表2-2洪湖不同时期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

调查年份 1972-1973 1991-1992 2002-2003 沉水植物 最大生物量g/m2 2760(秋) 3261 6835(夏) 总生物量(103t) 1209 1141 2154 浮叶植物 最大生物量g/m2 290(夏) 1092 总生物量(103t) 108 41.5 漂浮植物 最大生物量g/m2 1200(秋) 总生物量(103t) 216 挺水植物 最大生物量g/m2 4800(夏) 3051 总生物量(103t) 1073 387 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也是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浮叶植物20世纪60年代初最高生物量290g/m2,全部总生物量达48千吨;80年代初最高生物量1092g/m2,全湖总生物量21.5千吨;漂浮植物在60年代初最高生物量高达1200g/m2,总生物量超过浮叶植物达73千吨。进入80年代以后,浮叶植物两者的生物总量在杨柴湖水系植物总量构成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至90年代两者的生物总量在杨柴湖水系植物总量所占份量已不重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杨柴湖水系水生植物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2-2,表2-3)。根据周年四季调查结果,一般冬季的生物量最小、春季为次小,在不同调查年份,最大生物量出现的季节因水生植物不同生态类型而稍有不同,但皆在夏秋两季。从不同生态型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来看,以沉水植物生物量差异最小,而其他三种类型往往在冬季大量枯死而季节性差异较大。

从水生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看,沉水植物群落较为特殊(表2-4),不同群落的最大生物量在一年四季皆可出现,某些群落(如光叶眼子菜群落等)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很不显著。这些特点与沉水植物群落内部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和人工绞草活动等因素有关。

表2-3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群落 夏秋冬春 光叶眼子菜群落 Ⅴ号站 4286 3583 4665 4600 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群落 实验点 9310 3558 3773 4245 金鱼藻+菹草+穗花狐尾藻群落 Ⅲ号站

×号站 5448

15925 11928

8007 2845

3248 7460

4131 微齿眼子菜群落 1号站

Ⅵ号站

Ⅶ号站

Ⅷ号站 4185

5245

4753

4280 4218

8873

4510

7838 6248

6052

4563

2838 7583

8800

7158

6080 微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群落 Ⅱ号站

Ⅺ号站 5003

11487 2460

3173 5223

2965 5188

6458 微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轮藻群落 Ⅳ号站 2150 2856 1970 3683 三、浮游植物的种类

浮游植物是杨柴湖水系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湖泊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浮游植物资源不但为动物提供能量和食物,而且其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也是反映水体质的富营养化程度、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浮游植物的种类

2007.7~2008.4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四季调查结果表明,杨柴湖4个采集站的定性、定量样本中共鉴定浮游植物280种,隶属于7个六77属,按种类多少依次为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金藻门和隐藻门。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占全部种类的48.9%,居各门之首,其次为硅藻门,占有32.9%,再次为蓝藻门,占9.3%

(二)浮游植物种群的季节性支态变化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因季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表2-8)。在杨柴湖水系藻类中,四季均出现的仅有34种。水温较高的夏季,有浮游植物102种,占全年全部种类的36.6%,其中硅藻类51种、绿藻类37种,蓝藻类9种,其他门类4种,分别占夏季种类总数的50.5%,36.6%,8.9%和4%;优势种类为格氏隐球藻、微小平裂藻、铜绿微囊藻,土生席藻、二角盘星藻、球囊藻等。秋季共有浮游植物123种,占全年总数的47.2%,其中绿藻类58种、硅藻类49种、蓝藻类12种,其他门类4种,分别占秋季种类数的47.2%、40%、9.8%和3%;优势处类为微小平裂藻,铜绿微囊藻,土生席藻等。冬季的浮游植物共有170种,占全年总数的60.7%,其中绿藻类72种,硅藻类62种,蓝藻类18种,其他门类17种,分别占冬季种类总数的42.4%、36.5%、0.6%,优势种类为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和小桥弯藻。春季共有浮游植物151处,占全年总数的53.9%,其中绿藻类86种,硅藻类39种,蓝藻类16种,其他门类10种,分别占春季种类总数和57.0%、25.8%、10.6%、6.6%;优势种类为报小集胞藻,具角鼓藻、双臂角星鼓藻、肩圆卵形藻多也变种,小挤弯和斑纹藻索裂变种。

表2-8杨柴湖水系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门类 四季种类组成 全年合计 春 夏 秋 冬 属数 种类数 蓝藻门Cyanophyta 16 9 12 18 13 26 隐藻门Cryptophyta 2 9 1 2 1 2 甲藻门Pyrrophyta 1 3 1 2 4 金藻门Chrysophyta 1 3 1 8 5 8 裸藻门Euglenophyta 7 2 2 7 4 11 绿藻门Chlorophyta 86 37 58 72 32 133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39 51 49 62 20 97 合计 151 102 123 170 77 280 在杨柴湖水系藻类的季节变化中,除夏季以硅藻种类占比例最大外,其他三季均以绿藻门的种类最多功能,硅藻门其次,蓝藻门居第三位。夏季的种类最少,而优势种类最多;冬季的种类最多,而优势种类最少。在杨柴湖藻类和季节变化中,春季鼓藻类贫营养型指示类群优势的存在表明,湖水的水质较好;而在夏秋季,a、?—中性污生水体指示种类微小平裂藻、铜绿微囊藻为主要的优势种群,说明夏秋季湖泊的水质较差。

(三)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杨柴湖水系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表2-9)。其中,秋季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皆为最大,夏季居其次,春季第三,以冬季最少。夏秋两季种类少而数量多的现象反映了浮藻类的群落结构比冬季和春季单纯。

表2-9杨柴湖水系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



现存量(平均) 春 夏 秋 冬 年均 细胞密度(104ind/L) 437.8 533.4 1107.4 397.3 698.98 生物量(mg/L) 1.243 1.25 1.81 0.82 1.243 杨柴湖水系浮游植物各门的数量和生物量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的数量和生物量在各个季节分别在全部藻数量和生物量度90%以上,构成杨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的主体成分。蓝藻门的数量在全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并以秋季数量最高、冬季最低;但其生物量因多数个体细胞小反而在夏,秋季节高于其他季节,冬季低于硅藻门和绿藻门,春季低于绿藻门和砖藻门。但后两者的数量和生物量却以秋季为最高。





第章保护区评价































3

















献花(0)
+1
(本文系klad33pc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