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咽炎的疗效观察_刘丹丹
2017-08-04 | 阅:  转:  |  分享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年5月第17卷第5期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刘丹丹李培科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气郁痰阻型反流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

的反流性咽炎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62例。研究组给予中药方剂治疗,参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

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1.34±0.94)分优于参照

组(1.98±1.54)分;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优于参照组80.6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优于参照组11.29%:两组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咽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反流性咽炎;中医药疗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30

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咽炎是一种

与酸相关的疾病,临床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

约肌以上部位(包括口咽、鼻咽、喉咽、喉部等)所引

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该疾病临床表现多与

慢性咽炎、喉炎等的症状相似,因此统称为反流性咽



[1]

。中医将反流性咽炎归纳为“喉痹”范畴,是因气

血、阴阳、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而为病。本病主要

的发病机制为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情志不遂、饮食不

节等导致脾胃虚弱,脾土瘀滞,郁而化热,因热致酸,

上逆而成病。笔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反流性咽炎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

12月收治的反流性咽炎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62例。研究组男34例,

女28例;年龄23~60岁,平均(41.28±6.71)岁;病

程1~2年,平均(1.24±0.56)年。参照组男36例,女

26例;年龄24~65岁,平均(40.58±9.01)岁;病程

1~3年,平均(1.94±0.4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

等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参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国药准字

H44023977)口服,20~60mg/次,1~2次/d,晨起吞

服或早晚各1次,疗程4~8周。研究组给予中药治

疗,方剂组成:半夏、白芷、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

夏枯草、枳壳、焦山楂、甘草,如嗳气,加陈皮、沉香和

胃降逆;如呕吐食物与痰的混合物,加旋覆花、代赭

石降逆消痰;如大便不畅,加大黄、芒硝、玄参、麦冬、

生地生津润下,但应中病即止,以免伤津。

1.3疗效判断标准

[2]

(1)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评分: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各进行1次评

分,主要针对患者咽喉部不适以及嗳气、反酸、腹胀、

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进行评分。

无症状0分;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工作1分;症状

明显,影响生活工作2分;症状严重,无法生活和工

作,需要休息3分。发作频率评分;患者无发作0分;

偶尔发作,1周内仅1次1分;1周内2~4次2分;1

周内5~6次3分;1周内每天发作4分。证候评分:

将严重程度和频率相加最终得分,最高为7分。(2)

临床疗效,治愈:中医证候评分0~2分,精神状态良

好,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中医证候评分3~5

分,精神状态良好,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无效:中医

证候评分6~7分,精神状态和临床表现均未改变,

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患者例

牙窝内骨质新生

[7~8]

。综上所述,在口腔种植修复中

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有效减少拔牙后患者牙槽

骨的吸收量,减轻牙槽骨高度、宽度缺失,为后期口

腔种植修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有利于提高口腔

种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淅,谢珊珊,史慧刚,等.重度牙周炎患牙拔后位点保存的临床观

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6,21(4):182-184

[2]黄国伟,庄浩,沈海平,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

用[J].上海口腔医学,2014,23(3):354-355

[3]尹伟,刘向辉,孙卫革,等.双尖牙区即刻种植位点保存的CBCT观

察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26(3):202-206

[4]贺晓萍,白晓东.不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

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1):2954-2955

[5]章欢.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

子杂志,2015,2(8):79-79,81

[6]郭海波,康春慧,陈学军,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

中的临床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6):540-542

[7]李景辉,杨瑛,张方明,等.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拔牙后牙槽骨吸

收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816-818

[8]李芳芳,高巍.拔牙位点保存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

杂志,2013,48(7):444-446

(收稿日期:2017-04-11)

5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年5月第17卷第5期

数×100%。(3)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治疗后有无腹

泻、头痛、恶心、腹痛、胃肠胀气、便秘、皮疹、眩晕、嗜

睡、失眠等,并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

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

2

检验,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与参

照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

疗后,研究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分,x±s)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3.55%,显著优于参照组80.65%,两组比较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3.23%优于参照组11.29%,差异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3。

表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咽喉部与食管毗邻,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用通

道,易接触酸性物质引发咽喉部黏膜损伤。反流性

咽炎患者多伴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

为口咽部酸性气味和消化物经食管反流至咽喉部区

域。该疾病发病主要与情绪、饮食、体质、年龄等因

素息息相关。上述因素引发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导

致胃酸反流至气管、声带、咽喉部黏膜处造成损伤

[3]

。反流性物质会损伤正常喉部上皮的保护性物质,

从而削弱黏膜防御机制。再者,反流物质会刺激食

管远端部位的迷走神经,引发咳嗽、清嗓等动作,从

而损伤声带黏膜和松弛上食管括约肌,使反流物质

进入咽部。

中医将反流性咽炎归纳为“喉痹”范畴,咽具有

吞咽作用,上接食管、直通于胃;咽为水谷入胃必经

之处,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

谷精微物质:咽、脾、胃三者同属一门,水谷精微物质

的转化依赖咽与脾胃的受纳、消化、输布,因此构成

一个轴心

[4]

。咽主地气,与脾胃相通,是脾胃之候。人

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病理情况下,会因阴阳、气

血、脏腑、经络等失调,而引发疾病。如患者脾胃升降

功能失调,情志不畅、思虑过度导致肝胆疏泄异常、

肝气犯胃;饮食不适、生活习惯恶劣损伤胃经;素有

胆病,胆邪损伤脾胃,造成湿热中阻,引发上逆、呕

苦;因饮食不节、思虑劳累、久病损伤脾胃,造成脾胃

虚弱无力,脾土瘀滞日久,郁而化热、上逆。上述均是

本病发病机制。本次研究选取的124例患者均患有

气郁痰阻型喉痹,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咽喉部梗阻感,

痰多口腻、嗳气呃逆反复发作,胸闷、叹气、吞咽不

畅、咳嗽、声音嘶哑,情绪异常,咽喉不适,嗳气反酸,

大便艰涩,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滑。临床治疗以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为主。方剂组成包括半夏、白芷、

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夏枯草、枳壳、焦山楂、甘

草。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白芷燥湿止带、消肿,海螵蛸制酸止痛,瓦楞子消痰

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枳壳理气宽

中、行滞消胀,焦山楂行气散瘀、消食健胃,甘草调和

诸药。以上诸药,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本研

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比较存在统计

学差异(P<0.05),这与金杨君等

[5]

的研究结果相一

致。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反流性咽炎可有效改善患

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

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云英.中医治疗反流性咽炎的辨证思路[J].新中医,2012,44(5):

151-152

[2]叶方.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4):117-118

[3]柴峰,王俊杰.保和丸合桔梗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炎[J].中国

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0):295-296

[4]何慕芝,蔡闯,彭华,等.老年人食管反流性咽炎所致慢性咳嗽32例

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10):756-757

[5]金杨君,金朝阳,金银芝.中西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126例的临床

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7):498-500

(收稿日期:2017-03-20)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

参照组

t

P

62

62

5.34±1.24

5.26±1.54

0.319

>0.05

1.34±0.94

1.98±1.54

2.793

<0.05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

研究组

参照组

χ

2

P

62

62

34(54.84)

30(48.39)

24(38.71)

20(32.26)

4(6.45)

12(19.35)

58(93.55)

50(80.65)

7.405

<0.05

组别n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胀气便秘合计

研究组

参照组

χ

2

P

62

62

0(0.00)

2(3.23)

1(1.61)

2(3.23)

1(1.61)

1(1.61)

0(0.00)

1(1.61)

0(0.00)

1(1.61)

2(3.23)

7(11.29)

4.824

<0.05

51··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