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编纂进化史在影响指数投资收益的因素方面,最主要的因素是成长性和估值;其次影响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指数的加权平均方式。不同的加权平均方 式在收益上是有差距的,有的加权平均方式天生就收益更高。我们都知道指数的目的是反映某部分股票的平均值。如何求这个平均值,最关键的就是 如何给每个股票分配权重。(1)算数平均:价格加权最早的指数比较粗糙,例如道琼斯指数,它是纯粹对股价进行算数平均:所有成分股股票的价 格之和,除以全部成分股的数量。(2)规模指数:市值加权如果设计一个指数,用总市值加权,那它应该能够反映市场的平均值。例如标普500 、沪深300、上证50等等。这些指数就是基于市值的规模指数。规模指数是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类。但是规模指数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市 场真的是有效的吗?或者说,我们看到的“股价或市值”,它真的是有效的吗?就像前段时间国家队暴力护盘,每当千股跌停的时候,暴力拉升中石 油等大权重股,很容易就把指数拉起来,但是实际上市场的平均值是明显下跌的。中石油实际流通股较小,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提高成交股价, 进而将整个中石油的市值拉起来,从而让以市值加权的规模指数“升高”。虽然指数在编纂的时候也考虑了这些因素,采用按照流通比例简单靠档处 理,但是依然无法弥补这样的缺陷。这就是市值加权的缺点:流动性越是不足,市值加权就越无效,例如市场恐慌性下跌或疯狂上涨、成分股实际流 通股占比例较小等,都会导致实质上的流动性不足。(3)策略指数:策略加权市值加权比价格加权更优秀,但是还有更好的加权方式,就是策略加 权。早起的策略加权有点像指标选股,是以成分股的某一方面的指标高低为权重来加权。例如公认比市值加权更好的一种加权方式,红利加权,以成 分股的分红高低为主要权重。红利指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长时间来看都表现出比同规模市值加权指数更好的长期收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 他的策略加权方式,例如基于股票的资本回报率,基于股票的成长性,基于股票的现金流等等。策略加权弱化了“价格”这个概念,将更多的重心放 在了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股票的基本面等。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上,都表现的比传统市值加权更好。策略加权是指数未来的趋势,它还有一个巨大 的优势,就是可成长性巨大。不同策略之间的长期收益也是有差距的,例如“选择股息率最高的前50只股票”和“选择ROE最高的前50只股票 ”,哪个会有更好的收益呢?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优化,找到长期收益更高的策略。这样指数就从一个被动反映平均值的公式,变成了主动选出更好 股票的好帮手。最近几年兴起互联网指数基本都是基于某种策略加权,有的是基于数据挖掘的计算机算法策略,例如百度百发指数;有的是基于成功 投资者的共同选择,例如雪球推出的三个指数:雪球精选、雪球100、雪球智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