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析走罐补泻的关键因素_潘馨莹
2017-08-05 | 阅:  转:  |  分享 
  
·144·ShanghaiJAcu-mox,Feb2013,Vol32,No2

文章编号:1005-0957(2013)02-0144-02·针法灸法·

浅析走罐补泻的关键因素





潘馨莹

1

,陈波

1

,陈泽林

1,2

,郭义

1,2

(1.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天津

300193)



【关键词】拔罐;推罐;补泻;走罐

【中图分类号】R244.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3.02.144



走罐法是依靠有润滑功能的介质,将火罐吸附于

人体上并来回推移以此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集

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疗法的功效于一体

[1]



罐疗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为其补泻的基本原则

[2]

。在走罐过程中以个体的机体

功能状态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法,不同介质的运用,对

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刺激,使机

体内部得到调节,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现根据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总结影响走罐疗法

补泻的关键因素,愿与同道探讨学习。



1走罐手法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补泻是根据《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的基本理论所设立的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有言: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病既有虚实,则

应施补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灵枢·禁服》:

“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应鼓。”走罐疗法中对于补

泻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控制走罐的时间、速度,吸罐深

度以及手法组合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以此来

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效果。根据《灵枢·营卫生会》: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以及《难经·七十六难》:

“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理论,

确定了营卫深浅补泻的方法,补则予之,故从卫取气以

深纳之入内,泻则夺之,故从荣弃气以散之外出

[3]

。这

也就是说,手法力道的深浅,对于补泻的效用是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

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

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

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

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

神经占优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轻手法为补、重手法

为泻的治疗原则

[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轻度刺激可激发经气,强

壮内脏,对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正气亏损,以致气血

瘀滞,筋脉失养,经脉拘急者,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扶正补虚之功,属补的手法。重度刺激可祛除邪气,排

出内毒,对于实证新病,青壮年,正气尚足而又偶感外

邪者,具有消瘀散结,活血止痛,导闭消肿之功,属泻的

手法。而中等度刺激具有平补平泻作用。实际操作时,

可参考以下具体手法。

补法,吸附力轻,动作缓和,润滑剂相对较多,走罐

时间长,速度慢,罐口经过处以皮肤红润,不出瘀斑为

佳,适用于久病老人、儿童及体质羸弱、病情偏于虚证

者。《灵枢·官能》有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龚

居中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

益之义也。”故此法应注意操作,可先将罐体烧至微温,

加强温补之功。

泻法,吸罐深度深,重按急摩,润滑剂相对较少,走

罐时间短,速度快,罐口下皮肤以明显瘀痕为主,走罐

后在病灶局部的穴位或相应背部腧穴上通过留罐5~

10min加强刺激量,激发其穴位功能,促进其气血运行,

从而有利于病灶局部的疏通,以达到泻实之功用,适用

于新病、体壮、中青年及病情偏于实证者。

临床运用时,要结合个体的差异、病变部位和所取

穴位的位置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等仔细辨证灵活运

用,避免单纯地以走罐的轻重、快慢、方向等作为补泻

的因素,把走罐所产生的作用局限化,失去了中医辨证

和手法治疗的整体作用。



2介质性质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疗法通过大面积的作用于皮肤、肌肉及神经

组织,使局部各级血管扩张,提高了皮肤的渗透作用,

有利于药液的直接吸收。通过选用不同介质作用于人

体,使其不仅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同时可以起到药物治

疗作用。走罐的介质有很多种,如石蜡油、凡士林、万

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课题(11028)

作者简介:潘馨莹(1988-),女,2012级硕士生

通信作者:陈泽林(1966-),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2月第32卷第2期·145·

花油、红花油、刮痧油、按摩膏、自制药液、风湿油、

香油、蓖麻油等,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的

不同,选择不同性质的介质或应用不同的药物配方,使

药物治疗和走罐疗法完美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按介质所含的药物成分不同可分为温性介质、凉

性介质和平性介质3种。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性质的介质或应用不同的药物

配方,使药物治疗和走罐疗法完美地融合以提高临床

疗效

[5]

。在治疗组织损伤、疼痛等疾病时,选用温性介

质的红花油,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此为泻法

的体现。雷跃

[6]

在治疗肺气虚弱所致咳嗽时,取麻黄附

子细辛汤加白芥子、苍术、艾叶等研末浸酒,涂于大椎、

风门至肺俞穴区域行走罐,可温经散寒,宣肺通窍,此

为补法的体现。又如姜汁作为介质时,因其本身具有温

中散寒作用,可治疗寒湿为患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或脾

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肠炎,加肾俞至气海俞,可治疗脾

肾阳虚、气虚不固的腹痛泄泻,此亦为补法的体现。



3穴位特异性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选穴最常用的是以痛为腧,即“哪病哪罐”

[7]

,

在治疗疼痛证时,在疼痛区域走罐,有缓解肌肉紧张度,

松解粘连的疗效。而对于虚证或机能状态较差者可选

用背俞穴、督脉穴。背俞穴为五脏之气在背部输注之

处,《灵枢·卫气》:“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说明

背俞穴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夹脊穴和相应的背俞穴

作用相似,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背俞穴调整脏腑的作

用,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其为“总

督诸阳”、“阳脉之海”,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故用督脉

可以振奋阳气。

深究其具体穴位的补泻特性,这个是不能一概而

论的。背俞穴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闫佑民等

[8]

在针刺

配合走罐治疗失眠时,取心俞到肾俞走罐,用同样手法

刺激背俞穴取得的疗效是不同的,取心俞、脾俞、肾俞

用来补养心神,补益心肾,肝俞则是用来清泻肝火,行

气解郁;张翠红

[9]

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在背部的督脉

和膀胱经上走罐,激发人体的阳气和内脏功能,起健

脾、补肺、益肾之效。由此可知,同一刺激施加于某一

腧穴,使其能够对其相应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这种作

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最主要的是由该器官所

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腧穴具有双向调节

作用,所以我们很难给腧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说它是

补还是泻。



4机体功能状态对补泻的影响

走罐是一种良性刺激性的整体疗法。生物体对刺

激的反应有两种形式,即兴奋与抑制,而反应性质是兴

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主要取决于生物体的机能状



[10]

。如曾澜

[11]

用相同走罐手法治疗痛症43例,其中

实证(外伤血瘀型,风邪袭络型,血瘀闭阻型,寒湿滞络

型)36例,虚证(气血亏虚型)7例,均有好转。由此可见,

在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用相同手法走罐可产生不同

的作用。当机体处于虚弱或者正气不足时,走罐可起到

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亢奋或者邪气旺盛的状态时,

走罐可起到泻实的作用。走罐补泻效应的产生是以受

刺激者本身的机能状态为内因,补泻手法只是施加于

人体的外在因素。所以,决定其补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其个体的机能状态。



5小结

走罐补泻是根据中医虚补实泻理论所提出的治疗

方法,验之于临床,有较好疗效。走罐疗法的补泻作用

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影响走罐疗法补泻功用的4个

因素中,受刺激者的个体机能状态是基础,是内因,手

法的运用和介质的选择是施加于人体的外界因素,而

腧穴的补泻特性是由其相关联的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

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个体的身体机能状态是

走罐疗法所产生补泻效用的关键。所以临床运用时,

我们要根据中医辨证和手法治疗的整体作用,结合个

体的差异、病变部位和所取穴位的位置以及病情的轻

重、缓急等仔细辨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波,陈泽林,郭义,等.罐疗之走罐研究——天人地三部走罐

法[J].中国针灸,2010,30(9):777-780.

[2]黄铁桥.罐法补泻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4):27-28.

[3]张景明,陈震霖.《难经》对针法的贡献[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3):747-748.

[4]刘智斌.浅论推拿手法补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

10-11.

[5]YuNN,ChenB,ChenZL,etal.Basic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of

three-layermovingcuppingmethod[J].JAcupunctTuinaSci,2011,9

(4):257-264.

[6]雷跃.临床应用药液走罐的体会[J].中国针灸,1998,18(3):177-

178.

[7]陈筑芳,邱德文,付文心,等.罐疗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贵阳

中医学院学报,2001,23(1):1-3.

[8]闫佑民,白娜.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失眠2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2010,33(2):47-48.

[9]ZhangCH.Treatmentof31casesofallergicrhinitiswithacupuncture

plusmovingcupping[J].JAcupunctTuinaSci,2010,8(2):93-95.

[10]陈少宗.针刺作用四大规律的统一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发展[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67-73.

[11]曾澜.走罐法治疗痛症43例[J].新中医,1999,31(11):21.

收稿日期2012-06-20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